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精简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病毒原理及防范技术》----秦志光张凤荔刘峭著
43.8万字
第1章计算机病毒概述
1.1.1计算机病毒的起源----第一种为科学幻想起源说,第二种为恶作剧,第三种为戏程序(70年代,贝尔实验室,Core War), 第四种为软件商保护软件起源说。
1.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历史-----第一代病毒,传统的病毒,
第二代病毒(1989-1991年),混合型病毒(或“超级病毒”),采取了自我保护措施(如加密技术,反跟踪技术);第三代病毒(1992-1995年)多态性病毒(自我变形病毒)首创者Mark Washburn-----“1260病毒”;最早的多态性的实战病毒----“黑夜复仇者”(Dark Avenger)的变种MutationDark Avenger ;1992年第一个多态性计算机病毒生成器MtE,第一个计算机病毒构造工具集(Virus Construction Sets)----“计算机病毒创建库”(Virus Create Library), ”幽灵”病毒;第四代病毒(1996-至今),使用文件传输协议(FTP)进行传播的蠕虫病毒,破坏计算机硬件的CIH,远程控制工具“后门”(Bank Orifice),”网络公共汽车”(NetBus)等。
2.计算机病毒的基本特征----1.程序性(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所固有的弱点所编制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程序),2、传染性,3、隐蔽性(兼容性、程序不可见性)4、潜伏性(“黑色星期五”,“上海一号”,CIH),5、破坏性,6、可触发性,7、不可预见性,8、针对性,9、非授权可执行性,10、衍生性。
1.2.2.计算机病毒在网络环境下表现的特征------1.电子邮件成主要媒介(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可移动存储设备,网页,网络主动传播,网络,“钓鱼”),2.与黑客技术相融合(“Nimda”,CodeRed,”求职信”),3.采取了诸多的自我保护机制(逃避、甚至主动抑制杀毒软件),4.采用压缩技术(压缩变形----特征码改变,压缩算法,“程序捆绑器”),5.影响面广,后果严重,6.病毒编写越来越简单,7.摆脱平台依赖性的“恶意网页”。
1.2.3.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1.孕育期(程序设计,传播),2.潜伏感染期,3.发病期,4.发现期,5.消化期,6.消亡期。
第2章计算机病毒的工作机制
2.1.1计算机病毒的典型组成三大模块-----1.引导模块(将病毒引入计算机内存,为传染模块和表现模块设置相应的启动条件),2.感染模块(两大功能-----1.依据引导模块设置的传染条件,做判断;2启动传染功能),
3.表现模块(两大功能----依据引导模块设置的触发条件,做判断;或者说表现条件判断子模块 2.1启动病毒,即表现功能实现子模块)
2.2.1计算机病毒的寄生方式-----1.替代法(寄生在磁盘引导扇区);2.链接法(链接在正常程序的首部、尾部、或中间)。
2.2.2.计算病毒的引导过程-----1。驻留内存,2.获得系统控制权,
3.恢复系统功能。
2.4.1.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机制----1.日期,2.时间,
3.键盘
4.感染触发,
5.启动,
6.访问磁盘次数,
7.调用中断功能触发,
8.CPU型号/主板型号触发。
第三章计算机病毒的表现
3.1.计算机病毒发作前的表现----1.经常无故死机,操作系统无法正常启动,运行速度异常,
4.内存不足的错误,
5.打印、通信及主机接口发生异常,
6.无意中要求对软盘进行写操作,
7.以前能正常运行的应用程序经常死机或者出现非法错误,
8.系统文件的时、日期和大小发生变化,
9.宏病毒的表现现象,10、磁盘空间迅速减少,11.网络驱动器卷或者共享目录无法调用,陌生人发来的电子邮件,13.自动链接到一些陌生的网站。
3.2计算机病毒发作时的表现----1.显示器屏幕异常,2、声音异常,3.硬盘灯不断闪烁,
4.进行游戏算法,
5.Windows桌面图标发生变化,
6.突然死机或者重启,
7.自动发送电子邮件,
8.键盘、鼠标失控,
9.被感染系统的服务端口被打开,10.反计算机病毒软件无法正常工作。
3.3计算机病毒发作后的表现----1。硬盘无法启动,数据丢失,2.文件、文件目录丢失或者被破坏,3、数据密级异常,
4.使部分可软件升级的主板的BIOS程序混乱,网络瘫痪,6.其它异常现象。
第4章新型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4.1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1.网络化,2.个性化、3.隐蔽化,4、多样化,5、平民化,6、智能化。
4.2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1、系统漏洞(后门),2、局域网,3、多种方式(文件感染,网络传播----蠕虫、木马),4、欺骗性增强,5、大量消耗系统与网络资源(拒绝服务攻击DoS),6、更广泛的混合特征,7、病毒与黑客技术融合,8、病毒生成工具多、变种多,9、难于控制和彻底根治,易引起多次疫情。
4.3新型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技术----ActiveX和Java,驻留内存技术,3、修改中断向量表技术,4、隐藏技术,5、对抗计算机病毒防范系统技术,6、技术的遗传与组合。
第5章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
5.1计算机反病毒技术的发展历程----第一代:单纯的病毒特征代码法,第二代:静态广谱特征扫描方法(广谱特征码、防变种),第三代:静态扫描技术+动态仿真跟踪技术,第四代:基于病毒家族的命名规则、基于多位CRC校验和扫描机理、启发式智能代码分析模块、动态数据还原模块、内存解毒模块、自身免疫模块等先进的解毒技术,第五代:基于程序行为自主分析判断的实时防护技术(俗称“主动防御”)。
5.2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检测技术----1、外观检测法,2、系统数据对比法,3、病毒签名法,4、特征代码法,5、检查常规内存数,6、校验和法,7、行为检测法(主动防御),8、软件模拟法,9、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10、病毒分析法,11、主动内核技术,12、感染实验法,13、算法扫描法,14.语义分析法,15、虚拟机分析法。
第六章典型病毒的防范技术
6.1 1.引导型计算机病毒,2、文件型病毒,3、CIH病毒(首例直接破坏计算机系统硬件的病毒,破坏FlashBIOS芯片中的系统程序,致使主板损坏),5、脚本病毒,6.宏病毒,7、特洛伊木马病毒,,8、蠕虫病毒,9、黑客型病毒,10、后门病毒(IRC后门计算机病毒)。
第七章网络安全
7.1网络安全应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1.保密性,2、完整性,3、可用性,(CIA)4、可控性,5、可审查性。
7.2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威胁----1、自然灾害,2、黑客的攻击与威胁,3、计算机病毒,4、垃圾邮件和间谍软件,5、信息战的严重威胁,6、计算机犯罪。
7.3网络安全防范的内容----1、防火墙技术,2、数据加密与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3、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IDS),4防病毒技术,5、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7.4恶意代码(Malicious Code),MC的种类:谍件、远程访问特洛伊、zombies 程序的攻击、非法获取资源访问权、键盘记录程序、P2P(Peer-to-Peer,点到点)、逻辑炸弹和时间炸弹。
7.5网络安全的防范技巧-----1、不要轻易运行不明真相的程序,2、屏蔽cookie 信息,3、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口令,4、屏蔽ActiveX控件,5、定期清除缓存、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