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近五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

近五年来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探究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衍变(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及特点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

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

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

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网络流行语具有社会性、娱乐性和不规范性等特点,在表达上简洁、多产、可复制性强,一般情况下会经历“预设—衍生—模糊”这一过程,网络流行语出现初期,往往是网友通过谐音、说明、比拟、双音、简缩等方式创造出简单、易懂、恰当的语言符号;随着这一用语被网友进一步传播与熟悉,网民的自主性就会进一步在其中发酵,衍生出具有相同模因的二次创作;而网络流行语的最终形成往往会进一步符号化,其能指与所指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所指内容形成流行符号的不同意指。

这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内容上的模糊性。

(二)传统意识的消解与重构1. 网络亚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出网民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趋向;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文化的再建。

作为网民表达自身观点,反映民意的方式,其娱乐化、去政治化和个性化的特征决定了网络流行语催生的网络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对立与间隙。

主流文化场的规范性已经被网民的个性化忽略。

一方面,源于互联网技术下网络空间的自由度增强;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特征决定了公民话语权的释放,中心管理的被迫缺失增强了网民个性化的极大释放。

其次,精英文化、权力阶层与话语之间的强关系被打破。

这体现在网络舆论的主导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几近旁落回归到公民手中,话语力量及影响不再一家独大,而呈现出各抒己见、彼此助推的态势。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持续流传的、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并且有着特定社群背景的词汇或短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它们既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其存在的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撑。

通过网络,信息可以快速地传递和扩散,这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另外,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也激发了创新的灵感,让网络流行语不断地涌现。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往往与某个事件或现象有关。

比如,“996”就是在2019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高强度工作时间引起的社会热议中催生出来的,它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表达。

而“抖音”则是由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所创造的音乐短视频应用,其用户群体主要是年轻人,那些在平日里弹奏吉他唱歌的年轻人借助抖音平台在音乐界逐步崭露头角。

网络流行语的起源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其流行也需要舆论的推波助澜和用户的共鸣。

二、网络流行语的热度网络流行语的热度是由它们的传播和使用情况决定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会在网络上形成话题,比如在Twitter上使用指定的标签,或者在微博上通过热搜排名推荐。

网络流行语除了在网络上使用,还可以进入流行文化领域,比如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等领域。

这种“跨界”现象为网络流行语的长期热度提供了可能。

网络流行语的热度不仅考验它们的创意和表达形式,还考验它们的适用性和社会价值。

如果网络流行语能够在社会生活和网络文化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就能够体现出它们的价值。

三、网络流行语的未来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中得到发展。

尽管在今天我们大量流行词汇和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常态,但是新的流行语依旧在不断产生。

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会产生新的网络流行语,比如目前正在逐渐普及的语音识别和AI技术有望带来一系列音频相关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与社会文化因素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与社会文化因素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与社会文化因素【前言】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了网络交流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流行及转变的速度之快,让人们不禁想要探究其背后的文化的影响因素。

本文将围绕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和社会文化因素展开讨论。

【第一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通特点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境中特定时期内流行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是短小、幽默、口语化的表达形式。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传播是因为网络交流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共同兴趣所致。

具体来说,网络流行语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 富有变化和创新性:网络流行语有着独特的“造词机制”,可以通过删减、说反、缩略、连读等方式创造新词、新语言、新表达方式。

2. 快速流传和传播:由于信息传递的速度非常快,网络流行语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形成社会趋势,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3. 生动、形象的表达:网络流行语的表达方式多样化,它可以把情感、心情、态度和趣味以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避免了单调乏味的语言表达局限。

【第二章】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迁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新语言的一部分,其语言变迁反应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单词的变化网络流行语的很多单词是源于英文或其他语言,通过市场和文化转化后被中国网络用户所接受。

有些单词在流入中国时,字形、读音以及意义都有所变化,如“绝对不能”变成“泥马”、“艹”等,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单词的本来意思,而且增强了网络流行语的幽默性。

2. 意义的扩充与转化通过网络的传播,原始意义的词语在新的语言环境下经过衍生、扩充,产生了新的含义、新的用法。

例如,“含泪单挑”通常是在体育比赛中单挑失败,很难接受的局面下,变成了网络流行语中用于指遭遇挫折时候自我安慰、自我解压的状态。

3. 文化元素的加入网络流行语不断从生活、社会、文化等方面吸收新的元素,如国家政治领袖、电影、文学等元素,通过网络的形式把大众的情感、心理、态度等汇集起来,产生了独特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浅谈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谈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怎么写,为你提供一篇范文参考,希望您喜欢!0 引言窗体底端所谓社会语言学,“它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语言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①从一门语言诞生之日起,它就不再是孤立着的,而是同社会密切相关的,并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

而我国是一个拥有4.2亿网民的国家,由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日渐庞大,在这个网络社会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不同于现实语言的一些区别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

1 特征(1)从语言全民性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汉语普通话里的谐音现象。

“语言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属于社会的所有成员。

语言既不是由社会的某些集团或个人创造的,也不由某些集团和个人所专用;语言对于社会的全体成员来说是共同的,是各种社会集团通用的交流沟通的工具。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语言的全民性。

”②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每个汉族人都有使用普通话的权利。

在网络社会同样如此,网络社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统一的语言社群。

只有使用普通话才不会引起交际障碍。

有些网络流行语甚至直接利用普通话中相谐音的词汇。

例如“豆你玩”“蒜你狠”等词,都是利用谐音的方式反映了菜价普遍上涨的客观事实,也反映了这种现象对老百姓正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这种故意改变“能指”与“所指”对应关系的方式,既生动形象又不乏力度,最重要的是这种谐音所有人都听得懂,这也是它能够快速传播和流行的基本条件,反映了语言的全民性。

(2)从语言地域变体的角度来看,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方言的影响。

所谓地域变体,简单说就是指不同地区的方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流是通过有声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读音不同,但书面文字还是相同的,例如“鞋子”在有的方言中读成“孩子”,但书面语写出来都是“鞋子”这两个字。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

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热词探析语言学中的社会语言学,能够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探求出来。

由于网络流行语是基于社会发展背景条件所产生的,所以需要探求语言发展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究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变化形式。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虚拟网络社会范围逐渐拓宽。

正因如此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已经越来越受到民众广泛关注,针对其语言特征与形成原因本文将展开归纳总结。

一、语言学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受到外文影响。

从语言学中的语言接触层面上来讲,不同的民族与社群在社会生活中经过互相接触而产生的语言接触关系。

而纵观全球不同国家的语言,都是在互相影响、互相接触中所产生的语言形式,任何国家语言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从临近语言或临近文化层面上来看,具备语言优势的人经过社会交际就会形成语言接触。

我国的汉语在于外语接触之时,也会在深层次的语言结合粗之中在语言结构或语言功能方面产生相应的吧变化。

在网络社会中不同的民族文化不用面对面,也会产生基础。

所以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融合的虚拟环境之中,网络流行语也会受到诸多外语影响而产生。

(二)网络流行语本身的全民性。

网络流行语中很多应用形式,有效仿我国古文中的“通假字”之意,由于网络流行语常见谐音出现,所以该语言深受全民爱戴并具备趣味性。

语言作为社交中必要的用具,其所属是全体社会成员,而并不是某种组织或社会团体的专用。

所以由此看来网络流行语有全民性的特征。

从网络社会层面上来看也是如此,网络社交中人们通过语言来建立一种社交群体,使用社会语言也就是普通话才不会引起过度的语言沟通障碍。

所以纵观现阶段的很多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利用普通话谐音直接创造新的词汇,如“鸭梨山大”“鸡冻”等词汇都是利用谐音将社会现状反应出来,这种可以直接表述但又具备趣味性的对应事物的表达形式,能够将网络语言的全民性展现出来。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

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网络流行语的形式来看,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对社会热点现象的一种表述。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网络传播的特点紧密相连,成为了当今社会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词语或表达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代表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网络流行语通常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社交平台上产生,并经过广泛传播扩散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地域性,在不同时间和地区都会有不同的流行语诞生和流行。

由于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与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紧密相连,因此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常常借用和创造了大量的网络新词和网络黑话,使其更加具有特色和代表性,方便人们进行表达和交流。

三、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可以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等多个角度进行解析。

首先,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信息流通提供了更便捷、快速的渠道,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从而促成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

此外,网络流行语还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递出特定的情感、态度或价值观,让人们在网络社交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产生共鸣。

最后,语言的可塑性也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常常会创造、演化和调整词汇,使其更符合自己的表达需求。

四、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影响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流行现象,更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和社会交流的特点。

首先,网络流行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带来了语言上的创新和多样性。

其次,网络流行语能够携带特定的情感、价值和态度,并通过传播流行起到调侃、娱乐、讽刺等多种效果。

最后,网络流行语还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同和身份标识的表现,通过参与其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网络社交带来的归属感和满足感。

网络流行语解析与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

网络流行语解析与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

网络流行语解析与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们的出现和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社交、生活习惯甚至价值观。

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解析,并针对性地对青年群体进行教育引导,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流行语的现象与特点1.1 现象: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被大量用户使用的网络用语。

它们可能来源于一些经典电影、电视剧,也可能是一些网络直播、节目中的幽默梗,甚至是一些网络大V或者明星的口头禅。

这些诙谐、简洁、易传播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迅速成为青年群体之间的交流工具。

1.2 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临时性。

随着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新的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老的网络流行语也会迅速被人们遗忘。

网络流行语具有多样性。

来自不同网络平台、不同领域的流行语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网络语言体系。

网络流行语具有传播广泛且影响深远的特点。

它们通过网络迅速传播,不受地域限制,也深深影响着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网络流行语对青年群体的影响2.1 社交交流:网络流行语丰富了青年群体的社交交流方式,让他们在表达想法、感情和态度时更加简洁生动,更易引起共鸣。

2.3 文化认同: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了青年文化的一部分,年轻人使用流行语,既是为了表达自己,也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认同,加强与同龄人的沟通和交流。

2.4 价值观影响: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可能涉及负面或者不良的价值观念,如果长期接受这些流行语的影响,有可能改变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对其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三、针对网络流行语的青年群体教育引导对策3.1 增强网络素养:青年群体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让他们懂得分辨哪些网络流行语能够传递正能量,哪些是应该远离的负面词汇。

3.2 增强文化自信:在青年教育中,应该加强文化自信教育,让年轻人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来自什么样的文化,对社会有着怎样的责任,不盲目追随网络流行语,塑造自己的独立思想。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

浅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方式和特点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增加,网络流行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并且以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飞快发展的速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网络流行语有其独特的形成方式和特点,它折射出了人们一定的社会心理。

标签:语言网络网络流行语纵观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其呈现的特点是由自我表达向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转变。

伴随着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出现,网络流行语也应运而生。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满足了当代人表达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与探索,可以更好地关注生活和表达自我。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诸多因素,涉及的面非常广,本文仅就以下三个面进行研究:(一)来自于事件本身就2010年的网络热词来说,“‘给力’一词可谓一夜走红,‘给力’字面意思是‘给予力量’,引申指‘酷’‘棒’‘爽’”(刘琳,2011)。

据有关资料显示,它出自网友配音的日本动画片《西游记·旅程的终点》: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发现那里只有一面写着“天竺”二字的小旗,孙悟空抱怨道:“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该动画受到网友追捧,“给力”也由此流行。

“裸X”的流行,始于相声演员牛群的“裸捐”。

据媒体报道,2002年12月,为了回应媒体对自己“官商”的指责,牛群做了五个公证,把自己名下的有形、无形资产以及今后所有的广告收入和劳务报酬全部捐给中华慈善总会。

此举被媒体称为“裸捐”。

之后又出现了“裸退”“裸考”“裸婚”等等,“裸”族词语逐渐丰富和流行起来。

可见,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些来自于事件本身,还有些来自于同一事件而衍生的不同流行语,如“我爸是李刚”和”拼爹”等等。

(二)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网络流行语有的来自于外来词的变异,如“某某控”结构是从日语借来的,日语中用“控”来表示具有某种情结的人。

例如,“半夜醒来还忍不住要发一条微博的叫‘微博控’,拿着世博护照遍场跑馆盖章的人叫‘敲章控’”。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流行原因解析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其流行原因解析
比例合计 达到 7 8 .1 % ,其 中 2 0— 2 9岁年龄段的 网民占比最高 ,达 3 1 . 5 %。 ”年轻人 的群体成 了网络使用的主力军 ,并 且这种主力军在不断扩 大。追求 流行 时尚是年轻人 的一大显著特点 。正是如此 ,网络流行语被 注人 了很 多流行 时尚的元素 ,它总是站在流行 的前沿 ,对 网络流行语 的 使 用成 为一种 时尚的象征 。
行语的盛行。

2 .从社会 热点事件 的角度 社 会转型期 ,社会 多元矛盾交汇 ,势必会引起语言的表达方 式和结
构的变化。正如美国学 者赖特提 出的 “ 语 言和社会 结构共变 理论 ” :当
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 ,作为社会现象 的语言会毫不含糊 地随着社 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 化。 l 4 网络流行语 虽然产生 于虚拟 的网络世 界 ,但它作为一种社会 现象往 往与社会大环境下 的事件相关并 随着它们 的变化而变化。网络流行语 的产生 和流行往往是 以现实社会 的大事件为 母体 ,它总是与社会 有着千丝万 缕 的联 系,并 反映 出客观世 界的变化 。 “ 最近些 年来 ,以互联 网为平 台引发广泛讨 论的社会 现象越来 越多 。几 乎每一个社会热点出现都会导致一个 流行语 的产生并流行 。诸如 “ 做俯 卧撑” “ 躲 猫猫 ”正 是对 于 “ 瓮安 事件 ” “ 躲猫 猫事 件 ” 等 的直观 反映 。 ’ ’

示 自己 “ 网 络 达 人 ” 的 身 份 ,以 获 得 一 种 的 归 属 认 同 感 。 当 一 群 “ 网
网 络 应用 之 初 ,使 用 者 主 要 是 高 学 历 人 群 。 随 着 电 脑 的 不 断 普 及 , 网络成 为人们 沟通 的主要渠道之一 ,这样 的人群更喜欢标 新立异 ,天 马 行 空的进行创作 。因此 ,他们往往煞 费苦心 ,不断创造 和使用 新奇 的语 言 ,以达到 “ 语 不惊 人死 不休 ” ,从 而 引起大 家 的关注 。于是 , “ 给 力” 、“ 萌萌哒 ” 、“ 任性” 、“ 醉 了”等词语不 仅在 网络环境 的交际 中随 处 可见 ,而且 在现实 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 。年轻人追求 自由,内心思想 独 特有新 意 ,网络流行语 的创造 力不 受 “ 正 统 ”媒 体编 辑 的过滤 。网 民可以 自行创造 和选择并不 断传播 。 3 .短 暂 易 逝性 网 络 流行 语 的存 在 是 短 暂 的 ,它 会 随 着 新 词 的产 生 而 逐 渐 淡 去 它 的 地位 。每年都会有大量新 的网络流行语产生 ,这些词语 的产生都依赖 于 社会热 点话题 而出现 。当这些现象 引起人们 的关注时 ,新 的流行语便会 随之产生并流行 ,随着 时间的推移 以及热点事件 的消失又 淡出人们 的视 线 ,人们 开始将 注意力转移 到新 的词语 上。如 “ 不差 钱 ” 、“ 神 马都是 浮 云”等等也很 少 使 用 了,取 而代 之 的 是 “ 然 并 卵 ” 等新 的 网络 流 行语 。 三 、 网络 流 行 语 盛 行 的原 因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

网络语言的成因及语用分析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网络时代。

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催生了语言的新语体——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源于自然语言,但与自然语言不同,又与民族语言有着密切关系。

一、网络语言成因分析网络语言的形成有很多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一)新事物的涌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应用的广泛普及,信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用户与日俱增,网络用语逐渐形成鲜明的特色。

同时,由于互联网源自美国,所以网络词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英文。

在讲究速度和效率的互联网上,有些英文不加翻译就原封不动地被照搬了过来,成为人们众所周知的专业术语。

如Internet:互联网;CPU:英文缩写,中文名称叫作“中央处理器”,或叫作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是电脑的心脏,决定电脑档次的高低;E-mail:电子邮箱;QQ:就是OICQ腾讯即时聊天工具。

(二)求新、求简原则网民们普遍年轻化,不喜欢遵循传统,因此更富有创新性,表现在词汇上即追求新奇效果,使用很多谐音用法,这其中也不乏对方言的改造和使用。

例如:素:是表:不要额/ 偶:我稀饭:喜欢虾米:什么酱紫:这样子网络的迅捷性要求网民们一切向速度看齐,在语言上力求简洁明了,因此出现了很多缩略语及数字用法。

例如:CU:see you的谐音简写。

BTW:by the way 的简写。

DIY:Do It Yourself的缩写,自己动手做的意思。

(三)相似及相关联想这类词一般注重形态、性状的相似及比拟,由一个词语的某一点出发,展开联想,在旧义和新义之间衍生出相似点,形象表达出一个新的意义。

这类用法既新颖又形象,颇受年轻一代网民的喜欢。

例如:顶:本义指头或物体的最上部,现在非常普遍地被用来做帖子的回复语。

因为网络论坛上的帖子是以时间来排序的,新帖在前,旧帖在后。

一个帖子发出去后,如果没有人回复就会沉到最后面。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是她对过去 生活的怀念,对战争的无奈。她的词中充满了哀怨与渴望。她怀念过去的生活, 但面对现实,她只能无奈地感叹。
品南宋词人乱世心
南宋词人,他们的词表达了他们的心声,他们的情感。他们的词中充满了对 生活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对未来的希望。他们的词是他们的情感的真实反映, 是他们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他们的词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心灵的印记。
内容摘要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受到地域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南方地区的流 行语往往带有幽默和趣味性,而北方地区的流行语则更加注重实效性和功能性。
内容摘要
总之,传播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为我们理解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发展 趋势和社会文化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构成要素、特 点、传播机制以及语言学层面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 分析当代社会的语言现象和文化内涵。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语言学的不断发 展,我们相信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结论
结论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emo”的使用与解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 社会文化因素、社交媒体的影响、语境的影响、心理认同和社会符号系统等方面 进行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emo”作为一种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 和语言学特征。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emo”在未来可能会继续演变和 流行,值得进一步和研究。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emo”
4、心理认同:“emo”作为网络流行语,往往与年轻人追求个性和独特性的 心理认同有关。通过使用“emo”,年轻人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风格, 寻求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emo”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流行语派生的心理学分析一、网络流行语和其特征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广泛传播的某一语言表达方式,通常是由特定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组成,具有时效性和流行性。

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短语、单词、表情符号、图片、视频等。

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征:1. 时效性:网络流行语通常在短时间内广泛传播,流行的时间也较短暂,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存在一时的“网红”现象。

2. 滑稽幽默:网络流行语崇尚幽默、诙谐甚至是戏谑,常常以一种特定的讽刺或嘲讽的方式表达出来。

3. 匿名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不同的人发起和传播,起初往往是由匿名用户制造的,缺少明确的知名度和背景信息。

4. 多元化: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同网络流行语可能有不同的标签、主题以及传播方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与人类心理学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所蕴含的幽默、调侃等情感元素,是人类社交和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

同时,网络流行语还呈现出一些心理现象:1. 社交认同感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营造社交共鸣的效果。

人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往往感受到自己与其他人的认同感,增强了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2. 群体动员效应网络流行语通常由一群人共同发起和传播,背后往往涉及大量的群体心理学因素。

当一个网络流行语通过不同渠道被不同的人群所接收和传播时,可能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动员效应,进而扩大流行范围。

3. 审美趣味性网络流行语中充斥着大量的独特词汇、图片、表情符号等元素,这些元素触发了收听者的审美趣味,使得网络流行语在人们心中产生更加巨大的情感共鸣。

这种审美趣味性还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爱好。

三、网络流行语的心理学意义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和消遣方式,还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心理因素和意义。

1. 促进社交交流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往往能够促进人们的社交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 反思社会现象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和讽刺的方式呈现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使人在娱乐的同时也会产生反思和深度思考。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

网络流行语文化内涵浅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些流行语受到大众的广泛使用和传播,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一、网络流行语的来源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通常来源于互联网上的各种社交媒体平台、论坛、聊天工具等。

例如,在微博上,一句有趣的表达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在社交网络中迅速传播开来。

这些流行语往往因为其特别的创意和幽默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和接受,从而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1. 简洁性:网络流行语通常使用简短的词语或词组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代表性。

例如,“笑cry”代表非常搞笑,可以引起人们发笑的程度;“一键三连”是指在视频平台上同时点击“点赞、收藏、分享”三个按钮。

2. 创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富含创意和幽默,能够新颖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独特的组合和谐搭配,它们能够引起共鸣,并且很容易让人记住和传播。

例如,“996”指的是工作时间从早上9点到晚上9点,每周工作6天,反映了对高强度工作文化的调侃和抵制。

3. 多义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具有多义性,同一词语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使得流行语更具互动性和表现力。

三、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1. 时代特征: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反映了当前社会的时代特征和价值观念。

比如,“佛系青年”这个流行语充分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对压力的调适和追求内心平和的态度。

2. 社会热点:网络流行语往往紧密联系和揭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和事件,成为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反思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如,“996”流行语的兴起是对劳动制度问题的讨论和关注。

3. 情感共鸣: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和创意的表达方式,能够轻松地打动人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享。

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游戏,更是一种情感的释放和交流。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已成为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短语、词汇或表达方式。

它们通常是幽默、夸张或具有时代特色的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情感和观点。

本报告旨在对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探索其产生与流行的原因,深入分析其文化背景以及对社交媒体的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与特点1. 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的一种特定表达方式,通常采用短语、词汇、句子等形式,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独特性,能够准确表达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某种情感或观点。

2. 特点:-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简短的语言组成,简洁明了,容易记忆和传播;- 强调幽默:网络流行语通常反映了一定的幽默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时代特色:网络流行语常常受特定时代的文化背景、社会热点等因素的影响;- 情感表达:网络流行语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在特定情感下的观点和情绪。

二、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原因1. 社交媒体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和发展,人们更加频繁地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交流。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就是人们在互联网环境中积极交流的结果。

2. 情感共鸣的需求:网络流行语通常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们内心情感,满足人们表达自我的需求。

当人们发现某个表达方式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他们会迅速接受并广泛使用该网络流行语。

3. 文化引领的作用:网络流行语往往反映了特定时代、文化背景、社会热点等因素。

它们能够引领和展现当下的文化潮流,对于某些特定社群而言也成为彼此之间的认同符号。

三、网络流行语与社交媒体的互动影响1. 促进社交互动: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增加人们之间的共鸣和话题。

2. 塑造网络身份:网络流行语有助于塑造个体在网络环境中的独特个性和身份。

3. 推动信息传播:网络流行语的独特性和幽默性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使得信息更易于被人们关注和接受。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流传较广的一些词语、短语或概念,它们往往具有时代感、幽默感、互动性和社交性等特征。

本文将探讨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很难界定,但可以大致追溯到互联网的兴起。

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和范围越来越广泛。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出自某个特定群体或地区,然后在网络上被转载、变形、传播,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

有的网络流行语是源自漫画、电视剧、电影等流行文化中的经典台词或表情,例如“我就是饿死,死外面”的金馆长和“心塞塞”的火车头。

有的网络流行语则是因为某一事件或现象而产生的,例如“996工作制”、“蹭热点”等。

二、网络流行语的特点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1.时代感。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随着社会变化和科技进步而诞生的,它们折射了当前社会的热点、关注点和思潮,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幽默性。

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一定的幽默成分,可以调侃、讽刺、嘲笑某些事物或人物,有时候也可以自嘲和自黑。

3.互动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在多人互动中才产生的,它们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和社交工具才能广泛传播和影响,也需要用户之间的互相转发、评论、转发等互动才能不断演化和变形。

4.社交性。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在社交活动中使用的,例如聊天、评论、微博、朋友圈等,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社交功能,可以增强用户之间的群体认同感和互动频率。

三、网络流行语的影响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和社交工具,具有以下影响:1.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网络流行语有时候可以反映一些社交问题、文化思潮和表达方式等,从而成为新时代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

2.增加社会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往往是某个特定社群或地域的标志性元素,使用它们可以表达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群体凝聚力。

3.传播信息和思想。

网络流行语可以快速传播某些信息、思想甚至价值观念,因为它们可以搭配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

关于网络语言产生及流行的原因分析网络语言的产生和流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分析:1.技术的进步和普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进行交流。

网络语言产生的最基本的原因就是人们在信息交流时面临的技术限制。

由于输入法、带宽和屏幕显示的限制,人们需要寻找一种简洁、快捷和方便的表达方式,于是网络语言应运而生。

2.网络媒介的匿名性:网络媒介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匿名的交流平台。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使用各种代号、昵称或匿名身份进行交流。

这使得一些人更容易接受网络语言的使用,因为他们不需要担心言行会带来的社会压力和道德责任。

这种匿名性为网络语言流行提供了便利。

3.社交平台的崛起: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人们开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与朋友、家人和陌生人进行交流。

为了迅速吸引和保持他人的注意力,一些人开始使用简洁、夸张、有趣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和情感。

网络语言在这种环境下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4.年轻人的选择:网络语言流行的原因之一是它与年轻人群体的需求和喜好相吻合。

年轻人通常更加熟悉并接受新兴的技术和媒介形式,并更加灵活地适应和创造新的交流方式。

网络语言的简洁、有趣和时尚的特点吸引了年轻人的青睐,他们成为了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和传播者。

5.文化语境的影响:网络语言的流行也与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社会环境对网络语言的接受度和使用方式有所差异。

例如,一些网络语言可能源自特定的亚文化或专业领域,随后被广泛采用并超越原始的使用范围。

网络语言的流行还受到流行文化、娱乐产业和新闻事件等的影响。

6.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语言的变异和演变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不断变化和调整以适应人们的交流需求和文化变革。

网络语言的使用和流行正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特点和变化。

总结起来,网络语言产生和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技术的进步和普及、网络媒介的匿名性、社交平台的崛起、年轻人的选择、文化语境的影响以及语言发展的自然规律等。

网络流行语及其语言习惯分析

网络流行语及其语言习惯分析

网络流行语及其语言习惯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使用并迅速传播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流行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不论是社交媒体、论坛、微博还是聊天软件,网络流行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网络流行语的起源网络流行语由于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满足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因此在很短时间内便风靡全球。

不同于传统沟通方式,网络流行语具有非常明显的情感色彩,时而搞笑幽默,时而反讽嘲讽,时而奇思妙想,时而感慨万千。

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原因也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沟通需求——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网络上交流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一。

网络流行语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更多的是在传递情感,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 时间压力——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习惯于用快速并且精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3. 社交效应——网络流行语在各种社交媒体以及各种线上活动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具有传播性强、分享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它可以很好地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4. 自娱自乐——在休闲时间里,年轻人常常会用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娱乐生活,网络流行语就成了一种很好的娱乐方式。

二、网络流行语的嬗变尽管网络流行语在传递信息的时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一定是贴近现实的,有些甚至是一些短暂而虚幻的数字化社群所特有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网络流行语因为过多的使用而变得毫无意义,甚至有些流行语在使用时间长了之后成为许多人反感甚至嫌弃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2333”最初是网络上用来发笑的一种文化,它表示肚子疼得笑。

但是,在过去几年里,这个词已经演变为随意表示笑声的网络流行语。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2333”来表示真正的笑声。

因为网络流行语的嬗变,许多长期存在的流行语甚至被硬拱进了历史的长河。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网络流行语也不断出现。

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的时间压力和社交需求,更是因为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每时每刻都在培育新的网络流行语。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

现代汉语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分析网络流行语是指通过网络传播并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代表着当代汉语的发展和变化。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与影响是我们研究语言演变与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特点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言特点1. 创造性与刷屏性:网络流行语通常由网友创造,并在网络中刷屏式传播。

这些流行语往往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幽默的内容和夸张的形式吸引人们的注意。

例如,“666”、“不科学”、“脑洞大开”等。

这种创造性的语言特点使其具有让人耳目一新的魅力。

2. 简洁明了:网络流行语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通常使用缩写、拼音和简单的汉字组成。

例如,“666”代表赞美,指的是“牛逼”。

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达使得网络流行语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传播和理解。

3. 多样性与更新快速: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流行语不断涌现,很容易就会替代旧的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文化氛围。

4. 趣味性与互动性:网络流行语常常带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态度,还常常用于娱乐和社交目的。

例如,“致敬师傅”的表达方式,即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向某人致敬,逗乐友人。

这种趣味性和互动性使网络流行语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影响1. 反映社会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它直接反映了当代社会现象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与流行,让人们从中感受到当下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热点。

例如,“表情包”、“梗”、“搞事情”等网络流行语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热点和话题。

2. 促进社交互动:网络流行语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社交互动。

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与他人进行群体沟通、表达共鸣、传递幽默和调侃等。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社交互动的快乐和乐趣。

3. 影响词汇和语法: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对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

网络语言产生的根源以及具体原因1、提高效率,节省费用。

网络语言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节约时间和上网费用。

一些网民为减少开支,或是在打字时没有耐性,就创造了不少网络语言。

在网络语言中数字、符号、拼音、汉字、英文字母杂糅在一起,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规律,但事实上无论是谐音语、同音字词、简缩略语、借用还是叠加,都比原来更加简单易用,也就更节省时间,更节省上网费用了。

网络语言新词汇的诞生另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微软操作系统上使用智能ABC和全拼输入系统,网民使用智能ABC特别多,由于上面的字词或者不是按照网络使用频率排列或者根本没这个词,所以在寸秒寸金的网络上,网民就没有耐性保证打字的准确而大量使用同音字词代替,直到形成公认的新词汇。

例如“版主”没有,就用程序生成的“斑竹”代替,“主页”没有就用“竹叶”代替,“你才”先出来就代替要选字的“你猜”;“点心局”先出来就代替电信局等。

在网络聊天时,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约上网时间与费用,网民会对一部分汉语和英语词汇或句子进行改造,才创造出英文极简缩略语、拼音极简缩略语、数字代码谐意语。

等。

如果文字输入速度太慢,就无法调动别人与你聊天的兴趣。

2、掩饰身份,重塑自我。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往往掩饰个人身份、年龄、性别和语言习惯。

在网上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大侠,而不愿为菜鸟。

如果你想在网上混,你就不得不学习网络语言,并且还要学习在恰当的时间恰当使用。

网上没有身份、年龄、性别门槛,只要你愿意学或者只要你心年轻,你就可以像年轻人一样神侃。

网络空间是虚拟世界,大家相互不见面,因此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份在网上,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借机满足各种奇怪的、或在其它地方难以满足或不可能满足的愿望。

网络语言就满足人们这种需要而应运而生。

3、追求新奇,崇尚创新;由于网民大多数比较年轻,他们蔑视传统,崇尚创新,喜欢创新,年轻人特有的激情、时尚、追求特立独行了年轻人用以自我表达的方式,这使得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友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语言,而且积极创作网语,这也是网络语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符号;表达渠道;从众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网络逐步成为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

网络空间出现了一些词语、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其使用的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比较广,我们将其称为网络流行语。

笔者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一)网络流行语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用语,它更加随意,其中部分流行语是网民为了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进行拼装的结果,因而呈现出口语化和符号化的特征。

比如”我倒”、”我勒个去”、”给力”、”打酱油”等语句,其中很多都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日常表达的另类运用,他们都呈现出网络流行语言的口语化特征。

(二)网络流行语集中反映社会热点事件
语言作为人际沟通最为重要的工具,它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的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更是如此。

它大多源自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是一种观点和立场,也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

尤其是那些来自于新闻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凭着自身的超级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逐渐将公众事件变成了代表某种社会现象的抽象符号,并在一定时期形成热点舆论。

比如”我爸是李刚”反映出网民对公权力的不信
任,”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他去”等网络流行语表达出当前我国民生领域的物价上涨问题。

(三)网络流行语体现出跨媒体传播的特性
一方面,有很多语言是先在传统媒体中出现,之后在广大网友的引用和改造之下在网络上走红的。

比如”此处省略xx字”的流行语便来源于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小品《同桌的你》的台词,”甄嬛体”“若能......想必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来源于电视连续剧《后宫甄嬛传》。

另一方面,一些流行语本来是某一网络空间的特定用法,但传统媒体借用使其流行开来。

比如”淘宝体”“亲,......”最早见于淘宝网卖家对买家的亲切称呼,平面媒体的借用使得”亲”成为网络流行语,并成为网民广泛使用的”淘宝体”。

(四)网络流行语采用多种修辞手法
网络流行语在其构成上普遍使用讽喻、借代、歪解、装拙、打岔等修辞手法,以达到新奇、形象和娱乐的目的。

这些修辞手法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各个要素诸如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语言因素。

比如音同音近的词语可以构成谐音双关,同形同音词或多义词可以构成语义双关,各种聚合关系、组合关系中的词语以及同素逆序词语等都可能被网络语言创作所广泛使用。

而这些修辞手法一旦形成一种模式,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争相模仿的对象。

二、网络流行语形成原因
(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媒介是网络流行语形成的基本条件。

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2年,全国网民规模从1.1亿人增加至5.6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从8.5%增加至42.1%。

随着互联网的普遍运用,特别是各种低价便携式互联网终端(如智能机)的出现,加之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多功能性,网络运用逐渐成为一种民众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民众表达、沟通与交流的平台。

网络空间中各种即时通讯工具、论坛、微博迅速崛起,从而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提供了舆论场。

(二)民众在网络之外的表达渠道有限
随着改革的深入,当前我国民众的表达渠道已经大为拓展,但在互联网络之外,民众的表达渠道依然有限,依然不畅通。

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为精英阶层掌握,普通民众只可能是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者,而不可能成为媒体的使用者。

在社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凸显、民众利益屡屡受损的情况下,民众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

大量民众从实在社会转向虚拟社会,在互联网这一虚拟空间中聚集、表达、沟通与交流。

可以说,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民众在网络外表达渠道受挤压的结果。

(三)语言的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
经济原则和类推机制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机制。

所谓经济原则,就是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意思。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其沟通交往也愈加简明直接,精确而简洁的语言表达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

短小精悍、形象生动、读起来琅琅上口的
网络用语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网民的青睐。

(四)从众和求异心理
从群体心理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是借助群体中的从众与模仿的心理机制来实现的。

在互联网的交流平台上,当一种新颖、极具个性且表现力极强的表达方式出现时,一旦这种表达方式在一定规模的群体内使用,其他成员由于担心被边缘化,便有意无意地模仿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主流行为,以获取群体认同感,特别是那些新加入的网民。

这样一来,某种表达方式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在不断地被效仿、创新、传播之下,特定的网络表达方式便从一种”小气候”转变为”大气候”,一种网络流行语便应运而生了。

参考文献
[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旭,李香平.网络流行语的今天与明天[j].中国青年研究,2001(7)
[4]肖伟胜,王书林.论网络语言的青年亚文化特性[j].青年研究,2008(6)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6]刘念.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经济学原则[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