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重点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看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看知识点一、基础知识1.语文基础知识:字音、字形、字义、词义、成语、诗词、修辞等。
2.文言文知识:古文选读、文言文基础语法等。
3.现代文知识:常见文体、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
二、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技巧:题目分析、文章理解、选项辨析等。
2.阅读素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三、作文基础1.作文写作技巧:立意、构思、段落写作、结尾技巧等。
2.作文类型: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
3.作文语言表达:丰富的词汇、恰当的句式、连词运用等。
四、语法知识1.名词:名词的分类、复数形式、所有格等。
2.动词:时态、语态、情态动词等。
3.形容词和副词:程度、比较等。
4.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等。
5.冠词:不定冠词、定冠词等。
6.介词:常见介词的使用、固定搭配等。
7.连词:并列连词、从属连词、状语从句引导词等。
五、修辞手法1.比喻:目的、方法、特点等。
2.拟人:特点、作用等。
3.夸张与夸饰:类比、对比等。
4.排比:特点、运用等。
5.反问与修辞疑问:区别、意义等。
6.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六、诗词鉴赏1.唐诗宋词:作者、背景、题材、艺术特点等。
七、古代文化知识1.文言文名篇:《孔子家语》、《论语》、《史记》等名篇的作者和内容。
2.文化常识:古代典籍、文化名人、古代科技发明等。
八、写作技巧1.默写与填词:常见词组、古诗名句等。
2.句型转换:句子结构变化的方法和技巧。
3.改错与辨析:常见语法错误和解析。
九、写作素材1.名言佳句:常见的名人名言和文学名句。
2.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3.各类话题的素材:社会热点、人生哲理、家庭生活等。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最全)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最全)初中语文中考语文必备知识点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四、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六、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九、描写方式:正面)、反面十、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一、小说(一)小说描写的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二、议论文(一)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二)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三)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四)议论文基本结构1、引论:提出题目2、本论:阐发题目3、结论:解决题目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经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五)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十三、说明文分类:1、什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3、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②、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③、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14、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援用5、说明文的语言有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6、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准确十四、散文1、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2、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五、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十六、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大全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大全一、修辞手法1.比喻: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表达其中一种事物或情感;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看作有生命的人来行动或说话;3.夸张:把事物的一些特征夸大以增加表达的效果;4.对偶:使用对称的词、句或句子来进行修辞;5.排比:一系列并列的成分,用于增加效果;6.反问:用问句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7.对仗:充分利用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音韵关联来增加修辞的效果。
二、作文技巧1.注意选材:选择熟悉的话题或与时代相关的热点;2.论点准确:论点要简单明了,有针对性;3.结构清晰:合理的开头、主体和结尾;4.语言得体:用较高的观点、意境来提升文采;5.注意段落:段落之间要有衔接,避免突兀或重复。
三、阅读理解1.意义理解: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作者观点等;2.推理判断:通过文字间的线索进行判断;3.细节理解:理解文章中的细节信息;4.词语理解:理解文章中的生词、短语等;5.文章结构:理解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布局。
四、诗歌鉴赏1.诗歌形式:认识诗歌的基本形式,如诗的格律、韵律等;2.诗歌意境:分析诗歌的情感、意境、思想等;3.诗歌语言:领会诗歌的特殊语言风格;4.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中心思想等。
五、古文阅读1.古文词语:理解古文中的生词、短语等;2.句子结构:理解古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习语;3.文章结构:理解古文的篇章结构和主旨;1.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和观点;2.掌握文章的论述结构和写作目的;3.理解文章的细节和事实信息;4.掌握文章的逻辑关系和推理判断。
七、句子理解1.主谓宾结构:理解句子的主谓宾结构;2.修饰成分:理解句子的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3.从句理解:理解复合句的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4.句式变化:理解句式变化对句意的影响;5.逻辑关系: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词语运用1.同义词:理解近义词在语境中的使用;2.反义词:理解反义词在语境中的使用;3.词语辨析:理解容易混淆的词语的用法;4.词语搭配:理解词语的常用搭配。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文言文阅读1.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代词、助词等-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因果等- 以:介词,表示用、因等- 于:介词,表示在、比等2. 古今异义词的识别与理解- 例如“走”古义为“跑”,“汤”古义为“热水”等3. 常见文言文句式结构- 主谓宾结构-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4. 翻译技巧-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保持原句意思的准确性二、现代文阅读1. 文章主旨大意的把握- 抓住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等关键部分2. 段落大意的提炼- 分析段落结构,识别中心句3. 作者态度和观点的理解- 通过文章的字词选择、句式结构等推断4. 推理判断题的解答技巧- 根据文章信息进行逻辑推理三、写作技巧1. 作文结构的安排- 开头、中间、结尾的逻辑性与完整性2. 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有力论据,合理组织论述3. 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喻、拟人、排比等4. 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避免语病四、诗词鉴赏1. 诗词基本知识- 诗词的形式、格律、韵律等2. 诗词内容的理解- 主题、情感、意境等3. 诗词表现手法的识别- 比喻、象征、拟人等4. 诗词鉴赏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诗词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深入分析五、语言知识运用1. 词语的正确运用- 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 成语的正确使用2. 句子成分分析- 主语、谓语、宾语等的识别3.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逗号、句号、引号等的规范使用4. 语病的识别与修改-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逻辑混乱等问题的修正六、阅读理解策略1. 快速阅读与精读的结合- 先快速浏览全文,再针对重点部分进行深入阅读2. 关键词的标注与记忆- 划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帮助理解和记忆3. 信息的整合与归纳- 将文章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自己的理解4. 问题解答的技巧- 根据问题类型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七、名著阅读1. 了解名著的基本情节- 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发展脉络等2. 名著中的主题思想-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探讨等3. 名著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结构布局、人物塑造等4. 名著阅读题的解答技巧- 结合作品背景和作者意图进行分析八、综合实践能力1. 信息筛选与整合- 从多个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2.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面对实际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解决3. 创新思维的激发- 鼓励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展现个性和创新4. 跨学科知识的运用- 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结语:掌握上述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对于提高中考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关于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关于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课文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内容:写诗人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友谊深厚的情感。
考点:黄鹤楼、孟浩然等的生平事迹、诗句的表达技巧。
2.《秋声》,杜牧内容:表达了诗人秋天的思乡之情,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考点:描写秋天景色的词句、运用修辞技巧的手法。
3.《登鹳雀楼》,王之涣内容: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感,展示了壮美的北方山河风光。
考点:描写北方山河风光的词句、修辞手法的应用。
4.《春词》,韩愈内容: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爱国情怀。
考点:描写春天景色的词句、表达爱国情怀的手法。
5.《寻隐者不遇》,贾岛内容:写诗人寻求隐士的经历,表达了人生追求真理的价值。
考点:描写诗人寻觅隐士的词句、思想表达的手法。
二、现代文阅读1.说明文考点:结构特点、核心观点、信息组织方式。
2.议论文考点:论点的提出、论证的方法、修辞手法的应用。
3.夹叙夹议文考点:夹叙夹议的结构特点、核心观点的把握、选材的符合逻辑原则。
4.记叙文考点:描写人物、环境描写、情节编写。
5.说明文与夹叙夹议文考点:主题与结构、段落之间逻辑关系、修辞手法应用。
三、古代文学作品1.《孔雀东南飞》,白居易内容:描写了孔雀飞翔的动态景观,以孔雀的自由与奔放,表达了诗人对野趣生活的向往之情。
考点:描写孔雀飞翔的词句、运用比喻手法。
2.《琵琶行》,白居易内容: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的动人情景,表达了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痛惜与思念之情。
考点: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事迹、运用修辞手法的方法。
3.《木兰诗》,民间歌谣内容:描写了木兰代父从军、冒险杀敌的故事,表达了木兰忠诚、勇敢的精神。
考点:描写木兰英勇形象的词句、抒发木兰忠诚于国家的思维。
4.《岳阳楼记》,范仲淹考点:描写岳阳楼的景色、表达爱国情怀的手法。
5.《小石潭记》,欧阳修内容:描写了欧阳修访友时所见到的小石潭,表达了对名士的赞美和如诗如画景色的描绘。
考点:描写小石潭景色的词句、表达欧阳修对名士的敬仰之情。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常见必背知识点(1)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2)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3)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4)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5)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6) 媚上欺下:讨好巴结上级,欺负下级。
(7)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8) 恪尽职守:严格遵守,尽职尽责。
(9) 荒凉、冷落的意思。
萧索(10) 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瑟索(11)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惘然(12)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隔膜(13) 看不起。
鄙夷(14)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5)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16)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7)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都做不成。
(18)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19)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20) 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推敲(21) 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
创意(22)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模式(23) 还没有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
素材(24) 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则,而总结出理性的知识。
(25)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2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27)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28)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29)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0)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31)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32)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33) 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刻理解。
不求甚解(24) 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豁然贯通(35) 读书总有好处。
开卷有益(36)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
中考语文必考重要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必考重要知识点梳理一、词语运用1.同音字、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和运用,包括常见的词语搭配和用法。
2.汉字的词义辨析,掌握常见词语的义项和用法。
3.词语的比喻和拓展运用,通过词语的扩展意义来丰富句子的表达能力。
4.词语的音、形、义的关系,掌握常见字的读音规律和形状特点,并能运用在阅读理解和作文中。
二、语法知识1.词性和句子成分的认识,掌握常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等的基本用法和句子成分。
2.语法成分和成分之间的关系,掌握主谓、宾语、定语、状语等的关系,并能在句子中准确运用。
3.句子的基本结构和衔接,掌握并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独立主格结构等,使句子表达清晰。
4.语序和语言风格的掌握,正确运用语序和语言风格使文章的表达更具逻辑性和韵律感。
三、阅读理解1.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快速阅读、整体把握和重点理解的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
2.阅读材料的分析和理解,通过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事实细节和修辞手法,把握文章的要点。
3.阅读材料的推理和判断,能够通过推理和判断,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阅读材料的评价和评论,对文章的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和评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简明扼要地表达。
四、写作能力1.作文的基本结构和要素,掌握作文的开头、承接、转折和结尾等基本结构,并能合理运用。
2.作文的主题和思路,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题目,确定作文的主题和思路,提高作文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3.作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使作文的语言表达丰富多样。
4.作文的文体和写作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写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文体和运用写作技巧,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五、修辞手法1.比喻和象征的运用,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丰富文章的意境和表达效果。
2.夸张和省略的运用,通过夸张和省略的手法,增强文章的冲击力和留白效果。
3.对比和排比的运用,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突出事物间的差异和逻辑关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汇总·)中考语文重点知识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 何果what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中考语文重点知识梳理成语题常见错误类型(1)望文生义。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一、语言文字知识
1.汉字知识:汉字的结构和形声、部首、读音、书写、繁体字改革等。
2.符号知识: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和用法,及常用符号的含义。
3.文言文:古诗词、四大类典籍中的文言文的理解、填空和解释。
二、文学知识
1.文学常识:文学史、文学分类、文体特点等概念的理解。
2.文学熟悉:诗词、说明文、记叙文、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特点。
三、古诗词知识
1.古诗词分类:五言古诗、七言古诗、词牌、联句、绝句及其特点。
2.古诗词解读:传统古代文学的鉴赏、分析及理解。
四、语言表达能力
1.语言运用: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的辨析、构成及使用。
2.写作能力:根据材料要求写出短文,具备表达能力。
五、文学创作
1.文体:日记、散文、书信、小说等写作技巧。
2. 诗歌:古诗的拟写和诗意表达。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复习中考语文,我将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如下:
一、文章鉴赏
1.识别文体和语义特点:散文、诗歌、小说等;
2.情感、思想表达:主题、观点、态度等;
3.识别修辞和表达手法:比喻、夸张、反问等。
二、诗歌鉴赏
1.背诵和解析名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登鹳雀楼》等;
2.词语和句式翻译:理解古代诗歌的意义;
3.表达主题和意境:如何通过韵律、节奏等手法表达感情和意境。
三、文言文阅读
1.识别文言文的特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2.理解古文的意义和结构:文句间的逻辑关系、修辞手法等;
3.解析文言文的问题和备注: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等。
四、现代文阅读
1.掌握现代文的解题技巧:借助语境和上下文进行理解;
2.深入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要点:开头、结尾和主题等;
3.识别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比喻、夸张、对比等。
五、古代诗词鉴赏
1.背诵和解析古代诗词:如《鹅》、《夜泊牛渚怀古》等;
2.理解古代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押韵、对仗、意象等;
六、写作技巧
1.作文的基本要素:标题、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
2.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记叙文、描写文、议论文等;
3.发现思想和素材:观察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
以上只是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的一部分,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的知识点或解析,请告诉我。
中考语文重点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重点必考知识点
一、古代诗词鉴赏和写作技巧
1.古代诗词鉴赏:包括对古代诗词的体裁、题材、意境等方面的理解和鉴赏。
2.古文阅读与鉴赏:包括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如《论语》、《孟子》、《史记》等的阅读与理解。
3.古代诗词写作技巧:包括对古代诗词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如平仄、对仗、衬托等。
二、现代文阅读与鉴赏
1.散文阅读与鉴赏:包括对现代散文的理解和鉴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等的阅读与理解。
2.小说阅读与鉴赏:包括对现代小说的理解和鉴赏,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冰心的《雨巷》等的阅读与理解。
3.古代文言文阅读与鉴赏:包括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的阅读与理解。
三、写作技巧与表达能力
1.作文写作技巧:包括写作的结构、逻辑,以及写作时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2.阅读理解与写作:包括通过阅读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写作。
3.故事写作与想象发散:包括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故事写作,能够构思和描述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等。
四、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
1.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包括运用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和吸引力。
2.语法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包括正确运用语法和标点符号,使文章表达更准确、流畅。
3.描述和写景的技巧:包括通过描写细节和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来使叙述更具体、生动。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归纳如下:一、词语辨析1.同音词、近义词的辨析:如便、笨、贫等。
2.词语用法:如“便”、“便是”、“便于”等的用法。
3.熟语辨析:如“一无所有”和“全无”之间的区别。
二、诗歌鉴赏与文学常识1.能理解古代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能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格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3.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文人的基本信息,如《红楼梦》、苏轼等。
三、修辞手法1.了解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借代、夸张、拟人等。
2.能根据具体语境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四、阅读理解与写作1.能理解文文章节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能理解文中引用的典故、名言或自然现象的含义。
4.能根据文中的信息,完成与文中内容相关的问题。
五、写作技巧与修辞手法1.能理解常见的写作技巧,如列举、对比、设问等。
2.能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六、古代诗词鉴赏1.能理解古代诗词的基本意境和思想感情。
2.能理解古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根据诗词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诗词的主题。
七、现代散文鉴赏1.能理解现代散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能理解现代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分析现代散文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理解其写作意图。
八、写作技巧与文言文鉴赏1.能运用写作技巧,使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2.能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中心思想。
3.能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能根据文言文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分析文言文的主题。
九、文化常识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如封建礼教、儒家思想等。
2.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及其代表作品,如孔子、《论语》等。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中考对于每一位初中生来说都是一次重要的挑战,而语文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其知识点的掌握至关重要。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中考语文的必考知识点。
一、字词积累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包括常见的易错字、多音字、形似字等。
例如“粗犷(guǎng)”不要读成“粗旷(kuàng)”;“强(qiǎng)迫”“倔强(jiàng)”“强(qiáng)大”中“强”字的不同读音;“戊(wù)戌(xū)”“戍(shù)边”“戎(róng)装”这些形似字的区分。
对于字词,需要平时多积累、多记忆,通过阅读、写作来不断巩固。
二、成语运用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考中也经常出现。
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望文生义。
比如“文不加点”,不是指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首当其冲”不是首先冲在前面,而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同时,还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如“处心积虑”是贬义词,“殚精竭虑”是褒义词。
三、病句修改病句是中考的一个重点。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等。
例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水平”与“改进”搭配不当,应改为“提高”;“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这句话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四、古代诗文背诵古代诗文的背诵是必考内容。
从《论语》到古诗词,再到文言文,都需要熟练背诵并理解其含义。
不仅要能默写出来,还要能理解诗歌的意境、作者的情感以及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
五、文言文实词、虚词文言文实词如“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汤”是“热水”的意思;虚词如“之”“而”“以”等,它们的用法多样,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掌握。
例如“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六、文学常识要了解重要的作家、作品、朝代、文学流派等。
比如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梳理一、诗歌赏析在中考语文考试中,诗歌赏析是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诗歌鉴赏技巧,包括对诗歌的体裁、题材、意境和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理解。
1. 体裁特点和分类:了解诗歌的常见体裁,并能从韵律、格律等方面区分不同的体裁,如诗、词、曲等。
2. 题材分析:从诗歌的题材、主题入手,探究诗人所表现的情感、思想和意境等。
3. 意象与意境:学会通过解读诗歌中的具体意象,把握诗歌所营造的意境和艺术感染力。
4. 修辞手法分析:识别并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从而理解诗人通过修辞手法所要表达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中的另一个必考知识点。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词汇、句式和篇章结构等,并能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意义。
1. 文言文词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汇及其含义,注意识别生僻字和专有名词。
2. 句式理解:分析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包括主谓宾、主谓宾补、主谓状等,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理解句子的意义。
3.篇章结构:理解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包括开头、结尾、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注意掌握文言文的衔接词和标点符号的用法。
4.古文阅读技巧:从字句的字面意义入手,结合上下文推测词句的真实含义。
注意把握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反问等。
三、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读懂并解析现代散文、小说等各类文本,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理解。
1. 文章主题: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和观点。
2. 内容理解: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事实、观点、事件等,并能找出文章的要点和关键细节。
3. 语言风格: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包括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理解作者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
4. 推理判断:通过对文章的推理分析,推断文章未明确表达的内容或作者的深层意图。
四、作文写作作文写作是中考语文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必备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中国文学之最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2.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宋代的李清照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二、敬称1.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2.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已逝的父亲:先考、先父。
称已逝的母亲:先妣、先慈。
3.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4.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5.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6.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7.贤:称平辈或晚辈。
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
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又是一年中考时,冲刺中考的号角已经吹响,不知道大家的语文知识点复习的怎么样?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一)初中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中考语文必备一、基础知识。
(一)字词。
1. 字音字形。
- 常考多音字,如“行(xíng、háng)”“处(chǔ、chù)”等。
要根据不同的词语语境确定读音。
- 易错字形,如“眼花缭乱”的“缭”容易写成“潦”,要注意字形的准确书写,多通过练习和记忆易错字表来加强。
2. 词语理解与运用。
- 近义词辨析,像“必须”和“必需”,“必须”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般用来修饰动词;“必需”侧重于表示不可缺少,一般用来修饰名词。
- 成语的正确使用,要注意成语的本义、引申义以及适用对象等。
例如“莘莘学子”中的“莘莘”不能误写,且该词用来形容众多的学生。
(二)语法知识。
1. 词性。
-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和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的区分。
例如“美丽”是形容词,“在”是介词。
2. 句子成分。
-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如“小明(主语)高兴地(状语)吃(谓语)苹果(宾语)”。
3. 病句类型及修改。
- 搭配不当,如“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应将“改进”改为“提高”。
- 语序不当,例如“我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应改为“我们听取并讨论了校长的报告”。
- 成分残缺,像“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应删去“通过”或者“使”。
- 语义重复,如“大约”和“左右”不能同时使用。
(三)标点符号。
1. 句号、问号、叹号。
- 句号用于陈述句末尾;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叹号用于感叹句、祈使句表示强烈感情的末尾。
2. 逗号、顿号、分号。
-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顿号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如“红的、白的、蓝的花朵”;分号用于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比分号停顿时间长,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3. 冒号、引号。
-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引号表示引用、特定称谓、着重指出、讽刺或否定等。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大全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大全第一册部分1、读《论语》回答有关问题。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⑨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
⑩《论语》的"论"读lú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⑾我们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表现崇高修养的句子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读《扁鹊见蔡桓公》回答问题。
A、《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今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B、表现桓侯反感医生(对医生持有偏见)所说的一句话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扁鹊见蔡桓公》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自己的行为的道理。
D、本文引申出一个成语是:讳疾忌医3、读《木兰诗》回答问题。
A、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中木兰从军的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面对可汗大点兵。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一)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2.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因心里不得发泄。
3。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希少。
4。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5.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6。
:形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7。
稍纵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8.:忍不住笑。
9.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10。
无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11。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12。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13.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益,更。
8.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9.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
10。
俯首贴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11.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
12。
饱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13。
不胜枚举: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胜,能够承担或承受。
14。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15.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
稽,查考。
16.: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17。
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
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二)最早的总集是《诗经》;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最早的田园诗人是晋的陶渊明;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古代最着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是唐代的李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古代最着名的长篇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古代最着名的长篇历史是明初罗贯中的《》;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是清代曹雪芹的《》;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现代最杰出的长篇是的《子夜》;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集是的《呐喊》.中考语文必考知识点(三)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重点必考知识点
中考语文重点必考知识点
在中考语文的复习中对于一些必考的重点知识进行整理会有助于我们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重点必考知识,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
语文重点必考知识一
1、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故事情节是大闹天宫。
2、《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孙悟空。
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艺术形象。
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说出他令人赞赏的一种精神,并举例证明,语言要简洁。
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如大闹天宫。
或与恶势力斗争的精神;如三打白骨精
4、选择《西游记》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结合社会生活,说说你喜欢他的原因。
参考示例:我喜欢孙悟空。
因为他明辨是非,嫉恶如仇,是正义、智慧、勇敢的化身人物性格。
今天,能有孙悟空这样的人来执法,社会就会多一些公正联系社会生活。
5、《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花果山水帘洞洞口的对联是“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6、列举《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举四个即可。
黑松林遇黄袍老怪;黄风岭遭黄毛貂鼠精暗算;牛魔王之子红孩儿抢走唐僧;平顶山莲花洞太上老君炼丹童变成妖精。
语文重点必考知识二
1、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一读笛福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这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
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
2、《鲁滨孙漂流记》中写鲁滨孙十二次到那条大船上,把可能有用的东西都搬到住处后,感到暂时的栖身之处不宜久住,要找一个新的住所。
他认为新住所要符合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是:
答案示例:要有益于身体健康或:地势要高,要有淡水要能避免在烈日里曝晒;要能抵御野兽的袭击或:要安全 ;要能望见大海意思对即可 3、
写出鲁滨孙在荒岛上救人的一个故事名称。
自拟6个字以内搭救“星期五”、“智救落难船长”
4、英国著名作家笛福代表作品是《鲁滨孙飘流记》。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80字左右
鲁滨孙四次航海。
第一次出海他几乎被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
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海岛,在孤岛中生活了二十八年。
5、英国著名作家笛福,其代表作品是《鲁滨孙漂流记》。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部小说的内容提要100字左右。
示例:《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鲁滨孙离家三次航海的经历,在巴西买了种植园;第二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写鲁滨孙在荒岛上的经历;第三部分叙述他从荒岛回来以后的事情,主要经历是由陆路从葡萄牙回英国途中遇狼群的故事。
6、他在一座无人荒岛上生活多年后,收得一土人为奴,取名“星期五”。
在岛上生活28年后,因帮助一个船长制服叛变的水手,得以乘船返回自己的祖国,他在成为巨富后派人到岛上继续垦荒。
他的名字叫鲁滨孙,这部作品叫《鲁滨孙漂流记》
7、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学名著,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但读书除了积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
初中三年,你一定在老师的指导下读了不少课外好书。
下面请你做一个简要的“读书札记”
示例:《鲁滨孙漂流记》笛福鲁滨孙一个人为了生存必须有拼搏的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
语文重点必考知识三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常识
1、小说:是一种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升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散文的含义和特征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通常指除诗歌、小说、戏剧、曲艺等以外的其他所有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
近年来,杂文、报告文学、回忆录等已从散文中分离出来,成为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这一概念的外延逐步缩小。
这里所说的散文就是狭义范围内的散文。
根据散文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散文一般可以分为三类: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当然也有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的。
散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样式,有以下特征:
1取材广泛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大千世界中具有认识意义、思想价值、美学意蕴的人、事、物、景,都能成为散文的题材范围。
散文的这一特点使它能够迅速地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又叫形散神不散,是大多数散文的基本的特征。
形散指取材广泛、形式自由、手法灵活、思路开阔,从内容到形式要散得开。
神聚指文章整体结构严谨,材料层次井然,有统一的主题。
散文贵“散”,但要散而不乱,思路清晰,首尾一贯,做到撒得开,收得拢。
3形式自由
散文无定体,笔法无定格,凡写人、叙事、议论、抒情,兴之所至,挥洒自如,涉笔成趣。
这使得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多种多样,随笔、游记、札记、访问记……都是散文家族的成员。
只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在形式上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4富有文采
好的散文总是和优美凝练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讲究对语言美的追求。
一般来说,散文的语言应当简洁、凝练、自然、优美。
在遣词造句上,讲究朴实而不贫乏,华丽而不做作,丰富而不堆砌。
既追求文采斐然,又蔚为天然,使读者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5情真意切
散文和诗歌一样,侧重于抒发情感,表达情志。
散文之所以能产生一种迷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作者在散文中所精心描绘的诗情画意和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
散文中的情贵真、贵深、贵实,忌假、忌浅、忌浮。
要为情造文,不要为文造情。
只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3、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的种类很多。
根据表演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话剧以对话为主,如《雷电领》;歌剧以歌唱为主,如《白毛女》、《图兰朵》;舞剧以舞蹈为主,如《丝路花雨》;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包括昆曲、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
根据
剧情的繁简和结构的不同,戏剧又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
根据题材所反映的时代的不同,戏剧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另外,根据矛盾冲突性质和表现手法的不同,戏剧还可以分为喜剧、悲剧和正剧。
正剧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
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和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剧本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的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
戏剧冲突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的多幕剧还有序幕和尾声。
2主要运用人物语言对话、唱词、独白、旁白、动作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动作高度个性化,符合各自身份和性格特点。
3适合舞台演出。
人物、事件、时间、地点高度集中,人物不能太多,事件不能纷繁,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4有舞台说明。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或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内容包括人物、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