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控制理论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周期律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官僚贵族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
大地主往往利用政治特权或通过暴力手段兼并土地,地主对农民剥削的加重,必然激化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这种小农经济曾经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商人常常把财富转向购买土地,从事地租剥削。
而地主也常常兼营商业或高利贷,以获取更多的货币财富。
封建政府还要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和摊派徭役。
农民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其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
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
这种封建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家族家长制,突出君权父权夫权。
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期中期起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是在后期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作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德治,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明教化。
王朝周期律:特定经济规律下的历史弈局
王朝周期律:特定经济规律下的历史弈局众所周知,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是王朝的周期性替换。
打江山——坐江山——失江山,从几十年到二三百年,完成一个周期。
这种现象,被称为“王朝周期律”或“历史周期律”。
这种规律性现象应该如何解释?我们可以把历史看作连续不断的博弈过程,王朝的建立,就是博弈暂时达到均衡状态,而王朝的崩溃,则是均衡状态被打破(失衡),开始新一轮的博弈,直到重新找到均衡点。
从这个角度说,“王朝周期律”就是博弈的均衡和失衡。
所谓“均衡”,就是平衡,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博弈中,当博弈主体都确信,如果其他人的策略不变,自己所选择的策略是最优策略,选择其他的策略都不会达到比现策略更好的结果,这时博弈就处于相对稳定之中,达到了“均衡”的状态。
当有部分博弈主体认为改变策略会有更好的结果,或者不改变策略将无法生存从而不得不改变策略时,均衡就被打破,也就是失衡了。
解释“王朝周期律”,关键是要找到导致博弈失衡的原因所在。
博弈有三个要素:局中人(player)、局中人的策略(strategy)或者行动(action)、他们在各种策略对局之下的得益(payoff)。
博弈就是有利益关联(包括利益冲突)的局中人运用策略相互影响从而实现各自得益的过程。
局中人是博弈的参与者,也就是博弈的主体。
在经济学中,这个主体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经济人”假设并没有错,但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基本上是物质利益,而历史和现实中的人,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精神利益的问题。
为了追求概念的精确性,本书用“福∕利最大化”替代“利益最大化”的习惯用法。
“福∕利”包括“福”和“利”:“利”是物质利益,可以货币化衡量;“福”是精神利益,不能货币化衡量。
“最大化”,就是尽可能地获得满足。
人类历史,是人的历史。
追求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满足,是人的最大特点,也是解释一切历史现象的起点。
人的所有活动,都是追求这种满足;博弈的目的也不例外,自然也是追求这种满足。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古国,中国历史上的轨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话题。
毋庸置疑,历史并不是一些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含了很多内在规律。
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历史的走向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将会探讨中国历史内在规律有哪些。
一、帝王更替的周期性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替的周期性是非常明显的。
从夏朝开始,每个王朝的兴衰都有一个明显的周期性,即”盛衰之道“。
这个规律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每次朝代的消亡,往往预示着新的一轮百年历史的开始。
后来的共和国和新中国同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从封建时代到帝王制度,再到现今的单一政党,中央集权体制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特点。
不过,在中国历史中,这个中央集权制度也是有历史演变的。
从秦朝的春秋战国到唐朝的盛世,再到元明清各朝时期的权力结构都存在着变化。
三、批判精神的保持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百家争鸣”的思想,即相信在众多思想中,会有一种更合理、更真实的思想。
这种批判精神、探求真理的态度,历久弥新。
再加上自秦始皇以来给予知识分子一种相对自由的环境和很高的地位,中国文化氛围中的批判精神得以持续发挥。
四、稳定优先,改革缓进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稳定是第一位的。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和不断尝试,中国人得出一个结论:必须有高度的稳定,才能够稳步推进改革。
因为在较为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任何决定都难以顺利实施,可能导致社会大乱或者是混乱的状态。
因此,中国在往新路上探索的时候,也要求数步走或者是缓慢进发,极少采取颠覆性的改革。
五、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中,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是占主导地位的。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恕、勇、智、诚、信,讲究排除无证据的猜想和主观臆断;道家思想强调“至信无欲”的思想,对做人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的人类生存等有深刻的影响。
这两种思想流派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影响到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未来八百年的国运
中国未来八百年的国运我研究历史周期律有十几年的时间了。
如果周期律只是对过去历史的总结。
那么就不能成为科学。
即使是再精确的分析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我决定用自己的周期理论来推测下一个大周期。
这样就得出了如下的周期时间表。
首先我们回忆一下周期理论。
我们封建社会从秦汉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周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第三个周期还没有完全结束。
大体上每个周期长度为800年左右。
这是常态。
但第二个周期只有700年不到,是变态。
下面我就根据前面的周期来分析未来的第四个周期。
我按照大一统王朝建立,下一个大一统王朝重建,大一统王朝顶峰,大一统王朝灭亡,大一统王朝回光返照和再一个大一统王朝建立的节点来说。
1.下一个大一统王朝(短命)建立的时间为2071年。
这是根据两种算法得出的:一个1271年,加上800年。
这是非常机械和僵化的历史算法,不太符合历史复杂变化的规律。
第二种是用翁文波的数学理论:C+B-A=D。
其中的字母为周期同一个节点的数值。
比如大一统王朝建立的时间节点,秦朝为公元前221年,隋朝为公元581年,元朝为公元1271年。
那么根据公式我们就得出了第四个周期的时间节点为公元2071年左右。
2.第四个周期大一统王朝(长命)重建时间点为2188年。
这个时间节点的获得也是根据翁文波的算法。
汉朝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2年,唐朝为公元618年,明朝为公元1368年。
所以下一个长命的大一统王朝的时间为公元2188年。
3.长命王朝的鼎盛时间为公元2397年左右。
这是因为两汉的时间点为公元9年,唐朝的时间点为公元762年,明清的时间节点为1644年。
所以第四个周期的顶峰为2397年左右。
4.长命大一统王朝灭亡的时间为公元2599年。
我们知道两汉灭亡的时间为公元220年,唐朝灭亡的时间为公元907年,清朝灭亡的时间为公元1912年。
所以第四个周期长命大一统王朝灭亡的时间为2599年。
至此大一统时期结束,历史进入黑暗时期。
中国历史循环
中国历史循环姓名:张希桐学号:201540261自古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历史发展却又不那么规律,令人难以捉摸。
有一种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周而复始地经历同样阶段的理论。
如中国战国末邹衍提出的“五德终始说”,认为历史变化和王朝更替,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的相继更替,周而复始循环的结果。
这种理论被叫做历史循环论。
主张人类社会的变化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的历史理论。
看了一下中国自奴隶制社会结束以来直到现在的历史,很容易得出了一些规律。
证据如下:先说一下汉族统治下中国历史循环的规律:1.要有一个大乱世作为开端,可以有数百年;2.之后是一小段时间的统一,不会超过50年;3.而后会出一个小乱子,从而出现大治世,而这场变乱往往会改朝换代;4.当然是时间较长的太平盛世了,约数百年;5.之后又是一个小乱子,小乱子后是统一,然而基础不牢,马上陷入初始阶段的大乱世。
以上,便是汉族统治下中国的历史循环。
有人可能还不明白,那就将事实套进去说吧:1春秋战国(刚脱离奴隶制社会,大乱世)2秦朝(统一后15年就亡了,没超50年)3楚汉战争(小乱子)4汉朝(长,不算王莽篡政,400年)5三国(小乱子,90年)西晋(八王之乱给分了)南北朝(大乱世)此为第一遍历史循环。
1南北朝(大乱世)2隋朝(和秦一样,没过50年)3唐灭隋(小乱子)4唐朝(300年)5五代十国(小乱子)北宋(被辽欺负得)南宋元明清(不算大乱,但一直受少数民族压迫,对于汉族而言是大乱世)这是第二遍1南宋元明清(汉族乱)2中华民国(三十多年,没过50)3解放战争(小乱子,基本和中华民国一同走过)4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愿如此)5不知道了这是现在的第三遍另外,还有一些小插曲:①在1中,深受外来文化影响,且规模愈大(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统一北方、元和清)②在2中,大多只有两代(秦始皇和秦二世、隋文帝和隋炀帝、孙中山和蒋介石)③在4开始不久,有女性短期摄政(吕后、武则天、江青)④在女性摄政后,往往出现繁荣(文景之治、开元之治、改革开放)⑤在5中的小统一往往被外国搞倒(西晋与前秦、北宋和金)这一切或许是巧合或许这是汉族人思想意识统治下政权发展的必然。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是什么意思
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是什么意思历史周期律是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都会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
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在历史上,只有中国才有王朝兴衰更替的周期律,朝代歌想必很多人都会背。
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这些朝代很多都无法摆脱三百年左右的时间,兴衰更替一次的命运,所以称为王朝兴衰更替周期律,或者周期率。
前者指规律,后者指频率。
王朝兴衰更替的周期律为何只存在于中国?对于王朝更替周期律的分析与解答,有很多的著名的对话,书籍,点评等,很多都涉及到政治需要,基本上都是诋毁前朝,歌唱本朝,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
首先,我们从王朝的本质出发,看一看王朝更替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其次再看看因为这个性质所造成的东西方差异,最后我们才能得出一个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发展逻辑,而不带有任何政治立场的答案。
百度王朝的意思是朝代、朝廷,指的是在历史上的一个国家由某一个家族所统治的时代。
由此可见,王朝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政权。
所谓王朝更替,就是指一个国家政权的崩溃重建。
那么,国家政权的崩溃重建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西方世界诸国为什么在古代不会存在国家政权的崩溃重建呢?国家政权的崩溃重建,他的前提就是国家仍然存在,没有国家,也就不会有国家政权,也就存在政权的崩溃重建。
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东西方的差异。
在历史上,西方世界,或者说中华文明圈之外的所有文明国家,他们兴起的时间都比较晚,存在的时间也十分短暂。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一个个地来说。
在河流定居时代,与夏商周三朝同时代的文明国家,是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形成了一个大一统帝国,而两河文明是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亚述文明的集合体。
迈入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后,亚述帝国统一了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两大文明区域,但是存在的时间很短。
亚述帝国统一不久,就因为国家财富饱和崩溃,国内各民族混战。
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
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记忆和经验的积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南。
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历史事件和现象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历史的周期性与循环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周期:王朝更替与政权更迭人类历史上,政权的更迭常常是一个周期性的现象。
从古至今,无论是中国的朝代更迭,还是欧洲各国的王朝更替,都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这种政治周期性主要是由于不同政治力量的竞争、斗争和力量的变化所导致的。
二、经济周期:繁荣与萧条的轮回经济的周期性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经济的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形成了经济的周期律。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的内部循环和外部冲击所引起的。
例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可分为景气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等阶段,不同阶段间的转换往往是循环性的。
三、社会文化:价值观的起伏和变迁在社会文化领域,历史的周期性和循环性也十分明显。
不同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审美观念等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宗教信仰、近代的民主思潮以及现代的消费主义,都是一种价值观的表现,它们的兴起和衰落呈现出历史的周期性。
四、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战争与和平是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历史上,各种形式的战争不断循环出现,但战争与和平之间也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战争往往引发人们对和平的向往,而和平的建立又会为新一轮冲突埋下种子,形成战争与和平的循环。
造成历史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各种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往往呈现出一种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变化。
其次,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受到历史经验和传统认知的影响,从而导致历史事件和现象的重复。
最后,历史循环的出现也与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诠释有关。
综上所述,历史的周期性和循环性是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战争与和平等方面都存在着周期性和循环性的变化。
浅谈我的历史观之中国朝代更替原因
浅谈我的历史观之—中国的朝代更替原因----10财政学侯添耀中国的封建社会起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终于19世纪中期的鸦片战争,历经两千多年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的分分合合,循环更替,一朝传一代,一脉相承,走过了这两千多年。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治角度来看,始终逃脱不了国破家亡的兴衰循环历程:由衰到盛,然后衰落,最后灭亡;再盛、再衰,再亡,周尔复始,循环往复,谁都看的非常清楚明白,却始终没有一个王朝能够跳出这个圈子,能够长治久安。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封建王朝的兴衰循环史,王朝兴衰,循环往复两千年。
那么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中断了一个个封建帝王的千秋功业,而不能长治久安、延续子孙万代呢?个人认为,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原因。
政治原因:最根本的政治原因是封建王朝的专制主义制度。
专制主义制度中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帝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专制主义就是指导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而中央集权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使全国的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制度的特点是下级绝对服从上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皇权是至高无上的。
虽然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但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往往带来统治的腐朽黑暗,给人民带来了苦难,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它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历史根源之一。
而具体到对于每一个王朝而言,专制制度的确能对王朝起到维护的作用,尤其在每个王朝初期建立的阶段,对王朝的休养生息和发展是大为有利的。
但是,专制制度的权利高度集中、缺乏民主使得每个王朝都会出现:(1)皇帝或昏庸无能,或刚愎自用,或只知贪图享乐;(2)官僚组织机构的扩张、导致臃肿重叠,官员无能,欺压黎民百姓,腐败问题严重;(3)赋税制度一次又一次从建国初期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到后来的转向诛求无度。
浅谈中国历代王朝的循环规律
浅谈中国历代王朝的循环规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据说参加过元末的农民战争,应该是亲身经历了元政权的倒台和明朝的建立,对王朝更迭算是有比较切实的感受。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的开篇,用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来概括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话之所以会被一再传诵,并不是因为罗贯中真的说出了让人振聋发聩的大道理,实在是这样的循环太过于频繁的缘故。
一个王朝的存在,就好比是一张四平八稳的椅子,影响椅子使用寿命的原因不外乎有三种:一是自然老化;二是人为的不当使用;三是出厂时的粗制滥造或是构件不合理。
我不知道罗贯中写这句话时,是否联想到了他屁股下面的物件,不过从他斩钉截铁的态度来看,他应该是找到了某种宿命的理由。
我用椅子来形容一个王朝的存在,大概还不至于太过牵强。
如果我们有兴趣把罗贯中的那个“久”字分拆开来,加以细致的编排,很快便可得出一个一再被复制的王朝的循环模式:第一代君主通常都会吸取前朝覆没的教训,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希望把“椅子”做得越扎实越好,这样就可以确保传代时间的久远。
经过第一代君主的不懈努力,到王朝的第二代、第三代,往往便可走向所谓的盛世。
如周有成康之治,汉有文景之治,唐有贞观之治,明有仁宣之治,清有康乾盛世。
第二代、第三代若不能走向大治,就可能转而走向灭亡,如秦二代而亡,西晋三代而亡,隋二代而亡。
这里头有“使用不当”的原因,如隋炀帝的倒行逆施导致隋朝的过早夭折。
也有“出厂时的质量问题”,如西晋的封建诸侯,造成八王之乱,最后引得异族入侵。
还有“使用不当再加上质量问题”的,如秦以酷法治天下,弄得道路以目,再加上二世皇帝的胡乱折腾,大秦帝国的分崩离析也就不可避免。
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即是说开国君主的英明神武,绝不会一代又一代传诸无穷,到王朝的第四代、第五代,国家承平已久,侈靡之风渐长。
后来的君主,生在深宫之内,长于宦寺之手,无不天生就一副败家的高强本领,经过几番折腾,整个国势又开始式微了。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点
中国古代的历史观点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孕育出了许多独特的历史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历史观点,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
一、周期观中国古代历史观点的核心之一是周期观。
这一观点认为历史发展具有循环性,不同朝代的兴衰、盛衰交替如同四季更迭。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他们认为,历史上一切事物皆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通过掌握这一规律,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动社会持续进步。
这种周期观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后来的封建社会,成为历代统治者管理国家的基本思想。
二、天命观中国古代历史观点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天命观。
天命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上天决定的,人类只是天命的执行者。
在这种观点下,统治者被认为是天命所选,他们的权力来自于上天的赐予,而非个人努力的结果。
这种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天子”制度,后来逐渐演化为封建社会中皇权神授的理论基础。
天命观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持续存在,为君主专制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释,也为中国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德行观德行观是中国古代历史观点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强调个人的德行对社会的影响,认为一个人的德行高尚与否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种观点追求的是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完善,主张通过儒家经典中传授的道德准则来改变社会。
德行观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孔子提出的“君子”和“小人”的概念成为后来统治者选拔官员和评价社会风气的标准。
四、力量观随着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的出现,力量观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历史观点中的一种重要思想。
力量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力量对比和角逐决定的,强者可以替代弱者成为新的统治者。
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
墨家学派主张以“兼爱”和“非攻”为原则,力图实现一个没有战争和暴力的和平社会;法家学派则主张通过法律和秩序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律
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律
中国封建王朝的周期律是指中国历史上一系列封建王朝轮流兴衰的规律。
这些王朝的历史周期大概为两个到三个世纪,其中包括了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王朝。
这些王朝之间的循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建立阶段:每个新的王朝都是通过战争或政治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十年到几个世纪不等。
2. 繁荣阶段: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比较繁荣,国家实力得到提升,社会稳定。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十年到一个世纪左右。
3. 衰落阶段:由于内外部因素影响,王朝开始经历经济、政治、文化上的衰退。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十年到一个世纪左右。
4. 灭亡阶段:政治混乱、社会动荡、战争等因素导致王朝最终崩溃。
这个阶段通常会持续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这些王朝的周期规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发生了多次,每个王朝的兴衰都与其统治者的政策、社会制度、文化传承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规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国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00年周期律
300年周期律提到中国历史,大家不难发现,历史上有一种神秘的“300年周期”,它奇妙的变化把控着中国的历史曲线。
在两河流域文明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历史沉淀出一种崇高的“300年律”。
从公元前1000年到今天,中国历史上每300年就出现一次重大的变革,从政治、文化、思想等不同方面,历史经历着一系列的发展。
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50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段时期;公元前250年到元朝,中国出现了大一统的社会模式,中国走出了独立的发展道路;公元550年到公元850年,就是明朝,中国实现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从元朝到清朝,中国历史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而从清朝到现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期。
300年周期律不仅出现在中国,而且全世界都存在着这种周期性变化的现象。
比如,在19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经历了重大的变革,社会改革也是如此。
此外,在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运动变革,30年代是世界大战,并且50年代、60年代也先后经历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变革。
回到中国,正如中国历史学家罗恩的观点,“200-300年是一个大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会经历重大变革”。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从秦汉到南北朝,从东汉到新朝,从元朝到清朝,从解放到现在,每一段时期都把控着中国的历史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300年周期也是一种国家战略思想,在重大历史时期,它能够帮助政府规划发展,避免社会动荡、混乱和冲突,以及能更好地调整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逐步完善,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前进。
然而,“300年周期律”也仍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它指引着中国进行历史演变,它以神秘的力量把控着中国的历史曲线,成为中国历史变革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周期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周期研究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和下滑在时间轴上的周期性变化。
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开始重视经济周期的调节和平衡,但是对于中国历史上经济周期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周期状况,了解经济周期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
周朝的农业周期在中国历史上,周朝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周期是周朝的主要经济周期。
根据《左传》的记载,周朝修建水利工程,有效地调节了河流的浮动,防止了洪水的发生。
周朝还提倡农业生产,发展了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新农业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周期的存在,使周朝产生了盛衰隆衰的经济周期。
唐朝的商业周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唐朝的经济周期表现为商业周期。
唐朝的经济贸易活动非常繁荣,与丝绸之路以及海上贸易都有着密切联系。
唐朝商业周期的来临,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但是,在唐朝中期,社会经济面临了贸易萎缩的压力,加上唐朝政权弊病丛生,经济周期开始变得动荡不安,迎来了唐朝的覆灭。
明朝的商业周期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阶段之一。
明代的商业周期表现为先繁荣后衰落的特点。
明代财政收支出现了巨大的缺口,推动了明朝政府加强了对商业的管理和控制,对交易额巨大的商品实行征收商税。
这使得商业周期得到了极大的刺激,商业发展如虎添翼,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在暴涨过后,到了明朝晚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周期开始表现为乏力不振,出现了衰退的现象。
清朝的财政周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代的财政周期表现为盈利周期与赤字周期的交替。
清朝政府实行以钱法为主的财政政策,通过口粮、免职税、农村减免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
而财政收入则主要来源于银两税、盐税、田赋等方面。
然而,清朝中期,由于战乱不断、经济萎缩等诸多因素,财政收支严重失衡,赤字周期开始出现。
经济周期对清朝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尾从中国历史来看,不同朝代的经济周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封建王朝灭亡的规律
封建王朝的灭亡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内部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经济问题、军事失败以及外部的入侵等。
以下是封建王朝灭亡的一些常见规律:
1. 政治因素:统治者权力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和权力滥用。
宫廷斗争、皇位争夺也常常引发内乱,削弱国力。
2. 社会矛盾: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对立。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常常引发农民起义。
3. 经济问题:过度的战争开支、财政负担加重、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经济问题,导致国家财政困难,民众生活水平下降。
4. 军事失败:军队的战斗力下降,军事上的失败会导致国土沦丧,国力大幅削弱。
5. 外来入侵:周边国家的军事压力,特别是当国家内部矛盾激烈,国力衰弱时,容易受到外敌的入侵和侵略。
6. 统治者个人因素:如统治者的无能、昏庸或荒淫无度,不能有效治理国家,也会加速王朝的灭亡。
7. 思想文化因素:思想僵化,文化保守,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导致国家的落后和衰亡。
8. 制度因素:封建社会的制度可能逐渐僵化,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无法通过制度内的途径解决。
9. 自然因素:如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洪水、旱灾等,也会导致农业生产减少,民不聊生,从而引发社会动荡。
10. 民族融合与分裂:民族的融合与分裂也对王朝的命运产生影响,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导致国家的分裂。
以上因素往往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朝代的灭亡原因不尽相同,但都难以逃脱这些规律的影响。
一个王朝能够存在多久?300年定律,朝代的更迭
一个王朝能够存在多久?300年定律,朝代的更迭
所谓300年定律,是说从秦朝到近代,没有一个王朝能够挺过300年的时间,大约在300年左右的时候,新旧王朝开始变更。
从秦朝开始,各个朝代的存在时间都没有超过300年。
秦朝16年,西汉210年,东汉196年,三国时期61年,晋朝(东西晋)共156年,十六国116年,南北朝170年,隋朝38年,唐朝290年,五代54年,十国89年,契丹218年,西辽95年,宋朝(南北宋)320年,西夏189年,元朝98年,明朝277年,清朝268年。
历史上,这些王朝都产生过明君贤臣,也开创过各种盛世繁华景象,但始终都逃不过300年的定律,究其原因这与其制度是有关系的。
不管奴隶王朝,还是封建王朝,新的王朝的建立就是一个旧的利益体被利益体推翻的故事。
一个王朝就是一个利益阶层的结合体。
在王朝开始之初,政治较为清明,经济较为发达,文化繁荣。
这是因为统治阶级就是所谓的皇权贵族,他们在巩固他们的阶层的利益。
对各种社会资源把握度不深,到了中期之后,统治阶层已将社会资源牢牢占据。
在进入中期之后,文化和经济达到了顶峰的时候,利益阶层固化了之后,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因为分配不均带来的矛盾越来越大。
直到后期,矛盾无法解决,便会产生社会动荡,利益分配不均带来的社会动荡,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无法避免的情况,也就无法避免利益集团的变更,朝代的更替。
中国历史规律总结
中国历史规律总结中国历史作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历史之一,经历了悠久的演变与发展。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历史规律。
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文化等各个领域,这些规律为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的规律进行总结。
一、政治规律1. 朝代更替的循环规律在中国历史中,朝代的更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规律。
多数朝代的兴衰循环都遵循着相似的模式:创立、鼎盛、衰落和灭亡。
这背后反映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能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以及精英阶层的凝聚力。
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统一性规律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还是相对分权的地方帝国,都保持了政治权力的统一性。
尽管地方政权在某些时期相对独立,但在整体运行中,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互动与制约的关系。
3. 社会阶层的变迁与角色调整规律在中国历史中,社会阶层的变迁与角色调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规律。
统治者通过掌握资源与权力来维持自身地位,而社会阶层间的相互流动也构成了中国历史中社会变革的重要方面。
二、经济规律1. 农耕经济与商业经济的交替规律在中国历史中,农耕经济与商业经济的交替一直是一个经济规律。
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导的经济形态长期存在,但商业经济在随着各个朝代的兴起而逐渐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 家族经营与官僚经营的共生规律在中国历史的多个时期,家族经营与官僚经营共生并存。
家族经营注重家族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价值观传承,而官僚经营则侧重于国家制度和官员地位的维护。
两者之间互相依存,相互影响。
3. 开放与封闭的周期性规律在中国历史中,开放与封闭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规律。
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外交流与贸易的态度存在周期性波动,一方面是秉持“闭关自守”的封闭政策,另一方面是追求开放与合作,这种周期性的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演进。
三、社会规律1. 家族与礼教的传统规律家族与礼教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重要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周期律的理解与启示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盛衰兴亡周期律的理解与启示作者:张玉生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5年第05期【摘要】黄炎培和毛泽东所讨论的中国历史上屡屡出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反映了历代王朝和一些政权盛衰兴亡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
这种历史现象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汲取。
【关键词】“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 ; 新中国 ; 民主政治【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51-02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问来延安访问的民主人士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按:原文如此,率应为律。
)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政息人亡‟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
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黄炎培和毛泽东所讨论的中国历史上屡屡出现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反映了历代王朝和一些政权盛衰兴亡的一种规律性的现象,这种历史现象的经验教训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一、“其兴也勃焉”与“其亡也忽焉”历史现象的出现。
《左氏春秋》记鲁国大臣臧文仲说:“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夏禹和商汤“罪己”,因此勃然兴盛;夏桀和商纣“罪人”,因此迅速灭亡。
商汤灭夏后,兢兢业业。
《尚书·汤诰》记载:“尔有善,朕弗敢蔽。
罪当朕躬,弗敢自赦。
”夏桀无道,奴隶恨透了夏桀,“时日曷丧,予及女偕亡!”[2]自秦朝实现“大一统”到清朝灭亡,62个王朝中有26个王朝统治时段超过40年。
50年周期律
50年周期律
历史周期律”是指中国历史上的政权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
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在中国,极端的贫富悬殊是历史周期律的推手。
历史周期律问题,是1945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的问题。
黄炎培先生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同志回答说:行,这就是民主。
一是周期性。
也就是说,“历史周期律”是一条周而复始的历史定律,“鹿亡秦,蛇兴汉”,兴衰治乱,循环不已。
二是普遍性。
从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明清,无论哪一个朝代,无论哪一个政权,无论哪一个执政者,没有谁能真正跳出这个周期律。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
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
三是迅疾性。
即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短命王朝,如秦朝和隋朝,分别只有15年和29年,可谓其兴也骤,其亡也速。
南朝170年间,就像走马灯一样换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
与南北朝同病相怜的是所谓五代时期,前后短短50余年,天下五易其主,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仆后继。
近代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也只有短短38年。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分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析最近读了几本历史方面书籍,有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虽说有点走马观花的架势,读的不透,悟得不深,但此两本书着实是中国史书典籍中的经典,值得反复研读,纵然只看完一遍,心中也是感想无限。
下面就结合书中的论述,谈谈自己的对历史的一些浅见。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周期律似乎总在悄无声息的运行着,一个个王朝的兴衰,一段段历史佳话,给了后人无数的茶余饭后谈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对于历史,我们得从茶余饭后闲谈中剥离出来,上升到大历史观,在宏观层面、有历史跨度的进行分析探讨,才能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乃至后世发展所用。
夏商周之前的历史,由于缺乏实物资料考证,多为民间传说,那一段历史暂且不论,且从秦朝之后说起。
秦王扫六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个历史事件,由秦朝创立的一些基本制度或者是其制度改良,沿袭了一千多年,直至清朝被推翻,这些制度的产生,一方面是封建统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生产力水平,虽不能说完全科学合理,但在那个时代足以受用。
钱穆先生在谈到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时也反复强调这个观点,一项制度的提出,不能简单站在后世的角度去评判其好坏,要站在历史的角度,考虑当时的现实背景和发展水平,另外,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就可以一直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是需要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这也与当今我们国家提出的实现整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谋而合。
一个封建王朝要得以延续,管理庞大的疆土和众多的人口,又缺乏有效的通讯和交通工具,必须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国家机器来维持社会稳定,保障其皇权千秋万代。
总的来说,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等等,这几项制度构成了封建王朝运转的基本框架。
首先谈政治制度,也就是机构设置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秦朝首创郡县制、废分封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在封建时代总是在不断此消彼长的,王朝创建之初,开国皇帝威信达到顶峰,中央集权威慑力大,地方无不服从,这时开国皇帝为稳固基业,往往会把一些开国功勋边缘化,以削弱相权、兵权为主,比如汉高祖刘邦纵容吕后杀韩信、萧何故意制造贪污罪证告老还乡等等。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
[中国的历史周期律]【原文发表于2011年10月11日】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历史。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解决收入不公、实现公平正义的历史意义在哪里?我是学经济的,喜欢到历史领域里面串门。
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宏观的视角。
许多社会历史现象,孤立地看和放在历史大背景里面看,很多时候结论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极端的贫富悬殊是历史周期律的推手。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独特的周期律极端的不公导致社会的崩溃,从而达到新的相对公平,周而复始。
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
几千年前的一个夜晚,有一群困居大泽乡的衣衫褴褛的农民,将写有“陈胜王”三个字的布条,塞进了一条鱼的肚子里。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那几双粗粝的手,将一种独特的周期现象塞进了中国历史。
中国的中下层人民启动了他们推动历史的独特方式。
从那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经历了一个从相对公平,到不公平,到极端不公平,到下层人民无路可走,最后推翻重来这么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而每一个朝代在结束前夕,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财富高度集中,几乎都出现了畸形的“精英繁荣”,尤其是出现了土地高度集中。
现在有些人认为土地集中就是社会化,而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朝代末期,土地“社会化”的程度都非常高。
我常常想,这个由不公正推动的,通过下层人民迫不得已而联合起来实现的周期律,是不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是不是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历史传统之一?中国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时,又是否能离得开这个国情?那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循环往复的周期里,几乎每一个能赢得200~300年长治久安的朝代,都是从打破原有社会结构,通过“均田”实现相对公平开始的。
在农业社会里,“田”即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如同今天的资本。
所谓“均田”当然是没有土地的人均豪门的田,而不是有钱的豪门均穷人的田。
这似乎是每个朝代的必修课。
那些没有做好这门必修课的朝代往往都成了短命的朝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控制理论分析中国封建王朝周期律摘要: 中国几千年文化中存在着很多封建王朝,虽然每个朝代长短不一,但多数在两百年到三百年之间,也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本文将一个封建王朝作为一个系统,用控制理论的观点来分析一个王朝兴衰规律。
关键词: 封建王朝, 周期律, 控制理论Analysis of Periodic Law of Chinese Feudal Dynasties withControl TheoryAbstract:there are many feudal dynasties in Thousands of years of Chinese culture.Although each dynasty of different l engths, but the majority lasted two hundred to three hundred years. And they can not escape the fate of extinction. This a rticle will take a feudal dynasty as a system to analyze the rise and fall of a dynasty rule with control theory.Key Words: Feudal Dynasties, Periodic Law, Control Theory1绪论中国有2000年的封建王朝,经历了很多朝代的兴衰交替。
而每个朝代的兴衰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性,持续时间都不过300年,可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的直接原因有外敌入侵,内部政变,农民起义等,但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国家本身。
当统治者无法对国家做出有效统治,当国力衰弱,无力抗敌时就是一个朝代衰亡的时候。
为了分析封建王朝兴衰的规律,可以将一个朝代看做一个系统,将统治者的政策看做控制手段,这个系统的稳定代表国家的稳定,利用控制理论进行分析,一个简单的框图如图1所示。
图 1: 控制系统一个封建王朝的衰亡关键在于统治者的控制手段,即采用的政策。
对系统来说,也就是反馈。
由于统治者的政策不同,将导致一个朝代进入不同的时期。
这里将一个朝代分为三个阶段考虑,新建期,兴盛期,衰退期。
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时期政策制定的标准,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和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来研究一个朝代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2王朝兴衰与灭亡必然性2.1 王朝的新建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在另一个朝代灭亡的基础上,可以说此时的治者深知上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也知道眼下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像汉朝的刘邦,明代朱元璋都是从普通老百姓中走出,就更能体会到当前人民生活现状与应采取什么政策。
秦朝不行“仁政”而亡,给汉初的统治集团留下深刻的教训。
从汉高祖经惠帝、高后到文帝和景帝,先后多年的时间内,汉王朝基本上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
有人描述了这样一副当时的社会景象:仓库堆满粮食至于腐烂,国库的钱财累巨万而不计。
《史记・律书》说,到文帝时“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乎!”尽管这种田园诗式的描述不免有人为歌功颂德之嫌,但“文景之治”给了广大百姓一个可以安心从事生产生活的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受到人民的欢迎,当是事实。
正是由于汉初统治者的政策基本上顺应了历史潮流,从而得到百姓的拥护,国力逐步增强,因此,尽管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像吴楚七国之乱这样的事件,终究未能动摇其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叛乱也很快被平定。
只有正确的了解国家和人民的现状才能制定合理的政策,当一个朝代刚建立时,由于统治者能认识到社会的弊端,往往会采取具有针对性且有效的措施恢复国力。
刚刚兴建的王朝,不再受到动乱的影响,但却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此时的统治者主要任务是使系统稳定,即恢复生产,休养生息。
而此时的反馈是一个无延时环节,统治者直接了解民意,将此反馈到社会中。
图2:新王朝的控制框图2.2 朝代的兴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一段盛世,著名的有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清朝“康乾盛世”等。
对这些时期进行比较来看,盛世也到都出现在朝代建立早期。
经历过改朝换代的动乱,此时的政治体制也已经比之前的朝代更适应国家的发展,社会也已经相对安定,统治者最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盛世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
此时的国家,已经不同于新建立的时候,是一个稳定的系统,而统治者就要采用不同的控制手段,目的是增强系统各方面性能,即使政治制度更加完善,经济发展更加迅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
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
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
封建社会盛世多数出现在朝代建立不久,当国家开始大力发展时,可以说这个系统是刚刚接收到输入信号,经过反馈调节后,误差还没有开始累积,对系统影响较小。
另外,对比一个朝代刚刚建立时,统治者对国家现状的了解来源于大臣,并不直接取自民众,是对系统状态的一个估计。
虽然不够准确,但统治者为了维护并增强自己的统治,定会要任人廉能,以民为本。
所以廉洁的官员反映的国家信息还是有其准确性,系统已然接收到正确的反馈量,此时的控制系统满足了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的要求。
还有一种盛世出现的原因,即“无为而治”,著名的是汉初“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这段时期算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好时期,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 让老百姓自由发展。
所以大家觉得负担轻,日子好过。
这里并不是统治者不采取措施治理国家,而是减轻对人民的压力,反而是为广大民众考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方针。
2.3 朝代的灭亡每个封建朝代都逃不了灭亡的命运,而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从控制理论的角度来说,表现为一个系统收到扰动后无法继续保持稳定。
东汉时期,宦官在政治上与外戚争夺,在经济上也疯狂地扩张,他们霸占土地,强取民财,略取民女,胡作非为,民愤极大。
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代表。
此后东汉政局不稳,政治黑暗。
因富商豪强势力已成,而无法撼动,造成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其后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加上人口不断增加,而粮食生产又没有跟上人口增长,终于在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结束。
统治阶级的一切政策方针归根到底都是为统治者自己服务,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对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来说,他们不断占据财富,实力不断增强,统治阶级这个系统各方面性能不断提高。
随之而来的是官员腐败,而这些官员是最高决策者皇帝进行决策的主要参考因素。
此时皇帝的到的都是官员为了增强自己的利益而传达的信息,也就是说此时的反馈不是为了增强国家这个系统的稳定。
另外,即使有正确的方针政策下达,也是先经过地方官吏这个高时延环节。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系统产生了较大的累计误差,此时的系统已经不具备快速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虽然统治阶级不断获得利益,但当一个国家不稳定时,这个朝代也就灭亡了。
国力衰退后,系统不具备消除扰动的能力,当出现农民起义或外敌入侵时,国家就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可见,由于统治者都是为统治者自己服务,所以在制定政策时会与民意,也就是与正确的发展方向出现偏差,久而久之,误差过大破坏了系统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有其必然性。
3 封建王朝的周期律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都没能突破300年这个周期,从之上王朝灭亡的必然性的分析来看,这并不是巧合。
要想使国家这个系统稳定,统治者的政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基本上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都经历了一个从励精图治到昏庸无为,再到暴虐残忍的过程。
所以一个朝代的兴衰灭亡周期律,也就是统治者从开明到昏庸的周期律。
封建王朝统治阶级最大的弊端在于世袭制,而且但凡皇亲贵族都有一定的官位。
而这些后代的纨绔子弟中必然会有不务正业,祸国殃民者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一代统治者的子孙越来越多,统治集团内部的问题就原来越严重,呈现出发散的趋势。
由封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由于这个阶级就是不稳定的,必然导致国家的不稳定。
当系统的内部参数发生重大变化时,也即当国家内部人民不再安居乐业,或者受到外部敌人入侵时,系统不再稳定,也就是说鲁棒性差。
在封建社会对于统治阶级这个不稳定的系统是没有反馈控制的,只能任其发展直到朝代的灭亡。
所以封建统治阶级必然有如下的规律:前三代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国富民强100年;中间三代承蒙祖先恩德,结果基本维持100年;最后三代内忧外患、矛盾激化、结果挣扎到灭亡100年。
统治阶级的周期也就对应着这个王朝的周期。
4如何跳出周期律当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讨论这个问题时,毛主席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方法,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只有民主,让广大人民群众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新兴朝代和兴盛时期的统治者制定策略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使国家得到稳定发展。
但随着时间发展,国家体质变差,统治者无法将正确的信号反馈到系统,最终致使系统不稳定。
由封建统治者来治理国家时,系统弊端重重,不断累积着误差,鲁棒性差,随时间推移经不起考验。
而当由人民直接管理国家时,得到信息更准确,就使政策制定更正确,执行时也就更快速有效,国家就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1] 赵中源. 对中国历史上王朝盛衰兴亡周期律的思考. 湘潭工学院学报, 5(4):25-26,2003.[2] 高庆喜. 中国王朝兴亡周期律与中共民主新路.东岳论丛,31(11) :165-167,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