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最新考情分析
从近年试点省份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来看,考试类型基本稳定,分为单项选择题(20×2)、简答题(3×10)、材料分析题(2×20)、教学设计题四种题型(二选一×4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二、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简单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
只要学生走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
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
这一制度的实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可是有的学生却对这种做法持有异议。
问题: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其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考试大纲《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笔试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
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与能力。
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
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
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运用三个层次。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历史及其特点
【新闻链接】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路过黑人居住的平民窟,见到的是到处充斥着垃圾、暴力,一群孩子互相追逐、辱骂、殴打,于是他预言: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数人最终会走向犯罪。
几十年过去了,为了证实自己的预言,这位教育家再次走访平民窟,辗转找到了那些孩子,却惊讶地发现,当年那些孩子,大部分都生活的很好。
甚至有的成为了律师、推销员、工程师,步入了中产阶级。
走向犯罪的却寥寥无几,教育家甚是不解。
经过调查他发现,原来这些人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小学老师。
小学教育有哪些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知识?本章将对此进行阐述。
考点一、小学的概念
现代教育学定义“小学”为学龄儿童(6 至
12 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我国传统教育阶段的划分只有小学和大学两级。
“大学”指“大人之学”,以成人为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小学”一般指 8 至 15 岁儿童的教育,也称为“蒙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着重儿童认知和行为处世的训练
【考题预测】
1.“小学”为学龄儿童()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
A.5-11
B.6-12
C.7-13
D.7-12
考点二:小学教育的任务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既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
所以,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打好基础,即要求学好语文、数学,打好读、写、算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小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自己的手和脑,运用自己的智慧与体力,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公民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打下基础
考点三、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育大辞典》将先秦至今的小学教育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先秦至鸦片战争前期的古代小学教育、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期的近现代小学教育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当代小学教育。
古代的小学教育
总之,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政权,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第二,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第三,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考题预测】
2.春秋战国之际,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教育问题上,墨家不同于儒家的主张是()
A.重视道德教育
B.重视文史教育
C.重视礼乐教育
D.重视科技教育
(二)近现代的小学
1.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2.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1)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将初等教育分为两级,分别是初等小学 4 年,男女可同校,体现了反封建的思想;高等小学 3 年,男女分校。
学制规定学龄期为 6至 14 岁,在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应入校接受教育,指出“小学教育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
学制还对小学的教师、教法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和具体的要求。
与此同时,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还规定了学校开设的课程,并制定了统一的课程表。
个别教学法、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以及自学辅导法都是当时在小学比较盛行的教学方法。
(2)袁世凯时期——国民学校和预备学校
袁世凯颁布的《特定教育纲要》中将初等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另一种是为预备升学的“预备学校”。
国民学校施行国家根本教育,以注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并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之普通知识技能为宗旨;预备学校,以注意身心之发达,施行初等普通教育,预备升入中学为宗旨。
(3)“五四”运动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课程设置注重儿童本位化和实用化,教材也采用白话编写,这些举措对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起了积极的作用。
此时,美国教育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也开始在我国小学传播和实施。
各种教育实验活动也此起彼伏地开展起来,如俞子夷在东南大学附小主持的“中小学沟通问题的研究——算术”等多项实验,沈百英在江苏第一师范小学开展的作文教学法实验,教育实验虽只涉及小问题,但立足于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实验的效果也较好,对探索科学的小学教育方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壬戌学制
1922年,民国政府制定了新的学制,称为“壬戌学制”或“1922年学制”。
该学制参照美国实行“六三三”学制,将小学学制改 7 年为 6 年,仍分两级,初级小学 4 年为义务教育,高级小学为 2 年。
幼稚园也被纳入初等教育阶段,使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得以衔接。
该学制有两大进步:一是女子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缩短了学制,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都不同程度减少了年限,对我国普及小学教育起了一定的奠基作用,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办小学的灵活性。
“壬戌学制”
是我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1949 年。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立即着手制定了“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开始进行“党化教育”。
此时常用的教学方法除了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以外,还有李廉方始创的廉方教学法,陶行知所创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以及导生传习教学法等。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它由“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生活”三部分组成的
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着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同时认为科学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倡导在小学中施行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育,还创立了小先生制,通过让小学生来充当教师为劳
苦大众服务,对普及我国义务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
1927 年创办的南京晓庄学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深刻体现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1)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在 1934 年 2 月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小学校制度暂行条例》,将苏区小学一律统称为列宁小学,规定苏区施行统一的学制,小学学制改为五年,分为初等小学三年和高等小学二年。
列宁小学为了适应农村情况,采用半日制和全日制两种方法办学,以复式教学为编制组织班级教学,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有国语、政治、数学等科,小学教育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抗战时期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小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有文化、身体健康的抗战建国的劳动者,除了政府办学,还推行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
边区的小学招收 8 到 14 岁的适龄儿童,修业年限定为五年,小学以识字和算术(珠算)为主要课目,同时配合战争生产的需要,也教一些关于战争或生产的技术课,教材的内容力求精简和实用。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二节学校组织与管理
考点一、学校组织机构的常规模式
学校组织机构是按照学校发展目标的要求,将学校组织的职责、岗位和人员进行合理地组合和分配,形成结构合理,权责清楚的协作系统。
学校组织机构模式是指学校组织中权力和职责关系的结构方式,即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关系。
包括直线型、职能型、直线-职能型、矩阵型等。
1,直线型
直线型组织.机构模式是最早、最简单的一种组织结构形式。
它的特点是组织中的职务按垂直系统直线排列,组织中每个人只向一个直接上级报告。
其优点是结构简单,上下级关系明确,责任分明,联系简捷。
其缺点是在组织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职能都由一人承担,往往难于应付。
2.职能型
职能型组织机构模式是组织内除直线主管外还相应设立一些组织机构,分担某些职管理的业务,有权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向下级单位下达命令和指示。
其优点是能够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上层主管人员的负担;缺点是容易破坏组织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多头领导。
3.直线-职能型
直线-职能型(亦称直线-参谋型)组织机构模式的特点是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置的指挥系统(又称直线指挥部门),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组织的职能系统。
直线部门和人员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有决定权,对其所属下级的工作实行指挥和命令,并负全部责任。
而职能部门和人员被称作直线主管的参谋,在特定的范围对下级机构提供建议和业务指导,或者受直线主管的委托在特许范围内享有一定的指挥权。
4.矩阵型
矩阵型组织机构模式从两个维度设置部门,一个是任务部门,一个是职能划分。
这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矩阵。
考点二、学校主要职能部门
(一)校长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是校长领导下的办事机构,协助校长处理学校日常事务。
校长办公室的职责包括:负责学校的对外联络;接待和处理来访和信访;管理人事和安全保卫;管理学校文件
收发和归档;进行学校各项工作的报表统计;收集和分析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反馈信息;安排校长的重要日程;完成校长交办的其他工作等。
(二)教务处
教务处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协助校长组织、领导全体教学工作。
教务处的职责包括:教学组织和管理、教研室和学科组管理、教育科研、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班主任管理、学生学籍管理等,同时兼管学校中教学业务有关的科室。
(三)政教处
政教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工作。
政教处的职责包括:组织和设计各种德育活动,指导、管理各年级组的德育工作,拓展学校德育资源,等等。
(四)总务处
总务处是学校后勤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为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经费、物质保障和综合服务。
总务处的主要职责包括:安排和管理学校各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维护校舍和各项设施,组织和安排教职工的福利,配合校长办公室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兼管学校食堂、宿舍、医疗室和校办工厂,等等。
(五)教研室
教研室是由同一学科的任课教师组成的学校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教研室的职责包括: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组织教学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安排教学培训,等等。
(六)年级组
年级组是由同一年级各教学班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组成的基层教学实践机构,主要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各方面的工作。
年级组的职责包括:协调班主任与各科任课教师间的关系,组织本年级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全面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情况,组织本年级学生开展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等。
考点三、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
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此外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
学校管理对象是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
考点四、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包括制定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计划;抓好班主任工作;上好政治课,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作用,加强与学生家长及校外教育机关的联系,并要求他们密切配合。
教务行政管理是指教导处的具体业务工作,主要有招生、编班、排课表、学籍管理与成绩统计、管理图书仪器和编制教务表册等。
教学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
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有抓好教学组织工作、领导好教研组工作、督促检查和指导教学工作。
总务工作管理包括校舍建设、维修和设备的购置、管理;生活福利工作和财务管理作。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三节教师专业发展
考点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专业建设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义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真题再现】
1.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最主要、最基本的职责是()
A.培养能力
B.传授知识
C.依法执教
D.教书育人
(一)教师专业化的定义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的特点
从教师个体专业化来讲,教师专业化着力强调两点:漫长性和生长性。
1.漫长性教师专业化是个长远而动态的个体社会化历程,从职前学习到在职培训,从见习到实习,从实习到正式任教,从经验少到经验丰富,教师始终在缓慢地成长着。
2..生长性教师是在学校大环境中的个体,在不断改变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成长,充实自己,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能够保存活力,减少不适感和倦怠感。
考点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一)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理念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遵守的一套行为规范和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格和德性。
教师的专业理念包括专业态度、教育理念和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专业态度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所持有的理想和信念。
专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职业操守。
(二)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四方面的内容。
1.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本学科的发展历史和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以及相邻学科知识等。
2.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
3.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灵活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如一般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
文化知识指的是教师满足学生基本知识需求所应有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知
识。
(三)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实践练习和反思体悟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
1.教学设计的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对象,确定教学起点和终点,并对教学诸要素(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进行优化安排和策划的行为方式。
2.教学语言能力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广义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如板书、作业批语等)、体态语言(如示范性或示意性动作等)。
狭义的教学语言专指教学口语,它是教学语言的主要形式。
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主要包括教学口语表达能力、教态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
这既是教师有效实现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所必需,也是教师群体形成教育合力、教师与会各界合作搞好学校教育所必需的力。
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
这是保证教学过程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条件。
在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中,既定的教学目标是“灵魂”,教学程序是“蓝图”,教学评价是手段,合理组织调控课堂结构是核心,洞察学生心理是基础,运用教育机智艺术地处理突发事件是保证,而营造融洽适宜的课堂氛围则是根本。
5.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
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提高即收获”是中小学教师最常用的研究模式。
教师的教育研究源于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创新能力
指创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的能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追求与归宿。
补充知识点:
教师考核内容
教师评价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以及工作实绩等进行检查、衡量和审核。
其目的和作用在于:
(1)为教师的使用、培训、评薪定级、评定职称、晋升、提级提薪、奖惩提供客观依据;
(2)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以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实绩四个方面。
1.政治思想方面:主要考核教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以及遵纪守法,思想品德,师德,等等。
2.业务水平方面:主要考核教师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
业务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