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与电离教案
化学《电解质及其电离》教案

2、电离定义:
3、店里的表示(电离方程式):
4、电解质电离的条件:
【当堂训练】
分层训练P99 1—10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二、出示学习目标:时间---
1、能说出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含义
2、能列举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3、能写出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三、出示自学指导:时间---
阅读课本51-54页内容,完成创新设计P33微判断。
根据电解质、非电解质定义,预测氯化钠在固体、熔融状态、水溶液中能否导电,他们导电的原因是什么?练习几种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教学
目标
1、了解电离、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含义
2、能列举常见的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重难点
1、会判断电解质、非电解质。
2、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授课流程、内容、时间
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时间---
根据物理上的导电性实验,将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化学上,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课题
电解质及其电离
备课人:
时间:
课型:
学情
分析
物质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酸、碱、盐有阴阳离子就一定能导电吗?这些对学过初中化学的学生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化合物。在建立电离的概念时,需要借助学生已经知道的酸碱盐溶液具有导电性和阴阳离子的知识引导。
③大部分有机物
【交流研讨】
1.金属是电解质吗?它们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

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4篇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1 第一单元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第二课时〕【学习目的】1、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和电离平衡的特征;2、掌握影响电离平衡挪动的因素;3、掌握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的概念,并能用平衡常数讨论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课前预习】对于醋酸的电离:CH3COOH CH3COO-+ H+1)开始时,V电离和 V结合怎样变化?2)当V电离 = V结合时,可逆过程到达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画出V~t图。
【课堂教学】【交流与讨论】根据预习的V~t图像及已有的化学平衡的知识,请归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交流与讨论】观察课本P61的表格,根据已有的化学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知识,归纳和考虑以下四个问题:〔1〕电离平衡常数表达式〔K〕及意义。
〔2〕影响电离平衡常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电离平衡常数与稀溶液的浓度_________,与温度________,一般来说随温度升高,电离平衡常数__________。
〔3〕电离度α的表达式及意义。
〔4〕电离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学以致用】以0.1 mol/L的醋酸溶液为例,当改变以下条件时,以下各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平衡挪动方向 Ka n〔H+〕 c〔H+〕α通入少量氯化氢参加少量氢氧化钠升温加少量醋酸钠固体参加少量冰醋酸加水【总结归纳】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课堂稳固】NH3 + H2O NH3 H2O NH4+ +OH-参加物质盐酸 NaOH溶液 NH4Cl溶液加水通入氨气平衡挪动方向【问题解决】现有两瓶醋酸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1 mol/L和0.1 mol/L,那么这两瓶溶液的氢离子浓度的比值是大于10、小于10、还是等于10 ?【课后反思】我的问题和收获高中化学电解质教案2 一.教学内容:第二章第二节电解质二.教学目的1、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响、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知道酸、碱、盐发生电离3、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响的离子方程式4、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响及其发生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反响的离子方程式四.知识分析^p〔一〕电解质的电离实验探究:测试物质的导电现象结论解释NaCl晶体灯泡不亮不导电晶体中没有自由挪动的离子NaCl〔熔融〕灯泡亮导电有自由挪动的离子NaCl溶液灯泡亮导电有自由挪动的离子物质导电的情况:a、金属导电:含有自由挪动的电子b、化合物〔熔融或水溶液〕:含有自由挪动的离子1、电离:〔1〕定义: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挪动离子的过程。
教案电解质的电离

第一节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目标:1. 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 了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
3. 了解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重点、难点: 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电离平衡常数。
课时安排:共2课时(此为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类比、推理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电离平衡”知识。
1.弱电解质电离过程(用图像分析建立)2.当则弱电解质电离处于平衡状态,叫“电离平衡”,此时溶液中的电解质分子数、离子数保持恒定,各自浓度保持恒定。
3.与化学平衡比较(1)电离平衡是动态平衡:即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过程和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子过程仍在进行,只是其速率相等。
(2)此平衡也是有条件的平衡:当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即平衡发生移动。
(3)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A .内因的主导因素。
B .外因有:①温度: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②浓度:问题讨论:在的平衡体系中:①加入: ②加入:③加入:各离子分子浓度如何变化:、、、溶液如子速率离子结合成弱电解质分弱电解质分子电离速率v v =O H NH 23⋅-++OH NH 4HCl NaOH Cl NH 43NH O H 24NH -OH pH何变化?(“变高”,“变低”,“不变”) (4)电离平衡常数 (ⅱ)一元弱酸:(3)一元弱碱①电离平衡常数化是温度函数,温度不变K 不变。
②值越大,该弱电解质较易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较强;值越小,该弱电解质越难电离,其对应的弱酸弱碱越弱;即值大小可判断弱电解质相对强弱。
③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一级电离程度较大,产生,对二级、三级电离产生抑制作用。
如:总结、扩展1.化学平衡知识与电离平衡知识对照比较。
2.一元弱酸弱碱中与的求法: 弱电酸中浓度:(酸为弱酸物质的量浓度) 弱碱中浓度:(碱为弱碱物质的量浓度)3.讨论中存在哪些微粒?(包括溶剂) 4.扩展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
高中化学 第二章 第2节 电解质 第1课时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案化学教案

〖第2章第2节电解质〗之小船创作
第1课时电解质及其电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学生来讲都是陌生的话题。
最好通过实验让学生去追寻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科书只是在知识点击里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离子反应要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难度,侧重于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思路
通过对化合物进行新的分类,引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并强调概念。
通过设计溶液导电性实验(氯化钠晶体、熔融氯化钠、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比同是氯化钠但是不同状态的物质是否导电总结出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最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电离的概念及氯化钠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高一下册化学《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教学设计

2.完成课后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电解质的概念、强弱电解质的判断等,设计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填空题:涉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电离平衡的应用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计算题:结合实际情境,设计电解质电离相关的计算题,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分步骤教学:针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采用分步骤、递进式教学方法,从简单的电解质到复杂的电解质,逐步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方法。
4.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电解质在溶液中的作用,如酸碱中和反应、盐的水解等,使学生理解电解质电离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5.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等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与巩固:在每节课结束时,进行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7.拓展与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电解质电离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8.创新思维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通过举办小论文、科普讲座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电解质电离的相关问题。
(二)讲授新知
1.电解质的概念:讲解电解质的定义,强调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特性,并举例说明。
2.电解质的分类:介绍强弱电解质的区别,通过对比实验现象,使学生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差异。
3.电离方程式:讲解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通过示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电离平衡:阐述电离平衡的概念,分析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如浓度、温度等,并通过图示或实验,解释电离平衡的移动原理。
初中化学教案:探索电解质的电离与电解 (2)

初中化学教案:探索电解质的电离与电解一、引言电解质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课将以探索电解质的电离与电解为主题,帮助初中生们深入了解电解质的特性与应用。
通过实验和讨论,同学们将能够把知识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二、知识导入1. 什么是电离?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电离。
在化学中,当物质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时就发生了电离反应。
具有这种能力的物质被称为电解质。
2. 什么是强和弱电解质?根据其在溶液中的离子化程度不同,我们可以将电解质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离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而弱电解质只有部分分子会发生离散。
三、实验设计与步骤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物质是否为电解质,并观察电解质在溶液中的行为。
2. 实验材料与装置- 盐酸(HCl)- 硝酸银(AgNO3)- 碳酸钠(Na2CO3)- 蒸馏水- 试管和试管夹- 醋酸纸3. 实验步骤及观察现象实验步骤:步骤1:准备三个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盐酸、硝酸银和碳酸钠。
步骤2:用蒸馏水稀释硝酸银和碳酸钠,使其浓度适宜。
步骤3:将试管加热至溶液沸腾,观察现象。
观察现象:盐酸溶液:无明显变化。
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沉淀随着时间逐渐增多。
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并有二氧化碳气体逸出。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盐酸是一种强电解质,不会产生明显变化。
这是因为盐酸在水溶液中完全离解成氯离子(Cl^-)和氢离子(H+)。
2. 硝酸银是一种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少量的银离子(Ag+)。
这可以通过观察到的白色沉淀反应来证明。
沉淀形成是因为硝酸银中的银离子与氯离子(来自盐酸)结合,生成难溶性的白色沉淀——氯化银。
3. 碳酸钠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在水溶液中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所需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二氧化碳逃逸时呈现为产生气泡的现象。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有强电解质才会完全电离成离子,而弱电解质只会部分电离。
1.2.1 电解质的电离 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学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及导电条件。
3.会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电解质的概念。
(2)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2.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
(2)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气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投影】图片【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常识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知识衔接】1.水导电吗?2.什么化学物质是导电的,什么化学物质又是不导电的呢?【新课讲授】第二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的电离【思考交流】NaCl溶液、KNO3溶液导电吗?NaCl固体、KNO3固体呢?【教师活动】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导电性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请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强调】严格地说,蒸馏水也能导电,只是导电能力弱,用上述实验装置不能测出。
【投影】展示不同物质的导电原因原因金属铜能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NaCl 溶液、KNO 3溶液能导电 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固体NaCl 、固体KNO 3、蒸馏水不能导电 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师】我们把像NaCl 和KNO 3这种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获取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KNO 3、H 2SO 4、KOH 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酒精等。
【学生活动】利用分类方法,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归纳入物质中,并用图示表示出来。
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纯净物电解质 酸、碱、盐、水、金属氧化物 物质 非电解质化合物 大部分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演练获得】1.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①铜 ②固态NaCl ③CO 2 ④H 2SO 4 ⑤硫酸钡⑥酒精 ⑦KOH 水溶液 ⑧熔融状态的KNO 3 ⑨蔗糖溶液归纳小结——判断物质是不是电解质的方法【强调】那么在这两个概念中,我们需要注意两个点: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与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离子反应》电解质的电离名师教案

第1课时电解质的电离(1)通过实验、假设、推理等过程,以探究的方式建构电离模型,并以此认识电解质;(2)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过程。
【内容分析】在介绍离子反应之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
首先,教材结合生活常识(给电器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容易发生触电事故)创设情境,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然后以实验1-2为基础介绍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需要说明的是,实验1-2的设计目的有3个:①认识物质的导电性,②引人电解质的概念,③为学习电离的概念提供实验证据。
教材基于实验证据提出问题:为什么NaCl、KNO3等电解质,在干燥时不导电,而溶于水或熔化后却能导电呢随后,教材结合构成NaCl固体的粒子、NaCl固体在水中溶解和形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以及NaCl固体受热熔化时粒子运动的变化等,从微观角度对上述问题作出解释。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辅以相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图1-10、图1-11、图1-12)。
在此基础上,介绍电离的概念和电离方程式,并结合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的本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电解质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流程】【学习任务一】身边的化学,发现问题生活常识告诉我们,给电气设备通电时,湿手操作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常识,以真实、有意义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初高中知识衔接】1.水导电吗2.什么化学物质是导电的,什么化学物质又是不导电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初中知识的回顾,引发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型(基于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任务二】宏观辨识,分析、解决问题【思考】NaC1溶液、KNO3溶液导电吗NaCl固体、KNO3固体呢通过【实验1-2】以及【知识拓展】“如果将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它们也都能导电”引出物质导电的原因,建立新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高一化学系列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设计第一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电解质的电离A .液态HCl 、固态NaCl 均不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D .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答案】C【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标准。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为电解质,应从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判断;另外从物质分类来看,酸、碱、盐均为电解质。
【对应练习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B .氨、二氧化碳的水溶液都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电解质C .液态氯化氢、固体氯化钠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非电解质D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所以它们都是非电解质 【答案】D【解析】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一看物质类别必须是化合物(酸、碱、盐、水等),选项A 不正确;二看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选项C 不正确,选项D 正确;三看溶于水时若与水反应,其溶液导电可能是非电解质,选项B 不正确。
分析学情,及时评价,调控课堂,巩固所学。
活活活动一、认识电解质的电离 【过渡】同学们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知道金属导电的原因就是存在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发生定向移动,电子的定向移动就形成了电流。
因为电子是带负电的,所以电子的流向与电流方向是相反的。
那么,为什么电解质的水溶液或者熔融状态会导电,如氯化钠溶液能导电,而氯化钠固体不导电呢?固体和溶液有什么区别呢?【问题1】阅读教材P15页第3、4、5自然段,观察图1-10、1-11,探究固体NaCl 的溶解及熔化的微观过程,回答NaCl 固体溶于水能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播放并引导讲解氯化钠固体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投影】通过微观探析,化抽象为具体,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物质导环节三、电离及电离方程式【学生1】①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会生成钠离子和氯离子,并且钠离子和氯离子均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从而破坏了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原有的静电作用力,变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见教材图1-10、图1-11)。
第1章第2节第1课时 电解质的电离 教案 高一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电解质的电离》教材教案教学目标目标与素养1.通过探究“几组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来形成概念,以此使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状态和行为,进一步认识物质能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实质,为后面学习离子反应的本质做铺垫,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2.通过合作讨论,让学生从电离的特征也就是微观的角度来认识酸、碱和盐。
3.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
情境与问题1.通过日常生活中湿手操作带电设备引发的触电事故引出本课时要探究的电解质问题。
2.通过分组实验中的讨论与探究认识电解质导电的本质原因。
3.通过实验设计对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过程与方法分组实验,合作交流,有效作业。
重点难点重点1.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2.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1.基本概念的理解。
2.实验方案的设计。
案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电解质的电离》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用品:烧杯、玻璃棒、导电装置、天平等。
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蒸馏水等。
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
2.学习实验记录单的填写方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小明湿手触碰电源发生触电事故。
师: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湿手操作正在通电的电器时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这是为什么呢?二、新课教学师: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下面几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1: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和蒸馏水,按照教科书图1-9连接实验装置,将石墨电极依次插入烧杯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现象。
学生实验2:将上述烧杯中的固体少许,分别加入另外两个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杯搅拌,使固体全溶解形成溶液,将石墨电极依次放入两种溶液中,分别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讨论]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不导电;但是氯化钠溶液、硝酸钾溶液能导电。
[多媒体展示]熔融的氯化钠导电的视频。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解质(精选3篇)

高二化学教案电离平衡--电解质(精选3篇)教案1: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电离平衡的原理课题: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电离平衡的原理年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3. 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
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2. 掌握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电离平衡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电解质实验装置及试剂。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讲解和回顾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并列举几个常见的电解质。
Step 2: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包括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以及电解质溶液的电导性质。
Step 3:示例分析(15分钟)通过实验装置演示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电离平衡的原理,并分析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与电离平衡的关系。
Step 4:小组讨论(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验数据,讨论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并总结影响电离程度的因素。
Step 5:概念回顾和总结(5分钟)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概念回顾和总结,并展示相关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可以邀请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深入了解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并探究影响电离程度的因素。
教案2:电解质的电导实验研究课题:电解质的电导实验研究年级:高二化学教学目标:1.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掌握电解质的电导实验方法;3. 理解电离平衡与电导性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概念和分类;2. 电解质的电导实验方法。
教学难点:1. 掌握电解质电导实验装置的搭建和使用;2. 理解电离平衡与电导性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电解质电导实验装置及试剂;3. 实验记录表。
电解质的电离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化学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现象。
2. 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并能举例说明。
3. 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并能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4. 了解电离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浓度等。
教学重点:1. 电解质的电离现象。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
3.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1. 电离平衡的建立和影响因素。
2. 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和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物质的导电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电解质导电的原因。
2. 引入电解质的概念,解释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电解质的概念:讲解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包括酸、碱、盐等。
2.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 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如NaCl、HCl等。
-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如CH3COOH、NH3等。
3.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强电解质:直接写成离子符号,如NaCl → Na+ + Cl-。
- 弱电解质:写成化学式,并在括号内标注电离程度,如CH3COOH ⇌ CH3COO- + H+。
三、课堂练习1. 判断下列物质是否为电解质,并说明理由。
2. 写出NaOH、HCl、CH3COOH的电离方程式。
四、总结1. 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
2.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重点复习电解质的电离现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内容1. 电离平衡:- 解释电离平衡的概念,即在一定条件下,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度相等时,电离过程达到平衡状态。
- 举例说明电离平衡现象,如醋酸溶液中CH3COOH ⇌ CH3COO- + H+的平衡。
2. 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温度: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高一下册《电解质的电离》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二:利用动画、模型等教学资源,形象地展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难点。
2.创设互动式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设想一: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电解质电离的特点、应用等问题进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设想二:设置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在冬季加盐可以融化积雪?”等,引导学生运用电解质电离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3.强化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设想一:针对学生的电离方程式书写、实验报告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能力。
4.了解影响电解质电离的因素,如温度、浓度等,并能分析这些因素对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通过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锻炼学生的化学符号运用和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应用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电解质电离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思考电解质电离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如何解决冬季道路结冰问题,形成书面思考报告。
7.1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7.1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2、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3、能理解一定条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4、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学习重点:电离平衡的建立以及电离平衡的移动学习难点:外界条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学习过程: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教材,判断下列问题的正误。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弱电解质不能。
2、强电解质溶解度大,弱电解质的溶解度小。
3、强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不可逆过程,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以水合离子形式存在。
4、强电解质中的化学键是离子键或极性键,如NaCl中含离子键,HCl中含极性键,强电解质中无非极性键。
5、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强电解质写成离子符号。
弱电解质写成化学式。
6、NH3溶于水能导电,并不能说明NH3是电解质,更不能说明NH3是强电解质。
思考:1、怎样证明一份溶液是电解质溶液还是非电解质溶液?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思考:2、通过实验3—1知道,相同浓度的盐酸与醋酸溶液其PH不同。
PH不同说明什么?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电解质的电离教学设计2教材分析:本节是以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知识点的初步认识后,学生来独立完成课后习题后的讲解课。
学情分析:高二班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需要多次反复练习知识点,学生才能反应过来。
学生没有养成一个预习的习惯,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时间学生好好地阅读教材。
教师不能一味嚼,我们作为一个教师,应该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学会判断强弱电解质;2、正确理解导电能力与电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觉地修改答案,并且学会与同学进行交流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审题与思考题目的题意,达到驾驭题目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题目的相互交流得出答案,培养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2、通过教师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课堂回馈,达到最佳的教学相长的状态。
电解质的电离教案

碳酸、氯化氢、氨水、硫酸钠是电解质
加深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提问】根据实验现象和电解质的概念,同学们可以分类哪些化合物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呢?
【讨论回答】常见的酸、碱、盐是电解质。大部分有机物是非电解质。
使同学充分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强化目标
电离的概念
【提问】在实验中为什么硝酸钾在固体状态下不导电,但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可以导电呢?
电解质的电离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并且学会判断物质是否为电解质,以与强弱电解质的判断。
(2)在电解质的概念上,理解电离的概念。
(3)从电解的角度理解酸、碱、盐,学会书写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2、教学重点
对电解质、电离概念的理解以与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教学难点
充分理解电解质、电离的概念
【讨论回答】
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有自由移动的K+和NO3-。
培养学生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讲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离解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理解记忆】
使同学充分理解电离的概念
启发2
学生实验
电解质水溶液导电能力实验
【指导】指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
分别用PH试纸测试浓度都是0.1mol/l的盐酸和醋酸的PH值
【提问】试写出醋酸、氨水、水的电离方程式。
【书写】
【讲述】多元弱酸的电离应分步进行,每步电离出一个氢离子,且每一步电离程度会依次大大减小。
【提问】试写出碳酸的2步电离的电离方程式。
【书写】
小结
【提问】试着把物质以电离为依据进行分类。
【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
3、固体都不能导电,水溶液有的可以导电,有的不可以。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

电解质及其电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特征;2.熟悉常见电解质的离子组成和电离方程式;3.掌握描写电离程度的指标和计算电离程度的方法;4.掌握电解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电解质的概念和特征;2.离子组成和电离方程式;3.描写电离程度的指标和计算电离程度的方法;4.电解质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流程【导入】将一杯水分成两杯,一杯加入少量食盐搅拌溶解,另一杯加入砂糖搅拌溶解,观察两杯液体的差异,引起学生思考和好奇。
【引入】1.通过学生发现的现象,导入电解质的概念。
解释水和食盐混合产生了电解质的溶液,而水和砂糖混合仍然是纯净的水。
2.解释电解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产生离子的物质,示范电离和离子的示意图。
3.提问:什么样的物质可以被称为电解质?电解质有什么特征和性质?【展开】1.教师板书“电解质”二字,让学生进行联想和猜测,导入概念的定义。
2.向学生介绍电解质的分类方法:按照电离程度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按照离子数目可分为一价电解质、二价电解质等。
3.按照电离方程式,带领学生学习常见的电离方程式(如HCl、NaCl、CaCl2等),并与之前导入的食盐进行比较,引导学生理解电离方程式的含义。
4.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找到与电解质相关的实际应用场景,并进行小组讨论。
【拓展】2.引导学生进行电离程度的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电离程度的方法。
3.继续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所找到的电解质应用场景,并向全班汇报。
【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归纳学生发言,总结电解质的特征、分类和应用。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继续查阅资料,选择一种电解质,深入了解其应用、电离方程式和电离程度。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学生提交的作业,了解学生对于电解质概念、特征和应用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质量。
课题:1.2.1 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1.2.1 电解质的电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深刻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能够准确无误地判断常见物质是否为电解质,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 全面掌握电解质电离的概念,熟练运用化学用语规范且准确地书写常见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包括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 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深入剖析电解质在溶液中导电的原因,能够清晰阐述离子的产生、移动和导电之间的关系,提升对化学现象本质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观察、数据收集与分析、推理和假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从实验现象中提取关键信息并得出科学结论。
- 经历对电解质电离过程的深入讨论和全面分析,学会运用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总结化学规律,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深切感受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技前沿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充分体会化学学科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准确判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理解其分类标准和适用范围。
- 深入理解电解质电离的概念,包括电离的条件、过程和结果。
- 熟练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和方法,能够正确区分和表达。
- 从微观角度清晰阐释电解质在溶液中导电的原理,理解离子浓度、离子所带电荷与导电能力的关系。
2.教学难点- 对电解质电离过程中微观粒子变化的想象和理解,尤其是弱电解质的不完全电离。
- 规范且准确地书写复杂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遵循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等原则。
- 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深入理解,包括其电离程度、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等,以及区分强弱电解质的实验方法和依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约 5 分钟)实验导入:神奇的导电性- 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组精心设计的实验装置,包括稳定的电源、亮度可调节的灯泡、灵敏的电流计、导线以及分别装有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酒精溶液的小烧杯。
电解质的电离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在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过程中,感受从实验事实到理论归纳,理论推测再付诸具体实践经受检验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物质结构知识分析电解质电离的过程,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对化学学科的热情,初步形成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建立,电解质的电离过程2) 难点:电解质的电离过程3. 教学用具自制视频:硝酸钾熔化导电4. 标签电解质,电离教学过程说明:①在关于盐汽水的探究中体验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一般思想方法。
②三组动画演示辅助学生对微观结构的思考,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分析、类比,从特殊到一般。
③本实验作为结论2的验证实验,不可缺少;但硝酸钾熔化需要时间较长,不适合现场演示,故用经过剪辑的实验视频代替。
④这里的结论2重在小结探究活动,电解质的内涵还未明确提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在下一个环节明确、分解、强调、巩固。
本环节配合板书,生成物质分类示意图,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讲解做好铺垫。
板书摘要性记录“常见酸、碱、盐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产生自由离子进而导电的过程”,电离的概念呼之欲出。
⑤电解质概念的注意事项讲解,配合学案、相关练习。
打破酸碱盐的既定格局,从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的角度研究电解质,为理解电解质的“溶解导电”“溶化导电”提供了思考方向。
课堂小结这节课的主要是概念原理类知识,在引入环节采用了盐汽水的鉴别,并在后续探究中继续围绕盐汽水展开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分析问题、设计实验的一般思想方法。
制作了三组动画,简洁生动,辅助学生对微观结构的思考,变抽象为具体,从物质结构的角度分析、类比,从特殊到一般。
设计硝酸钾的熔化导电实验是因为电解质熔化是必须实验验证的,但硝酸钾熔化需要时间较长,不适合现场演辑时示,故用经过剪长5min的实验视频代替,事实证明达到了预期效果。
高三化学电离平衡--电解质教案(精选3篇)

高三化学电离平衡--电解质教案(精选3篇)教案1: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与表达式教学目标:1. 理解电解质的电离过程;2. 掌握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3. 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教学重点:1. 理解电离平衡的基本概念;2. 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电离平衡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引入电解质的电离过程,解释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平衡现象。
Step 2:讲解电离平衡常数(10分钟)教师讲解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表达式,并通过例题进行示范和分析。
Step 3:例题练习(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酸碱溶液离子浓度计算电离平衡常数,并解释结果的物理意义。
Step 4:概念检测(5分钟)教师设计几个概念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电离平衡的相关知识点,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要求。
教案2: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教学目标:1. 掌握电解质溶液中的电离度的计算方法;2. 理解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电离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电离度的概念(5分钟)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引入电离度的概念,解释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
Step 2:讲解电离度的计算方法(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电离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计算示范和实例分析进行说明。
Step 3:例题练习(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例题,要求学生根据电离度计算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并解释结果的物理意义。
Step 4:概念检测(5分钟)教师设计几个概念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电离度与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关系,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要求。
教案3: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溶解度积教学目标:1. 理解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溶解度积的概念;2. 掌握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与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
初中化学教案探索电解质的电离与电解

初中化学教案探索电解质的电离与电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辨别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并能够解释电离的条件和现象。
3.了解电解质的电解过程,能够描述电解的实验现象和解释电解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1.电解质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电解过程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1.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解释电离现象的条件。
2.电解过程的实验现象和解释电解原理。
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发学生对电解质电离和电解过程的兴趣。
2.分组讨论法:结合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自主探索电解质的特点和电解过程的条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分类特点,引出电解质的概念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并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区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2.实验观察(15分钟)在实验室中,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电解槽中的现象,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通电时的反应差异。
3.学生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电解质和一个非电解质,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可能的电离或电解过程,并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呈现,共同探讨电解质的电离和电解过程。
4.教师讲解(20分钟)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知识讲解,解释电解质的电离过程和电解过程的条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拓展应用(15分钟)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或小组比赛的形式,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探究其他未讨论的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的电离和电解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课堂总结(10分钟)通过学生的实验和讨论,总结电解质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电离和电解过程的条件和现象。
七、课后作业:1.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有何区别?电离的条件是什么?2.设计一组实验,探究另一个电解质或非电解质的电离或电解过程。
3.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离子和离子化合物。
八、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电解质的电离与电解过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师院教育实习教案封面
说明:此表与教案内容一起装订,交二级学院存档。
板书设计:
专题一、物质的分散系
一、溶液的导电性
本质:酸、碱、盐溶于水
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产生能
够自由移动到离子。
二、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
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
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
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
的化合物。
2)判断方法:酸、碱、盐和
常见的金属氧化物
三、电离
1)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
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
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2)电离方程式书写:
NaCl == Na+ + Cl-
H2SO4 == 2H+ + SO42-
NaOH == Na+ + OH-
课堂教学活动与实施:
二、教学过程实施的观摩记录和评价(按顺序摘要记录3位讲课者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