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

合集下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总结一、区域分析的基本概念区域分析是研究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要素的相互作用、组织和影响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区域特征分析: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便为区域规划提供详细资料和信息。

2.区域发展潜力分析:通过对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人才素质等因素的研究,分析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为区域规划提供发展战略。

3.区域发展动态分析:对区域发展的历史演变、现状和趋势进行分析,揭示出区域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而为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4.区域竞争力分析:对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竞争力、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分析区域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为区域规划提供发展战略。

二、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对特定地域进行研究与规划,包括对区域的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交通网络等方面进行有序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2.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区域的自然资源和人口需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城市布局规划:根据区域的交通条件、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益。

4.经济产业布局规划: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的研究,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提高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分析的研究方法区域分析主要依赖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1.定量分析:利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对区域的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区域经济模型、层次分析法、多指标评估模型等。

2.定性分析:通过对区域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揭示出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问题,并进行综合评估和综合决策,常用的方法包括SWOT分析法、影响矩阵分析法等。

四、区域规划的研究方法区域规划主要依赖于系统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方法:1.系统分析:以系统论为基础,通过对区域的各个要素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属性:①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③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量: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

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部门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性。

)③劳动地域分工规律④区域利益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注(主导产业是指几个地区比较,产值比其他地区高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地区产值最高的产业。

)6、区域市场化水平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 二、扩大区域研究范围
❖ 1、传统的区域发展研究:以本区域(更多是行政区域)
的条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为依据,为本区域服务为 目标的。这是一种区域自我经济循环的过程,带有某种封闭 性。因此,其发展受到区域条件的很大约束。
❖ 2、区域发展的研究应当扩大研究的视野,从参与市场竞争 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 和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 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甚至以外为主)的经济运转系统, 促进区域的发展。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 一、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
❖ 新要素学说 ❖ A、人力资本说
❖ 代表人物(西奥多·舒尔茨 (1902 —1998) )
❖ B、研究与开发论
❖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弗农等人提出。
❖ C、信息要素说
❖ 作为生产要素的信息是指一切来源于生产过程之外并作用 于生产过程的、能带来利益的讯号的总称。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 一、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 从二次大战以来,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 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可以认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或 不同的目标取向。
❖ 1、二次大战后—— 20世纪50、60年代 ❖ 2、 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 ❖ 3、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 A、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更重视增长质量 ❖ B、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持自然为基础,要与资源和环境和承
载能力相协调
❖ C、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童为目的,要与社会 进步相适应,即必须与解决贫困联系在一起。
❖ 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区域开发的基本原 则;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PRED)是区域发 展的主要目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一章绪论一、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特征:1、整体性2、结构性3、动态性二、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特点: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综合性目的性地域性三、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五、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联系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一、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四、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五、区域政策工具:六、索洛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算法。

七、资源特性:八、技术进步的环境及机制九、技术进步的分类十、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引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变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减少了区域经济对地产自然资源的依赖度2、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不断提升首先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及决定因素其次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3、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4、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5、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十一、制度创新的分类十二、区际联系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区域发展现状评价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一)提出者:罗斯托(二)理论主要内容:六个增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⑴实现“起飞”的三个条件: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三要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

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最全版

区域分析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区域文化:区域文化既包括反应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化艺术、建筑风格、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适度人口:就是使得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最大值的那种人口规模,而这种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知识的积累和新技术的发现,可以使得原来的适度规模相对扩大。

人口惯性:人口在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

产业结构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得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

(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a.三次产业的划分 b.五次产业划分的探讨(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a.资源密集型产业b.资金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技术密集型产业(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区域规划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制(8)区域发展政策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①自主发展战略。

②高速度增长战略。

③交通经济发展战略。

④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⑤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⑥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⑦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1.基本战略思想:①集中式发展。

②分散式发展。

③集中和分散整合发展。

2.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①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

②明确开发的重点城市、地区和开发的时序或推进的层次关系。

③要体现区域和区内各部分空间开发上的问题和未来开发策略。

④要体现区域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1、劳动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其表现为区域生产专门化。

特点①区域生产专门化②区域经济的联系性③区际劳动分工的层次性和综合性。

前提: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

2、区位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它是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区域竞争力的基础。

3、区域优势的分类特点分类:有形与无形;绝对与相对;局部与全局;空间与时间——阶段性、先发、后发;现实与潜在;比较与竞争4、极化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是指讲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它经济活动以及经济活动。

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

这一过程有可能剥夺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抢夺资源、资金、高技术和熟练技术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并有可能引致企业搬迁,从而使区域差距扩大,故对周围区域来说这是一种负效应,缪尔达尔(Myrdal)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

有人称之为反波效应。

扩散效应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

扩散效应也体现在空间和产业两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Hirschman)称之为“涓滴效应”。

正效应,“波及效应”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1均质区: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2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4依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依据国民经济用途,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依据利用方式,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1)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3)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活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6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1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3必须在现在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4从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7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8区域经济背景的分析内容:(一)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1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 是由区域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二)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三)市场化水平(四)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包括狭义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9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影响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生产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人口数量越多,生产规模就会越大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2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3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10职业构成 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亦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3、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4、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5、增长及理论: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6、核心—边缘理论:他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谋略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7、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权具意义的谋划。

8、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所谓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9、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所谓进口替代,是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0、钻石模型: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钻石结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理论),既生产要素、供需状况、相关产业、企业战略和组织。

二、简答题1、区域分析的内容?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2、区域规划的特点和内容?答: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

区域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战略性(3)地域性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2)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8)区域发展政策3、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1)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一、区域分析的重点1.自然环境分析:包括地貌、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分析,确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特点,为后续的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2.经济社会分析:对人口、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交通、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要素进行分析,了解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3.基础设施分析: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包括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状况、效益等,为后续规划提供依据。

4.生态环境分析: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等,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5.风险评估与应对:对区域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社会问题等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障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二、区域规划的重点1.发展目标与定位: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明确区域的发展目标和定位,确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与空间布局:对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功能和空间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区位优势的发挥。

3.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根据区域的产业基础和特点,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策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增长。

4.城市与乡村发展:对城市和乡村的发展进行规划,包括城市扩容、城市更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实现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

5.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区域的交通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制定交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6.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规划,保护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7.社会事业与民生改善:对教育、医疗、社保、文化等社会事业和民生改善进行规划,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总之,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重点内容包括对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等规划措施。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实验过程
• 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学习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 收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为实验做好准备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 运用区域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制定某区域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基本理论和技术
• 提高解决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的能力
• 熟悉实验数据和方法,独立完成实验任务
• 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实验数据与方法
实验数据
• 提供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数据
• 提供某区域发展规划的文本和图表资料
实验方法
• 运用区域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分析某区域的发展情况
01
发展趋势一:信息化
•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效
率和准确性
• 利用GIS、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可视
化程度
02
发展趋势二:智能化
• 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智能化水平
• 利用专家系统、知识图谱等技术,提高区域分析与规划
的科学性
03
发展趋势三:跨学科融合
SMART CREATE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实验报告
CREATE TOGETHER
01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区域分析
• 是一种研究区域空间结构和发展过程的方法
• 通过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趋势,为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 通过区域分析,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名词解释: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界限、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确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从保护自然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评价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量的评价、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自然资源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的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时空内涵、社会经济内涵、可持续内涵。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征: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自然资源的代际分配、自然资源的代内分配(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1. 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 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件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件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区域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制定实施计划
根据规划方案,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 时间安排、任务分工、资源调配等。
组织与协调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协调各方资源,确保 规划的实施顺利进行。
监督与评估
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 问题并进行调整。
反馈与改进
根据实施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对规划进行 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交通条件
02
分析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布局、通达性和运输能力。
政策环境
03
研究区域内的政策环境,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科技政策
等。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区域经济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总结词
分析区域内的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指标,评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 平。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区域资源与环境分析
自然资源分析
矿产资源
分析区域内矿产资源的种类、储量、分布和 开采条件。
土地资源
评估土地的利用现状、适宜性和可持续性,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水资源
研究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水资 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生态环境分析
生态系统
评估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包括森林 、草地、湿地等。
环境质量
监测区域内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要素的质量状况 ,以及环境污染物排放情况。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地理、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它着眼于整个地域,并对其中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评估。

这些要素包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人口分布等。

通过对这些要素的分析,可以揭示区域内各种关系和问题的现状以及趋势,为区域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规划是区域分析与规划学的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

它是在分析基础上,制定出一定的规划方案和措施,以指导区域的发展。

在区域规划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并进行权衡和协调。

规划的目的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生态的平衡。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和解释现象和关系来揭示区域内部的特征和问题。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来获取数据和信息,并通过对这些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来对区域进行综合评估。

定量分析主要是通过统计和建模等方法来定量描述和定量评估区域内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调查、实地采样等手段来获取数据,然后通过数学和统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结论。

在实践中,区域分析与规划学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

比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对城市内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交通流量、用地利用等进行分析,以指导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在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资源分布、市场需求等进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措施。

在社会问题解决上,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医疗保健等进行分析,以指导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和改进。

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污染状况等进行分析,以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措施。

总之,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通过对特定地域的综合分析,为区域的合理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它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社会问题解决和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

5、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6、区域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范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内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相互关联,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分析是对城市或区域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评估,旨在找出问题、发掘潜力、确定目标,为制定合理的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规划是在区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实现城市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优化。

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起点和基础。

通过对区域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调查和研究,可以了解该区域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区域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

定性分析主要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数据、地理信息等,了解和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分析比较和归纳,可以评价区域的发展潜力、矛盾和问题,并准确把握区域的发展方向。

定量分析则依靠统计学和模型分析等方法,使用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

常用的方法有区域经济计量模型、综合评价模型、三维可视化模型等等。

定量分析可以更加明确地评估区域的经济特征、交通运输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同时,通过定量分析,还可以预测和模拟不同规划方案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供决策参考。

在进行区域分析的基础上,区域规划的制定可以根据分析结果,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并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和措施。

区域规划主要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等。

总体规划是对整个区域进行宏观布局和综合统筹的规划,包括城市发展方向、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的规划。

分区规划则是对不同功能区域进行详细的规划,如产业园区、住宅区、商业中心、公园绿地等。

专项规划则是对其中一特定问题进行规划,如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交通规划等。

区域规划需要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优化。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区域规划应该合理布局城市和自然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协调。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在当今社会,区域的发展和规划对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合理的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区域分析是区域规划的基础,它通过对区域内各种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调查和研究,揭示区域的特征、问题和发展潜力。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要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进行了解。

例如,一个地区的地形是山地还是平原,气候是湿润还是干旱,这些自然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农业生产、交通建设以及生态环境。

经济因素也是区域分析的重要内容。

包括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劳动力资源等。

比如,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地区,可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地区,则更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社会因素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等也会对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地区可以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环境因素在区域分析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影响到区域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完成区域分析之后,就可以进行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根据区域分析的结果,制定出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战略和具体的规划方案。

区域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性原则等。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确保区域的发展不会以牺牲未来为代价。

因地制宜原则强调根据区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

综合性原则则要求在规划中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实现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的内容通常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均质区域:是区域内部空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的区域。

3、结节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域所组成。

4、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5、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区域基本属性:(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限(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6、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3、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7、衡量适用技术的标准:(1)环境友好标准(2)社会和谐标准(3)经济发展标准8、技术进步类型:(1)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2)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3)中性技术进步9、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综合价值。

10、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产出活动成果的指标11、劳动地域分工:劳动地域分工亦称区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12、劳动地域分区: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

13、区域空间经济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4、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指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规划,以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分析主要包括对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详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其基本情况和问题所在。

而区域规划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目标和措施,以解决该区域所面临的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区域分析是为了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需要对该区域的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生态状况、经济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交通设施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以了解该区域的特点和问题所在。

通过对各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以确定该区域的发展潜力和存在的矛盾。

其次,区域规划是为了解决区域存在的问题,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具体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方向。

比如,如果该区域存在资源环境矛盾,则需要制定相应的环保规划措施,以保护和治理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如果该区域经济落后,需要提出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

最后,区域规划还需要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协调和整合。

在制定区域规划时,需要考虑到该区域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和依赖关系,确保规划的实施能够促进区域间的相互协调和整合。

同时,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对于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区域的深入研究和规划,可以帮助解决该区域存在的问题,并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时,也需要与相关方面进行密切合作,形成多方合力,推动规划的顺利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简答)(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区域科学之父“沃尔特.艾萨德”4.关于区域科学的定义,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选择)第二章1.自然资源特征:(选择、简答)(1)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的稀缺性。

(2)区域性。

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

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多用途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社会性。

自然资源上附加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2.为何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论述)(1)外部性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目的过程中,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2)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①政府的直接管制。

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控制、税收、法律手段、补贴、收费等。

②市场力量,通过产权协商。

在外部性的内部化中,政府应当做的只是重组产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只要有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③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污染权的买卖。

政府可以出售污染权给卖家,其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

这样,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它们对环境这个商品的产权,价格机制将促成一个最佳的分配。

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实际上,社会准则的内容(黄金律)和良心效应是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三章1.区域经济:就是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2.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论述)(1)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下,区域劳动人口的多少及其在区域总人口中的比重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区域生产规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区域发展的投资积累水平。

(2)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的构成状况。

①人口素质好的区域,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其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人口所创造的价值也高,区域社会稳定和谐,从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就高。

相反,人口素质差的区域则低。

②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一般发展在人口素质高的区域,而技术落后的产业部门则存在于人口素质低的区域。

(3)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口的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通过消费对所在区域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①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

②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域生产结构。

③人口的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析。

第四章1.将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确定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

(选择)第五章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选择)2.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的联系与区别:(简答)(1)联系: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

(2)区别:GDP是按国土原则来核算的,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之内,按所有的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价值来统计的,无论它是否属于本国的公民,都要核算。

而GNP是按照国民原则来核算的,因此只有本国国民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才能加以核算。

两者的差距,在于国外净要素收入。

3.竞争力分为四个层次上的竞争: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

(选择)4.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第六章1.“钻石结构”系统中的要素:①要素条件②需求条件③相关支撑产业④企业战略、结果与竞争。

(选择)2.区域分工的主要三种模式:垂直分工、水平分工、混合分工。

(选择)第七章1.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选择)第二产业:①采矿业②制造业③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④建筑业第三产业:①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③批发和零售业④住宿和餐饮业⑤金融业⑥房地产业⑦租赁和商务服务业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⑩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⑾教育⑿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⒀文化、体育和娱乐业⒁公关管理和社会组织⒂国际组织。

2.辅助产业(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是对主导产业的产品进行再加工或对其副产品和废料进行综合利用的产业,以及为主导产业提供原料、半成品、零配件和其他服务的产业,即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配套于主导产业的部门。

3.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产业:①资源密集型产业②资金密集型产业③劳动密集型产业④技术密集型产业4.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联系与区别?(简答)(1)主导产业代表着区域经济的根本优势,它一方面在全国或较大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核心,它主导着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带动区域其他产业发展。

支柱产业指的是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的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那些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2)联系: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

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

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主导产业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却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区别: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各自强调的目标利益也不同。

主导产业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创新,未来的发展优势和带动效应;而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则立足于现实经济的效率和规模,注重可靠性和效益。

主导产业未必是当前经济中有较大影响的产业,其当前资源利用效率也可能较低,投入产出比率也难如人意;而支柱产业、优势则一定是在现实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对GDP的贡献率较高、投入产出比较好的产业。

第八章1.区域规划的特点:(论述)区域规划除具备一般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本身的几个显著特点:(1)综合性区域规划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

②规划的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

③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必选的结果。

④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2)战略性区域规划是战略性的规划,主要表现在:①规划时间长②规划关注的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③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④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

⑤(3)地域性(区域性)①地方特色。

各地区有各自的特殊性,规划便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②保持完整的规划范围。

规划过程中应该把规划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不允许在完整的规划区地域上开“开窗”,不考虑如何利用。

第九章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第十章1.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增长极的作用方式: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选择)3.增长极理论是区域开发中不均衡开发理论的一个典型。

(判断)4.重点开发轴与重点发展点的选择(论述/简答)(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②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③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④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发展轴上的各个“点”是经济发展轴带地域的各级中心城镇,它们是轴线集聚作用和扩散作用的核心。

重点发展城镇的确定,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①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②城镇的发展规模③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5.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简答)(1)内圈层的特征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的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2)中间圈层的特征①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这里有邻近城市发展经济的区位优势,有较低廉的土地价格,劳动力相对费用低,且有乡村风景等。

②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向城市的逐渐转变的过程。

③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

④在空间景观上,是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

(3)外圈层的特征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

第十二章1.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有哪些?(简答)(1)智力密集程度即是否具有一些有组织的具备相当科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人才所构成的研究机构或开发部门,如大学、研究所等。

(2)开发性技术条件首先,是作为开发基础的区域技术开发能力。

其次,是区域开发技术能力。

第三,要具有多种方向的中试功能。

第四,是拥有能够吸纳高技术的大工业基础。

(3)信息资源条件对于信息资源条件的评价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因素:信息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传递速度、相互关联程度、获得的方便程度等(4)基础设施条件如交通运输方面、通讯方面、供水方面等(5)生产和生活环境①高新技术产业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②高新技术产业的就业岗位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因此要求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追求良好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