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刑法第三章行为主体_法硕律考知识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刑法框架图

刑法框架图

刑法知识点结构图罪刑法定含义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内容平等适用原则刑法基本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空间效力属地管辖属人管辖1、刑法概说刑法适用范围保护管辖普遍管辖刑法时间效力生效与失效时间刑法溯及力危害行为作为犯罪客观方面不作为犯成立条件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来源不作为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判断不作为的理论分类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内涵因果关系的具体判断2、犯罪构成犯罪对象犯罪对象的内涵与类型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内涵刑事责任能力基本分类犯罪主体自然人主体生理醉酒责任界定刑事责任年龄年龄的规定及计算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未成年犯处罚原则刑法中的身份犯主体要件行为要件单位犯罪主体成立要件主观要件法定性要件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的情形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处罚原则具体形式起因条件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时间条件正当防卫主观条件对象条件3、犯罪的排除事由限度条件特殊防卫防卫对象特殊严重的暴力犯罪正在进行防卫设置起因条件紧急避险主观条件限制条件限制条件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避险过当的处罚原则正当业务行为其他犯罪排除事由被害人承诺自救行为、义务冲突犯罪既遂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结果说、目的说、构成要件说,我国通说采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结果犯犯罪既遂的类型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既遂犯的处罚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犯罪预备犯罪预备的行为类型准备工具制造条件预备犯的处罚原则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未遂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4、故意犯罪的行态犯罪未遂的类型的未遂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对“着手”的理解未遂犯的处罚原则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区别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犯罪中止消极中止的特征中止的时间性中止的自动性中止的彻底性积极中止的特征(除消极中止三个特征之外,还应具备有效性特征)中止犯的处罚原则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共同犯罪的犯罪构成主体条件主观条件1客观条件共同犯罪的认定中的特殊问题—间接正犯25、共同犯罪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重点掌握必要共犯,理论上通共同犯罪的形式常认为,必要共犯包括对向犯、聚众共犯和集团共犯)事前有通谋的共犯与事前无通谋的共犯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一般共犯与有组织的共犯1共同犯罪主观条件是必须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共同故意包括:(1)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2)各共犯人之间具有意思联络。

司法考试思维导图合并版

司法考试思维导图合并版
Პ䙽ǃѕṬ䚥ᗚ⌅ᖻ˄ᆸ⌅˅ ᶴᔪᵳ࣋ࡦ㓖ⴁⶓփ㌫оᵪࡦ˄⌅ᖻⴁⶓ˅
‫࠶ݵ‬䘀⭘ ⌅ᖻ᡻⇥
‫ਁ࠶ݵ‬ᥕ‫⋫⌅׍‬ഭᯩ⮕൘‫ޘ‬䶒᧘䘋 ѝഭ⢩㢢矢ՊѫѹһъѝⲴ䟽བྷ֌⭘
ᇎ⧠⌅ᖻ᡻⇥઼ަԆ矢Պ⋫⨶᡻⇥઼ᯩᔿⲴᴹᵪ㔃ਸ
ᢗ⌅Ѫ≁ᱟ矢Պѫѹ⌅⋫Ⲵᵜ䍘㾱≲ˈቡᱟ⌅⋫Ѫ≁ փ⧠Ҷ‫Ⲵފ‬ṩᵜᇇᰘ઼ഭᇦⲴ矢Պѫѹᙗ䍘
生成方式
法有特定的表现形式,有明确的行为模式和后果 道德无具体的表现形式
行为标准
特定国家的法具有统一性、普适性和预期性 道德及其评价标准本质上是主观、自由和多元的
形态上
法一般只规范行为,通常不离开行为过问动机 道德首先关注动机,侧重通过信念影响外在行为
调整方式
区别
法与有组织的国家强制相关 道德在本职上市良心和信念的自由,强制是内在的
强制方式
程序性是法的核心 道德以主体内省和自决的方式实现,与程序无关
运作机制
可诉性是法区别一切行为规则的显著特征 道德不具有可诉性
解决方式
法与道德
推动立法 影响司法程序 宗教思想有助于减少诉讼 宗教也会对法律有消极影响 政教合一的国家,影响是双向的 法客观上影响着宗教
宗教对法的影响 法对宗教的影响
法与宗教
ᶴᔪԕ矢ՊᡀઈѪѫ仈ǃԕӪ≁࡙⳺ѪṨᗳⲴᵳ࡙‫؍‬ᣔփ㌫
ඊᤱԕӪѪᵜ
⵰⵬Ҿ‫؍‬䳌઼᭩ழ≁⭏ ّሬ઼⌘䟽᮷᰾⨶ᙗᢗ⌅
㠚㿹䐥㹼ᢗ⌅Ѫ≁⨶ᘥ
࠷ᇎ‫≁࡙≁ׯࡠڊ‬
ඊᤱഭᇦ࡙⳺ǃ矢Պ࡙⳺઼њӪ࡙⳺Ⲵ儈ᓖ㔏а
‫ޜ‬ᒣ↓ѹᱟ矢Պѫѹ⌅⋫Ⲵԧ٬䘭≲
‫ޜ‬ᒣ↓ѹᱟањশਢ㤳⮤
‫ޜ‬ᒣ↓ѹᱟᡁഭ矢Պѫѹ਴亩һъⲴԧ٬ส⹰
不依意志 依意志
法律事实的种类
基于合法行为产生,不需制裁 基于违法行为产生,需制裁

刑法框架 刑法总论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期末重点

刑法框架 刑法总论 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期末重点

定义概念形式:1 刑法典(刑法修正案) 2 单行刑法或特别法 3 附属刑法特征:广泛性,特殊性,连续性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刑法概述目的和任务任务:保卫国体政体,保护经济基础,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体系:编、章、节、条、款、项立法解释体系和解释效力司法解释解释学理解释导方法文理解释论论理解释罪刑法定原则刑法基本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空间效力原则:属地为主,属人、保护、普遍管辖为补充属地管辖权特殊:1外交特权 2自治地方3港澳台刑法的效力范围生效时间时间效力失效时间溯及力:从旧兼从轻犯罪概念一章略概念: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内容意义基本的犯罪构成形态方面修正的犯罪构成分类标准的犯罪构成社会危害程度修正的犯罪构成犯罪构成概念:犯罪活动所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犯罪客体种类: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简单客体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复杂客体概述:必要要素——危害行为危害行为:作为,不作为客观方面危害结果:广泛性因果关系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年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司法解释)犯罪主体自然人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盲,聋哑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单位犯罪主体: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故意:直接、间接主观方面过失:过于自信、疏忽大意无罪过事件:意外事件、不可抗力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概念标准犯罪既遂形态: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处罚:按分则条文定罪量刑概念: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人有主观意图犯罪预备特征客观上进行了预备活动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处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故意概念: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犯罪已经着手(与预备区别的标志)的特征犯罪没有得逞停止犯罪未遂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形态分类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处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概念: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形态在犯罪过程中犯罪中止特点自动放弃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彻底放弃本质特征:自动性预备阶段的中止分类实行阶段的中止实行终了的中止未实行终了的中止处罚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概念: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主体:两个以上(自然人或单位)年龄不到,不构成共犯构成特征客观方面:共同犯罪行为(实行、帮助、组织、教唆、共谋行为)主观方面:相同的故意心态,有意思联络认定不构成共犯的情况:过失、间接正犯、事后的帮助行为、过限行为、同时犯(片面共犯)必要共犯和任意共犯形式事前通谋的共犯和事前无通谋的共犯简单共犯和复杂共犯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种类 1.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共同犯罪主犯 2.在犯罪集团或者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刑事责任1.按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2.按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罪行处罚从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共同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人的种类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及其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刑事责任教唆他人犯罪而自己不参加犯罪的实施教唆犯刑事责任按作用处罚被教唆的人未实行,独自构成犯罪,可从、减教唆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从重共同犯罪与犯罪的停止形态:一部行为,全部负责概述概念判断标准:犯罪构成说禁止重复评价法条竞合关系及法条竞合犯概念:犯罪行为和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连续状态一个行为特征作用于同一对象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存在持有型犯罪继续犯类型不作为犯罪{持续犯} 侵犯人身自由的犯罪特点:相对状态犯、即成犯而言追诉时效的起算时间推后,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意义犯罪继续期间,其他人加入的可以成立共犯实质正当防卫时机的处断原则:以一罪论处,不实行数罪并罚一罪想象概念:行为人实施一个犯罪行为同时在表面上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一竞合犯特征实施了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罪名罪处断原则:从一重处断与概念:指实施基本犯罪构成的行为,发生重结果数结果造成了额外的结果罪加重犯特征分则条文规定了较重的法定刑行为有故意或过失处断原则:以一罪处罚(适用较重法定刑)概念:行为人基于同一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犯罪行为,触犯相同罪名的犯罪实施数个犯罪行为连续犯特征数个犯罪行为具有连续性处于同一或者概括的故意数行为触犯相同罪名处断原则:按一罪从重处罚概念:实施一个犯罪行为,方法和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处断有一个最终犯罪目的的牵连犯特征有两个以上犯罪行为一罪触犯了两个以上不同罪名两个以上犯罪之间有牵连关系处断原则:从一重罪处罚概念:数个犯罪行为之间有依附关系,以罪名被另一罪名吸收有数个犯罪行为犯数罪特征犯不同种数罪吸收犯一行为吸收其他行为属于实际的数罪,处断的一罪吸收组成部分的行为形式吸收必经阶段的行为吸收当然结果的行为处断原则:按吸收之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概念: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合理的防卫行为起因条件:不法侵害行为发生成立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事前、事后)条件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主观条件:出于正当防卫的目的正当防卫特别防卫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的防卫行为防卫过当基本特征:客观上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主观上有罪过概念(略)时间条件:危险正在发生成立对象条件:原则上是针对无辜第三人,利益较小条件主观条件:保护合法利益紧急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避险限制条件:出于迫不得已与正当防卫同:目的、前提、责任的异同异:危害来源、行为对象、限制条件、限度要求、主体限定概念: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避险过当基本特征:客观上超限、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刑事责任: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适用条件:罪行极其严重适用对象:不适用的犯罪时不满18周岁死刑的限制性规定(死缓也不能)审判时怀孕的妇女适用程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制度:死缓条件:罪该处死,不是必须立即执行判决极其核准无故意犯罪:2年后减无期执行期满后的处理确有重大立功表现: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故意犯罪:执行死刑执行期间的计算:2年不计算在内概念和特征(略)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适用对象、严厉程度、适用机关、适用根据、实用程序、法律后果(不同)目的改造、教育罪犯,预防犯罪(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种类适用方式:选处、单处、并处、并处或单处刑罚的罚金数额的确定:数额大、情节重的,金额多概念执行:一次缴纳、分期缴纳、强制缴纳、随时缴纳、减免缴纳和种类概念:剥夺犯罪分子参加国家管理与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位的权利剥夺适用范围与危害国家安全附政治适用对象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加权利死刑、无期徒刑刑独立适用或有期徒刑、拘役附加:1年-5年期限管制附加:与管制刑期相等死刑、无期徒刑:终身死刑、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改为3年-10年执行:公安机关概念:将犯罪分子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的一部或全部强制无偿的收归国有没收财产使用方式:并处(应当)、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范围:保留必要生活费用,正当债务执行:人民法院驱逐出境:犯罪的外国人概念:功能和特征(略)原则: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量刑情节的概念、特征、种类(法定情节、酌定情节)概念、意义(略)主观条件:前后故意犯罪分类和刑度条件:前后有期徒刑以上累犯构成时间条件:后罪在前罪完毕或赦免后5年内条件特别累犯前后均为危害国家安全罪前后无刑种、时间限制和再犯的区别:主观条件、刑度条件、时间条件量刑刑事责任:1 必须从重2 不得适用缓刑 3 不得适用假释自首制度的意义种类一般自首: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特别自首主体条件:强制嫌疑人、被告人、服刑罪犯关键性条件: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自首共同犯罪自首数罪自首:只对所交待的部分以自首论认定过失犯罪自首自首与坦白的界限单位犯罪自首量刑制度处理原则:可以从轻、减轻轻:可以免除立功概念和意义(略)一般立功可以从轻、减轻种类和表现形式重大立功可以减轻、免除(自首后又有重大立功应当减轻、免除)概念、特点、意义(略)原则:以限制加重为主,以吸收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中原则数罪基本适用规则: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并科原则并罚不同条件下判决前数罪具体规则执行期间发现漏罪:“先并后减”执行期间又犯新罪:“先减后并”概念、意义(略)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适用条件不致再危害社会累犯例外缓刑考验期限1年≥拘役≥原判≥2个月5年≥有期≥原判≥1年考察:公安机关法律后果:1 期满2 新罪、漏罪 3 违反规定战时缓刑:战时、3年以下、犯罪军人。

法考刑法思维导图(前命题人团队制作)

法考刑法思维导图(前命题人团队制作)
作为
犯罪客观要
犯罪行 犯罪结果
不作
刑法上的因果
犯罪主 自然人 单位
直接故 犯罪故 间接
犯罪成立要
犯罪主观要 犯罪过
过于自信的过 疏忽大意的
具体的事实错 事实认识 抽象的事实错误
正当防
违法排除 紧急避

犯罪排除
被害人承诺与推定的被害

责任年

犯罪未完成 犯罪中
责任排除 责任能 违法性认识
犯罪
一般原 单犯与共 共同犯 共同犯罪人的

⑪保险诈骗罪 ⑫逃税罪 ⑬非法经营罪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①故意杀人罪 ②非法拘禁罪 ③绑架罪 ④遗弃罪 ⑤拐卖妇女、儿童罪
⑥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罪 ⑦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分则
①抢劫罪 ②抢夺罪 ③盗窃罪 ④侵占罪与职务侵占罪
侵犯财产权利罪 ⑤诈骗罪 ⑥敲诈勒索罪 ⑦故意毁坏财物罪
①赌博罪 ②伪证罪 ③窝藏、包庇罪 ④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⑤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⑥盗伐林木罪 ⑦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⑧非法持有毒品罪
①贪污罪 ②挪用公款罪 ③受贿罪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贪污贿赂罪
④行贿罪 ⑤介绍贿赂罪
渎职罪 ①滥用职权罪 ②玩忽职守罪 ③徇私枉法罪
说明:由于本书体例的原因,本图并未涵盖所有的的刑法学知识点,但尽量兼顾了刑法学知识体系。
特殊问题(共犯中止、过
区分罪数的
罪数论 想象竞合犯和结果加重
牵连犯与不可罚的事前、事
说明:由于本书体例的原因,本图并未涵盖所有的的刑法学知识点,但尽量兼顾了刑法
导论 ①刑法与犯罪概说 ②罪刑法定③原刑则法的适用范围

刑法-思维导图

刑法-思维导图

刑法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解析】1.刑法概述:刑法指研究犯罪和刑罚的法律,简单说是给犯罪分子定什么罪和量什么刑。

2.刑法的概述中第一个考点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考法:有两种考法。

(1)第一种简单粗暴式,问下列哪些属于/不属于刑法基本原则的是,大家记住三个,罪刑法定、平等适用、罪责刑相适应,这部分有个常见的干扰项需要注意,即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个是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刑法的基本原则。

(2)第二种考法是题干中给出一种情形,问违反/符合下列刑法的哪项原则,简单说要求能够对上号,这就要求能够把握每种原则的具体含义掌握清楚,下面分别给大家讲解。

3.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经典表述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只要法律没有明文写出,就不能定罪、不能量刑。

比如现在没有流氓罪,张三到处调戏妇女,也不可以以流氓罪给张三判刑,因为现在已经没有流氓罪的说法,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不能定罪、不能量刑,即称为罪刑法定。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也叫做刑法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人在适用刑法时都是平等的,不因你的财富、你的职位、你的工作等等,什么都不用管,任何人都是平等的。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有时也表述为罪刑相适应或罪刑相当。

对罪责刑的意思进行拆解理解,“罪”指罪行;“责”指责任;“刑”指刑罚,即罪行、责任和刑罚要相适应,符合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称的量刑要求。

(4)表述: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通常哪个法定刑更重?原因:故意犯罪比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更重,因为故意相对于过失而言,其主观恶性更强、对社会危害性更大,罪行更严重,因此需要承担更重的法定刑。

4.适用范围:指刑法在什么空间、什么时间具有适用的效力,即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

(1)空间效力:即我国刑法对哪些犯罪行为有管辖权,共有下列四种原则,即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管辖权和普遍管辖权。

①属地管辖权:即主权,指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通常适用我国刑法。

2020年法考左宁刑诉思维导图高清A4打印版法考冲刺高效复习框架图

2020年法考左宁刑诉思维导图高清A4打印版法考冲刺高效复习框架图

刑罚执行期,若认为判决有误或罪犯提出申诉 有权转交检察院或法院处理
监狱监管人员利用职权虐待被监管人或暴力取证等,由检察院立案侦查
监狱监管人员利用职权贪污受贿、渎职等,由监察机关立案侦查
不属于监狱管辖职权
发现漏罪 发生在监狱内归监狱管辖 中国海警局 发生在公海上的犯罪
检察院独立是检察系统整体对外独立 上下级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刑诉概述
渊源
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存在形式
宪法 刑事诉讼法典 有关法律规定和立法解释 有关法律解释和规定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规定
刑诉与刑法的关系
工具价值 独立价值
程序(刑诉)有利于实体(刑法)实现 程序(刑诉)制约实体(刑法)事项
程序本身就体现民族、法制、人权精神 程序公正有序→无论结果何几→可接受 弥补实体法(刑法)的不足并创制 (通过诉讼实践累积,创新刑法内容)
职权具有专属性和排他性
含义 各机关明确职权分工
专门机关须依法行使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
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 其他法律:所有与刑事诉讼程序有关的法律
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违反法律程序严重中的, 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二审发现一审违反程序 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死刑复核发现原审判法院违反程序 非法取得;获取的不符合法定程序,且不能补正
刑诉的基本范畴
社会秩序
秩序 本身有序
法定程序
刑诉价值
公正
公正价值处于诸价值的核心地位
比例原则
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不同情况适用不同程 序
该三个价值与工具价值、 独立价值是融合关系

刑诉目的
效率 效益
收益(社会效果) 根本目的 维护社会秩序 直接目的 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学习笔记:《刑事诉讼法》思维导图

学习笔记:《刑事诉讼法》思维导图

学习笔记:《刑事诉讼法》思维导图刑事诉讼法从架构上有总论和分论两部分。

总论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它的大脑和灵魂,即第一章概述和第二章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是从第三章到第十章,是贯穿于刑诉法骨骼之间的血肉和经络部分。

第三章国家专门机关和参与人,注意机关公检法的性质和上下级组织体系,人把握好诉讼参与人分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各包含哪些人,以及要比较好法定代理人和诉讼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和辩护人,证人和鉴定人的区别;第四章管辖,把握好两条主线,一条是立案管辖,就是公检法谁来立案,公检法发生竞合怎么办,以及审判管辖,它包含级别管辖、地区管辖、指定管辖、移送管辖等;第五章回避,把握好回避的适用人员,回避的理由,回避的时间,回避的种类,回避的程序等,第六章辩护和代理,最为重点的在于辩护,首先把握好有效辩护,另外要把握好三种辩护,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法律援助辩护,此外把握好辩护人的人数以及辩护人的范围,这章最核心的是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辩护人的权利把握好审前阶段要保护辩护人的阅卷权,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审判阶段保证控辩双方平等对抗,以及律师如果权利遭到侵害,该怎么进行维权;学了权利之后还学了两个义务,一是法定情形及时告知无罪,另一个是法定情形及时揭发检举;此外还学习了拒绝辩护。

第七章刑事证据,两条主线,一条叫证据,一条叫证明。

证据要把握好证据的概念和属性,证据的种类和分类,证据的原则和一系列的证据规则,以及各种证据怎么进行审查判断;证明里把握三个点,分别是证明对象,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第八章强制措施,把握两个重点,我国由轻到重一共五个强制措施,分别是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除了这五个措施以外,还有个重要的制度需要把握,就是羁押必要性审查。

第九章附带民事诉讼,哪些人可以启动,以及具体的审判程序。

第十章是期间、送达。

分论部分包含两大块内容,第一大块是立案,侦察,起诉,审判,执行,各诉讼阶段,是刑诉最基本的骨骼和骨架。

刑法总则知识体系结构图 法硕资料 去水印

刑法总则知识体系结构图 法硕资料 去水印

第一讲刑法的解释一、刑法解释的效力1.立法解释:由立法机关所作的解释。

注意:立法解释的范围。

2.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注意:立法解释的效力大于司法解释的效力。

二、刑法解释的方法1.扩大解释:刑法条文解释后的含义大于字面含义。

注意:扩大解释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也不能违反罪刑法定原则,否则就不是扩大解释了。

常考例:(1)“金融机构”,“自动取款机”,“运钞车”。

(2)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

2.缩小解释:刑法条文解释后的含义小于字面含义。

注意:缩小解释不能违法罪刑法定原则。

常考举例:(1)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中的“情报”。

(2)故意杀人罪中的“人”。

3.类推解释类推解释,是指将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解释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

注意一: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扩大解释。

扩大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分标准:解释后的含义是否大大超出国民的预测可能性。

如果是,则属于类推解释。

常考举例:传播淫秽物品中的“物品”,“裸聊”。

注意二: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注意三:禁止类推解释,既针对司法机关,也针对立法机关,也就是说立法机关的立法解释也不能进行类推解释。

第二讲罪刑法定主要考点:1.法律主义。

这是指只有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才有权规定犯罪和刑罚,行政机关制定的法规无权规定犯罪和刑罚,也即罪刑法定的“法”不包括行政法规。

2.禁止习惯法。

虽然习惯法符合民主主义,但违反了预测可能性原理。

3.禁止事后法,也即禁止溯及既往,因为违反了预测可能性原理。

但是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

4.禁止类推解释,因为既违反了民主主义,又违反了预测可能性原理。

但是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5.禁止绝对不定刑及绝对不定期刑,因为违反了预测可能性原理。

绝对不定刑,譬如只规定“犯……罪,判处刑罚”。

绝对不定期刑,譬如只规定“犯……罪,判处有期徒刑”。

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反过来,没有法定的明确的刑罚就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刑法学知识框架图

刑法学知识框架图

刑法学知识框架图刑法学知识框架图刑法论:刑法概说,刑法的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1. 客观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2. 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3. 主观要件: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4. 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总论犯罪论性,期待可能性5. 犯罪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6. 共同犯罪:成立条件(共同行为、共同故意),理论分类(正犯、共犯),法定分类(主犯、从犯、胁从犯),特殊问题(共犯与身份、共犯与认识错误、共犯与犯罪形态)7. 罪数:实质一罪,法定一罪,处断一罪,数罪1.刑罚的体系:主刑,附加刑刑罚论2.刑罚的裁量:量刑情节,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3.刑罚的执行和消灭:减刑,假释,时效,赦免人身犯罪(生命、身体、自由、名誉、民主权利、婚姻家庭权利)侵犯个人法益夺取型: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交付刑: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财产犯罪侵占型: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型: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毁弃刑:故意毁坏财物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分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侵犯社会法益破坏经济秩序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犯罪贪污贿赂犯罪侵害国家职能的犯罪渎职犯罪侵犯国家法益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国家存立的犯罪危害国防利益罪军人违反职责罪二、刑法的解释刑法学主要是对刑法条文的解释学。

因此,刑法的解释历来是司法考试重点。

(一)解释的效力1、立法解释: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

【备注1】刑法修正案属于立法,不是立法解释,它是刑法典本身的内容。

【备注2】刑法典中的解释性规定不属于立法解释。

例如:刑法第93条规定,“本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这不属于立法解释,而是刑法典的内容。

2、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解释。

3、学理解释:学术机构或学者个人的解释。

【效力等级】立法解释 > 司法解释 > 学理解释(二)解释的态度1、就解释的灵活性而言,应坚持严格解释和灵活解释相结合。

刑法思维导图(打印版)

刑法思维导图(打印版)

主体、行为、结果违法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故意、过失、目的、动机责任阻却事由(责任能力、认识错误、期待可能性)预备未遂中止继续犯法条竞合连续犯集合犯事后不可罚想象竞合犯结合犯吸收犯牵连犯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违法构成要件责任要件未完成形态共犯形态单纯一罪概括一罪定刑一罪主刑、附加刑累犯、自首、立功从重、从轻、减轻与免除处罚数罪并罚缓刑制度减刑、假释赦免、时效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适用范围典型的犯罪构成特别的犯罪构成罪数论刑种量刑情节量刑制度刑罚执行制度刑罚消灭制度刑法概论犯罪论刑罚论刑法总则概述1明确性禁止处罚不当罚禁止绝对不定期刑不是刑法法律渊源没有法律效力平义解释、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反对与补正解释体系解释、历史解释、比较与目的解释侵犯我国或公民利益最低刑3年以上犯罪地法律认为是犯罪排斥习惯法溯及既往的禁止合理解释刑法,禁止类推解释刑法法规的适当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学理解释采取客观解释论文理解释伦理解释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属人管辖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无条件追究其他人最高刑3年以下,可不追究保护管辖条件明显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传统犯罪未明显违背社会伦理道德的现代犯罪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侵占罪杀人罪盗窃罪非法拘禁罪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不处罚三权分立学说与心理强制说民主主义与尊重人权(预测可能性)成文的罪刑法定事前的罪刑法定严格的罪刑法定确定的罪刑法定分类目的与态度解释理由重视罪质,兼顾犯罪情节与人身危险性重在犯罪情节,兼及人身危险性,罪质个别情况下决定宣告刑重在人身危险程度的消长变化,兼及罪质和犯罪情节国境内,包括船舶和航空器犯罪地的认定中国公民国外犯罪外国人危害中国及公民犯罪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法益侵犯性违法性有责性刑事犯行政犯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国家安全之外的犯罪相对亲告绝对亲告法益侵害结果发生,犯罪行为完成法益侵害发生,行为终了但侵害状态继续法益侵害和犯罪行为都持续存在基本含义思想渊源思想基础基本内容刑法解释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制刑量刑行刑国内犯国外犯刑法的溯及力原则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法益侵犯性非难可能性自然犯法定犯国事犯罪普通犯罪亲告罪非亲告罪基本犯结果加重犯即成犯状态犯继续犯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文理解释伦理解释犯罪分类基本原则刑法适用范围犯罪概说刑罚概说2放火罪假药罪不需因果关系需因果关系对加重结果是过失甲行为导致结果发生,但无甲行为,结果也会发生,甲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系择一的竞合没有意思联络,结合一起导致结果发生法益侵害的紧迫性属于社会生活中被禁止的有法益侵害可能的行为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由危害行为引起反映法益侵犯性,不等于法益侵犯性包括现实的侵害事实和对法益的危险状态对法益的现实侵害对法益侵害的危险状态以当时具体情况为根据以一般生活经验为根据行为终了与结果发生无时间间隔行为终了与结果发生之间有间隔犯罪行为因发生严重结果加重法定刑构成身份属于违法构成要件要素作为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特殊身份,只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正犯)不真正身份犯报复陷害罪,包屁、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罪,渎职犯罪放纵走私罪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诬告陷害罪,非法拘禁罪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未规定只能对自然人定罪量刑是单位整体责任,不是内部全体成员责任没有只处罚单位,不处罚责任人的犯罪对单位只能科处罚金依据事物之间客观联系判断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不可颠倒原因可能是其他现象的结果,结果可能是其他现象的原因原因与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存在多因多果现象只有引起危害结果的危害行为才是原因诈骗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使被骗人产生认识错误,被骗人基于该认识错误处分财产,从而造成财产损失敲诈勒索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恐吓行为使被害人陷入恐惧心理,被害人基于恐惧处分财产,造成财产损失抢劫罪必须是行为人的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行为压制被害人反抗,强行劫取财产。

2023年刑法知识点结构图

2023年刑法知识点结构图

刑法知识点构造图罪行法定旳含义罪行法定原则刑法基本原则平等使用原则罪行法定旳内容罪行相适应原则1.刑法概说属地管辖属人管辖刑法空间效力保护管辖刑法合用范围普遍管辖生效与失效时间刑法时间效力刑法溯及力作为不作为犯成立条件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来源不作为危害行为不作为犯”作为义务旳判断”不作为旳理论分类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犯罪客危害成果观方面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旳内涵因果关系旳详细判断犯罪对象犯罪对象旳内涵与类型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犯罪内涵2.犯罪客体刑事责任能力基本分类构成生理醉酒责任推定年龄旳规定及计算自然人主体刑事责任年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范围未成年犯罪惩罚原则犯罪刑法中旳身份犯主体主体条件成立要件行为条件主观条件单位犯罪主体法定性条件不以单位犯罪论处旳情形单位犯罪旳刑事责任惩罚责任详细形式故意旳内容和构造直接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故意旳基本类型间接故意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旳辨析犯罪主过错旳内容与构造观方面疏忽大意旳过错过错旳基本类型犯罪过错过于自信旳过错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旳过错旳辨析两种过错之间旳辨析疏忽大意旳过错与意外事件旳区别假想犯罪法律认识错误假想不犯罪行为性质刑法评价错误认识错误客体认识错误对象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打击错误其他类型认识错误犯罪目旳与动机犯意转化与另起犯意期待也许性起因条件时间条件合法防卫旳成立条件主管条件对象条件程度条件防卫对象特殊合法防卫特殊防卫防卫目旳特殊严重暴力犯罪正在进行防卫设置起因条件时间条件紧急避险旳成立条件主管条件3.犯罪排对象条件除事由紧急避险程度条件紧急避险与合法防卫旳异同避险过当旳惩罚原则基于法令旳行为合法业务行为其他犯罪旳排出事由被害人承若自救行为、义务承若犯罪既遂旳认定原则(成果说、目旳说、构成要件说、我国通说才去犯罪构成要件齐备说)成果犯行为犯犯罪既遂犯罪既遂旳类型危险犯举动犯既遂犯旳惩罚犯罪预备旳概念和特性准备工具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旳行为类型制造条件4.故意预备犯旳惩罚原则犯罪犯罪未遂旳概念和特性实行终了旳未遂与未实行终了旳未遂犯罪未遂旳类型犯罪未遂能触犯未遂与不能触犯未遂对“着手”旳理解未遂犯旳惩罚原则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旳区别犯罪中断旳概念和特性中断旳时间性犯罪中断消极中断旳特性中断旳自动性中断旳彻底性积极中断旳特性(除积极中断旳三个特性之外,尚有应当具有旳有效特性)中断犯旳惩罚原则犯罪中断与犯罪未遂旳区别主体条件主观条件1共同犯罪旳犯罪构成客观条件共同犯罪旳认定中旳特殊问题-----间接正犯25.共同犯罪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重点掌握必要共犯,理论上一般认为,必要共犯包括对向犯,聚众共犯和集团共犯)事前有通谋旳共犯与事前无通谋旳共犯共同犯罪旳旳形式简朴犯与复杂犯罪一般共犯与有组织旳共犯1共同犯罪主观条件是必须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共同故意包括:(1)各共犯人均有相似旳犯罪故意:(2)各共犯人之间具故意思联络。

刑法体系图(总则)思维导图

刑法体系图(总则)思维导图
一日折抵两日
一日折抵一日
一日折抵一日
不折抵
是否适用假释制度




最低实际执行刑期
不少于1/2
不少于1/2
不少于1/2
不少于10年
说明:适用假释制度的不包括不得假释的情形。
防卫挑拨、互相侵害、偶然防卫、“黑吃黑”时,由于双方都不具有正当防卫的意图,因此都不属于正当防卫。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都成立犯罪,如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等。
(4)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
对不法侵害者的打击通常是针对其人身权的,但当不法侵害人使用自己的财产作为犯罪工具或者手段时,如果能够通过毁损其财产达到制止不法侵害的目的,也可以针对其财产进行正当防卫。
无特殊身份者可构成共犯
各自利用职务便利:按主犯身份
定罪
单位犯罪的构成要件
单位犯罪主体 单位实施,但不构成单位犯罪的情形
单位犯罪的处罚:既有单罚,也有双罚。但单罚时只罚个人
表1 管辖原则比较
名称
适用对象
★难点突破
属地管辖原则
(1)在中国境内犯罪
and(2)任何人
注意: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除外、港澳台地区除外。
(1)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境内,就视为在我国境内;
(2)飞机、船舶无论在哪里,均视为在我国境内。
属人管辖原则
(1)在中国境外犯罪
And(2)中国人
必须是在中国境外犯罪
保护管辖原则
(1)在中国境外犯罪
And(2)外国人
And(3)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
还必须(1)依据犯罪地法律和我国法律均构成犯罪;(2)法定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
如果误以为第三者是不法侵害人而进行防卫的,按假想防卫处理;如果故意针对第三者进行所谓“防卫”,就应按故意犯罪处理。

刑法知识点结构图

刑法知识点结构图

刑法知识点结构图刑法是一个十分综合与复杂的法律体系,由于其知识体系十分庞大,很多人对刑法的了解仅停留在个别罪名或海报式的概念中。

因此,为了更全面的了解刑法体系,本文将为大家展示一份刑法知识点结构图,希望能从更直观的视角整理刑法知识点,方便学习和记忆。

刑法基本原则刑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控制形式,其实践是基于一系列基本的原则之上的。

刑法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当原则•罪刑合一原则•猫鼠游戏原则•内罪性原则•宽严适度原则刑法基础在掌握刑法的高级知识前,必须掌握刑法的基本概念和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刑法的定义和功能•犯罪及其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及其免除•刑法侵权行为及其法律后果•刑法的适用准则和程序犯罪的分类与认定犯罪是刑法的核心概念之一,对于犯罪的认定和分类是刑法学习的基础。

以下内容展示了犯罪在刑法中的分类和认定:•犯罪的分类–罪名分类–刑法分则分类–行为分类•犯罪认定要件–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观要件•犯罪的量刑和减刑–量刑的原则–减刑的种类特别犯罪特别犯罪是指具有特殊危害性,或者得到社会严厉关注的犯罪类型。

以下内容展示了几个典型的特别犯罪:•普通寻衅滋事罪•非法拘禁罪•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爆炸罪•核心危害罪•毒品罪刑法辅助制度伴随着刑法发展,还衍生出了一系列的辅助制度,如国际刑法、刑事证据法和刑事执行法等。

以下是部分刑法辅助制度的一览:•国际刑法•刑事证据法•刑事诉讼法•刑事执行法•刑法学和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结尾刑法是一门知识广泛且难度较高的学科,要想掌握刑法知识点,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把握核心概念和法律体系。

希望通过本文展示的刑法知识点结构图,能为广大学习刑法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刑法思维导图 打印版

刑法思维导图 打印版

构成身份属于违法构成要件要素
作为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特殊身份, 只针对该犯罪的实行犯(正犯)
构成身份(定罪身份)
内容
不真正身份犯 加减身份(量刑身份)
报复陷害罪,包屁、 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罪,渎职犯罪
国家工作人员
自然人的特定身份
放纵走私罪 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
海关工作人员 税务工作人员
构成身份常见情形
国内犯
属人管辖
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无条件追究 中国公民国外犯罪
其他人最高刑3年以下,可不追究 保护管辖
国外犯
侵犯我国或公民利益
外国人危害中国及公民犯罪
最低刑3年以上 条件
刑法的溯及力
犯罪地法律认为是犯罪
从旧兼从轻原则 原则
空间效力 时间效力
刑法适用范围
即法益侵犯性 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违法性 法益侵犯性
主体、行为、结果
违法阻却事由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违法构成要件
故意、过失、目的、动机
责任阻却事由 (责任能力、认识错误、期待可能性)
责任要件
典型的犯罪构成
预备
未遂 中止
未完成形态 共犯形态
特别的犯罪构成
继续犯 法条竞合
单纯一罪
连续犯
集合犯 事后不可罚
概括一罪
罪数论
想象竞合犯
结合犯 吸收犯
定刑一罪
牵连犯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 查禁犯罪国家工作人员
诬告陷害罪,非法拘禁罪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妨害作证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司法工作人员
加减身份情形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