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综述
1 前言
20世纪60-70年代,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也夫提出了“周期训练”学说,他认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带有周期阶段性特点的过程,即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根据这几个阶段,他把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具体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并将之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进而,便创立了现代训练分期理论。1964年,马特维也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初步形成。到了本世纪70年代,该理论已成为训练学界广泛运用的经典理论。
2 国外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有关运动训练按时期进行安排的理论由来已久,按照理论的阐述,训练分期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目标的设定,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方法及负荷把训练划分成不同时期的一种训练形式。实际上运动训练的实际也表明,运动训练是有着鲜明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人们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就必须要认清运动训练的这一特性,准确分析其内在的结构,实现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国外对运动训练分析的研究是从训练周期的时间来划分的。一般来讲,动员参加比赛至少要有10个月以上的训练时间作保证,并且在此之前还需要有8-10周的过渡训练阶段。在20世纪的60年代,国际间运动竞技的竞争开始日趋激烈,为了保证运动员在竞赛中的成绩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相关的训练理论也开始被重视。前苏联运动训练学者马特维耶夫在对参加1952年第15届奥运会(赫尔辛基)的原苏联国家队的游泳、举重和田径的径赛等项目的训练,以及其后至20世纪60年代初备战世界大赛的训练计划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研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些训练的经验理论化,于1964年发表了专著《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正式形成。马特维耶夫有关周期理论的阐述是在生物学特征和考虑到具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长期的、系统化的训练机制上,目的在于使运动员的最好竞技状态展现在比赛中。在随后的几
年里,这一理论也被英、法、德等国家所翻译、流转,为世界运动训练竞技水平的提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支撑。
3 国内有关运行训练的周期理论研究
邓成涛在《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核心内容以及新赛制特点下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新赛制下,运动训练的周期理论将呈现体能类主导项目以训练周加长周为小周期来制定训练计划以及训练周期理论的项群特点的趋势。
费明旋等在《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争论的思考》中,通过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理念和负荷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在综合国内各阶段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发展状况的前提下,提出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依然适用,但是应在依据周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周期训练的发展和赛制的变革,灵活运用周期性原则,为取得良好成绩打下基础。
李元敬等在《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一文中,借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等研究方法,对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提出这一理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篮球的专项训练,对现代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安排进行了研究。
汪洋在《对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中,提出随着现代体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赛制的出现,人们开始对传统的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并对其理论本身及对当前运动训练实践的指导性提出质疑。从训练周期理论缺乏基础理论和实验的支持、训练周期理论不适合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训练周期理论不适应新赛制的发展三个角度对这理论进行了质疑,并分析质疑产生的原因。结合着单元训练模式评析、刘翔成功的训练、新赛制下控制理论与周期理论之间的结合几个方面提出了对训练周期理论的一些看法。
田聚群等在《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研究中,通过阐述骨骼肌损伤后修复再生的生物学机制,根据受损肌肉获得张力过程的阶段性特征,描述了在一个完整的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内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将训练周期划分为静止期、增长期、稳定期和调整期更直观合理;骨骼肌适应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征是训练周期划分的主要依据。
李庆等在《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中,综述和评论了近年来
国外训练学者传统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和超量恢复原则,提出近几年,我国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已经跟上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运动训练的理论应从过去主要依靠经验的总结和逻辑的推理逐渐转向自然科学,特别是在生物和医学科学的理论指导下的升级和发展。因此,在继承传统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不断的补充、完善和更新是我们这一代教练员和体育科研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3 结论
总之,随着体育产业商业化进程的开始,各种职业联赛层出不穷,很多世界优秀的运动员在一年之内都要参加数十次的运动竞赛。可以说,竞赛淡季已是越来越少,在这种背景下,运动员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以便在临场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由此,运动训练理论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邓成涛.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辽宁体育科技,2004(6):1-2.
[2] 费明旋.孟明等.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争论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
报,2010(6):80-82.
[3] 李元敬,杨合适等.运动训练周期理论与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及实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9):697-699.
[4] 汪洋.对训练周期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
报,2010(9):61-63.
[5] 田聚群.骨骼肌适应机制与运动训练周期理论[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