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三、布置作业
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作品常识
探讨的问题包括内容、词句、修辞、写法、论证方法等方面,教师做问题分析指导
小结,加深印象
学生对论证逻辑的理解难度较大
总结,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18、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备课人
学科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上课时间
课题
18、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积累词汇。
2.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学法指导
1.预习,利用工具书将自己不认识的字标上注音。
2.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红色线标注。
教学
准备
教师
制作PPT课件,搜集课文朗读录音,开展辅助教学。
学生
1.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中的生字、新词等问题。
2.回忆并搜集读过的描写“求学”“怀疑”的诗文。
课时安排
拟授3课时
课前预习内容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中的生字、新词等问题。
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了解议论文的基本 特点
掌握论证方法及其 作用
理解文章的中心论 点及其分论点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文本
内容概述
学案目标:掌握《怀疑与学问》 一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学案内容:阅读文章,理解文 章主旨和论证方法
学案结构:按照文章段落划分, 逐段进行讲解和讨论
学案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 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应用能力
结构安排
学案目标:明确学 习目标,把握重点 难点
学案内容:详细讲 解课文,注重知识 点的梳理与拓展
学案活动:设计多 种活动,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能力
学案评价:及时评 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促进学生的进步 与提高
特色介绍
结合名师教识点,提供 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针对学案设计 进行反思,思 考是否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学案实施 过程进行反思, 思考是否能够 达到预期的教
学效果
针对学案的不 足之处提出改 进建议,为今 后的教学提供
参考和借鉴
推广策略
线上推广:利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 线下推广: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 合作推广:与相关机构、学校等合作,共同推广学案,扩大影响力
图文并茂:采用图文 并茂的方式,将知识 点和题目相结合,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记忆知识点
制定学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 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学案
实施过程
课堂实施:教师按照学案组织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前预习:学生提前预习学案,了 解学习内容和要求
课后巩固:学生完成学案上的练习 题,巩固所学知识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怀疑与学问》教案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第一课时导入一(音乐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与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导入二(故事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积累字词(1)注音譬.如pì虚妄.wàng 停滞.zhì儒.家rú懒惰.duò(2)解释词语①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②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
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内交流,补充、纠正;
实物投影展示两名优秀生的答案,并请其讲解。
板书
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治学须怀疑
消极辨伪去妄
积极建设启迪
2.读懂课文,把握作者观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逐层展开论证的方法,梳理论证思路,领会文章严密的论证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丰富文化积累。
重难点
重点:学习逐层展开论证的方法,梳理论证思路,领会文章严密的论证结构。
难点:梳理思路,培养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教学法
圈点勾画、阅读批注、合作探究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学者(大儒)
3.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不曾学;__________。---张载
____________,所以我存在。---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
三、初读课文,畅谈印象
四、概括段意,把握观点
让我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预习作业
你还有未解决的字词问题吗?(谁能来帮他解决?)
颛顼(zhun x)帝喾(kù)伏羲(x)
2.根据意思,快速说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腐草为萤)
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尽信书不如无书)
辨别虚假的,去除荒谬不合理的(辨伪去妄)
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流俗)
让我们来检验一下积累情况,请合上课本及笔记本,完成以下三个小练习
点评,并纠正等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2. 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 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 特点。(重点)
3. 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 义。(难点)
做学问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指出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的依据。 论述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论述求知需有怀疑精神,不应盲从迷信。
得出结论
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 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 靠别人的传说了。
类比论证:表明“做学问”时,面对传言也 应靠自己亲自去视察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 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作用: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 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下文紧接着就谈论如 何对待这“传说”。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 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 基础,内容深入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
——王国维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 苏州人,历史学家。我国古史辨派的创始人 之一,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 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 奠基人。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 史略》《三皇考》等。
事前的思索和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 的基本条件”。
阅读第六段,说说开头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 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 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九
学科
语文
组长签字
第8周
第24课时
使用人
主备教师
课题
怀疑与学问
课型
新授
共1课时
第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课文,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过渡句的作用,理解本文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
过程与方法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扬大胆质疑的精神并锻炼创造性能力。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明确:(1).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三.互助探究
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1.给加粗的字注音:___yào shi zhuó
2.本段文字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获奖课件
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 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 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 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大病一场 ,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 并非一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 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 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 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 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 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 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 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 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 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 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 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检查预习情况:
1、语文常识:《怀疑与学问》选自《 》, 作者 ,中国 家和历史地理学家。
《通俗论集》 顾颉刚 史学家
2、生字注音:
顾颉刚( )程颐( )譬如( ) 腐草为萤( )辨伪去妄( ) 步骤( )懒惰( )( )启迪( ) 塾师( )大儒( )停滞( )
2、生字注音: 顾颉刚(jié)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辨伪去妄(wàng) 步骤(zhòu) 懒惰(lǎn)(duò)
辨
伪
自己书 去 三个阶段(怀疑 思索 辨别) --学问 妄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1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 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引用论证的作用: ❶引用……的话❷论证了……的观点❸从而使论点更 有说服力。
❶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❷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 己的怀疑”这一观点,❸从而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 服力。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 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 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 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 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 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哲学家笛卡尔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 和明辨上。1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 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 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2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 这样起来的。13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揣摩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
4、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善于发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的内容,也学习了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论文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说理的层次,还要进一步理解议论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合作探究】
一、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 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 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 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 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 《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 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 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 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 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归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 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 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作者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运用引用、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
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
1.找出第3、4段列举了哪三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8 怀疑与学问》第一课时
【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论证方法,掌握层进式的论证结构,体会文章逻辑严密、用语准确简洁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领会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教学难点:理清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揣摩本文准确、严密的语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
【自主阅读】。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顾颉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学习本文语言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3.理解“怀疑”的重要意义及学习中要敢于怀疑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1.从议论文的角度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深入领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学习用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并适当注意过渡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怀疑、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如何以分论点服务和支撑中心论点,把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方法。
2.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现代历史学家,他幼年时便喜欢读书,并且读书时从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
但他从书中只找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这位历史学家就是本文的作者顾颉刚。
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发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因此有不少创见。
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关于文中提到的四位古代学者的介绍。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获奖课件
3.第(11)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 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
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 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 、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 说的基本条件。
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 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4.第(12)(13)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 ?第(13)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 互换吗?
第一层( ①-③)讲道理: 对于“传说”要怀疑,怀疑精神乃是“做
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④-⑤)举例证明:
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 的例子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⑥)讲道理:
指出怀疑有哪几个步骤?几个步骤能否调换 ?
(2)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答:“一切”是副词,表范围,修饰学问。强调了怀疑 精神是做任何学问都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没有例外。体 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思维迁移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 “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示例: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地动 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 学说开始的;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 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结论,做出了计算 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 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 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五、理解第六段
1.第②③④⑤四句同第①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 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①句提出的
论点。
第②③句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
“怀疑”“思索”“辨别” 三个步骤。不能调换, 因为三者具有认识事物的先后关系。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获奖课件
—
论。证的方法。
2.怀疑是 积__极__方__面__建__设__新__学__说__,___启__迪__新__发__明__的__基__本__条__件 主要_ 用_道__理___论证和__举__例__论证的方法
板书设计
怀 中心论点 疑
做学问“会疑” 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
做学问“须疑”
与 学 问
分1.理清文章论证结构,理解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 进式论证的方法。 2.品味语言,分析和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 方法的作用。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新课导入
做学问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于传说 对于书本
常怀疑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常发问 常辩论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常评判
常修正
学者先 要会疑
教师寄语
求学犹植树,春天开花朵,秋天 结果实。
——爱因斯坦
_ 1.怀疑是 ①.对于传说不__论__信__不__信_都__应__当__经_过__一__番__思_考__,__不_
怀
消极方面 ————
__应_当__随__随__便_便__就__信__了_____。主要用_举__例___
疑 与 学 问
分
辨伪去妄 ————
论 的必要步
点
———— 骤
论证的方法。
②.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__要__经___ 过___自__已__的__怀__疑__,__辨__别__是__非__ 主—王国维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中心论点:_治_学__必__须_有__怀_疑__精_神__(“_学__者_先__要__会_疑__”__“__学_则__须_疑__”_)_
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
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比赛课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怀疑精神的基本概念与特征;2.能够分析、判断学问问题的真假正误;3.掌握在学问中运用怀疑思维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问能力;4.培养大家勇于质疑和寻求真理的学问态度;二、教学内容:1. 怀疑的概念、意义以及基本特征;2. 常见学问问题中的谬误、陷阱与误解;3. 学问场景中如何运用怀疑思维方法;4.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怀疑者如笛卡尔、休谟等名言、案例或故事来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并激活怀疑思维。
2. 怀疑的概念及基本特征:通过解释怀疑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到怀疑本身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态度,而是基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知识的不断迭代而来的积极态度。
3. 常见学问问题中的谬误、陷阱与误解:通过讲解一些典型的学问谬误、陷阱与误解,以学生日常接触到的问题为例,让学生认识到理解、辨析和排除这些误区对于学问问题的看待和解决非常重要。
4. 学问场景中如何运用怀疑思维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问中发现这些谬误、陷阱和误解,并通过怀疑思维方法寻求正确的认知方式和学问解决方案。
5.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讲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在学问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学问态度,6. 总结:让学生自主总结、评价和思考役得到的新认知和有待改善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2.小组讨论法3.思维导图法4.PPT展示法五、学生活动:1.学生会分组,制定学习计划和研究议程;2.分析并研究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并针对各自领域的问题和陷阱,学会运用怀疑思维方法;3.结合实际生活和学问讨论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做出让大家信服的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价:设立小组和个人的评价和考核机制,让大家理解和认同教学目标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问水平和学习成果。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议论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
要让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坚持积累、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激发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必须体现这一目标,与此同时,不能忽视议论文的教学,这要做好议论文知识的回顾指导,要求学生按照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去学习本文。
[学习目标]1.学习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2 .体会议论文事实论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学习找中心论点的方法。
2.体会议论文事实论据的特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
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
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
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主阅读:下面给同学们六分钟的时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用批注的方式标注在课本上。
三、交流展示:学生自由起来交流。
预设: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预设一: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预设二: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预设三: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学生各抒己见,展示各自的观点,如果不能统一观点,四人一组,组内交流讨论,统一意见,归纳总结找论点的方法。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整体感知
2.为什么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传说必须怀疑甄别真伪。
举例论证
虚妄学说一追问就不攻自破。 举例论证
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才是自己的 。 尽信书不如无书。
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
整体感知
3.为什么说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只有常常怀疑、解答,学问才会起来。 道理论证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 中来锻炼出来。
重点研读
7.“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能否前 后对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 过程安排的: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 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
重点研读
8.第四、五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 学问的意义,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重点研读
(1)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 对待;第五段则说的是对于各种各样的书本、各 家各派的学问,也要用怀疑精神对待。
重点研读
5.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 意义?
事前的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 疑的精神。
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础。
重点研读
6.第四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 证明了什么?
用这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 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因此,怀疑是做学问的基 本条件。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
疑精神(“学则须疑”)
怀
疑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 做学问要有
与
必要步骤
怀疑精神
学 问
分论点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名师整理)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
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1.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能给老师解释一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回答)孟子的这句话原义是: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
后来,这句话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简单来说,就是做学问要有怀疑精神。
那么怀疑与学问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让我们来学习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怀疑与学问》,一起来研讨一下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板书课题)二、知识小窗1.作者简介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
同年冬应胡适之约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又标点崔述的《崔东壁遗书》,着手编纂《辨伪丛刊》,1922年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这段时间他与胡适和钱玄同通过信件讨论群经辨伪问题,开始复兴历史上的疑辨运动,并把儒家的辨伪变成历史家的辨伪。
在1923年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引起了一场古史大论战。
1926年,顾颉刚把论战双方的文章收集起来,编成《古史辨》第一册,于是,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个以“疑古”为旗帜的古史辨派。
1926—1929年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任教。
1934年创办《禹贡》半月刊,由对《尚书·禹贡》的研究而倡导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 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 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 里。
2.生字难词 (1)字音
顾颉刚 ( jié ) 塾师 (shú )
“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传说, “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一个事例 论证的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和第三个事例 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论点,告诉人们怎样以怀 疑精神做学问。
5.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事实 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 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 ……,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 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 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6. 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 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 的实例,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7.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程颐( yí) zhì
停滞( )
腐草为萤(yíng )
(2)词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
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启迪】 开导;启发。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
2.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 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 (2)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 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 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 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问: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 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情景导入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 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 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 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 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 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 分重要的。
8.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 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 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 认知规律了。
深层探究
1.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 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 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 ,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 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 己的学问。”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 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 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 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 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 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 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二
递进 关系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 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 条件
光读书不思考也许能使平庸之辈知识 丰富,但它决不能使他们头脑清醒。
—— 约·诺里斯
第二部分 (第3—5段)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 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 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小结: 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精读感知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
2. 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 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 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 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 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 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 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 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课后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真可谓百花齐放:“人 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 而且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
分论点一
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体现在 第1、2、5、6段中。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段和第6段中。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
宜。
总结课文
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 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 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 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 益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 。”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 收。”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 在怀疑,在探索。”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 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 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 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 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 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 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5.本文中论据的种类有哪些?
2.引用这两句名言 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中心论点,并 证明中心论点。
3.课文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 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 ,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 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就是“研究学问 必须有怀疑精神”。
4.朗读课文,找出第3、4段中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它们 要证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 (第1、2段) 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 精神(或“学 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 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