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理论

合集下载

软件架构设计原则与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原则与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原则与方法软件架构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根据需求和目标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

一个良好的软件架构设计能够确保软件系统具有稳定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在进行软件架构设计时,可以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一、单一职责原则单一职责原则要求一个类或模块只负责一项功能或职责。

这样可以使代码更加清晰、简洁,并且易于维护和重用。

每个类或模块应该有明确的功能,并且不承担与其职责无关的其他功能。

二、开闭原则开闭原则要求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关闭。

即在不修改已有代码的情况下,通过添加新的代码来实现功能的扩展。

这样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性,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三、里氏替换原则里氏替换原则要求任何一个基类可以出现的地方,子类一定可以出现。

子类对象可以替换父类对象,并且程序执行的结果不变。

这样可以提高代码的可复用性,使系统更加灵活。

四、依赖倒置原则依赖倒置原则要求要依赖于抽象,而不是依赖于具体实现。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二者都应依赖于抽象。

通过使用接口或抽象类,可以实现模块间的解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五、接口隔离原则接口隔离原则要求客户端不应该依赖于它不需要的接口。

一个类对另一个类的依赖应该建立在最小的接口上。

通过定义粒度合适的接口,可以减少类与类之间的耦合,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六、迪米特法则迪米特法则要求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有尽可能少的了解。

每个对象对其他对象的依赖应该尽量减少,只与朋友通信。

这样可以减少对象之间的耦合,降低系统的复杂性。

七、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将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个独立的组件或模块,每个模块只负责一项功能或职责。

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并且便于团队的合作开发。

在进行软件架构设计时,可以使用以下方法:一、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OOAD)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是一种常用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一)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一)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简介: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还是智能手机应用,背后都离不开复杂的软件系统。

软件架构设计就是为了构建可靠、可扩展和可维护的软件系统而进行的系统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旨在为软件开发人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指导。

一、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软件架构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它将软件系统分解为不同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

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交互,实现了低耦合和高内聚的特性。

在进行模块化设计时,需要将注意力放在模块边界的划分上,确保模块之间的职责清晰明确。

同时,借助于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如单一职责原则、开闭原则等,可以确保模块内部的高内聚性和低耦合性。

二、结构化设计结构化设计是软件架构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它强调将软件系统切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职责。

常见的软件系统层次包括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等。

通过结构化设计,可以将系统的复杂性分割为若干更简单的部分,使得系统的开发、测试和维护变得更加容易。

此外,结构化设计也有助于实现系统的可扩展性,当需求发生变化时,可以更方便地添加或修改相应的层次。

三、可伸缩性设计随着用户数量和数据量的增加,软件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可伸缩性,以满足不同规模的需求。

可伸缩性设计是指系统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化增加或减少资源的能力。

在进行可伸缩性设计时,需要考虑如何合理分配系统的资源,如服务器的数量、存储容量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分布式技术,如负载均衡、分布式缓存等,实现系统的横向扩展能力。

通过合理的可伸缩性设计,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用性。

四、安全性设计软件系统的安全性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安全性设计涉及到系统对于数据隐私、用户身份认证等方面的保护。

在进行安全性设计时,需要根据系统的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安全机制。

例如,对于需要保护用户数据的系统,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于需要保护用户身份的系统,可以采用双因素认证等。

软件开发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软件开发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软件开发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引言在软件开发中,软件架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软件架构设计是指设计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包括各种组件之间的关系。

如果软件架构设计不合理,将会导致软件系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因此,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软件开发者必须对此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正文软件架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系统的需求,并且使得软件系统是可维护的、可扩展的、可重用的、可移植的和可靠的。

软件架构设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来实现。

本文将讨论几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1.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将软件系统分成若干层,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较高的层次通常与较低的层次联系起来。

例如,用户界面层可以与数据层交互,数据层可以从数据库中检索数据,并且用户界面层可以使用这些数据。

分层架构有助于将软件系统分割成更小的组件,这样可以使得软件系统更易于维护和扩展。

2. 模块化架构模块化架构是将软件系统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定义的功能。

这些模块可以按照某种方式组合在一起来构建软件系统。

通常情况下,模块化架构可以使得软件系统更易于维护和升级。

3. 服务导向架构服务导向架构是一种基于服务的架构,它将软件系统分解为若干服务(或微服务),每个服务提供某种功能,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通信。

服务导向架构可以使得软件系统更灵活,更易于扩展和替换。

此外,由于服务彼此独立,因此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开发语言和技术实现。

4. 事件驱动架构事件驱动架构是一种基于事件的架构,它强调事件如何影响软件系统的不同部分。

通常情况下,软件系统可以通过事件来通知其他组件发生的事情。

例如,当用户提交一个表单时,该表单可以触发一个事件,以便可以执行某些操作。

结论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的关键环节,需要开发者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包括分层架构、模块化架构、服务导向架构和事件驱动架构。

软件架构设计思想总结

软件架构设计思想总结

软件架构设计思想总结软件架构设计思想总结软件架构设计思想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为了实现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目标,所采用的一套指导原则和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软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提高软件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以下是对几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思想进行总结和分析。

1. 分层架构设计思想:分层架构设计思想是将软件系统分为若干层进行开发和管理,各个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

分层架构设计使得软件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更容易被理解和维护,同时也提高了软件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常见的分层架构设计思想有三层架构和MVC架构。

2. 模块化设计思想:模块化设计思想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拥有自己的功能和接口,可以独立地进行开发和测试。

模块化设计使得软件系统的开发更加高效和可维护,同时也便于扩展和重用。

常见的模块化设计思想有面向对象设计和面向服务设计。

3. 面向对象设计思想:面向对象设计思想是将软件系统的各个模块视为对象,通过定义对象的属性和方法来描述其行为和状态,并通过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递来实现功能。

面向对象设计思想使得软件系统具有高内聚、低耦合、易扩展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实现系统的复用和维护。

4. 面向服务设计思想:面向服务设计思想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相互独立的服务,并通过定义服务之间的接口和消息来实现功能。

面向服务设计思想使得软件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可以方便地实现系统的集成和改造。

常见的面向服务设计思想有SOA(服务导向架构)和微服务架构。

5. 领域驱动设计思想:领域驱动设计思想是将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聚焦在解决问题域中,通过定义领域模型和领域对象来实现系统的功能。

领域驱动设计思想强调软件系统与业务需求的紧密结合,使得系统具有更好的可维护性和高质量的代码。

常见的领域驱动设计思想有六边形架构和CQRS模式。

总的来说,软件架构设计思想为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管理提供了指导原则和方法,能够帮助开发人员更好地组织和管理软件系统,提高软件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理论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理论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理论软件架构设计是指在开发软件系统时,根据需求和设计目标,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交互方式的过程。

一个好的架构设计能够提供系统的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同时也能够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理论。

1. 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分层架构是将系统分为若干层次的架构,每一层完成特定的功能,并且只与上层和下层进行交互。

这种架构设计方法具有灵活性,使得系统的各个层次能够独立开发和升级,从而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是指将软件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个独立的部分,客户端负责用户界面和用户交互,而服务器负责数据存储和业务逻辑处理。

这种架构设计方法可以使得系统的各个部分独立演化,并且能够支持分布式部署和负载均衡。

3. 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单一职责原则是指一个类或模块应该只有一个责任,即一个类或模块只负责完成一个明确的功能。

这种原则能够使得软件系统的各个部分职责清晰,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

4. 开放闭合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开放闭合原则是指软件系统的设计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闭合,即在系统需要增加新功能时,应该尽量利用已有的模块和接口进行扩展,而不是修改已有的代码。

这种原则能够使得软件系统具有更好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组合-聚合原则是指在设计系统时,应该优先考虑使用组合关系而不是继承关系,即通过组合多个相同类型的对象来构成新的对象,而不是通过继承一个接口或类来获得其功能。

这种原则能够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6.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适配器模式是一种常用的设计模式,它能够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所期望的另一个接口。

软件架构设计方案

软件架构设计方案

软件架构设计方案
软件架构设计方案是一种定义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组件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测试性,从而加快开发进度,降低维护成本。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架构风格。

常见的架构风格有分层架构、客户端-服务器架构、面向服务架构等。

在确定了架构风格后,我们可以进行软件系统的分层设计。

分层设计将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每一层都有特定的职责和功能。

常见的层次有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表示层负责与用户交互,业务逻辑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

在每一层的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模块间的接口和依赖关系。

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可以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使得模块可以独立开发和测试。

同时,我们还可以使用依赖注入等技术来解耦模块间的依赖关系,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系统的部署方式和扩展性。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微服务架构将系统拆分成多个小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展。

通过使用容器化技术,可以更方便地进行部署和管理。

最后,我们还可以考虑引入一些设计模式和设计原则来提高系
统的设计质量。

例如,可以使用工厂模式来实现对象的创建,使用单一职责原则来确保每个对象只有一个职责等。

总之,软件架构设计方案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架构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可维护性,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一、概述软件架构设计是一个非常繁琐而且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到众多的不同方面,例如运行环境,安全性,可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等等。

而且不同的软件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架构设计方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概述几种重要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二、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软件架构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它将软件系统分为若干层,每个层都有不同的功能。

这些层可以是物理层,例如操作系统层,中间件层和应用程序层,也可以是逻辑层,例如表示层,控制层和数据层。

每个层都提供特定的服务,并且只允许与相邻的层通信。

分层架构的优点在于它提供了模块化和可扩展性:每个层都独立,并且可以被修改而不受影响。

当新的需求或应用程序需要添加到系统时,只需要添加相应的层或修改原有层即可。

三、面向服务架构(SOA)面向服务架构SOA是一个较新的架构设计方法,它将软件系统中的各种功能和服务组成一个网络,以便不同的系统和应用程序可以互相访问和使用这些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是其他系统提供的,也可以是本地系统提供的,例如订阅,搜索和购买服务。

SOA的优点在于它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的各个模块可以独立工作,并且可以直接与其他模块通信,而且任何新的模块可以随时添加到系统中。

四、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MS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强调将系统分成小的、相关的、自治的微服务。

微服务通常是小型的、灵活的、独立开发、部署和测试。

这些微服务由多个团队共同开发,每个团队负责一个或多个微服务。

MSA架构的优势在于它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可维护性和可组合性。

由于每个服务都是独立开发和测试的,因此它们更容易维护和改进。

五、事件驱动架构(EDA)事件驱动架构EDA是一种处理异步事件的架构。

事件可以由外部系统、UI或其他内部组件触发。

当事件发生时,系统将通知任何订阅事件的组件,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通常,事件按照其类型或主题进行分类,并且处理事件的模块都与主题相关。

软件架构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的思路与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然而,在软件的开发中,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架构设计,很容易导致软件的混乱和不稳定。

因此,本文将着重讨论软件架构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帮助软件开发者更好地设计出高质量的软件架构。

一、软件架构的重要性软件架构是指软件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个好的软件架构能够保证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与此同时,它还可以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

二、软件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层次分明原则。

把软件系统分成若干个层次,每个层次都只和其相邻的层次交互,从而降低系统复杂度。

对于大型软件系统而言,只有层次分明,才能使得系统易于维护和更新、扩展。

2、模块化原则。

将整个系统分为许多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只负责完成一个或几个功能,这种分模块的方法可以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模块化原则的实际应用需要遵循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3、黑盒原则。

在设计软件架构时,必须将每一个组件都看作一个黑盒,只关心其开放的接口和功能。

这样可以减少组件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提高模块之间的可重用性。

4、软件设计的可扩展性原则。

软件的扩展性需要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

对于一个高质量的软件,后期容易扩展,不会出现重构的情况。

因此,要在设计之前编写一份详细的需求分析,并考虑设计的易扩展性,避免设计的瓶颈。

5、结构化原则。

一个好的软件架构需要具有良好的结构,设计时应该尽量采用结构化的方法。

同时还需要规划好数据流和控制流,从而降低数据和控制的复杂度。

三、软件架构设计的方法1、一步步分解。

首先将整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再将这些部分分解成若干个模块,直到每个模块都有一个可行性的实现方案。

2、结构图法。

在软件架构设计过程中,可以使用结构图的方法来帮助分析和设计软件的结构。

这种方法可以让设计者更直观地理解整个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和其关系。

软件架构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享

软件架构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享

软件架构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分享软件架构是现代软件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包括各种结构和设计模式,用于指导软件开发人员如何开发可维护和可扩展的软件系统。

本文将讨论一些软件架构涉及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分享。

一. 软件架构是什么?软件架构是一个定义良好的软件系统结构,该结构包括软件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设计原则。

所谓的元素可以是模块、类、对象、变量等等,它们被组织到一起形成系统的结构。

不仅如此,软件架构还包括架构模式、数据结构和算法选择、接口定义等等。

软件架构的目标是要让开发人员更快、更容易地编写代码,同时保证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软件架构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包括很多方面,如“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服务架构”、“面向服务架构”等等。

每种架构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

因此,软件架构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成功的指导方针,而不是机械的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

二. 软件架构师该有什么技能?软件架构师是一个对于软件架构理论有着深入了解的人士。

他们不仅应该有扎实的编程技能,还应该有很强的设计、交流技巧和领导力。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架构师,你需要了解这些技能:1. 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根据现有的技术和开发环境进行决策。

2. 面向业务需求,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提供基于解决方案的建议。

3. 建立与工程师沟通顺畅的文化和工作方式,确保针对解决方案的各个方面有足够的反馈。

4. 寻找并修复架构和设计方面的问题,以确保系统运行效率和质量。

5. 维持对新技术和归纳算法的理解,为以后系统优化提供必要支持。

三. 软件架构设计的一些原则作为软件架构师,设计软件架构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设计原则:1. 需求优先原则 - 软件系统应该始终以解决业务问题为首要目标。

2. 可扩展性原则 - 系统应该能够容易地扩展和增强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3. 松散耦合原则- 不同的组件应该彼此独立,而不是过度依赖。

4. 高内聚原则 - 每个组件应该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而不是试图把一切都包括进去。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总结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定义了软件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决定了软件系统的性能、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等关键因素。

在软件工程的实践中,有多种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可供选择,下面将对几种常用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

1. 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分层架构是一种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它将软件系统分为若干层次(或模块),每一层(或模块)负责特定的功能。

通常,分层架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等。

这种架构设计方法具有结构清晰、易于扩展和维护的优点,使得不同层次的逻辑和功能相互隔离,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2.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lient-Server Architecture)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是一种常见的分布式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它将软件系统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

客户端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和展示,而服务器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处理。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具有高可扩展性、易于维护和部署的特点,适用于需要处理大量并发请求和数据交换的情况。

3. 模块化架构(Modular Architecture)模块化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模块的设计方法。

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接口。

这种架构设计方法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使得系统易于修改和扩展。

同时,模块化架构也能够促进团队协作,每个开发人员可以独立负责一个或多个模块的开发和维护。

4.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 Architecture)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小型服务的设计方法。

每个微服务都具有独立的开发、部署和运行环境,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协议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独立部署和维护的优势,适用于需求频繁变化和需要高度弹性的场景。

5.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面向服务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可重用的服务的设计方法。

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

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

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是一种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首先定义和设计整体架构,然后再进行具体实现的方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且可重用的模块,在模块之间定义清晰的接口和协议,以实现高内聚、低耦合的软件组织结构。

1.重视整体架构的设计: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首先关注软件系统的整体架构,即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

通过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定义各模块之间的接口和协议,以及确定模块之间的关系和依赖,从而实现软件的高内聚和低耦合。

2.强调模块的独立性和可重用性: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

模块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使得各模块能够独立设计、实现和测试。

这种独立性和可重用性使得模块可以被多个软件系统共享和复用,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效率和可维护性。

3.关注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强调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通过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每个模块负责一个独立的功能,使得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可以独立进行修改和扩展,而不会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

这样,当需求发生变化或者系统需要进行升级时,只需要修改或者新增对应的模块,而不用对整个系统进行重构。

4.提高软件开发的可测试性:基于架构的软件设计方法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模块,使得每个模块可以被独立测试和验证。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方式,使得软件开发人员能够更容易地实施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1.定义系统需求:在进行软件设计之前,需要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定义。

这包括对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进行明确的描述。

2.划分模块: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首先将系统划分为多个模块。

每个模块负责完成一个独立的功能,并且定义清晰的接口和协议,以便于模块之间的通信和交互。

3.设计模块接口:在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时,需要确定数据的传递方式、通信协议、错误处理机制等。

软件架构设计的方法及实践

软件架构设计的方法及实践

软件架构设计的方法及实践今天的软件开发已经不再只是单纯的编写代码了,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者开始认识到软件架构设计的重要性,软件架构的合理设计不仅可以提高代码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开发的效率和程序的可维护性。

本文将会介绍可行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及实践,希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什么是软件架构设计?软件架构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之初,将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责、功能、交互关系等内容组织起来并制定适当的规划方案,并为实现方案所需的软件构建提供必要指导的过程。

一般而言,软件架构设计包含以下几种类型:1. 应用软件架构设计2. 企业级应用架构设计3. 四层客户端-服务器架构设计4. 网络架构设计5. 自适应架构设计二、软件架构设计的重要性1. 简化开发工作软件架构设计可以使得软件开发者更好地分工合作,协调多个分支的开发人员的工作,同时也减少了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对于团队的开发效率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2. 提高代码质量软件架构设计可以在组织软件代码的时候,加入一定的规制,规范各种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使得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更加有条不紊。

3. 对未来软件的发展有指导作用好的软件架构设计可以为软件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使得软件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稳定更新,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

三、软件架构设计的方法1. 面向需求的架构设计需求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架构设计中的每一步都会有一定的需求背景。

其中,基于用户需求的前期分析工作不仅应用于需求定义和产品设计,也同时应用于架构设计的初期定义。

因此,面向需求的架构设计是建立在需求驱动的背景下的一种设计方法,它关注软件系统的各种功能和要求,并以此为主导,最终构建出系统的架构框架。

2. 使用经典模式架构设计在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经典模式架构设计是最为流行和应用广泛的一种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程序,采用了多个不同的层级架构,每一层级均定义了特定的职责和任务,并且尽可能清晰地定义了各级之间的关系。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引言对于软件架构设计来说,核心原则和方法是保证软件系统具备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软件架构设计原则和方法,以帮助开发者在实践中设计出高质量和可靠的软件架构。

一、单一责任原则在软件架构设计中,单一责任原则是最基本且重要的原则之一。

它要求每个模块或类只负责一项特定的职责,避免职责不明确导致的复杂性和耦合度过高的问题。

通过将不同的功能划分到独立的模块中,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重用性。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以使用接口和抽象类来实现单一责任原则,从而降低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

二、模块化设计模块化设计是一种通过将系统分解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来实现软件架构设计的方法。

每个模块都具有明确的功能和接口,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维护。

模块之间通过定义清晰的接口和协议进行通信,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功能。

模块化设计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同时也方便团队合作和资源重用。

三、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的架构设计方法。

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功能,上层层次依赖于下层层次。

这种架构设计方式可以将业务逻辑和数据操作进行分离,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常见的分层架构包括三层架构(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和面向服务架构(服务层、领域层和数据访问层)等。

四、松耦合和高内聚松耦合和高内聚是软件架构设计中重要的原则。

松耦合是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简化,模块之间的耦合度低。

通过使用接口和消息机制等方式,可以降低模块之间的直接依赖。

高内聚是指模块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紧密,实现了高度的聚焦性。

通过定义清晰的模块接口和规范,可以提高模块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

五、面向组件和服务面向组件和服务是一种以组件或服务为中心进行软件架构设计的方法。

组件是相互独立的软件单元,可以被独立开发和维护,并且可以通过一些通用的接口进行交互。

服务是一种独立运行的软件单元,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访问和调用。

架构设计方法论

架构设计方法论

架构设计方法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而这些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各种复杂的系统和架构的支撑。

在这个背景下,架构设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架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整个企业、整个系统的问题。

那么,如何进行架构设计?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架构设计的概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架构设计的概念。

架构设计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软件系统的总体构造、组成、结构、行为、性能、安全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优化的过程。

架构设计是一个高层次的设计过程,它对整个软件系统的发展和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架构设计的目标是将软件系统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具有清晰的职责和功能,同时模块之间的耦合度尽可能地降低。

通过良好的架构设计,可以提高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可测试性等方面的性能。

二、架构设计的原则在进行架构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这些原则是指导设计过程的重要标准,可以帮助设计师制定出满足需求的优秀架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架构设计原则。

1. 单一职责原则(SRP)单一职责原则是指一个模块、类、方法等应该只有一个职责。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提高模块的可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2. 开放封闭原则(OCP)开放封闭原则是指一个模块、类、方法等应该对扩展开放,对修改封闭。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使得软件系统可以灵活地扩展,而不影响现有的功能。

3. 里氏替换原则(LSP)里氏替换原则是指一个子类应该可以替换掉它的父类。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保证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4. 依赖倒置原则(DIP)依赖倒置原则是指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而是应该依赖抽象。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5. 接口隔离原则(ISP)接口隔离原则是指一个类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

这个原则的目的是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软件架构设计-五视图方法论

软件架构设计-五视图方法论

软件架构设计-五视图⽅法论1.每个⼈都可以做成为架构设计师不懂软件的和刚⼊⾏的⼈们⼀听到设计,都认为是⾮常的⾼⼤上课题,是⼀个遥不可及的领域,⼀般⼈是不能做的。

听起来云⾥雾⾥的,第⼀印象除了来⾃微软,阿⾥这些NB的公司⾥⾯的⼈其余的都不能做出架构似的,这是⼀种先⼊为主的思想,因为⼤家都在强调架构师的重要性,他的薪资有多么的⾼,在整个社会对他的认定导致很多⼈对架构设计望⽽⽣畏。

放正⾃⼰的⼼态其实架构设计并没有多么的复杂。

我们是从编码⼊⾏的,在编码实现功能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的设计了属于⾃⼰的软件架构了。

为什么说软件架构师需要多少年的⼯作经验,因为软件架构就是系统的草图,不仅是代码编写⽽且包括部署,运⾏、开发等这些⽅⾯进⾏设计,⽬的是为了保证软件开发、运⾏、扩展、性能、安全、伸缩等等质量的⼀个保证。

只要在编码过程中不仅仅要提升编码的质量⽽且要留⼼其他⽅⾯的知识积累与学习,⽤不了多久你也能成为⼀位优秀的架构设计师。

2.什么是架构设计我们要成为架构设计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架构设计。

简单⼀点,架构设计就是⼀个系统的草图,描述了构成系统的抽象组件,以及各个组件之间的是如何进⾏通讯的,这些组件在实现过程中可以被细化为实际的组件⽐如类或者对象。

在⾯向对象领域中,组件之间的联通通常⾯向于接⼝实现的。

在“软件架构简介”中David Garlan 和Mary Shaw 认为软件架构师有关如下问题进⾏设计的:“计算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之外,设计并确定系统整体结构,结构问题包括总体组织结构和全局控制结构;通信、同步和数据访问的协议;设计元素功能分配;物理分布;设计元素的组成;定标与性能;备选设计的选择。

”架构和结构会难以区分,明确⼀点架构不是结构,IEEE把架构定义为“系统在其环境中的最⾼层概念”架构还包括系统完整性、经济约束条件、审美需求和样式等。

在Rational Unified Process 中对软件架构的解释:软件架构指系统重要构建的组织或结构,这些重要的构建通过接⼝与其他构建进⾏交互。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四)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四)

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软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软件的质量和功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架构设计。

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一环,它不仅要满足功能需求,还要具备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等优秀特征。

本文将讨论软件架构设计的核心原则和方法。

1. 分层架构分层架构是软件架构设计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将一个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

常见的分层包括:表示层、应用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

通过分层架构可以实现模块化的开发和维护,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可扩展性。

同时,分层架构能够降低耦合度,减少系统间的相互影响,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2. 模块化设计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

为了应对这种复杂性,模块化设计应运而生。

模块化设计将一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小的功能模块,每个模块负责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

模块之间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进行通信。

这种设计方法使得开发人员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模块,减少错误和冲突的发生,提高开发效率。

3. 松耦合与高内聚松耦合和高内聚是软件架构设计的两个重要原则。

松耦合指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要尽量少,一个模块的修改不会对其他模块造成太大的影响。

高内聚指模块内部的功能紧密相关,一个模块只负责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

松耦合和高内聚可以使得软件系统更加灵活和可扩展,减少代码的冗余和重复。

4. 设计模式的应用设计模式是软件架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设计模式是一些被广泛接受和验证的解决方案,它们可以解决常见的软件设计问题。

常见的设计模式包括: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等。

通过应用设计模式,可以使得软件系统更加灵活、可复用和可维护。

5. 性能和安全性考虑软件架构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需求,还要兼顾性能和安全性。

对于性能方面,架构设计应该考虑系统的并发性、响应时间和资源利用率。

对于安全方面,架构设计应该考虑数据的保护、安全认证和权限控制。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与应用案例分析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与应用案例分析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与应用案例分析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架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个良好的软件架构可以提供高效、可靠、可维护的系统,同时也能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组织工作和合理分配任务。

本文将分析一些常用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和应用案例,并探讨其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1. 面向对象设计(OOD)面向对象设计是一种常用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它将系统分解成不同的对象,对象之间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和协作。

面向对象设计有利于模块化、重用和可扩展性。

2. 分层架构设计分层架构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职责和功能。

常见的分层架构有MVC(Model-View-Controller)和三层架构(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

分层架构设计有助于实现松耦合、高内聚的系统,提高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

3. 领域驱动设计(DDD)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重点关注业务领域的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多个领域模型,每个领域模型都有自己的业务规则和逻辑。

领域驱动设计注重与业务专家的协作,帮助开发团队深入理解业务需求,降低开发风险。

4. 微服务架构微服务架构将软件系统拆分为一系列独立的小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数据库和独立运行环境。

微服务架构具有高度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可以快速响应变化的业务需求。

然而,微服务架构也带来了分布式系统管理和治理的挑战。

软件架构应用案例分析1. 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是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需要处理海量的交易数据和用户信息。

在架构设计中,采用分层架构可以将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分离,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考虑到并发访问量较大,可以采用微服务架构来实现各个功能模块的解耦和独立部署。

2. 物联网平台物联网平台需要处理大量的传感器数据和设备连接。

在架构设计中,可以采用微服务架构将逻辑拆分为多个小服务,每个服务负责处理特定类型的数据或设备。

同时,面向对象设计可以帮助模块化和重用各种传感器和设备的业务逻辑。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方法:
1.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OOAD):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将系统分解为一系列的对象,并建立对象之间的关系。

2. 领域驱动设计(DDD):关注系统的业务领域,在设计时将领域内的对象和业务规则进行合理的组织。

3. 分层架构:将系统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负责不同的功能,层与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

4. 服务导向架构(SOA):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一系列可独立部署和调用的服务,通过服务间的消息传递实现系统间的集成。

5. 领域模型驱动设计(DMDD):将系统的领域模型作为设计的核心,通过对领域模型的分析和设计,构建出系统的架构。

6. 数据驱动架构:将系统的数据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系统的架构,以保证数据的高效存储和访问。

7. 敏捷架构:采用敏捷开发的方式进行架构设计,通过迭代和用户反馈不断调
整和优化系统的架构。

不同的软件项目和需求,适用不同的架构设计方法。

在实际项目中,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规模和技术特点选择合适的架构设计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软件架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决定了系统的整体结构和组织方式。

一个良好的软件架构能够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拓展性和可重用性,从而满足用户的需求和需求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软件架构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一、单一职责原则(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单一职责原则是软件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一个类、方法或模块只负责一个责任。

这样可以使得软件结构更加清晰,模块之间的依赖性更小,易于维护和拓展。

二、开闭原则(Open-Closed Principle)开闭原则要求软件实体(类、模块、函数等)对于扩展是开放的,对于修改是关闭的。

也就是说,在不修改已有代码的前提下,通过扩展现有的代码来实现新功能。

这样可以降低对现有代码的影响,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三、里氏替换原则(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里氏替换原则要求所有引用基类(父类)的地方都能够透明地使用其子类的对象。

也就是说,子类对象能够替换父类对象并保持程序逻辑的正确性。

遵循里氏替换原则可以提高代码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

四、依赖倒置原则(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依赖倒置原则要求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其抽象。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细节应该依赖抽象。

这样可以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度,提高代码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五、接口隔离原则(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接口隔离原则要求将一个大的接口拆分成多个小的接口,客户端只需依赖其需要的接口。

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接口依赖,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六、迪米特法则(Law of Demeter)迪米特法则要求一个对象应该对其他对象保持最小的了解,只与直接的朋友通信。

也就是说,对象只与其成员变量、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以及其直接关联的对象通信。

遵循迪米特法则可以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绪论软件架构设计是软件开发领域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的软件架构设计是任何一个软件系统成功的基础。

本文旨在研究和应用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探讨一些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第二章软件架构设计方法的分类在软件架构设计的实践中,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每种方法有不同的优点和适用范围。

一般而言,软件架构设计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面向对象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是软件架构设计中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

它基于面向对象编程的思想,将系统分解为独立的对象,并通过定义对象之间的关系来建立整个软件系统的架构。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软件的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但是当系统规模较大时,面向对象方法的架构会变得非常复杂。

2. 分层方法分层方法是另一种常见的架构设计方法,通过将系统分解为多个层次结构来实现。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职责,并且只与相邻的层进行通信。

这种方法使得系统的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维护,但是当系统的层数过多时,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开销。

3. 服务导向方法服务导向方法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架构设计方法,它基于面向服务的思想,将系统的功能和业务分离出来成为服务,然后通过对服务进行组合和编排来实现系统的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但是也会带来较大的开发和维护难度。

第三章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软件架构设计的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本节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1. 系统耦合度过高当系统中各个模块之间的耦合度过高时,会导致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变得非常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引入适当的中间件来实现模块之间的解耦。

比如使用消息队列来实现异步通信,使用数据总线来实现数据共享等。

2. 性能瓶颈当系统的性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时,需要对系统进行优化。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通过对系统的瓶颈进行分析,找出瓶颈在哪里,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软件架构概述1.1 什么是软件架构◎软件架构的概念很混乱。

如果你问五个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到五种不同的答案。

◎软件架构概念主要分为两大流派:组成派:软件架构 = 组件 + 交互。

决策派:软件架构 = 重要决策集。

◎组成派和决策派的概念相辅相成。

1.2 软件架构和子系统、框架之间的关系◎复杂性是层次化的。

◎好的架构设计必须把变化点错落有致地封装到软件系统的不同部分(即关注点分离)。

通过关注点分离,达到“系统中的一部分发生了变化,不会影响其他部分”的目标。

◎软件单元的粒度:* 粒度最小的单元通常是“类”。

* 几个类紧密协作形成“模块”。

* 完成相对独立的功能的多个模块构成了“子系统”。

* 多个子系统相互配合才能满足一个完整应用的需求,从而构成了软件“系统”。

* 一个大型企业往往使用多套系统,多套系统通过互操作形成“集成系统”。

◎软件单元的粒度是相对的。

同一个软件单元,在不同场景下我们会以不同的粒度看待它。

◎架构(Architecture)不等于框架(Framework)。

框架只是一种特殊的软件,框架也有架构。

◎可以通过架构框架化达到“架构重用”的目的,如很多人都在用 Spring 框架提供的控制反转和依赖注入来构建自己的架构。

1.3 软件架构的作用◎如果一个项目的系统架构(包括理论基础)尚未确定,就不应该进行此系统的全面开发。

-- Barry Boehm,《Engineering Context》◎一个缺陷充斥的系统,将始终是一个缺陷充斥的系统。

-- Timothy C. Lethbridge,《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软件架构设计为什么这么难?因为它是跨越现实世界与计算机世界之间鸿沟的一座桥。

软件架构设计要完成从面向业务到面向技术的转换,在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需求 -> 架构设计 -> 软件架构 -> 系统开发 -> 软件系统~~~~~~~~ ~~~~~~~~◎软件架构对新产品开发的作用:* 上承业务目标。

* 下接技术决策。

* 控制复杂性。

先进行架构设计,后进行详细设计和编码实现,符合“基于问题深度分而治之”的理念。

* 组织开发。

软件架构方案在小组中间扮演了“桥梁”和“合作契约”的作用。

* 利于迭代开发和增量交付。

以架构为中心进行开发,为增量交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架构经过验证之后,可以专注于功能的增量提交。

* 提高质量。

◎软件架构对软件产品线开发的作用:* 固化核心知识;* 提供可重用资产;* 缩短推出产品的周期;* 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支持批量定制。

◎软件产品线:指具有一组可管理的、公共特性的、软件密集性系统的集合,这些系统满足特定的市场需求或任务需求,并且按照预定义方式从一个公共的核心资产集开发得到。

软件产品线架构:针对一个公司或组织内的一系列产品而设计的通用架构。

2.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2.1 软件架构为谁而设计◎架构师应当为项目相关的不同角色而设计:* 架构师要为客户负责,满足他们的业务目标和约束条件。

* 架构师要为用户负责,满足他们关心的功能需求和运行期质量属性。

* 架构师必须顾及处于协作分工“下游”的开发人员。

* 架构师必须考虑“周边”的管理人员,为他们进行分工管理、协调控制和评估监控等工作提供清晰的基础。

2.2 五视图法◎什么是软件架构视图?软件架构视图是对于从某一视角看到的系统所作的简化描述,描述中涵盖了系统的某一特定方面,而省略了与此无关的其他方面。

◎软件架构要涵盖的内容和决策太多了,超过了人脑“一蹴而就”的能力范围,因此宜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

即通过不同的视图来描述架构。

◎软件架构的五视图法:* 逻辑架构逻辑架构关注功能。

其设计着重考虑功能需求。

* 开发架构开发架构关注程序包。

其设计着重考虑开发期质量属性,如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可移植性、易理解性和易测试性等。

* 运行架构运行架构关注进程、线程、对象等运行时概念,以及相关的并发、同步、通信等问题。

其设计着重考虑运行期质量属性,例如性能、可伸缩性、持续可用性和安全性等。

* 物理架构物理架构关注软件系统最终如何安装或部署到物理机器。

其设计着重考虑“安装和部署需求”。

* 数据架构数据架构关注持久化数据的存储方案。

其设计着重考虑“数据需求”。

2.3 从概念性架构到实际架构◎少就是多 (Less is more.)。

-- 密斯·凡德罗◎概念性架构是对系统设计的最初构想。

◎一般来说,实际的软件架构设计过程是,先进行概念性架构的设计,把最关键的设计要素和交互机制确定下来,然后再考虑具体技术的运用,设计出实际架构。

2.4 架构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及解决策略◎策略是制胜的关键。

-- 张明正,《挡不住的趋势》◎最好的软件开发人员都知道一个秘密:美的东西比丑的东西创建起来更廉价,也更快捷。

-- Robert C. Martin, 《软件之美》◎时间就是系统架构的生命。

-- Philippe Kruchten◎方法产生于恐惧。

◎面对时间紧迫的压力,我们有理由质疑那种不顾时间花销、一味追求软件架构高质量的做法。

软件架构是软件系统质量的核心,必须足够重视,但在不适当的时候“用时间换完美”会毁掉整个项目。

◎架构设计并非“好的就是成功的”,而是“适合的才是成功的”。

◎软件架构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及解决策略:关键要素策略------------------------------------ -----------------1. 是否遗漏了至关重要的非功能需求?全面认识需求。

2. 能否驯服数量巨大且频繁变化的需求?关键需求决定架构。

3. 能否从容地设计软件架构的不同方面?多视图探寻架构。

4. 是否及早验证架构方案并作出了调整?及早验证架构。

2.5 软件架构要设计到什么程度◎软件系统的架构涵盖了整个系统,尽管架构的有些部分可能只有“一寸深”。

-- Ivar Jacobson,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之路》◎软件架构是团队开发的基础。

◎软件架构要设计到什么程度?* 由于项目的不同、开发团队情况的不同,软件架构的设计程度会有不同。

* 软件架构应当为开发人员提供足够的指导和限制。

◎高来高去式架构设计的症状:* 缺失重要架构视图。

遗漏了某些重要视图,从而遗漏了对团队某些角色的指导。

* 浅尝辄止、不够深入。

将重大技术风险遗留到后续开发中。

* 名不副实的分层架构。

对各层之间交互接口和交互机制的设计严重不足。

3. 软件架构设计过程3.1 软件架构设计过程总览◎一般的软件过程:概念化阶段 -> 分析阶段 -> 架构设计阶段 -> 并行开发与测试阶段 -> 验收与交付阶段──┬────┬────┬──────┬───────┬───↓↓↓↓↓愿景需求架构可执行系统交付的系统◎软件架构设计过程:需求分析 -> 领域建模 -> 确定关键需求 -> 概念性架构设计 -> 细化架构 -> 验证架构││└──────┬──────┘└────┬───┘││概念性架构实际架构└───┬────┘└───────┬──────┘分析阶段架构设计阶段3.2 需求分析3.2.1 几个概念◎需求捕获 vs 需求分析 vs 系统分析* 需求捕获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从无到有。

* 需求分析是挖掘和整理知识的过程,它在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

* 系统分析?如果说需求分析致力于“做什么”,那么系统分析则涉及“怎么做”。

3.2.2 架构师必须掌握的需求知识◎软件架构师不必是需求捕获专家,也不必是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专家。

但他一定应在需求分类、需求折衷和需求变更的研究方面是专家,否则他和其他软件架构师相比,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软件需求的类型┌功能需求┌运行期质量属性软件需求┤┌质量属性┤└非功能需求┤└开发期质量属性└约束◎软件质量属性分类方式运行期质量属性* 性能 (Performance)* 安全性 (Security)* 易用性 (Usability)* 持续可用性 (Availability)* 可伸缩性 (Scalability)* 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可靠性 (Reliability)* 鲁棒性 (Robustness)开发期质量属性* 易理解性 (Understandability)* 可扩展性 (Extensibility)* 可重用性 (Reusability)* 可测试行 (Testability)* 可维护性 (Maintainability)* 可移植性 (Portability)3.3 领域建模◎就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的“有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的观点一样,对待软件开发,要具备“有内而外造就软件”的理念。

◎想让软件系统随需应变吗?请给软件一个支持变化的“心”。

◎什么是领域模型?领域模型是对实际问题领域的抽象表示,它专注于分析问题领域本身,发掘重要的业务领域概念,并建立业务领域概念之间的关系。

◎领域建模和需求分析活动是相互伴随、互相支持、交叠演进的。

◎领域模型对软件架构乃至整个软件系统开发工作的作用:* 探索复杂问题、固化领域知识;* 决定功能范围、影响可扩展性;* 提供交流基础、促进有效沟通。

3.4 确定关键需求◎功能、质量和商业需求的某个集合“塑造”了架构。

-- Len Bass, 《软件架构实践(第2版)》◎关键需求决定架构,其余需求验证架构。

◎什么是对软件架构关键的需求?* 关键的功能需求。

* 关键的质量属性需求。

* 关键的商业需求。

◎如何确定关键需求?┌> 确定关键功能需求┐● -> 全面整理需求 -> 分析约束性需求┤├> ●└> 确定关键质量属性需求┘3.5 概念性架构设计◎概念性架构设计的步骤(这三个步骤以迭代方式进行):1. 鲁棒性分析;2. 引入架构模式;3. 质量属性分析。

3.5.1 鲁棒性分析◎所谓鲁棒性分析是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分析用例规约中的事件流,识别出实现用例规定的功能所需的主要对象及其职责,形成以职责模型为主的初步设计。

◎鲁棒性分析是从功能需求向设计方案过度的第一步,所获得的初步设计是一种理想化的职责模型,它的重点是识别组成软件系统的高级职责块、规划它们之间的关系。

◎鲁棒性分析填补了分析和设计之间的鸿沟。

◎鲁棒图包含三种元素:边界对象、控制对象和实体对象。

(见书P196)3.5.2 引入架构模式◎较为经典的几种架构模式:分层、MVC、微内核、基于元模型的架构、管道-过滤器。

◎关于架构模式的几点说明:* 分层避免名不副实的分层架构,即对各层之间交互接口和交互机制的设计严重不足。

* 微内核缺点:设计和实现的复杂性;性能较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