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究 临《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 姻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

《峄山碑》的临摹方法对于任何书体的临摹,将笔法与空间解决到位是最重要的。
然而对于这两者来说,应该先求笔法还是先求空间则是众说纷纭。
“笔法”简单来说就是用笔的方法。
“空间”一词则是“舶来品”,因为在西方艺术中,才有“空间”一词的描述,那么对应在中国书法中更为恰当的词应该是“结构”,所以解决“空间”就需要解决“结构”的问题。
那么“结”与“构”又是两大体系,类似一个建筑物,每一块砖、每一个梁就是“结”,组成的建筑是“构”,如此来谈“空间”就不难理解了,也就是说如果在临摹中逐步将整体分解来观察,似乎就能更方便地解决“空间”问题。
那么空间决定什么呢?就是临得像不像的问题,其中包括点画的方向、角度、位置以及线条长短、粗细这些问题。
小篆碑刻以秦、唐两个时期最具有代表性。
众所周知,小篆书体的完备在秦代(形成期在秦统一六国之前),所以秦代将小篆作为官方书体,但我们发现,秦代同时期除官方书体小篆之外还有东周时期各地域书体同时使用,且比例不低于小篆。
既然是官方书体,那么其用途也多具有官方性质,所以秦代大臣李斯所留下来的重要碑刻都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如同当今的红头文件一样。
而署名李斯的小篆碑刻中尤以《峄山碑》最为著名。
所以对于当今书法爱好者来说,学习《峄山碑》似乎是学习小篆的必选碑刻之一。
小篆的产生,是在秦国自身书体的基础上,融合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书体所形成的一种独立的书体表现。
在《峄山碑》的空间表现上,多少能看到秦《石鼓文》的造型特征。
《峄山碑》在秦之后遭到了毁灭,拓本在民间流传,直到宋代,为了恢复《峄山碑》的面貌,便有了宋仿《峄山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峄山碑》的面貌,所以在当今学术界存在着《峄山碑》的“伪”与“仿”的两种观点,无论哪种观点,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峄山碑》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体现秦代小篆的大体面目的。
《峄山碑》体现出小篆的基本结字方法,诸如对称关系,在该碑中体现较为明显,尤其是某些字形表现上趋于含蓄,很少在字形上有夸张的空间表现。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种,由于篆书文字的特殊性质,篆书书法风格独特,受到了众多书法家的推崇和喜爱。
而《峄山碑》则是篆书中的一件杰作,在篆刻艺术中享有盛誉。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篆书《峄山碑》单页的练习方法和参考内容。
一、基础练习1. 贴笔法:篆书书法中特有的一种笔法,通过将笔尖贴近纸面,并施加适量的压力,使得字迹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来。
在练习中要注意手腕和手指的稳定性,以及笔锋的清晰度和笔画的均匀性。
2. 对称线练习:篆书书法中,对称线的使用非常重要,通过对称来达到字形的平衡和美感。
在练习中,可以调整纸张的位置和角度,观察字形对称线的位置和长度,并通过不断练习形成对称的感觉。
3. 墨色练习:篆书书法中使用的是硬笔,在书写过程中要保持笔锋的清晰度和墨色的深浅变化。
在练习中,可以通过调整手的姿势和力度来达到不同的墨色效果,例如厚重、浓郁、淡雅、清晰等。
二、参考内容分析《峄山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重要的篆刻作品,其制作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
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页时,下面是一些可以作为参考的内容:1. 字体结构:篆书书法的最大特点是各个部分之间的构造关系非常复杂,字形精湛而优美。
练习时应注意字体整体的结构、线条的流畅度和笔画的递进关系,认真体味篆刻精髓。
2. 字体比例:篆书书法虽然难度颇高,但是其优雅、端庄的风格却是让人非常仰慕的。
在练习时,要注重字体的大小比例、字间和行间的距离等,使得整篇字体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3. 用笔技巧:篆书书法中的用笔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改变笔尖的压力和角度,造出不同深浅和宽窄的笔画。
练习时应注意这些感性体验,熟练掌握各种笔画的表现能力,达到效果逼真、形象生动的境界。
4. 气息韵律:篆书书法中还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要素,那就是气息韵律。
这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画间有一个连贯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练习时应注意力度和速度的掌控,达到既刚健有力,又柔顺安然的效果。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篆刻初学之篆书《峄山碑》临习,笔力、线条如何具得?
《峄山刻石》相传是小篆鼻祖李斯所书,是秦小篆的代表之一,具有典型的秦小篆风格特点,初学者临写该帖,建议从以下几点去把握线条、笔力和结构。
本想长篇大论写一通,不过还是梳理几点干货对书友们才有用:
1、书写用力要均匀,笔笔中锋,不强调提按变化,线条工整,穿插匀称;
2、书写上吃墨要深,不可轻飘,做到力透纸背;努力将线条写生动,不可过于僵直;
3、在运笔中要控制好适当的弧度,转折不可裸露圭角,笔画搭接自然,不露痕迹;
4、线条把握上还要注意墨法上的讲究,水分恰到好处,可根据个人习惯加以调试,线条以能“见筋”为妙。
5、此外,结构上多重心偏上,多取方中带长之势,讲究对称性,端庄大方。
掌握以上几点要领,然后就靠长期训练,书法临写靠实践,只有功夫到家,才会有很深的功力。
写小篆常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

写小篆常遇到的几个突出问题临帖问题,有时候是因为没有理解透,有时候是没有下功夫,有时候是态度不端正。
这里重新摘登了小白龙老师的文章,全面梳理了秦小篆的临写方法和突出问题,句句真言,堪称泣血之作,请同学们一定要从头至尾认真读,然后不折不扣去贯彻。
与其草率对付一下作业,真不如省出时间和笔墨钱去吃小龙虾。
大刀向屡说屡犯的问题砍去秦小篆辅导老师,小白龙就秦小篆微信作业出现的问题,我想做一次全面总结。
两个大方面,一者为线条,二者为空间。
首先说明小篆书写工具和注意事项。
笔,长锋羊毫笔,纸,半生熟不带格,墨,最起码不灰不臭吧!帖,峄山碑原帖必须要有,放大本站着用,原大本坐着用。
这一切商城一应俱全。
秦小篆为静态类书体,书写墨色要重,线条万不可墨迹涨开,亦不可枯笔。
从线条说起,首先线条要求粗细统一,婉而通。
这就要求要有一定的控笔能力。
写到三十课线都写不直,拿什么婉拿什么通?所以稳定性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线条的质量有哪些因素决定?从你笔入纸的一瞬间的动作就决定了整条线的质量。
只要稍微用心看看范本不难发现线条整个起和收的形态是圆的!怎么写圆?藏锋逆入呀,提笔回收呀!你为什么写出来是方的,尖的?是没看到还是就根本不在意?不管你其它书体写的再好,那些东西带到秦小篆里来就是不符合它本身特征呀!想一想写秦篆的目的是啥?不就是训练线条吗?起笔做不好,整条线条质量就不会高,控笔控不住,你怎么表达其他书体中更为复杂的形态。
这是一种本能的训练,没有几个月的下苦功,一定摸不着书法这扇门!站起来画长线,一张毛边纸到头。
先藏锋逆入(裹住锋万毫齐力,也就是蓄势),注意入纸动作稍轻一点(太轻会尖,太重头会大)。
动作完成以后稍微用力,可适当衄错(为了衔接起笔和中段行笔),然后一直保持这个力度。
注意:时刻保持中锋,下压力度不可太大不然就变成铺毫,总体是提笔裹锋的感觉,注意行笔速度要慢,把墨写进纸里,一开始抖很正常,每天两小时一星期基本可解决,注意推着笔走,笔杆倾斜方向和行笔方向相反,就是逆势涩行,笔上墨少的时候更要慢,做适当顿挫动作,就算有飞白出现也一定是点状,而不是一丝丝平行的线。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与篆书技法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第5节 (篆书)秦《峄山碑》技法解析二、秦《峄山碑》技法解析《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于次年起巡游各地,先后作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诸刻石。
途中登邹峄山(亦称峄山),立是刻石。
原石已佚,且无拓本存世。
传世拓本仅二,一为宋淳化四年(公元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的“长安本”,一为元申屠驷据郑文宝本重刻于绍兴的“绍兴本”。
这些摹刻本字迹虽与存世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略有差异,线条更圆融劲拔,结字更端稳典雅,亦可视作秦篆典范。
以下说到的小篆,主要指《峄山碑》篆书。
1(笔法小篆的各种点画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
从笔法来讲,小篆比较单一。
尤其是玉箸篆,强调的不是变化而是统一,皆逆锋起笔,中锋铺毫行笔,回锋收笔。
做到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用笔须笔杆直立,笔笔中锋;藏头护尾,清润圆融;横平竖直,用力匀和,使转流畅。
看似简单,但这种笔法的实现却需要平和的心气和深厚的功力,舍此不能达到简静、清雅的境界。
篆书属于古文字。
在楷书出现之前,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
所以初学时不可以今之概念套古之笔法。
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
2(直线与曲线直线:直线包括横、竖、斜。
横画须严格水平,竖画则绝对垂直,如“土、在”。
斜画须注意控制其方向角度。
斜线条在对称结构尤其是“×”形结构中多强调挺拔,如“五、乃、其、斯、建”,不对称的有“窥、蔗”,前者互相平行,后者则呈上紧下散之放射状。
有的斜线挺拔中带有弧度,或极微妙,如“初、分、久、立”,或比较明显,亦可归人曲线类。
仔细观察,“野”的两个三角形,线条为上直下弧。
曲线:曲线按行笔的大方向分为顺时针弧、逆时针弧和连曲弧。
顺时针弧、逆时针弧有单独的笔画,但更多是对称组合的,这是因秦篆的高度对称性所致。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页练习中国书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而篆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具有古朴、庄重的特点,被誉为“书法之魂”。
《峄山碑》是一件篆书秀作,是在南北朝时期留存下来的一座石碑。
它的书法风格华丽磅礴、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篆刻史上的巅峰之作。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练习《峄山碑》单页,来亲身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精髓。
步骤一:准备工作在开始练习之前,先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材料。
需要的工具有:宣纸或毛笔练字纸、中国毛笔、砚台或墨盒、清水、水滴笔等。
需要的材料有:墨汁(也可以使用水墨画颜料配成墨汁代替)。
步骤二:学习笔画在练习《峄山碑》单页之前,需要先掌握篆书的笔画。
篆书的笔画粗犷大气,一般可分为“横、竖、撇、捺、点、折”六种。
每一种笔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书写方法,需要认真掌握。
步骤三:练习字形掌握好笔画之后,再开始练习字形。
在练习字形时,可以挑选一些结构简单的字,如“人、天、地、水”等,先模仿写几遍,逐渐熟悉起来。
然后再挑战一些结构较为复杂、需要用到多种笔画的字,如“风、花、鸟、虫”等。
在练习时需要注意形体、结构、线条的协调一致,以及字体的美感和规整程度。
步骤四:练习整篇《峄山碑》当掌握了笔画和字形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整篇《峄山碑》单页了。
在练习之前,可以先在心里预习一遍,理解碑文的内容和格局。
然后,慢慢地按照规定的顺序,一字一句地练习下去。
刚开始时可能很生硬,不够流畅,但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地就能够写得更加娴熟,形成自己的风格。
步骤五:不断提高书法是需要长期努力的艺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和水平。
可以参加一些书法培训班,听取老师的指导和建议。
还可以多观摩一些篆刻大师的作品,学习他们的书法技巧和表现手法。
同时,也可以参加一些书法比赛,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作品,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总之,练习篆书《峄山碑》单页,需要掌握好笔画和字形,理解碑文的内容和格局,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技巧和水平。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作者:仇高驰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2期《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等。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登峄山(今山东邹县)时所立,传为李斯所书。
在书法史上,《峄山刻石》作为秦篆的代表作之一,圆润流畅、精细圆整,颇逮古意,被历代习篆者视为上佳的临习范本,倍受习篆者推崇,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现从用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方面谈谈《峄山刻石》的临习。
一、用笔相对于其他书体来说,小篆的笔画最为简单,只有直画和弧画两种基本笔画。
其他的笔画都是从这两种笔画变化演绎而出。
小篆的笔法是笔笔中锋,藏头护尾,对于篆书用笔的起、行、收三个环节,做到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和回锋收笔。
起笔:就总体而言,起笔都要逆锋取势,然后进入中锋行笔。
同时要注意的是起笔时应根据笔画形态的不同,而作不同的取势。
起笔在取逆势时宜轻,待调整好笔锋作顺行时,毛笔应作轻微下按,使得线条在起笔处圆浑而不露锋芒。
如《峄山刻石》中“帝”“方”“诏”“邦”字横画的起笔。
帝方诏邦行笔:在临习《峄山刻石》时,行笔要求裹锋并要微有提按地运笔,使笔下的线条浑厚圆劲,字势通达。
切忌拖锋行笔,笔画软弱无力。
在行笔中和弯曲处,或用提转之法,以见圆畅;或用先停后转,以见外圆内方;或用顿挫之法,而显方劲。
如“疾”字中间的弯曲之笔,是用提转之法;“ 为”字上部的曲笔,则是用先停后转的方法。
不过一字之中往往不是用单一的方法,临习时要细心体会。
收笔:《峄山刻石》的收笔,采取的是“平出”之法,也就是在毛笔运笔至笔画的末端时便戛然而止,稍停后即回锋提笔。
在收笔处注意不要有顿笔下按的动作,否则就会出现块状笔画。
整个收笔过程要处处注意一个“平”字,不可有提按的动作,一般小篆的收笔多采用空中取回势的方法来完成。
如《峄山刻石》中“金”“尽”“始”“所”等字的收笔。
金尽始所弧画写法:弧的写法与直画运笔基本相同,起笔依然要采取藏锋入纸,行笔时轻轻提过,过笔时变直为曲,且过且转,但转时须捻管而绞锋,化松为紧,使弧线圆融有力。
《峄山刻石》的临习

《峄⼭刻⽯》的临习刘雅苹《峄⼭刻⽯》的临习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字差异很⼤,⼩篆在这⼀时期开始萌芽。
秦始皇统⼀六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纪功,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
《峄⼭刻⽯》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献证明确实存在过,并记述了它毁灭的过程:“《邹⼭记》云:邹⼭,盖古之峄⼭,始皇刻碑处,⽂字分明。
后魏太武帝登⼭,使⼈排倒之(事见《宋书》)。
然⽽历代摹拓,以为楷则,⾢⼈疲于供命,聚薪其下,因野⽕焚之,由是残阙不堪摹写。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是宋郑⽂宝根据五代南唐徐铉藏摹本重刻于西安,现藏于西安碑林。
《峄⼭刻⽯》作为秦始皇统⼀六国后最具代表性的⼩篆,线条圆匀,形体修长,整体庄重浑穆,已跃出了六国古⽂字的藩篱。
笔者临习《峄⼭刻⽯》起于⼤学阶段,⾏书当时⽤笔靡弱,尤其是点画线条多,侧锋⽤笔缺少⼒感,故临习《峄⼭刻⽯》以补其弊。
现结合⾃⾝的点滴体会,对《峄⼭刻⽯》作如下分析。
1.章法形制与结构体势《峄⼭刻⽯》形制为竖式,有⾏有列,与同时期的《泰⼭刻⽯》《琅琊刻⽯》《会稽刻⽯》等章法相似,这种庄重肃穆、布局整齐的⾏⽂格式在秦始皇统⼀六国之后逐渐形成并成熟。
整体章法开阔雄壮,显得充实紧密。
《峄⼭刻⽯》的前⼗⾏结体略趋⽅意,结构饱满,⾏距紧密。
后五⾏结构偏长,⾏距相⽐前⼗⾏较为宽绰。
整体章法疏密相间,长短不齐,前半部分翔实,后半部分空灵,相映成趣,营造出茂密与疏朗的反差效果。
秦篆、汉篆及清篆,形体皆以长⽅为主,上紧下松,上收下展。
就体势⽽⾔,《峄⼭刻⽯》吸收了先秦⼤篆疏朗宽绰、外紧内松的特点,这在李斯其他篆书中也得到充分体现。
结构对称均衡,上密下疏,与《⽯⿎⽂》和秦诏版等秦系⽂字⼀脉相承,部分字形甚⾄⽐战国秦篆更加古朴。
呈现出⼀种清瘦修长的⾯貌,于精致中寓典雅端庄,于规整中见灵动隽永。
2.取法、⽤笔及⼿法《峄⼭刻⽯》的点画婉转匀称,线条劲挺圆润,极富韧性,虽以直线和曲线为主,但⽤笔细腻。
谈谈篆书的临帖

谈谈篆书的临帖谈谈篆书的临帖艺术评论书画纵横/ 秋子/ 2013-08-01 10:18临写《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一、篆书的概念及定义篆书,就书体而言,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也称籀文,是对商周以来所有的“金文”“石文”等古代书迹的统称,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各方国的汉字书迹。
大篆以商周钟鼎文和春秋《石鼓文》为代表。
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文字之一。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yuàn)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大篆作品,以材质分,主要有刻石和钟鼎等。
钟鼎铭是商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亦称“钟鼎文”“吉金文”“钟鼎款识”等,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钟鼎铭文书迹很多,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吉金铭1894字,另附录约1200余字。
《石鼓铭》是春秋时期秦王刻在10块鼓形石碣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今凤翔县)南二十里的三畤原被发现。
三畤原今称桑树原,是由于语音在流传中不断递变而形成的。
《石鼓铭》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狩猎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称有“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小篆作品很多,最具代表性的有秦代的《峄山碑》《琅琊刻石》等等。
小篆的形体,较之大篆笔画已作省简,对称匀停、线如玉箸(即筷子)是其主要特点。
小篆书体自秦代立规,往下有汉篆、唐篆、清篆三次发展的高峰,但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并无多少创新之意,只是风格不同而已。
清代碑学之风大盛,取法秦汉,一改唐代以后篆书因为以楷入篆而衰微的局势和风气,邓石如、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人皆是篆书高手。
今天,我们主要以秦代的《峄山刻石》为参照,一起来讨论篆书问题。
二、《峄山碑》的概况及书法特点《峄山碑》是《秦峄山碑》的简称,因原碑当时建在山东峄山县峄山而得名。
【资料分享】为什么你写不好《峄山碑》,原因竟然是这个?(内附现场讲课音频)

【资料分享】为什么你写不好《峄山碑》,原因竟然是这个?(内附现场讲课音频)以《说文解字》与《峄山碑》同一字作比较,始见《峄山碑》之美,线条外其美尤体现在:结构意识、空间意识、变化意识及至简意识。
《峄山碑》之线条为中国书法千年不倒根基,四大意识则成为后世书法恪守的形式准则,(尽管我们目前所见乃宋人徐铉摹本)——转自于钟华老师朋友圈有很多习书之人,苦练多年,他可以把楷书写得秀外慧中,把行书练得率意潇洒,甚至可以把气势磅礴的草书一气呵成,可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偏偏写不好横平竖直、布白均匀的《峄山碑》呢?3月31日的篆书微课堂里,于钟华老师带领我们一起揭开背后的奥秘,原来写好《峄山碑》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
先来听一段讲课现场的录音资料感受一下吧至简意识老子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然后,人的行动和语言常常背道而驰:虽然嘴上说“大道至简“,但是实际上却过于强调形式技法的丰富。
例如楷书结构:从简单的结加构,到进而有十二法,三十六法,八十四法等等,而道的做法是由繁至简,退回到结加构,进而变为一条——手的运动。
至简意识在《峄山碑》中的体现:1、线条:没有起伏、粗细变化,没有提按等所谓的丰富性。
从始至终粗细是均匀的,无线质的变化。
是“归零状态”2、凡事能够说明这个字不产生歧义,又能说明这个字要表达的物或事,即“意”里,没有一笔或一个曲折的多余。
而《说文解字》、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当中都有“饰笔”增加,而嶧山碑中一切修饰,繁华全部落尽,剩下的:归于本真,就像冬天的树。
结构意识结构包含两个方面,即一个事物的组成方面和构造的方式。
《峄山碑》会对一些笔画、构件进行挪移,然后趋向动态,再用其它笔画补充,最后再次趋向平稳,称之为“结构意识”。
结构意识在《峄山碑》中的体现:1、《峄山碑》中很多都是用纵横的几个笔画来支撑整个字,使得每个字都像建筑物一样。
2、“结”就是笔画之间相交的地方,“构”是构造,构架的意思,形成一个字的构造的笔画称之为构,它是笔画顺接的方式。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字练习

书法:篆书《峄山碑》单字练习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篆书又是书法中最古老的一种书体。
在篆书中,峄山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品,其风格严谨、规矩整齐,堪称篆书经典之作。
在学习篆书时,练习单个字非常重要,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篆书《峄山碑》单字的练习方法。
第一步:了解篆书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篆书的特点和基本笔画。
篆书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天人合一”、“神化自然”的思想,因此篆书中的笔画常常与自然元素有关。
在学习篆书时,需要注意笔画的方向、倾斜和粗细等细节,同时还要注意笔画的连贯性和变化。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字在篆书练字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字。
在篆书中,每个字都是有其特点的,不同字的笔画结构和字形都不相同。
初学者可以选择最基本的字来进行练习,如“天”、“地”、“人”等。
这样不仅能够建立基本的笔画质感,还能够逐渐提高笔画的准确度和速度。
第三步:准备好练字工具在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时,需要使用特定的笔触和纸张。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准备一支毛笔和一些常规用纸来进行练习。
而对于有经验的学生,可以考虑使用专门的篆书毛笔和宣纸,以便更好地掌握笔画的细节和感觉。
第四步:练字技巧在练字之前,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练字技巧。
首先是要练习基本笔画,可以从笔画简单的字开始,如“日”、“月”等。
通过反复训练,逐渐提高笔画的精度和稳定性。
其次是要注意笔画的厚度和强度,可以尝试改变笔触和施力来调整笔画。
第五步:增加难度和速度在掌握了基本练字技巧之后,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和速度。
可以尝试练习一些复杂的字,如“鹰”、“猴”等。
并且逐渐提高笔画的速度,以练习能够流畅地书写整个字体(篆书)。
练习篆书《峄山碑》单字需要耐心和细心,初学者可以从基本的笔画练习开始,逐渐提高笔画的准确度和速度。
通过不断的练习,可以逐渐掌握篆书的基本技巧和书写规律。
如果有机会加入到一些篆刻圈子,多与爱好者交流有关篆刻的一些技巧和经验,会效果更佳。
试论《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

试论《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作者:徐世明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2年第78期【摘要】随着书法高考联考的开设,书法高考备考热潮不断升温。
在备战高考书法统考的视域下,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每一个书法高考备考教师都须思虑的问题。
本文就书法高考备考,从控笔、心性、笔法、字法、章法等多角度阐明在初学阶段选择《峄山碑》入手训练,对书法高考备考的益处,以说明《峄山碑》对书法高考训练的意义,旨在打开书法高考备考的思路,以提高书法艺术类学生高考书法统考的总成绩,为学生能够选择优秀的高等学府打好基础。
【关键词】峄山碑;书法高考;初学者;训练随着书法高考热潮的不断升温,如何有效地进行书法高考备考训练成为热门话题。
笔者认为初学者以《峄山碑》入手,进行书法高考备考的开始,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训练方式。
《峄山碑》相传为李斯所书。
线条圆融劲拔,结字端稳典雅,是小篆的典范,它的小篆笔画只有直线与弧线的要求,并无“点、横、竖、撇、捺、钩、折、挑”的笔法和中、侧锋互用的要求。
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减少了对点画运用的复杂理解,而能直面书法线条的本质,不失为入门训练的理想选择。
以下就以《峄山碑》入手训练的好处说说本人的看法。
一、从《峄山碑》入手训练,能够做到有效地控笔能力训练学习书法必须了解毛笔,明确毛笔的性能,通过对毛笔的控制与使用,写出符合书法艺术所要求的高质量线条来,即“控笔能力”。
《峄山碑》小篆字体,对线条的书写要求是逆锋起笔,中锋用笔,回锋收笔,没有侧峰等其他要求。
这种线条,虽则看似简单,但对线条质量的要求却是非常高的。
《峄山碑》小篆线条大致可以用直线、曲线、接笔来概括,练习《峄山碑》的篆书线条的书写,就是要学会运用“中锋用笔”,做到笔笔中锋,做好书法笔法艺术线条的起、行、收用笔,就等于掌握了对毛笔的控制,也就做好了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二、练习《峄山碑》能有效做的修习心性,达到理想的书写状态练习书法最忌心浮气躁。
略论《峄山碑》结体及其章法特征的书法价值

结体、章法在书法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 地位,在结体当中出现对称性的问题,这个对称 性却影响了章法上布白的问题。说明结体和章法 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根线条既是结体的一 部分,同时也是章法的一个部分,所以在临习的 过程当中不必要的去刻意分开属于结体范畴还是 章法范畴。从整体去把握《峄山碑》的总体特点, 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线条与空间布 白是《峄山碑》最主要的两大部分,在“读帖” 时应该关注线条如何才能做到“圆起圆收”、“婉 而通”;空间布白如何才能做到面积相似。藏锋 起笔后中锋用笔到回锋收笔还需要沉住气,笔做 匀速运动才能让线条均匀。保持好中锋能让线条 挺拔有力。把“直线条”和“s”形线条都把握 好结体上基本就不会有大问题,章法上注意空间 的关系。
一、《峄山碑》结体特点 结体,指的是间架结构。“间架”指字形 的安排 , 结构指笔画的组合 , 它们好比盖房子的 构架和造型一样 , 二者既有区别 , 又密不可分 , 因此统称为结体。在其之前的金文、石鼓文呈现 出的是别样美感 , 字形呈不拘规则。在它之后的 隶书因审美情趣不同 , 除行笔讲求多方面的变化 外 , 在隶书的间架结构有了质的变化。而《峄山 碑》大大有别于前后 , 既不像前朝篆籀那样随象 造型而使之长、扁、方、圆皆备 , 也不像汉代隶 书那样刻意纵笔,左右略显夸张之“霸气”。 《峄山碑》结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字形取 长方纵势 , 昂首垂尾 , 收放自如。我们可以从 、 、 看明显的上收下放的结构关系 , 整个字 形偏长势,上紧下松,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 此时,弧笔起了很大的作用。弧线笔画在篆书当 中是最常见的,也是最难把握的。弧笔在直笔画 的基础上多了转笔锋的动作,即使线条方向改变 了也要保持中锋用笔。笔锋方向的变化可以通过 转动笔杆或转动手腕来达到。刚开始练习时,没 有掌握好方法控制弧线。可以通过练习“S”形 线条,因为“S”形的走势不断地在变化就不得 不使用转笔,在转的过程中不只是转动笔杆,更 主要还有手腕的配合转动。当“S”形线条达到 纯熟弧形笔画就不在话下了。弧笔的要求是用笔 要达到一种自然阔达又不失重心。 第二个特点,距离相等的直线形象。通过 观察整拓的碑,能发现此碑给我们的冲击就是挺 匀刚健、端庄严谨。这样的视觉冲击主要是受到 了等距直接的影响,所以我们可以单独的对距离 把握进行练习,在写的时候稍微注意距离的关系。 第三个特点就是对称性,同时也是临习过程 中遇到最困难的问题。书写是一挥而就,没有给 予调整修改的机会,所以对称性就变得更加困难 了。特别是有“口”和“艸”等等对称性比较 强的字。对于初学者的我来说顿时对李斯起了钦 佩。我在处理对称性这个方面是在书写对称性弧 线的时候关注的不是线条本身而是“白”的部分, 在书法当中特别是NG RI FENG SHANG
《临摹《峄山碑》有感》

《临摹《峄山碑》有感》79小郭伟xx年3月期盼已久的“蒲公英”书法教师培训班开课了,老师精彩的教学,直观的示范,让我对写好书法更加充满信心。
通过3月每日的书法作业练习,我渐渐对《峄山碑》有所了解、有所感悟:首先我了解到《峄山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于次年东巡到峄山,为炫耀其文治武功,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刻的第一块刻石。
它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
形体清瘦修长,风格精致典雅,可谓一派贵族风范。
加之该碑笔法严谨,端庄工稳,临写尤其能强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强“中锋”意识,因而不失为学书入门的最佳范本。
我认识到《峄山碑》是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书法的零点,线条无起伏变化,无速度变化,可以向前后伸延,从没有变化走向变化,就像大厦的基石。
所以临习《峄山碑》我丝毫不敢马虎,每次下笔前总是反复分析字形、结构,然后记于心中,气定手稳,中锋运笔。
线条力争圆厚通润,粗细均匀。
同时要考虑线条和周围空白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线条的粗细要合理。
书写时,毛笔微微提起来一点,并不是要死死按到纸里去,感受笔锋在纸面上的阻力,把线条的力度表现出来。
以上是我临摹《峄山碑》的感受,有不当之处,望老师指正。
第二篇:峄山碑学习心得《峄山碑》书法学习心得书法是我国的国粹,这次有幸参加蒲公英书法学习班。
首次作业是临写《峄山碑》。
为了写好字体,我在网络上查找一些相关的知识。
《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字势纵长。
法度严谨,是小篆的优秀代表。
通过了解,知道《峄山碑》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标准,也是零起点。
每天写书法作业时,我总是先观察字形,结构,然后再开始起笔,在书写练习中我发现《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
粗细一致弧线在字帖中大量出现。
我在书写时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尽量把书写速度放慢。
篆书怎样临帖?以下我的大小篆临帖存在什么问题?

篆书怎样临帖?以下我的大小篆临帖存在什么问题?
你好,我是兰石学书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也是一个书法爱好者,原意和你一起讨论一下。
看了你写的小篆和大篆,才练习几个月就写成这样,挺好的!下面我说下不足之处,小篆中锋用笔你是知道的,但是你下笔的时候可能就忘记了,没有做到笔笔中锋,尤其是你写圆弧搭接和翻转的地方没有做到捻管,笔随字走,这样写出来的笔画看起来没有一点立体感。
你写的小篆用米字格纸完全没问题,但是一定不能写成方块字。
如果用4:3或者5:3的格子毛边纸来练习小篆更好,某宝上面有卖的也不贵。
大篆和小篆用笔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多了绞转笔法增加了提按。
最后我想说的是李斯《峄山碑》你才临习了两遍,恕我直言,两遍太少了。
还有临帖不能是抄帖更不能看一笔写一笔,临帖之前需要读帖,多读多思多写,三者结合。
对着字帖好好对照看看到底一样不一样,差别在哪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书法才会越来越好。
临习书法本身就是磨练意志的,几个月时间太少了,几年还差不多!祝你成功!
水平有限,拉拉杂杂说了不少废话,希望你能谅解,谢谢。
《峄山碑》临习指要

《峄山碑》临习指要《峄山碑》临习指要《峄山碑》碑阳《峄山碑》据传是秦代李斯留下来的碑刻之一。
李斯小篆墨迹不复流传,我们现在临习《峄山碑》,其实是以笔追刀,力求用笔墨来还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
临习此碑,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狼毫,日常的书写材料为竹木片、绢和丝织品,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不必担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峄山碑》的线条如棉里裹针,细而挺劲。
墨的选择以不浓不淡为好,太淡伤神,太浓易燥。
纸的选择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峄山碑》的线条质感强。
因此,线条在纸上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光洁通畅,婉转温润的。
《峄山碑》的起笔、收笔皆为藏锋,行笔速度与力度均匀,粗细一致。
把握好线的方向,不能偏离中轴。
弧线在《峄山碑》中大量的出现,要注意弧度的均衡、平稳。
转折的地方慢行,调整笔锋,避免出现偏锋和破锋,保持中锋用笔。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相接,写完一线,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能用力太重,出现墨猪。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注意线条的先后顺序。
“篆尚婉而通”是篆书的美学法则,线条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
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碑阴的字中宫稍紧。
结构因字立形。
上下结构在《峄山碑》中有上收下放,上放下收两种。
也有上中下结构,但在《峄山碑》中很少,如“莫”字就为上中下结构。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如“臣”字)和全包围(如“国”字)。
独体字在《峄山碑》中比较多,如“立、六、方”等字,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在小篆中反而归入其他结构,如“在”字。
《峄山碑》的结字工稳对称,把握规律,才能为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峄山碑》的碑阳共9行,每行15字,计135字。
呈纵势长方形,因为结字中宫稍松而字距稍密。
碑阴计87字,结字中宫稍紧而字距稍松。
《峄山碑》字势纵长。
在临摹的时候,将纸折成长方形用朱砂打界格实临,既可以训练自己对章法的整体把握能力,又可增加装饰美。
书法写篆书的注意事项

书法写篆书的注意事项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而篆书作为书法艺术的一种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技巧。
在练习篆书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1. 熟悉篆书基本知识,在练习篆书之前,需要对篆书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篆书的起源、发展历史、基本结构等。
这有助于理解篆书的特点和精髓,为练习打下基础。
2. 书写工具的选择,书写篆书需要选择适合的毛笔和墨汁。
毛笔要选择较硬的毛笔,以便书写出干净利落的线条。
墨汁要选择质地较浓稠的,以便书写时掌握墨迹的厚薄变化。
3. 勤学苦练,书法是一门需要长期坚持练习的艺术,篆书更是如此。
练习篆书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勤学苦练,不断反复书写同一字或同一句,以提高书写的熟练度和美感。
4. 注意结构和比例,篆书的结构和比例是书写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要注意每个笔画的长度、粗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保持整体的协调和平衡。
5. 保持专注和沉稳,书写篆书需要保持专注和沉稳的心态。
在书写时要尽量排除杂念,专心致志地投入到书写当中,以保持书写的稳定和连贯。
总的来说,练习篆书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勤学苦练,注重结构和比例,以及保持专注和沉稳的心态。
这些注意事项有助于提高篆书书写的水平和艺术感。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你有所帮助。
峄山碑书法结构

峄山碑书法结构
峄山碑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碑刻,其书法典范卓绝,被誉为“楷书之宗”。
峄山碑每一个字都精益求精,恰到好处,体现了书法家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峄山碑的书法结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布局规整
峄山碑的书法整体布局极为规整,字形大小、间距比例严格按照这一结构原则执行。
碑体上下开口没有间断,字体的横、竖、撇、捺和点画等要素常常全部有,楷书风格非常明显。
二、结构简洁
峄山碑书法结构简洁,注重笔画的精炼与简明,笔画的长度、转折、尾势都非常精妙。
书法家首重字意的表现和字形的完美结合,设色面上的墨色也非常讲究,既厚且浓,重心飘逸。
三、线条流畅
峄山碑的线条非常流畅,极美绝伦。
书法家运用了一种特殊的勾连手法,使得每个字之间都能够布置得非常紧密,动线流畅、线条优美,字形非常匀称整齐,给人以舒适和美好的感觉。
四、结构紧凑
峄山碑有着极其紧凑的结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没
有任何杂质,没有任何多余的笔画,书法设计和策划非常用心。
整体
效果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予人以美的享受。
以上是峄山碑书法结构的主要特征。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深入解析,我们不难发现,峄山碑的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楷书之宗,是因为其讲
究结构、注重简洁、强调流畅、追求紧凑,而且字形协调得宛若天成,既庄重又自然。
这对我们日常生活及习书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明确
我们在创作及欣赏峄山碑这样的艺术之作时应该如何去把握这些原则。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书法家和艺术爱好者,为推动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
书法研究 临《峄山碑》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 姻

书法 Shufa
书法研究
2013 年 9 月 4 日
星期三 第 69 期 (总第 2320 期) 电话: 022-23709529
鲁杨 版式: 本版策划: 魏胜利 编辑: 张弘强 E-mail: zgshb0607@
临 《峄山碑》 及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
阴秋子
“篆尚婉而通” 是篆书的美学法则, 线条 《峄山碑》 是 《秦峄山碑》 的简 称, 因原碑 当时 建 的先后顺序。 在山东峄山而得名。此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 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临写 《峄山碑》 , 有人认为线条粗细匀称, 用笔似 到峄山, 为炫耀其文治武功, 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 刻的刻石。 《峄山碑》 原石已失, 也无原碑拓本传世, 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 其实这是误解, 是未能 “透过刀 锋看 笔锋 ” , 对小 现在流行的各种刻本均系后世摹刻,而公认以南唐 成, 《峄山碑》 解析 徐铉摹写的 “长安本” 为最好, 也就是 上海 书画 出版 篆笔法没有做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将 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 社 1986 年出版的 “篆隶本” 中的影印本。 滋润而不软沓、 流畅而不浮滑。可以说, 《峄 《峄山碑》 传为李斯所书。 李斯书法古雅妍妙, 为 的力量, 线条的墨迹应当是鲜活的、 跳荡的。既有力度 后世敬仰。 李斯小篆的出现, 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 山碑》 法和意味, 重视字在于 “写” 而非 “画” 。当然, 有些圆 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 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是依然存 奏变化, 临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研究
2013 年 9 月 4 日
星期三 第 69 期 (总第 2320 期) 电话: 022-23709529
鲁杨 版式: 本版策划: 魏胜利 编辑: 张弘强 E-mail: zgshb0607@
6
古代书论
凝神静 姻 每秉笔必在圆正, 气力纵横重轻, 四面停匀, 短长合度, 虑。当审字势, 八边具备; 疏密欹正。 忙则 粗细折中; 心眼准程, 最不可忙, 又不 可 瘦, 失势; 次不可缓, 缓 则骨痴 ; 瘦当 形 自然备体, 枯; 复不可肥, 肥即质浊。细详缓临, ) 此是最要妙处。 (唐 · 欧阳询 《传授诀》
临 《峄山碑》 Biblioteka 篆隶创作应把握的问题阴秋子
“篆尚婉而通” 是篆书的美学法则, 线条 《峄山碑》 是 《秦峄山碑》 的简 称, 因原碑 当时 建 的先后顺序。 在山东峄山而得名。此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 的书写要遵循此规律。 临写 《峄山碑》 , 有人认为线条粗细匀称, 用笔似 到峄山, 为炫耀其文治武功, 命丞相李斯等书写并镌 刻的刻石。 《峄山碑》 原石已失, 也无原碑拓本传世, 乎简单,甚至以为用秃笔或将笔尖剪掉书写即可完 其实这是误解, 是未能 “透过刀 锋看 笔锋 ” , 对小 现在流行的各种刻本均系后世摹刻,而公认以南唐 成, 《峄山碑》 解析 徐铉摹写的 “长安本” 为最好, 也就是 上海 书画 出版 篆笔法没有做深入了解所致。倘若将 后便可发现,其线条是在圆匀的笔致中凝结着敦厚 社 1986 年出版的 “篆隶本” 中的影印本。 滋润而不软沓、 流畅而不浮滑。可以说, 《峄 《峄山碑》 传为李斯所书。 李斯书法古雅妍妙, 为 的力量, 线条的墨迹应当是鲜活的、 跳荡的。既有力度 后世敬仰。 李斯小篆的出现, 使线条削弱了象形的写 山碑》 法和意味, 重视字在于 “写” 而非 “画” 。当然, 有些圆 又有厚度,更有线条自然的粗细变化及书写时的节 切忌把它当成板滞僵硬的美术体对待。 弧的出现也过于人工化了,它们的装饰性是依然存 奏变化, 临写此碑, 首重用笔, 妙在用锋。因为没有写出 在的, 辅助着字形外在的美感。无疑, 像 《峄山碑》 这 结构再好仍是无功而返。因此, 掌握 一类刻石的形成是功利的,它作为一种文字统一的 高质量的线条, 标准, 一篇而为 “天下式, 昭示煌煌功绩而树立” 。理 正确的用笔方法至关重要。 那么, 临写此碑应当注意什么呢?众所周知, 小 性是人的本质力量之一部分,它将比较简单的结构 一是直画, 二是弧画。但无论哪 模式凝固化,而忽略这种模式的中介环节、中间层 篆的点画只有两种, 其写法都有 “起、 行、 收” 三个过程。 次。 这种唯理的书写的社会作用是易于模仿、 易于按 一种点画, 所谓起, 即 “逆锋起笔” , 它要求笔锋应朝行笔的 部就班地把握的, 所谓的官告就是如此, 它的尊严、 使其锋藏。对初学者而言, 起笔 “藏锋” 崇高说明了只有这种形式适合表达。而书写者的情 反方向入纸, 是一个难度较大又必须首先解决的技术问题,它不 绪却必须收敛起来, 藏于幕后。 “皇 帝 仅关系到点画书写的力度,而且对点画之间的承接 《峄山碑》 碑文分两个部分。前一 部分为 诏” , 计 144 字, 刻于公元前 219 年。后一部分为 “二 呼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行, 即 “中锋行笔 ” , 它 要求在 行笔 时, 笔锋 世诏” (即 “皇帝曰” 之后) , 计 79 字, 刻于公元前 209 同时应充分利用笔毫的弹性, 年。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原因, “二世诏” 字显得略小一 始终处于线条的中间, 用 “提” 法抽掣 “杀纸” 而行。 当然, 在运笔的过程中并 些。 “按” 的成分, 以控制线 非就是一味地 “提” , 其中也有 一、 临写 《峄山碑》 应把握的几个关键 条的圆匀及水墨的掺入含量。同时,不让笔 墨“走 1.笔、 纸、 墨的选择与把握 , 还常常伴有连续的提、 按交替动作, 这种情况在 笔的选择: 以中长锋兼毫笔为佳。 秦朝用笔皆为 偏” 应该注意的是, 书写弧画时最 狼毫, 日常的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简牍, 少量也有绢帛 书写弧画时尤为明显。 等丝织品, 这些材料的共同特点是不易受墨, 不必担 好不要用捻管的方法来维护中锋,而应尽可能通过 这样 腕的旋动, 伴以微妙的提按来对锋芒加以驱动, 心会出现渗墨而使线条不光洁。 另外, 在连续出现弧形的 纸的选择: 以不易渗墨的夹宣为宜, 《峄山碑》 的 产生的线条更会富有弹性。 提按的幅度还可以加大, 但一定要注意交接 线条如绵里裹针, 细而挺劲, 质感较强, 因此, 在纸上 线条时, 自然, 不露圭角, 以保持线条的流畅。 表现出来的线条也应该是光洁通畅、 婉转温润的。 , 它是运笔至点画尽头时 太淡伤神, 太浓 易 所谓收, 即 “回锋收笔” 墨的选择: 以不浓不淡为好, , 并伴有轻微的 的一个技术动作, 通常为 “一驻即收” 燥。 收笔的 “回” 并非是为了 “反弹” 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 2.字形结构的把握 而是 “回头” 寻找 下 一 个 “落 《峄山碑》 的结字有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包围结 填 补 点画 尾 部 的 缺陷 , , 同时, 在回的瞬间将笔锋挺正, 以迎接下一个逆 构和独体字。结构因字立形, 字形长方, 有的略近于 点” 碑阴的字中宫稍 锋起笔。 正方乃至扁方。 碑阳的字中宫稍松, 《峄山碑》 切忌将每个 中有上收下放、 上放下收两 再就是 “笔势” 问题。临写 紧。 上下结构在 《峄山碑》 “形 ” 所 导致的 如 “莫” 字, 但在 《峄山碑》 必须考虑到 种。也有上中下结构, 中很 字视为点画的机械组合, 的重要作用。 如果把字比做人体, 四肢五官如同 少。 包围结构可分为半包围 (如 “臣” 字) 和全包围 (如 “势” 则 “势” 就是 “筋脉相 连” 。人一 旦有 了筋脉 相 “国” 字) 。独体字在 《峄山碑》 中比较多, 如 “立” “六” 点画, 就如道 就有了生气与活力; 一旦缺少筋脉相 连, “方” 等字, 有些字在楷书中是独体字, 在小篆中反而 连, 一看便是 “死” 的。 因此, 就 如 “在” 字。 具模特儿, 哪怕外观再美, 归入其他结构, “势” “形” 的作用远远无法与 抗衡, 有 总体上说, 《峄山碑》 碑阳及碑阴的字结字都十 书法艺术而言, 了 “势” , 字就灵气飞动; 没有 “势” , 字就板滞僵硬。 分工稳, 对称均衡。 “势” 呢? 关键 那么, 临写 《峄山碑》 怎样才能产生 3.用笔方法的把握 是处理好点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即在熟练地掌握各 淤 笔顺 具体到书写每一个字时, 不要 处理好笔顺是写好篆书的关键,不仅有助于字 种点画书写的基础上, 篆书的笔顺 将各个点画孤立地看待,而要将它们当作一个有机 的结构安排, 也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 当第一个点画书写完毕, 应顺势使笔锋迅速 与其他书体基本相同, 如先横后竖、 先左后右、 先上 的整体。 上一笔的收笔就是下 只有 地找到下一个落点。 也就是说, 后下、 先外后里等。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存在, “逆锋起笔” , 而下一笔 的收笔又紧 接再下 一 掌握了书写的特点, 才能更好地把握篆书的结体。 有 一笔的 环环相扣, 循环往复, 这样承上启下, 自然 些字就不一定非要按照汉字的笔画顺序来写,为了 笔的起笔, 神气活现。 顾盼生情, 易于把握字的对称均衡,有的字往往会打破固有的 意气连贯, (主 笔) 主笔 定 二、 关于篆书创作与隶书结合问题 笔顺, 如 “来” 字, 可以先写中间一笔 , 如 先 写由 位后, 再写左右对称的 其他笔画; “夷” 字, 1.当代篆隶创作的审美取向 横画起笔的两个曲转之辅笔,然后写竖撇之类的主 当代篆隶创作进入了一个异变的时代,即篆书 一定 结合隶书笔意来进行书法创作。 这种现象的产生, 无 笔。总而言之, 对于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篆字, 创作思想的发扬光大。 要灵活处理, 笔画也不一定强求一致, 只要做到分布 疑是 “继承传统, 开拓创新” 广 “空” “夷” 等字。 将传统经典融会贯通, 均匀即可。例如 “来” “九” “鸟” 大书家认真分析和理解传统, 于 用笔 在用笔用墨、 结构造型、 章法布局以及书写材料等方 《峄山碑》 的起笔、 收笔 面, 充分张扬个性, 用笔是写好篆书的根本。 深入挖掘, 强化创作意识, 从而表 概括地说, 皆为藏锋, 即逆起裹锋、 末端回锋。行笔速度与力度 现出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特点。 当代 不能偏离中轴 造 均匀, 粗细一致。 把握好线的方向, (字 篆隶创作出现的异变现象主要反映在 篆隶 结合、 的中心轴线) 。 《峄山碑》 中有大量的弧线, 要注意弧 型奇特、 融入行草、 金石趣味、 碑简杂糅等五个方面。 调整笔锋, “篆隶不分家” 度的均衡、 平稳, 转折的地方慢行, 避免出 一是篆隶结合。即我们常说的 “篆 线条的交接属于线端 中有隶, 篆隶结合是指将隶书和篆书结合 现偏锋和破锋, 保持中锋用笔。 隶中有篆” 。 多使用中锋, 相接, 写完一线, 与另外一线的相交不 能用 力太 重, 在一起写, 在用笔上表现为线条的圆浑, 多取圆势。书家们将 出现 “墨猪” , 多个线条的互相分割穿插要 注意 线条 在结体上也是方折的体势较少, 篆书严谨的结构、圆润的线条融入到隶书 中, 淡化了隶书波挑和波磔的特点, 仿佛回 到了篆书向隶书过渡的阶段,甚至某些字 完全是篆书的写法,有的在一个字之中既 虽然是篆隶杂糅, 有篆法又有隶意。 但是整 体上显得协调而美观。当代书家篆隶结合 最典型的代表是已故著名书法家陆维钊先 生,他在篆隶结合方面为当代书坛树立了 典范, 成为当代隶书变异创新的先驱。 二是造型奇特。 就传统的造型特点而 言, 篆书多取纵势, 隶书多为宽扁。 而当代 篆隶 创 作恰 好 倒 了 过 来 :篆 书 呈 横 扁 之 这 是当 代篆隶 创 势, 隶 书则 多 纵长 取 势, 但在用笔上 作特别注重的一种变异方法。 依然遵循着篆书以中锋为主、侧 锋为辅; 隶 书 则 保持 了 波 挑 、 波磔 特 征, 并根 据 字 形需要横纵结合, 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体 势变化, 增强了空间意识和形式美感。篆 书方面,比较突出的书家有河南的李强、 许雄志, 甘肃的林经文、 翟万益等。 在隶书 方面, 当代比较突出的书家有四川的何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