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志网

合集下载

魏州(大名)兴衰初探

魏州(大名)兴衰初探
第2 7卷
第 3期









( 社



版)
V0 _ 7 No 3 l2 .
21 0 0年 O 9月
Ju a o Hee U iesy o E g er g ( oi Sine E io ) or l f n bi nvrt i f ni ei n n S c l c c dt n a e i
今河 北省 邯郸市 大名 县 , 隋唐 为魏 州 , 代宋 元 明 五 经过 这么一 番 整顿 , 隋文 帝认 为可 以消 除 隐患 了。 清为大名 府 , 历史 上 曾长 期 扮 演 河 北 地 区 中心 城 市 至 于 日后 魏州凭 借 得天独 厚 的地 域 优 势和 紧邻 运 河 的 在 的角色 , 在全 国政 治 经济 格 局 中也 占有 极 为 重 要 的作 便利 交通 条件 而 羽 翼 渐 丰 并 雄 居 河 北 , 全 取 相 州 之 完 用 。但历 来关 注 大 名 的人 却 并 不 是 特 别 多 , 文 拟 对 位而 代之 , 本 则是 他始 料之所 未及 的。 其 兴衰做 一初 步探讨 。 就整 个历史 时期 来 看 , 袤 的 河 北 地 区 必 然 会 形 广 成一 个政 治与 经 济 上 的 中心 , 冀 南 的三 角形 区 域 显 而 魏州兴 起 的历史 背景 然还 将在 较长 时间 内是领 跑 者 。但 沉 寂 已久 的邯 郸 暂 . 而本 来 如 日中天 的邺 城 又 被 强 行 拉 翻 开历史 地 图来 , 细观 察 的话 会 发现 魏 州 、 县 时还 无 回天之 力 , 仔 邺 抓 和邯 郸三 者恰 能 构 成 一 等 腰 三 角 形 , 是 一 个 在 历 史 下 马来 。初 生 的 魏 州 焕 发 出 了勃 勃 生 机 , 住 了 难得 这 的机会 , 稳坐 上 了头把交 椅 。 稳 上非 同反 响的 三角形 区域 , 自先秦 以迄 宋辽 , 地 区一 该

中华聂姓源自齐公说的疑析

中华聂姓源自齐公说的疑析

中华聂姓源自齐公说的疑析拜读了金城宗亲的《论中华聂姓源自齐公说的可能性》,受益匪浅,给我很多启示,开阔了我的视野。

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聂地何其地也。

金城宗亲在大作里分析了聂地可能不在河南清丰,不在山东茌平,即在又不在山东聊城,聂地应是在山东聊城县东北。

说实在话,我以前对聂地倾向于在河南清丰。

因为《大名府志》十六卷记载(清丰县元、明、清时期隶属大明府):“春秋僖元,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志以为即此城也”《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周惠王十八年,即鲁僖周惠王十八年,即鲁僖元年(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即今聂城,在今清丰县北聂城)北救邢。

这是有根有据的史料。

不过我也有过怀疑,本来想自费跑一趟清丰县北聂城,可是没有伴,便试着写信求助河南濮阳市的王市长,没有想到王市长鼎力相助,委托有关部门的同志专题调研,也就是我的《关于聂姓来源的佐证》。

聂地不管在不在河南清丰,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

至少我们知道了河南清丰的初步情况,为我们探讨聂地在何处,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当然金城分析的也有道理,不过现在就结论聂地不在河南清丰值得商榷。

因为《大名府志》十六卷记载(清丰县元、明、清时期隶属大明府):“春秋僖元,齐师、宋师、曹伯次于聂北救邢,志以为即此城也”《濮阳市土地志·清丰卷》:周惠王十八年,即鲁僖周惠王十八年,即鲁僖元年(前659年),齐师、宋师、曹师兴于聂(即今聂城,在今清丰县北聂城)北救邢。

这是有根有据的史料。

既然史志上记载清丰县北有聂城,就有一点依据,不是空穴来风。

但是从科学分析来看还是有疑团,河南濮阳市史志办的同志他们也有难处,他们是现在实地调查,从古到今,经历了多少战事,岁月沧桑,古人的事今人不一定清楚,所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

至于在不在山东茌平、山东聊城,或在山东聊城县东北,这也还待取得有说服力的证据,需要我们大家努力。

在文中,说到公元前659年,齐桓公无私地将邢国迁到齐国内夷仪,夷仪距聂城仅十来里地,邢聂相接,有可能被齐送给邢。

河北省大名县

河北省大名县

河北省大名县大名县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下面将从大名县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大名县的地理特点大名县地处华北平原,东临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南界河北省东光县,西靠河北省魏县,北临河北省永年县。

大名县总面积约3146.6平方公里,是一个平原地带的县城。

由于地势平坦,气候宜人,大名县是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二、大名县的历史文化大名县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大名是韩国故国的故地之一。

在秦朝时,这里属于梁国的管辖范围。

汉代时期,大名县曾是王莽改革的重要实施地之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大名县逐渐成为文化名城。

在大名县,可以欣赏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北岳庙、城隍庙、先贤庙等。

三、大名县的旅游资源大名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首先是北岳庙,位于大名县城东南部的王村镇,是中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

这里是祭祀太和北斗星君的场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其次是城隍庙,位于大名县城的中心地带,是大名县的又一著名景点。

这里供奉着城隍神,深受当地居民的崇拜。

此外,大名县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庙宇和古玩市场等,给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四、大名县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大名县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大名县在农业方面表现出色,是中国优质航空大米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此外,大名县还发展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除了农业,大名县还积极发展工业,建设了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如纺织、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等。

这些举措促进了大名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总结起来,大名县作为河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大名县的地理特点使其适宜农业发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则为大名县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随着大名县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增长,大名县将会在未来展现更加美好的景象。

大名古城

大名古城

大名古城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东与山东省莘县、冠县接壤,南与河南省的南乐县相连,西部、北部与本省的魏县、广平、馆陶毗邻。

总面积1052平方千米。

总人口75万人(2004年)。

县政府驻大名镇大名府路28号。

邮编:056900。

代码:130425。

区号:0310。

行政区划大名县辖6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大名镇、杨桥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束馆镇、金滩镇、沙圪塔乡、王村乡、铺上乡、黄金堤乡、大街乡、旧治乡、西未庄乡、孙甘店乡、西付集乡、埝头乡、北峰乡、张集乡、红庙乡、营镇回族乡。

历史沿革汉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元城县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阳平郡,北周为魏州,唐朝改称大名府。

元为大名路,明、清为大名府。

民国3年(1914年)建大名道,辖冀南47县。

1928年改道为大名专区,辖13个县。

1945年大名解放,成立大名市,1946年撤市。

1958年魏县并入大名。

1961年大名、魏县分设后,辖39个公社、6个工作委员会。

1984年设6区、6镇、33个乡,1996年撤区并乡后辖6镇14乡。

2000年,大名县辖6个镇、14个乡:大名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杨桥镇、束馆镇、金滩镇、大街乡、王村乡、旧治乡、北峰乡、西未庄乡、红庙乡、孙甘店乡、西付集乡、沙圪塔乡、张集乡、黄金堤乡、埝头乡、营镇乡、铺上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1358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大名镇50658杨桥镇41260万堤镇30422龙王庙镇47411束馆镇34024金滩镇44966沙圪塔乡33250王村乡38459铺上乡25915黄金堤乡31343大街乡35345旧治乡38840西未庄乡26399孙甘店乡35166西付集乡41344埝头乡44808北峰乡30151张铁集乡36809红庙乡31895营镇回族乡151192002年底,大名县面积1052.9平方千米,人口73.52万。

辖6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651个村委会。

大名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大名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大名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1937年-1945年)大名县的人民,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人民。

大名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兄弟地区有力配合支援下,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创建与发展了抗日根据地,直至取得抗日的最后胜利。

大名县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创建、曲折、发展、挫折、恢复、再发展等几个历史阶段。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国民党政权纷纷南逃。

七、八月间大名城内国民党军政人员即恐慌万状,准备南逃。

但野心勃勃的国民党县长马润昌,企图在逃跑之前,在大名捞一把升官的稻草------把杨桥一带保护地主利益的反动组织“守望队”改编为他的保安旅。

这时散居在农村的“七师”学生、共产党员解蕴山、李大磊、王纪明等,早已看穿马润昌的阴谋。

同时,也看到地主阶级不甘心让马把守望队拉走失掉一部分枪支和自卫能力。

解、李等同志就利用这个矛盾,提出“就地抗日自卫”光明磊落的口号,与马润昌开展了争夺守望队的斗争。

当时住在杨桥的伪警官李俊德,将此情况报告了马润昌。

马恼羞成怒,将李大磊和张步庭(张献之)两人扣压起来。

后经解蕴山同志通过合法斗争,李、张等人获释。

斗争结果,马的阴谋终未得逞,守望队一度为我们掌握,枪支未外流。

这一胜利的取得,给以后建立抗日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留下了物质条件。

十月末,日军占领了邯郸之后,南侵到广平与大名两县交界处,与国民党二十九军某部对峙了十几天。

二十九军撤退后,日军到处烧杀,在广平的大溜、小溜及大名的大李凝等村屠杀手无寸铁的老百姓。

大李凝被杀十余人,造成了大李凝惨案。

这时为我党员所掌握改编的守望队,因缺乏训练,纪律很差,恐日病严重,地主的子弟扛着自己的枪跑回家去了。

改造守望队的工作随告失败。

十一月十二日凌晨,大名城失陷,国民党政府逃走,学校停办,全县农村呈现一片混乱,土匪蜂起,民团林立,会道门密布,全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是抗日?是当亡国奴?巳成为广大人民抉择的关键。

这时散居在农村的党员解蕴山、李大磊、王纪明等同志在党的抗日政策指引下,挺身而出,聚会研究,响亮提出“反对外逃,就地抗战,保家卫国”的口号,四处奔走呼吁,到处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联系了当地的一些中小学生和有志青年,建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

坡南街:一步千年,遇见前世今生

坡南街:一步千年,遇见前世今生

坡南街一步千年,遇见前世今生文、摄/谢思思日前,为期3天的平阳武状元文化节以“宋韵武风”热闹出圈,在昆阳镇坡南老街掀起了一阵穿越千年浪漫的宋韵之风。

而回归平静的坡南老街也在2023年迎来新的“蝶变”。

近日,记者跟着热潮前去探寻坡南街的历史和蜕变。

穿越千年 见证历史穿过熙熙攘攘的平阳县城昆阳城区,来到浸润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昆阳镇坡南古街。

走进坡南街,就像走进历史的隧道,这里汇聚了师儒侍养牌坊、通福门、东岳道观、茶亭遗址和石板古桥、古门台、古庙、古戏台、古樟树、古井等众多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

昆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坡南街包含10处文保单位和文保点、15座古桥和36处历史建筑,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沉淀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坡南街2006年成为温州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街区;2012年成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街区。

”《平阳地名志》称:“坡南街,位于本镇之南。

因路面由北向南倾斜,形成小坡,故名坡南街。

南起坡南埠头,北至解放门,修缮后的坡南街宽3.5米,全长1440米,条石路面。

”这条古街曾是闽浙往来的必经之路。

“星垣连北斗,驿路达南闽”的楹联,镌刻在修建于清光绪年间的通福门上。

在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千年的风雨洗礼中,见证着平阳各个时期的盛衰变化,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客,培育了坡南人从农、从工、从商、从军、从文等各路人才。

坡南街居住过许多历史名人。

北宋蔡元康是平阳入太学读书第一人,元初宋士荣是平阳饮用水引水工程第一人。

明代云南布政司左参政陈宣致仕归里,卜居坡南;明代坡南人叶衡官授大名府浚县知县,操持廉洁,人呼“叶青天”;明末历史学家郑思恭在坡南闭户著书20多年,写成《东昆仰止录》《南雁山志》等史志名篇;清末知名学者吴承志曾任平阳训导,晚年定居坡南。

唐宋以后,平阳坡南街渐成浙闽要冲。

古代许多浙江人就是从这条街经水陆两路进入福建的。

清末民初以来,随着温瑞、瑞平河轮的开通和鳌江港的开发,通福门下的坡南街,便成为南来北往的人货集散要地。

大名县文保名物

大名县文保名物

大名县文保名物河北邯郸大名县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大名府古城,另一处就是五礼记碑;其中大名府故城被深埋在地下有待发掘,而五礼记碑则是遗留在地面的高大石碑。

大名府在北宋是陪都,又称“北京大名府”,北宋是大名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此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

据考证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

五礼记碑又称唐宋碑,原因是这通碑原为唐碑,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

后来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

碑首精雕八条巨龙,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简称“五礼记碑”。

碑身两侧为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碑文改刻为“御制五礼记碑文”,因而又称“唐宋碑”。

梁子美在磨碑时,有可能是因碑楼掩盖,两侧柳公权写的字才保留下来。

历经千年的侵蚀,这些剩下不多的字迹,仍可辨出刚劲秀丽的柳体风格。

该石碑从碑石开采到磨洗成碑,从运输到矗立,从碑首巨龙到碑座赑屃雕刻,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艺。

是研究唐代雕刻艺术和柳公权、赵佶书法艺术的蓝本。

八条巨龙和赑屃的雕刻风格为后人研究唐朝的雕刻工艺提供了蓝本。

名家墨迹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研究资料。

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右》记载“碑甚大,而字亦雄伟,惜石已断裂。

”该石碑历经唐宋两个王朝的打造,形成了非常独特的现象——唐碑宋承,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它不仅是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更是大宋陪都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还是大名作为“河朔重镇”、“北门锁钥”的军事战略位置的见证。

因此,该大石碑不仅是研究大名府历史难得的文物资料,而且是研究唐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料。

宣传报道工作总结(10篇范文)

宣传报道工作总结(10篇范文)

宣传报道工作总结(10篇范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岗位职责、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稿、合同范本、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management systems, enterprise management, job responsibiliti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essay compil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宣传报道工作总结(10篇范文)导语:宣传报道工作总结怎么写受欢迎?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宣传报道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14]157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14]157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14〕157号)河北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呈报〈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2013-2030)〉的请示》(冀文物字〔2013〕255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和你局意见。

二、该规划尚需做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应进一步深化考古工作,重点做好外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明确城墙、城门、护城河等重点遗迹的位置、形制等重要信息,为保护区划的划定提供依据。

同时,应进一步深化遗址现状评估,重点说明遗址保存状况,避免以文献研究代替现状评估。

(二)进一步优化遗址保护区划,建议将宫城遗址、外城城垣遗址、护城河遗迹以及其他已知遗迹的分布范围划为保护范围,将外城遗址其他区域划为建设控制地带,并根据遗址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分级管理。

同时,应进一步明确保护区划的边界划定,与现状地形、道路等相衔接,并补充必要的坐标控制点,以增强可操作性。

(三)进一步明确保护区划管理规定,突出保护重点,针对不同区域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妥善处理遗址保护与城镇发展之间的管理,不宜一刀切。

同时,应进一步对遗址区域内的限耕限深的具体要求,以增强可操作性。

(四)进一步增强遗址保护措施的合理性,贯彻最小干预原则,增强各类工程的针对性和合理性,并控制工程规模,不宜盲目安排灌浆及锚杆加固等工程。

防洪坝等防洪工程的位置、规模亦应进一步明确。

同时,应设专章单独表述环境整治工程,以维持现有农业景观为主,避免人为造景。

(五)进一步研究遗址区内村落搬迁问题,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大名历史文化简介

大名历史文化简介

大名历史文化简介
大名,隶属河北省邯郸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莘县,西接新乡市延津县、新乡市封丘县,南与邯郸市曲周县接壤,北依邢台市南和县、内黄县。

全市总面积1565平方公里,总人口102万人。

大名历史悠久。

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已建城立国。

春秋战国时期属燕国、中山国。

三国时归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管辖,隋朝时复为大名郡。

唐代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改名为大名府。

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称治,直至民国年间的“直隶省大名特别区”之名才固定下来。

大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和2600多年建城史,境内文化遗存丰富。

殷商时期的王城遗址在大名县城东南2.5公里处;春秋战国时期的燕都遗址在大名县城西北12.5公里处;战国时的赵国都城邯郸(今磁县)位于大
名县城东北10公里处;有“信史”之称的夏朝都城——大邑商(今大名县故城)位于大名县城南3公里处;还有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工程——“云梯”遗址。

—— 1 —1 —。

大名县简介

大名县简介

大名县简介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

全县面积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万亩。

全县辖6个镇,14个乡,651个行政村。

大名县总人口81万,其中农业人口76万。

全县有农村劳动力35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25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

近年来,我县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明确了“打造劳务品牌,发展劳务经济”的工作思路,通过多方联动,使我县劳务输出工作有了新飞跃,逐步实现了产业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并大力推行先培训,后输出,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从完善劳务平台功能入手,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我县已经形成政府抓、信息引、典型带,跟踪服务做保障、输出基地为依托的劳务输出工作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已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余万人,其中劳务输出累计达17万人,每年可为我县增加收入9亿余元。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6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务输出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4月,被原劳动保障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2010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大名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向北30公里有青红高速与京珠、京沪高速相连,106国道、215省道和大广高速纵贯南北,313省道横穿东西。

信息网络覆盖面广,通讯畅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待转移劳动力不断增加;县级劳务培训基地校8所,劳动力技能和素质较好;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劳务开发工作,环境宽松。

我们竭诚欢迎用工单位和劳务中介机构来人、来函、来电接洽、联系!大名县简介一部水浒传天下,谁人不知大名府。

大名的名气在历史上着实响亮。

今天的大名人没有愧对这响亮的名气。

81万大名人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从2003年至今,历经艰苦奋斗,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辉煌业绩。

大名古城的介绍

大名古城的介绍

大名古城的介绍大名位于河北省东南端,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河朔古邑。

360年(前燕建熙元年),大名古城始建,历经九个朝代。

宋朝时大名作为陪都,史称北京大名府,面积达36平方公里。

1401年,(明朝建文三年),因漳河、卫河同时洪水泛滥,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北京大名府被洪水尘封。

今天的大名古城,是现代重修的,呈平行四边形,面积约1.2平方公里。

东接泰山齐鲁,西倚太行燕赵,具有5000年的历史。

大名取"兴旺强大"之意,为历代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

其中两次作为国都,七次作为陪都。

大名春秋时代属卫国,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战国时期属魏国;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解放后,曾建大名市。

大名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历史上曾几度繁荣昌盛,名闻遐迩。

县域内拥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著名的古城遗址。

大名县博物馆位于大名县城天雄路西段路南,是集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城市规划展览馆、4D电影院、书画展厅为一体的多功能展馆。

其中,博物馆内设大名历史陈列、唐宋名城、明清大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四个展厅。

书画馆内设吕章申书法艺术馆、大名籍书法展厅、南宫碑体书法展厅等七个展厅。

4D电影院通过放映4D影片《北京大名府》使观众从视觉、触觉、听觉全方位体验感受大名府的历史变迁。

明清大名府古城即今大名县城。

明建文三年(1401年),宋代大名府城圮于洪水后,明都指挥使吴宬于卫河北岸艾家口重筑大名府城。

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明代大名府城池呈正方形,周长9里18步。

城内店铺林立,街道整齐、古城框架保存完整。

清顺治五年至十六年,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及直隶巡抚驻地,又是大名道、大名府、元城县、大名县等机构驻地,俗有“大小72衙门”之称,被誉为“中国第一衙署城”。

大名县概况

大名县概况

大名县概况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经度:115°09' 东,纬度:36°18' 北),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海拔:45 米,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

全县面积1052 平方公里,耕地110 万亩,辖6镇14乡,651个行政村,人口74.9 万。

大名县辖6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大名镇、杨桥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束馆镇、金滩镇、沙圪塔乡、王村乡、铺上乡、黄金堤乡、大街乡、旧治乡、西未庄乡、孙甘店乡、西付集乡、埝头乡、北峰乡、张集乡、红庙乡、营镇回族乡。

自然资源大名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盛产小麦、花生、玉米、大豆、棉花、谷类、薯米等,产量大,品质优,享誉国内外,是国家及河北省小麦、花生、瘦型猪养殖基地县。

林果品种繁多,尤以李子著称,质地优良,果品加工大有可为。

全县水质资源丰富,地下水可采量约为1.5亿立方米。

县委县政府按照“扩大花生、调优蔬菜、发展养殖”的总体思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大名县已形成了“花生、面粉、蔬菜、养殖”四大主导产业格局。

花生产业:大名花生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总产突破10万吨大关,整个花生产业产值达5.5亿元。

花生龙头市场--南李庄花生市场以其特有的实力年交易额突破了5个亿,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

2000年7月又投资1000万元,将南李庄花生市场扩建成更具规模、更上档次,管理更规范、更科学的现代“花生商城”。

花生深加工项目更是品种繁多,出口花生筛选厂、比那特饮料食品有限公司、康威食品有限公司、名龙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生产的产品花生米、花生露、烤花生、开心豆已打入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市场。

随着大名花生集团的组建,大名花生已走上深圳国际粮油贸易网和北京国内粮油贸易网。

大名花生已成为全省闻名、全国知名的一大特色产业。

面粉产业:大名小麦种植面积已达82万亩,总产达3亿吨。

全县小麦统一供种率、优良率达到98%以上,整个小麦产业产值达5.1亿元。

《大名史事辑要》(修订版)出版

《大名史事辑要》(修订版)出版

作者: 王蕾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方志年鉴
页码: 221-22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期
主题词: 出版社;修订;史事;历史文化;原始社会;办公室;地方志;大名县
摘要:年内,《大名史事辑要》(修订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编著王俊法。

该书是河北省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策划出版的《大名历史文化丛书》之一,采用编年体,上限始自原始社会,下限止于清末溥仪退位,依据历史沿革,分远古社会、夏、商、西周、春秋(东周)、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20个部分。

全书68万字。

大名村名溯源

大名村名溯源

大名村名文化溯源一、大名镇县前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位于旧县衙门南面,故名县前街。

,马文操神道碑原存于城内文庙(实验学校)内前院,后移至北关县招待所东院,今挪至大名县碑林处。

此碑立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年)五月二十五日。

马公是五代晋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

碑铭及序为贾纬奉撰。

道前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位于旧道台衙门前边,故名道前街。

路北有关帝庙,拜堂下有一口大钟,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铸造,撞之声闻数里。

铸造工艺较高,至今其面光洁不锈,“破四旧”时,经多次夯砸仍完好无伤。

关帝庙,在解放后即改建为人民剧院,其钟仍置于院内。

后来移至大名碑林园内陈列,供人观赏。

玉带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因该街成环状,形若玉带,故名玉带街。

菜园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据传,古时这里菜农较多,故名菜园街。

张小街古时,这里是无名小街巷,因街南头有一张姓大户,明朝时,某知府命名为张小街。

解放前,街西有一老爷庙,庙前称宫前,庙后称宫后。

解放后,也并入张小街,但人们对那两处地方仍有称“前宫”“后宫”的。

寺胡同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是通往普照寺的一个胡同,故名寺胡同。

普照寺建在城西南角,是宋朝旧城(今大街)建的古刹(chà庙),明初迁城时,寺僧随来,并建此寺,规模宏大,僧众二百余人。

明嘉靖、万历及清顺治时,屡次修缮,游人甚多,并有不少名人题咏。

后渐倾废,因藏经阁失火,寺基半为民占。

同治十三年(1874),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恩褔聚金补修,一度粗具旧观。

后又拆毁,如今泯(mǐn)灭无存。

大寺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古时,此处有普照寺,规模宏大,故名大寺街。

北城隍庙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有座城隍庙,其位置又靠北城,故名北城隍庙街。

油坊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从前,这里的油坊很有名气,故名油坊街。

马厂街今大名城内的一条街。

清朝时,此地西边是练武场,练武者均拴马于此,故名马厂街。

满洲街据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大名县志》记载:“顺城至东门,所谓东大街也,西行北为满洲街。

《大名石刻选》入藏河北大名县档案馆

《大名石刻选》入藏河北大名县档案馆

《大名石刻选》入藏河北大名县档案馆
郭洪领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上半月》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日前,由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的《大名石刻选》被大名县档案馆征集进馆。

大名始于春秋五鹿,兴于唐之魏州,鼎盛于北宋陪都、北京大名府,是一座蕴含灿烂文化的千年古都。

大名石刻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大名府历史长河之中。

【总页数】1页(P50-50)
【作者】郭洪领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名县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73.5
【相关文献】
1.石刻不宜入藏档案馆——从"清代石刻档案进档案馆"谈起 [J], 仝艳锋
2.65件花山摩崖石刻拓片入藏苏州市档案馆 [J], ;
3.65件花山摩崖石刻拓片入藏苏州市档案馆 [J], 毛鹂鹂;
4.《保定军校师生故事选》入藏保定市档案馆 [J], 张建军;刘英
5.《大名石刻选》入藏河北省大名县档案馆 [J], 郭洪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名县档案局全力配合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活动

大名县档案局全力配合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活动

大名县档案局全力配合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活动
郭洪领
【期刊名称】《档案天地》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县文化软实力,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大名县档案局依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开展创建“中国书法之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大名文化事业的发展。

【总页数】1页(P64-64)
【作者】郭洪领
【作者单位】大名县档案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4
【相关文献】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展创"三型"机关活动——省档案局局长杜成玺同志在全局学习、贯彻、创建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如何有效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以成都龙泉驿区创建“中国书法之乡”为例
3.国防科工委举办活动纪念人民军工创建75周年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陈求发参加活动并讲话
4.靖边创建“中国书法之乡”
5.如皋市档案局全力投入“六城同创”活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名史志网篇一:关于加强史志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关于加强史志地情网站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无锡市史志办公室秘书处曾峰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的加工、存储、传播及其利用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跨跃性的巨变,也大大提高了现代工作效率和质量。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虽对传统的史志文化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给史志文化和史志工作者带来一次极好的机遇。

如何运用网络这一现代传媒工具,开发利用党史方志资源,大力推进史志工作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建设,构建地方党史、方志、地情信息数据平台,充分发挥史志工作“存史、资政、育人”的强大功能,推进史志事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让史志信息的交流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拓宽交流渠道,互通有无,共享资源;让广大干部群众方便、快捷地了解史志工作,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知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就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功能作用发挥,史志地情网站的栏目设置和内容选取等几个方面,浅谈几点思考。

一、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党史、方志、地情资料是保存、积累、传递人类智慧及文化成果的重要公共文化基础,也是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基础,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首先,资料性是党史、方志和年鉴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而地情资料信息化是现代史志部门编史修志工作的重要基础。

加强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史志质量标准的重要标准,是史志鉴生命的集中体现。

增强史志资料和地情信息网站建设成为提高志鉴的著述性、学术价值的重要方法。

史志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史志资料工作和地情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自身的职责。

其次,相关法律法规赋予了史志部门搜集史志鉴资料,建立地情信息网的职责和权力。

如《地方志工作条例》既赋予了史志部门征集地方志相关资料的法定权力,又明确规定了地方志工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的途径,“可以通过建设资料库、网站等方式,加强地方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从而确定了史志部门建设资料库、地情信息网络的职责。

第三,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必将长久持续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从史志系统出发,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的建设不仅是工作形式的一次革新,更是今后史志工作的新方向。

史志地情资料信息化建设是史志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但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史志工作者在人才缺乏智力资源不足、设备缺乏技术装备落后和财力缺乏资金支持不到位的重重困难下,应打开思路,知难而进,积极创新,以扎实而又富有成效的行动促进史志工作长足发展。

二、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功能作用发挥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有数亿人在国际互联网上漫游,从大量的信息数据库中查找资料,因此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媒介。

传统意义上的印刷版党史方志文献和地情资料是重要的地方信息资料,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的原始性基础信息。

但由于其信息载体单一,传播途径不畅,尚不具备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

史志地情网站的功能定位应该是:建设区域性、综合性的地方党史方志文献和地情信息资源服务平台,重点为本地领导机关、科研机构、各类院校、大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提供数字文献信息服务。

史志地情资料网站建设作为一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平台,使地方的党史方志文献具有了信息资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开放性、共享性、及时性、易传播性和可重组性等方面。

其功能要求,应遵循系统化、配套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四化”原则,从史志资源信息的存档、宣传、培训、咨询、交流和通讯等六个方面进行建设,进一步完善和发挥史志地情资源网站的功能作用。

加强史志地情网站建设是为了让社会广泛地读史用志,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服务,这就决定了其功能既有与一般网站相类似之处,又有自身的独特性,因而应将网络技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其具备良好的综合功能。

要充分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使更多的人以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取所需的地情资料,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地方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人物等内容,从而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乡、爱国的热情。

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人机交互功能,让网页根据浏览者的要求和选择而动态改变和响应,把浏览器作为用户端界面。

例如,开设公告版、史志论坛、网上投稿、网上调查等交流互动栏目,设定网上订阅、视频播放、电子地图等功能,增强信息互动。

利用史志论坛,选取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与网民进行交流。

网民的发帖要实行后置管理,及时回复他们的e-mai1信件,把网民的意见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经编辑后予以发布。

注册用户是门户网站最大的一项互动应用,让注册用户直接参与论坛讨论、网上投稿。

直接双向沟通与联系,把各方面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将信息提供者和信息收集者组织起来,组成史志编纂的共同体,完成地情信息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交换和反馈,让史志地情信息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三、史志地情网站建设的栏目设置和内容选取浏览一个网站是否快捷、方便,同网站首页页面的设置是否合理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个好的首页页面不仅要功能齐全而且要美观实用,栏目设置要合理规范。

从我办已建成投运的地情信息网络的成功经验和地情资料信息工作发展趋势看,地情信息网络的内容提供尤其是在栏目设置上既要体现全面性、系统性,更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地方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并且要从技术层面和技术路线方面分析可行性,按照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设置栏目。

一是强化地情信息。

包括地方的自然地理、建制沿革、资源环境、人口概况、行政区划、城乡建设和管理、风景旅游、科教文卫、经济产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信息,绝大部分应该是经过整理加工的二次、三次文献资料,如组织机构和领导人员介绍”、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无锡大事记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专门研究文章等,还应该选载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较大的一次文献资料。

二是注重史志鉴研究和宣传。

包括重要工作、重大活动的信息和宣传;党史遗址遗迹的利用和保护;重要的工作总结、报告和调研文章;推进史志鉴工作的经验交流、业务探讨和理论研究文章,等等。

三是健全地方人文及其研究资料。

地情资源网站的建立,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因此应对本地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经济发展进行较全面的推介。

如,地情综述、大事纪要、名士人杰、史事艺文、民俗风情、方言方物、掌故传说、旅游风光、名胜古迹、古镇名街、名企名产等。

还应集中刊载本地及邻近区域、大文化区的文化和人物研究专题文章、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方面的内容。

四是适当考虑强化业务功能,为本系统提供资料和查询功能:如,单位的机构简介和常用通讯联络资料;史志工作动态;史志工作文献(含领导讲话、重要文件、业务规章);史志学术论著(含原著、提要或目录索引)和史志工作交流文章;史志成果(含年鉴和其它地情资料)介绍、目录和评论;史志刊物;史志工作大事记;方志馆(或资料室)资料目录索引,等等。

史志地情资料的选取,应根据本地特点,收录一些能够把握发展脉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的内容。

资料要能充分展现当地的地域特点、厚重的文化底蕴、改革开放的成果地位。

要从信息资料的“新、特、精”3个方面去把握。

所谓“新”,一是资料内容要新,是最新发掘、发现的资料或课题研究成果;二是紧扣当前社会焦点问题、民生问题。

所谓“特”,就是注重有别于外地的地方发展优势、社会历史传统、经济文化资源等方面的资料。

所谓“精”,就是要突出重点,立足于大事、要事,着眼于事项、事件的影响和辐射范围。

从史志地情资源网站长远发展来看,要积极推进“两个拓展”,即由单一的史志文献数字化向各类地方文献数字化拓展,由信息资源单一的文本表现形式向文本、图片、图表、音频、动画、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拓展。

要结合本地史志文献的实际情况,加快资源数据化进程;加大地方文献的资源整合力度,最大限度地联机采编地情资料,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资源库;加快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升级,实现数据库对多媒体文件的支持,在各栏目内容中加载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文件,增加多媒体信息在网络数据库系统中的比重,更加形象直观地反映栏目内容。

这些资料的选取和栏目的设置将不仅丰富史志地情信息资源的内容,提高资料的系统性、实用性,也将大大提高网站的点击率。

篇二:地方志和地理学目录地方志和地理学目录一,地方志(中国方志丛书和其他)(一)黑,吉,辽,内蒙,宁夏,甘肃,新疆,青海,西藏1,东北(1)东北东北001复县志略(全)zip002黑龙江外记(全)zip003龙江述略(全)zip004黑龙江大事志(全)zip005铁岭县志(1-4)zip006铁岭县续志(全)zip007新民县志(1-2)zip008北镇县志(1-2)zip009兴京县志(全)zip010沈阳县志(1,2)zip011辽中县志(1-2)zip012辽阳县志(1-5)zip013盖平县志(1-2)zip014盖平县乡土志(全)zip015锦县志(1-3)zip016义县志(1-8)zip017新民府志(全)zip018安东县志(一,二,三)zip019长白汇徵录(全)zip 020辉南县志(全)zip021抚松县志(一,二)zip 022辑安县乡土志(全)zip 023辑安县志(全)zip024双山县乡土志(全)zip 025昌图县志(1-2)zip026奉化县志(1-2)zip027开原县志(1-4)zip028瑷珲县志(1,2)zip029依安县志(全)zip030黑龙江乡土录(全)zip 031黑龙江通志纲要(全)zip 032呼伦县志略(全)zip 033双城县志(1-2)zip034吉林外记(1-2)zip035依兰县志(全)zip036桦川县志(1-2)zip037方正县志(全)zip038安图县志(全)zip039珠河县志(一,二)zip 040宁安县志(一,二)zip041呼兰府志(一,二,三)zip(2)东北吉林府县志辑吉林府县志辑(全10册)txt吉林府县志辑1pdf2民国农安县志民国延吉县志pdf3民国磐石县乡土志民国珲春县乡土志宣统辉南厅志民国辉南县志pdf4民国辉南风土调查录民国安图县志光绪柳河县乡土志民国通化县志pdf5光绪通化县乡土志民国临江县志民国抚松县志宣统西安县志略pdf6光绪海龙府乡土志民国海龙县志民国海龙县志pdf7民国辑安县志光绪辑安县乡土志民国双山县志光绪东平县乡土志pdf8宣统长白汇征录民国怀德县志光绪怀德县乡土志光绪怀德县乡土志续补宣统辽源州志书pdf9光绪奉化县志光绪奉化县乡土志民国梨树县志民国梨树县志民国奉天省洮南县志略pdf10民国东丰县志光绪洮南府乡土志宣统安广县乡土志民国大赍县志民国镇东县志pdf2,塞北001朔方备乘图说(全)●翰林院著●1968版●146页zip002朔方道志(1-4)zip003宁夏府志(全)●杨浣雨著●1968版●580页zip004灵州志(全)●杨芳灿郭楷等著●1968版●474页zip 005中卫县志(全)●黄恩锡著●1968版●440页zip006平远县志(全)●陈日新著●1968版●130页zip007预旺县志(全)●朱恩昭著●1968版●190页zip008宁夏新志(全)●胡汝砺著●1968版●382页zip009绥远全志(全)●高赓恩等著●1968版●448页zip 010归绥县志(全)●郑裕孚著●1968版●517页zip011王原厅志(全)zip012临河县志(全)●王文著●1968版●292页zip013集宁县志(全)●杨葆初撰著●1968版●204页zip014清水河厅志(全)●文秀等著●1968版●500页zip 015和林格尔厅志(全)●托明等著●1968版●160页zip 016土默特志(全)zip017承德府志(一,二,三,四)zip018宣府府志(全)●王者辅等著●1968版●808页zip 019宣府镇志(全)●孙世芳乐尚约著●1970版●490页zip 020宣化县新志(全)●王告士等著●1968版●323页zip 021宣化乡土志(全)●陈坦著●1968版●66页zip022赤城县志(全)●孟思谊著●1968版●159页zip023龙门县志(全)●章焞著●1969版●620页zip024怀来县志(全)●席之瓒著●1969版●183页zip025西宁县新志(全)●杨笃著●1968版●368页zip026阳原县志(全)●李泰棻著●1968版●570页zip027怀安县志(全)●张镜渊著●1968版●322页zip028蔚县志(全)●李舜臣等著●1968版●186页zip029蔚州志(全)●庆之金杨笃等著●1968版●282页zip030延庆州志(全)●张惇德等著●1968版●259页zip031重修居庸关志(全)●张绍魁著●1968版●250页zip032延庆卫志略(全)●周硕勲著●1970版●139页zip033保安州续志(全)●张毓生著●1968版●114页zip034保安州乡土志(全)zip035张北县志(1-2)zip036口北三厅志(全)●金志节黄可润著●1968版●306页zip037蒙古志(全)●夏日姚明煇著●1968版●344页zip038蒙古律例(全)zip039乌里雅苏台志略(全)zip040西北垦务调查汇册(全)●西北垦务调查局著●1968版●480页zip041布特哈志略(全)●孟镜双著●1968版●216页zip042科布多事宜(全)zip3,新疆,青海西部001回疆志(全)zip西部002西陲要略(全)zip西部003西陲纪事本末(全)zip西部004新疆与图风土考(全)zip西部006新疆山脉团志(1-2)zip西部007新疆国界图说(全)zip西部008新疆地理志(全)zip西部009新疆礼谷志(全)zip西部010新疆回部志(全)zip西部011三州辑略(全)zip西部012新疆四道志(全)zip西部013绥定县乡土志(全)zip西部014温宿府乡土志(全)zip西部015塔尔巴哈台事宜(全)(旧版补充)zip 西部016新平县乡土志(暂缺存目)txt西部017哈密志(全)(旧版补充)zip西部018章谷屯志略zip西部019新疆孚化志略(全)(旧版补充)zip 西部020新疆志稿(全)(旧版补充)zip西部021青海志(全)zip西部022青海记(全)zip西部023青海地志略(全)zip西部024大通县志(全)(根据旧版补充)zip 西部025循化志zip西部026玉树县志稿(全)zip西部027西康建省记(全)(旧版补充)zip西部028雅州府志zip西部029里塘志略(暂缺存目)txt西部030清溪县志(全)(旧版补充)zip西部031越隽厅志(1-2)zip 西部032西藏志(全)zip西部033卫藏揽要(全)zip西部034西藏纪述(全)zip西部035西域释地(全)zip西部036西陲事略(全)zip西部037玉树调查记(全)zip西部038新疆小正(全)zip4,甘肃华北322陇边考略(全)zip华北323钦定兰州纪略(一,二,三)zip华北324狄道州志(一,二)zip 华北325金县志(全)zip华北326渭源县志(全)zip华北327会宁县志(全)zip华北328清水县志(全)zip华北329徽郡志(全)zip华北330通渭县新志(一,二)zip华北331西和县志(全)zip华北332成县新志(一,二)zip华北333静宁州志(全)zip华北334隆德县志(全)(旧版补充)zip华北335庄浪县志(全)zip 华北336崇信县志(全)zip华北337固原州志(一,二,三)zip华北338民勤县志(全)zip华北339玉门县志(全)zip华北340泾州志(全)zip华北341海城县志(全)zip华北342两当县志(全)zip华北343镇番县志(一,二)zip华北344永登县志(全)zip华北345合水县志(全)zip华北346夏河县志(全)zip华北347山丹县志(全)zip华北348肃镇志(全)zip华北349洮州厅志(一,二)zip华北350安定县志(全)zip华北351敦煌县志(全)zip华北352崆峒山志(全)zip华北550和政县志(全)zi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