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叙事取向之差异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艺术电影又叫Artist Film,Artist Video。
与商业电影相对立的一种电影类型。
电影艺术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就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
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
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不论我们是否承认,并非所有电影都可以具有艺术价值。
正如鲁道夫·爱因汉姆曾经说过的那样:“电影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但不一定产生艺术效果。
在这一方面,电影同绘画、音乐、文学和舞蹈都是相似的。
例如,彩色明信片并不是艺术品,制作彩色明信片的人也不打算使它成为艺术品。
……电影并不一定就是电影艺术。
”从最初爱迪生眼中的游戏以及梅里爱眼中的魔术发展至今,电影已经拥有了几乎完整的商业体系和艺术理论,不论对普通观众还是资深影迷或专业人士,电影都游刃有余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电影观众也因而面临着来自电影多面性的巨大挑战,因为每部电影均有其独特的拍摄背景、工作人员以及期望值:一部两亿美元制作的[泰坦尼克号]与一部两万美元就搞定的[疯狂店员],从技巧到目的均是显而易见的截然不同。
那么,面对好莱坞完整商业体系下的流水线产品,与面对欧洲电影艺术家们毫无商业野心的小成本作品之时,我们作为观众所需要采取的姿态也必然有所区别。
在开始我们的讨论之前,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份调查(汪济生《美感概论》P227):调查抽取了希区柯克的[美人计],黑泽明的[罗生门],陈凯歌的[黄土地],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龙]作为实验影片向普通大学生放映,在看过之后的调查之中发现,有一半的观众对[美人计]的总评价是很好,剩下的人也认为该片“可以”,而有三分之一的人指摘[2001太空漫游]乏味而拖沓。
中国电影商业片与艺术片的辩证关系
中国电影商业片与艺术片的辩证关系近年来,中国电影业迅速发展,商业片和艺术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中最为常见的两类电影。
商业片注重票房收入和受众群体,追求商业成功和娱乐性;而艺术片更侧重于审美追求和思想深度。
商业片与艺术片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商业片作为中国电影市场中的主流类型,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功能。
商业片一般以市场需求和观众口味为导向,以迎合大众的需求为目标,常以商业性和娱乐性为主要特点。
商业片在影片制作中注重节奏快、故事精彩、效果炫酷等方面,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并追求高票房收入。
商业片的成功往往意味着电影制作公司获得较高的盈利,并能够推动中国电影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艺术片则以艺术性和文化意义为主要追求,倾向于探索深层次的表达和思考。
艺术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中常常扮演着引领和推动的角色,代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水准和创新能力。
艺术电影往往通过独特的拍摄手法、精心构思的剧情和主题的深入探讨,传递更加丰富和有内涵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片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票房成绩上,更重要的是影片能否引起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然而商业片与艺术片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商业片受益于市场需求和商业模式的推动,能够带动整个电影工业的发展。
商业片的成功给中国电影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为艺术片的制作和推广提供了支持。
商业片在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也可以借鉴艺术片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深度,使商业片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也保持一定的艺术品质。
与此同时,艺术片也可以从商业片中获得借鉴和启发。
商业片在制作上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商业模式,其成功运营的经验对艺术片的制作、发行和推广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艺术片在市场的竞争中也需要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和口味,合理利用商业手段来提高电影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商业片与艺术片相互借力,相辅相成,有助于中国电影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综上所述,商业片与艺术片在中国电影业发展中存在着辩证关系。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当文化的羊遇到商业的狼——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在过去看来,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是很难统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对立的,很难从中找到默契的东西。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社会多元化的不断演变,观众对于电影这种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要求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下面我想从张艺谋这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导演的一部广受争议的作品《三枪拍案惊奇》(下简称《三枪》)谈起,说说我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看法。
我首先想说的是张艺谋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
从1978年到2009年这三十多年,不能用很简短的话说出这段漫长的历史,1978年张艺谋电影学院毕业,开始拍《红高粱》,又跟陈凯歌合拍《黄土地》,之后拍了《活着》《秋菊》。
在此过程中,他是作为一个导演而存在的,但在此之后,他慢慢开始追求一些商业化的元素,所以我认为2001年后拍的已不再是张艺谋的电影,而是张艺谋符号化的电影。
这些电影不仅缺失了文化,在视听语言上可能达到了好莱坞电影的水平,但看不出是中国人拍的电影。
评价《三枪》,用韩寒的一句话来说:无论多大小品,它都是小品。
我们看二人转可以去“刘老根大舞台”,完全没有必要去电影院看《三枪》。
这是由于市场化机制的进行了转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中国的楼市并不因为老百姓的意愿升降。
中国电影最早是从第三代导演之前,开始向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浪潮去学习,后来他们发现这条道路不可行,因为老百姓看不懂,就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所以现在他拍《让子弹飞》时说:最起码我得让老百姓看懂。
其实看电影相对于看书来说更简单一些,因为它是最视觉、最直观的一门艺术,观众不可能看不明白。
只是观众认为电影应该更通俗好看一些,不应该深沉,所以就会认为法国、欧洲的电影太过艺术。
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已经有了艺术电影的院线,而中国电影没有,也没有分机制,观众期待中国电影一定要好看,所以人们看了一部觉得好看的电影,但当走出电影院以后,观众真正能思考的是什么?如果走出电影院还能思考,是给艺术留了一点空间。
漫谈商业片和文艺片
漫谈商业片和文艺片今天,我们常常把电影进行定位和分类,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把电影分为商业片和文艺片。
文艺片一般不会在主流商业院线作大规模发行,不过一部在主流商业院线大规模发行的影片,未必就一定是商业片。
商业片从叙事规律上来说,肯定是顺应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换句话说,商业片不会挑战观众,只会给观众“做足底”(某中国电影大佬名言)。
所以商业片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叙事技巧,它一定会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故事在逻辑上和情感上都是顺应观众的。
这种类型的极致就是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观众甚至可以掐着秒表看电影,该有的一定会有,而且一定会准时出现。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一定会很舒服,看完了以后也会很明确地知道自己的态度,而不会很困惑。
但是对于文艺片来说,把观众伺候舒服了肯定不是最重要的。
文艺片导演对自己的表达和阐述超过了观众的感受,所以这类影片往往会挑战观众的感受,并刺激他们进行思考。
在形式上文艺片也对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有自己独特的标准体系,往往在结尾留给观众的是更多的疑惑。
换句话说,文艺片往往只提问题但不回答,而商业片则一定要在结尾给出答案。
文艺片和商业片看上去水火不相容。
分歧非常明显。
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分野表现在很多方面。
来自于影片的制作者和接受者的因素非常重要。
同时,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和价值意义也影响到分野。
作品的一些技法和创造性的电影语言也涉及这一问题。
文艺片的导演倾向于作者论,接受者要受过一定训练。
作品力图进行行而上的思索和对人性的内在反映。
价值取向是:思考和沉思,非娱乐。
格调比较严肃。
商业片导演侧重片厂制和视电影为工业生产,接受者多希望娱乐和放松。
放弃行而上的思索和人性的内在反映,而是感官上的冲击和即时快乐。
不怎么严肃和一本正经。
事实上,文艺片和商业片并非泾渭分明。
许多优秀的商业片在思想上和探索方面丝毫不逊于文艺片。
相反,很多文艺片在叙事、抒情、表意上远不及商业片。
而且,很多影片更本无法明晰分类,不仅具有商业元素,而且也不乏文艺精神。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
当文化的羊遇到商业的狼——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问题在过去看来,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是很难统合在一起的,两者是对立的,很难从中找到默契的东西。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是社会多元化的不断演变,观众对于电影这种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因此越来越多的要求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下面我想从张艺谋这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导演的一部广受争议的作品《三枪拍案惊奇》(下简称《三枪》)谈起,说说我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看法。
我首先想说的是张艺谋电影创作观念的转变。
从1978年到2009年这三十多年,不能用很简短的话说出这段漫长的历史,1978年张艺谋电影学院毕业,开始拍《红高粱》,又跟陈凯歌合拍《黄土地》,之后拍了《活着》《秋菊》。
在此过程中,他是作为一个导演而存在的,但在此之后,他慢慢开始追求一些商业化的元素,所以我认为2001年后拍的已不再是张艺谋的电影,而是张艺谋符号化的电影。
这些电影不仅缺失了文化,在视听语言上可能达到了好莱坞电影的水平,但看不出是中国人拍的电影。
评价《三枪》,用韩寒的一句话来说:无论多大小品,它都是小品。
我们看二人转可以去“刘老根大舞台”,完全没有必要去电影院看《三枪》。
这是由于市场化机制的进行了转变,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像中国的楼市并不因为老百姓的意愿升降。
中国电影最早是从第三代导演之前,开始向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德国新浪潮去学习,后来他们发现这条道路不可行,因为老百姓看不懂,就像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所以现在他拍《让子弹飞》时说:最起码我得让老百姓看懂。
其实看电影相对于看书来说更简单一些,因为它是最视觉、最直观的一门艺术,观众不可能看不明白。
只是观众认为电影应该更通俗好看一些,不应该深沉,所以就会认为法国、欧洲的电影太过艺术。
但是我个人非常喜欢,因为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已经有了艺术电影的院线,而中国电影没有,也没有分机制,观众期待中国电影一定要好看,所以人们看了一部觉得好看的电影,但当走出电影院以后,观众真正能思考的是什么?如果走出电影院还能思考,是给艺术留了一点空间。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区别
艺术电影又叫Artist Film,Artist Video.与商业电影相对立地一种电影类型.电影艺术电影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而且也是一种艺术活动,这就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地基础.艺术电影地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地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地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地个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地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地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地情节和模式化地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地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地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不论我们是否承认,并非所有电影都可以具有艺术价值.正如鲁道夫·爱因汉姆曾经说过地那样:“电影是一种手段,它可以但不一定产生艺术效果.在这一方面,电影同绘画.音乐.文学和舞蹈都是相似地.例如,彩色明信片并不是艺术品,制作彩色明信片地人也不打算使它成为艺术品.……电影并不一定就是电影艺术.”从最初爱迪生眼中地游戏以及梅里爱眼中地魔术发展至今,电影已经拥有了几乎完整地商业体系和艺术理论,不论对普通观众还是资深影迷或专业人士,电影都游刃有余地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地一部分.然而,电影观众也因而面临着来自电影多面性地巨大挑战,因为每部电影均有其独特地拍摄背景.工作人员以及期望值:一部两亿美元制作地[泰坦尼克号]与一部两万美元就搞定地[疯狂店员],从技巧到目地均是显而易见地截然不同.那么,面对好莱坞完整商业体系下地流水线产品,与面对欧洲电影艺术家们毫无商业野心地小成本作品之时,我们作为观众所需要采取地姿态也必然有所区别. 在开始我们地讨论之前,我们不妨看看这样一份调查(汪济生《美感概论》P227):调查抽取了希区柯克地[美人计],黑泽明地[罗生门],陈凯歌地[黄土地],爱森斯坦地[战舰波将金号],库布里克地[2001太空漫游],以及李安地[卧虎藏龙]作为实验影片向普通大学生放映,在看过之后地调查之中发现,有一半地观众对[美人计]地总评价是很好,剩下地人也认为该片“可以”,而有三分之一地人指摘[2001太空漫游]乏味而拖沓.另外,有四分之一地人没有明白[2001太空漫游]地剧情,并认为这部电影并不具备深层次内涵;而所有人却都理解了[美人计]地剧情发展.这里选择这两部电影地调查结果是因为其对比最为明显,可以看出二者对普通观众地影响地巨大差别.希区柯克作为影史最为杰出地悬疑大师,不同于众多可堪与其比肩地名导,他地艺术成就来自他对商业电影地无与伦比地驾驭.他懂得如何去惊吓观众.吸引观众.挑逗观众,[美人计]正是他商业电影创作中地代表作品之一.其身上我们看得出明显地商业电影印记,包括褒曼和格兰特这样地一线明星,间谍片.纳粹余党这样吸引人地噱头,当然,最重要地是他将电影拍摄技巧运用于商业地能力.于是,这部电影地吸引人自然水到渠成.另一方面,库布里克地代表作[2001太空漫游](个人认为是他最为出色地艺术电影)则代表了另一个极端.电影地复杂程度从开场第一个镜头而始,直至最后一个名垂影史地“星孩”镜头达到最高潮,蕴藏了无法想象地庞大信息量.这部电影却地确做到了将对人类乃至宇宙地历史和变迁地思考融入近三个小时地电影中.库布里克地未来情结被他用古典音乐和画面,以及无处不在地象征隐喻等次文本含义无限放大,变成了可以接受多重解读和反复思索地杰出作品,在我看来,[2001太空漫游]就是六十年代地[黑客帝国1].然而,库布里克与沃卓斯基姐弟(这里忍不住八卦一下:拉里·沃卓斯基同学地变性手术成功终于让持续多年地兄弟还是姐弟之争得到了确切地答案……)地区别在于,沃卓斯基们地思辨虽然近乎抛弃了塑造人物性格却拥有一个完整地故事内核和吸引人地特效.库布里克则为了更强地艺术性则几乎完全无视了所有商业电影奉为圭臬地因素:人物,戏剧冲突,甚至台词.电影中最为成功地形象竟然是从未露面地智能电脑,更别提缓慢地节奏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演员.电影在艺术性方面无疑是成功地,拥有出色地构图与抒情地镜头,以及在隐喻方面几乎与画面同等重要地古典音乐.然而艺术电影对观众地挑战性在这部电影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望而生畏.这也就引出了本文希望讨论地核心问题:面对如此相反地气质,我们欣赏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时,分别是如何“看懂”它们地呢?然而,有必要解释清楚地是,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地界定并非以电影所获得地票房而论,正如特吕弗所言:“商业成功是结果,而不是目地.”一部电影地商业性,往往通过它迎合观众地本质属性而定,模式化剧情.台词则是它最重要地特点,多数好莱坞大制片厂地电影均在此行列(这一点也许对希区柯克.比利·怀德等人不太公平,但是他们以观众为目标地作品,虽然精彩异常,但确实应被列入商业电影范畴).而艺术电影则大多充满特殊地.个人风格化地电影语言,很多时候甚至主动与观众造成不亲近地感觉,以达到自我表达地目地.艺术电影欣赏:塔可夫斯基曾经以自身地感触为艺术家下了定义:“艺术家并不自由,因为她必须置身于一些艺术规范当中,这些规范确定他地职责但也束缚了他地自由;然而他又是自由地,因为他体现了一种高度地可能性,即“对自己地命运作出假设,并且坚持到底,不会因时而变.”艺术家外没有艺术,这句话点出了我们欣赏一部艺术电影时所要把握地两个部分:一方面,电影艺术地高度自由使得它可以超越古典主义对美.丑地定义以及其他种种限制,包括叙事.风格.画面等,因而对于这种艺术活动地欣赏要拥有多层面多角度地综合思考和详尽分析,用单纯一种电影分析规则来解读所有艺术电影是完全不可能地;另一方面,电影艺术也受到各方面规则地限制而不可能显得过于难以解索,不论我们是否认为电影是否具有超越其他各门艺术地优越性,我们欣赏其他艺术形式时地方法和手段对电影至少是部分适用地:我们从绘画地角度欣赏电影中地构图,从音乐地角度欣赏电影中地配乐,从文学和戏剧地角度分析电影中情节……同时,文本分析(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第二电影符号学等)等众多分析方式地引入使得电影艺术地形象终于有迹可循.在欣赏艺术电影地过程中,这些分析理论地运用(即使是下意识地调用)是理解这类电影最重要地一环,另外一环,则是充分地人文情怀与思辨.正如雅克奥蒙曾指出地:“影片分析……是依照个别对象应用.推衍或翻新其他地学科理论.”本文也无意也无篇幅用大段分析理论使得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抽象,而希望通过接下来地例子引导大家对艺术电影欣赏有进一步地认识.阿伦雷乃[广岛之恋]无疑是艺术电影气质地绝佳代言人.其故事之松散,情节之淡化,技巧之花哨,即使置于五十年后地今天同样可以称之为先锋.“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写不出,什么也说不了.正是因为无能为力,才有了这部电影.”作为编剧地杜拉斯这番话可以说为电影奠定了基调.她与雷乃都带有“左岸派”地典型特质,因而这部电影充满着艺术化地表现手法和意念.欣赏地时候,我们需要地不仅仅是电影地整体欣赏,更需将其分解至场,甚至分解至帧,寻找雷乃意识流般地剧情推进方式和如诗般抽象无逻辑地对白中蕴藏地含义,分析精美地构图及繁复地剪辑所要传达地讯息,解构电影中地现实.过去.幻想.梦境所代表地象征意味.这部电影地艺术性正是在于多重解读性,所有地意义都隐藏在精心构架地结构和符码中,所有地解释都需要思索和挖掘.电影可以是存在主义地,可以使反战地,可以是浪漫地……全在于观众自己地价值观和所运用地理论.而我们对这部电影地欣赏总是需要我们将电影片段抽离,解读,再代入电影整体之中,才有可能理解.如开场梦呓般地旁白,如果机械地听过,则根本无法理解其中地非理性地表达,必须要看完电影之后重新品味,认真思索之后才具有价值.换句话说,艺术性几乎从来都不是直观地,各种分析手段地引入以及反复观看地必要都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商业电影欣赏:与之相反地是,商业电影地核心便是在于让所有情节和线索都直观可见,至少是那些最为重要地部分,一定要让观众第一眼看去就感受到魅力.商业电影地受众为普通大众,人们从电影中希望找到地是娱乐性,以缓解现实生活地负担和压力.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对电影进行系统地分析,因而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只会给观众以挫败感,娱乐电影,即使是缺乏所谓艺术性地纯为迎合观众而拍摄地电影却总能带来欢笑或感动(不论这些是否只是瞬间地表面情绪).电影在这样地情状下事实上是一种产品,是商业流水线上地一部分,根本目地就在于让人心甘情愿花钱去看.商业电影地特性也正是因此而在多年地运作中,通过揣摩观众地心态,发掘娱乐性地话题,寻找合理地促销方式而逐步成型地.其与观众地关系颇有点像山鲁佐德与国王地关系,如果故事没有新意,不够动人,或是故事讲得太快或太慢,都会招致杀身之祸.故而商业电影总是夸张地(如多数喜剧电影都具有这方面地特点,其中最为机智地正是大师卓别林),一针见血地(商业电影往往具有鲜明而戏剧化地主题和剧情,不会让你看完之后仍然感觉朦朦胧胧),有固定模式套路地(即使考虑到修正主义对各类型片地影响仍然如此,西部片和浪漫爱情喜剧地交集仍然少得可怜),很多时候还是由明星演员演出地(明星本身就是好莱坞创造出地一个商业概念).一部优秀商业电影往往细节具有创新之处(剧情设置.人物性格.某场戏,特效等),整体看来却往往只是前人作品地改良而非创新(最典型地例子莫过于[星球大战]系列),这正是由它作为商业产品地这些特点所决定地.了解了这些后,我们对于欣赏商业电影也就有了一个大概地概念.例如电影[变形金刚]之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地,是爆炸地绚丽,变形金刚变形时候地繁复壮观,钢铁巨人相搏地惊心动魄,还有散步电影之中地小小笑点.其他地呢?缜密地剧情?复杂地人物?没看出来,也不需要看出来,因为这不是电影地重点,我们不如忽略它们,这样才能领略到震撼地效果,纠缠于并不存在地抽象概念中毫无意义.我们都可以喜欢一部不怎么样地电影,有时候连自己都会觉得奇怪,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因为那部电影中有我们所喜爱地元素.一部喜剧只要能让人发笑就好,至于它是刘别谦式地智慧高雅还是法拉利兄弟地猥琐低俗,对于一个普通观众而言,区别又有多么大呢?欣赏商业电影地核心要比欣赏艺术电影好理解得多,那就是运用自己地本能感觉去看,任自己被电影中地某种元素吸引,减少理性地思辨和对电影其它元素地过多思考,不要让任何理性元素妨碍娱乐感觉地获取.将之前我们对欣赏艺术电影和欣赏商业电影地讨论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作为概括二者不同地基本概念,即:欣赏艺术电影和欣赏商业电影中需要观众扮演地角色不同.前者希望观众作为意义地创造者,为片中艺术化地表达赋予个人地看法和思索;后者则希望观众作为意义地接受者,将片中已经存在地某种概念吸收,并从中获得娱乐.二者一为主动,一为被动.我们不妨来看一个例子.维姆·文德斯87年拍摄了电影[柏林苍穹下],一部十分出色地艺术电影.虽然彼时文德斯以美国色彩地公路片文明,但是这部电影却表现了他作为欧洲影人地艺术气质,敏感而纤细.电影不仅大量采用了黑白摄影地手法以作象征,其中作为主角地天使本身,以及随着剧情缓慢发展而出现地形形色色地人物,甚至是Damie与Marion地爱情故事都有着明显地象征意味.这部电影需要从文本(如天使所倾听地人们地思想.天使地交流,剧情地结构)到画面(黑白与彩色地对比)甚至精神分析(对于导演拍摄地初衷,德国人地精神状态等)去考量,需要联系社会学和史学将电影解构再分析.而最终这些意义都是人们对导演和他地电影解读之后所赋予电影地,电影本身为这些解读提供了充分地空间,允许观众由他们自己地角度思考这些.好莱坞则在1998年翻拍了这部电影,改名[天使之城].虽然名为翻拍,但是这部电影中保留仅仅是原片地皮毛.天使地意象还在,他们仍然如原版中般聆听人们地思想.他也爱上了一位女孩,他也为她落入凡俗.然而仅此而已.翻拍版丢弃了原版对历史对现实地深沉思考,变成了一部完完全全地爱情电影.不得不承认地是电影拍得极为动人,爱情地荡气回肠感动人心,但是我们在这部商业地翻拍之作中扮演地永远只是信息地接受者,电影几乎禁绝了我们发散思维地可能而令我们地目光全部停留在相爱地两人身上.这正是典型地商业片做法,主动去吸引观众.而作为观众地我们如果仍然像看[柏林苍穹下]一般,将这部电影条分缕析,那么我们非但找不到原版那些意义,还丢掉了我们本可以从这个单纯地故事中获得地感动.另外,二种欣赏方式地不同也带来了二者引发乐趣地不同.由于在欣赏艺术电影地过程中必定具有省思和再观看地特性,这一点与电影作为娱乐消费形态地不经思索和单次观看特性截然相反.如过我们将商业电影地欣赏成为娱乐地话,欣赏艺术电影则明显与之区别,我们可称之为愉悦.雅克奥蒙认为:一方面,这种愉悦来自知识地愉悦,即解读一部电影,掌握它地艺术特性和艺术生命力时地满足感觉;另一方面则来自一种抽丝剥茧地乐趣,即当我们具有一定程度地智慧和知识个人收集整理资料,仅供交流学习,勿作商业用途之后,分析电影地方方面面自然会有一种破解谜题般地乐趣在其中.显然,对两种电影地不同态度,也会导致截然不同地乐趣结果.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注定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其争斗.作为观众,面对如此丰富地电影宝库,从中所获得地乐趣绝对不应该是单方面地.对于不同地电影采取不同地欣赏策略是保证我们能获得最多乐趣地基础之一,也是减少我们对一部电影错误地指责或评论地重要手段.因而,了解对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所应采取地不同欣赏方式,特别是认识到二者地根本不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保证我们可以欣赏诸如[第七封印].[八部半]等已封经典地艺术杰作,也可以在需要放松时面对[一夜大肚].[博物馆奇妙夜]这样地电影时开怀大笑. 其实,这不才是我们追求地么?。
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区别
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区别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分类——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比如说故事情节、人物刻画、镜头运用等等。
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这类电影多讲故事为主,通过不同手法的应用,寻找买点,吸引观众,以获得好的票房。
而艺术电影是最为广义的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表达了导演内心的世界,或是对电影语言的实验性尝试。
这类电影一般不是为了追求好的票房,而是希望让观众在观看过后会获得一些深刻的体会。
下面我结合具体影片谈一下我对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区别与理解。
《生死时速》是好莱坞商业电影中比较成功的一部。
它讲述了退休警官培恩在电梯中安置了炸弹,并以13名人质为要求索要三百万赎金。
特警杰克和夏利机智勇敢地排除了炸弹,在千钧一发之际救出了人质。
但培恩却得以逃脱。
之后培恩展开报复。
他炸掉了一辆巴士,并打电话告诉杰克,他已在另一辆巴士里安装了定时炸弹。
只要车子的时速一超过每小时50英里就不能再减速,否则便会引起爆炸。
杰克想办法上了正在行驶的巴士车。
但此时时速已超过了50英里。
与这时,司机在混乱中受伤,乘客安妮当了驾驶员。
杰克凭借着机智勇敢与她一起安全地转移了所有的乘客,并且自己也成功脱险。
但是培恩却在在警察的重围之下取走了赎金,并且绑架了安妮。
当杰克追上培恩时,却发现安妮在他手上,全身都绑满了炸药。
培恩逃进了地铁,并且杀死了司机。
在车顶上,杰克与培恩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并且最终打败了培恩。
杰克终于救出了安妮,但地铁已经失控。
杰克急中生智,利用弯道将地铁驶出了轨道,冲出地面而停了下来。
杰克和安妮终于又一次逃脱了死神的魔掌。
经过了一连串的生死经历,杰克和安妮早已经心心相依,两人忘情地拥吻在一起。
这部影片采用了惊险片常用的套路,惊险的打斗,险象环生的剧情,一次次的濒临绝境又一次次的绝处逢生。
车厢内是充满危机的紧张气氛,而窗外却是蓝天白云,风景宜人,两种镜头的对比更是增加了紧张气氛。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区别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区别影视摄影与制作是一门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的综合性行业,其中的艺术片与商业片作为两种不同的影视类型,具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故事性、表现手法和市场定位等方面探讨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差异。
一、故事性艺术片常以探索人性、展现生活哲理、展示社会现象等非商业目的为主要特点。
它们追求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审美风格,常常以较为深入的角度探讨人类内心世界或社会问题。
艺术片通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融入剧情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商业片则更注重故事性和市场需求,其目的在于吸引观众,实现商业利益。
商业片通常采用线性叙事,剧情发展较为直接和简洁,追求高潮渲染和情节跌宕。
商业片更注重生动的人物形象、视觉效果以及观影愉悦度,以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
二、表现手法艺术片在表现手法上更具独特性和艺术性,通常借助镜头语言、音乐、声音设计等手段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影像处理方面,艺术片注重光影、色彩、构图等因素的运用,力图通过图片的感染力和美感达到情感共鸣。
商业片则注重观影的商业效果,追求更直观、冲击力强的表现手法。
商业片通常采用常规的故事叙事方式,追求高速镜头、视觉特效和动作场面,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三、市场定位艺术片通常定位为小众电影,追求思考性、艺术性和文化性,注重独立制片和国际影展的认可。
这类片子通常投资较少,针对特定的观众群体,更注重艺术性和内涵的塑造,追求小而精的艺术风格。
商业片则面向大众市场,以观众的娱乐需求为导向,注重票房、口碑和商业价值。
商业片通常投资高,力求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注重明星效应、市场推广和宣传等手段,以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和观影率。
总结起来,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艺术片和商业片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艺术片强调思考性和内涵,采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情感传递方式,定位小众市场。
而商业片更强调观众的娱乐需求,追求商业效果和市场价值,面向大众市场。
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各有其特点和目标受众,都在影视摄影与制作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差别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差别商业电影是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
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
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
也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电影,以获得最大的票房以及盈利。
而艺术电影是指那些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而制作、不以夸张的电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学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的电影。
文艺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候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解构——或者干脆说文艺电影意在呈现一种思考的状态。
对于商业电影的评价一般在于它的票房多少,观众喜爱的成度来认知它的成功与否。
许多导演以及电影公司就很好的利用了这点,揣摩大众观众的心思,以做到一个影片能有很多人喜欢看,根据市场的走向以及当代时代的气息,从而衍生出的电影往往是商业电影了。
而大众往往都是知识层面一般或者不高的,众者也就是大多数人,平民老百姓的意思,这里说的是指精神层面上的大众,所以商业电影是以娱乐为目的,也就和一些打油诗一样,通俗易懂。
以电脑特技,刺激的动作,曲折的剧情,华丽的场面来抓住人的眼球,让人有一种惊叹的感觉,就像是快餐。
艺术电影是导演想表达自己的内心以及想法,对生命,现实,哲学,人生等等诸如此类的进行拷问,就像是交响曲,歌剧般的,知己人心灵深处的电影。
往往不考虑大多数人心里的想法。
如果商业片对应的字是众,那艺术电影也就是寡了,曲高和寡是对艺术片最好的诠释。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艺术作品高雅深奥,很少有人能理解或接受。
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差别很大,现在随着大众的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提高,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叙事取向之差异
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叙事取向之差异?ぃ壅? 要]对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一般只是被简单地描述为一个是以赢利为目的,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
本文试图破除这种唯目的论的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分野。
笔者认为,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能够决定导演在影片叙事上的取向。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的不同叙事取向的具体分析,指出导演对于大众价值观的不同态度。
一般而言,商业电影对于大众的价值观是遵循的,而艺术电影则会不断挑战大众的价值观,突破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探寻人性的深度。
?ぃ酃丶?词]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叙事取向在诸多百科全书中,对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一般只是简单地描述为一个是以赢利为目的,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而已。
比如,在《中国百科大辞典》中,艺术电影的定义为:“原为法国一家制片公司的名称,创办于1908年。
……从此‘艺术电影’一词在西方电影学中便专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赢利为惟一目的的影片。
”①而商业电影的定义为:“‘艺术电影’的对称。
西方电影中以赢利为目的的影片的通称。
特点是一味追求缺乏内容的娱乐性,回避真正的社会冲突。
”②可以说,从以上两个简单的定义中,我们实在很难区分出一部电影究竟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
难道仅仅是以它们的票房如何来作为惟一的划分标准吗?我们都知道,有很多艺术电影也曾经有过很好的票房,而有许多以赢利为目的拍摄的商业电影却往往票房惨败。
那么,我们能不能够破除这种唯目的论的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分野呢?笔者认为,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能够决定导演在影片叙事上的取向。
本文分别选择了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通过对这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的不同叙事取向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
一般而言,商业电影对于大众的价值观是遵循的,而艺术电影则会不断挑战大众的价值观,突破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探寻人性的深度。
文艺电影的商业电影的异同分析
文艺电影的商业电影的异同分析
把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进行比较,显然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制作过程方面,文艺电影更注重内容的原创性,把握内容的细微差别,一般编剧都是在原创小说等基础上进行构思,而商业电影则更看重电影故事的可看性和可营销性,注重对剧本的改动和美化;在拍摄过程中,文艺电影更偏重于实现对故事情节的高度表现,而商业电影更偏重于视觉效果。
其次,在受众面上也有显著差异。
文艺影片更注重艺术性,通常不考虑受众的反应,追求真正的艺术表现;而商业电影,着重满足大众的口味,从推广、宣传等方面全力服务公众。
此外,在经济方面的区别也很可见。
文艺电影拍摄的成本有限,加上对公众性有限,营销成本也比较低。
因此,虽然其质量很高,但票房一般很难达到预期的成绩。
而商业电影的营销预算要远高于文艺电影,但它易于深入民众,票房也比文艺电影更加良好。
总之,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在制作过程、受众面、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别,但都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各尽其职,各执一词,从而发挥良好的作用。
关于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差别
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一直都是广为争论的话题。
就怎样看待两者的关系,从大众的角度和从导演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诠释。
虽然电影理论史上早已有人认识到电影是一种商业与艺术的双生体,但是对于该如何处理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间的关系,如何使这两种属性在电影中和谐共存,至今还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然而这却是一个电影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从根本上关系到电影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其实,关于这一问题,早在上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本雅明曾经有过相关论述,他的理论直到今天都还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对本雅明关于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及两者间关系的论述进行梳理,并对其不甚科学之处做出修正,尝试使之更加合理完善。
一、电影作为一种商品的本质属性首先本雅明明确指出,电影的商业性来自电影的“机械复制”本性。
一方面,从电影本身来讲,电影能够被“机械复制”,从而实现其大众化传播。
电影可以不用像画作展览一样,只局限于一时一地,它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甚至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被最广泛的公众欣赏,而且电影也不像戏剧,每次上演都需要演职员重复之前的工作,因为它是被机械复制的,一次制作便可以进行几乎无限次数的放映,这就大大节省了其生产和发行的成本。
电影的“机械复制”特性,允许和决定了电影的大量发行和大众化接受,因此商品化也就成为电影生产得以延续的必然途径。
另一方面,则需从电影的受众即现代社会中的大众讲起。
现代社会中的大众,对艺术有一种强烈的近距离占有的欲望。
电影通过机械复制的大众发行,使自身商品化,从而满足了自身得以发展延续的条件,而大众则通过电影的商品化近距离地占有了电影,从而实现了自己的艺术权力。
这不但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艺术感知方式的变化,还从更深层面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大众寻求政治平等的强烈诉求。
机械复制彻底毁灭了艺术品“本真性”的概念,此时,如果有人想从一批照片或电影拷贝中找出哪份是原本便成为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由此,被汲除了“灵韵”的电影便蕴含了一种平等的潜能。
文艺电影的商业电影的异同分析
文艺电影VS.商业电影一、文艺电影(Art cinema)所谓文艺电影,是指那些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而制作、不以夸张的电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的电影。
文艺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候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解构——或者干脆说文艺电影意在呈现一种思考的状态。
文艺电影有很商业的、主流的、迎合潮流的,也有很另类的、边缘化的。
但更多的文艺片,是需要引起人们共鸣的(此类影片好像更倾向于女性观众),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表达爱情占多数)影片。
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使观众深刻的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影片拍摄的最终目的。
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更平实,更适于人们的接受习惯。
二、商业电影(Commeredia film)商业电影相为于艺术电影一词,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它是一种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
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商业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
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
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商业电影一本都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例如当红明星、知名导演、复杂的特效、大投资、大规模宣传、全国或全球同步上映等。
但也不是每部商业电影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
一般来说,源自美国、现在很风行的所谓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业电影。
商业影片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和休闲。
商业片的成功与否,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电影票房。
三、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文艺电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
你觉得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有什么不同?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作为电影界的两大流派,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差异。
艺术电影强调创造性和审美观赏性,追求艺术的表现和思想的探索;而商业电影则注重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以盈利为目标。
下面将对这两种电影类型的不同之处进行阐述。
一、主题与情感表达1. 艺术电影:艺术电影通常选择具有深度和哲理的主题,并通过独特的方式表达导演对于生活、人性、社会问题等的思考。
在情感表达上,艺术电影倾向于以内心世界为重点,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感表演深化角色的内心世界,让观众能够共鸣和反思。
2. 商业电影:商业电影则更注重通俗化的主题和情节设定,追求观众的娱乐性和商业效益。
商业电影往往通过大制作、明星效应和商业化的营销手法吸引观众,将娱乐因素和商业利益最大化。
二、电影风格与表现手法1. 艺术电影:艺术电影一般拥有独特的风格和独立的艺术表现手法。
导演往往通过独特的镜头运用、画面构图和色彩运用等方式,打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
2. 商业电影:商业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商业化和大众化。
商业电影通常采用传统的故事结构和较为规范的拍摄手法,以满足观众对于情节的期待和追求。
商业电影注重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视觉刺激,追求商业上的成功。
三、价值观与受众定位1. 艺术电影:艺术电影通常对于大众的认知和价值观存在一定的突破和挑战。
艺术电影更注重传递独立的艺术观念和深层次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艺术家导向性。
艺术电影的受众主要是对于电影艺术有一定了解和追求的电影爱好者。
2. 商业电影:商业电影更注重观众的喜好和市场需求。
商业电影通常通过市场调研和商业数据分析,挖掘观众群体的喜好和热点,以此来制作更具商业吸引力的电影作品。
商业电影的受众面更广,涵盖了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的不同群体。
总结起来,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在主题与情感表达、电影风格与表现手法、价值观与受众定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艺术电影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审美和哲理上给观众更深层次的感受和思考;而商业电影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商业价值,在娱乐和商业利益上提供观众更直接的满足。
你觉得文艺片和商业片有什么不同?
你觉得文艺片和商业片有什么不同?
文艺片和商业片是电影中两个重要的类型,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下面将会从剧情,审美风格,创作目的以及观众定位等角度进行探索。
1.剧情:文艺片通常注重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强调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它们倾向于采用哲学性的探讨和艺术性的叙事结构,通过复杂的角色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来吸引观众。
商业片则更偏重于娱乐性,常常以刺激的情节和紧凑的剧情为主导,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情感共鸣为目标。
2. 审美风格:文艺片通常以艺术性为重,注重画面的美感和镜头语言的表达。
它们在色调上常常偏向柔和和冷色调,追求影片整体的艺术性。
商业片则更注重大众的审美,更倾向于使用明亮鲜艳的色彩和丰富的特效,以吸引观众的目光,并满足大众对视觉冲击的需求。
3. 创作目的:文艺片通常是导演个人的创作表达,他们希望通过电影传达自己的思想,探讨人生的意义和社会问题。
文艺片常常是艺术家进一步推进自己的创作和艺术探索的表达形式。
商业片则更多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追求票房和市场的成功,注重观众的娱乐需求。
4. 观众定位:文艺片通常会吸引更多艺术和文化品味较高的观众,他们倾向于思考电影背后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商业片则更广泛地吸引观众,主要针对普通大众,追求商业利益,希望获得更高的票房。
综上所述,文艺片和商业片在剧情,审美风格,创作目的以及观众定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两者各自有着不同的追求和表达方式,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它们都在电影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了观众的娱乐和文化生活。
文艺电影的商业电影的异同分析
文艺电影的商业电影的异同分析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是电影产业中常见的两种类型,它们在电影制作、影片内容和市场受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本文将从电影制作风格、影片定位、制作成本和市场运作四个方面进行异同分析。
首先,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在电影制作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文艺电影注重艺术性、内涵和思想性,追求对人性、社会问题等深度挖掘,以独特的叙事方式、意象化的表现手法吸引观众。
商业电影则更注重娱乐性和商业效益,追求大众化、商业化的观影体验,以精彩的剧情、刺激的动作场面吸引观众。
文艺电影的制作风格在刻画人物心理、情感表达等方面更加细腻和深入,而商业电影则更注重表面效果、刺激视觉感官。
其次,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在影片定位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文艺电影通常在内容上追求高尚性和艺术性,通过深刻的主题、复杂的人物关系等吸引那些追求思考和传达精神层面的观众。
例如《罗马》、《千与千寻》等文艺电影在各类电影节上颇有声誉。
商业电影则追求大众化的市场需求,更注重票房业绩,通过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明星等元素吸引更多观众,例如《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等商业大片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次,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在制作成本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文艺电影通常对制作成本要求不高,注重影片的内涵和艺术性,通常由小投资团队或独立电影制作公司出品,受众群体较小,票房通常较低。
商业电影则注重制作规模、特效处理和明星阵容等方面的投入,通常由大型制片公司出品,制作成本高昂,并且在营销和宣传方面也有巨大投入,以追求更高的票房收入。
最后,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在市场运作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文艺电影通常面向独立影院、电影节等小众市场,认为口碑和评论对于电影的成功非常重要,鼓励深度讨论和推崇先锋艺术。
商业电影则更注重大众市场,通过广告、推广等手段吸引更多的观众,注重票房成绩和营销策略。
商业电影更注重迎合大众口味,更加注重市场调研和观众的需求,尽可能满足大众的视听需求。
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
浅谈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区别当我认真而完整地看完《可可西里》《纳得和西敏的一次别离》《骗中骗》《生死时速》之后,对于这两种类型的电影实在感触颇多。
首先是《可可西里》,故事围绕着一群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而置生死于度外的藏族人展开。
他们每月踏上严寒恶劣的巡山征途,不为财富,不为名利,只为守护他们心中美丽的净土——可可西里和那一群被盗猎分子猎杀的藏羚羊。
艺术电影的对情节对细节的刻画着实每每深刻震撼我心。
当日泰他们去看望那个独自驻守岗哨站三年的兄弟,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一个破木板搭建的房子就是这个兄弟生活三年的家。
三年的时光,多少日日夜夜。
没有和他说话。
夜幕降临,旭日升起,永远都是自己一个人。
冰封的雪原,当日泰的车子渐行渐远,都快消失在视线中而驻地队员还在不停手告别的那刻,我哭了,我想也许再多的文字也表达不了那一刻我感受到的心酸和无奈。
可是这就是他们的坚持。
镜头缓慢放映。
艺术电影就是这样,没有过于激烈的情节和爆发点,只是让你在一幕幕细节中感受到残酷的真实。
当巡山队员有一辆车瘫痪在雪地,三名队员被留在车里,而日泰冷酷地对他们说,安静呆在这里,等待其他队员来救援,而接着和其他巡山队员离开的那一幕。
我实在感到很不解而随之又淡然。
也许一开始我就把生活想象得太理想化。
我想着就算车坏了,日泰你也仍旧可以用剩下的这辆车带走那三名队员不是吗?把三名队友抛在雪地里等死是不是过于残酷。
可是我没想到的是,巡山队员踏上这片征程之始,已经做好了永远都回不去的准备。
他们每次和亲友的告别都带着永别的意味。
日泰当时有更重要的目标就是抓捕盗猎分子,争分夺秒。
多载上三名队员,粮食汽油都不够,只会让犯罪者逃脱而又有成百上千的羚羊遭受杀戮。
那是我们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情景。
于是日泰走了,三名队员留在了雪原。
没有埋怨没有犹豫。
日泰说,希望不要下雪,希望其他队员能找到他们。
后来,天下起了茫茫大雪,三名队员走出车子,在雪地里踽踽而行,带着对死的恐惧又带誓死走出的信念。
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问题
电影的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问题电影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其与商业活动的关联也愈加紧密。
在以商业价值为导向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作为一种商品、一种文化产品,必须在满足观众需求和实现盈利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问题,已成为当前电影行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本文就商业化与艺术性的平衡问题,从电影产业、市场需求和艺术性的角度予以论述。
一、电影产业的商业化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商业化的推动以及市场的越来越重要,电影制作过程开始趋向于碎片化和产品化,电影制作公司也越来越追求短期内的盈利。
因此,在当下这个商业市场下,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是电影制作人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之一。
首先,电影产业的商业化要求电影制作尽量符合市场需求。
电影制作公司通常会对市场进行认真的调查,调查市场的消费趋势、观众喜爱的主题和类型等信息,以此为指导制作电影内容和形式。
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电影更好地适应观众需求,提高了观众观影的满足度。
同时,这种通过市场需求导向的制作电影的方法,也为电影的商业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次,电影产业的商业化导致电影制作更加产品化。
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电影制作公司也逐渐将其定义为商品化,并且更加强调营销策略的使用。
这意味着电影制作公司将尽可能减少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以期获得与投资的成本相同或更高的回报率。
同时,这也意味着艺术性的抵抗将会被逐渐削弱,拥有艺术性的电影将会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二、市场需求的影响市场需求是电影制作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它对电影制作的要求是快速的反映和满足大众的需求。
市场作为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影公司需要通过市场调查和监测,来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热门趋势,制作满足观众需求的电影是制作公司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同时,市场的需求也会对电影制作产生一定的限制和影响,所有制作出来的电影都必须符合市场的期望。
因此,市场需求也为电影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某些电影公司需要尽可能使用更加先进和创新的制作技术,以满足消费者对于电影艺术性的需求。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比较研究
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比较研究作者:吴晓华武珊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24期[摘要] 在高度物质化的现当代社会中,即便是一部艺术片也或多或少的考虑到自身的商业化效果,当然一部商业片也或多或少带有艺术成分,完全的商业和完全的艺术是几乎不存在的。
我们现在经常看见艺术电影也在争夺影院票房,而许多商业大片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在一些技巧上借鉴艺术电影的视角或者手法,往往也会获得票房和好评的双赢。
所以说,严格的商业片和艺术片现在不仅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十分模糊,甚至已经严重交叉。
[关键词] 艺术片商业片电影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4.025引言艺术片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
而商业片是相对于艺术片而言的,它所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
本文以黑泽明的《梦》和安东尼•明格拉的《冷山》为例,分析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一、内容上的不同艺术片和商业片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
一般来说艺术片的主题一般是探求哲理、挖掘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的坚持,对情感的挖掘,对精神的诉求等等,它注重的是对某一个领域的探索、追求,艺术片以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现力为主,一般来说艺术片的成本会比较低,娱乐性也不高,并且编导不以商业上的成功为创作的出发点,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而商业片是相对于艺术片和纪实片而言的,主要以商业考虑为主,是拍给普通大众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拍的电影,以追求最大票房价值为目的,因而在影片中充满了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并且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比如由知名导演拍摄、集合一线当红明星演出、片中有复杂炫丽的特技、以及大投资、大规模的宣传等等。
商业片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和休闲。
一般来讲,商业片拍摄的是否成功关键是看票房。
黑泽明的电影《梦》在内容上,使用八个梦来讲述人类生活的所有主题。
这八个梦自成体系,描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以及认识的逐步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叙事取向之差异?ぃ壅? 要]对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一般只是被简单地描述为一个是以赢利为目的,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
本文试图破除这种唯目的论的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分野。
笔者认为,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能够决定导演在影片叙事上的取向。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的不同叙事取向的具体分析,指出导演对于大众价值观的不同态度。
一般而言,商业电影对于大众的价值观是遵循的,而艺术电影则会不断挑战大众的价值观,突破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探寻人性的深度。
?ぃ酃丶?词]商业电影;艺术电影;叙事取向在诸多百科全书中,对于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一般只是简单地描述为一个是以赢利为目的,一个不以赢利为目的而已。
比如,在《中国百科大辞典》中,艺术电影的定义为:“原为法国一家制片公司的名称,创办于1908年。
……从此‘艺术电影’一词在西方电影学中便专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赢利为惟一目的的影片。
”①而商业电影的定义为:“‘艺术电影’的对称。
西方电影中以赢利为目的的影片的通称。
特点是一味追求缺乏内容的娱乐性,回避真正的社会冲突。
”②可以说,从以上两个简单的定义中,我们实在很难区分出一部电影究竟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
难道仅仅是以它们的票房如何来作为惟一的划分标准吗?我们都知道,有很多艺术电影也曾经有过很好的票房,而有许多以赢利为目的拍摄的商业电影却往往票房惨败。
那么,我们能不能够破除这种唯目的论的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从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的分野呢?笔者认为,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能够决定导演在影片叙事上的取向。
本文分别选择了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通过对这两组题材类似的电影的不同叙事取向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
一般而言,商业电影对于大众的价值观是遵循的,而艺术电影则会不断挑战大众的价值观,突破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探寻人性的深度。
第一组电影是好莱坞电影《保镖》(又名《护花倾情》)和英国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又名《狂恋大提琴》)。
故事的起因是相似的――两个少女互为姐妹,也都曾经拥有过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梦想,然而,一个天赋过人,一个却沦为庸常。
那么,那个庸常的女人在面对自己天才的姐妹时,究竟该如何自处呢?这两部电影中,故事的起因便是如此近似:一个平庸的姐姐有一个天才的妹妹。
那么,接下来,故事该如何发展呢?在《保镖》中,我们看到由这样的一个起因,发展出了一个集合了爱情、枪战、惊险、动作、音乐等诸多商业元素的商业电影。
姐姐妮基出于对妹妹梅伦的妒忌,在一次醉酒后请了一个杀手杀死妹妹,在遭到数次威胁后,梅伦的经纪人狄克请来了已退职的特工弗兰克来做梅伦的保镖,于是这个姐妹之间的故事就迅速转换成了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
在其后的情节中,爱情、枪战、惊险、动作、音乐等娱乐元素轮番登场,直至最后弗兰克替梅伦挡了一枪,并击毙杀手,获得梅伦的爱情,故事圆满结束。
而对于故事的起因――姐姐妮基,只是简单地处理为被杀手误杀以解决矛盾。
可以说,这样的剧情安排完全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否则,一旦此后姐妹交恶,难免会破坏剧中完美的女主人公形象。
反观《她比烟花寂寞》,前面我们提过,它又译成《狂恋大提琴》,这两个片名虽然都译得颇雅,然而与它的英文片名仍有相当的差距。
该片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实为《希拉蕊与杰奎琳》,也就是姐妹俩的名字,从片名就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重点正是姐妹俩的关系。
这部电影取材于真人真事。
杰奎琳•杜普蕾是英籍大提琴家,5岁便开始展示出过人的天赋,16岁开始职业生涯,28岁被确诊为患多发性硬化症,此后作别舞台,被病魔折磨了十余载,42岁就死了。
这部电影改编自杰奎琳的姐姐希拉蕊和弟弟皮尔斯•杜普蕾所写的一部回忆录。
书中披露了杰奎琳个人生活中非常令人难堪、甚至惊世骇俗的一面。
在一般大众的心目中,成功便意味着拥有一切。
《保镖》中的梅伦便是如此,她有天赋,才华横溢,非常成功,是位巨星,她还拥有美貌、爱情、财富、儿子乃至坚强的性格和幽默感……可以说,世人想要的她都有,几乎是一个完人。
然而,在《她比烟花寂寞》中,我们看到杰奎琳虽然天赋过人,早早成名,然而,她的性格却是自私任性的。
在经历了3年与丈夫每天飞来飞去到各地巡回演出的生活之后,杰奎琳开始羡慕姐姐希拉蕊与姐夫平淡温馨的生活,她到姐姐家作客,竟要求希拉蕊把姐夫“借”给她,她要和姐夫做爱,她的要求当然遭到了希拉蕊的拒绝,悲愤的杰奎琳跑入冬天的旷野,一件件脱去身上的衣服,赤裸着身体躲在灌木丛中哭泣。
这样的举动终于迫使希拉蕊屈服,将丈夫“借”给了杰奎琳。
那段日子里,希拉蕊象一个女佣一样,每天做饭、洗衣、收拾房间,眼睁睁看着妹妹俨然成了家中的女主人,与自己的两个孩子和丈夫在一起嬉戏。
当姐夫对于这样扭曲的生活感到不安,在一个深夜偷偷潜回妻子的床上,隔壁却很快传来了杰奎琳凄洌的大提琴声,仿佛在谴责姐姐和姐夫。
这样深入到人性深处的复杂与脆弱的情节,在大众的心目中,恐怕是难以接受的。
与梅伦完全不同,杰奎琳很早就知道:“当你能演奏大提琴时,每个人都爱你。
当你不能演奏时,你就是孤独一人。
”在她去世的时候,她法律上的丈夫已经和一个前苏联钢琴家在巴黎同居多年并有了两个孩子。
他偶尔会打电话给轮椅上的杰奎琳,这时电话里总是传来他和别的女人生的孩子的哭声。
天才的杰奎琳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情,也就是哪怕她不能演奏了也依然爱她的男人,她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
与之相反,平庸的姐姐希拉蕊却得到了爱她的丈夫杰夫,这正是最让杰奎琳无法忍受的,她的许多惊世骇俗之举,也正是来自于这种妒忌。
对比《保镖》和《她比烟花寂寞》,我们发现,《保镖》根据一般大众的想象,编造了一个完美成功女性的生活,她拥有一切,即使偶尔遭遇不顺,也总能化险为夷,获得幸福,这样才能满足大众的期待,否则,如果像梅伦那样成功都不能拥有幸福的话,还有谁会去追逐成功呢?如果大家都不去追求成功了,那社会还有什么发展的动力呢?因此,《保镖》完全是一部符合大众价值观的主旋律商业电影。
《她比烟花寂寞》却完全甩开了普通人的道德感和价值观,展示了真实人生的底蕴: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每个人都有她的脆弱与无奈。
平庸而幸福的希拉蕊有时会感喟于自己的一事无成,天才的杰奎琳也同样无奈于自己没有获得庸常人生的幸福。
人生是这样的短暂、痛楚,又充满遗憾,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真相。
成功并不意味着幸福,天才们也并不完美。
杰奎琳私底下竟是如此自私任性又刻毒,这样丰富而复杂的人性是我们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愿触碰到的生命的实态,在电影中却一一得到了呈现。
由此可见,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使得两部电影走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轨迹,反映出导演截然相反的叙事取向。
我们再来看另一组电影:韩国电影《生死谍变》与中国台湾电影《色•戒》。
这两部电影的题材就更加类似了,一言以蔽之,说的都是女间谍为了爱情背叛了自己的组织,最后落得玉殒香消的下场。
然而,何以一个是商业电影,一个是艺术电影呢?我们可以看到,在《生死谍变》中,男女主角除了简单地看看电影,躺在床上聊聊天之外,我们看不到二人关系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因此,当剧情最后交代男主角柳忠源的未婚妻李美玉就是他一直在追踪的女间谍李芳熙时,我们除了感到情节出人意料之外,同时也感到难以信服,很难把娇柔的李美玉与片头所展示的冷血杀手李芳熙联系在一起,可以说,这样的情节编织是有些生硬突兀的。
然而,在《色•戒》中,王佳芝的每一点转变都是令人信服的。
导演李安用充分的细节使得王佳芝对易先生的爱的发生、发展都切实可信,其中尤其具有说服力的是《色•戒》中的三段交欢,展示出了易先生和王佳芝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
第一次交欢是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初夜,那是在一间公寓里,王佳芝一进入屋内,易先生就显示出一副兽性的嘴脸,粗暴地把她推向墙边,扒开她的衣服,把她压在床上,将她的双手绑起,并用皮带抽打她的身体,上演了一场毫无感情色彩的SM游戏。
而在第二次交欢时,两人的感情已经前进了一大步。
不再是纯粹的肉体关系,他们在床上缠绵悱恻,招式尽出。
时而温柔,时而狂野,就像一对普通的情侣在谈恋爱,两人均沉溺其中,水乳交融,双双陷入了情欲爱河的深渊。
而在第三次交欢中,两人的身心交缠就更显亲密了。
易先生已经完全信任王佳芝,当王佳芝骑在他身上,用枕头蒙住易先生的头时,易先生丝毫没有反抗,镜头一拉,柜子上就挂着一把手枪,王佳芝却没有取枪杀掉易先生,一向小心的易先生也完全没有担心王佳芝会这么做,这说明经过了这些鱼水之欢后,两人已成为一对相互信任的爱侣,尽管当时的王佳芝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张爱玲在小说中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在电影中,李安没有直接让演员说出这句话,而是让王佳芝在组织首领老吴和邝裕民面前,歇斯底里地大声嚷着:“取得他的信任,不仅要让他钻进我的身体,更要让他钻进我的心。
”以此来表达“性”对于王佳芝内心的深刻影响。
李安在电影中把王佳芝内心的变化用三段交欢交代得令人无法不信服。
然而,这三段交欢的细节却不是适合大众们坐在电影院里边吃爆米花边看的。
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性”是一个不适合放在大庭广众之下用来谈论和展示的问题,它应该被遮蔽起来,见不得光。
“性”只有在被矫饰为“爱情”之后才能够拿来谈论。
因此,赤地展示一个女人会因为性而改变了自己最初的政治立场,展示出性对于女人的伟力,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一般大众试图躲避的、不愿触碰的私密层面。
因此,在内地版的《色•戒》中,三段交欢几乎完全被删剪,导致情节支离破碎,人物的改变失去了依托。
这种删剪当然是破坏了影片的艺术性,然而却是符合大众的价值观的。
否则,这样的交欢场面在大庭广众之下的电影院里播放,难免会令大家感到难堪,似乎一不小心瞥见了人性的无以面对的真相,这是危险的,也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因此,经过删剪的《色•戒》其实已经像《生死谍变》一样变成了一部商业电影,而不再是艺术电影了,因为它探寻人性深度的部分已经不见了。
因此,我们难道还能以它是否以赢利为目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区分它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吗?综上所述,通过以上两组电影在情节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大众价值观的态度,能够决定导演在影片叙事上的取向。
商业电影对于大众的价值观是遵循的,而艺术电影则会不断挑战大众的价值观,突破普通人的道德底线,探寻人性的深度。
因此,当我们在观看一部电影的时候,考虑一下导演在影片中有没有挑战大众的价值观,也许就不难得知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了。
这比唯目的论的简单粗暴的区分方式,也许要更深入一些。
注释:①②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5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