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是必背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梁昭明太子选编。

系我国现存第一部文学总集。

本书选录先秦至梁八百年间的诗歌,词赋,杂文等各类文章近八百篇诗赋以下又分若干小类,基本囊括了这一时期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人研究先秦至梁的文学发展概貌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唐代李善注本最有名。

2.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

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

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

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

3.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

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4.理趣:理趣是指,表现哲理的诗歌,要写出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强调说理、叙事、状物自然和谐、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

诗不排斥说理,但不能用抽象、直露的理语入诗歌,而要用具体生动、自然和谐的美的形象去表现一定的道理。

5.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是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一统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成为建安风骨。

6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

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

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古代文学必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必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必背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必背名词解释:
1. 词:在古代文学中,词是指一种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题的文学体裁。

词的特
点是短小精炼,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表达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古代文学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2. 骈文:骈文是一种形式繁复、语言丰富多变的文学体裁。

它以雕琢的修辞和
华丽的辞藻为特点,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和反复叠句等修辞手法,使句子或段落具备鲜明的节奏感和华美的效果。

骈文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于散文和诗歌创作。

3. 辞章:辞章是指古代文言文中的一种写作形式。

它以“篇章”为主体,通过辞
格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表达文学形式和意义。

辞章的形式丰富多样,有纪传体、赋、咏史等。

它不仅在古代文学中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4. 赋:赋是一种以描写具体事物和情景为主题的文学体裁。

赋可以描绘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社会风貌等,通过瑰丽、生动的语言来渲染和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古代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赋作品,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赤壁赋》等。

5. 韵文:韵文是一种依照一定的音韵规律组织诗歌和文辞的文学形式。

古代文
学中的很多诗歌、词曲都是以韵文形式呈现。

韵文通过押韵和平仄的安排,使文章或诗歌具备韵律感和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是对古代文学必背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代表了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和风格,了解它们的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

[整理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整理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

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佞。

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

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5、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1. 古文:古代文学的一种,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

2.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集中了周代初年的民歌、宗教歌曲、吟咏诗等。

3. 《楚辞》:楚国文学的代表作,主要表现了楚国爱国主义和科学的思想。

4. 《春秋》:古代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鲁国宰相左丘明为著者。

5. 《论语》: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之一。

6. 《庄子》:道家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了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修身养性、独立自由等。

7. 《史记》: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司马迁为主要著者,内容丰富多彩,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

8. 《红楼梦》: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巅峰之作,主要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旧制度的衰落。

艺术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在艺术上,古代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形式丰富,涵盖了诗、词、曲、小说、传记等多种文学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汇总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学者们收集了许多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术语和术语的解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文学名词体系。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名词汇总,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一、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是指中国从夏代的历史起源开始,到清末,跨越六朝、十六国、三国、晋朝、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历史时期,以及一些主要宗教派别,在时间长达三千余年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学作品。

二、上古诗歌上古诗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可以说上古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古诗歌最初以神话、哲学讨论和抒情性叙述为主,但后来也涉及到政治、军事和日常生活等话题。

三、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指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四部书籍与五部书籍,其中四书指《诗经》、《尚书》、《礼记》和《春秋》;五经指《易经》、《书经》、《诗经》、《尚书》和《礼记》。

四书五经汇集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文化和理念,既是古代史实的体现,又是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精神文明的宝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四、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当中的一种,以宋朝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最为流行,宋词以精致的文字、灵动的画面、诗意的议论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抒发出一种文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许多精彩的作品,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至今所出现的文学作品,它是宋词、诗词、元曲等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延续,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整个过程中的反映,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新动态的写照。

当代文学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其内容包括科幻小说、社会小说、言情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类型。

六、文言文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文体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部分,也是中国修辞文学研究的基础。

古代文言文以《汉书》、《史记》、《诗经》以及宋明以来著名的文学著作为代表,为弘扬和传播古代文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19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

319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

319个《中国古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跟着大师兄的脚步,认真复习就一定能有所收获以下是从各个版本的古代文学教材里整理出来的比较重要的名词解释,现在推送出来,看看大家有没有都记住!名词解释除了是一种考试题型,其实也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考量。

掌握了足够多的名词解释,对解答简答题和论述题也是很有帮助的。

所以,大家在这一块千万不要松懈,该弄懂的概念一定要弄懂。

1、三古七段说三古七段,是中国文学史的一种断代方法。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完整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2、文章四友:指初唐诗坛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多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贫弱,文辞浮艳。

内容上多为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诗,但在诗律和诗艺研练方面为唐代近体诗定型作出了贡献。

其中,杜审言较有成就。

3、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也称“高岑诗派”。

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同时抒发了对战争的情感态度,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

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气氛浓郁,意境雄浑,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成为盛唐诗坛的一大流派。

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

它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作品较多的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5、险怪诗派: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也称“韩孟诗派”。

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

6、不平则鸣:险怪诗派的主张,所谓“不平”,主要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它既是对创造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态的肯定。

“不平则鸣”说的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

对后代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伎艺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

2.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格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

自鲁迅之后,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3.元曲:散曲和杂剧(1)。

从配乐曲词的角度来说,它们可以统称为曲,同属北曲系统;(2)。

从文学分类角度来说,杂剧为综合的戏剧表演,散曲是诗歌———一种起源于民间,与音乐密切相关,字句更为参差的自由诗。

元曲作品内容上主要表现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

散曲风格明快活泼,杂剧风格多样,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

4.宫调:就是音组,或称调门。

作用在于确定主音和限定管色高低,元杂剧中有九种宫调,统称“五宫四调”或“北九宫”,由于调门不同,在表现感情方面也有不同。

5.曲牌:即是曲谱,剧作家倚声填词,组成套曲,一套曲即一折,只能用一个宫调的曲牌6.唱词:不仅抒发人物情怀,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还能担负说理人物7.宾白:是人物自白和相互对话,现存元杂剧宾白可略分为两类,一是有韵的诗白;二是无韵的散白,常见的就有独白,对白,带白,插白,旁白等舞台演出:(1)一个角色主唱,主唱只能是正旦或者正末,所以有旦本和末本之分(2)科:舞台演出虚实结合,以虚为主。

元杂剧还把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叫科。

如两人相见为“作相见科”,思考问题“作寻思科”。

指示舞台效果的,如“作起风科”等。

科在传奇里称为介。

起霸:将军出征马鞭上的颜色代表马的颜色(3)表演城市化,根据舞台艺术的特点和规律,把生活的语言,动作,提炼,加工为唱念艺术和身段,并和音乐节奏相配合,称为形式上,技术上的规范和表现手段,诸如:唱腔板式,以及动作,台步等等。

题目正名:8.科:舞台演出虚实结合,以虚为主。

元杂剧还把有关动作,表情效果等舞台指示叫科。

如两人相见为“作相见科”,思考问题“作寻思科”。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甲骨卜辞:甲骨卜辞即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在今天可识的汉字中,以甲骨文为最古。

殷商王室崇尚迷信,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刻写在上面。

甲骨上的文字,大都是占卜之辞,间有少数记事文字也常与占卜有关,所以一般称为卜辞。

甲骨卜辞是一八九九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发现的,从中可以看到殷代的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

如从卜辞中有“禾”“黍”“稻”“麦”“稷”“粟”等字,可知殷代已有很多种类的农产品;从“牛”“羊”“犬”“豕”等字以及对这些牲畜大量宰杀的记载,可知当时的畜牧业已很发达;从“奴”“仆”“臣”“妾”等字,又可知当时的阶级关系已很分明。

总之,甲骨卜辞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2、铜器铭文:铜器铭文即金文,旧时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古代青铜器上的铭文。

殷商时代的铜器已有简单的铭文,到了周代才日益发展。

这些铭文的内容很复杂,大抵不外记录有关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之类。

由于器物的限制,铭文一般不能过长,大都不过数十字,但个别也有三、五百字的,如《散氏盘铭》和《毛公鼎铭》。

铜器铭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周易》卦、爻辞:《周易》中的卦、爻辞是一种专为卜筮之用的辞。

说明《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要义的是“卦辞”,说明《周易》六十四卦中各爻要义的则是“爻辞”。

这些卦、爻辞的时代已难确指,其中有些片断反映了殷商时的史实,有重要史料价值。

在其叙述吉凶事象时,有不少生动形象的比喻,语言凝炼,又多用韵,有一定文学价值。

如“履霜,坚冰至”(《坤》“初六”)就形象地说明事物将变时,初见征象,变化随即到来,其中含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哲理。

4、诗三百:“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并无“经”字,只称“诗”或“诗三百”。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里的“诗三百”即指《诗经》。

《诗经》本为三百零五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唐宋)整理一、名词解释1、中兴四大家:是进入南宋以后,在现实的灾难动荡和江西诗派诗人主观求变的爱国主义诗歌创作潮流中,出现的取得重大创作成就的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他们摆脱了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2、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

“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3、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4、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5、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由江湖游士组成的一个松散的作家群,因刊印《江湖集》而得名,他们投谒交游,人品和诗风都比较复杂,风格较为多样,内容反应底层生活,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等。

6、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7、元白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归纳1、白体——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群体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近清雅,也与五代诗风一脉相承。

王禹偁则更注重白居易的讽喻诗,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他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2、晚唐体——指宋初模仿晚唐贾岛、姚合诗风的一个诗人群体。

其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以惠崇为代表的“九僧”。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孤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但内容贫乏,全篇的意境往往不够完整。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隐逸之士。

他们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

寇准是晚唐体的盟主,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婉。

3、西昆体——北宋初期以杨亿﹑刘筠看来这种类型的人是你喜欢的对象钱惟演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诗歌,其重要标志是《西昆酬唱集》,他们主要学习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近体律诗,夸大了李诗的形式美,注重对偶,喜欢用典,堆砌辞藻,崇尚纤巧,追求华艳,在内容上歌功颂德,粉饰太平,总体来说,西昆体形式精美,内容空洞。

4、宋代诗文革新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代古文运动以后的又一次文风改革,主要反对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浮靡文风。

同时对诗、文进行革新。

宋代立国,一些文人,满怀国忧,要求改革政治,倡导写作“传道明心”的古文,强调韩愈的“文从字顺”,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歌。

后来以范仲淹等人为代表,认为写作诗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警时鼓众”、“补世救失”,使运动形成高潮。

最后王安石等人又把诗文革新作为推行“新法”的一个重要部分。

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诗、文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

欧阳修是这场革新运动的领袖。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一、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深厚的历史意义和艺术魅力。

为了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下是一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术语。

1. 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收录了来自不同诸侯国家的诗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宝贵资料。

2. 五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五个字,形式简洁,内容丰富,是唐诗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3. 七言绝句:指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由四行组成,每行七个字,有比五言绝句更广阔的表现空间,是宋诗时期的主要诗体之一。

4. 神话:是古代人们创造的关于神灵和英雄的故事,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类起源,是古代文学中富含幻想和神秘色彩的重要形式。

5. 历史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戏剧形式展现出人物的形象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叙事和戏剧冲突的双重特点。

6. 传记: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以实事为基础,以记载人物生平和事迹为主要内容,对于了解历史人物和社会背景具有重要价值。

7. 讽刺: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张、讽刺、嘲笑等方式,以幽默的方式批评或揭露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个人的缺点。

8. 对联:是古代文学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由上下两行对称、相对呼应的诗句组成,形式简练、意境丰富,是中国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9. 古文:指古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和史书等文体,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10. 辞章: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讴歌、赞美英雄、宣扬美德,形式短小精悍,寓意深远。

11. 饮食文化:反映古代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文学表达形式,通过描述食物、菜肴和饮品等来表达人们对美食的欣赏和追求。

12. 戏剧: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舞台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寓教于乐,使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13. 叙事: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详细的描写和情节的展开,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和转折点表现出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建安诗坛,指汉末魏初时期诗歌。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5、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6、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

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

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主要活动于西晋太康、元康年间的八位诗人的并称。

他们是:张载、张协、张亢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及其侄潘尼,还有左思。

8、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语出钟嵘《诗品》。

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

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多不平之音。

气势雄健,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象鲜明,风格独树一帜,人称“左思风力”。

9、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诗坛上流行的“寄言上德,托意玄珠”的作品。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世情小说是指以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中长篇小说。

2、徐渭是明杂剧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

他的代表作《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3、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4、茶陵派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5、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

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6、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是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继前七子之后重新倡导复古的文学流派。

成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其中谢榛被开除,梁有誉早死,余曰德、张佳胤后来加盟)8、唐宋派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

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9、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派不满前后七子的拟古之风,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

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

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

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10、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姜派词人:南宋末年,追随姜夔的词人。

先师:周邦彦。

代表人物: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吴文英,陈允平,周密,王沂孙。

题作主要题材内容: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

特色:注重锤炼琢句,审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

.3.南渡词人:即指北宋灭亡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词人。

代表人物:李清照、朱敦儒。

他们都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在北宋都有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并且都已是稍有名气的词人。

靖康之变以后,他们也被迫南渡,由于政局的剧变,国破家亡,漂泊流落,使他们颇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发而为词,多有凄苦的哀叹和深沉的感伤,词风发生明显的变化。

人们习惯把宋室南渡后由北入南的词作家们称南流词人4.“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比较突出。

他们继承了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清邃清幽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

另一个晚唐体诗人群体是潘阆、林逋等,其诗歌主要吟咏湖山胜景和抒写隐居不仕、孤芳自赏的心情。

与晚唐体诗人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因此是晚唐体的盟主。

5. 山谷体(黄庭坚体):指北宋后期诗人黄庭坚的诗风,因其自号山谷道人,故名山谷体。

其基本特征是求生避熟和求雅脱俗。

艺术特点有三:1、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长于点化铸造,富有思致和机趣;3、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树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拔,但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6.半山体: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

其特点:重炼意,又重修辞,还有用事、造语、炼字等。

主要载体:其晚年雅丽清绝的绝句。

风格: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7.江西诗派:(1)江西诗派的得名始于北宋后期,宋徽宗初年,吕本中在其所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中首先提出了“江西诗社宗派”的名称。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

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有曹植《白马篇》、蔡琰《悲愤诗》等。

其风格特点为慷慨尚气,除此之外建安文学还有个性化创作,文坛百花齐放和文学的艺术化倾向,在骈偶对仗、用典、辞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两个特点。

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

2、正始文学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时期是文学史上前继建安文学,后接太康文学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即曹魏后期的文人作家由于司马氏掌权,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种难以克服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再也没有了慷慨激昂的英风壮怀,其表达也渐渐无关现实、走向隐晦,士人大畅玄风,这就使得正始文学呈现出师心独见、使气任情和俊逸清远的意境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阮籍和嵇康,代表作品有阮籍《咏怀诗》和嵇康《幽愤诗》。

3、玄言诗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

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诗歌主题相对单一。

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玄言诗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孙绰《答许询诗》和许询《竹扇诗》。

玄言诗的出现不仅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还以其不尚辞藻,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奠定了后世山水诗歌的一种审美基调。

同时也是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

4、山水诗最早写山水诗的是东晋文人,到东晋南朝,谢灵运是第一个大规模写出山水诗的诗人。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谢灵运《登池上楼》,其诗风呈现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特点。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37永明声律: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他们讲求平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周yong 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并将四声之说应用于文学创作上,创为“四声八病”之说,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诗歌形式出现的新面目。“四声”即为平上去入,而“八病”则各家解释不同。按照日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对“八病”的最早解释,它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和正纽。前四病是针对五言诗声调搭配的要求,尤其注重句末重音,这就造成了诗歌抑扬顿挫、对称与错综相结合的声调和谐之美;后四病是对五言诗用字的韵母声母要求,即除联棉词外,尽量不用双声叠韵,更不能与韵脚同韵。
24、散体大赋: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25骚体赋: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严忌《哀时命》、淮南小山《招隐士》等。
26" 乐府”: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子乐署,二是黄门鼓吹署;前者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后者相当于西汉的乐府衙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6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
7献诗说《国语﹒周语上》:"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成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8删诗说:《史记﹒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始于衽席,„„(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 后世被许多人继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是必背名词解释先秦文学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

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

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

《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

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8.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

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

9.微言大义(原“今文三家诗”题目有误)《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著作。

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穀梁赤撰的《穀梁传》。

《公》、《穀》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1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

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

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

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1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

《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毋生写定;《穀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

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4.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5.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1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

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7.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

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

《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18.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

“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

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19.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

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

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

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

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21.《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

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2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

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3、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

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

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

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

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

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史记》的原名。

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

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29.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0 . 《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

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

《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

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33.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

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34.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

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

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35.《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

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

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6.《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

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

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3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

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

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