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山西大槐树与祖先迁徙

合集下载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

明朝山西大槐树移民真相今天的河南人主体仍是古代中原土著。

相传的山西移民流传广,但不符合史实,证据如下:1.一个所谓“洪洞移民”实为河南土著的例子“在河南济源南水屯村的张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写着:“始祖威卿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西墙上悬挂的《张家祠简介》除了讲述同样的话外,接下去说:“长子思义是吏员,次子思徽于洪武丙子年举茂才,任湖广荆州府通判,承直九年考满,于永乐年间升户部员外郎。

洪熙元年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

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

”我们也在祠堂院内见到了这块碑,由于刻写年代距离传说中的移民时间很近,应该比较可信。

该碑碑额为“户部员外郎张秉先考处士张公墓志”。

墓志往往刻写在方形墓盖之上,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清乾隆年间将墓志移刻而成、立在那里的一块碑石。

我们先不去思考这也许反映了一个从墓祭到祠祭、以至墓志变成石碑的过程,仔细观察其中文字,曰:“公讳威卿,乃济源之世家也。

其所居县曰沁阳,里曰堽头,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发庐。

□厥先祖其便,□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这块撰于洪熙元年(1425)二月、距离所述事件仅20多年的墓志,不仅没有提到这位始祖从山西洪洞移民的经历,反而写明他是这里的土著。

”2.我引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袁义达的观点“从姓氏分布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华北(山东、河北)大规模移民东北,姓氏分布非常相似,然而却很难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规模移民华北的情况,袁义达、张诚根据几百年来中国姓氏的变化绘制出的明今人口迁移图与传说大相径庭。

袁义达、张诚还以升为单位分析了人口的群体遗传,结果,河北、河南、京津、山东、东三省亲缘关系最近,形成一个系统;山、陕、宁、甘亲缘较近,又形成一个小系统;长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云、贵又是一个亲缘系统,长江下游的江浙苏皖(南部)又是一个系统;广东、广西,福建则构成华南系统。

古槐寻根:常听人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留存着怎样的记忆?

古槐寻根:常听人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留存着怎样的记忆?

古槐寻根:常听人说的山西洪洞大槐树,到底留存着怎样的记忆?2019年03月21日18:00:00来源:浩然文史0人参与0评论“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首民谣广泛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历史的风雨早已冲淡了人们关于祖先的记忆,却忘不却先辈来时的地方——山西洪洞大槐树。

一、大槐树下的移民潮洪洞县从唐宋时就建有驿站,驿站旁有一座古刹,叫广济寺。

广济寺建于唐朝,到明朝时已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寺院。

寺旁有一株古槐,相传是汉朝所植。

明初规模浩大的移民,就是从这里集合出发,走向神州大地。

明初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

当然,规模如此浩大的移民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洪武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

明朝组织的移民,事实上并不都是洪洞人,还有来自太原府及泽、潞等州的民众。

但是,洪洞县所在的平阳府是山西输出人口最多的地方,而洪洞又是其中人口最为稠密的县。

电视剧《大槐树》据成化《山西通志》记载,输出移民的太原府、平阳府及汾、沁、辽、潞、泽等州,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共有6万余户,而平阳府有2万余户,占1/3强,成为当之无愧的移民担当。

为什么要在洪洞县集合呢?因洪洞县交通便利,“其始为城者,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乔逢辰《惠远桥记》)。

正是由于洪洞拥有四通八达的古驿道,才成为明朝官府组织移民的首选。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乡土情怀,就像基因一样镌刻在人们的血脉之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移民不是伴随着离人泪的。

明朝组织的移民,都被集中到大槐树下集合,当他们回首与故乡作最后的告别时,看到的就是大槐树,和水鸟老鹳在树上搭的窝。

大槐树移民后裔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遍布神州大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移民后裔来到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触摸先辈的痕迹。

大槐树组织万人祭祖大典有一个流传以久的说法,凡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脚的小趾的指甲是复形的,上面有一片大指甲,还有一片小指甲。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历史背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地移民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历史原因的,这自然要从元末年间的历史谈起。

元朝在中国的统治只有89年,虽然盛极一时,但“只识弯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仅至正元年( 1341),山东、河北、湖广等地就以生了百余次人民反元起义,以后人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至正八年方国珍在台州起义,至正十一年刘福通在颖州起义,号称红巾军,徐寿辉在蕲州起义。

至正十二年郭子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第二年张士诚也在江苏泰州起义,其后十余年,特别是刘福通的红巾军与军决战于两淮、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广大农民纷纷响应,元军出其精兵锐将与农民军决战,攻城掠地,掳掠杀人,干尽了残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脱脱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脱脱传》),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军察罕帖木儿部与农民军战,“两战皆败之,斩首万余级”(《元史察罕帖木儿传》),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军“刘起租守顺德,粮绝劫民财、掠牛马、民强壮者令充军,弱者杀而食之”(《元史顺帝本纪》),后来元军正规军精兵使尽,无力把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一些地主武装,为了维护本身利益也配合元军与农民作战,山西的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父子,陕西的李思齐,也出兵豫、陕、鲁和两淮,终于把红巾军镇压下去。

在这些战斗中,元军和地主武装,对农民军所据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顺帝本纪》),使豫、鲁、苏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扬州城中当时被杀的仅余有十八家。

(《明在祖实录》卷五)温县牛洼村《牛氏族谱》也载:“兵戮河南,赤地千里。

”已到了“春泥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境地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这样元末长达十六年的兵乱才算结束。

解密 举世罕见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历史

解密  举世罕见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历史

解密举世罕见的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历史在中国古代王朝的的末期,每逢社会混乱,这时总会出现人口的大迁徙。

今天乡土人文地理将给大家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涉及到河南,山东,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安徽,东三省等大半个中国),这次人口迁徙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就是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

文末附移民地理分布以及800多个姓氏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看看有你家乡和祖先吗?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

乃至大半个中国,广为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民间还流传着若干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明朝的大移民说起。

明朝大移民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朝大槐树移民路径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背景1. 黄河泛滥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

山西大槐树齐姓移民表

山西大槐树齐姓移民表

山西大槐树齐姓移民表摘要:一、引言二、山西大槐树的背景与历史三、齐姓移民的起源与原因四、齐姓移民的迁徙过程与分布五、齐姓移民对当地的影响与贡献六、结论正文:一、引言山西大槐树是我国一处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自古以来,许多姓氏的族人都在此繁衍生息。

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姓氏——齐姓,他们的先祖曾经历了漫长的迁徙过程,最终在这里定居。

本文将详细讲述齐姓移民的历程以及他们对山西大槐树的贡献。

二、山西大槐树的背景与历史山西大槐树位于我国山西省太原市附近,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定居。

明朝时期,山西大槐树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移民中转站,很多姓氏的族人都在这里出发,迁往全国各地。

三、齐姓移民的起源与原因齐姓起源于周朝,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

明朝时期,由于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齐姓族人被迫离开家乡,开始了漫长的迁徙之旅。

他们从山西大槐树出发,沿着古道,穿越河流,翻过山川,寻找新的生活家园。

四、齐姓移民的迁徙过程与分布齐姓移民的迁徙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他们一路上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陆续在各地定居。

齐姓族人分布在中国的各个省份,成为了当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新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齐姓移民对当地的影响与贡献齐姓移民在迁徙过程中,不仅传承了家族文化,还将先进的农业技术、手工艺等带到了各地。

他们在新的家园,积极参与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齐姓族人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乐善好施,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六、结论山西大槐树的齐姓移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他们经历了艰辛的迁徙过程,最终在新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栾城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迁民的传说

栾城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迁民的传说

据县治记载,xx有很大一部分都是xxxx县移民,明朝xx年间,从xxxx迁来在此占产立庄。

县治记载的有:xx家园的xx 氏二兄弟。

xxxxxx、xxxxxxxx、xx、xx、韩四家xx从xxxx县xx 迁此定居。

xx、xx、xx、楼底、xx、xx家村、小xx、大xx、xx、xx、xx。

xxxx三兄弟。

xxxxxx的xx二兄弟。

xx的xx、xx 的xx、xx的xxxx。

胡家寨的xx五兄弟。

xxxx县xx三兄弟,先来到彪冢落脚,xx好老人,xx到xx占产立业,xx来到xx占产立业。

解放初期三兄弟儿孙们每逢年节都到彪冢祭奠老人,设灶立锅吃一顿团圆饭。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

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洪洞县有一座广济寺院,寺院宏大,殿字巍峨,自唐宋以来,便建有驿站.常住驿官,处理四方往来的公差事务。

在广济寺山门左侧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上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零之时,老鹳窝在古树上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初移民时,官府在广济寺和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

当移民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回首之时,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

因此,大槐树和老鹳窝就成了梦绕魂牵的家乡的标志,几百年来传来传去,有的甚至把老鹳窝误传为村庄了。

据说明初大槐树移民时人们谁都不愿离开自己的家,这时官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

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的人也来了。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明朝移民历史追溯李曜明水流万里总思源大槐树下祭先祖昨天是清明节,山西省洪洞县政府在城北古老的大槐树下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第九届寻根祭祖活动。

这一活动始于1991年,是为了祭祀从这里迁出的数十万移民的先祖而举行的。

6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那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活动,就发生在这里,就在这颗大槐树下。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的民谣更使大槐树名扬四海。

移民后裔前来寻根朝祖者络绎不绝。

1998年4月5日,笔者应邀参加了“第八届槐乡寻根祭祖节”。

祭祀活动在古槐迁民遗址举行。

当年的遗址已经建成古槐公园,增添了不少新景观。

公园内松柏青翠,杏花初绽,槐芽嫩绿,芳香袭人。

新修的门楼披红挂彩,大门内影壁上镌刻着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根”,两旁题写着4个刚劲有力的大篆字――“饮水”、“思源”(由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书写)。

牌楼上是已故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题写的“古槐逢春”几个大字。

整个祭祀活动隆重、恢宏、肃穆、庄重。

祭祀帷幕在鼓乐声声、鞭炮齐鸣中拉开。

几十名身着民族古装的鼓手列成方队,擂起威风锣鼓,声振四方;十多名唢呐手齐奏本乡人师旷(春秋晋国乐师、音乐鼻祖)所作的古曲,荡气回肠。

上万人默立在写有“古大槐树处”的石碑前,祭奠移民先祖。

洪洞县长“抱切切之虔诚,怀殷殷之情意”宣读《祭古槐先祖文》,希望古槐子孙敦睦相谊,精诚团结,为家乡建设出力。

山西省副省长说,海内外古槐后裔同根同祖,血脉相连,今天追忆移民先祖功德,是为了弘扬先祖的创业精神,为中华强盛竭忠尽力。

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动人心魄的是拜祭先祖仪式。

祭坛上摆放着当年移民的姓氏牌位,估计有400多个。

远道而来的移民后裔从中寻找到自己先祖的姓氏牌位,虔诚地摆到前台,再点一簇香,献一个花篮,顶礼膜拜,表达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对先祖的思念之意。

在冗长的拜祭者中,有不少海外游子,他们大多来自东南亚和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明朝移民

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明朝移民
年 ,山西人 口已达 4 0 万 .比 当 0余
时的河 南 、河 北两 省人 口的总 和还
要多 。山西人 口稠 密 首 推晋 南
而洪洞 又是平 阳 ( 今临汾 )~带 人
的情 形下 ,才会 背井 离 乡 .移 民他
地 。 山西 洪洞 的大槐树 所在 地 ,实
际上 是移 民的聚 集地 。移 民们临 行
古大槐 树处 ,纷 纷下 马祭拜 互相 传言 : 回到大 槐树老 家 了。 ”这
时 .乱 兵不 但没 抢掠 ,反而 将财物
口稠密之 县 。为 了巩 固政 权 、发 展
经 济 ,明朝初 年 ,朝廷在 洪洞 广济
之 时 ,凝 眸高大 的古槐 ,依依 惜 别 故 乡。晚秋 时节 .槐 叶凋落 .老 鹤 窝显 得十 分醒 目。栖息 在树 杈 间的 老鹤 发 出声声哀 鸣 ,令 即将离开 故 土 的移 民潸 然泪 下 .不忍离 去 .频
有碑文 .简 述移 民事略 。亭前 靠西
J U LO O Rl A FC I E EU 8 NF R S R 2 1 8 ( ) HN S RA O ETY 00 1




山西洪洞大槐树 与明朝移 民
费 青 北 京林 业大学 图书馆 北京 108 0 03
问我祖先 来何处 山西 洪洞
大槐树 。 祖先故 居 叫什么 ,大
永 乐 间 ,屡迁 山 西 民于 滁 和 、 山 东 、河 南 保 安 等 处 ,树 下 为 荟 萃 之 所 。 从 明 洪 武 元 年 f 元 公 16 年 )至永乐 十五年 ( 元1 1 8 3 公 47 年 ) 不到 5 年 的时 间里就 组织 了 0 1次 大规模 的移 民。移 民的地 区遍 8 及 山西 5 县 和全 国十余 个省市 其 1 中 河 南 河 北 、 山东 、北 京 、安 徽 、江苏 、湖北等 省是移 民主 要聚 集地 ,少部分 迁往 陕西 、甘肃 、宁 夏地 区。从 山西迁往 各地 的移 民 , 后 又转 迁到 云南 、四川 、贵州 、新 疆及东 北诸 省 。如 此长 时间 、大范

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解释

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解释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由朝廷出面一共举行了22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主要是从山西迁到中原、华北一带,每个被迁出的人的具体家乡已经很难考证,但绝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洪洞大槐树
这并不是偶然的,由于是有计划的集体迁移,所以不可能直接从各个村把人直接带走,肯定要有一个集合的地点,这个地点就在山西洪洞县外一棵汉代古槐树旁边的广济寺——因此,这些迁出的人所传下的族谱中才会大都提到“大槐树”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族谱中的地点除了“大槐树”之外,具体的乡村名称都比较混乱,可能是相传有误,也可能是其本身的故乡但并不在洪洞县附近,所以具体“地址”都很难考证
但“洪洞大槐树”却是真实存在的,目前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称为“古大槐树”,是国家4A级景区,各地到此寻根的人络绎不绝
最后,再稍微分析一下LZ提供的“地址”,明朝“山西平阳府绛州”还是比较明确的,是现在山西省运城市的新绛县,而龙门县这个名称是宋朝以前的,宋朝时就改名为“河津县”,并沿用至民国。

而且,在明朝时,河津县并不属于绛州管辖(唐朝时龙门县到属于绛州,还出了个薛仁贵),到了清朝才归属绛州管辖
而后面的“大槐树”就很明显了
再分析下上面三个地址,分别是运城市新绛县——运城市河津市(县级市)——临汾市洪洞县(临汾在运城市北面),很明显不是一个地方,到很像是一个迁移表(在大槐树集合前的)。

山西移民历史—洪洞大槐树综述

山西移民历史—洪洞大槐树综述

迁民壁画
•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 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 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 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 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 移民在广济 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 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牌坊
•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 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 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 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 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 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 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 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千年槐根
•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 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 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 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 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 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 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 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 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 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根字影壁
•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 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 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 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 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 故园家国之感。
槐香桥
•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 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 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 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 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 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 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 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大槐树,这座常青古树,见证了山西洪洞移民故事的轶事和传奇。

它是洪洞县的标志性景观,也是当地移民心灵的寄托。

洪洞县位于中国山西省,素有“中国移民第一县”之称。

大槐树的移民故事与洪洞县的发展息息相关。

上世纪50年代初,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洪洞县开始了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和移民计划。

当时的洪洞县面临着山区环境恶劣、土地贫瘠、农业产出差等问题。

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政府决定采取移民的方式,将贫困地区的农民迁移到富饶的平原地带,使他们能够脱离贫困,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移民过程中,大槐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鼓励农民参与移民计划,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其中,大槐树成为了宣传的象征。

当时的电影、电视剧中常常出现大槐树的身影,歌曲中也流行着歌词“大槐树下美人歌”。

这些宣传手段激励了许多农民参与到移民计划中。

大槐树移民故事的精髓在于,它不仅是一棵古老的树木,更是人们梦想的象征。

农民们希望能够像这棵大槐树一样,扎根于新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迎接美好的未来。

如今,洪洞县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移民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大槐树成为了洪洞县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味其中的故事。

人们在大槐树下合影留念,感受着洪洞移民故事所带来的力量和希望。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故事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毅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洪洞县的骄傲,展示了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凝聚力。

大槐树,见证着洪洞县的发展,也见证着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历程。

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

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

一、概述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是我国家谱文化中的珍贵遗产,记录了朱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和丰厚家族文化。

大槐树,是山西洪洞县的一个著名古树,它见证了朱氏家族的兴衰和迁徙,也见证了我国社会的变迁。

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到聊城临清的朱氏家族祖谱是研究我国社会历史和家族文化的重要文献,对于了解明朝社会和聊城临清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大槐树的迁徙历程1. 大槐树的原址大槐树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城南5公里的一个叫大槐树的村子。

据《大槐树村志》记载,大槐树始植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大槐树村最古老的一棵树。

2. 大槐树的迁徙明朝末年,大槐树所在的村庄屡遭兵燹,家族祖谱和家谱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

为了保护大槐树和家谱文化,朱氏家族决定将大槐树从洪洞县迁往聊城临清。

这一决定意味着朱氏家族对家族文化的重视和对祖先历史的怀念。

三、朱氏家族祖谱1. 祖谱的内容朱氏家族祖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家族成员的尊称、生日、婚姻、职业等重要信息,还包括家族的传统和家训等内容。

祖谱中所记录的信息对研究我国社会历史和山西洪洞、聊城临清地区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2. 祖谱的价值祖谱是家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承载了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家族成员的荣辱。

朱氏家族祖谱记录了家族的兴衰史和家族成员的奋斗历程,反映了我国社会的变迁和家族文化的丰厚。

朱氏家族祖谱还承载着家族成员对先人的追思和对后人的教诲,具有深厚的情感价值。

四、明朝社会历史的影响1. 大槐树和朱氏家族在明朝社会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社会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

大槐树作为一个生生不息的古树见证了明朝社会的繁荣,也见证了朱氏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朱氏家族祖谱中的记录反映了明朝社会的风貌和社会风气,对于研究明朝社会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2. 家族祖谱在明朝社会的意义在明朝社会,家族祖谱承载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洞大槐树张氏族裔举迁山东现况

洪洞大槐树张氏族裔举迁山东现况

洪洞大槐树张氏族裔举迁山东现况展开全文洪洞大槐树移民是发生在明朝早期将山西人口强制迁移到华北地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的移民潮。

洪洞移民地图临清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县古城内;临清另一张氏始祖系出山西洪洞,于明初奉旨迁徙临清县清源居住;兖州张氏一支始祖讳马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兖州县马家村,后历数代,移居张家楼村;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三老,明洪武年间奉旨迁居定陶县湾子张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四老,字开基,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明初奉诏迁居山东定陶县陈集东张庄、张胡同庄.迄今已传二十一世;展开剩余88%定陶张氏一支始祖讳宽,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定陶县江山寺村;定陶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瑞、讳诚兄弟二人,于明初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迄今已传十三世;滕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兴仁乡东谷山村;汶上张氏一支始祖讳为众,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家大柚迁居兖州府运河西寺前铺(现属嘉祥县),后迁居汶上县南旺乡;曹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志善.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张嘎村迁居曹县西三张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有道,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张嘎村迁居曹县白堂村;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迢居曹县韩集镇;曹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到山东曹州府李庄集村,后又东移二里建村为黎阳村(梨元村);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北文庄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铁炉村: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张鲁回族镇张湖涯、樱桃园乡耿王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讳化龙、讳化虎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张化龙村;莘县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樱桃园乡将军寨村;郓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西何庄,嘉靖年间,复迁张庄、张兴庄.因善做豆芽,俗称豆芽张庄,另一支东张庄因善做豆腐,俗称豆腐张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郓城县张尔略屯、张光裕屯、张问屯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昆仲三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曹州府郓城县廪南村石佛庙,四世祖善路,迁居张李庄村;郓城张氏另一支始祖讳福林,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老鹳窝迁居郓邑南关外龙王庙居住,永乐年间迁张胡同村;枣庄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枣庄县东谷山村;洪洞大槐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嘉祥县王固堆头乡苦水庄村;,嘉祥张氏一支讳开幕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今孟故集乡岳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平阴县石峡迁居于城北张楼;肥城张氏一支始祖兄弟三人讳伯巧、讳伯敬、讳伯能,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肥城县石横乡大留村;益都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益都县东高乡大王村:武城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武城县李家户乡:夏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夏津县;平原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平原县;莘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莘县单庙乡新庄村;曹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曹县黎阳村;平阴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二十五年自山西洪桐迁居平阴县石峡村;莒县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莒县;菏泽张氏一支始祖讳则,于明初自山西洪洞铁板桥迁居菏泽市北杨张村;莱阳县双山村张氏始祖于明洪武三年自青州府乐安县碑次口村迁居于此;潍坊张氏始祖讳明善于大明永乐二年自莱州府潍县徙业来龙潭;邹平张氏始祖自明洪武初年从枣强迁居邹平县柳泉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盛恒于明朝永乐二年由燕京迁卧龙山镇张庄村;济南张氏一支始祖讳梦笔自洪武年间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莘县张氏一支始祖讳得山于永乐年间迁居河店潘庄;即墨张氏一支始祖讳自当于洪武初年迁居于此,四始祖迁居松庄;临沂市张氏一支始祖于明中期自曲阜迁居葛家王平村;苍山县张氏一支始祖于西吴元年为躲避战乱自济南长清迁居尚岩镇;夏津县张氏一支始祖讳洪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居于此;临朐张氏一支始祖讳荣明初自浙江钱塘迁居于此;宁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自日照迁居于此;日照张氏一支始祖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高密张氏一支始祖讳孝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此;平阴张氏一支始祖讳五伦于洪武元年自山西洪桐迁居于张家庄;沂水张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桐迁居沂水西;淄博张氏一支始祖讳时能于洪武二年自邠州(现陕西彬县)迁居于寿光后移居淄博;肥城张氏一支始祖讳奉先于元顺帝至正年间自山西洪桐迁于此;栖霞张氏一支始祖讳允明于正德年间由江苏杨州迁居于此;莱阳张氏一支始祖讳仲即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泰安张氏一支始祖讳士忠于明永乐年间迁居于此;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南旺湖张井,二世祖于明朝建文二年迁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西洪洞县迁与城西北顺河集;汶上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九年自山西洪洞县迁汶上南旺湖内;老僧堂张氏一支始祖讳诗脱兄弟三人于明朝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顺河村;老僧堂另一张氏始祖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汶上县迁居今孟姑集乡张庄,至三世祖迁张村;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洪武三十年自山西灵石县迁居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城北昆村(大张楼);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任秀于明朝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先迁居城北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居任城西张庄村;济宁张氏一支始祖讳禄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于永乐六年(1408年)被封于任城西张庄;嘉祥张氏一支始祖讳源于明朝永乐二年自曲阜春亭庄迁居张家村;嘉祥万张张氏一支于明朝正德五年由万张迁此立村取名张家庄;平邑卞桥西京卜村张氏始祖讳会元于清朝初年从兖州张家楼迁居于此。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真相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

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

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

这一切,还须从元末明初说开去。

自宋朝灭亡后,在一百多年的元朝统治中,统治者对农民的盘剥是异常残酷的。

到了元末,不堪忍受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农民终于举行起义。

官方镇压农民起义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当时中原地区又接连发生水、旱、蝗、疫四大灾害,天灾和人祸折磨得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等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

为了求生,农民起义更是不断爆发。

元军出其精锐,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

后来,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达、常遇春北伐,进取山东,收复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结束了元末长年的兵灾,但水、旱、蝗、疫已使中原之地“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墟”。

山西与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相比,却是冰火两重天。

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那里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

元人钟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记》中说:“当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黄河)南北噍类无遗,而河东一方居民丛杂,仰有所事,俯有所育。

”说明当时山西比较安定,再加上邻省难民流入山西,山西人口更加稠密。

明朝建立以后,由于中原地区人粮剧减,不得不把许多州、府降格,开封就由上府降为下府。

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

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

朱元璋深有所悟“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等人的奏议,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见明太祖实录》、顾炎武《日知录》等)。

山西大梧桐树的故事

山西大梧桐树的故事

山西大梧桐树的故事说起山西洪洞的大槐树,获取很多人都有听说过,但是并没有亲眼见过。

有一首民间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鸹窝。

”这首民谣曾经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地区非常的流传,其历史背景就是在明朝初年的一次大型“移民”而遗留下来的。

于是着大槐树便成为了移民者们思想的印记,成为了很多人都无法忘记的“乡愁”,只要一提起山西大槐树那些事儿,人们往往是感慨万分的。

朱明王朝的洪武初年,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区由于连年战争,据民间传说“燕王扫北”:当时“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于是当时人民遭受战乱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袭击,使中原大地,人烟稀少。

而这时期的山西地带,由于河山之险,没有战乱;又由于风调雨顺及社会安定,所以山西地区的民生相当富裕平安,而且加上外地多方的难民流入,于是渐渐地山西便人满为患。

这时,皇帝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从山西地带向其他地区移民。

大约是在永乐十五年前后,进行了第一次大移民——“山西大槐树迁徙”。

但是,虽然有官府的号令,可谁又想背景离乡、离开自己熟悉而生活富裕的家乡呢?于是在所有人都不同意的移民的情况之下,官府便想了一个好注意——贴出告示:“愿意移民的人,在家等待。

不愿移民的人,三天内赶到洪洞县的大槐树下集合。

”于是,三天之内果然大家都不约而面的,聚集大槐树下。

据记载,当时大槐树长得“盘日拿云,树身数围,浓荫可蔽数亩”,已经长得十分的巨大与茂盛了。

但是,这个告示却是官府的一个骗人的把戏:当人们都聚集之后,突然大批的官兵出现了,不但将聚集在大槐树下的老百姓全部围住,还拿绳子将他们全部都捆绑了起来。

原来,是将大家聚集在这里,好一块迁走。

大家得知真相后,不由得哭天喊地,无比悲伤地看着即将永别的故土,这时栖息在大槐树上的老鸹们,也不由得发出一声声“嘎嘎”的哀鸣,这令人们更是潸然泪下,频频回首家乡。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冯氏传说解析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冯氏传说解析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冯氏传说解析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在明清以来的华北各地流传甚广,研究者多认为它反映了明洪武、永乐时期大移民的史实,并将洪洞视为政府大规模强制移民的中转站,但其中诸多困惑仍未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其实无论口碑传说、族谱还是碑刻、地方志等文献,都反映了某种对祖先历史的集体记忆,也反映了移民的生活境遇。

在这些记忆中,我们看到的是移民家族定居、发展的历史,北方族群关系变化的历史,卫所制度等国家制度对基层社会影响的历史,也看到晚清民国时期地方士绅重构大槐树传说背后的时代取向或追求现代性的努力。

关于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问题,由于北京、河北、山东、江苏、陕西、河南、安徽、东北各地以及山西本省的许多地方长期广为流传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并大量载之家谱、墓志和地方志,因此多年来为学术界关注。

①据目前的文献资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涉及山西的移民活动事属无疑,但根据谱牒统计祖先来自此处的达到11个省的227个县,移民人口达到百万以上,也引起众多学者的怀疑,但终无合理的解释。

如果追寻有关此事的传说和历史,以其中所反映的人口迁移过程中的共同心态、移民有关祖先和家园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槐树或老鸹(鹳)窝被塑造成为一种神圣象征的过程,对此类话语背后的意义进行福柯(M. Foucault)所谓“知识考古学”的探究,也许可以发现这些话语和象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传说的不同类型和传承特点,发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氛围(socio-cultural context)。

关于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传说故事,包括迁民缘起的传说、大槐树地点的传说、官府强迫或欺骗迁民的传说、脚趾甲复形、背手、解手的传说、“打锅牛”分家的传说、迁民定居过程的传说等若干类,每类下又有不同版本的异文。

我们似乎从中可以发现,尽管这些传说的产生很难定时(timing),但其基本母题和主要情节是在两个特定历史时期,即金元北方民族大融合以后的明清汉族族群意识重塑时期和清末民初民族主义意识构造时期集中产生的,探讨诸如这样的一些历史过程,也许可以被视为采用历史人类学视角的思想史。

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

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

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可能来自一个叫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地方。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好多人的祖先都在那里生活。

那里有一棵超级大的槐树,大得就像一把能遮住整个天空的大伞。

有一个老爷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那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他们一步一回头,看着那棵大槐树,心里充满了不舍。

这棵大槐树就像是一个标记,让那些离开的人永远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

就算走得再远,他们的心里也一直想着家乡。

现在,很多人都想去山西洪洞大槐树看看,去寻找自己家族的根源。

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去那里,感受一下祖先生活过的地方。

《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一个神奇的地方——山西洪洞大槐树!你们能想象一棵大树能有多大多壮观吗?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呀,可大啦!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好多人的祖先都住在那棵大槐树的周围。

有一家人,他们不得不离开那里,去一个新的地方生活。

走的时候,小孩紧紧拉着妈妈的手,眼睛一直盯着大槐树。

他们带着对家乡的思念,走啊走。

就算过了很多年,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还记得那棵大槐树,因为那是他们的根。

所以呀,当我们问自己的根在哪里,也许答案就在山西洪洞的大槐树那里呢!《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三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来自哪里呀?今天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

听说,以前那里可热闹啦!有好多好多的房子,还有大片大片的田地。

人们每天都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

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大家不得不离开。

离开的时候,每个人都很难过,他们看着大槐树,心里默默地说:“我们会记住这里的。

”比如有个叫小明的祖先,他走的时候,还在大槐树下捡了一片树叶,一直带在身上。

这片树叶就像是一个宝贝,让他永远不会忘记家乡。

小朋友们,这就是山西洪洞大槐树的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呀?《寻根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作文四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个神秘的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山西大槐树与祖先迁徙
故事传说:宋代有个叫王佐尚,字召棠,人称召公。

他在洪洞县为官多年,深爱百姓爱戴,他在家中亲手载了三棵槐树,他去世之后,随着时代的进程根深叶茂的大槐树具有防灾护民的神力使周边低区免受洪涝灾害数百年。

明朝洪武年间及永乐年间曾多次移山西之民于南北各地,每次移民政府选定大槐树作为汇聚点发放迁移物资结队而行。

百姓在迁移之时故土难离,在大槐树下表明眷恋之情,纷纷将自己双脚小指头切一小片,埋于大槐树下,再取树下黄土贴于伤处,以示血脉相融,世代相传,不忘故里。

至今当地人广为流传,凡是山西大槐树下迁移的子孙后代们,其双脚小指甲分为两片。

还有一种说法,移民在出发前,官方用刀子在两脚小趾上刻画记号,以防逃跑。

所以至今移民后代的小趾甲都是两片复合的。

万民素怀的大槐树,在山西洪洞县城北一公里的广济寺旁树旁,有石碑一座,碑冠在盘龙细调之中篆刻“纪念”二字,碑阳绣刻“古大槐树处”隶书体大字。

碑文记载着明朝移民实便和就食的情况。

移民看到养育了自己的山西故士和亲人,到千里万里之遥的陌生地生存,毕意难以割舍,移民们则带一株槐树苗木,种植在新的居住地上,以表示怀念之情。

天长日久,洪洞大槐树的故事便妇孺皆知。

从洪洞带到各地的槐树苗也在新的土地上生根成长,枝繁叶茂。

据《趣闻甘肃》一书所叙:武威境内的槐树遍布,据说与大槐树移民有关。

在武威众多的大槐树当中尤以城东十公里处清水乡张清堡的大槐树最为著名,它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树围 6.9 米,树高15米,树冠高大,枝叶繁茂,前去观赏者络绎不绝,还有人焚香叩拜算是对先人的怀念。

又据《中国姓氏》一书中所述:据史志族谱等文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延至乾隆年间,经历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600余年。

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文字记载的既有18次。

由上述资料引发,我们祖先与槐树有关的故事还得简要叙述:据梁氏第七世人口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梁家坡的老宅院内有一颗大槐树,光绪初年先人迁居后,老院出卖,槐树仍然归原祖,随之便把槐树挖倒,当时要加工成板,可把
老先人难住了,没有那么长的锯子只好从四面循序而锯,就这样翻转加工成的木板宽度在二尺以上。

可见树围起码在3米以上。

这么粗的树,树龄大概要超过300年也许超过 400 年以上。

《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有这样一句“徒谪实之初县”,翻译过来为“把被判罪的人迁去充实新设的县”。

这一法各朝大概沿用,传至明代亦如此。

传说梁氏祖先拨了人的萝卜而罚流,也算是证据。

山西省的赵城就是赵姓的起源地。

早在周穆王时,有个卓越的御马手名叫造父,由于他有向穆王献八骏马之功,穆王封他于赵城,其子孙即为赵氏。

《百家姓》之所以把赵姓列为百姓之首,是因为它成书于宋代,据考是为了取宠于宋朝执政者-赵氏。

赵姓是当今中国第8位大姓,总人口约2600 万。

三、关系再好,不能互相谈论对方的隐私。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对于一些不符合礼制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东西,不能看,不能动,不能听,不能说。

当然这句话有取舍的地方,但对于一个人的隐私,我们却真的不能去涉及,去随意地说出口。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有自己的隐私,和人关系再好,也不能把我们的隐私随意地告诉给对方,说了,一旦彼此之间有了些小矛盾,对方就很有可能拿我们的隐私说事。

这样一来,彼此之间的矛盾加大,感情淡化,实在不应该啊。

四、关系再好,也别让对方知道我们曾经和对方爱人的过往事。

人与人的相遇,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也许,在我们年轻时代的某个阶段,我们曾经深深地爱上过某个异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美好的结果。

也许,当我们还在情投意合的阶段,我们的爱情,却遭遇棒打鸳鸯,或者其它意外事件的阻扰,好好的爱情,就此结束。

但神奇的是,多年以后,我们竟然发现,我们的某个关系很好的朋友,对方的爱人,竟然就是我们曾经深深爱过的那个人。

这时候,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曾经和对方爱人有过的交往告诉给对方。

一旦说了,对方必然会醋意大发,有的甚至认为我们曾经和他(她)的爱人有过很多故事,还会怀疑我们会不会继续藕断丝连地交往。

这样一来,彼此之间,就有了猜忌和怀疑,再聚在一起,就显得有些尴尬了,于是,感情慢慢变淡,就成为了很必然的趋势了。

朋友们,人与人关系再好,也不能把这四件事告诉对方,不然会淡化感情。

学习强国争上游抢答答案
第1题、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应当通过()、机要通信或者其他符合保密要求的方式进行。

正确答案:B.机要交通
第2题、中国四大名亭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是()。

正确答案:B.爱晚亭
中国四大名亭中,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爱晚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清风峡中;湖心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中央;陶然亭位于北京市南二环陶然桥西北侧。

第3题、油锅起火时,不正确的扑灭方法是()。

正确答案:A.用水扑灭
油锅起火时应使用锅盖盖住油锅口或用灭火毯灭火,不能用水扑灭。

第4题、我国第一位获得欧文斯奖的田径运动员是()。

正确答案:B.王军霞
为了纪念美国男子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美国体育机构以他的名字设立“杰西·欧文斯奖”,每年评选一次,奖给在田径运动中成绩卓著的各国运动员。

我国第一位获得欧文斯奖的田径运动员是王军霞。

第5题、废药品属于()需要特殊安全处理。

正确答案:B.有害垃圾
第6题、选择正确的读音。

()
正确答案:A.针砭bian
针砭biān,比喻发现或指出错误,以求改正。

第7题、东汉时期,曾以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自誓而受后人崇敬的“伏波将军”是()。

正确答案:D.马援
马援,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建武十一年,任陇西太守,缮甲兵,修城廓,劝耕牧,安定西羌。

十七年,任伏波将军,率军镇压交趾二征起义,
封新息侯。

曾以男儿当“死于边野”“马革裹尸”自誓,出征匈奴、乌桓。

第8题、选择正确的读音。

()
正确答案:B.瞠chēng目结舌
瞠cheng目结舌,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第9题、在国境内组织到境外的游览、度假、休闲等形式的旅游活动以及为旅游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经营活动。

这种说法是()的。

正确答案:A.正确
第10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作者是()
正确答案:C.李白
《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