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自从19世纪以来,人文地理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人文地理学的起源、主要研究领域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来探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一、人文地理学的起源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理上的实证研究,而忽略了人类的角色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在20世纪初,人文地理学逐渐崭露头角,在学科界取得了重要的地位。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1.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关注人类的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考察与分析,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
通过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塑造及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2.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
研究者关注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问题等方面,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
3.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关注经济地理的空间组织、资源分布、交通与通信等方面,以揭示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的又一重要分支,它研究社会现象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研究者通过考察社会群体、社会差异、社会行为等方面,来揭示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三、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文地理学需要更加关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也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使得研究者可以更精确地定位和分析相关数据,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
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丰富多样文化的国家。
其社会地理和人文地理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形象和特征。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探讨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
一、经济地理中国的经济地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和发展不平衡。
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区域,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拥有良好的交通和物流网络。
而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受制于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
二、人口地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地理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拥挤的人口密度导致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加大,而西部地区则人口稀少,人口分布不均衡。
三、文化地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显著。
南方地区的文化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注重饮食、语言和艺术表达,如粤菜和闽南音。
而北方地区则更加注重饮食的粗犷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如饺子和烤鸭。
四、城市地理中国的城市地理可分为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拥有发达的金融业、科技业和文化艺术场所。
二线城市如成都、重庆和南京则具有较为独特的地方文化和经济特色。
五、农业地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东北地区因其寒冷的气候条件适合种植黑龙江特色农作物,如大豆和玉米。
而长江流域地区因为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适宜稻米和水果的种植。
六、旅游地理中国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旅游地理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
西南地区的丽江和桂林山水秀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而东北地区的沈阳和大连则以其特色的冰雪和海滨旅游资源而闻名。
总结: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国家形象和特点。
不同地区的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给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条件和机遇。
通过了解中国的社会地理与人文地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这个广袤的古老国家。
我国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地理学:方向正在变化的科学
【内容提要】我国地理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跨入21世纪之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重大任务。
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强烈地改变了我国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及各地区的“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
地理学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中国地理学/发展进程/当前形势/未来任务geography in china/past progress/present situation/future direction.【正文】1 50年来我国地理学发展的辉煌成就1.1 根据我国自然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1952年全国进行高等院校院系调整,一些综合大学建立了地理学系,并属理科。
在各大区与省师范院校中普遍设立地理学系,师资培养有很大进展。
在几十年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地理学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发展。
在“文革”前高等学校的地理教育,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分专业教学,以二三级分支建立专业,加强了数理化自然科学,增加了实践时间,使地理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发展。
在为国家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过程中,地理学研究机构逐步增加,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
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建立了综合性的地理学研究机构和有地区特色且针对我国特殊的地理问题的专业性地理学研究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在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建立的研究机构更多。
80年代我国人文地理学得到复兴,促进了应用地理、计量地理、旅游地理等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由地球信息科学家开拓的gis在全国学术界和社会许多部门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动了地球信息科学在我国的发展,初步建立起一个地理信息科学基本体系。
地理学研究机构和地理研究的发展,使地理学在为国家目标服务和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2 “以任务带学科”,提高了地理学的应用价值“以任务带学科”是我国50年来地理学取得蓬勃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
接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相关的研究。
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跨学科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遥感、GIS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文地理学有望在理论创新、方法改进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人文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文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变迁。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等现象。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均衡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社区发展等议题。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主要是基于实际经验和观察,而非系统的科学研究。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文地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19世纪初,人文地理学开始脱离自然地理学的束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早期的人文地理学家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记录,来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他的《新大陆》一书详细描述了拉丁美洲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0世纪初,人文地理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主要关注地理空间的社会构造和人类行为的地理模式。
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同时,一些理论框架也被提出,如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提出,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到了20世纪中叶,人文地理学进一步发展并拓宽了研究领域。
在这一时期,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身份、性别、种族等社会因素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社会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展开。
一些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理环境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
同时,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也逐渐形成,如旅游地理学、健康地理学和文化景观研究等。
进入21世纪,人文地理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人文地理学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全球范围内的地理问题,并探索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同时,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也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
阐述新时代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思考
阐述新时代下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思考关于经济地理发展的粗浅思考。
经济地理在地理学内是较为强势的分支学科, 一些新的分支(如旅游地理) 尽管发展很快, 但相对来讲还是会受到一些忽视。
有关经济地理研究学术统计显示出中国对国际研究衔接关注很快, 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经济、进化经济、文化转向、全球生产网络问题、植入问题等。
有些工作很详细, 例如从新经济地理角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使用了全国222个城市为案例。
衔接研究后, 应该思考中国特色问题:中国特色行政制度及相应制度经济、改革开放的问题、全球化问题等。
中国区域构成的基本空间结构也是特色, 能不能形成中国宏观区域格局(如胡焕庸线) 背景下的特色区位理论?关于全球化思考, 中国的生产体系在全球是什么样的情况、整体上造成了什么影响?从旅游地理角度看, 对应于全球生产网络研究思考旅游作为一种全球化消费, 是否存在一个全球消费网络(global comsuption network, GCN) ?应该思考并关注其在全球经济格局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本身及其作为现在中国引领全球的一种经济现象, 以及早期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等所引致的各个区域关系和全球化联系, 应从中国制造的层次、结构、模式等角度来思考中国制造的全球化影响及对全球的影响, 同时考虑这种过程中的中西差异及其背景。
中国人口结构、人口密度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这在旅游研究中是最明显的:人口密集导致旅游流的集聚乃至拥挤现象。
还有相关的空间、年龄、经济、创新力、红利、代际公平、房地产、人口密度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问题, 这些也涉及了经济地理学和其他学科关系问题。
最近, 我的团队在进行与经济地理相关的中国特色案例研究。
一是人口红利问题跟代际公平问题在全国的分异。
通过建立测算方法对国内国际的测算比较, 对国内不同城市代际问题进行了分析测算并分析了房地产价格的代际公平。
二是从胡焕庸线宏观格局下全国不同旅游出游潜力曲线(也是区域经济潜力曲线) 的构成, 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发展探索独特的区位分析理论。
地理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
地理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空间格局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由此可见,地理学包含了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两个重要的分支。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在地表上的分布、活动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而经济地理则关注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域上的分布和影响。
本文将分别对这两个分支进行介绍,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人文地理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在地表上的分布和活动。
这其中包括人类的居住地、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交通运输与通信网络的建设、人口迁移以及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人文地理关注的是人类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依存、互动和适应。
人文地理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与变迁:人文地理学家关注城市和乡村的空间分布、形态与发展方向。
他们研究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空间分布模式,以及城市扩张和城市化对乡村的影响。
2. 人口迁移与人口分布: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人口的迁移规律和人口的分布模式。
他们关注人口迁移对城市与乡村的影响,以及人口分布与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
3. 文化、语言与地理环境:人文地理学家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语言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他们关注土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以及语言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特点。
二、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表上的分布和影响的学科。
它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包括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活动。
经济地理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并且如何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学家研究工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包括工业园区的选择、工厂设立的位置以及产业集群的形成。
他们关注工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农业与农村地区发展:经济地理学家关注农业的空间分布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他们研究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以及农村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探讨农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一、概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及其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它融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与方法。
自其诞生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从早期对区域经济差异、资源分配以及人口分布等现象的关注,到后来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变化等问题的深入探讨随着信息技术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又进一步扩展至对数字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文化地理等新兴研究领域的探索。
当前,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正朝着更加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交织拓展,一方面关注个体行为、社区互动与地方发展的微观动力机制,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全球经济体系、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国家间经济联系与地域战略格局的宏观构建。
与此同时,随着大数据、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该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大大提升了研究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未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将在继续深化传统领域研究的同时,面对快速变迁的世界经济格局、城乡转型、生态安全挑战等诸多新问题,不断调整和拓宽自身的研究视野与框架,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耦合演进的新规律,为解决现实世界的空间规划、区域政策制定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话题背景介绍:探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不仅关注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更聚焦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塑造我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通过对人口分布、城市化进程、资源利用、经济活动和空间结构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新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于理解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资源分配、文化差异和经济增长方式至关重要。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
241作者简介:赵一振,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理学史研究;通讯作者:胡志良。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研究赵一振(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比较迅速,成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一花独放”。
论文在梳理了新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之争的同时,阐述了关于经济区划的研究,也对工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与交通地理学等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进而阐明经济地理学的繁荣发展对于人文地理学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 经济区划 农业地理学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7-0241-0220世纪50年代中国地理学的体系基本上是遵循着苏联的模式重新确立,经济地理学被提升为与自然地理学并列的分支学科,由于经济建设的各方面需要,经济地理学的各部门研究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突破。
50年代初期,中国科学院地理所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下设地理、地图、大地测量3个研究室。
当时在地理所内从事经济地理研究的不到10人。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经济地理教研室,成为培养经济地理学工作者的重要中心。
南方的湖南大学以曹廷藩为首成立了湖南大学经济地理系。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部分院校的地理系也开始筹建经济地理教研室、教研组。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内成立了经济地理学科组,并以《中华地理志》编辑部为依托,建立了地理研究所工作站。
1958年秋天,吴传钧率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部分人员由南京赴北京,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
组织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为经济地理学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可靠的基础,并为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贡献了很多的力量。
[1]一、经济地理学理论之争我国的经济地理学,是在学习苏联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同时对旧中国的资产阶级地理学思想进行批判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中国地理中国人文地理课件ppt
中国人文地理的机遇与前景
可持续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 友好型社会建设等,这为中国人文地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
科技创新机遇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文地理也面临着科技创新的机遇。例如,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技术等空间技术的应用为中国人文地理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地理位置
中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为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处于亚洲中心地带, 拥有广泛的陆上贸易通道,促进了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02
中国的人文地理
中国的人口地理
人口规模与增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增长速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人口密度较高
人口结构与年龄
区域协调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建设,促进各地区之间 的协调发展。这将为中国人文地理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THANK YOU.
衡。
02
科技创新推动
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地理信息技术、气象科技等领域的创新
。
03
区域协调发展
重点促进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动
西部地区重点城市群和特色小镇建设。
中国地理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引擎
中国正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地理资源的优势和市 场的潜力将进一步吸引全球资本和人才。
国家政治体制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政区划
中国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域, 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
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地缘政治特点
中国地处东亚地区,与多个国 家接壤,地缘政治较为复杂
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经济建设、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决策制定等方面的贡献。
一、经济建设中的地理学应用地理学为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指导。
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经济地理学,其目的是分析区域内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和发展潜力,以便为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地理学家可以通过对资源分布的研究,帮助政府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地理学还可以通过研究区域间的交通、通讯和物流状况,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交通网络规划和物流布局的建议。
二、城市规划中的地理学应用城市规划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理学家可以通过对城市的地理环境、交通道路以及人文景观的研究,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比如,地理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城市土地利用情况、地形地貌等因素,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关于用地结构、建筑布局、城市绿化等方面的建议。
同时,地理学还可以通过对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的研究,为城市规划者提供关于公共设施规划和社区建设的建议。
三、环境保护中的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学家通过研究环境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它可以通过空间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帮助环境保护者了解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此外,地理学还可以通过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研究,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四、决策制定中的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家通过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时,地理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地理条件,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建议。
人文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地理学绪论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类活动或⼈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研究主要内容:1. ⼈⼝、粮⾷、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 经济建设事业空间分布的合理化3. 认识环境与区域的⽂化关系,使其合理化4. 研究政治军事⽅⾯的知识,巩固国防⼈⽂地理学的研究⽅向:⼈地关系现代⼈⽂理学的发展:1、⼈⽂地理衰落,经济地理⼀枝独秀(1949-1979)2、⼈⽂地理复兴(1980-1990)3、⼈⽂地理进⼊全⾯发展、提⾼阶段(1990年以来)中国近代三⼤地理学家:张相⽂、竺可桢、胡焕庸⼈⽂地理学的3⼤研究传统:⼈地关系Humans and Land区域研究Regional Studies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地理学的研究⽅法:传统⽅法:1. 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2. 利⽤和编制地图3. 进⾏⼈⽂地理的野外考察⼯作新技术和新⼿段的利⽤:1. 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地理学的应⽤2. 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3.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应⽤⼈⽂地理学的⽅法论:1. 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 研究的⽅法论:经验主义⽅法论、实证主义⽅法论⼈本主义⽅法论、结构主义⽅法论⼈⽂地理学的研究⽅法:1、实地调查2、⽐较与分类3、类⽐、归纳与演绎4、分析与综合5、预测6、使⽤GIS第⼆章语⾔地理语⾔的产⽣:⼀般认为,劳动是语⾔产⽣的惟⼀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语⾔。
声⾳和意义是语⾔的两⼤组成部分,语⾔的产⽣必须有⾜够的声⾳材料和意义要素。
声⾳材料和意义要素都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语⾔的本质特征:1. 语⾔是⼀种社会现象2. 语⾔是⼈类的⼀种交际⼯具3. 语⾔是⼈类的⼀种思维⼯具4. 语⾔是符号系统语⾔的发展:影响因素:⾃然条件:平坦、开阔、资源富⾜地利于语⾔发展、演化和扩散社会政治经济变迁:使得发展演变加速汉语发展与⽅⾔:汉语的发展:使⽤的⼈⼝最多随着少数民族⼊侵中原,中原⼈⼠南移⽽扩散并发展,形成7⼤⽅⾔:北⽅⽅⾔(普通话):吴⽅⾔(苏州话和上海话)闽⽅⾔(闽南语为代表)湘⽅⾔(长沙话为代表)粤⽅⾔(⼴州话为代表)客家⽅⾔(粤东、北,闽西、赣南)赣⽅⾔(南昌话为代表)语⾔的传播影响:影响因素:⾃然因素:开阔、平坦地更易于传播;社会⼈⽂:⾏政区划与管理、经济条件、⼈⼝迁移语⾔传播特性:语⾔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外延性、连续性、层序性、复合性、竞争性、演化性和阶层性的特点。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且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地理学界开始对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
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领域,关注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农田利用等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工业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等新领域。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差异,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地理与地理学”的著名学者刘骥为代表,中国人文地理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强调地域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方法,重视地理环境、经济活动、人口迁移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始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与城乡结构的变化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中国人文地理学学者开始关注城市规划、城市社会结构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以南京大学地理学院的郭路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和城市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21世纪初,中国人文地理学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问题。
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人文地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人文地理学学者开始研究全球城市网络、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挖掘区域文化的地理特征,并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仍将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演变,中国人文地理学需要关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人文主义地理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学就是苴一。
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与发展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1]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徳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
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哋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左论的泥坑。
20世纪20年代, 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苴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
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立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岀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3.1研究的主要内容[2]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囤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关注地理空间分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深入探索人类活动、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如何塑造和改变地理景观。
本文将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框架、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概述,并总结其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回顾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地理学观点到现代多元化的研究方向,揭示其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
我们将分析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如城市化、区域发展、文化地理、经济地理等,并探讨这些领域内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本文还将关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等当代议题中的贡献和挑战。
本文将对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随着科技进步、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深入发展,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将分析这些趋势如何影响学科的发展,并提出对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的预测。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概览,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及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发展历程既是对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空间组织的探索,也是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
早期的人文地理学主要关注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地域差异,例如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等。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人文地理学逐渐拓宽了其研究领域,涵盖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等多个方向。
这些领域的研究不仅探讨了人类文化、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还深入分析了这些模式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
近年来,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呈现出几个显著的趋势。
首先是跨学科合作的加强。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往往需要借鉴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跨学科的合作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也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中国的地理学科发展与学科体系
中国的地理学科发展与学科体系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学科体系。
一、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地理学是一门追溯到古代的学科,中国古代的地理学研究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
在古代,特别是东汉时期,中国的地理学达到了较高水平,著名的《山经》即是古代地理学的杰作之一。
然而,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始于近代。
1840年以后,随着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冲击,地理学开始引入中国。
1879年,中国大学堂(现北京大学)成立了地理系,这标志着中国地理学在现代意义上的起步。
自此以后,中国地理学经历了多次重大转型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地理学受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影响,开始注重政治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强调地域开发与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地理学逐渐恢复国际学术交流,开始引入西方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逐步发展了自己的学术体系。
二、中国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国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包括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两个主要分支,以及一些交叉学科。
1. 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等多个领域。
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经济空间结构。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规划与管理。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则关注研究工具和方法论。
2. 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
它包括地貌学、气候学、土壤学、水文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产生与发展。
气候学研究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变化机制。
土壤学研究土壤的形成、分类和利用。
水文学研究水循环和水资源的管理。
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 交叉学科中国的地理学还涉及一些交叉学科,例如资源环境学、地理信息科学等。
资源环境学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
地理信息科学研究地理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
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苗长虹 王兵)
文化转向: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苗长虹王兵)1 引言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经济地理学在对“计量革命”的反思与批判中,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开始在经济地理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开始受到严峻挑战,其影响渐趋下降,其研究内容、概念和方法也被重新审视[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7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凸现。
由此,人们开始反思社会发展的模式,并逐渐认识到,非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与制度等)尤其是文化因素在经济活动的动力机制及空间特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进而,人们开始希冀通过发挥文化的作用来抵消种种负面影响。
同时,由于种族、性别等研究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深入,也促使西方经济地理学者关注有关文化问题。
于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文化转向便因此成为西方经济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其研究领域涉及到高技术研发地(high-tech R&D workplace)[2]、劳工市场[3]、乡村[4]、企业[5]等多个方面。
虽然经济活动仍是当今经济地理研究极为重要的内容,但文化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研究焦点。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过去十年来激进学术文献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由经济向文化的转移[6]”,“文化和许多与其相关的思想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论题和最有活力的知识源泉,在某种程度上,它引导我们改写对现代世界中生活的理解[7]。
”Crang认为,文化转向体现并且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地理学自身的重构,明显地成为学术界内外关注的对象,在学术界内,文化研究成为主要的跨学科领域;在学术界外,文化也突然间变得无处不在[1,8]。
Thrift甚至认为,文化转向在某种意义上挽救了经济地理学,把它从垂死的、令人厌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9]。
本文的目的,是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并得到快速发展的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做一简要的归纳和介绍,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地理学有关“文化转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经济地理学开展“文化转向”研究的一些建议。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结合地理学和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探索人类文化、社会、经济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门学科中,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如何塑造城市和乡村,以及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的地理因素。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人们的文化、社会和经济行为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人们有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
例如,靠近海洋的地方,人们常常以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而在沙漠地带,人们则更加依赖于农牧业。
地理环境还可以影响城市的布局和乡村的发展。
丘陵地带的城市常常建立在山丘之上,而河流交汇处的城市则因交通便利而发展迅速。
乡村的发展也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如山区的村庄通常会选择在可耕地附近建立。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工业化进程使得城市化不断加速,城市不断扩展,而在扩展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压力。
同时,地理环境也会影响经济活动的分布。
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驻,从而刺激经济发展。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还关注城市化与乡村发展的问题。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但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有着差异。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和特点,从而为城市规划和乡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此外,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还研究了全球化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加速了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流动,使得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促进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合作提供理论支持。
总结起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一门涵盖了地理、人文学科、经济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它通过研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出不同地域人类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002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
1、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8. 2920.8. 29Saturday, August 29, 2020
•
2、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 人谈话 。05:2 2:2605: 22:2605 :228/2 9/2020 5:22:26 AM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8.29 05:22:2 605:22 Aug-20 29-Aug-20
谢 谢 大 家 020 5:22 AM8/29/2020 5:22 AM20.8.2920.8.29
• 12、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29-Aug-2029 August 202020.8.29
• 13、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 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Saturday, August 29, 202029-
中国古代具有人文地理性质的著作,以地 方志和游记为最多,均为史、地、文等的综合 著作,它们提供了人文地理的资料,但还不是 科学的人文地理学。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 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
二、中国近代的人文地理学 1840年至1949年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思想大量传人中国。西方近代 人文地理思想传人中国,大致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西 方学者来华。另一种是通过留学生归国后,翻译出版 西方的近代人文地理著作及自己著书立说。
•
9、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 强不息 。上午 5时22 分26秒 上午5时 22分05 :22:262 0.8.29
• 10、你要做多大的事情,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8/29/2
020 5:22:26 AM05:22:262020/8/29
• 11、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8/29/2
中国的主要地理变迁与地理发展
现代地理变迁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 模不断扩大
环境变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 日益严重
资源开发:资源开发过度,导致资源短 缺和环境破坏
交通发展: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交通方 式多样化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 发展迅速,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加强,共同应对全 球性环境问题
地理变迁的影响
自然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变化等 人类活动影响: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等 社会经济影响:如交通、通讯、能源、资源等 生态环境影响:如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
第二章
中国地理发展的现状
自然地理发展现状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气候特征:中国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 自然资源: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包括矿产、森林、水资源等 生态环境: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包括水土流失、荒漠化、污染等
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差距 较大
资源过度开发,导致生态环境 破坏严重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 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相对滞后
地理发展的趋势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 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 滞后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 益严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 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人文地理发展现状
人口分布:东部 沿海地区人口密 集,西部内陆地 区人口稀疏
城市化进程:城 市化水平不断提 高,城市规模不 断扩大
经济发展:东部 沿海地区经济发 达,中西部地区 经济发展相对滞 后
教育水平:东部 沿海地区教育水 平较高,中西部 地区教育水平相 对较低
地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引言】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灵魂。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领域乃至研究方向均处于变化中的学科,重新认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与学科方向至关重要。
通过梳理几十年来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主要分支学科发展阶段,总结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对转型发展社会背景的响应,一方面要坚持学科交叉的性质,以“人-地系统”为理论方向和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另一方面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要以新的心态、新的视野,来思考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理念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对长期以来学科涉及到的主要问题,战略性、咨询性、预测性甚至总结经验性(成果表现为发展学科理论)的工作将会逐渐增加,重要性将逐渐显现。
阐述了信息化与社会空间经济组织、区域经济新格局与新型城镇化等重要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趋势,就“国际热点”与“国际前沿”、理论研究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理念以提出了新设想,并提出将“人文地理学”改称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建议。
【作者简介】陆大道,男,1940年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
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966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1980~1982年在原联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92~1993年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和波鸿鲁尔大学任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
一方面,在生产力布局、工业地理、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领域完成了大量全国性和地区性研究任务;另一方面,在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的学科理论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地理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国家的影响已经超出学科专业的范围。
这其中,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当然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几十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通过研究、规划、咨询及科学普及等实现我们学科的目标,依靠科学性与前瞻性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同时发展学科本身。
在现阶段,我们正经历着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信息化迅速发展以及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全球体系的过程。
国家、世界的变化都从一些方面影响学科的发展,学者需要认真思考与面对。
1研究领域乃至方向都处于变化中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对象是长期稳定的,这是本学科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
方向是一个时期的目标、领域的综合,领域是阶段性的,课题则是具体的方向领域实施具体包含的内容。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领域乃至方向皆处于变化中的学科。
如何对时代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是我们要考虑的头等问题。
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的确定是学科发展的灵魂。
领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从工业革命开始,西方近代地理学萌芽、发展。
特别是18~19世纪,那是近代地理学学说紛起、学派林立的大发展时期。
二次世界大战后,地理学由“物理学化”而带来的计量化发展在一部分国家十分盛行。
其中,以模型化最为流行。
与此同时,欧洲一些学者,开展社会经济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分析研究。
现阶段,欧洲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大约聚焦于全球变化、区域治理、国别地理等。
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地理学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大方向是由生产力布局转到社会经济空间组织与空间分析,这种变化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但主要领域的变化是: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生产力布局与规划-区域发展(综合分析研究与规划)-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预测、规划),等。
未来会如何呢?功能区,生态经济补偿,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会成为主要领域吗?城市地理学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发展迅速。
开始是学科特点与一般问题,城市总体规划与区域城镇体系,此后是城镇化与城镇化模式以及近些年来对城市空间重构、全球城镇体系、城乡关系发展以及数字城市、生态城市的研究,等。
旅游地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
学科发展大致经历了: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态势、资源的分类评价,旅游点(区)布局、旅游路线设计、客源地研究等,近些年关于地区旅游发展战略及生态旅游以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
上述那些不同时期学科研究方向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作用呢?主要是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导致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城镇化、社会发展等)程度与任务不同,发展中的问题和方针、政策等当然各异。
还由于当今世界大格局及中国与世界间经济关系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烈作用等,这些变化发挥了共同的影响。
现在,我们是否应该又要重新审视发展方向呢?美国人“重新发现了”地理学,提出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很有高度,但没有得到国内外广泛响应,也没有人在这方面工作。
“人-地系统”概念在中国地理学界很有影响,但长期坚持去研究的学者不多。
为学科长远发展考虑,应该进行以理论建设为目标,结合应用性实践研究,组织较大规模的探讨,很有必要。
现在是,一些不是我们学科的东西,我们并不具备特长的东西,也很感兴趣。
难道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就可不务正业吗?2现阶段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对学科应做何种响应的思考从近现代学科发展的历史分析中可以得到启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问题)的需求。
当然,还与科学技术发展大背景的变化有关。
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
发生了哪些与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重要变化呢?这些变化如何带来新的要求、理念以及新的发展环境?1) 经济发展实施战略性转型,经济增长率将会趋于中速增长,各地区发展态势与问题不同,内涵与解决途径也就不同。
2) 城镇化发展实际上也在转型。
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将会使以往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会下降。
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建设更加需要重视。
3) 信息化的大规模深入发展,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的空间重组。
信息革命新因素作用于我们的研究对象,将可能改变其运动规律。
如何改变的,改变了什么,改变之后又如何(改变了空间组织、空间联系,提高了效能,提高了竞争力,等等),这些就是新的地理学理念和观念,牵连着我们的大部分研究。
4) 随著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生态环境问题和区域治理及精细化管理会提到重要位置上来。
5) 中国发展正在改变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国发展与世界上广大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同时面临着严重的地缘政治压力。
6) “70后”和“80后”的地理学人正在成为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年轻人多了,好事,但也有问题。
主要是一些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的知识结构和实践积累不够,在实际研究中难有自己的独到看法。
迎接这些新的变化,研究工作可能要实现某种转型。
一方面要坚持交叉学科的性质、以“人-地系统”为理论方向和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我们的专业价值观与信仰仍然应该是空间经济、空间节约与空间合理(便利、连接、通达、管理、安全等),还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国情。
这些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理念,是不变的。
但同时,要以新的心态、新的视野,来思考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发展理念以及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等。
长期以来我们学科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如: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承载力及生态补偿,功能区,贫困地区与农村发展问题,“一带一路”,地缘政治等。
除这些“传统”领域外,明天将还会出现新的重要领域,我们应该如何去“重新发现”?做如何选择,可能关系到未来的学科命运。
如果对学科的方向感没有了,可能就很危险。
我想,我们已经占据了制高点(政府与学术界认同)的领域或正在攀登某制高点的领域,是要坚持不能放弃的。
如中国区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的城镇化与农村发展、区域与城镇发展的模型模拟、信息化与空间组织、旅游发展理论等。
放弃了或者失去了,学科在国家的地位就成了问题,迟早也会在科学体系中消失。
由于经济与社会转型,出现的问题也不同于以往,规划任务可能会有所减少,而规划任务的性质和内容也会改变。
如果规划类工作逐渐发生变化,将不能再以大部分时间做“工作队”了。
需要开发多元化的方式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战略性、咨询性、预测性甚至总结经验性(成果表现为发展学科理论)的工作将会逐渐增加,重要性将逐渐显现。
而且这类研究也一样会提出新的要求。
各种类型的区域、城市以及各领域的主要问题,都会共同要求我们开展社会经济及其空间组织的预测预报。
对于许多战略性研究与规划来说,要求更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
同时,承担引领当今国际上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重任。
与以往相比,要求我们的工作目标、知识及知识结构、成果深度及表现方式等逐渐有新的变化和质量提高。
以区域发展为例,我国未来区域经济增长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新技术、新行业、新集群等以及新的产销关系等,这些将影响区域发展的方向、增长空间和增长内涵,我们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必须跟上。
再以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为例,信息化发展正在带来空间、距离、地理邻近性等空间概念的理解、应用方面的变化,通信技术降低空间距离的摩擦力,导致时空压缩和时空汇聚,改变一系列空间客体之间的关系,曾经遥远的地方可能不再遥远,等。
对于如何与政府需求进行对接,对政府已经有的正在实施的、地方政府领导人已有的政策和设想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科学性及与地方政府意见一致的问题的关系等,都可能成为需要我们去面对的问题。
我们专业与政府的关系可能也面临着多元化情况。
3对一些重要领域和问题及其研究工作的认识3.1如何看待“国际热点”与“与国际前沿”地理学及其重要分支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是区域性很强的学科,因而也必然具有本土性。
必须立足于国情,但同时又要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需求与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我认为,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方向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中国地理学科学发展却可以代表当今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地理学部分学者迷念于纯自然科学化乃至“物理学化”方向。
其结果是反映这种倾向的计量化也被学者们自己基本否定了。
可以说真正的自然地理学在美国已经消失了。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地理学者曾经提倡的“社会-环境动力学”的理论,也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响应。
地理学不仅在科学体系中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应用价值受到质疑。
值得思考的是,今天的美国地理学能否引领世界地理科学的方向?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曾经在区位论、空间结构理论以及20世纪60~70年代对空间分析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但此后,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由于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都居于稳定状态,地理学者长期集中于区域和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地生态学以及对世界上主要的国别地理进行研究。
无论科学实践的规模和理论方法的进展,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都不突出,值得借鉴的成果相当有限。
近20 a来,西方个别国家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生了“社会转向”。
地理学发展中所奉行的实证主义以及被部分学者称之为的“科学主义”等,也在部分地理学家那里被否定了,转而强调人本主义、地方主义以及所谓“后现代”等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