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
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 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 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
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衬
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 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 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 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 金鹧鸪。”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 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 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 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 门”等都是以动衬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
慢》)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
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 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 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泊秦 准 》(杜牧)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 以美衬丑,以乐衬哀等。 如,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帽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 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 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其中“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一联就用了反衬法。诗人用海燕双栖反衬少 妇的孤独愁苦。
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 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 “想当年,金戈 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 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 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 复中原的决心。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的廉颇的典故。 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后秦攻赵, 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一心为 国,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 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人贿赂,却谎报廉 “一饭三遗屎”,赵王以为廉老,终于不用。词中 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 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 悲愤之情。
诗中的《后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
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为
“亡国之音”。 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
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 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 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 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不从中汲取教训。
6.抑扬。对人的褒贬,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 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 之分。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 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欲抑先扬 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
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 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 颜色”,以美衬美。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
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
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 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 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 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 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宋·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
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陶者》
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
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 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
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 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 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 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 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 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 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 长。”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 两色把这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 点染得十分明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 暗笔为这幅画添上嫣红、洁白两色,写出了花枝摇 曳、花香氤氲的浓春景象,使画面上的春光更加明 艳,春意更加喧闹。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 其目的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 的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 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 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
7.曲笔。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 笔法,叫做曲笔。用曲笔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
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如白居易的《邯
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 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 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种角度, 落笔对方,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 方的思念,极写
4.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
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 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 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
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
5.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
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 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 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千
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
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
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 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 品增加容量。
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 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 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
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
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 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 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
限同情。
3.烘托、衬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 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 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 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并序》中三次写江
又如韦庄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
碧如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
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人正话反说,表面上写得很 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其中蕴涵的却是对 故乡欲归不得的郁结的感情,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 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8.象征。象征是古典诗歌中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 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 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 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 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 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 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 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 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梧桐常在描写秋 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 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 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 “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 等。
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
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如《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 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 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 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 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 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 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同时,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 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满的劲 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 席而问,都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文帝高度关注的并非治国
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
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
臣的虔诚与谦恭。次句高度概括地写出贾谊少年英
姿、议论风生、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暗中包含着
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如果不看下文,读者几
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的颂歌。
第三句承、转交错,把孝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更通过这
一细节巧妙地把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褒扬到了极至;与此
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 昌龄 《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
知愁”,后面才说她“悔”, 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
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 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 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首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责之意,以 “求”“访”等字突出了孝文帝爱惜人才、遍访贤
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虚实相济)。虚实结合是指 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或过去的、未来的景、事互 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景。如《梦游天
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
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 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 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
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从而使自己思念家人之情加
倍托出。这种写法也叫主客移位。
再如刘皂的《渡桑干》:“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诗人十年客 居他乡,乡思之情强烈到了极点,然回乡的愿望不但不能 实现,反而离家乡越来越远,无奈之中只好把并州姑且当 作自己的家乡,诗 人的乡思之情在这种移情别恋的曲笔手 法中得到了超强的表现,既微妙而又真实,言简意深,耐 人寻味,而这绝非正面实写所能达到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这词全首都写军中生活,也可以说是写想象中的抗 金军队中的生活。上片描写在一个秋天的早晨沙场 上点兵时的壮盛场面。下片写投入战斗的惊险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两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 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末句一结,却转到在南 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恢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 现的悲愤。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全部成为 幻想,全部落空。 典型的先扬后抑。
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
霖铃》)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
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 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 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
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运 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
质,给人深刻启示,例:“越王勾践破吴归,战
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
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
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 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 史思考。又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