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六国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六国论原文和译文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兵器不利,打不好仗,输就输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削弱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失败的根源。
有人问:“六国一个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别的国家贿赂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的国家失掉了强力外援,不能独自保全自己。
所以说:失败在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
《六国论》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六国论》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①选自《嘉祐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②【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
赂,赠送财物。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③【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原文及逐字翻译六国论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信息,仅供大家阅读参考!【原文】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翻译】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竟然不能免于灭亡。
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
六国论内容

六国论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六国论的概述
2.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3.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4.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正文
【六国论的概述】
六国论是我国战国时期一本著名的政治论文,作者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纵横家、外交家苏秦。
六国论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六国论强调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以维护六国的国家利益。
苏秦在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六国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六国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对抗秦国的侵略。
其次,六国论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外交策略,如“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这些策略对六国的外交实践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六国论强调国家应该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国家实力。
苏秦认为,国家强大与否取决于经济实力,因此,六国应该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提高国家财富。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六国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六国之间纷争不断,强国对弱国进行侵略,国家生存危机空前严重。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秦提出了六国论,旨在通过六国联合,抵抗强国的侵略,维护六国的国家利益。
【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尽管六国论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但它对现代国际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依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矛盾。
六国论提醒我们,面对强国的压力,弱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
同时,国家要注重经济发展,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篇《六国论》完整梳理版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是公元前3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庄子集治思想中的篇章,也是五经之书中的一部分。
它最初被谥号为莫,描述了仁政的理论及其实践。
一、六国论原文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尚知义,罪不可免也。
”
二、六国论翻译
庄子说:“如果看到获利的机会,就应谨记礼义,处理危急的事务时也要时刻把义正词严放在心中,没有人可以免除自己的犯罪责任。
”
三、庄子仁政思想概述
《六国论》提供了一个实施古代“仁政”理念的可行性方法和手段。
庄子认为,将仁政作为首要考虑对象,并诚实执行,可以让国家昌盛繁荣、执政者不分贵贱,有利于国家长久发展。
四、庄子仁政思想实践
①坚守仁政原则:庄子认为,国家执政者应当以一切仁政为重,并以“仁”的标准去审视指导国家的政治。
②尊重贵贱:也是庄子仁政思想的一个核心,它要求执政者必须尊重
各阶层的贵贱,这也是仁政的基本要求。
③“三政为仁,三政非仁”:即朝政、臣政、民政三者中有仁之,无恶之,来维持多元的和谐,也是实施仁政的重要手段。
④保持均衡:实践仁政还需要保持政治和财经上的均衡,要不断创新
仁政思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仁政理论对现代文明意义
庄子仁政思想提倡以“仁”为核心原则,以“伦理仁义”为实施准则,强调尊重权利、平等对待众人,以及要有一定的克制力和耐心等。
这种思
想为现代文明带来了智慧,是一种概念性的理念,既能指导政府的理
论体系,也能指导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六国破灭,非兵①不利,战不善,弊②在赂③秦。
赂秦而力亏④,破灭之道也。
或⑤曰:六国互⑥丧⑦,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⑨失强援,不能独完⑩。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11)攻取之外(12),小(13)则获邑(14),大(15)则得城。
较(16)秦之所得(17),与战胜而得者,其(18)实(20百)倍;诸侯之所亡(21),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22)秦之所大欲(23),诸侯之所大患(24),固(25)不在战矣。
思厥(26)先(27)祖父(28),暴(29)霜露,斩荆棘(30),以(31)有尺寸之地(32)。
子孙视(33)之不甚惜(34),举(35)以予(36)人,如弃草芥(37)。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38)则(39)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40),奉(41)之(42)弥(43)繁,侵之(44)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45)矣。
至于(46)颠覆(47),理(48)固(49)宜(50)然(51)。
古人(52)云:“以地事(53)秦,犹抱薪(54)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55)之(56)。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57)迁灭(58),何哉?与(59)嬴(60)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61)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62)亡,斯(63)用兵之效也。
至丹(64)以荆卿(65)为计(66),始(67)速(68)祸焉。
赵尝五战于(69)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70)再(71),李牧(72)连却(73)之。
洎(74)牧以谗诛(75),邯郸为郡(76),惜其用武而(77)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78)殆(79)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80),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81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82)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83),当(8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完整版)《六国论》原文及翻译秦国通过攻打其他国家,小的时候获得城邑,大的时候获得城池。
与秦国所得相比,通过战胜获得的东西微不足道。
秦国想要的东西,正是诸侯国家最害怕的,就是不战而屈服。
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先祖,他们不畏严寒酷暑,砍伐荆棘,只为拥有一小块土地。
然而,我们的子孙却视之为不值一提,轻易地丢掉它,就像丢弃草芥一样。
今天,我们割让了五个城池,明天就要割让十个城池,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眠。
但是,当我们抬头看四周时,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因此,诸侯国家的土地是有限的,而秦国的野心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一味地屈服于秦国,那么他们的侵略只会变得更加猖獗。
因此,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经注定了。
最终,颠覆是不可避免的。
古人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
为什么齐国从未贿赂秦国,却最终成为了五国之一?这是因为他们与秦国结盟,但并没有帮助其他五国。
当其他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无法幸免。
燕赵的君主一开始有远大的计划,能够保护自己的领土,因此没有向秦国贿赂。
因此,即使燕国是一个小国,也最终灭亡了。
这就是战争的结果。
在丹水之战中,XXX的计策导致了燕国的迅速失败。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失败,三次胜利。
后来,秦国又两次攻击赵国,但XXX将其击退。
然而,XXX最终被谗言所害,邯郸成为了秦国的郡。
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虽然他们善于战斗,但是他们没有坚持到底。
当燕赵处于革命和灭亡的边缘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都很孤立和危险。
虽然他们在战斗中失败了,但是他们确实别无选择。
如果当时三个国家都珍惜自己的领土,齐国不与秦国结盟,刺客没有行动,那么良将仍然存在,胜负之数和生死之理就可以与秦国相抗衡,也许并不会那么容易。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虽然实力比秦国弱小,但也有可能在不贿赂的情况下战胜秦国。
如果要统一天下,就不能采取跟随六国灭亡的旧路,否则又会变成六国的下属。
尽管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但实力相对较弱,或许还有不靠贿赂就能战胜秦国的可能性。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最新9篇

《六国论》原文、译文及赏析最新9篇创作背景篇一《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
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国论原文、注释及赏析篇二六国论苏轼〔宋〕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越王勾践有君子六千人,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余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俊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役人以自养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那么有之矣;锄而尽去之,那么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那么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那么以客为无用。
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假设是其速也。
《何博士备论之六国论》完整版原文全文

《六国论》原文秦得所以并天下之形,而天下遂至于必可并;六国有可以拒秦之势,而秦遂至于不可拒者,岂秦为工于毙六国耶?其祸在乎六国之君,自战其所可亲,而记其所可仇故也。
秦之为国一而已矣,而关东之国六焉。
计秦之地,居六国五之一;校秦之兵,当六国十之一。
以五一之地、十一之兵,而常擅其雄强以制天下之命者,由其据形便之居,俯扼天下之吭,而蹈其膺背于足股之下故也。
使六国之君知夫社稷之实祸在秦,而相与致诚缔交,戮力以摈秦,即秦诚巧于攻斗,则亦何能鞭笞六国,使之骈首西向而事秦哉?又况得以一一而夷灭之也?盖其不知虑此,凡所以由早朝而晏罢者,皆其自相屠毙之谋。
此秦所以得收其敝而终为所擒也。
盖六国之势,莫利于为从,莫害于为衡。
从合则安,衡成则危,必然之势也。
方其为从于苏秦也,秦人不敢窥兵函谷关者十五年。
已而为衡于张仪,而山东诸侯岁被秦祸,日割地以求事秦之欢,卒至于地尽而国为墟。
六国固尝收合从之利矣,然而终败于为衡之害者,其祸在乎自战其所可亲,而忘其所可仇故也。
所谓战所可亲、忘所可仇者,秦人稍蚕食六国而并夷之,则关东诸侯皆与国也,宜情亲势合以谋抗秦。
然而,齐、楚自恃其强,有并吞燕、赵、韩、魏之志而缓秦之祸;燕、赵、韩、魏自惩其弱,有疑恶齐、楚之心而胁秦之威。
是以衡人得而因之,散败从约,秦以气恐而势喝之,故人人震迫,争入贿秦,唯恐其独后之也。
曾不知齐、楚虽强,不足以致秦之畏,而其所甚忌者,独在乎韩、魏也。
韩、魏者,实诸侯之西蔽也,势能限秦而使之无东。
秦苟有以越之,我得以制其后,此秦之所忌。
使齐、楚、燕、赵审夫社稷之实祸在秦,而知韩、魏之为蔽于我,委国重而收亲之,固守从约,并力一志,以仇虎狼之秦。
使其一下兵于六国,则六国之师悉合而从之,则秦甲不敢轻越函谷,而山东安矣!或曰:韩、魏者,秦之错壤也。
秦兵之加韩、魏也,战于百里之内;其加于四国也,战于千里之外。
韩、魏之致秦兵,近在乎一日之间;而其待诸侯之救,乃在乎三月之外。
秦攻韩、魏既归而休兵,则四国之乘徼者尚未及知也。
六国论内容

六国论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六国论的概述
2.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3.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4.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正文
【六国论的概述】
六国论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论文,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外交家、纵横家苏秦。
六国论主要论述了战国时期六国(韩、赵、魏、楚、燕、齐)之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国论的主要内容】
六国论的核心观点是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大的秦国。
苏秦在论文中详细分析了六国的地理位置、资源、军事实力等因素,论证了六国联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策略和措施,如互相支援、互派人质、共同防御等,以加强六国的团结和合作。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
六国论产生于战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诸侯割据的时代。
当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迅速崛起,开始对其他诸侯国进行侵略扩张。
六国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亟需寻求一种有效的对抗秦国的策略。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秦提出了六国论,为六国指明了一条生存和发展的道路。
【六国论的现实意义】
尽管六国论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但它对于现代国际政治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日益紧密,面临着诸多共同的挑战和问题。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六国论》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六国论重点句子翻译1《六国论》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六国论》原文翻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赏析注释(1)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赂,赠送财物。
(2)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3)互丧:相继灭亡。
(4)率:全都,一概。
(5)完:保全。
(6)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7)厥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8)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暴,同“曝”。
(9)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10)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越厉害。
(11)判:决定,确定。
(12)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13)迁灭:灭亡。
(14)与赢: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15)远略:长远的谋略。
(1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速,招致。
(17)李牧:赵国大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18)洎(jì):及,等到。
(19)三国:指韩、魏、楚三国。
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20)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
数、理,指天数、命运。
(21)较:较量。
(22)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23)劫:胁迫,挟持。
(24)为(wéi)国者:治理国家的人。
(25)下:降低身份。
(26)故事:旧事。
六国论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宋·苏洵【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苏洵《六国论》课文

苏洵《六国论》课文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教材分析:《六国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首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是理解文章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优选六篇

《六国论》原文及译文优选六篇译文:篇一【注释】①六国世家:六国,指齐、楚、燕、魏、赵、韩。
世家,《史记》中传记的一体,主要记叙世袭封国的诸侯的事迹。
六国在《史记》里均有“世家”。
②窃:私下。
谦词。
③山西:古地区名。
战国、秦、汉时代,通称殽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与当时所谓关中含义相同。
④深思远虑:形容深入而周密地思考。
亦作“深思熟虑”。
⑤咎:责怪。
⑥郊:邑外为郊。
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
下面的“野”也是指郊。
这里是指韩魏境内。
文学赏析篇2《六国论》一开始,首先明确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劈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因此灭亡定下结论。
苏洵认为:六国之因此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身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身走向毁灭。
因此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
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接着苏洵再从“赂秦”的两个方面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后果。
苏洵指出:秦国由于接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比秦国打胜仗所得到的土地要多出百倍,其他各国由于送贿赂而丧失的土地,比它们打败仗丧失的土地也要多出百倍。
那,秦国所最欢迎而对其他国家所最不利的,当然就不在于作战了。
这里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是侧重照应开头四句中的“非兵不利,战不善”,是从另一个角度补充和阐发了“弊在赂秦”的论点。
在接下来的两段文章里,作者又分别就“赂秦”的国家和不“赂秦”的国家,论述了它们各自灭亡的具体原因。
《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

《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六国论》原文及对照翻译出处或作者: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

《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六国论》全文及翻译【通用9篇】《六国论》是苏洵写的一篇古论文,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灭亡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与原因,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为了警示北宋当时的统治阶级。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下面为大家分享《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导学案
制作人:孙元元审核人:高二语文组制作时间:2013年10月25日
学习目标:
1、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理清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能够准确译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体会其严密的逻辑性。
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学会翻译重点句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学习
(一)知人论世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他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语言锋利,纵横捭阖,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将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
本文即选自《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
(二)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三)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四)字音在线
赂()秦六国互丧()小则获邑()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草芥()与嬴( ) 洎()牧革灭殆()尽当()与秦相较
为()国者日削()月割
三、合作探究
(一)研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1)解释词义
非兵不利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重点句翻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文本探究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几个角度来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4、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研习第二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1)解释词义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其实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此言得之
(2)重点句翻译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文本探究
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作者从什么方面来说明赂秦的危害?这其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学习检测
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
2、背默: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古人云:“”此言得之。
3、下列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①率赂秦耶率:全部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
③暴霜露,斩荆棘暴:bào 暴露④暴秦之欲无厌厌:厌烦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⑥始速祸焉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洎:jí等到⑧当与秦相较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易:轻易⑩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4、下列句中的“以”字,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洎牧以谗诛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自主学习
回顾并提问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三、合作探究
(一)研习第三段
1、朗读第三自然段
2、落实重要词句
(1)解释词义
终继五国迁灭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
始有远略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祸焉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刺客不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重点句翻译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文本探究
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它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这其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诸侯国直接原因论点论证方法
齐国
燕国
赵国
(二)研习最后两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落实重要词句
(1)解释词义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2)重点句翻译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文本探究
第四、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方面来谈)
四、知识归纳与检测
(一)字音字形
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
弥.繁颠覆.谗.言邯郸
..百战不殆.
(二)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
(三)重点实词
非兵
..不利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
然则
...
..诸侯之地有限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理固宜然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始.有远略.暴秦之欲无厌
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诚.不得已
向使
..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后秦击赵者再.
(四)古今异义
其实百倍至于颠覆思厥先祖父
可谓智力孤危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刺客不行
(五)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义不赂秦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李牧连却之日削月割
(六)特殊句式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洎牧以谗诛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
苟以天下之大
4、
其势弱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