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资料全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1肺肾两虚:补肺益肾,固涩止喘-参附汤加减(参附)2肾虚喘:补肾固本,润肺止喘-参苓白术散参苓)3肺虚喘:补肺定喘,润肺止咳-养阴清肺汤(养阴)4脾虚喘:健脾固涩,补肺止喘-理中丸加减理中)一、肺气虚耗:对于肺气虚耗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益气养阴的方法,具体药方为生脉散合补肺汤。
二、肾虚不纳:肾虚不纳的治疗方法是补肾纳气,我们可以采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的药方。
三、正虚喘脱:正虚喘脱的治疗方法是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我们可以采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的药方。
四、肺痈:对于肺痈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初期可以使用银翘散,成痈期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恢复期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痨:肺痨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肺阴亏损,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润肺的月华丸。
对于虚火灼肺,我们可以使用滋阴降火的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对于气阴耗伤,我们可以采用益气养阴的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对于阴阳两虚,我们可以采用滋阴补阳的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对于痰浊壅肺证,我们可以采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的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对于痰热郁肺证,我们可以使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对于阳虚水泛证,我们可以采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的真武汤合五苓散。
对于肺肾气虚证,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的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七、肺痿:肺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虚热证,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清热,润肺生津的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对于虚寒证,我们可以使用温肺益气的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对于上热下寒证,我们可以采用寒热平调,清温并用的麻黄升麻汤加减。
对于肾虚血瘀证,我们可以采用纳气定喘,活血化瘀的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下是格式正确、无明显问题的文章:十二、不寐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是为不寐。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发作期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缓解期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痰浊苏子痰热婢,水泛真苓肺肾平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 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肺痿肺痿虚热门清燥,虚寒甘姜生姜甘,上下麻升瘀都气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3.上热下寒证: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九、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胸痹胸痹淤血浊瓜夏,寒枳滞柴气生脉,心肾阴天阳参附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参附+右)-------------------------------------------------------------------------------------------------------------- 十一、真心痛真心瘀保寒当逆,虚阳脱逆人参汤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加味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加减----------------------------------------------------------------------------------十二、不寐不寐火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胆)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六+交)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志+酸)------------------------------------------------------------------------------------------------------------- 十三、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血虚头痛四物汤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茶)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芎芷)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活湿)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四)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天)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大补)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痛血)-------------------------------------------------------------------------------------十四、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瘀通窍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归脾)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左){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裁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一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淸热一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3暑湿伤表:淸暑祛湿解表一新加香盔饮(莆)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一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一加减试蕤汤(试)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一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2风热犯肺:疏风淸热,宣肺化痰一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淸肺,润燥止咳一桑杏汤(杏)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痰热郁肺:淸热肃肺,化痰止咳一淸金化痰汤(淸金)6肝火犯肺:淸肺平喘,顺气降火一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一沙参麦冬汤(沙)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发作期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一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左喘一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淸化痰热一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一平喘固本汤(平固)缓解期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上生金一六君子汤(六)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一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慣,正虚喘脱参附汤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一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2表寒肺热:解表淸里,化痰平喘一麻杏石甘汤(麻甘)3痰热郁肺:淸热化痰,宣肺平喘一桑白皮汤(桑皮)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一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一五磨饮子(五磨)虚喘1 •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一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一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一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酚粉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淸肺化痰一银翘散(银)2成痈期:淸肺解毒,化瘀消痈一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一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淸养补肺一沙参淸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淸)或(桔杏)六、肺捞肺密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一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一百合固金丸合秦芜螫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一保貞•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一补天大造丸七、肺胀痰浊苏子痰热婢,水泛真苓肺肾平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一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淸肺化痰,降逆平喘一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一真武汤合五苓散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一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肺痿肺痿虚热门清燥,虚寒甘姜生姜甘,上下麻升瘀都气1.虚热证:滋阴淸热,润肺生津一麦门冬汤合淸燥救肺汤加减2.虚寒证:温肺益气一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3.上热下寒证:寒热平调,淸温并用一麻黄升麻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九、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一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竹牡蛎汤7•痰火扰心:淸热化痰,宁心安神一黄连温胆汤十、胸痹胸痹淤血浊瓜夏,寒枳滞柴气生脉,心肾阴天阳参附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一血府逐瘀汤(府)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一柴胡疏肝散(疏肝)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一瓜篓旌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一枳实薙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一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6心肾阴虚:滋阴淸火,养心和络一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一参附汤合右归饮(参附+右)■f"一、真心痛真心瘀保寒当逆,虚阳脱逆人参汤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一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一当归四逆汤加味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一四逆加人参汤加减火黄连温1 .心虚胆怯:镇惊定志, 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一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一桂枝甘草龙竹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 化气行水,宁心安神一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淸火,养心安神一天王补心十二、不寐不寐火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一龙胆泻肝汤(龙胆)2痰热扰心:淸化痰热,和中安神一黄连温胆汤(黄胆)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一归脾汤(归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一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六+交)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一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志十酸)十三、头痛头痛寒川热茸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血虚头痛四物汤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一川莒茶调散(茶)2风热头痛:疏风淸热和络一莒芷石膏汤(莒芷)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一羌活胜湿汤(活湿)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一天麻钩藤饮(天钩)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一加味四物汤(加四)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一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天)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一大补元煎(大补)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一通窍活血汤(痛血)十五、中风中风风痰白丸子,风阳天麻阴虚镇,痰热桃仁痰火羚,痰浊涤痰脱参附。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普通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引起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特征,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症状类似,多见恶寒发热、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2.感冒的辩证分型?(1)实证感冒①风寒束表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甚则疼痛,鼻塞声重,打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稀薄;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处方: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甘草②风热犯表主症: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咽干甚则咽痛,鼻塞,流黄稠涕,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口干欲饮;舌尖红,舌苔薄干或薄黄,脉浮数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处方:银翘散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淡豆鼓、桔梗、牛蒡子、甘草、竹叶、芦根③暑湿伤表主症:发热,微恶风,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困重或酸痛,头重如裹,胸闷脘痞,纳呆,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治法:消暑祛湿解表处方:新加香薷饮组成:香薷、金银花、连翘、厚朴、鲜扁豆花(2)虚体感冒①气虚感冒主症:恶寒较甚,或并发热,鼻塞,流涕,气短,乏力,自汗,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或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处方:参苏饮组成:人参、茯苓、甘草、紫苏叶、葛根、前胡、桔梗、半夏、陈皮、枳壳、木香、生姜、大枣②阴虚感冒主症: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盗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甚则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解表处方:加减葳蕤汤组成:玉竹、白薇、煎白,薄荷、淡豆豉、桔梗、炙甘草、大枣③阳虚感冒主症: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色晄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助阳解表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附子,细辛.3.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虽为肺失宣降而发生,但临床上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只要影响到肺失宣肃,肺气上逆,皆可咳嗽,如肝火犯肺,脾湿生痰,肾水上泛及肾阴不足的“子盗母气”都能影响肺之宣降而咳嗽。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必考知识点)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
——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笔记(全)
2.虚寒-健脾益气,温中祛寒-甘草干姜汤(甘草,干姜) 3.上热下寒-寒热平调,温清并用-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石膏,知母,黄芩,玉竹,天门冬,白术,干姜,
茯苓,桂枝,甘草,当归,白芍)
4.肾虚血瘀-纳气平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血府逐瘀汤(山萸肉,山药,牡丹皮,泽泻,熟地黄,茯苓,
当归)
7.痰浊阻滞-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导痰汤(半夏,陈皮,制南星,枳实,茯苓,远志,酸枣仁) 8.邪毒侵心-辛凉解表,清热解毒-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桔梗,甘草,牛蒡子,荆芥,豆豉,薄荷) 二·心痛 心痛是由于心脉挛急或滞塞引起,以膻中部位及左胸膺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病位: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病机: 病机关键:心脉痹阻。 1.寒邪内侵 2.饮食不节 3.情志内伤 4.肝肾亏虚 分证论治: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柴胡,桔梗,生地) 2.痰浊内阻-通阳泄浊,豁痰开结-栝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栝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白酒,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 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生地,麦冬,当归,
小天才·著
3
中医内科
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紫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半夏,生姜,甘草,大枣) 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半夏,茯苓,橘红,胆南星,竹茹,枳实,甘草,菖蒲,人参)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人参,黄芪,茯苓,甘草,蛤蚧,五味子,干姜,半夏,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
中医内科学重点精华汇总中医内科学由于考点和难点众多成为了考生们最头疼的问题,有很多考试被中医内科考试挡在门外,因此倒在了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路上,为了帮助考生们顺利通过中医内科学考试,小编整理了关于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感冒:1、风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
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
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加减泻白散,黛哈散。
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发作期:寒哮;射干麻黄汤。
久病阴盛阳虚;苏子降气汤。
热哮;定喘汤。
久病伤阴;麦门冬汤。
缓解期:1、肺虚;玉屏风散。
2、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四、喘证:1、风寒袭肺;麻黄汤。
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闭郁;五磨饮子。
虚喘:1、肺虚;生脉散合补肺汤。
2、肾虚;金匮肾气丸、参哈散。
五、肺痨:1、肺阴亏损;月华丸。
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损;保真汤。
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1、痰浊壅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
2、痰热郁肺;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
3、痰蒙神窍;涤痰汤安宫牛黄丸。
4、肺肾气虚;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5、阳虚水泛;真武汤合五苓散。
七、痰饮:1、脾阳虚弱;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肠胃;甘遂半汤或已椒苈黄丸。
悬饮;邪犯胸肺;1、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香附旋复花。
4、阴虚内热:沙参麦冬汤、泻白散。
溢饮:小青龙汤。
支饮:1、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2、脾肾阳虚;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八、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玉屏风散。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三、哮病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还有虚哮平喘本发作期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缓解期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四、喘证寒喘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郁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正虚喘脱参附汤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六、肺痨肺痨阴月火合气阴保真阴阳造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痰浊苏子痰热婢,水泛真苓肺肾平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4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肺痿肺痿虚热门清燥,虚寒甘姜生姜甘,上下麻升瘀都气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3.上热下寒证: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加减4.肾虚血瘀证:纳气定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九、心悸悸怯定志血归脾,阴天阳桂凌苓桂,瘀桃痰火黄连温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十、胸痹胸痹淤血浊瓜夏,寒枳滞柴气生脉,心肾阴天阳参附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参附+右)--------------------------------------------------------------------------------------------------------------十一、真心痛真心瘀保寒当逆,虚阳脱逆人参汤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加味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加减----------------------------------------------------------------------------------十二、不寐不寐火龙痰热温,心肾不交六交泰,心胆安神心脾归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胆)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六+交)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志+酸)-------------------------------------------------------------------------------------------------------------十三、头痛头痛寒川热芎芷,湿羌肝天肾补元,痰浊半夏瘀通窍,血虚头痛四物汤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茶)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芎芷)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活湿)内伤头痛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加四)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天)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大补)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痛血)-------------------------------------------------------------------------------------十四、眩晕眩亢麻亏归浊夏,肾精左右瘀通窍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天钩)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归脾)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左){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1、辨病论治的基本原则:以阴阳调和为主,运用辩证思维和方剂治疗。
2、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托和养法,温补调理,固本培元。
3、内热与外热的界定:内热主要指肝脾阳明气血的病变,包括血热,
气热,湿热等;外热主要指病变的肌皮肤,表现为热毒、湿毒等。
二、气机学
1、气机学概述:气机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体有气
津液入脏络,进而构成中、外气机的关系。
2、气机分类:三焦、经络、腠理、筋骨、络脉等。
3、气机的作用:三焦气机主要调整内脏的活动,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经络气机主要调节内脏的活动,维持两脏相应的健康;腠理气机主要调节
体内的气机循环;筋骨气机主要调节肌肉的活动,维持关节的正常运动;
络脉气机主要调节脉血活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三、内分泌学
1、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是由腺体发出的有组织的分泌物,在血液中
传递至身体的其它器官,直接影响身体各机能的体内调节系统。
2、内分泌器官:主要是脑下垂体、垂体、胰腺、性腺、肾上腺、甲状
旁腺等。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doc
感冒:首见于北宋 <<仁斋直指方 >>。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解表达邪为治则。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散加减(寒包火用麻杏石甘汤,表里皆实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风热感冒 -辛凉解表清肺透邪 -银翘散加减;暑湿感冒 -清暑祛湿解表 -新加香薷饮;体虚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 -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滋阴解表 -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明代 << 景岳全书 >> 首次将咳嗽归为外感内伤两类。
清代喻嘉言<< 医门法律 >>论述了燥伤及肺致咳嗽,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密切。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若寒饮伏肺用小青龙汤加减;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蕴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哮病:痰。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发作期:寒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重用小青龙汤;病久发作频繁,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病久痰热伤阴用麦门冬汤加减;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 -华盖散;缓解期:肺虚-补肺固卫 -玉屏风散;脾虚 -健脾化痰 -六君子汤;肾虚 -补肾摄纳 -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首见 <<内经 >. 肺肾 +肝脾心。
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实喘:风寒闭肺- 宣肺散寒 - 麻黄汤;表寒里热 - 形寒身热 - 宣肺泄热 - 麻杏石甘汤;痰热遏肺- 清泄痰热 - 桑白皮汤;痰浊阻肺 - 化痰降逆 -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气乘肺- 开郁降气平喘 - 五磨饮子;水凌心肺 - 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瘀斑- 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虚喘:肺气虚- 补肺益气 - 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肾气虚 - 补肾纳气 - 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喘脱 -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 参附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
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
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
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
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中医内科学必背考点
①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②风热犯表证:银翘散/加味桔梗汤③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④气虚感冒:参苏饮⑤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西医对应症:普通感冒/流行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咳嗽①风寒袭肺证:三拗汤+止嗽散②风热犯肺证:桑菊饮③风燥犯肺证:桑杏汤④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⑤痰热瘀肺证:清金化痰汤⑥肝火犯肺证:黛蛤散+加减泻白散⑦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西医对应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咽炎哮病(1)发作期①冷哮证: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②热哮证:定喘汤/越婢加术汤③寒包热哮证: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④风痰哮证:三子养亲汤⑤虚哮证:平喘固本汤(2)缓解期①肺脾气虚证:六君子汤②肺肾两虚证:生脉地黄汤+金水六君煎西医对应症: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喘证(1)实喘①风寒壅肺证:麻黄汤+华盖散②表寒肺热证:麻杏石甘汤③痰热郁肺证:桑白皮汤④痰浊阻肺证:二陈汤+三子养亲汤(2)虚喘①肺气虚耗证:生脉散+三子养亲汤②肾虚不纳证:金匮肾气丸+黛蛤散③正虚喘脱证:参附汤西医对应症: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喘/肺源性心脏病/心源性哮喘/肺结核/矽肺/癔症等引起的呼吸困难肺痈:①初期:银翘散②成痈期:千金苇茎汤③溃脓期:加味桔梗汤④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西医对应症:肺脓肿/化脓性肺炎/肺坏疽/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等伴化脓性感染病症肺痨:①肺阴亏损证:月华丸②虚火灼肺证:百合固金汤③气阴虚耗证:保真汤/参苓白术散④阴阳虚损证:补天大造丸西医对应症:肺结核①痰浊壅肺证: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②痰热郁肺证: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③痰蒙神窍证:涤痰汤④阳虚水泛证:真武汤+五苓散⑤肺肾气虚证:平喘固本汤+补肺汤西医适应症: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肺性脑病(肺胀危证)肺痿:①虚热证: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②虚寒证:甘草干姜汤/生姜甘草汤西医对应症:肺纤维化/肺硬变/肺不张心悸:①心虚胆怯证:安神定志丸②心血不足证:归脾汤③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④心阳不振证:桂甘龙牡汤+参附汤⑤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⑥瘀阻心脉证:桃仁红花煎+桂甘龙牡汤⑦痰火扰心证:黄连温胆汤西医对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知识点
感冒:首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
病位在肺卫,主要在卫表。
解表达邪为治则。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散加减(寒包火用麻杏石甘汤,表里皆实可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加减;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体虚感冒: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加减;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
咳嗽:明代<< 景岳全书>>首次将咳嗽归为外感内伤两类。
清代喻嘉言<< 医门法律>>论述了燥伤及肺致咳嗽,创立温润和凉润治咳之法。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密切。
外感咳嗽: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若寒饮伏肺用小青龙汤加减;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加减(杏苏散);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蕴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哮病:痰。
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
发作期: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若表寒里饮寒象重用小青龙汤;病久发作频繁,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病久痰热伤阴用麦门冬汤加减;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华盖散;缓解期: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脾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肾虚-补肾摄纳-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喘证:首见<<内经>.肺肾+肝脾心。
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实喘: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表寒里热-形寒身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肝气乘肺-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水凌心肺-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或有瘀斑-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虚喘:肺气虚-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笔记总结必背
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疾病一、感冒:(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解表达邪)感冒是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一)实证: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痛,鼻流浊涕,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浮数。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大便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二)虚证:1、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气短懒言,反复易感,咳嗽痰白,咯痰无力;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益气解表——参苏饮2、阴虚感冒: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133二、咳嗽:(邪犯于肺,肺气上逆——)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一)外感:(宣肺散邪)1、风寒袭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干红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中医内科的所有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的所有知识点总结一、疾病诊断1.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肺炎等疾病。
中医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舌质、脉象、咳嗽性质等来确定病证。
2. 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
中医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脉象、舌质、心悸、气短等来确定病证。
3.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中医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舌质、腹胀、腹泻、便秘等来确定病证。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膀胱炎、泌尿系结石等疾病。
中医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等来确定病证。
5. 内分泌系统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疾病。
中医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口干、口渴、多饮、多尿等来确定病证。
二、治疗原则1. 中医内科治疗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内科的核心治疗原则。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症和体质,选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治疗方法,以调理人体气血阴阳,达到平衡人体的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内科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透过针刺或灸烧的方式刺激穴位,以调理气血、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陈皮、川芎等。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配制不同的中药汤剂用于治疗。
4. 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内科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通过按摩、拍打等手法,促进气血运行,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药物运用1. 温里药物:用于治疗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咳嗽等。
常见的温里药有桂枝、附子、干姜等。
2. 清热药物:用于治疗热邪侵袭引起的疾病,如高热、口渴、尿黄等。
常见的清热药有黄连、连翘、知母等。
3. 补气药物:用于治疗体虚气弱引起的疾病,如乏力、气短、便秘等。
常见的补气药有人参、大枣、黄芪等。
4. 行气药物:用于治疗气滞引起的疾病,如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
常见的行气药有枳实、香附、山楂等。
5. 活血药物:用于治疗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疼痛、肿块、月经不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
——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
“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
‘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指喘证病机。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喘证治疗原则。
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
提出‘肺虫’说。
——“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
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
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
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
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
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
泻实:镇惊安神。
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
补虚:扶正安神。
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
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
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
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
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
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
——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
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
——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
48、‘癫狂’——出自《内经》。
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
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
心脾气血两虚。
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
心肾失调。
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
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
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
《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
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
“呃,病气逆也,”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
69、‘腹痛’始见于《内经》。
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
”——李东垣。
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
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
《难经》称为‘大瘕泄’。
《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
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
”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
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
肝胆湿热——口苦恶心。
肝血瘀滞——刺痛。
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
”——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癥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
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
《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