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27)
高中历史 专题检测一 第1课 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专题检测一第1课百家争鸣(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基础巩固1.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答案 C解析孔子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2.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句话揭示了他的主张是( )A.无为而治B.仁者爱人C.因材施教D.有教无类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
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A项为老子的主张;B项是孔子“仁”的思想;D项虽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但与材料意思无关。
3.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A项是墨家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主张,D项是法家的主张。
4.某班同学在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进行比较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二人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相同B.二人都推崇孔子“仁”的思想C.二人对人性的理解高度一致D.二人的主张都体现了民本思想答案 C解析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
因此,C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5.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民贵君轻B.无为而治C.以法治国D.兼爱非攻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体现了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老子在政治上还主张“无为而治”。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6.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
对他这种思想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B.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的区别C.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D.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答案 D解析韩非子的主张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之上的,故君权高于法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51张PPT)
”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思想
(1)儒学: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认为学
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
(2)哲学:提出“天行有常”和“
”思想。
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的不同看法
孟子说:一个小孩子在井边玩耍,不小心跌入井中。 路过的人,见此情景都会毫不犹豫地去救助这个小 孩。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这说明, 人的内心本来就存在着善良的本性。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提 法家 韩非 出“不期修古,不法常
可”的主张
“兼爱”“非攻”“尚 墨家 墨子
贤”“节用”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 级改革旧制度的进 取精神和加强中央 集权的迫切愿望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 要求和平、安定的愿 望
2.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特点。 (1)儒家:重仁政、礼治和教化 (2)道家:追求自然、无为 (3)法家:重法治权谋和变法革新 (4)墨家: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百家争鸣的出现(一)经济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 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大量荒地 被开垦出来,出现许多井田制公田 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产 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 耕田者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 大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 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 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 民向地主缴纳地租。这就是封建土 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性相近 奠基
性善论 性恶论 继承 丰富发展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是东周王室管理典藏的史官,博学多 识,精通礼法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隐士。终身过着贫苦的生活,以著书自娱。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著有《庄子》一书, 后人称他为庄子,把他和老子合称为老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7张PPT) (1)
老子 春秋 道家
庄子 战国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知识·梳理 儒家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仁礼
清静 无为
法治 兼爱 非攻
守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株 待
民,皆守株之类也。”
兔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 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不能因循守旧。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加强君主集权
观点主张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 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 国时期最“有用”的 思想?
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 权的需要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 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墨家的主张
墨子
材料一: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材料二:(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 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这句话对你们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
尊重他人,求同存异 适度忍让,体谅别人 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归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发展是有其规律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但人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利用 自然为人类服务。
思考:为什么春秋时期孔子的思 想不被采纳?
周游列国 叶落归根
叶落归根
什么是仁?
仁
人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百家争鸣”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我心中的古代思想家”的短文,要求选择一位你最喜欢的“百家争鸣”时期的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主张、历史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字数在800字左右,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将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题目,如:
1.列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2.比较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并阐述其对社会的影响。
3.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某个学派的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各个学派的思想精华。接着,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强调“百家争鸣”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各学派之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重点:通过“百家争鸣”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以及古代先贤的智慧。
难点: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的兴趣,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举例说明“百家争鸣”中的某些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剧烈变化。
(2)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1)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从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②自然观: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③教育方面: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贡献:①孔子的言论被编纂成《论语》一书。
②开创儒家学派。
③基本文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史称“六经”。
3.孟子(1)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1)主要思想:①强调“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地位: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1.图解孔子的思想2.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理解(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
“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3.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史料探究]材料一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材料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教版: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思维脉络
-2-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若干边疆国家,如秦、晋、齐、楚等,因开拓疆土、并兼异族,使经济和文化产出好
些新方面。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
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互动探究(1)史料中的“封建社会”是指什么时期?“封建”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 历史背景以及儒家思想 的形成过程。 2.识记春秋战国时期,我 国主要的思想流派、代 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3.认识春秋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8-
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百家争鸣”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历史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7张PPT)
儒家
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论语·为政》
孔子
• “……子为政,焉用杀,子
• 政治思想: “礼” ,欲“善仁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
(核心)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
• 教类育,思打想破:了兴贵办族私 垄•学 断偃, 教“君。有 育君”教 局、无 面《臣论臣语、·颜父渊父》、子子”
• 德治
• 整理文化典籍:六经:《诗》、 《书》、《礼》、《易》、 《乐》、《春秋》
1. 老子的思想: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道 ”
②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 国寡民
③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看图说话
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 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
福兮祸之所倚, 祸兮福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 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道家
1.老子的思想: 2.庄子的思想: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 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齐物论
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影响很大。在修己爱 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 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 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百家争鸣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座文化高峰。先代哲人们关于做人、 处世和立国的一系列智慧早已深入人心, 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我们回首历史时发现,百家争鸣的地 位不可超越,这些思想和智慧必将影响 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典型例题一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三、百家争鸣的表现
主要派别代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1百家争鸣(共45张PPT)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法义家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张?
2009 3
zxb
35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孔子生平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观) 维护社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稳定: 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09 3
zxb
21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 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 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 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 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5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给朋友后远 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 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 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共26张PPT)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学礼,无以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 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人而不仁,如礼何?
思考:
“仁”和“礼”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仁”是内在的修养; “礼”是外在的规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墨子
(二)发展
知识· 梳理
百家争鸣
道家 法家 墨家
儒家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老 子
庄 子
韩非子
墨子
学派 人物 时代
孔子 春秋
主要思想
提倡“仁”和“礼” ;德治;“因材施教” ,有教 无类
儒家 孟子
荀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仁义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齐物论;乐天安命、顺从自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君主集权; 以法治国;奖励耕战;变法革新
道 可 道 , 非 常 道 。
——
二、道家学派 (一)老子
1、*春秋时期 *道家创始人 *《道德经》 2、思想主张 ①“道”为世界的根本 ②朴素的辩证思想
强调转化,忽视对立
③主张“无为而治” ④向往“小国寡民”社会
消极悲观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 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 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 相往来 。”
* 与老子合称老庄
*《庄子》 2、思想主张 ①“道”无所不在, 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②崇尚自然,主张超越 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25张PPT)
孔子故里—曲阜孔庙
曲阜三孔——孔庙、孔府、 孔林,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 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春秋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
1、子曰:“仁者爱人。” 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 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3、子曰:“有教无类。” 4、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 矣。” 5、“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儒、道、墨、法、名、阴阳、 纵横、农、杂、兵、小说
“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学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相互 争辩、学习的局面。
1、儒、道、法、墨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 分别是?他们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摘自《中国新闻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 响世界进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评价孔 子 : “ 人 类 要 在 2 1 世 纪 生 存 下 去 ,孔子在汉城 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 寻找智慧。”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 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 “孔门弟子”。
政治主张:“仁政”(核心)“民贵君轻”(民本)
伦理观: “性本善”
政治: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思想;
伦理:“性恶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归纳:孔子的主要成就和文化贡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36张PPT)
勿施于人
13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道德经》
(二)道家学派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15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
。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10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1
儒家思想
仁 礼 德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5
(一)儒家学派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6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政治思 想
教育思 想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32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 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专题一 第一课 百家争鸣 教案 2021-2022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第一课百家争鸣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我为诸子百家代言”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儒墨道法的思想和影响;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百家思想通过“假如我是统治者会使用哪家思想为强国之道”活动,学生通过辩论、表达自己想法深入理解儒墨道法的地位。
通过“古为今用”课后思考题使学生学会以史为鉴,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学生课前准备:查阅儒墨道法资料,主动为百家争鸣代言。
教学过程:[导入]: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
他们以巨大的热情和无畏的勇气,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试图创造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
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今天我们走进百家争鸣,除了品读经典,感悟先哲智慧,更是为了体会先先哲们肩负时代重责,不断思考,不断争鸣的勇气和情怀)[讲授新课]:一、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1课 百家争鸣 课件(共18张PPT)
道家
老子 庄子
春秋 道是世界的根本;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战国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思想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 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
案例·展示
现在某校的水电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水电 部门通知,如果再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停水停 电。请从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派别 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荀子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
往来。 • 民之难治,是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道德经》
(1)“道”是万物的本源。
(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
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 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
侯争霸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
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官府
发展为学在民间) ,造就了一批知识 渊博的文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思考:这个是哪位历史人物对自己的一生进行 的一个总结呢? 他是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孔子
儒家
子曰:仁者爱人。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仁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 (共29张PPT)
仁的思想
同
爱人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推进新课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是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
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
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
材 象。直到 2000 多年后,也就是 1911 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 料 依据材料,谈谈孔子在国内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 诺斯的《全球通史》
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
推进新课
祭孔大典
推进新课
世界看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影响世界进 程的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境
如何认识孔子学说中的“礼”?
教 师 实质: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 讲 评价:维护奴隶制等级秩序,具有保守性。有利于建 解 立有序社会。
内容: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克己复礼。
推进新课
“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
说贯彻了………公元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 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境
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
教 师 (二)道家 讲 (三)法家 解 (四)墨家
(一)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老子、庄子
韩非子
墨子
推进新课
材料一 1.子曰:“仁者爱人。” 2. 子 曰 : “ 克 己 复 礼 为 仁 。 一 日 克 己 复 礼 , 天 下 归 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节百家争鸣〖学习主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执教者〗曹锦荣〖课程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识记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学法建议】1.预习教材,用列表法归纳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3.列表归纳诸子百家的思想差异。
4.思考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百家争鸣1.含义2.出现原因:3.表现(各派代表人物及思想):4.影响:二.课中探学主题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史料探究]史料一①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②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谷梁氏《谷梁氏·太史公自序》史料二《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三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③不治而议论。
——司马迁《史记·田敬仲世家》史料四仲尼曰:“天子失官,④学在四夷”。
——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试一试(1)据史料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指什么?主题二“异彩纷呈”的治国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史料探究]材料一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礼记》:“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
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
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
此以多为贵也。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孔子的”礼”的实质是什么?他的思想在当时会不会被诸侯接纳?为什么?(3)结合上述材料,请归纳荀子与孔子、孟子思想的异同及儒家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史料探究]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二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也。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1)两则材料的核心主张分别是什么?由此推断它们分别属于哪家学派的主张?(2)上述各项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简要分析原因。
小组合作1.表解诸子百家思想差异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3.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课前预习检查:1.(2016·泰州期中)2009年9月2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
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
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B. “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C.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不知礼,无以立也”D.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2.(2015·南通、扬州、淮安、泰州三模)战国某思想家认为,如果人们依顺天生具有的“性、情”做事,追求利益、满足欲望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坏事、发生争夺,“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带来坏结果。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A. 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B.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C. 用仁政回复人的善性D. 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3. 战国时期的某一思想家认为:“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孔子B.庄子C.韩非D.墨子4.“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一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墨子》B.《论语》C.《韩非子》D.《老子》5.“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以上材料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孔子“礼”的思想D.墨子“兼爱”思想6.材料一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有仁义……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二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材料三有乱君,无乱国。
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者,治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荀子·君道》史料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请归纳以上四则材料的主要观点课后作业: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主张属于道家的是( )A.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 “施行不可以不慬,见有鬼神视之”C. “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D.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2. 《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漫其经界。
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这表明孟子认为( )A. 实行仁政,要将田地分给农民B. 实行公平,要反对暴君和污吏C. 实行仁政,要厘清土地归属权D. 实行平等,要均等地分配谷禄3. 《韩非子》载:“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信人则制于人。
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材料观点( )①建立在性恶论基础上②认为君臣之间无信任可言③为君主专制出谋划策④成为君权神授的思想来源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④D. ②③④4.(2015·扬州期末)《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B.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C.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5. (2016·南京期初)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A.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D. “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6.2015年7月《人民论坛》提出“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当代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文化政策。
下列是百家争鸣时期有关“和”的思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儒家的论述有: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学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道家的论述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三墨家的论述有: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
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
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1)诸子百家关于“和”的论述涉及了哪些方面?在实现“和”的途径方面有哪些不同?(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当时的思想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倡导“和”?这种主张在当时无法实现的原因有哪些?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