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

合集下载

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

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

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
为例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地理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是地理学专业素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因此,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为例,通过本文的讨论,将提出一种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的方法。

首先,在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入情境,形成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兴趣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上课前分发一张小纸片,在纸片上限定一个具体的面积,比如一平方米,要求学生尽可能大的拼接一些形状,来让学生明白面积的概念。

其次,教师在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择性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和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

比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图片中形状的面积和面积单位,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获得对面积和面积单位更加深刻的理解。

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方式,通过游戏将面积和面积单位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最后,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训练机会,巩固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实验室活动、模拟考试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反复巩固所学知识点,从而提高学生对面
积和面积单位概念的理解能力。

总之,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是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师应该注重引入情境,择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给予学生充足的训练机会,从而实现把握学生起点夯实有效教学的目标。

让数学贴近生活——以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

让数学贴近生活——以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将教学回归生活,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学者所追求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数学这个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科目,引入生活元素不仅能够为学生数学的学习压力带来一个缓冲,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本文以小学数学中《面积和面积单位》章节为例,介绍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1.理论联系生活,注重学生实践理解进入《面积和面积单位》章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定义有所理解,在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准备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列举涉及这两个概念的生活小例子.对于小学生来说相比于干涩的理论理解,鲜明的例子更能够让他们掌握这两个概念的实质.当然,学生在列举自己所掌握到的例子时,一定会存在些许偏差.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教室中的桌椅面积、黑板的面积、书本的面积等等,然后让学生指出其自己所认为的范围.紧接着,将面积单位的概念引入其中,让学生根据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这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对这三个物体进行自己理解上的单位选择.最后,再由教师进行错误的纠正.当学生再理解了这几个周边的物体的面积后,再带领学生走进操场,进行实地的面积测量.在这种大致测量的基础上,学生不仅能够从立体上形成对于面积单位和面积的客观认知,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对其形成一个对比参照:操场大约是两个教室的面积,公园大约是一百六十个操场的面积.在这种以生活实例为参照,以实际测量为印象的学习认知过程,能够让学生将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两个概念放入到量化的认知阶段,这对于他们的应用题解题训练有很大的帮助.例如以下这两道例题:(1)现有一个苹果园中的某一块实验田,长8米,宽5米,其中平均每平方米内能够收获20千克的苹果,那么请计算在这块实验田中可以收获多少苹果?(2)有一块正方形的铁皮,它的每一个边长都是8厘米.现在要进行如下工作,将这块铁皮的每一个边长都增加6厘米,以便用其做成一个笔筒.那么请问,大的正方形铁皮面积比小的正方形铁皮面积大多少?2.引导自主探索,优化学生学习结构贴近生活的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时就能够为其渗入生活知识以外,还需要教师能够带领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出发,自主性地探索数学知识.尤其是《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这一章节,其本身就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教师应当学会从生活出发,带领学生领悟数学学习的乐趣.首先,教师可以以生活的实例作为理论教学的导入内容.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形容一个教室的大小,一般会选择哪些概念?其次,教师带领学生进入工地,具体调查工人是用什么具体的单位对一块铁皮的大小,一个篮球场的大小以及一间教师的大小进行描述的.并对所调查的结果进行相关记录.然后让学生发现这些规律,在明确了具体的使用单位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些实例进行课本、草坪和公园又应该对应使用哪些面积单位.最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到家中或者从自己遇到的事物中,对其面积进行测量,并要特别注意其应当使用的面积单位,并将这些搜集的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信息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数学学习习惯.另一方面,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还可以摸清学生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对于帮助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3.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情境教学是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比较差,其性格特点又非常的活泼好动.因此,教师就应当积极为学生设置一个生活情境,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询问父母如何描述学校操场的大小,并要让父母对其所使用的描述概念进行解释.这样一个教学的生活情境设定,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前对面积和面积单位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有助于他们对科学理论的掌握.同时还能够促进他们对于思维能力,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习惯.当然,教师在设置的生活情境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符合学生特点,学生容易做到.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信心的手段.将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改对于数学教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导之下,教师不仅需要在教授理论知识时,能够将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进来,并且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同时,还应当积极使用多媒体等科技手段,为学生设置一个充满生活情境的课堂.以生活为根据,最终又回归生活的数学教学,对于思维能力还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教学方式,并且,对于培养他们养成留意细节、观察生活的学习习惯来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深刻了解数学教材章节的内容,并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为学生建立其生活学习的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以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柴丽娟(江苏省昆山市蓬朗中心小学校215333). All Rights Reserved.。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纪实与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纪实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3年级下册第五单元P61例1~例3。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2.通过观察、比较、操作、举例等活动,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积累操作经验、丰富学习的经历。

3.在学习活动中,初步感知面积和面积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逐步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面积的意义。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形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培养学生度量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PPT课件、微信电脑版软件、长方形卡纸两张、面积1平方米的正方形纸板一块。

学具:学习单,同样大小的圆形、三角形、小正方形若干。

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2.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各一个。

教学流程:一、就题质疑,问题引领师:这节课我们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板书:面积和面积单位。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觉得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些内容?…………师:同学们真会提问题,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可学不了这些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3个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面积?什么是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

)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活动一:直观感知,认识面积1.基于学情,认识物体的面积。

师:你认为什么是面积呢?可以举例说一说。

生:数学书的表面就是它的面积。

…………师:这名同学还加上了动作,边摸边说。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

师:这名同学不光关注到了“面”,还关注到了“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我们发现物体上都有“面”。

(板书:面。

)师:比如这本数学书,我们一起摸一摸。

这是数学书的封面,那这是数学书的———生:(边摸边说)侧面。

师:(带领学生边摸边说)这是黑板的面,这是课桌的面。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课例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课例

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课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了解怎样简单地测量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并能灵敏地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拟、概括等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开展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快看,这里面有两块地,牛大叔和马大伯要进行耕地比赛,如果您就是它们当中的一位,你会选择哪块地呢?能说说为什么吗?〔学生汇报〕2、同学们都认为,这块地大,而这块地小,要想很快耕完,理所当然选择这块小的,是吗?二、感知体验,建立概念1、认识物体外表的大小〔1〕其实,我们身边的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只是,有的物体的面大一些,有的物体的面小一些。

〔2〕现在,请你们摸一摸课桌的面在哪里,文具盒的面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呢?〔3〕看一看玻璃的面,数学书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呢??〔4〕你身边的的物体中,你还能比一比哪些面的大小?〔5〕小结:物体外表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

〔1〕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

〔板书:封闭图形〕封闭图形还有很多,〔课件出示〕像这些不规则的图形也是封闭图形,那这些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吗?你能分辩他们谁大谁小吗?长方形和正方形相比谁大谁小呢?三角形和圆形呢?下面的这几个图形,谁的面积最大,谁的面积最小呢?〔2〕归纳: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就是它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意义。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做面积?〔物体的外表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三、操作探究,认识单位1、比拟面积的大小〔1〕师:通过我们的积极探究,我们了解了什么叫面积。

面积和面积单位优秀教学案例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面积和面积单位优秀教学案例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从而更好地掌握面积知识。
4.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了面积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积概念。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图形,讨论并总结该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各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强调关键步骤。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及计算方法。
2.强调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面积和面积单位优秀教学案例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在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堂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案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能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结合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感受面积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面积知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明白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

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

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作者:————————————————————————————————日期: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312300)郭亚萍[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3-034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主动探究获取新的知识。

下面,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依托生活经验,自主运用各种感官,积累观察的数学活动经验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感官协同运作,即用眼看、用手摸、用口说、用脑想,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多渠道有效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1.导入面积师(多媒体出示人的两张脸):请你用数学的语言评价一下这两张脸。

(有大有小)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什么的大小?(面积)2.面积的概念(1)物体的表面。

师:看来,大家对面积并不陌生。

请你摸一摸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桌面的面积,比刚才文具盒表面的面积要怎样?那你能摸一摸这个圆桶底面的面积吗?刚才我们摸的都是一些物体的表面。

(2)封闭图形。

师:老师把这个圆桶的底面描在黑板上,是个——(圆形)数学书的封面也描好,是个——(长方形)圆形、长方形都是——(封闭图形)它们的面积你会摸吗?外面一周的白线是长方形的什么?(3)说面积。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张岩、申铭健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的教学研讨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张岩、申铭健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为例的教学研讨

邢淑文(七台河市新兴区文化教育局):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

下面,我们就结合《黑龙江教育》“同课异构”栏目进校园———七台河市小学数学专场活动的主题“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交流以下3个问题:一是如何在概念理解中帮助学生积累操作体验的经验;二是如何在问题引领下帮助学生积累有效探究的经验;三是如何在总结提升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通过观课和聆听张岩、申铭健两位老师的反思,大家一定也有很多收获和思考。

刘淑阳(七台河市第二小学):我先来说说我的看法,“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隶属于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是抽象、严谨、系统的,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知识。

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该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搭建起联系的桥梁,提供丰富、典型、全面的感知材料,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去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

隋吉玲(七台河市第八小学):刚刚刘老师提到的让学生通过活动去亲身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过程。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又当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实现学生学科知识的有效构建,甚至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呢?我觉得今天的这两节数学课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从内容上看,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理解上也有一定难度。

概念的建立、完善与理解,要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需要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体验活动的全过程中去。

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材料和多样的体验方式,在足够的体验时间和空间里,巩固、完善和拓展概念,进而帮助学生积累操作体验的经验,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促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概念。

吴金梅(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文化教育局):我很赞同隋老师的看法,我认为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

面积单位实践课教学实录(3篇)

面积单位实践课教学实录(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面积单位的概念,常用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的换算,实际操作中如何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如书本、桌面、地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表面,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共同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是二维的,可以用面积来表示。

3. 引入面积单位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二:认识面积单位】1. 教师展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2. 引导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

3. 教师讲解面积单位换算关系,如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环节三:实践操作】1. 教师分发操作材料,如正方形纸片、直尺、剪刀等。

2. 学生分组进行以下活动:a. 用直尺测量正方形纸片的边长,计算面积;b. 将正方形纸片剪成不同的形状,计算面积;c. 用不同面积单位的纸片拼贴出一个大的正方形,计算总面积。

3. 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展示交流】1. 各小组汇报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所拼贴的大正方形及其面积。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面积单位,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换算。

3. 学生分享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环节五:课堂小结】1.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面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2. 学生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学会了在实际操作中正确使用面积单位。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掌握常用面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立足课堂 着眼未来——观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立足课堂 着眼未来——观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立足课堂着眼未来——观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随着数学知识的学习,我们的思维和判断越来越精细,能够用分析的方式来有效解决
实际问题。

课堂上,我们学习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授课老师是吴正宪老师。

起初,老师先以实景教学的方式来让我们认识平面图形及其面积单位。

他通过几幅图
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形态和单位的变化,以及面积的量化。

而在剖析及计算各种平
面图形时,老师又以“引出法”来讲解,既重在解决思考,也强调知识穿插,并以自然规
律为基准,使用容易理解的表述方式来让我们记忆和掌握学习内容。

不仅如此,老师的一句“相等的边代表着相等的面积”,又让我们从注重实践中体验
出猜想与理论之间的联系,让我们意识到知识从教学中走向认知,从此内聚内强,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而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老师在每堂课后会把当堂课用的材料和教学实录都
放在网上,紧贴学习的实际需求,提升学习的质量,也提高了自学的效率。

总之,吴正宪老师的授课让我们了解到,学习数学和其他知识的重点不在把知识学会,而在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帮助我们着眼未来,更重要地,将知识活用在生活中、服
务事业中,实现知识创新、造福社会。

立足课堂着眼未来——观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立足课堂着眼未来——观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立足课堂着眼未来——观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盛爱文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7(000)030
【摘要】#
【总页数】1页(P33)
【作者】盛爱文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洋湖街道山塘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立足课堂教学,让数学活动经验深入人心r——以"面积单位的认识"教学为例 [J], 陈月秋
2.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 [J], 郭亚萍
3.矛盾引发处理趣凸显时——吴正宪《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片段赏析 [J], 张文
4.现在的课堂,我们更应关注什么——听《面积和面积单位》有感 [J], 梁有晖
5.让数学课堂在平实中绽放异彩--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与面积单位》有感 [J], 刘腾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与反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与反思

渗透新课标理念,为学生营造数学活动空间——《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案例与反思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实验小学丁学武“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呈现在我面前,我会记住;你把我放到活动中,我学会了。

”教育家的几句话足见活动的重要性。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大胆尝试、讨论、发展、想象,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既是新课标理念提倡的,也是眼下我们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热点。

今年五月本人承担了我校面向南海区的一次大型教研活动,下面是本节课中教学面积单位这一部分内容的一段实录分析和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2~73页。

教学目的: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教学情境描述:1、生每人拿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即课本第71其实际大小分别是7×2平方厘米和5×3平方厘米)2、四人一小组。

桌面有三个小篮,里面分别放着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直径1厘米的圆;长为1、5,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三种学具数量若干)教学过程实录:1、师:请同学们拿出这两个图形,哪个大?怎样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2具帮忙。

3、生动手实践,认识统一比较标准的必要性。

①(□○你借助这些学具来度量、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两人一小组先讨论用哪种图形测量比较合适?测量后两人说一说,用什么图形测量出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学生动手拼摆比较。

②展示学生拼摆作品,生汇报拼摆情况比较结果生1:我是圆形测量的,左边图形用了14个圆形,右边图形用了15个圆形,所以右边图形比左边图形大生2:我是用长方形和正方形来度量的,左边用了14个正方形,右边用了10个长方形,所以左边长方形比右边长方形大。

把握学生起点 夯实有效教学——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

把握学生起点 夯实有效教学——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
主 要途 径 。

符号 m z 来表 示 。
上述 教学 过程 , 学生 共完 成 了三次 知识 的迁 移 , 即 两次
为旧 知 向新知 的迁 移 ( 由长度单 位联 想 到面 积单 位 ,由厘
米、 分米 、 米 迁移 到平 方 厘米 、 平 方分 米 、 平 方米 ) , 一次 是 新
程 度上 仍 然 是直 接 与 感性 经 验 相联 系 的 , 仍 然 具有 很 大成 分 的具体 形 象性 。 ” 因此 , 面 对面 积单 位较 为抽 象 的特点 , 教 师 可 以将 它 转化 成 学 生 生活 中 的感 性 经验 , 由此化 抽 象 为
旧知 , 使“ 新 知之 舟 泊于 其锚桩 上 ” , 化 教师 的教 授 为学 生 的 自主 建构 , 收到 事 半功倍 的效果 。
原 有学 习基础 上 产 生 的 , 新 知 总 是通 过 与原 有 认 知 结 构 中 的 相关 知 识 相 互联 系 、 相互 作 用 后获 得 意 义 的 。” 因此 , 我
们 应努 力 寻 求学 生 的 能 力起 点 , 探 明新 知赖 以建 立 的 相关
引导学 生顺 利 、 合 理地 建构 新知 的 概念 。
原 有 的 知 识 和 经 验 是教 学活 动 的起 点 ”方分 米 、 平方 米 、 平 方千 米。
师: 同学们 的联 想很 正确 。 由于平 方 毫米 太小 。 平 方千
米太大 , 我 们 今 天 先 来认 识 平方 厘 米 、 平 方 分米 、 平 方米 这
三 个 常用 的 面积单 位 。 师: 请 大 家拿 出课 前 准备好 的 正方 形( 边 长是 1 厘米 ) 。
测 量 一下 它 的边 长。
生: 正方 形 的边 长是 1 厘 米。 师: 边 长是 1 厘 米 的正 方 形 , 面 积 是 1平 方 厘 米 , 平 方

立足学生实际 探究数学魅力——以面积教学为例

立足学生实际 探究数学魅力——以面积教学为例

2020年04期’I.:,丨!立足学生实际探究数学魅力—以面积教学为例陈娟(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江苏启东22<5200)f商要:在数学学科中,对于定理、法则等抽象性知识,学生往往会感到雎以理解。

对此,教师可以引入探究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在猜想、合作、练习、内化、拓展等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关注学生学习反思,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和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教学;应用策略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192(2020)04-0027-02引言数学是研究模式、规律的学科。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从数学视角来探索身边的数学现象和变化规 律,帮助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学会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归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在“面积”教学中,笔者 通过安排探究活动,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鼓励学生 在测量、计算、比较、思考、交流中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学习过程,强化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体会“面积”的内涵,使学生从所获得的数学经验、方法中发展数学解题能力。

―、确立教学目标,引出数学猜想在学习“面积”时,对“面积”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 通过数学活动,引领学生在测量、计算、比较中进行认知;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可增强学生对“面积”规律的理解,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C 例如,在教学《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带领学 生认真品读,感受作者描写时所渗透出的对母亲、对祖国的 怀念和热爱之情。

为了让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这种情感,教 师可借用文章中作者写的日记,通过一些极小的事情感受作 者对祖国的思念;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列举一些小的事情,如 学生跟妈妈分离时的感受等,进而真切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 的情感,培养学生爱母亲、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志愿者支教特辑: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

志愿者支教特辑: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

志愿者支教特辑: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在中国的乡村地区,很多学生对于面积单位不理解或者记不清,这是一个比较技术性的问题,在普通教室下不太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志愿者支教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和实践探索。

一次教学实践中,我结合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经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尝试着给孩子们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

我采用了以下多种教学方法:融入互动游戏,提高学生参与度我设计了一个类似“躲猫猫”的小游戏,学生们被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传递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巨型紫菜。

紫菜上写有各种不同的面积单位,每个学生在传递时都要大声念出当前自己手中的单位,然后作为下一个人的提示。

另一组成员被盲目带入教室后,必须寻找到紫菜,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单位。

这个游戏非常有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各种面积单位。

通过故事情境来加深理解接下来,我通过一个简单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示了各种面积单位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被使用的,这让他们在游戏和故事的过程中开始对区分面积单位产生兴趣。

模拟实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我利用一块大板子,以一定间隔画出几条平行线段,称为格子线,然后用颜色涂上这个区域,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手工计算来估算颜色占整个矩形区域的比例,学生在其中慢慢体会通用的计算方法,并且在同学的判断中进行验证。

这个实验可以锻炼他们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小结与导入课堂话题我对整个直播进行了简要回顾,并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持续思考和探究面积单位的相关题目。

本次特别课程的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面积单位,并且在动手实验和游戏互动中锻炼了学生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现当代,人们常会根据数字进行数据分析。

了解面积单位,并且能够原本理由地使之为自己所用是极为重要的。

如果能够获得像本科一样的优秀教育,相信我们的孩子们在未来的职业和科学道路上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实践与思考发表时间:2020-05-29T12:36:25.9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月第3期作者:王佳燕[导读]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面积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

课前思考:“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面积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学生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老师们常常会产生4个方面的困惑:一是如何理解"表面"的概念,二是如何理解“封闭图形”,三是把面积单位统一成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原因,四是如何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在磨课当中,我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1.课标解读,明确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结合实例认识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师用书是这样定位教学目标的: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元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

可见,老师只有让学生经历面积的产生、建立、应用的这一整个过程,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并认识面积从而形成认知结构。

(1)在认识面积教学中,面积概念是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

本单元删去了面积的定义,用描述的方式,借助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

因此,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要注重对面积概念认识的全面性,要注重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要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2)在面积单位的教学环节,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含义,建立概念,要注重估测策略的运用,形成常用面积单位表象,并积累丰富的直观经验和生活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应用意识。

把握结构, 丰盈小学生数学概念的习得体验—— —以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为例

把握结构, 丰盈小学生数学概念的习得体验—— —以 “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为例

把握结构,丰盈小学生数学概念的习得体验———以“面积与面积单位” 教学为例摘要〕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小学阶段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对于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好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数学概念把握结构体验1 缘起正确理解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

但对学生和不少教师来说,由于受数学教材呈现形势和文本的局限性的限制,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往往是隐性,他们所看到的概念是零碎的、点状的显性概念知识。

因此,对于概念的教学,教师要研读教材,要注意概念结构的整体性,把联系紧密的点状的数学概念进行加工,使概念“结构化” ,并将其成“块” 呈现已经得到共识,并纷纷在实践中开展探索。

如《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由于该知识在小学数学图形与空间中涉及面广。

并且由“面积与面积单位” 的知识为先导,学习了更多更广的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在小学阶段作为“深入认识平面图形”一单元的起始课程内容,常常被教师们选做各级公开课、教研课的研究材料。

【深度剖析】1.1 新概念的学习是否关注孩子的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 时,他们会是“两手空空” 吗?如果不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是哪些?在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从已有出发,利用已有来展开和优化教学?如上的案例中,教师一开始就出示一个长方形,并在长方形中画了一条线,这样就成了两个周长相等,但面积不同的图形。

这样两个图形的出现,旨在于检查学生对于图形周长的理解,同时也检验学生对“面积” 这个概念的已有经验。

但从实际的教学中,就有很多孩子认为周长是不相等的,因而被卷入了讨论周长相等不相等,面积相等不相等的纠缠中。

很多孩子对于面积从来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对老师的所提的问题,有点不知所措。

以至于到最后在少数孩子不服气的情形下,教师进行了总结。

1.2 教学是否关注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结构认识。

促进小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活动设计——以“什么是面积”为案例分析

促进小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活动设计——以“什么是面积”为案例分析

促进小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活动设计——以“什么是面积”为案例分析《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学生通过对该阶段的学习内容的学习,需要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

基本活动经验,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学生的直接经验或经历,在其对学习活动的具体参与和有效实践等的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与问题的发展走向相适应、相契合的认知规律。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指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组既能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利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实践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参与和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广泛而深刻的数学活动经验。

“什么是面积”是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部分的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充分地以学生活动为基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使面积的内涵在学生们的活动经验的过程中,逐渐立体生动起来,学生也逐渐能够具备起对数学学习活动的有效经验。

2、案例描述细节一: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好不好?生:(兴奋地)好!师:玩游戏之前,请先伸出你的双手,听老师的口令,看谁的反应快。

先慢点跟老师的指令做,我说手心大家就手心向上,说手背大家就手背向上,大家明白了吗?生:明白了!师:好,大家准备好了吗?生:准备好了!师:手心、手背、手心、手背、手背、手心、手心、手背、手心、手背.....,师:我们刚才玩的游戏中,用了我们的手的两个面,像这样的面生活中还有吗?生:有!细节二:师:你能利用你的小手,通过指一指活动,指出它们的表面在哪里吗?生:桌子的面,从桌子的左端到右端,上端到下端的平面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网
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以“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实践探索为例
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实验小学(312300)郭亚萍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3-034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思考和讨论交流,主动探究获取新的知识。

下面,以“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为例,谈谈教师如何立足课堂,引领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依托生活经验,自主运用各种感官,积累观察的数学活动经验
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导学生自主运用各种感官协同运作,即用眼看、用手摸、用口说、用脑想,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从多渠道有效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1.导入面积
师(多媒体出示人的两张脸):请你用数学的语言评价一下这两张脸。

(有大有小)你们说的大小,指的是什么的大小?(面积)
2.面积的概念
(1)物体的表面。

师:看来,大家对面积并不陌生。

请你摸一摸我们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和桌面的面积,比刚才文具盒表面的面积要怎样?那你能摸一摸这个圆桶底面的面积吗?刚才我们摸的都是一些物体的表面。

(2)封闭图形。

师:老师把这个圆桶的底面描在黑板上,是个——(圆形)数学书的封面也描好,是个——(长方形)圆形、长方形都是——(封闭图形)它们的面积你会摸吗?外面一周的白线是长方形的什么?
(3)说面积。

师:现在你觉得什么是面积?打开书本第71页,找到面积的概念并大声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本,会说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

……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常接触的桌面和课本面为学习素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触摸等形式,理解物体表面有大有小。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已有的旧知“大小”和相关物体表面的经验呼之欲出。

这样的学习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也最易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学习的内容与方法。

然后引导学生从物体抽象出封闭图形说面积,把形象的、感性的知识通过表述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理解面积的含义,积累观察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丰富活动素材,经历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的数学活动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强调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的。

教学过程:
师(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无法直接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激发认知冲突,然后给学生提供学具,引导他们合作探究)
1.操作
分组操作探究:请根据以下材料,先商量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案,再在小组内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和结论。

A信封:两个要比较的长方形,格子图,小长方形,小正方形。

B信封:两个要比较的长方形,小长方形,小正方形。

C信封:两个要比较的长方形,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剪刀。

D信封:两个要比较的长方形,小长方形,小正方形,圆形。

2.交流
师:用了什么材料?说一说怎么比较的,结论是什么。

生1:用格子图比较的,即把格子和长方形分别重叠,数格子的个数就能比较出面积的大小。

生2:先重叠,多余部分用小长方形去测量。

生3:用正方形去量,数出可放几个小正方形就行了。

生4:先重叠,把相同部分剪去,剩下部分比较大小。

3.质疑
师:有的小组有圆,用了吗?为什么不用?我们要准确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什么?
4.小结
师: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要用一样的图形,可以全部用正方形来测量,也可以全部用长方形来测量,而圆片之间有缝隙,不准确,不能用。

所以,我们一般选择正方形来测量。

5.再议
师:老师也用小正方形来测量,一个图形用了6个正方形,另一个图形用了12个正方形,你们猜猜谁的面积大?12个正方形的面积大,这是怎么回事啊?要准确地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要选择怎样的正方形?(选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来测量)现在让我们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格子比一比,结果怎样?
6.总结
师: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

所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
单纯的活动体验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浅层次的,教师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操作过程进行有效的反思,让学生经过思考后再交流,此时的交流对于学生而言更具有意义,利于学生积累探究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引导自主思考、有效内化,积累思维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里的思维活动,指学生经验的生成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没有依附于具体的情境,仅在头脑中进行判断和推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思考、内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积
累思维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过程:
出示题目:请用合适的单位填空。

1.我的小房间面积约为20()。

2.一枚邮票的面积为6()。

3.讲台桌面的面积约为60()。

4.小明身高128()。

在学生逐一填空时,教师趁机进行引导:“为什么这样填?”“可以和我们已经熟悉的什么物体的面积去比?”“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你会怎样去思考?应该注意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前学的长度单位和新学的面积单位区分开来,使他们真正理解面积的意义。

这里,学生没有直观的操作,只能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思维活动,而这样的思维活动恰恰是我们平时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的,使学生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设计出更多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亲历中体验,在体验中积累更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责编蓝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