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教学过程:一导语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二解题1、关于元曲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3、关于《西厢记》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三唱词赏析《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学生活动】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明确】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西风紧“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侧面描写(内心活动)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四总结全文《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辞美)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五课后作业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教学反思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4、发展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1【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2. 鉴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诗歌类型。
2. 提问:“你们是否经历过离别的情感?”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二、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离别的主题(如毕业、分别的好朋友等)。
2.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离别故事和感受。
三、介绍送别诗(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分享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分组创作(15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作为诗人,其他成员负责提供素材和意见。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离别主题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五、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小组内的诗人诗稿进行合并和修改,形成一首完整的送别诗。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朗读他们的送别诗,并与其他小组一同分享。
六、诗歌鉴赏(10分钟)1. 请学生听课上介绍的送别诗进行朗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七、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并回顾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送别诗,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八、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根据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送别》教学设计15篇
《送别》教学设计15篇《送别》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别》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别》教学设计1一、目的确定:《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
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
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三、过程安排: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四、方法选择:1、合作探究。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2、比较阅读。
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1、多媒体辅助教学;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三篇《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这是李叔同的《送别》。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很多动人的诗篇。
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
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
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1.齐读课题。
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
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1.指名读2.师范读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
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
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
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因此诗人说故人———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因此诗人说烟花三月———————————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6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方案、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力量,下面是我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6篇)》,快快拿去用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有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伴侣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心情,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愿。
设计理念: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机敏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敬重同学的独特感悟,提升同学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生疏其他送别诗。
2、体会“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宠爱流行歌曲吗?今日我们就来观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格外流行的音乐,这首唱歌了什么呢,今日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日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
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
(生读)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
“使”是出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经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
《送别》(教案)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和朋友分别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送别》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句意象和背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认识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和情感,以表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背景了解: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词牌《雨霖铃》的特点。
5.诗歌主题:探讨诗歌表达的主旨,即离别之情和相思之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送别》这首诗。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分析诗句时,还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句意象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他们能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中。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抽象,学生们对“意象”、“修辞手法”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例子或图片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1一、议题: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三、教学目标: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回忆春节过后,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别时的情景。
2、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解诗题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2.读诗文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明诗意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1)下面就请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2)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播放动画)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师:班级汇报,并填写表格4.悟诗情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填写表格)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师:学生填写表格(3)想象表达:相聚时难别亦难,诗人伫立岸边,不忍离去,这时候的李白,心中会默念什么?((播放《送别》学生说话)(三)阅读概览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的学习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小组合作学习《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四首古诗,再完成表格。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能够分析和欣赏经典的送别诗;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二、教学内容1.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2.经典的送别诗欣赏;3.送别诗的写作技巧;4.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三、教学重难点1.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1. 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1.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2.分析经典的送别诗,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春望》等;3.让学生自己找出这些诗的特点,如韵律、节奏、意境等。
2. 经典的送别诗欣赏1.让学生欣赏经典的送别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苏轼的《赤壁怀古》等;2.分析这些诗的写作技巧,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出深刻的情感。
3. 送别诗的写作技巧1.介绍送别诗的写作技巧,如如何选题、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2.分析一些优秀的送别诗,如李商隐的《无题》、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3.让学生模仿这些诗的写作风格,练习写作技巧。
4. 创作一首自己的送别诗1.让学生自己选定送别对象,如老师、同学、亲人等;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写出一首真挚的送别诗;3.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包括学生的听讲、思考、提问等表现;2.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创作的送别诗的质量和创意。
六、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是否达到;2.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有趣;3.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4.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5.改进措施和下一步的教学计划。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1.1 送别诗的概念解释送别诗的含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文学作品1.2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介绍送别诗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送别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第二章:送别诗的题材与情感2.1 送别诗的题材分析送别诗的常见题材,如离别亲人、朋友、爱人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题材的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差异2.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探讨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元素,如思念、忧伤、祝福等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第三章:送别诗的诗歌形式与意象3.1 送别诗的诗歌形式介绍送别诗常见的诗歌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形式对表达离别情感的影响3.2 送别诗的意象与意境分析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孤帆、落日等指导学生通过意象的描绘和组合来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第四章:经典送别诗解析与欣赏4.1 《别董大》解析与欣赏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意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该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离别情感4.2 《江南逢李龟年》解析与欣赏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意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该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离别情感第五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5.1 创作指导提供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形式、意象和情感表达方法来创作5.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诗歌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第六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6.1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分析唐代送别诗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6.2 唐代送别诗代表作品解析与欣赏选取一位唐代诗人的送别诗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唐代送别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第七章:宋代送别诗的风格与著名诗人7.1 宋代送别诗的风格分析宋代送别诗的风格特点及其与唐代送别诗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宋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发展7.2 宋代送别诗著名诗人及其作品介绍一位宋代著名诗人的送别诗作品对该诗人的作品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领略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八章:明清送别诗的新发展与特点8.1 明清送别诗的新发展探讨明清时期送别诗的新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明清送别诗对前代送别诗的传承与创新8.2 明清送别诗代表作品解析与欣赏选取一位明清诗人的送别诗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明清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九章: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9.1 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分析现代文学中送别诗对传统送别诗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2 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创新探讨现代送别诗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引导学生欣赏现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十章:送别诗鉴赏的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送别诗鉴赏综合练习设计一份综合练习题,包括诗歌解析、情感表达、创作练习等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10.2 送别诗鉴赏拓展活动提出一些关于送别诗的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写作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对送别诗的兴趣和热爱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补充和说明: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包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等。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 能够分析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定义: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送别诗是诗歌中的一种题材,用以表达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思念、祝福和感慨。
2.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讲解送别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送别诗。
3. 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析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友情、亲情、爱情、离别之情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定义、历史背景和主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送别诗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送别诗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古代送别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主题。
2. 掌握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3. 能够分析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送别诗的特点:介绍古代送别诗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古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讲解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如友情、离别之情等。
3. 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介绍如何鉴赏古代送别诗,包括理解诗意、分析诗structure 和欣赏艺术魅力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常见主题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代送别诗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技巧。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古代送别诗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古代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近现代送别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主题。
2. 掌握近现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别》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初中送别诗优秀教案
初中送别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别董大》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积极向上的品质。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2. 诗文背景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秋浦歌》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情感;2. 提问:送别诗一般表达哪些情感?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诗人高适及《别董大》的背景;2. 朗读《别董大》,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3. 解读诗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三、深入解析(15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2. 讨论:诗中的“董大”是谁?为什么诗人要送别他?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文,感受诗中的情感;2. 分享自己身边的友情故事,体会友情的珍贵。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别董大》这首诗,体会了诗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送别》教学设计精品3篇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 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 5 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 yin,前 鼻音;暂 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 kuai,三拼音;炙 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ⅱ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 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 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 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 (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 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送别诗创作教案
送别诗创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掌握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技巧和要点。
3.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朗读经典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送别诗的情感和意境。
2. 简要介绍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讲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离别之情、思念之苦、勉励与祝福等。
2. 分析经典送别诗的创作技巧和要点,如意象运用、意境营造、语言锤炼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创作实践(3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 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创作。
3.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
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2. 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情感表达、创作技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3. 总结本次创作实践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送别诗作品。
2.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送别》优秀教案
《送别》优秀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别》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别》优秀教案1本课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暂时"、"凝视"说话。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课时教学目标: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本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直接揭题,自主定位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到:25黄鹤楼送别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诗文对应,初步感知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
(板:依依惜别)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
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3、初步理解诗句:(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4)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5)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体验感悟,感情朗读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c.评读激励,再读。
送别诗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送别诗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教授《送别》这首古文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这首古文诗,让学生在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本教案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送别》这首古文诗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其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4.方法目标: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送别》的文学意义和诗歌形式的理解;2.《送别》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感悟;3.学会运用一些鉴赏手法和技巧,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送别》的文化内涵;2.深入剖析《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多角度分析。
五、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示范引导法:老师给出示范性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启发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放映古代送别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送别文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朗读《送别》这首古文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1.2 教学内容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送别诗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联想。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经典送别诗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经典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现代送别诗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现代的送别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现代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或人物。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情感。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离别场景或人物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群文阅读《送别诗》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学习的送别诗内容和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 、《山中送别》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
(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 。
(3)总结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长亭饯别、日暮伤别。
(4)再次吟咏这些古诗。
(三)自主发现送别方式的不同。
五、总结延伸。
1.出示李叔同送别并欣赏歌曲。
2.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送别组诗 板块一:温故知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①广陵 唐 李白 故人②西辞黄鹤楼,烟花③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赠汪伦》、《送别诗》、《送元 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 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 是?
赠汪伦 《送别组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⑥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送元二使④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yi⑤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 李白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 ,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