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2分析综合题高效演练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2古代诗文阅读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2古代诗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99df836c767f5acfa1c7cde9.png)
考案2 古代诗文阅读本考案共4页,共21题,共160分,考试时间160分钟一、文言文阅读(本题12小题,5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本题4小题,19分)导学号 00774479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
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
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
明年秋,万寿节①,正春献八箴.__..,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
帝不省。
王贵妃薨.__..,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
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
中官难以烦费,__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②,奈何以天下俭之?”__奏上,报可。
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矣;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
”帝是之。
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__..,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
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
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
正春求去,不许。
__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
__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
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
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
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
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
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
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__..,异数也。
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__。
(节选自《明史·卷二百十六》) 【注】①万寿节:皇帝诞辰日。
②元良:太子的代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B.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C.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D.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解析]正确标点为: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ef155a9cb52acfc788ebc96a.png)
古代诗歌阅读专卷创新演练考点归类,对点模拟练能力题组一专项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中“马不肥”是说马瘦,“债多凭剑与”是说不单没有钱财,还有债务,“透卧衣”是说衣服单薄,无钱购置御寒衣物。
这都表明了邹明府为官勤于政务,衣食节俭,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清正廉洁。
答案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
(总括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
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具体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
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1词语题(含古代文化常识) ppt课件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1词语题(含古代文化常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6e102feefdc8d376ee3260.png)
策略 1
文言实词 ——先代入直选,再排除验证
一、直选:读懂语境,代入还原,逐一比对 解题时,可将题目中对加点词语意思的解释代入语境,直接 选出与相应语境互相抵触、格格不入的词语即可。如 2015 年四 川卷第 8 题,A 项,若将“御”的释义“控制”代入原文,会发 现, 这一解释符合“天下分崩, 江表寇隔, 久替王教, 庠序之训” 的语境,即可初步判断此项正确。B 项,若将“渝”的释义“违 背”代入原文,会发现,这一解释并不符合“丹青吾见其久而渝 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的语言环境,所以 B 项的解释不正确。
二、排除:推敲分析,联想迁移,综合比较 可联想课文词语, 做好知识迁移; 还可联系成语, 加以印证。 如 2015 年四川卷第 8 题,在选出 B 项之后,尚需借助词义分析, 加以验证。 A 项, 联想 《赤壁赋》 中的“冯虚御风”, 其中“御” 解释为“驾驭”,此义应为“御”的本义,据此推断对“御”的 释义“控制”应由此引申而来,可证 A 项正确;B 项,联想常用 词语“忠贞不渝”,其中“渝”解释为“改变”,将此义代入原 文,符合语境,可证 B 项错误;C、D 两项,对“染”和“叹”
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 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 ,士争先赴。” .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既受命专 斧钺之威 . B.敢问其目 . C.军皆定次 ,将乃就舍 . D.白刃始合 . 专:独掌 目:条目 次:次序 合:交锋 )
高考
第 二 大 题
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第 10~16 题)
(一)
文言文阅读(第 10~13 题,19 分)
第 11 题
词语题(含古代文化常识)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11 词语题(含古代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1 文言文阅读 11 词语题(含古代](https://img.taocdn.com/s3/m/f4089a4fa300a6c30c229fb1.png)
词语题(含古代文化常识)—————————高效演练—————————一、(2016·河南郑州一中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6分,每小题3分)原涉,字巨先。
祖父武帝..时为南阳太守。
天下殷富大..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
涉父哀帝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时又少行三年丧者。
及涉父死,让还南阳赙①送,行丧冢庐三年,由是显名京师。
为大司徒史丹举能治剧,为谷口令,时年二十余。
谷口闻其名,不言而治。
专以振施贫穷赴人之急为务。
人尝置酒请涉,涉入里门,客有道涉所知母病避疾在里宅者,涉即往候。
叩门,家哭,涉因入吊,问以丧事。
家无所有,涉曰:“但洁扫除沐浴,待涉。
”还至主人,对宾客叹息曰:“人亲卧地不收,涉何心乡此!愿撤去酒食。
”宾客争问所当得,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具记衣被棺木,分付诸客。
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②皆会。
涉亲阅视已,谓主人:“愿受赐矣。
”既共饮食,涉独不饱,乃载棺物,从宾客往至丧家,为棺敛..。
劳俫③毕葬。
其周急待人如此。
原涉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
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
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
至日中,奴不出,吏欲便杀涉去。
涉迫窘不知所为。
会涉所与期上冢者车数十乘到,皆诸豪也,共说尹公,尹公不听,诸豪则曰:“原巨先奴犯法不得,使肉袒..自缚,诣廷门谢罪,于君威已足矣。
”尹公许之。
涉如言谢,复服遣去。
更始西屏将军申徒建请涉与相见,大重之。
故茂陵令尹公坏涉冢舍者为建主簿,涉本不怨也。
涉从建所出,尹公故遮拜涉,谓曰:“易世矣,宜勿复相怨!”涉曰:“尹君,何一鱼肉涉也!”涉用是怒,使客刺杀主簿。
涉欲亡去,申徒建内恨耻之,阳言:“吾欲与原巨先共镇三辅,岂以一吏易之哉!”宾客通言,令涉自系狱谢,建许之。
宾客车数十乘共送涉至狱。
建遣兵道徼取涉于车上,送车分散驰,遂斩涉,悬之长安市。
(节选自《汉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赙(fù):送财物助人办丧事。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73020a87c24028905fc322.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训练试卷: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含解析)
![江苏版2018版高考语文二轮训练试卷: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a3b9b40c22590103029d1f.png)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08页)(建议用时:4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8分)戚元鲁墓志铭曾巩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
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
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
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
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
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
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
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
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
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
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
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
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
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
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
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
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
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德行化.其乡里化:教化B.能.似其先人者也能:才干C.以进士中.其科中:考取D.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速:催促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及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891f564a7302768e9939dc.png)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3)及答案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永遇乐①苏轼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
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
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
今朝有客,来从濉②上,能道使君深意。
凭仗清淮③,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
而今何在?西垣④清禁,夜永露华侵被。
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注①此词原序交代:苏轼是在与人相聚景疏楼(大约位于江苏)时,写作了这首词寄给远方的朋友孙巨源,二人曾在此楼饯别。
②濉:水名。
③淮:淮河。
④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时孙巨源在此办公。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开端以回忆开始,回想从前自己与孙巨源在景疏楼饯别时,明月如水的情境。
B.“美酒”句至上片末,主要写二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以及别后三年美酒清歌的慰藉。
C.“今朝”三句写客人传来孙巨源的“深意”,回应前文,表现二人相互思念的情愫。
D.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在回忆、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中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月”在本词中多次出现,请结合上片,简要分析“月”的意象在该词中的作用。
答:答案精析1.B2.(1)此词上片以“月”为主要意象抒发情感,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明月如水”,交代离别时的情境,渲染别离时静谧清冷的气氛。
(3)“月随人千里”,用“月”的追随表现二人依依不舍的离情。
(4)“孤光又满”句到上片末,主要用“月”见证别后的孤独,表现友情的深厚。
月在此既是见证者又是陪伴者,是词人借以寄托和抒发内心情感的重要意象。
二、请灵活使用推断法,判断下列对句中实词的解释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订正其义)1.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富比封建君焉。
丈人卒,其子继之。
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
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遂贫。
岁:每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年2.(陶渊明)疏粗之骨,不堪拜起;慵惰之性,不惯簿书..。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ppt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ppt](https://img.taocdn.com/s3/m/a78f4015580216fc700afd3b.png)
• 初中教材古代散文中的背诵篇目 序号 1 2 3 篇 《论语》十二章 目
4 5 6 7 8 9
《孟子》三章(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天时不如地利)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三峡 杂说(四) 陋室铭
通过以上复习,效果怎样?请做下列试题,对其进行检验。 本训练设计试题 4 个,赋 20 分,用时 20 分钟。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导学号 0077415 •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却坐促弦”之后所弹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场面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座中泣下谁最多 __________________ ?江州司马青衫湿”。 • (2)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阐明对待学习应持态度的名句是 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不亦说乎 • [解析] 5分,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导学号 00774156
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 (1)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与山间之明月 阐明了获取“江上之清风,__________________ ”的途径。
(2) 刘 禹 锡 在 《 陋 室 铭 》 中 表 现 在 “ 陋 室 ” 中 交 往 对 象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序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22题逐题特训10
![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22题逐题特训10](https://img.taocdn.com/s3/m/9d309c4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5.png)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十)高考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二)1.(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采樵作孟浩然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上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
《采樵作》一诗也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
B.首联“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运用顶针、连带的手法描写了樵夫深山采樵的情景,山高林密,“山深”也体现了山的古老幽深.C.第二联“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进一步描写了山路险阻难行,作者采用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桥崩"“卧槎”“路险”“垂藤”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樵夫劳动的艰辛.D。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相伴的人越来越少,山风吹动樵夫身上的衣服,表现了樵夫自然洒脱的情态.E.最后两句,樵夫采樵一天,没有感到劳累,傍晚眺望村落里生气的袅袅炊烟,一路长歌,满载而归。
(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解析](1)B项,没有连带的修辞手法。
C项,“桥崩”“卧槎”“路险”“垂藤"不是细节描写。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1)BC选B给2分,选C给3分。
(2)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3分)[诗歌鉴赏]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订正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2卷(订正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41564a3c1ec5da50e27062.png)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订正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93021ba910ef12d2af9e7f2.png)
WORD 格式整理版绝密★启用前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学习好帮手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及答案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b767e2a2b160b4e767fcf94.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Ⅱ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完整版)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和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语文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bab1ada0b1c59eef9c7b445.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73020a87c24028905fc322.png)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3翻译题 ppt课件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 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3翻译题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46116902768e9951e73860.png)
今被捉住了。”来护儿叹息说:“我身为大臣,担负国家重任, 不能清除凶恶悖逆之人,终致朝廷落到如此地步,我只能抱憾于 黄泉之下,还能再说什么呢!”于是被杀害。
三、保留 1.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 名、时间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 书号、物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度量衡名称、器具等,均不必 翻译,原样保留。 2.保留古义与今义通用的字或词。
三、特殊句式“古今有别”别忘了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需掌握的 4 类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 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其他如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等高考翻译时不作要求 )这四类句式也是翻译题中对有 关句式的要求和采分点,宾语前置句,重在调序;被动句,重在 点出“被”。
策略 2
文言翻译“8 注意”
二、虚词“译与不译”掌控好 虽然在文言文翻译中存在必须译出的虚词和不必译出的虚 词,但由于文言虚词用法比较灵活,情况比较复杂,如有的文言 虚 词 往 往 “身 兼 数职 ” 或 兼有不 同 类 别 虚词 的 语法 作 用 ( 如 “既”“且”“以”等 ),或兼有实词的性质 (如“之”“为”) 等,所以抛开语境很难说某一个虚词必须译出,某一个虚词不必 译出,只能根据其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判断是否需要翻译 出来。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及答案 精品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及答案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0dc6b22a6c30c2259019ee6.png)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古诗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1)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
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了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E.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BE[A项“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
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1)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轻雨、鸣蝉三种意象。
(2)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2分析综合题高效演练
![2017_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12分析综合题高效演练](https://img.taocdn.com/s3/m/1ee9dcc6a58da0116c1749e7.png)
分析综合题—————————高效演练—————————(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6分)琅嬛福地记[明]张岱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疒台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 .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 .读书三十乘.乘:车。
[解析] “开门肃茂先入”的“肃”,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恭敬地引入”。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7
![2017-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诗文阅读高考22题逐题特训7](https://img.taocdn.com/s3/m/dd1da10c3169a4517723a36f.png)
高考22题逐题特训(七)高考第10~13题文言文阅读(一)一、(2016·湖北省黄冈市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
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
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
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
”迁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
忤时相意,提举太平观。
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出.知平江府。
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
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
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
”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
”除兼侍讲。
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
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
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
”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
”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
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
”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
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注:①上舍: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
“舍生”即上舍生,太学生中高班的学生。
②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综合题
—————————高效演练—————————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6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
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
视其所枕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
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书,若.
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
”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
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
”又至一室,藏书愈富。
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
”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
问老人曰:“何地?”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
”开门肃.茂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
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诸书,亦皆在焉。
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
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
再访,纵观群书。
”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
甫出,门石忽然自闭。
茂先回视之,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
茂先痴疒台伫视,望石再拜而.
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
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
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繇前视伏羲,已是其叔季。
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
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
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坐卧十年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
西晋文学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门肃.
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 .茂先为停信宿..
而出 信宿:两三天。
C .异日裹粮..
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 .读书三十乘.
乘:车。
[解析] “开门肃茂先入”的“肃”,形容词作动词,意为“恭敬地引入”。
[答案]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茂先坐与.论说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B.⎩⎪⎨⎪⎧
若.二十年外书若.望仆不相师 C.⎩⎪⎨⎪⎧ 多所.未闻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者 D.⎩⎪⎨⎪⎧ 望石再拜而.去毕礼而.归之
[解析] A .两个“与”都是介词,“和,跟,同”的意思。
B.前一个“若”是连词,意思为“假如,如果”;后一个“若”的意思为“好像”。
C.两个“所”都是“所”字结构,“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
两“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 .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 .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 .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
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解析] 文中议及“嬴氏焚书史”,只是为了说明世间已无大量六国书籍,同洞山“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形成对比,强调洞山密室藏书之丰富,而非选项中“旨在批评秦王赢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
[答案] C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茂先爽然自失。
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浩非人世所有。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爽然”的意思为“茫然若失的样子”。
“自失”意为“失落”。
“饷”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给……吃。
“非人世所有”翻译为“不是人世间能拥有的”,判断句必
须要翻译出来。
(2)“见小”意思为“见识浅陋”。
“春秋”是四季的代称,指“一年”。
“蛄蟪”即“蟪蛄”,指“寒蝉”,《逍遥游》中有“蟪蛄不知春秋”的句子。
[答案](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
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参考译文] 晋代太康年间,张茂先担任建安从事,到洞山游玩。
沿着溪流进入洞山深处(中心),见到一位老人枕着书躺在岩石上,茂先坐下和老人谈论交流。
看老人所枕的书,都是周代的古文字,没有一个字能辨认,茂先觉得很奇怪。
老人问茂先:“你读了多少书?”茂先回答:“我没有读的,是近二十年内的书,假如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当然已经读完了。
”老人微笑着,拉着茂先的手臂快步走到石壁下面,忽然有一扇门可以进入,路非常宽,到了一间精美的屋舍,里面藏有很多书。
(茂先)问老人:“这些是什么书?”(老人)回答:“是世史。
”又到了一间房屋,藏书更加丰富。
(茂先)又问:“什么书?”老人回答:“是万国志。
”之后到了一间密室,门闩钥匙非常牢固,有两条黑狗守着,上面有题写的篆文“琅嬛福地”。
(茂先)问老人:“这是什么地方?”(老人)回答:“这是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
”指着两条黑狗说:“这是痴龙,守在这儿两千年了。
”(老人)打开门恭敬地请茂先进去。
(茂先)看见的所收藏的书,(记载的)都是秦汉之前以及海外众多国家的事情,大多是他所没有听过的,像《三坟》《九丘》《连山》《归藏》《祷杌》《春秋》之类的书,也全在这里。
茂先感到茫然、失落。
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
茂先因此停留了两三天才离开,对老人说:“他日携带干粮再次拜访,纵览群书。
”老人笑笑没有说话,送茂先出来。
刚一出来,石门忽然自行关闭。
茂先回头看这个地方,只看见杂草和藤萝围绕岩石生长,石上也被苔藓覆盖,像原来一样没有一点缝隙。
茂先呆呆地长久站立看着,对着岩石拜了两拜后离开。
秦始皇嬴政焚烧书籍,咸阳的火正旺盛。
这里有全部的书,并没有遗漏一个字。
往前推究文字出现之前,结绳记事的内容这里也有记载。
从结绳时代看伏羲时代,已经是前者的末期了。
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国家,古九州就是一个黑点。
读书三十车,只是这儿藏书的千万分之一二。
(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陆敬叔和张华能识别出(传说中已少有人知晓)怪兽彭猴和海凫毛,但他们的见识就和儿童一样幼稚。
想进入密室询问老人,但是迷了路不能进去。
回头看绝壁之间,只有荒草和薜荔。
澳悔一出石门,可以看到而不可企及。
经过十多年,这其中或许已经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