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合集下载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陋室铭》。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刘禹锡的生平介绍、陋室铭的背景介绍、陋室铭的原文及其注释和翻译。

具体涉及到的是陋室铭的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原文,理解其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2. 能够理解并运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寓意。

3. 通过对陋室铭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原文,理解其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难点:对陋室铭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陋室铭原文复印件、生僻词语注释卡片。

学具:陋室铭原文复印件、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引导学生了解陋室铭的背景。

2. 朗读:让学生朗读陋室铭原文,注意指导生僻字的发音。

3. 讲解:对陋室铭中的生僻词语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原文。

4. 翻译:让学生翻译陋室铭,检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5.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陋室铭中的寓意和哲理。

6. 练习:让学生书写陋室铭中的名句,巩固学生对原文的记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陋室铭原文。

2. 请学生运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的寓意,写一段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陋室铭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陋室铭》,该文出自《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作者刘禹锡。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四章“古代散文”中的第三节“唐宋八大家”,详细内容为对《陋室铭》的解读、分析和欣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陋室铭》的背景,掌握其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使其能够熟练翻译和解读文言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教学重点:《陋室铭》的文学价值,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全唐文》选读、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陋室图片,引发学生对陋室话题的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刘禹锡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3. 文本解读:带领学生朗读《陋室铭》,逐句解读和分析文章内容。

4. 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写陋室的文字。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文章《陋室铭》2. 作者:刘禹锡3.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4. 修辞手法:对仗、排比、设问5. 主题思想:安贫乐道、志存高远七、作业设计2. 答案:(1)翻译:《陋室铭》全文翻译。

(2)主题思想:文章表达了作者刘禹锡安贫乐道、志存高远的品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全唐文》其他篇章,了解唐代散文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了解唐代散文的风格特点。

一、教学难点:文章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陋室铭》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篇4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3分钟)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

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

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

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1、听示范朗读。

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2、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

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

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

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陋室环境清幽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1、《陋室铭》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1、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学生试读课文。

3、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4、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品析诗句)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2、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3、与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4、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5、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7、“鸿儒”可否换成“群儒”?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1、“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2、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赛课一等奖教案【篇一:公开课教案《陋室铭》】《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

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

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

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写作背景: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陋室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的阅读、理解和赏析。

具体章节为:《陋室铭》全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陋室铭》的文学背景,体会作者刘禹锡的生活态度。

2. 掌握文章的关键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能够流利地朗读和翻译全文。

3. 领悟文章的寓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寓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重点: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陋室图片,引发学生对陋室生活的想象,进而引入课文。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3. 讲解:分析文章的背景、作者、结构,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4.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练习。

6. 赏析:对文章的美句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六、板书设计1. 《陋室铭》2. 板书内容:作者:刘禹锡背景:唐代结构:起兴承接对比结论重点词汇:陋、德、馨、志、道、义修辞手法:对比、排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翻译全文。

仿写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寓意。

2. 答案:翻译全文:见课后注释。

仿写修辞手法:参照例题,自行创作。

分析主题和寓意:文章通过描绘陋室,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生活态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例题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陋室铭》的基本内容。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寓意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刘禹锡的其他作品,了解其人其事,进一步体会其文学成就。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文章的寓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的文章寓意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陋室铭》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文章的朗读、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及主旨讲解。

具体章节内容为:1. 朗读《陋室铭》全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生字词:陋、德、馨、苔、痕、青、痕、素、琴、棋、书、画。

3. 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

4. 讲解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身处陋室,却以德行为重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朗读《陋室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2.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了解其用法,提高语文素养。

3. 学会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4. 领悟文章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结构分析,理解作者以德行为重的品质。

2. 教学重点:朗读与生字词学习,文章主旨讲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位身处陋室,却以德行为重的人物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注意朗读节奏和语气。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字典查找字词意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4.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5. 讲解文章主旨,联系实际生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一篇类似的文言文,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陋室铭生字词:陋、德、馨、苔、痕、青、痕、素、琴、棋、书、画文章结构:起、承、转、合修辞手法:对比、排比、对偶主旨:以德行为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作业设计答案:略2. 课后思考题: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你对“以德行为重”的理解。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难点是否讲解到位?2. 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是否掌握了文章内容,是否理解了文章主旨?3.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颜氏家训》等古代家庭教育作品,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2024年《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陋室铭》一篇。

具体内容包括:文章的朗读、生字词的学习、句子的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探讨等。

重点章节为全文,详细内容涉及作者刘禹锡的身世背景、陋室的特点、文章所表达的深远意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陋室铭》。

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够翻译关键句子。

3.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胸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句子的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刘禹锡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文章背景的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体会文章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查找字典,学习生字词,教师进行讲解。

4. 句子翻译:教师选取关键句子进行翻译,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5. 分析文章结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6.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所表达的淡泊名利、高洁品质等思想。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陋室”的理解和感悟。

8.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答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9.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陋室铭》2. 作者:刘禹锡3. 生字词:若干4. 句子翻译:关键句子5.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6. 主题思想:淡泊名利、高洁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陋室”的理解和感悟。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关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⒈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积累文言字词。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者的歌颂。

请跟随我一同走进课文――《陋室铭》。

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

2.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点勾画出来,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文本探究1.陋室的环境?【交流点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环境清新自然,幽静雅致,淡雅中不失生机。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一句妙在何处?【交流点拨】写陋室环境,“上"“入”二字对仗工整,化静为动,陋室环境的清新自然、幽静雅致、生机盎然,流露出作者对陋室环境的喜爱之情。

3.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交流点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交往的人学识渊博,同时也有点清高自赏,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4.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怎样的?【交流点拨】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交流点拨】环境清幽,交往高雅,情趣脱俗三个方面。

6.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作者是怎样引出这一主旨句?【交流点拨】起兴,用“不高之山、不深之水"来类比“陋室”;用“仙、龙"来类比“德”;立意于“德馨"。

8.作者明明赞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用意何在?【交流点拨】以古代先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先贤的志趣。

9.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作用何在?【交流点拨】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突出了“陋室不陋"的主题。

10.作者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交流点拨】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陋室铭》原创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原创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刘禹锡的背景和《陋室铭》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指导朗读:通过示范、讲解、练习等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调等技巧的运用。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陋室铭》所表达的意境和哲理。 拓展延伸:通过介绍与《陋室铭》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拓宽视野。
作业质量:对学生的作业质量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正确率、错误率、字迹清晰度等方 面。
作业态度:对学生的作业态度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认真程度、抄袭情况、是否按时提 交等方面。
作业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包括指出作业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 和建议。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 评价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 传承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
教学内容
《陋室铭》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刘禹锡的生平、 成就和主要作品
《陋室铭》的创作过程和灵 感来源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创 作《陋室铭》的背景和原因
《陋室铭》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和影响
《陋室铭》中的重点字词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不在于高,有 了仙人居住就出名了。
思考能力
互动: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讨 论,促进师生 之间的互动和
交流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参与度。
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杰作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

杰作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

杰作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目标:- 通过研究刘禹锡《陋室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 通过思考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刘禹锡《陋室铭》文本解读和分析。

- 诗歌形式、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

- 讨论人与环境的主题。

教学步骤:1. 导入:使用图片或引用相关的文学作品引起学生兴趣,引入《陋室铭》的话题。

2. 课文解读:逐句解读《陋室铭》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和内涵。

3. 诗歌形式与修辞手法:介绍《陋室铭》的诗歌形式、意象和修辞手法,如韵脚、比喻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陋室与人的关系,探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5. 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 创作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创作一篇关于自己生活环境的诗歌或散文。

7. 朗读与欣赏: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朗读给全班同学欣赏,并互相给予反馈和评价。

教学评价:- 学生对《陋室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表达能力。

- 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动情况。

- 学生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体察能力。

教学资源:- 刘禹锡《陋室铭》的文本和注释。

- 图片或相关文学作品的引用。

- 小组讨论的指导问题。

- 学生创作作品的展示方式。

教学心得:通过这堂公开课的设计,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刘禹锡《陋室铭》的内涵,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讨论和创作,学生还能思考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杰作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

杰作 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 公开课一等奖

杰作刘禹锡《陋室铭》教学设计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刘禹锡的《陋室铭》这个杰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陋室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2.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3. 能够独立进行文本分析和批评;4. 培养对美的感知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课堂导入(10分钟)- 通过引用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贫穷与富有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

2. 文本理解与分析(30分钟)- 学生阅读《陋室铭》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和节奏感,体味其独特之处;- 激发学生对于作者思想和情感的理解与共鸣。

3. 小组合作与讨论(2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形象和意义;- 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观点。

4. 文学鉴赏与批评(30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工具进行文本的鉴赏与批评;- 鼓励学生提出多样化的观点,并通过讨论和辩论展开交流。

5. 总结与展望(10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研究的重点和方法;- 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将文学欣赏与人生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评估与反馈1. 课堂讨论与展示评估(20%)- 学生小组的合作展示及提问回答情况评估。

2. 书面分析与批评评估(30%)- 学生提交的对《陋室铭》的书面分析和批评文章评估。

3. 思维拓展与创新评估(30%)-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观点的表达评估。

4. 反馈与改进(20%)- 教师针对学生表现进行个体化反馈和建议,指导学生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资源1. 《陋室铭》的课文材料;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指导材料;4. 学生文本分析和批评的指导材料。

五、教学特色与创新点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批判,让学生从中发现生活的真谛;2.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3. 结合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4.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4年《陋室铭》教案设计陋室铭教案一等奖汇总

2024年《陋室铭》教案设计陋室铭教案一等奖汇总

2024年《陋室铭》教案设计陋室铭教案一等奖汇总教案设计一等奖:传承经典,启迪心灵——《陋室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理解《陋室铭》的内容和主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学会欣赏古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刘禹锡身处陋室,却能安贫乐道的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陋室铭》的内容和主旨;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学会欣赏古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刘禹锡身处陋室,却能安贫乐道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及其代表作《陋室铭》。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陋室铭》,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学生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陋室铭》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陋室铭》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5.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鼓励。

7.作业布置学生完成《陋室铭》的课后作业,包括熟读、背诵和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一等奖教案案例一:《陋室铭》创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学生能够理解《陋室铭》的内容和主旨;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写作等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学生学会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培养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关于《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关于《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

关于《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关于《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链接: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

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

二、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三、追溯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四、释“铭”解题:提问: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

(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铭”。

(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五、明确目标: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诵读全文,品味语言。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一等奖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一等奖《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文言词语的积累。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托物言志的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现实生活中,有人经常与他人比吃穿,甚至有人埋怨没出生于一个富有的家庭。

老师认为:衣不在好,整洁就成;家不在富,温馨就行。

虚荣心是要不得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了解一下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所表现出的情趣,我们从中或许能领悟出一些道理。

二、展示预习成果:题解,作者。

(关于课文题目,谁来展示一下你的预习成果?谁来简介作者呢?)三、朗读:自由读---点名读-----范读----齐读(点名读可以简单点评,大家来听一下名家的朗读,注意节奏和铭文的韵味)四、交流翻译。

(结合课文注释自己译或者与同桌交流,翻译出来后简单评论)五、疑难词句。

(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哪些不会的词句呢,出示课件)六、出示思考题,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已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我们请男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

字面上意思理解了并不等于理解了课文,俗话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现在根据老师的问题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或者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进一步探讨课文。

)1、本文统领全文表达文章主旨的的名子是哪一句?(从此句话来看,陋室陋吗?)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不陋的?各有什么特点?(1)自然环境--------优雅(2)交往人物---------儒雅(3)日常生活---------高雅(各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苔……青”:对偶,拟人,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环境的话用一个什么词? “谈……丁”:与刘禹锡交往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鸿儒,与韩愈,柳宗元,白居易之间的性情互赏,切蹉诗文,诗酒唱和,不只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诗歌遗产,而且传递着不熄的精神薪火。

《陋室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陋室铭》教案一、教材分析《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篇散文,以刻画陋室之境和发人深思的哲理为主要目的。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适合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陋室铭》的作者及其背景;b. 理解《陋室铭》的主要内容及其与阅读者的关系;c. 掌握《陋室铭》中的一些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a.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b.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c. 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简朴生活的欣赏和推崇;b. 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和对幸福的品味。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a. 理解《陋室铭》中的意境和主题;b. 掌握一些重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难点:a. 学生对于文章中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和运用;b. 学生对于刘禹锡的艺术表达方式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利用图片或文字描述一个简朴而温馨的小房间,引起学生对简朴生活的一些想法和情感体验。

2. 导入讨论a. 引导学生思考与陋室生活相关的问题,如:现代社会中是否还存在陋室生活?他们如何看待与陋室生活相对应的富有生活?b. 鼓励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3. 阅读理解a. 学生逐段阅读《陋室铭》;b.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每一段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c. 逐段解释生词和理解难句;d.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文章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4. 欣赏课文通过朗读课文、分析诗句的特点和意境、借助音乐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感,并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

5. 文学创作学生可按照《陋室铭》的写作风格和哲理,自行创作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简朴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学生可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提供反馈。

6. 展示交流小组代表可以将自己的文学作品进行展示,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阅读、表达、创作和交流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度和表达能力。

精选陋室铭教案一等奖集锦

精选陋室铭教案一等奖集锦

精选陋室铭教案一等奖集锦教案一:《陋室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刘禹锡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句,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刘禹锡身处陋室,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教学难点:(1)把握刘禹锡的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句。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刘禹锡及其作品《陋室铭》。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解释“陋室”的含义。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表现刘禹锡陋室生活的细节。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对比手法,理解刘禹锡身处陋室,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4.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2)分析刘禹锡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5.课堂小结6.作业布置(1)背诵《陋室铭》。

(2)写一篇关于《陋室铭》的读后感。

教案二:《陋室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会分析文言文的结构,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文言文的优美语句,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刘禹锡身处陋室,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陋室铭》。

(2)理解《陋室铭》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王君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君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君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王君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王君陋室铭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二、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

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三)生朗读课文(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斯(这) 惟(只) 德(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

劳累)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何陋之有——有何陋(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

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

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1、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

《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仿写,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发生在陋室里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3. 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品读: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课文,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

5.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表达。

六、板书设计1. 《陋室铭》2. 重点词语:陋室、鸿儒、白丁、调素琴、阅金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 语言特色:骈文、对仗、韵律4. 作者生活态度:不慕荣利、安贫乐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课文内容,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结构,写一段话。

答案: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里的“鸿儒”指的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博学多才,教导我们成长。

而“白丁”则代表那些没有学问的人,我们不应该与他们为伍,而要努力向老师学习,成为有才能的人。

2. 作业题目: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描述一下你心中的理想居所。

答案: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我的理想居所,是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地方,绿色的小草爬上台阶,青色的草影映入窗帘,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深入品味课文,感受作者的生活态度。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作业设计方面,我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些具有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齐背《秋词》。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P2)。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P3)"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
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P4)
(二)、明确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出示投影)
1、出示目标。

(P5)
2、了解作者。

(P6)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3、文体知识。

(P7)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简陋居室里的文章。

(三)指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落实文章字词(P8)
陋室( lòu ) 德馨( xīn ) 苔痕( tái ) 鸿儒( hóng ) ( rú )
调素琴( tiáo ) 案牍( dú ) 西蜀( shǔ )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3、自由读文,划出押韵的字。

(P9)
这是一篇铭文。

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4、自由读(配乐P10),再次齐读课文,读出节奏。

(可分组。


(四)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出不懂的地方。

1、小组合作,交流。

(五)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思考1、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文章主旨?(P12)作者在写这句话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P13)
思考2、陋室简陋吗?(板书:陋室--不陋)文中具体从哪些方面来写陋室不陋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方面的特点吗?你能看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吗?(P14)
1、小组合作,交流。

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这是写室中之景)安平乐道的人。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有学问的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俗,这是写室中之事)有情趣的人。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从反面写,虚写。

表现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不慕荣利的人。

思考3、文章引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名人有何作用?怎样理解引用孔子的话?
1、引导学生分析结尾这句话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原因)。

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语气。

(六)写作手法分析:
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P15)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即借物言志,借物抒怀。

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借“陋室”扬“德馨”,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书: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说明道理)(P16)
(七)课堂小结:
陋室铭这篇文章短小精悍,真不愧是铭中的长者。

文章短短9句话,81个字,但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真是太多了,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安平乐道的情趣等等。

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再来回味一下这篇文章。

(P17)(八)布置作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习作,大约100字左右。

(提示:粉笔、石子、落叶、蜜蜂、莲花、松树等)
22、陋室铭刘禹锡
山、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比兴)
陋室居室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德馨交往人物——不俗
不陋日常生活——高雅(高洁傲岸)
物(托物言志)志
引古贤以自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