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https://img.taocdn.com/s3/m/77d646ddc5da50e2534d7f46.png)
26
课下作业
1.毛泽东的很多诗词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 上的精神。课后搜集一些毛泽东的诗词,感受 诗人的情感。
2.这么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 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是永恒的。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 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请同学 们课外把自己的意见写下来。
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桥、岷山。
16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3
夸张:描写了 山势凶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比喻:描 写其渺小。
17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4
拟人:战士们打 完胜仗的欢快心 情。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形容飞夺泸定桥 的惊险。
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 前的战斗精神。
18
重难点解析
重难点5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写出了红军 战士的喜悦的心 情。
19
重难点解析
岷山,绵延千里,大雪覆盖,终年不 化,可是红军战士把翻越岷山看作一件令 人欢喜的事情,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这是一种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20
写作手法
总—分—总结构
含义:全诗仅用了短短四句话,采用了“总 起—分述—总结”的叙述方法,生动概 括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首先,概括地讲了红军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 其次,列举了“跨五岭、越乌蒙、渡金 沙、夺泸定、过雪山”的典型事例并加 以具体说明;最后以“三军过后尽开颜” 一句来总结全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 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 铁索组成的桥。
7
字词乐园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优质课件(含课文相关视频)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律 长征》优质课件(含课文相关视频)](https://img.taocdn.com/s3/m/6a4c176ef242336c1eb95e84.png)
征
·
岷山—喜 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
拓展延伸 毛泽东诗词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课堂演练
1.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磅(pánɡ bànɡ) 岷(mín mǐn) √ √ 索(suǒ shuǒ) 丸(wán wān) √ √ 2.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 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 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字词乐园
会写字
wán
yá
mí n
丸 崖 岷
字词乐园
易错提示
丸:注意与“九”区分开,不要少写 一点。 崖:下部“厂”里面是两个“土”。
字词乐园
点击“笔顺视频”,跟我 一起进:磅礴
大气磅礴
气势磅礴
字词乐园
词语解释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 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 铁索组成的桥。
九牛一毛
四通八达
十全十美
一心一意
字词乐园
近义词 磅礴--- 雄伟 逶迤--- 蜿蜒 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反义词 等闲--- 非凡 开颜--- 愁眉 细浪--- 巨浪 磅礴--- 微小
多音字
蒙
mēng (蒙骗)
我们的的启蒙( méng )老师非 méng (启蒙) 常善良,从不蒙( mēng )骗别人。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本课件内含课文朗读、生字、听写视频]
视频文件
新课导入
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去感受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 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今天我们再跟随毛泽 东去领略红军战士的风采吧。
五年级六上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讲解。
![五年级六上语文第五课《七律长征》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6ead04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d.png)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写下的一首史诗性的
诗篇。
该诗描写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以下是《七律·长征》的全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其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一句表达了红军对困难的不屈不挠的精神;“万水千山只等闲”一句则表现了红军对长征中的艰苦环境的乐观态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则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中所面临的艰难险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则表现了红军在长征中勇往直前的精神;“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则表达了红军对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七律·长征》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诗篇,表达了中
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c4e5ace02d276a200292ec9.png)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走进毛泽东”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被誉为“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
诗歌是本组课文中唯一的毛泽东原作,又是单元开篇之作,担负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教会学生理解作品,感受毛泽东的诗作风格;二是要让学生借助此诗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精神。
人文价值: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长征精神,即革命大无畏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忠于自己的信仰、忠于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精神;二是在诵读中领略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语文要素:初步领会诗歌的表达,特别是体会“反转”(画面的反差、情感的转折)手法的运用凸显出的艺术气息和伟人情怀,达到“诗言志”的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区分“山”在“崖”和“岷”字中不同写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背诵诗歌。
3.理解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4.体悟表达,领略诗人毛泽东的风采,有进一步了解探究毛泽东的愿望。
(说明:目标1要求会写的字中“崖”和“岷”都有一个“山”部,但在上部和左边作为偏旁的写法有区别,在上部略扁,在左部略窄,可以作为重点加以指导,力求把字写得美观。
目标2为诗歌学习的常规目标。
目标3指向于人文价值的体现。
目标4意在学习表达,诗歌的表达方法丰富,“诗言志”,同样,什么样的胸怀也就有什么样的文字表达,因此,领悟表达与领略伟人风采结合,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感受长征精神;2.体悟表达,领略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风格。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了解长征相关知识,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搜集毛泽东诗词。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视频《悲怆的长征》,边看边想:视频播放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你对长征知道多少?(大体说出时间长、路途远、牺牲大) (学生对长征大多陌生,通过课前预习时资料的收集,形成对长征的大致了解,课前视频资料的补充,意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课中感受诗歌所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教学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9ee767561252d380eb6e81.png)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长 征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 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 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 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 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 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 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 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 法家。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 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 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 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 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 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 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 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 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礴( Leabharlann ó ) (磅礴)丸 ( wán ) (泥丸) 岷 ( mí n ) (岷山)
远征: 指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 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 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逶迤: 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常 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
①(气势)盛大、雄伟。 磅礴: ②(气势)充满。 如:革命者大义凛然、正气磅礴, 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①指陆军、海军、空军。 三军: ②对军队的统称。 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 第二、 第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开颜: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5 七律 长征》 公开课ppt课件_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5 七律 长征》 公开课ppt课件_1](https://img.taocdn.com/s3/m/e9c6dbe3fd0a79563c1e7258.png)
《七律•长征》
p磅磅an礴礴bó的乌蒙山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七律•长征》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七律•长征》
泸定桥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七律•长征》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七律•长征》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七律•长征》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再读《长征》, 感受诗的意境。
《七律•长征》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课外作业: 1.背诵、默写本诗。
2、写课后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 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 意思。
《七律•长征》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wēi yí
Páng bó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mín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的喜悦。
《七律•长征》
万红水军千不怕山远只征等难闲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七律•长征》
w逶逶ēi迤迤yí的五岭
人教版本语文学科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25课
七律知识知多少?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https://img.taocdn.com/s3/m/5a7c91489b6648d7c1c746dc.png)
七律·长征教材分析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
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学情分析: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法学法: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唤起希望在这一环节中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长征?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1e53a6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7.png)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一、课时安排•课时数量: 2课时•课堂类型:语文课•适用对象:五年级学生二、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
2.理解《七律长征》的基本内容和蕴含的主题。
3.学会欣赏长征题材的诗歌作品,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激发学生的报国热情。
三、教学重点1.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理解《七律长征》的诗歌体裁和主题。
3.认识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四、教学内容1. 诗歌名称:《七律长征》2. 作者简介•作者:徐震•生平:徐震,原名赵祥明,笔名草木堂主人,福建福州人。
•作品特点:徐震是一位热爱祖国的诗人,他的作品主要表现中国革命与人民,并且以长征、红色和革命为主题。
3. 诗歌内容《七律长征》是一首七律诗,共七律,每律四句,诗中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困苦,表达了对长征的赞美和敬仰。
这首诗在描写长征过程中,融入了对红军的崇高评价,展现了写作者对长征的坚定信念。
4.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介绍长征的背景和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解:介绍徐震和《七律长征》的背景及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长征题材诗歌的特点。
3.课文理解:分段逐句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义。
4.诗歌赏析: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解读诗歌蕴含的主题和情感。
第二课时1.课文复习:复述《七律长征》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3.思考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长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讨论长征的重要意义。
4.诗歌感悟:请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长征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手段1.多媒体设备:播放长征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资料。
2.课件展示:准备PPT展示关于徐震和《七律长征》的介绍。
3.朗读讲解: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注重语音、停顿的训练。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对中国革命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⑴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⑵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解说: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二、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
1、检查生字词认读,出示朗读的节奏。
2、生齐读。
3、全诗虽然仅有56个字,却向我们展示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请在书中做好勾画,如果你能用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那就更好了。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反馈:五大“征难图”: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勇踏岷山雪。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
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3、通过刚才大家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在路途上经过了一系列的险阻,但是红军有没有因此而退缩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1、学习首联:
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
2、学习颔联:
⑴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
⑵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⑶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
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走:滚动;泥丸,泥球。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
⑷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师: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如:(他们的鞋磨破了,粮食没有了,生病了,寒冷威胁他们……)
师: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
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走出了130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
多少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老师:那你能不能说说这句话的诗意,并联系“腾细浪”和“走泥丸”,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这句话表现了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下,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豪迈气概,表达了诗人对红军的赞颂之情。
3、学习颈联: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出示图片: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
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欣赏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
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
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
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⑹再读这一段。
体会思想感情。
师: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就是战胜敌人的豪情。
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是胜利、兴奋、信心……齐读,再指名读。
)
师:当时越过大雪山的只有“红军第一方面军”,毛主席为什么却说“三军过后”呢?(由学生自主回答后,老师总结: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
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师总结: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经历千难万险。
虽然只有五幅画面,却包含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只是这些太多太多,说不完、道不尽。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5、七律·长征
远征难不怕难
腾跃五岭细浪
疾跨乌蒙泥丸
渡金沙江巧
飞夺泸定桥勇
岷山千里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