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学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4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4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学案

4.1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导学案机场路中学张兰仙一、学习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3.知道扩散现象,能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例举反映固、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

二、课前自主学习:(备注:课前将包含实验器材的实验包发给学生)活动一:用放大镜分别观察方糖块、方糖粉末和蔗糖溶液,完成思考方糖方糖粉末蔗糖溶液思考:(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可以看到蔗糖的_____________ (2)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粉末,你可以看到蔗糖粉末的______(3)用放大镜观察蔗糖的水溶液,你还能看到你前面看到的现象吗?你认为蔗糖消失了吗?如何证明你的猜测____________ (4)通过第3步实验,你觉得平时看到的蔗糖颗粒是构成蔗糖的最小颗粒吗?你有什么新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请你观察或用手分别压缩一块木块和一块海绵木块海绵思考:(1)根据实验,哪一个物体容易被压缩_______?你认为________因素决定了它容易被压缩?猜想:(2)类比迁移,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越大,越容易被压缩。

活动三:学生实验 P124活动酒精和水混合实验步骤(1)往一端封闭的细径玻璃管内注入一半的清水,再沿内管壁缓缓注入酒精,使酒精上液面距管口约5厘米,标出酒精上液面的位置。

(2)用手指封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颠倒几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

此时混合液的液面与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比较现象:混合液的液面______原先所标的液面位置。

(填“高于、低于、相平”)猜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尝试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你看到的现象?你觉得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思考:如果是5ml的水与5ml的水混合,最后体积会是多少?请动手用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收获:你有什么新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推测:你认为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的变化与__________和_______有关。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浙江省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1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课题:§4.1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知道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知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2.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一、预习反馈二、引入回忆甘蔗的味道,从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甘蔗汁是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的,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三、展开一:物质由分子构成1、学生活动: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顺便提及研钵的作用。

总结: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提问: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3、根据学生们的提问质疑,引入分子体积大小与质量的大小。

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1、学生活动:一支试管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记下液面标记,反复颠倒几次后会怎么样?2、学生活动:黄豆和芝麻混合的总体积减少的实验。

3、学生体会:针筒分别装水与空气,挤压后的感觉及现象。

小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般气体的分子间隙较大。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物质的构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物质的构成

物质的构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2.确认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空隙大于固体和液体的分子空隙。

3.了解扩散现象,能列举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知道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气体扩散和液体扩散实验的学习,提高观察和分析现象,概括总结结论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1.通过实验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树立自然界组成的层次结构。

2.通过分子热运动的学习,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2.扩散现象难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三、教学过程引入:我们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那细胞已经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了吗?它还可以细分吗?构成细胞在内的万千物质的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一探究竟吧。

(学生回应中追问)展开:一、物质由分子构成学生实验Ⅰ: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提问:蔗糖消失了吗?(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回答:没有。

提问:如何能证明?回答:用显微镜;喝一口。

(学生尝糖水,得出蔗糖未消失)提问:那么为什么蔗糖会看不见了呢?回答:蔗糖变的很小所以看不见了。

总结:蔗糖溶于水后,以极小的微粒存在,这种微粒称为分子。

讲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物质的构成》导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物质的构成》导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第1节物质的构成教材解读在本册书的第1章中,学生已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步骤,接触了一些宏观现象。

本节内容《物质的构成》将涉及许多微观现象,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构成。

七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材使用各种演示实验,利用类比思想,引导学生透过生活中的现象看到本质,激发学生对探索物质构成的兴趣,为建立正确的物质观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分子的特点,能用其解释相关现2.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分子间是有空隙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分子的特点,能用其解释相关现象2.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难点:能用分子观点解释蒸发与沸腾现象重难点处理策略教师授课时应重点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利用类比思想,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对物质的构成有一个新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的兴趣,以此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用放大镜分别观察方形蔗糖、蔗糖粉末和糖水,你能看到什么?你知道蔗糖的构成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物质的构成有多种情况,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或离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分子的特点[情景展示][问题探究] 结合图片内容,你知道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吗?[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提升] 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

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学生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

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教学策略与手段〗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以及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概念。

2.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宏观和微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内部的构成。

2. 新课导入: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性质变化,解释其微观原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物质性质与微观结构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描述其微观结构。

(2)解释下列现象的微观原理:水烧开时为什么会有气泡产生?(3)简述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略(2)水分子在加热过程中,运动速度加快,间隔变大,形成气泡。

(3)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粒子的大小、电荷和组合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解释生活现象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了解更多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观察生活中的物质变化,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关系。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物质的构成》是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构成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构成原理,以及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答案:物质构成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原子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单位,由核和电子云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水分子(H2O)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钠离子(Na+)是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带正电的离子。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实体,它具有质量和体积。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纯净物和混合物。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物质分类和构成的实际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阐述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关系,并给出至少两个实例。
答案: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之间有密切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变化规律,而变化规律又反映了物质的性质。例如,水的沸点是其在一定压力下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这是水的一种物理性质。当水沸腾时,其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所有水分蒸发完毕。这个变化规律反映了水的沸点性质。另外,金属的腐蚀是一种化学变化,它反映了金属与氧气或水接触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性质。
3. 将显微镜对准样品,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微观结构。
4. 根据观察结果,分析物质微观结构的特点和性质。
5. 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总结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物质的构成》优秀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材第四章《物质的构成》。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离子模型。

2. 学具:显微镜、实验器材(酒精、碘酒、糖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展示相关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微观粒子的形态。

3. 知识讲解:a. 分子的基本性质,如分子的组成、分子的运动等。

b. 原子的基本性质,如原子的结构、原子核与电子的关系等。

c. 离子的基本性质,如离子的形成、离子间的相互作用等。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现象,分析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构成:分子、原子、离子2. 分子、原子、离子的基本性质3. 微观粒子与宏观现象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现象中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酒精与碘酒混合、糖水蒸发。

b. 分别用分子、原子、离子观点解释水的三态变化。

2. 答案:a. 酒精与碘酒混合时,分子间发生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具有运动性。

糖水蒸发时,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4章第1节“物质的构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物质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含义,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明确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 A.氧气(共价化合物)
- B.食盐水(离子化合物)
- C.蒸馏水(纯净物)
答案:
- A.氧气是共价化合物,因为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
- B.食盐水是离子化合物,因为食盐水中的钠离子(Na+)和氯离子(Cl-)通过离子键结合形成氯化钠晶体。
- C.蒸馏水是纯净物,因为蒸馏水是通过蒸馏方法从水中提取的,只包含水分子。
-物质微观粒子构成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有很多。例如,分子运动导致了气体的扩散,这是为什么我们可以闻到香水的气味;原子结构决定了金属的导电性,这是为什么金属可以用来制作电线;离子化合物如食盐(NaCl)在烹饪中用于调味和保存食物;共价化合物如塑料(聚合物)在制造各种日常用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实验题:
内容逻辑关系
1.物质构成的核心概念:
-知识点①:物质的定义与分类
-知识点②: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基本概念
-知识点③:原子结构的理解
2.物质构成的实践应用:
-知识点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分与应用
-知识点②: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
-知识点③:物质构成的知识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详细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课题 4.1物质的构成(1)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上第4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习了有关细胞知识后,从更深的微观层次认识物质的本质,分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粒,是学习从形象到抽象、宏观到微观的开始,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很重要,也是后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变化实质的基础,在所有教材中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共分为2课时完成,第1课时主要讲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二是分子之间有空隙。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了解扩散现象,知道温度与扩散的关系;知道分子存在引力和斥力;科学思维:能举例说明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现象;理解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用分子的理论来解释相关的一些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生活现象分析并结合小实验,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态度责任:能观察到周围的自然现象,并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激起好奇心,增强探究欲,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从中能提高到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重点分子运动的观点难点运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物质由(以及原子、离子)构成的;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3、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

[参考:1、分子2、很微小3、小空隙]过渡:分子是极其微小的,人眼是不能直接看见的,我们如何来确定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导入新课讲授新活动:喷香水活动如图所示,老师朝着黑板按压一下香水瓶的喷嘴,当你闻到香水味时,请马上举手示意。

现象:很快整个教室就会充满芳香的气味。

问题:香水是喷向黑板的,为什么远离黑板的同学也闻到了香水味?说明:香水分子在向各个方向运动。

实验:实验: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如图,两只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浙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通过实验活动,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撒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分组实验活动,使学社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并揭示科学本质。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从更深微观层次去认识物质本质的一节课,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宏观现象。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由于分子是肉眼甚至一般显微镜都观察不到的一种微粒,加之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有限,本节教学有相当大的难度。

故应以学生分组实验,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3重点难点重点:物质的构成难点:分子的性质4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物质的构成五、教学过程引课问题:同学们,你们见过沙雕作品吗?各种沙雕作品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课件展示沙雕作品图片)学生:由大量细小的沙粒构成。

教师: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如:水、空气、金属等),它们是否也是由大量微小的粒子构成呢?引入课题《物质的构成》展开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请大家使用放大镜观察(1)一块方糖;(2)磨碎的方糖;(3)将蔗糖粉末溶解在水中,再观察水中的蔗糖。

问题:老师手中的这块方糖是什么构成的呢?学生1:蔗糖小颗粒(没有经过观察)。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物质的构成》教案

《物质的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2.扩散现象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三、教学过程引入:同学们喜不喜欢听故事啊?既然如此,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叫做一个小和尚的故事。

从前绍兴城里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每天的工作只是劈柴,他要把一捆很大的木柴不断劈小,劈小,再劈小。

劈得时间长了,小和尚就胡思乱想起来:如果我再把这小的木柴再劈小,那劈到最小会是什么呢?小和尚想了很久,就是想不出来。

同学们你们能帮小和尚解决疑问吗?你们认为这个木柴劈到最小会是什么呢?预设:小木屑(小木屑真的是最小的吗)细胞(大家都知道细胞,那么以植物细胞为例,细胞可以再分解吗)分子(这个同学很厉害哦,竟然知道分子,那你知道什么是分子吗?)课题引入:那劈到最后到底会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知识-----物质的构成,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

板书:物质的构成(一)观察蔗糖: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东西,那就是方糖。

方糖就是一种糖,什么味道啊?(甜的)今天咱们的探究目的是:研究出构成方糖的最小颗粒是什么?以四人研究小组为单位,跟着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进行探究。

师:用放大镜观察这一块方形的蔗糖的表面结构,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看到蔗糖的小颗粒师:这小颗粒可以再分吗?(可以)师:怎么分?生:讨论:1,磨碎变成粉末2,溶于水中师:为了节省时间和节约实验材料,我们不要把整块方糖拿来研磨或者溶解,可以取一小部分把这一小部分的蔗糖变得更小?学生实验:先进行研磨方糖,把蔗糖颗粒变成粉末师:这下的蔗糖比原来更小了,那它还是糖吗?为什么?学生实验:再进行溶解,为了加快溶解,我们可以用玻璃棒来搅拌一下。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1物质的构成 学案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4.1物质的构成 学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第1节物质的构成1.你要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2.你要了解分子都有哪些根本性质。

一、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很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等。

1.小颗粒用放大镜可看见,细胞要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只有用较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所以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一种,构成物质的微粒还可以是原子、离子等。

如: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俗称食盐〕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无论物质的状态如何,构成同种物质的分子种类一样。

导例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C〕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B.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C.一滴很小的水就是一个分子D.自然界中有很多种分子解析:分子种类很多,体积很小,只有用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较大的分子,用肉眼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很小的一滴水,还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这说明它不是一个分子,而是含有大量分子。

二、分子的根本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10-10米,1亿个水分子排一排约2.8厘米长。

质量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3×l0-26千克。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分子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如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会变小等。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空隙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空隙较小,因此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

分子间的空隙会随温度、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在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空隙会变大。

当大小不同的两种分子混合时,小分子进入大分子的空隙里去,使总体积减小。

导例2 “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是我们学习科学知识的思想力法,试根据以下材料,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简要答复以下问题。

材料一:一滴水里大约有15万亿个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个,日夜不停,需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

4.1物质的构成(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1物质的构成(1)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和物质的分类概念,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框架。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研究:教师提供具体的物质案例,学生分析并判断其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游戏设计:教师设计物质分类的游戏,如分类卡片游戏或在线分类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物质分类的知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教师利用PPT展示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图片、模型和实验过程,清晰直观地传达知识,并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
-视频:播放有关物质微观构成的实验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奇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对于实验和观察等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和知识。在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活动和实验来学习,喜欢互动和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时,学生可能会对概念的抽象性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等概念。同时,学生可能对物质的分类产生混淆,不清晰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此外,学生可能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时,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制作分子模型、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等,加深对物质微观构成粒子的理解。
-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物质微观构成粒子和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构成》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学习主题为“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物质的基本构成单元——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物质的基本性质。

本课将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3. 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4.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记录能力和分析能力。

4. 测验或考试:通过笔试或实践操作的方式,评价学生对物质构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物质的构成概念,如水的三态变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通过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性质和特点,使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构成。

3.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状态变化,探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质的构成及其性质。

5. 总结归纳:对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小测验或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应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深度等方面。

2. 学生应反思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1)教案 (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 4.1 物质的构成(1)教案 (新版)浙教版

第1节物质的构成一、目标导航[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科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解决问题]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课标解读]《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内容分析]《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4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

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同样道理,“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和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也要做好演示实验。

因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分子、分子的运动、物质的扩散现象。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1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②物质分类:纯净物、混合物
③物质构成的原理和过程
2.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使用图示、示意图、模型等visually represent物质构成概念
②利用颜色、符号、字体等highlight key points吸引学生注意力
③设计有趣的互动环节,如填空、连线等,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过程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2.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具有独特的原子序数和原子量。
3.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粒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
4.离子和化合物的概念:离子是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原子或分子,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三)改进措施
1.强化知识基础:我将加强对物质构成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和巩固,通过复习和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学生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我将安排更多的实验操作机会,让学生熟悉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加强表达能力培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表达能力培训,通过模拟练习、演讲比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知识方面,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物质的基本分类,即纯净物和混合物。然而,他们对元素、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理解相对薄弱。此外,学生对化学键的概念和离子的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知识也较为模糊。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现象。然而,他们在数据分析、逻辑推理和科学思维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设计适当的实践活动和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思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 物质的构成 学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 物质的构成  学案

物质的构成【学习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子间存在空隙。

2.了解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引力和斥力。

3.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学习重点】分子概念的建立;分子间存在空隙。

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学习难点】分子微观概念的建立、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极其微小的粒子(简称微粒)。

有些物质是有分子构成的,如:蔗糖是有蔗糖构成的,水是有分子构成的,酒精是有构成的。

有些物质不是有分子构成的,如:铁,食盐等。

2.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是由于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空隙中去了造成的。

3.能闻到远处香水的气味,此实验反映的是的现象,除气体外,,也能扩散,并且越高,它们扩散得。

4.扩散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地做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

这种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也叫。

5.铅柱粘合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很难将固体和液体的体积压缩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

二、合作探究(1)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总体积 100ml(选“等于”、“小于”或“大于”)说明分子之间有。

(2)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物体就发生膨胀,这种间隔在遇冷时,物体就发生收缩;即: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也就是的改变。

补:一般物质三态之间,分子之间间隔大小为:固态液态气态三、课堂练习:1.科学家将表面磨得很光滑的铅块和金块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发现铅和金互相渗入对方约1毫米深。

从这个现象可以得出固体分子在,同时也说明固体分子之间存在着。

2.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下列现象:(1)气体很容易压缩,固体不容易压缩。

(2)非典时期消毒用的消毒液,是由多种固体和液体物质相混合而成的,在配制过程中发现配制前后总体积并不相等。

(3)将蔗糖放入开水中,过一会儿蔗糖就不见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 物质的构成 学案2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1 物质的构成  学案2

物质的构成【学习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分子的存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难点:能将生活中的实际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__________,它非常小,在光学显微镜下_______(能,不能)看到。

2.水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水蒸气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冰是由_________构成的。

蔗糖是由______构成的。

3.将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以后,混合液的总体积__________于100毫升,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一)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你看到了什么?2.将方形蔗糖研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3.将碾碎后的蔗糖约一半放入盛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再用放大镜观察,你还能看到蔗糖颗粒吗?。

蔗糖是不是消失了?该怎样证明蔗糖没有消失呢?。

结论:蔗糖是由一些非常的微粒构成的。

而构成蔗糖的这种微粒我们称为。

(分子很小,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

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

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地球那么大。

)4.你能说出下列物质分别由哪种分子构成的吗?酒精、水、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空气)。

(二)探究实验:芝麻和黄豆的混合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

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

现象:结论:探究一(液体分子间是否有空隙)1.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酒精,往量筒中倒入一定量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物质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通过探究,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3、理解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及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

重难点:1.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

预习案
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的基础知识
一.基础知识
1. 蔗糖是由构成的,水是由构成的,氧气是由构成的;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构成的。

所以,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1)分子到底有多小?1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大约是个。

(2)并不是所有物质都是有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或构成的。

2. 挤压一个气球,气球被挤扁了;说明气球中的气体分子之间存在着。

3.一个厚壁钢瓶内盛有油,对油施加高压后,虽然瓶壁没有裂痕,但瓶内的油会从瓶壁渗出。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4.请用事实证据说明构成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之间空隙大,还是构成气体的分子之间空隙大?
5.还没进厨房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说明气体会。

热菜总是香味四溢,冷菜却要靠得很近才能闻到气味,是因为。

6. 现象表明,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我们把分子的这种运动叫做。

7.用力拉铁条也不能拉断,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用力压铁块很难压缩,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着。

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或斥力?
探究案
1.热菜总是香气四溢,但冷菜却只有靠得近才能闻到它的气味,为什么?
2.为什么很难将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压缩
当堂训练
1、在下列空格中,填写合适的序号:①分子的体积很小②分子在不断运动③分子间有间隙④
受热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空隙变大(1)湿衣服晒一段时间会变干,主要是因为;(2)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主要是因为;(3)夏天自行车车胎易爆,这说明;
(4)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分子,这说明。

2、水结冰后体积会(填“增大”、“不变”或“减小”),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原因是。

3、下列现象不能用微观领域的知识来解释的是 ( )
A、荷叶上的两滴露珠能汇成一大滴水珠
B、咖啡里放糖后就不苦了
C、打扫教室时,会看到尘土飞扬
D、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mL
4、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体现此规律的现象是 ( )
A、细雨濛濛
B、桂花飘香
C、雪花飞舞
D、树叶凋零
5、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地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压在一起两铅块就会结
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玩具熊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了 ( )
A、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6、如图所示, 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
c表示用手碰一下棉线的一边;d表示这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边。

这个实验说明 ( )
A、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B、物体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C、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D、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
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地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气体的
应是(填“A”或“B”)瓶。

根据现象可知气体发
生了扩散,扩散想象说明气体分子。

若实验温度分别
在①0℃,②4℃,③20℃,④30℃,则在(填序号)温度下,气体扩散最快。

收获与困惑
课后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