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诫子书》精选题含答案

《诫子书》精选题含答案

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 养品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就不能修养性情。
4、用文中原句填空。(4分) (1)文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夫_ _学_须__静__也__,__才__须__学__也__,__非__学__无__以__广__才__,__非___ _志_无__以__成__学__。
(5)年与时驰
驰:_疾__行__,__指__迅__速__逝__去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 培养自己的品行。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 学习有所成就。
3、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3分)
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 ) (3分) A.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B. 非/淡泊/无以/明志 C. 非学/无以/广才 D. 险躁/则/不能/治性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 品德。
(2)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广才
广:_增__长_____________
(2)淫慢
淫:_懈__怠_____________
(3)治性
治:_修__养_____________
(4)年与时驰 驰:_疾__行__,__指__迅__速__逝__去_
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于是就变得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 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陋室,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诫子书》-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3 诫子书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宁静无以致远..则不能励精( )..( ) (2)淫慢(3)险躁则不能治性..( )..( ) (4)多不接世【答案】(1)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3)修养性情(4)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把握,注重平时积累。

(1)句意: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句意: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

“淫慢”,放纵懈怠。

(3)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治性”:修养性情。

(4)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1)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2)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的翻译,把握重点实词。

(1)“学”:学习;“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2)“才”:增长。

3.本文中与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相同的两句。

【答案】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解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句意为;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句意为: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立志、学习、惜时;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学以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

诸葛亮《诫子书》羊枯《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葛亮《诫子书》羊枯《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言文,达成以下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致使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可以励精,险躁则不可以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吾少受先君之教,能言之年,便召以典文。

年九岁,便诲以《诗》《书》。

然尚犹无村夫之称,无清异之名。

今之职位,谬恩之加耳,非吾力所能致也。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

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室,思尔后动。

(羊枯《诫子书》)13.用“ / ”给下边句子断句。

(共两处)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14.解说以下句了中加点的词。

①险躁则不可以治性 ______.②非再力所能致.也______③愿汝等言则忠信______.④闻人之过 ______.15.以下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一样于其余三项的是()A.大君子之行B.能言之年C.闻人之过...D.久之,目似暝,意暇甚.16.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语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7.甲乙两文从学习和做人双方面对儿女进行劝诚。

你从中获得哪些学习、做人方面的启迪?【答案】13.无口许人以财 / 无传不经之谈 / 无听毁誉之语。

14.(1)轻浮(2)达到( 3)诚信( 4)听到15. D16.不学习就没法增加才华,不明确理想就没法成就学业。

(或使学业有成)17.①学习上,要明确理想,珍惜时间,勤苦努力。

②做人上,要诚信忠厚,不以谣传讹,不妄议别人。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诫子书》含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

为父未尝一日忘汝。

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

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

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

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

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

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

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

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

今则去国万里矣,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贻.堂上以忧。

汝此后当自视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以.从事于所学。

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

余五旬外之.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

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

至嘱,至嘱!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

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

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平日所挟.以傲人者挟:依仗B.反足贻.堂上以忧贻:赠给C.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炙:熏陶D.即幸.不被人知悉幸:侥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言恨不一日离汝汝其.慎之B.然必令汝出门者.亦可深知在下者.之苦C.治国之.道不一余五旬外之.人也D.诸前辈犹多不以.然以.从事于所学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诫子书》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①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④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蹂⑦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咸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注:①夫:发语词。

②行:指操守、品德。

③澹(dàn)泊:同“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④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⑤淫慢:指过度的享乐。

淫,过度。

慢,怠惰。

⑥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⑦险躁:这里指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⑧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10.翻译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1.本文作者就哪两方面展开论述的?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1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13.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是“ ,。

”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当如何做?请谈谈自己的理解。

14.诸葛亮还有一篇《诫子书》,全文如下:夫酒之设(安排),合礼致情(合乎礼节,表达情意),适体归性(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 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

主意未殚(尽),宾有余倦(稍有倦怠),可以至醉(可以饮到酒醉),无致迷乱(丧失理智胡来)。

这篇《诫子书》谈的是什么问题?三、10.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1.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2.告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度光明。

初一语文诫子书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诫子书试题及答案

初一语文诫子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诫子书》的作者是谁?A. 诸葛亮B. 曹操C. 王羲之D. 陶渊明答案:A2. 《诫子书》主要告诫子女什么?A. 要勤奋学习B. 要谦虚谨慎C. 要诚实守信D. 要孝敬父母答案:B二、填空题3. 《诫子书》中提到“________”,意在告诫子女要谦虚。

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 《诫子书》中“________”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子女的期望。

答案: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三、简答题5. 请简述《诫子书》中提到的“三戒”是什么?答案:《诫子书》中的“三戒”是指戒奢、戒躁、戒骄。

诸葛亮告诫子女要戒除奢侈、急躁和骄傲,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谦逊。

四、阅读理解阅读以下《诫子书》的节选,回答问题。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6. 这段文字中,诸葛亮提出了哪些修身养性的方法?答案:诸葛亮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修身养性的方法。

7.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放纵和懒惰不能激励精神,而轻率和急躁不能培养性情。

我们应该避免这些不良行为,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精神。

结束语通过本次试题的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诫子书》的主要内容,还深入理解了诸葛亮对子女的教诲和期望。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完整版)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 诫子书练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夫君子之行()2) 俭以养德()3) 非宁静无以致远()4) 淫慢则不能励精()5) 险躁则不能治性()6) 多不接世()答案:1) 品德高尚的人。

2) 用、凭借、依靠。

3) 实现远大目标。

4) 懈怠、懒惰。

5) 陶冶性情。

6) 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研究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研究。

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努力研究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研究上获得成就。

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夫/君子/之行B。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

夫/学XXX也,才/须学也D。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解析】选D。

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 《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险躁则不能治性。

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②淫慢则不能励精()③年与时驰()④非志无以成学()答案:①告诫。

②振奋,振作。

③消失,逝去。

④立志。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略)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诫子书》全文。

子曰:“好勇疾贫,乱世之行也。

人道好善,百世之师也。

不以其道,不处其地。

《诫子书》阅读附答案

《诫子书》阅读附答案

《诫子书》阅读附答案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老师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但愿同窗们对《诫子书》一文有更深的理解。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恬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
②俭以养德_______________
③非澹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么开展阐述的?
答:
3.作者写这封信的意图是什么?
答: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答:
参考答案:
1.①用恬静来涵养自己的身心②用节约来培育自己的品德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不管做人;仍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取得成绩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照,增强了阐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糊口节约,以此来培育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意明志,非宁静无意致远。

【部编版】《诫子书》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

【部编版】《诫子书》阅读训练5篇(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专项训练 5 篇(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充成第1-5 题。

(20 分)【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 ;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 ; 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注释】①汝曹:你等②施衿结缡: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

③龙伯高:名述,字伯高。

④杜季良:名保,字季良。

⑤清浊无所失:指交友不分善恶。

⑥谨敕:谨慎端整。

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鹄:天鹅:鹜:鸭子。

⑧郡将下车:指郡守初到任。

1、请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 分)申父母之戒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 分)①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意与日去. ___________________③乐.人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数郡毕.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①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5、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4 分)(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1~5题。

《诫子书》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诫子书》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诫子书》阅读选择练习题(附参考答案)诫子书诸葛亮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与干扰,宁静专一) 将复.何及(复:又)B.非宁静无以致远..(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遂.成枯落(遂:最终)C.非学无以广.才(广:増长) 意.与日去(意:意志)D.淫慢则不能励精(励:勉励) 险躁则不能治.性(治:治理)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夫君子之行.(行:操守,品行)非淡泊无以明.志(明:明确、坚定)B.淫慢.则不能励精(慢:懈怠) 静以.修身(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C.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危险) 遂成枯落..(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D.年与时驰.(驰:迅速逝去) 夫学须.静也(须:必须)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君子之.行友人惭,下车引之.B. 夫.君子之行匹夫.不可夺志也C淫慢则.不能励精学而不思则.罔D 静以.修身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B.非学无以广オ,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怠慢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穷困的屋舍,还来得及悔恨!5、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6.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诚子书》是一封劝诚、教诲儿子的家书,作者诸葛亮,三国时蜀国政治家、军事家。

(完整版)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

(完整版)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

诫子书练习题(附答案)练基础】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夫君子之行 ( )(2) 俭以养德 () (3) 非宁静无以致远( ) (4) 淫慢则不能励精( ) (5) 险躁则不能治性( )(6) 多不接世 () (2) 用、凭借、依靠 (3) 实现远 (5) 陶冶性情 (6) 接触社会,有 用世”的意思 2. 翻译下列句子(1)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译文:(2)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答案: (1)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 上获得成就。

(3) 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答案: (1) 品德高尚的人大目标 (4) 懈怠、懒惰3. 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 君子/ 之行B. 静/ 以修身,俭/以养德C. 夫/ 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D. 年/ 与时驰,意/与日去【解析】选D。

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4.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

(2) 《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

(3) 《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答案:(1)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 险躁则不能治性5. 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 ~(3) 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15《诫子书》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诫子书》阅读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七上《诫子书》阅读练习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充成第1-4题。

(15分)【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③则不能励精,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①行:行为,操行。

②淡泊:清心寡欲,不追求名利。

③淫慢:过渡怠惰。

淫,过度,慢,怠惰,不勤勉。

④险躁:过分急躁。

⑤治性:约束自己的性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治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阅读《孙权劝学》一文,说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而《诫子书》一文,说说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两篇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戒子书》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戒子书》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戒子书》(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节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丙】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坷,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

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曾子十七乃学,名闻天下;苟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

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术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①.,亦为愚耳。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有删改)[注]①因循面墙:沿袭保守,疲沓不振作,不学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非学无以广才./卿今者才.略B.及鲁肃过.寻阳/可以无大过.矣C.即更.刮目相待/是日更.定矣D.世人婚冠.未学/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下列对【丙】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B.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C.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D.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划线句子。

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诸葛亮《诫子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逐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6.文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______;出自本文的成语有:_____,_______。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2)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_____(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4)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18.翻译句子(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9.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1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7.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振奋精神随同、随着。

18.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的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19.本文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论述周密深刻。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解析】1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其中强调苦学与成才关系的句子是“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与本文相关的成语是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概括而成的“淡泊明志”和“宁静致远”。

据此填写作答。

17.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致远”是“实现远大目标”;“与”是古今异义词,“随着”的意思。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

《诫子书》阅读答案《诫子书》阅读答案「篇一」10.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11.作者就学习(或治学)和做人(或修身)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纳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12.告诉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3.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新世纪的学子亦应记住,在静中求学,在学中广才,切勿浮躁,切莫虚度光明。

(结合学习实际说的有道理即可。

)14.谈了饮酒问题。

待人接物,饮酒要控制酒量。

适度而止,不可失礼。

《诫子书》阅读答案「篇二」【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

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

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

③遑:闲暇,空闲。

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谕儿书吴汝纶①忍让为居家美德。

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

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

②掌:同“长”。

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3. 【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2)谕()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诫子书》课内外比较阅读题型汇总及课外语段译文翻译

《诫子书》课内外比较阅读题型汇总及课外语段译文翻译

《诫子书》课内外比较阅读题型汇总及课外语段译文翻译(一)【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与子俨等疏》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

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

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黾勉①辞世②,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③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④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

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

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

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①黾(miǎn)勉:勉力。

②辞世:指弃官隐居。

③缅求:远求。

④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行.()⑵意与日去.()⑶每以家弊.()⑷至心尚.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3.乙文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

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1.【答案】⑴操守,品德;⑵消失,逝去;⑶贫困;⑷尊崇,崇尚。

2.【答案】(1)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诫子书》对比阅读五则含答案和翻译

《诫子书》对比阅读五则含答案和翻译

《诫子书》对比阅读五则含答案和翻译一、阅读以下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第16-20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诸葛亮)【乙】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四岁而孤母郑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荻①画地学书。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及加冠,嶷然有声②。

一日,修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③中,读而心慕焉。

苦志探赜,忘寝食,必欲并缮绝驰而追与之并,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修母尝谓之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⑤官书,屡废而叹。

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求其生,不得尔。

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有死也,而世常求其死也。

’其平日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之终身。

(《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荻:植物名,形状像芦苇。

②嶷(yí)然有声:很高的声望。

③簏(lù):竹编的盛物器具。

④赜(zé):精微,深奥。

⑤治:研究。

⑥服:服从。

16.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2分)A.四岁而孤/母郑氏白誓守节/亲海其学B.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C.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D.四岁/而孤母郑氏自誓/守节亲诲其学1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分)A.诚子书以荻画地学书B.淫慢则不能励精富贵不能淫C.夫君子之行必欲并辔绝驰而追与之并D.死狱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8.选出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3分)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B.乙文中“及加冠”意思是“到了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

C.乙文中欧阳修于废纸篓中得到韩愈的遗稿,羡慕不已,他决心要在名声上赶超韩愈。

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

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

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清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说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需要宁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间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逝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练基础】 1.说明以下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清静无以致远( )(4)淫慢那么不能励精( )(5)险躁那么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散(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2.翻译以下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答案:(1)学习需要用心致志,增长才能需要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以下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解析】选D。

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清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那么不能治性5.课内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阅读题及答案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君子的品德,靠静来修身,靠俭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学习必须安静焉,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甩成就。

享乐过度就不能挂历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守着破房子痛惜过去,还怎能来得及呢?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 )(2)俭以养德(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淫慢则不能励精( )(5)险躁则不能治性( )(6)多不接世( )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2.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译文:答案:(1)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2)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3)年华随着光阴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静/以修身,俭/以养德C.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解析】选D。

D项正确停顿应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当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2)《诫子书》全文的中心论点是:(3)《诫子书》中能表现“躁”的危害的句子是:答案:(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险躁则不能治性5.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回答(1)~(3)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诫子书(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 )③年与时驰( )④非志无以成学( )答案:①告诫②振奋,振作③消失,逝去④立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答案:①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②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3)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发愤图强,避免老了后悔。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3题。

(甲)《诫子书》全文。

(乙)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周公诫子》)1.写出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险躁则不能治性( )(2)子无以鲁国骄士( )答案:(1)陶冶(2)因为2.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

其中(甲)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乙)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

答案:要立德、修身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译文:答案:(1)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实现远大目标。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附(乙)【译文】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

可是,我一次沐浴,要三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

吃一顿饭,要三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唯恐(因怠慢)失去人才。

我听说,用恭敬的态度来保有宽以待人的品行,就会得到荣耀;用节俭来保有广大的土地,必定会有安定;用卑谦来保有显赫的官职,就是高贵;用警备之心来保有人口众多、兵强马壮,就意味着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用浅陋来保有渊博,也是一种聪明。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你贵为君王,之所以拥有天下,是因为遵从了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你)能不慎重吗?”二、(XX•包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7题。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③。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

②荆:楚国的别称。

③ (jī):迷信鬼神和灾祥。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孙叔敖疾( )(2)王数封我矣( )答案:(1)生病(或生重病) (2)多次(或屡次)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

(2)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6.孙叔敖之子“请寝之丘”为封地,“至今不失”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从“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再结合文中“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思考作答。

答案:因为“荆人畏鬼,而越人信”,选择地名不吉的封地就不会被楚人越人惦记抢夺。

(或: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

)7.“孙叔敖之知”表现在哪两件事上?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整体感知、概括文意的能力。

从孙叔敖不接受封赏和让儿子“请寝之丘”的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或:做事要有远见;吃亏是福;别人看不上的东西才能长久保有等)。

附【译文】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

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

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个地方的土地贫瘠(不好),而且地名十分凶险(不好、不吉)。

楚国人敬畏鬼,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土地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知道(懂得、明白)不把世俗利益看作利益(不把一般人认为好的看成是好的)。

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