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精编WORD版
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
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一、案例的定义“案例法”是研究者如实、准确记录某一时间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想人们展示了一些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教师身边每天都发生着鲜活的生动的故事。
这些故事让教师兴奋、激动、疑虑、困惑、热望、遐想。
引导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促进教师学习理论,进修业务。
教师在案例研究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觉地调整教学行为;又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摘自《福建教育》 2003. 3 A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或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涉及学生是如何按照学校管理者或教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步步向前运行的。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
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起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在谈到师范教育的案例时,理查德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会上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在上述定义中,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分歧,但对案例的理解,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那即使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某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绎出的事实”来代替。
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小说的叙述方式。
因此,我们说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
——摘自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二、案例分析法的起源□背景说明案例分析法又称个案研究法,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基于研究者对个别、特殊事例的深入分析,在教育研究中得以应用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个别案例进行详尽、全面、系统的观察和分析,以获取案例所蕴含的独特模式和关系,从而揭示更普遍的规律和原则。
下面将从案例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方面讨论教育研究中案例分析法的应用。
首先,在教育研究中选择合适的案例是至关重要的。
通常情况下,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问题来选择案例。
选择的案例应具备代表性、典型性和信息丰富性,能够提供足够多的细节和数据,以便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推理。
同时,研究者还需考虑到时间、资源和可行性等因素,确保能够完成对案例的全面调查和分析。
其次,数据收集是案例分析法中的关键一环。
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参与观察、面试、问卷调查等。
文献分析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文件、报告、研究论文等来获得案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献资料,从而建立对案例的全面认识。
参与观察是指研究者通过深入参与案例中的教育活动,亲身体验和感受案例所涉及的教育实践,以便获取更深入、详细的信息。
面试和问卷调查是通过与相关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他们的观点、经验和意见。
数据收集阶段,研究者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以便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可以深入探究个别案例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揭示其内在的模式和关系,为教育实践和政策提供依据和启示。
然而,案例分析法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案例选择的主观性、数据收集的困难、结果的一般性等,需要研究者在设计和实施研究时加以克服和补充,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教研的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与数据统计
教研的方法与技巧案例分析与数据统计教研是教育工作者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对教研的方法与技巧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数据统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教研的实施方法与相关技巧,并结合数据统计进行评估和改进。
1. 案例一: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某初中英语教研组的评估中,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普遍偏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研组采取了以下方法与技巧:(1)分析学生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的阅读材料和试题答案,确定学生在词汇量、语法理解和篇章结构等方面存在困难。
(2)针对性教学: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们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包括词汇讲解、语法梳理和阅读策略培养等。
(3)个别辅导: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难题。
(4)数据统计与反馈:通过统计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并向学生和家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成绩效果。
2. 案例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某高中物理教研组的讨论中,教师们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创新思维,仅局限于机械记忆。
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教研组采取了以下方法与技巧:(1)项目学习: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和总结,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2)启发式问题:教师们在课堂上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3)拓展学习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实验室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实践经验,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4)数据统计与评估:通过记录学生的表现和成果,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调整教学策略。
3. 数据统计与分析在教研中的作用数据统计和分析在教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
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案例(3篇)
第1篇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关注。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思维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和验证一套科学、有效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为小学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以期为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具体如下:1. 文献综述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有效策略。
2. 行动研究法:在小学课堂中实施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观察、记录和反思教学过程,收集相关数据。
3. 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前测和后测,以量化研究效果。
4. 访谈法: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过程中的需求和困惑。
四、研究过程1. 文献综述:通过查阅《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研究》等文献,了解阅读理解能力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设计教学策略:根据文献综述和教学实践,设计以下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1)激发阅读兴趣:通过多媒体、故事导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阅读习惯: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坚持每天阅读,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提升阅读技巧: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如预测、提问、概括、推理等。
(4)开展阅读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写作等活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实施行动研究: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分为A组和B组,A组实施上述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策略,B组保持原有教学方法。
4.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家长的满意度等数据。
5. 数据分析: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差异。
教育研究方法学案例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学案例分析引言教育研究是一门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现象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的学科。
无论是在学科内部还是跨学科研究中,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两个教育研究案例,探讨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影响。
研究案例一:利用混合方法研究学校中性别差距的根源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评估学校中性别差异的根源,以期提出解决方案。
研究使用了混合方法,既包括定量数据分析也包括定性研究。
一开始,研究者使用调查问卷收集了参与者的个人数据和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社交经验。
然后,研究者采用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深入了解参与者的动机和态度。
最后,研究者对照两个数据源的结果,挖掘了两个性别差异的根源,即社交活动的不同和性别角色的不同理解。
该研究有助于学校理解性别差异的存在,并在改善社交环境和性别角色理解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混合方法的应用在此研究中非常成功,能够帮助研究者挖掘比单一方法更多的信息,从而取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采用多种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研究者可以验证或弥补数据源的缺陷,进而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研究案例二:使用行动研究改善初级学校课程教学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改善初级学校的课程教学。
行动研究是一种从实践中发展新知识的协作性研究方法,它不仅依赖于当事人的经验和自我反思,还需要研究者的支持和介入。
该研究由一位小学教师发起,在教学实践中涉及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尝试。
该教师每周课程表现出过度强调数学考试的趋势,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不感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充分了解该行动研究项目的动机,并准备开展教学活动变革的计划。
教师和研究者一起制定了教学计划,将一部分数学课程时间转化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并加入了更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
该项目持续了两个学期,期间研究者与其他教师合作,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并进行定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幅提升,并且学生在其他学科上的成绩也有所提高。
教育研究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提高教育质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然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部分学生学业成绩不理想,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为了探究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以某中学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文献综述:查阅相关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方面的文献,了解学生学业成绩影响因素的理论基础。
2.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家庭环境等数据。
3. 数据分析: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找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
4. 案例总结: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出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有效策略。
三、案例分析1. 学生学业成绩现状某中学七年级共有1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50名学生。
通过对近三年的学生学业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校学生学业成绩整体呈上升趋势,但仍有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
具体表现在:(1)部分学生成绩偏低,难以达到学校设定的学业成绩标准。
(2)学生成绩分布不均,优秀生和后进生差距较大。
(3)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2. 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因素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数据的分析,发现以下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1)学生自身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
(2)教师因素: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师生关系等。
(3)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观念等。
(4)学校因素: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学校管理制度等。
3. 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有效策略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学生学业成绩提升的有效策略:(1)加强学生自身因素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优化教师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实验法的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我国许多学校开展了各种阅读教育活动。
本文将以某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为例,分析教育实验法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以下问题:1.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对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2.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3. 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对小学生阅读策略运用能力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某小学四年级两个班共80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实验班40人,对照班40人。
2. 实验分组: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阅读能力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将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分层随机分组,每组20人。
3. 实验内容:实验班采用语文阅读能力提升实验方案,对照班采用常规语文教学方案。
实验班方案:(1)开展阅读兴趣培养活动,如:阅读分享会、阅读竞赛等;(2)设置阅读任务,如:阅读笔记、阅读心得等;(3)开展阅读策略训练,如:预测、提问、总结等;(4)开展阅读评价,如:阅读评价表、阅读成长档案等。
对照班方案:(1)按照课程进度进行常规语文教学;(2)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活动,如:阅读讨论、阅读分享等;(3)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反思,如:阅读心得、阅读反思等。
4. 实验时间:实验周期为一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阅读兴趣方面:实验班学生在阅读兴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
实验班学生在阅读分享会、阅读竞赛等活动中积极参与,阅读笔记、阅读心得等任务完成情况良好。
而对照班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参与度较低,阅读笔记、阅读心得等任务完成情况较差。
2. 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
实验班学生在阅读预测、提问、总结等策略训练中表现出较强的能力。
而对照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较为薄弱,阅读预测、提问、总结等策略运用能力较差。
3. 阅读策略运用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在阅读策略运用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班。
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通过一个教育研究方法案例,探讨其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旨在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对于教育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案例背景:某小学为了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开展了一项教育研究。
研究团队选择了随机抽样的方式,从全校学生中选取了20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成绩分析等手段,收集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数据和相应的学习成绩数据。
案例分析:1. 抽样方法在这个案例中,研究团队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样是一种常用的抽样方法,能够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通过随机抽样,我们可以减小样本选择的偏差,从而更好地反映整体群体的情况。
这种抽样方法确保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2. 数据收集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采用了问卷调查、观察和成绩分析等多种数据收集手段。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观察则可以直接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习惯。
而成绩分析则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数据的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通过多种数据收集手段的结合,可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3. 统计分析为了深入研究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团队使用了统计分析方法。
他们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通过构建相关模型和运用相关统计指标,探索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联关系。
统计分析能够使研究者更好地理解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结果与讨论经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后,研究团队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而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学习成绩相对较低。
这一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
结论:通过对这个教育研究方法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抽样方法的选择对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影响,随机抽样能够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多种数据收集手段的结合能够提升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统计分析对于深入研究教育问题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成绩具有积极影响。
分析教育行动研究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教育质量逐年提升。
然而,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本案例以某农村小学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次基于行动研究的英语教学改进实践。
二、研究目的1. 通过行动研究,探索适合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改进策略。
2. 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研究方法1. 行动研究法: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问题,制定改进方案,实施改进措施,评价改进效果。
2. 案例分析法:对行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四、研究过程1. 现状调查与分析(1)教师教学观念: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对英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
(2)教学方法: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普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
(3)学生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2. 改进方案制定(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3)丰富教学内容:结合农村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贴近生活的英语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改进措施实施(1)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英语教学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教学实践: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改进措施,如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等。
(3)教学反思:教师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4. 改进效果评价通过对比改进前后的教学效果,发现以下成果:(1)教师教学观念得到转变,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带答案精编WORD版
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带答案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教育法律法规案例分析1、某班主任经常开拆学生的信件,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有不良行为,及掌握学生思想现状,班主任的做法合法吗?不合法,除法律规定的部门外,任何人不得开拆他人的信件。
2、一名13岁的小学生未经父母同意,将一只价值500元的手表送给同学做生日礼物,其家长可以要求受赠的学生返还手表吗?可以,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应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未征得监护人同意而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3、金某(15周岁)在课间因小事与同学沈某发生争执,金某一拳击中沈某头部,致使沈某倒地,送医院不治死亡,问金某应当负刑事责任吗?应负刑事责任。
4、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
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
可是三天后,武某感到腿脚发麻,后来发展为没办法正常坐着上课。
父母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经检查为尾椎受挫伤,导致下半身麻痹,需要长期治疗。
对这起事故,谁应该担负责任?学生陈某负主要责任,由其监护人负责赔偿。
学校负有管理失职责任,负次要责任,应进行相应赔偿。
5、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十四至十六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
这种做法符合法律规定吗?不符合。
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6、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老师这样做可以吗?不可以,学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7、两名中学生星期天在居民区空地上踢足球,在争球时,不慎将球踢到邻居阳台上,不仅造成阳台玻璃破碎,而且使阳台一名儿童被玻璃划伤。
问:邻居财产损失及人身被伤害的民事责任应由谁承担?由两名学生的家长(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
教育案例评析分析方法(3篇)
第1篇一、引言教育案例评析是教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具体教育案例的分析,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教育案例评析的定义、步骤、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育案例评析的定义教育案例评析是指通过对具体教育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规律和特点,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的一种研究方法。
三、教育案例评析的步骤1. 确定研究问题在开展教育案例评析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应具有针对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于后续的案例收集和分析。
2. 案例收集根据研究问题,收集相关教育案例。
案例来源可以包括教育实践、教育文献、教育调查等。
在收集案例时,应注意案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3. 案例描述对收集到的案例进行描述,包括案例的背景、情境、过程、结果等。
描述应客观、准确、简洁,以便于后续的分析。
4. 案例分析在描述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1)案例中的教育现象: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教育现象,如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
(2)案例中的教育问题: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不公平、教育质量低下等。
(3)案例中的教育对策:分析案例中采取的教育对策,如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
5. 案例解释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案例进行解释。
解释内容包括:(1)案例背后的教育规律:揭示案例中所体现的教育规律,如教育公平规律、教育质量规律等。
(2)案例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总结案例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6. 案例总结对整个案例评析过程进行总结,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研究局限性等。
四、教育案例评析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在评析过程中,应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
2. 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 实践性原则:将理论分析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实践指导。
教育研究方法 案例
教育研究方法案例
教育研究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技术。
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通常会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即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某个具体个案,以了解其中的教育问题、现象或因果关系。
下面是一个关于教育研究方法的案例:
研究问题:某个学校的家庭作业实施情况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案例选择:选择某个具体的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小学、初中或高中。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法,收集有关学校家庭作业实施情况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数据。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了解他们对家庭作业的认识、实施情况和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等。
访谈:与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个别或小组访谈,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观点、意见和经验,探究家庭作业实施的优点和问题。
观察:通过现场观察,观察教师在课堂上布置、批改和讲解家庭作业的方式和态度,了解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和态度。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统计分析,以获得有关家庭作业实
施情况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或因果关系。
结果解释:通过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释,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例如,家庭作业实施得好的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好,家庭作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量合理安排等。
总结:案例研究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深入了解某一特定教育问题的细节和情境,但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可能有限,因此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小心解释和推广。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个案例的对比研究,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践案例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践案例分析教育研究方法是指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技巧来解决教育问题,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
在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对教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案例一:学生上课参与度的研究在一所高中,教师发现学生们在上课时的参与度普遍较低,对此进行了一项教育研究。
该研究的目标是探究学生参与度低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者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深度访谈。
首先,研究者设计了一份问卷,用于了解学生们对于参与度的感受和观点。
问卷包括学生个人信息、上课参与态度、参与度低的原因等内容。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研究者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如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度不高、课堂形式单一等。
其次,研究者进行了观察记录。
通过观察学生上课的态度和行为,研究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生们的参与情况。
观察记录的内容包括学生是否专心听讲、是否积极回答问题等。
研究者通过观察记录发现,部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可能导致了参与度的降低。
最后,研究者进行了深度访谈。
通过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研究者可以了解到学生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如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困难、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等。
通过对这三种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实践,研究者得出了对学生上课参与度低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表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这个实践案例的分析充分展示了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运用多种方法,研究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到问题的本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育研究方法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工具,更是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
总结起来,教育研究方法的实践案例分析是指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展示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实际效果。
教育调查研究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为深入了解某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某市教育部门委托某大学开展了一次教育资源配置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现状。
2.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3. 访谈法:选取部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4. 数据分析法: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三、案例描述1. 学校数量及分布:某地区共有学校1000所,其中城市学校500所,农村学校500所。
学校分布不均,城市学校主要集中在市区,农村学校则分散在各个乡镇。
2. 教师资源配置:城市学校教师人数较多,学历水平较高,农村学校教师人数较少,学历水平相对较低。
城乡教师待遇差距较大,城市教师工资普遍高于农村教师。
3. 学生资源配置:城市学校学生人数较多,农村学校学生人数较少。
城乡学生教育经费投入差距较大,城市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较好。
4. 教学设施配置:城市学校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农村学校教学设施相对简陋。
城乡学校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城市学校信息化程度较高。
5. 教育公平: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突出。
农村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其成长和发展。
四、案例分析1.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某地区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城市与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 教育公平问题: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农村学生难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影响其成长和发展。
3. 政策建议:(1)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3)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程度。
(4)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研究方法设计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教育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
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本文以某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研究为例,探讨教育研究方法设计的相关问题。
二、研究问题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现状如何?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3. 如何改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三、研究方法设计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
分析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成功案例,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2. 调查研究法(1)研究对象:选取某小学全体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调查内容:了解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态度、实践经验;了解学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等。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3. 行动研究法(1)研究团队:组建由学校领导、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育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
(2)研究步骤: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3)研究内容: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主题,开展以下研究活动:a. 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可行性;b. 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c.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d. 评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效果。
4.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其他学校开展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四、研究过程1. 文献综述阶段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
2. 调查研究阶段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某小学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数据。
3. 行动研究阶段组建研究团队,制定研究计划,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育研究中案例分析法(2篇)
第1篇摘要:案例分析法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具体教育现象的深入剖析,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本文从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概念、特点、实施步骤、优缺点以及在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教育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引言教育研究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教育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教育现象的深入剖析,有助于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案例分析法是指研究者通过对具体教育现象的深入剖析,挖掘问题根源,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具有以下特点:1. 定性研究:案例分析法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描述、分析和解释,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 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法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观察、访谈、记录等手段,收集丰富的研究资料。
3. 深度研究:案例分析法强调对案例的深度剖析,挖掘问题根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案例分析法的特点1. 灵活性:案例分析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的不同,灵活选择案例类型和研究对象。
2. 深度性:案例分析法强调对案例的深度剖析,有助于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3. 实用性:案例分析法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4. 创新性:案例分析法可以激发研究者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发现新的教育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案例分析法实施步骤1. 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问题,明确研究目的和范围。
2. 选择案例:根据研究目的和范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3. 收集资料:通过观察、访谈、记录等手段,收集案例资料。
4. 分析案例:对收集到的案例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5. 结论与建议:根据案例分析结果,提出结论和建议。
五、案例分析法优缺点1. 优点:(1)深入剖析教育问题,揭示问题本质。
教育学案例研究方法(2篇)
第1篇摘要:教育学案例研究方法是一种以具体教育情境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案例,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教育学案例研究方法的定义、特点、步骤、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教育学案例研究方法的定义教育学案例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学领域,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观察、描述、分析,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强调以实际教育情境为研究对象,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教育学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1. 实证性:案例研究方法强调以实际教育情境为研究对象,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2. 定性分析:案例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描述、解释和归纳,挖掘教育现象的内在联系。
3. 深度性:案例研究方法强调对教育情境的深入剖析,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深层原因。
4. 质量性:案例研究方法注重案例的质量,要求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 可行性:案例研究方法强调研究的可行性,要求研究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育学案例研究方法的步骤1. 选题与准备: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兴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并收集相关资料。
2. 案例收集:研究者通过访谈、观察、文献综述等方式,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
3. 案例描述:研究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对案例进行描述。
4. 案例分析:研究者运用定性分析方法,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教育现象的内在联系。
5. 案例解释:研究者根据分析结果,对教育现象进行解释,提出相关理论观点。
6. 结论与启示:研究者总结案例研究的发现,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启示。
四、教育学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领域1. 教育政策研究:通过对具体教育政策的案例分析,揭示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案例分析法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分析,来揭示问题的本质、规律和解决方案。
在社会科学、管理学、法律等领域都广泛应用了案例分析法,其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优势也备受研究者的青睐。
首先,案例分析法具有很强的实证性和现实性。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研究,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从而为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素材。
同时,案例分析法也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案例分析法具有很强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研究,可以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包括背景、原因、影响、解决方案等。
这有助于研究者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规律,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刻的分析。
再次,案例分析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用性。
不同领域、不同问题都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而且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和应用。
研究者可以选择单个案例或多个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也可以结合其他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为全面和准确的研究结论。
最后,案例分析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
由于案例分析法是基于具体案例的研究,因此在样本选择、案例解释和结论推广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案例分析法也需要研究者具备较强的案例挖掘、分析和解释能力,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具有实证性、全面性、灵活性等诸多优势,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途径和思路。
然而,研究者在应用案例分析法时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挑战,以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案例分析法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为研究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案例分析法步骤教育学(3篇)
第1篇一、引言案例分析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教育领域,案例分析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详细阐述案例分析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步骤。
二、案例分析法步骤1. 确定案例主题在进行案例分析法之前,首先要明确案例的主题。
主题可以是教育现象、教育政策、教育问题等。
明确主题有助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案例。
2. 搜集案例资料搜集案例资料是案例分析法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案例资料:(1)网络资源: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育案例,如教育博客、论坛、教育网站等。
(2)图书资源:教育类图书、期刊、论文等。
(3)实践资源:教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案例,或同事、同行分享的案例。
3. 分析案例背景在分析案例之前,需要了解案例的背景信息。
背景信息包括:(1)时间背景:案例发生的时间,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政策背景等。
(2)空间背景:案例发生的地点,了解当地的教育资源、文化背景等。
(3)人物背景:案例中涉及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身份、背景、性格等。
4. 提出问题在了解案例背景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有助于学生深入分析案例。
以下是一些提问建议:(1)案例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案例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3)案例中的问题有哪些影响?(4)案例中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5. 分析案例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根据问题对案例进行分析。
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归纳法:从案例中找出共性的问题,总结规律。
(2)演绎法:根据已知的理论,推导出案例中的结论。
(3)比较法:将案例与其他案例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和共性。
(4)批判性思维:对案例中的观点、行为等进行批判性思考。
6. 总结与反思在分析案例后,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
总结包括:(1)案例中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2)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方法有哪些?(3)案例中的经验教训有哪些?反思包括:(1)如何将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应用到实际教学中?(2)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7. 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对案例分析的总结和升华。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成都市金兴北路小学彭碧柳一、什么是案例分析法(一)案例的含义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它是对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特征和意义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性事件开展研究和分析,从中激起反思,揭示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是具体行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美国的教育学者)理查特(Richert,A.E)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
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教学教育案例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形式和结果;是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著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育教学实例。
(二)案例的特征1.典型性。
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
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
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事件或课堂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案例分析法成都市金兴北路小学彭碧柳一、什么是案例分析法(一)案例的含义什么是案例呢?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什么是教育案例分析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
它是对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特征和意义的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具有启发性的典型性事件开展研究和分析,从中激起反思,揭示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是具体行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美国的教育学者)理查特(Richert,A.E)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
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情感在内的故事”。
托尔说:“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所展开的课堂讨论。
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是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成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
”教学教育案例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形式和结果;是师生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经过曲折多样的教学过程而取得显着效果及经验教训的一种发人深思的教育教学实例。
(二)案例的特征1.典型性。
讲述的是一个故事、事例,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叙述要具体、特殊,反映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同时,这些活动与过程能够体现教育的内在规律,体现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
它既可以是成功的范例,也可以是“尚未成功”的典型情景。
2.研究性。
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具有现实意义、借鉴作用和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正面获得经验或反面获得教训,能提炼出某些理论或观点。
3.启发性。
指教育教学案例本身生动有趣,能提出问题,能引发思考,能产生观念上的不平衡。
教育教学案例可以是一个片断、一个情节,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事件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实际上就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自我叙述,叙述自己的教育活动方式,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成长经历,其丰富感人的材料和富于动态的描述必定给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以生命和血肉,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生动的注解。
它不一定非要做到像研究工作那么“严谨”,但其形式要简洁,主题要明确、集中。
二、为什么要写教育案例1、促进理论内化案例是理论的故乡。
针对困惑,我们教师可以选取典型事例写成案例,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理论,有效地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可以避免为应付培训而被动学习理论的学习方式,使教育理论能落到实践中并指导实践,使案例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同时,教师在不断进行案例分析和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学习理论的过程。
这种任务驱动型的学习,使教师能不断内化理论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2、促进自我反思反思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案例写作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
通过反思,来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对于改进和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
案例写作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能够成为案例的事实,往往是教师工作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或特别有感悟的事件,当教师把这些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
可以促进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
案例写作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果能够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就说明老师的反思已经日常化了。
3、提高教研实效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
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可以把案例作为一种交流的载体,引导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教师在案例写作中研究自己,反省自己、自学调整教学行为,在研究别人的案例中又可以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我们在很多教研活动中都是采用“案例法”的形式。
如每次的区级教研活动,先由承办学校提供一节研讨课,然后按照“听课-说课-反思-评议”的程序,与会者畅所欲言,既谈自己对本课的看法,又结合自己的教学谈做法。
实践证明,这样的研讨活动为教师们所接受和欢迎,对推进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样,使理论变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体现“以案例展示理论,让理念回归课堂”,能给教师以具体的帮助。
三、怎样写教育案例(一)掌握案例分析五大要素1、主题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2、背景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3、细节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
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
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结果案例不仅要说明教育教学的思路,描述教育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育教学的结果——某种教育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5、评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评析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请专家点评、深化。
但是要注意的是,五要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因而在写作的时候也不一定要严格按照一个一个要素顺序写,关键在于要发现教育中的问题,以及教师解决问题的智慧、思路及思考所得出的思想。
【案例1】主题:如何进行后进生的转化背景:后进生的特点: (心理需求与现实状况存在许多矛盾) (1)自尊,往往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2)好胜,往往不能取胜; (3)有上进心,而意志薄弱. 转化后进生的途径和方法: (1)确立后进生也能成才的信念; (洋思中学的经验:没有一个教不好的学生) (2)深入了解后进生的心理特征; (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3)善于捕捉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深入了解) (4)创造各种条件,促进后进生的转化; (5)要反复抓,抓一点,进步一点,巩固一点.。
细节:某校三年级有位叫王峰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多次教育,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借就打同学,以至班里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 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化,该生有了明显的变化,学习进步,行为习惯也逐渐规矩。
评析:请你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学生.(1) "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学习成绩就更不说了……"说明该生学习差,品德也差,转化不是易事,但作为班主任应看到王峰才三年级,年龄小,可塑性强,只要肯下功夫是一定能转化的,一定要想办法挽救; (2)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3)在信念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调查,了解王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 (4)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以外,他还特别喜爱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 (5)要为后进生转化创造各种条件; (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 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 (6)抓反复,反复抓. (注意衔接处,在低谷时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时,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在复发时,应确立信心)(二)案例的素材如何选择案例的素材如何选择(三)教育案例写作的基本板块案例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场合及相关条件。
主要交待事件发生的有关情况,如介绍一节课,可以介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情况等。
这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要跟主题相关,重要地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案例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及其结果。
介绍时应贯穿一条主线: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怎样参与学习活动,怎样通过思考、操作及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包括学生怎样发现和提出问题,怎样思考、讨论、交流以及怎样得出结论等行为表现,突出主要学习步骤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案例分析—对案例所描述的事件进行分析与思考。
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理念,提炼教育教学经验与教训,分析时要从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出发,把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提到新的理念的高度进行审视。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同样的一个“合作学习”的案例,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分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可能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
这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深入分析,哪些遵循教育规律,哪些违反教育规律,应如何改进,便于读者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引起注意和改进。
【案例2】案例背景:新课程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知识: (1)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首先,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互促关系.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机.其次,成员个体通过向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解或推理过程,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质量,又观察到他人的思绪过程,从而进行较准确从中学习有效策略.第三,重视学生彼此间的人际交往. (2)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①组建是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所谓"组内异质" ,是指合作学习小组在结构上体现班级的缩影,学生按性别,学生成绩,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背景,守纪状况等方面的合理差异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赛. ②每小组有一名小组长,负责活动有序开展.小组内的的各种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领导者,激励者,记录者,检查者等角色要定时进行轮换) ③小组合作学习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案例介绍: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以下现象: 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生搭配而成的. 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一两分钟后, 教师喊"停" ,请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觉得¨¨¨" "我认为¨¨¨"案例分析:请你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对以上现象分别作出评析.(1)"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 "不符合"异质分组"的原则;(2)"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或者该问题来自学生)后,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发言; " (小组活动缺乏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讲就有"你说—我听"这一典型的策略)(3) "一两分钟后,教师喊"停"" ,(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4) "请小组代表(往往是固定的)站起来发言,(角色要轮换担任) " ;(5) "学生一张口就是: '我觉得¨¨¨' '我认为¨¨¨'(学生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技能) " .(四)要对教学案例与其它教育文体的联系与区别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