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13929b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7.png)
实为花中仙子也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香远益清:
③荷花为雨所洗:④余以为妙绝: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6.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强项:此处指刚正不为威武所屈。②动:萌发。③后:指武则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
(3)宜乎众矣( )(4)予初不服是论(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色其香权谓吕蒙曰
B.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吾射不亦精乎
27.下列句中加点词前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俗屈/自以为大有所益B.依于石而不囿于石/出淤泥而不染
C.竹其有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必能谓余为解人/每字有二十余印
28.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
29.清代学者符曾说:“凡花之妙,在于香色。而竹则无色无香,独妙于韵。盖香色易知而韵难知,宜赏韵者鲜矣。”而莲、竹皆非“凡花”,周敦颐盛赞莲是“花之君子者”,郑板桥称竹“有士君子豪气凌云”。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如果周敦颐和郑板桥在同一个时代,能否成为朋友?
③今夫不善内⑥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罴说》)
【注释】①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罴(pí):哺乳动物,亦称“棕熊”“马熊”。③罂(yīng)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罐子。④发火:去掉灯火的掩盖物,以便照明射击。⑤摔(zuó):揪住。搏:搏击。挽裂:拉着撕开。⑥善内:改善内部。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19473875f12d2af90342e630.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莉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睛,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者”字的用法或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莲,花之君子者.也B.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语段(一)赞莲为“花之君子”,语段(二)赞荷为“花中仙子”,两文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赞誉?古文阅读芙蕖李渔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25bfe1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64.png)
爱莲说(一)(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
”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59968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d.png)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爱莲说》(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爱莲说》(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f064bc2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2.png)
第16课 《爱莲说》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①,故称瑞②耳。
体彩③,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氲氲(yūn yūn )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②瑞:吉,善。
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__)(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___)(3)宜.乎众矣(__________)(4)即善.绘者以意取似(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3.(甲)文中的莲和(乙)文中的兰,同是花中的君子,它们的香味和气质品格都具有相同之处,莲的香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兰的香味是:氲氲无所。
莲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气质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写出兰气质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空)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洗亲近而不庄重应当善于,擅长2.(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2)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贴近闻嗅品赏的(或者嗅取香味的)。
3.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4.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
爱莲说阅读答案
![爱莲说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82294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84.png)
爱莲说阅读答案爱莲说阅读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阅读答案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1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
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③不见:不被人知道。
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A.不蔓不枝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植:种植C.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殊:相同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水陆草木之花清风过之B.濯清涟而不妖雪霜凌厉而见杀C.花之隐逸者也来岁不改其性也D.同予者何人不见是而无闷者也10.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
11.【乙】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堪称君子?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分)答案:8.A9.D10.(1)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741912d2c850ad02df804155.png)
(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923816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6.png)
爱莲说阅读答案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莲说阅读答案1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2分)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小题3】陶渊明的“独爱菊”与周敦颐的“爱莲”分别表现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更欣赏谁?(4分)【小题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4分)答案【小题1】①益:更,更加。
②亵:亲近而不庄重。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小题2】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评分:意思对即可。
每题2分,共4分。
【小题3】陶渊明的“爱菊”表达的是一种看不惯现实、不与之同流合污,避世做隐士的人生态度,而周敦颐是一种不追逐功名富贵,不趋炎附势,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用自己美好的品格来影响他人。
对比来看,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比较消极,而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也可欣赏陶渊明,自圆其说即可。
评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小题4】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
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53cbb90af90f76c660371a12.png)
(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与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与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爱莲说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f3c798fc4ffe473268ab25.png)
《爱莲说》练习题一、阅读短文,完成下列习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4解释“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二、对比阅读(一)下面的诗文。
爱莲说比较阅读带答案
![爱莲说比较阅读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e453f71711cc7930b71685.png)
内容相关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1分)(一)《爱莲说》全文(二)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③;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有删改)注:①楚之逐臣:指屈原。
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③芳:散发出芳香。
1.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自⎩⎪⎨⎪⎧自.李唐来自.非亭午夜分B. 清⎩⎪⎨⎪⎧濯清.涟而不妖水尤清.冽 C. 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 鲜⎩⎪⎨⎪⎧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 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语段(一)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莲”自比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2分)4. 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又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手法相关二、(2017河南备用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
(共10分)(一)《爱莲说》全文(二)吴中梅花,玄墓、光复二山为最胜;入春则游人杂沓①,舆②马相望。
洞庭梅花不减二山,而僻远在太湖之中,游屐③罕至,故余年来多舍玄墓、光复,而至洞庭。
园中梅百余株,一望如雪,芳气在襟袖。
临池数株,绿萼④玉叠,红白梅相间,古干繁花,交映清波。
其一株横偃⑤池中,余酒酣,卧其上,顾水中花影人影,狂叫浮白⑥。
口占⑦二绝句,大醉而归寓。
(节选自归庄《洞庭山看梅花记》)注:①杂沓:聚集的样子。
②舆:车。
③游屐:指游人。
④萼:环列花朵外部的叶状薄片,一般呈绿色。
⑤偃:倒下。
⑥浮白:指喝酒。
⑦占:口述(文辞)。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15333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9.png)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爱莲说》是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爱莲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篇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3分)①可爱者甚蕃()②晋陶渊明独爱菊()③濯清涟而不妖()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
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提炼出这两句话各自蕴含的观点(2分)答案1. ① 多②只③洗涤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环境可以改变人;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解析】1.试题分析:“蕃”:副词,多。
“独”:一次多义,只。
“濯”:动词,洗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2.试题分析:翻译要注意把“同”(一样,相同)、“予”(我)、“何”(什么)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3.试题分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的意思是蓬长在大ma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他一起变黑。
爱莲说对比阅读(精选含答案)讲解学习
![爱莲说对比阅读(精选含答案)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6e9d3c9533d4b14e85246858.png)
爱莲说对比阅读(精选含答案)[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19473875f12d2af90342e630.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比较阅读及课外类文阅读训练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莉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二)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睛,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婀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者”字的用法或意义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莲,花之君子者.也B.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4.语段(一)赞莲为“花之君子”,语段(二)赞荷为“花中仙子”,两文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不同的赞誉?古文阅读芙蕖李渔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爱莲说》专项训练(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爱莲说》专项训练(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11b99e856a561252d36fa8.png)
5 爱莲说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不蔓不枝.(旁生枝茎)C.亭亭净植.(种植)D. 陶后鲜.有闻(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莲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____________”。
(用第一段的原文回答,限答三个字)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文章题目为“爱莲说”,文中为何还写了“菊”和“牡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阅读一、[2017·滨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00cae7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f.png)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阅读答案_文言文阅读答案1[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②,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不若人有其宝。
”[注]:①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
②玉人:琢玉的工匠。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亭亭净植()(2)陶后鲜有闻()(3)子罕弗受()(4)尔以玉为宝()2、下面句中划线词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故敢献之B、同予者何人献玉者曰C、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无车马暄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了[甲] 、[乙]两段文字,你觉得周敦颐和子罕身上有何品质值得我们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写出与荷花相关的诗句。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爱莲说》专项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0bde0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a.png)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一、课内阅读1.(2022·重庆·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芳草鲜.美陶后鲜.有闻B.自.李唐来自.三峡七百里中C.出.淤泥而不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中通外直.系向牛头充炭直.(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之情。
B.文章句式骈散结合,以散句为主,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起来音节和谐、顿挫有致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与前文“予独爱”相照应,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慨叹世间与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太少。
D.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高尚的品质。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4)下列链接资料与原文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链接资料】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
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臣:屈原。
《爱莲说》阅读答案
![《爱莲说》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21152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d7.png)
《爱莲说》阅读答案《爱莲说》阅读答案「篇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不能名其一处也名__________(2)亭亭净植植__________(3)陶后鲜有闻鲜__________(4)惟吾德馨馨__________2、下列句子中的“之”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蔽林而窥之C、无丝竹之乱耳D、何陋之有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爱莲说》是唐代刘禹锡的托物言志的名文。
B、文章用“菊”和“牡丹”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C、文章最后一句表达出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讽刺。
D、莲花所体现的君主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该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人。
4、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说出(2)树立(3)少(4)香气,指品德高尚2、C3、A4、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过了。
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过但并不显得妖媚。
《爱莲说》阅读答案「篇二」阅读文言文,回答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番。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共10篇)
![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共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f0a150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61.png)
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共10篇) 篇一: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兰之味的翻译?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①,故称瑞②耳.体兼彩③,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②瑞:吉,善.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逼近闻嗅品赏的.她的香气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飘渺萦回,她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兰花,是有色彩的,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不能完全表现.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兰花的情韵,实在是难以穷尽的.篇二: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翻译兰花的香气,(是清雅而悠远的,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飘渺萦回),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三: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兰之味的翻译?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①,故称瑞②耳.体兼彩③,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②瑞:吉,善.③兼彩:兼有各种颜色.兰花的香气,不是可以逼近闻嗅品赏的.她的香气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飘渺萦回,她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兰花,是有色彩的,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不能完全表现.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兰花的情韵,实在是难以穷尽的.篇四: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司马光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C.书不可不成诵.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答案: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2.D3.C4.韦编三绝篇五: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陈际泰学有所成文言文阅读答案亲,你要的是这一篇么?【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B.余闻之/也久C.时取/旁舍儿书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1)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2)不能称前时之闻()(3)取而疾走()(4)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译文:(2)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译文: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1)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2)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答:参考答案:9.(2分)B 10.(4分)通“攀”,牵,引(2)相当,相称(3)跑(4)闻名,出名(每小题,1分)11.(4分)(1)同县的人对此感到奇怪,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渐渐地以宾客之礼相待他父亲).(2)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它《书经》的大意.(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12.(5分)(1)泯然众人矣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答:“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亦可)(2分,每处1分)(2)示例:方仲永虽有天赋却最终没能成才,陈际泰虽遭到父亲反对,却能坚持学习,最终学有所成,(1分)可以看出后天的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2分)(只写启示给2分,只写事例给1分;写出启示,只联系“方仲永”或“陈际泰”事例的给2分)译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快速地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烃》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敏捷,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篇六: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的译文直译:兰花的气味,不是逼近就可以得到的····=.=顺畅一点儿的:兰花的香气,不是靠近就能闻到的····=.=再优美一点儿的:兰花的香气,是清雅而悠远的,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飘渺萦回,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篇七: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全译文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原文”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故称瑞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译文兰花的香气,并不是非得靠近才可以闻嗅品赏的;是在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之间,纯粹以情韵取胜,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吉祥的芳草.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她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决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同.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注释1、而名之不可——名:说出.2、莫能肖也——肖:相似.3、非可逼而取也——逼:接近,迫近.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4、氲氲无所,故称瑞尔——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5、兼彩:兼有各种颜色.6、善:善于.7、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8、瑞:吉,善.9、逼:靠近篇八: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周敦颐传文言文阅读答案《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上传:黄海龙更新时间:2012-5-14 18:05:42《周敦颐传》(节选)阅读——《爱莲说》同步阅读南康市唐江红旗学校黄海龙【原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辨,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无为也.”逵悟,囚得免.【注释】①分宁:地名.②主簿:官名.③委:抛弃,扔弃.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阅读训练】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有囚法不当死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狱()(2)悟()(3)得()3、说说“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的意思.4、用自己的话说说周敦颐“将弃官去”的原因.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周敦颐的哪两个特点?请结合所学课文《爱莲说》,用自己的话概括.【参考答案】1、有囚/法不当死2、(1)案件,(2)明白,(3)获得、得以3、有个囚犯按法律不应该死,王逵想要严厉地惩办他.(关键字:法、深)4、王逵对囚犯的量刑不公正,还不听取周敦颐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5、①善于断案;②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译文】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九: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汝有田舍翁文言文阅读答案汝州有一个土财主,家里很有钱,但是他家世代都不识字.这个财主觉得这样不好,有一年,聘请一个楚国的老师给自己的儿子上课,教文化.这个老师于是就开始教财主的小儿子拿笔描红.在纸上写了一划,教他说:这个字念“一”;在纸上写了两划,教他说:这个字念“二”;在纸上写了三划,教他说:这个字念“三”.地主家的儿子于是就感到很高兴,原来写字这么简单!扔下笔,就去找他爸爸,说:“我学会写字了!我学会写字了!可以不用先生教了,我自己已经全都学会了!可以让先生回家了! ”这个地主很高兴,就听了儿子的话.给了那个楚国先生一些钱,让他回去了.不久以后,地主准备找他的亲家朋友,一个姓万的人吃点喝点,让他的儿子早上起床写个请贴,写了很长时间也没写好.这个财主就去看个究竟,问怎么回事?于是他儿子就抱怨说:“天下有那么多的姓氏,姓什么不好?非要姓万!我从早上起床就开始写,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划!启示:学点东西不能太浮躁,自做聪明,说一你自己认为悟出了个二!即使你真悟出来了,也要虚心!这个故事是教导小孩子寓意:一般初步学习的人,往往对所学的知识只有一点了解,就志得意满的以为自己已经懂得很多了,以为全学会了,这般人的幼稚无知,差不多就类似这位写万字的孩子一样.篇十:兰之味文言文阅读答案文言文《养兰说》的意思原文:养兰说(明)陶望龄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澡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轩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萃,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衔”中“金”换“玄”)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译文:会稽有很多兰花,而福建产出的最为贵重.培养它的方法,要湿润却又不能太湿,要稍微干燥却不能暴晒,要通风不能寒冷,就有如富家的千金小姐,姿态多却很难奉养.我曾经听说过这种花,说是其他的花都是喜欢在污秽的泥土中被灌溉生长,只有福建的兰花要用茶水,像草树的清香,不像兰花的气味,清洁没有茶的气味,大概是这样.在园中养了两盆,按照方法灌溉,但叶子却越来越短,颜色越来越憔悴,快要枯死了.而其他人家的兰花却繁茂长了很多花.我向他询问缘故,将我听到的都告诉了他.他感叹说:“耽误了事的是你的方法.因为香甜而被人食用的,是百谷.因为美丽而取悦人的,是百花.这里所说的香甜和美丽,你知道是什么吗?化腐朽为神奇,万物都是一样.曾经有一个人捕到一只龟,说龟有灵性不吃东西.于是用盒子装起来,十几天后拿出来看,龟就要死了.由此看来,凡是所谓有动物不吃东西,有草木不喜泥土,都是胡说.你相信你所听到的,那么你的兰花枯萎,也是理所当然.”我回去后,不高兴,还认为听到的没错,方法没有错.然后怀疑说:“万物一定有时间久了就改变它的本性,失去它原来的要求的,并且不被人知道的.离骚上说:‘兰芷变得不芳香了,荃蕙变成了茅草.”兰花以脆弱芳香而娇贵,我还是认为它难养,相信它改变了.哎!于是让童子去除了枯枝,用粪水浇灌,于是兰花茂盛了.写于历甲午五月廿五日.话说已经有人问过鸟~偶汗记= =||~吼吼~。
《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题答案
![《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beb4e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f1.png)
《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题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1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说明]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充满飘忽,没有肯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6.说明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亭亭净植②陶后鲜有闻③而名之不可④莫能肖也1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依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说明是( )。
〔2分〕A.强迫 B.接近,迫近 C.狭窄 D.威逼1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B. 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19.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2分)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0.(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明哲保身的生活立场;(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1分〕参考答案:16.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像亦可)17.B 18.A19.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20.明哲保身高洁 (意思接近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比较阅读训练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11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
体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馀,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yūn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4分)
①亭亭净植
②陶后鲜有闻
③而名之不可
④莫能肖也
17.《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
(2分)
A.强迫B.接近,迫近C.狭窄D.威胁
1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体兼彩,而不极于色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B. 纯以情韵胜皆以美于徐公
C.花之富贵者也辍耕之垄上
D.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其子好骑
19.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空格里。
(2分)
香味:莲;兰--氲氲无所。
品位: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
20.(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的品性。
(1分)
参考答案:
16.①树立②少③说出④酷似,逼真(“相似”亦可)
17.B 18.A
19.香远益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20.洁身自好高洁(意思接近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