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_那顺 (1)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讲座稿
破除传统模式管理模式,防范企业资金链的断裂摘要:资金流的断裂导致企业失败,只是直接问题的反映。
企业管理的作用,体现在系统和安个。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升级自身的管理模式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这才是做强的途径,而仅仅靠由外向内的输入资源(兼并、投入)是可以做大,但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断裂资金链防范竞争能力企业失败企业管理成长过程前言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血脉”,资金链是维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
近年来,“资金链”的断裂通常成为企业倒闭或被收购的直接原因。
管理的不足尚可以通过学习,或是替换管理者而没有现金的周转则会立即引起企业窒息,而资金链的断裂将直接导致企业崩溃。
分析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原因、提出防范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措施,将是若干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破产发生的原因公司破产,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无力继续经营,由法院宣告停止营业,进行债权债务清理的状态。
中国公司法规定,依法宣告破产的公司,由法院依照有关法律,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对公司进行破产清算。
1.内部原因一个企业之所以会破产,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自己的内部经营管理的问题,往往是因为采用了不当的扩张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使得企业在运转中出现意外的资金链断裂,如果同时又得不到外部的资金帮助,那么企业会很快破产,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负债经营过度和一些财务风险处理的不当。
2.外部原因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企业的经营所需资金很少有完全依赖自己的内部自己,或多或少地会依赖于外部融资,随着我国金融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的外部融资显得越来越重要,有时候甚至会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
当然现今的企业融资方式和渠道也越来越多,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良好的外部融资渠道,则极为容易发生资金链的破裂而导致破产。
对于企业的融资环境而言,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一个国家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务政策,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经政策下,一些抵抗力较差的企业往往特别容易发生流动性不足进而被迫破产。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那可是超级重要的呀!
啥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呢?简单来说,就是用法律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这可不像我们平时想事儿那么简单,这里面有好多门道呢!首先,得了解法律规定吧,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
然后呢,分析问题的时候得紧扣法律条文,不能瞎想。
再然后,根据法律来制定解决方案,可不是拍拍脑袋就决定的哦!这过程中要注意的可不少呢!得确保对法律条文理解准确,不能有偏差,不然可就南辕北辙啦!还得考虑实际情况,不能生搬硬套法律,要灵活运用呀!
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那是杠杠的!法律就是一道坚实的防线,让一切都在有序的轨道上运行。
有了法律的保障,人们不用担心被随意欺负,社会秩序也能稳稳当当的。
就像有了坚固的城墙,能抵御各种风险和动荡。
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能用到哪些地方呢?哎呀,那可多了去了!在社会治理中,能让一切都有条不紊;在经济活动中,保障交易的公平公正;在个人生活中,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它的优势也很明显呀,公平、公正、透明,谁也不能搞特殊!这多好呀,大家都在一个平等的起跑线上。
就说之前那个小区物业和业主的纠纷吧,本来闹得不可开交。
但后来通过法律途径,依据相关法规来处理,一下子就清楚了谁对谁错,问题也顺利解决了。
这不就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实际效果嘛!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就是我们生活的保护神呀!它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更有保障,让我们能安心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运用它,让它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其核心是坚持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准绳,以司法为保障,以公正为原则,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首先,在法治思维方面,必须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始终把宪法摆在最高位置,严格依宪治国,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法治观念是指拥护法律至上、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意识和行动。
只有树立法治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依法治国。
其次,在法治方式方面,必须推进司法改革,建立健全法治体系。
加强司法独立,完善审判程序,提高判决公正性和权威性。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审批、实施、监督和评估机制,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加强对法律援助、法律服务、诉讼参与等方面的保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总之,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
只有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保障。
- 1 -。
宣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宣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它们强调通过法律规范和制度来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和有序。
以下是关于宣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一些内容:
1. 强调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宣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需要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
人们应该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不以个人意志或权力干预法律的执行。
2. 教育公众法律意识: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推动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法治的核心,宣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强调司法独立和公正。
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保障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 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是法治的重要保障,宣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需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对违法行为要依法惩处,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5. 倡导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撑,宣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倡导法治文化。
培养公民的法治信仰和道德观念,形成全社会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
通过宣传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
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法治是衡量国家政治水平和法律水准的重要标准,是一个国家安定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基础。
各国都应当为自身的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而努力,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以使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法治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中包含着遵守法律、尊重权威、合法行事、以法治把关等逻辑思维模式。
这种理解能够帮助人们在法治道路上正确引领,确保行政机构、企业和个人都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正义,推动全社会的发展。
此外,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准,增强个人的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良性竞争。
法治方式则是一种施行法治思维的方法,它包括以立法为基础,采取行政手段和司法方式实现法治的各种措施。
首先,立法活动要求立法机关、政府和社会各方依据基本法和宪法,制定各类法律法规,以遵守国家立法的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国家目标;其次,行政机构要做好法治的宣传和实施,利用多种行政手段落实法律法规,以保证法治的实施;最后,司法机构要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对违反法治原则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以规范社会关系,保障社会秩序和社会正义。
通过深入理解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政府应当更加重视法治的社会宣传活动,开展法治思维教育,使人们更加清楚和理解法律法规,从而推动人们的执法自觉;其次,政府还要加强法治方式的执行,严格实施各类法律法规,以加强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定发展和公平正义;最后,司法机关要严格实施法治,对违反法治的行为严肃追究惩戒,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保持社会秩序的安定和正常发展。
通过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国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水准,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理解,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索文化执法之道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索文化执法之道《韩非子》中有句话说:“国无常强,无常弱。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核心意思是讲文明重法治的国家,这个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就有了重要保障。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建设法治政府,推进依法行政,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执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执法工作为行政执法中的重要一环,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用法治思维行使职权,用法治方式处理问题,推进文化执法工作的法治化,值得认真的思考。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核心涵义。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法治方式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法治方式与法治思维是内在和外在的关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实际作用于人的行为的外在表现。
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文化执法工作中的体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极为重要,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执法作为行政执法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承担着依法管理文化市场,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的重要职责,所以能否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在日常的文化执法工作中,直接关乎着我们能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运用到日常的文化执法工作中的关键在于执法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四种法律意识:(一)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治的思想、观点、心态和对由法治所形成的一种良好状态所追求的理念的总称。
法治意识是依法行政的意识支撑,执法人员应有的主要法治意识有:法律至上的意识、职权法定的意识、服务为民的意识、程序正当的意识和权责一致的意识,五种意识不能厚此薄彼,另外要注意部门立法的本位主义、专家立法的理想主义等问题,在整体上看问题。
领导个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
领导个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在当今社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领导工作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领导者个人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于组织的运作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领导者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入手,可以有效提升组织的治理水平,促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对法治思维的重视领导者个人的法治思维是指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能够充分尊重法律,注重依法行事的思维方式。
具体体现为:1. 尊重法律权威。
领导者需要对法律的权威性有清醒的认识,不得擅自对法律进行解释和适用,更不能以身试法。
在处理事务时,要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原则来进行,不得随意改变。
2. 严格依法行事。
在工作中,领导者要坚持依法行事的原则,以法律为依据来确定执法标准和工作方法,不得擅自扩大权力或者滥用职权,更不能以权谋私利。
3. 立法信仰。
领导者要有深厚的法治信仰,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理念,自觉维护国家法制权威,自觉践行法治精神。
二、以法治方式推动工作除了个人的法治思维之外,领导者在工作中还应该以法治方式来推动工作的开展。
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 建立健全的法治机制。
领导者要确立依法决策的机制和程序,保证组织各项决策都是合法、合规的。
要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团队,确保各项工作的合法性。
2. 完善法律框架。
领导者要加强对组织内部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并能够及时更新和修订。
3. 加强法治意识的培养。
领导者要注重加强对员工的法治意识教育,促使他们自觉遵纪守法,不违反法律规定。
并要加强对员工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4. 建立有效的法治监督机制。
领导者要建立起科学、严密的法治监督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避免权力滥用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三、领导者如何提升个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了提升领导者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学习法律知识。
领导者需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做到心中有法,言行依法。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探讨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探讨作者:杜磊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08期摘要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两个概念,一个强调人们的思想意识,另一个强调人们的行为方式,在理论和实际的两个方面为新时代治理国家管理整治提供了具体道路的指引,重点表达了法治的理念与原则。
利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建立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本文从两者的涵义、关系入手进行探讨,不断促进法治观念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内涵关系作者简介:杜磊,驻滇某部队。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3-007-02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具体提出的,在这之后人们便一直在对两者进行探索钻研,但是对其具体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要想探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深层含义就需要首先从“法治”一词着手,进而了解思维与行为方式上的法治原则,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是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法治共识。
一、法治的时代发展意义文革时期的惨痛教训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反复验证一个法理命题,法治优于一人之治,法治比人治更稳定,不会因领导人的变更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现实条件的偶然变化而改变。
法治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时代发展、市场经济进步的产物,符合人们对国家治理方式的需求,为人民提供强大而可靠的依靠是法治社会的稳定发展的基础。
让法治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为现阶段执政者的工作任务,在法律体系已经逐渐健全的今天,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法律观念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去,将法治变为一种稀松平常同时又具有权威性的存在。
法治社会的准则一旦建立就很难改变,在正确发展的过程中它不以人的意志而发生转移,它只会遵循着真理的方向持续前进,不论条件多么恶劣,法治的思想行为都不会发生动摇,所以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才会提出利用法治思维与方式管理社会、深化改革,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促进社会的科学稳定发展。
法治思维与法的方式
法治思维与法的方式法治思维是指在处理问题时,遵循法律的原则和规定,以法律为依据和指导,运用法的方式进行思考和决策的一种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依法行事、公正平等、权责一致、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治思维是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它以法律为基础,运用法的原则和规定来解决问题。
在法治思维中,法律是最重要的参考依据,在处理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法律的规定和要求,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最终做出符合法律精神和原则的决策。
法治思维的核心是依法行事,即在处理问题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
依法行事是法治思维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
依法行事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不能凭个人的意愿和偏见,而是要遵循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决策和处理。
只有依法行事,才能保证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治思维还强调权责一致,即权力与责任相一致。
在法治社会中,权力是有限的,而责任是无限的。
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能滥用权力,违法乱纪。
权责一致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明确权力的边界和限制,合法合规地行使权力,同时也要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治思维还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有法可依是指在处理问题时,必须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可依,不能凭空臆断和随意决策。
有法必依是指一旦有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就必须按照法律规定来行事,不能随意变通或违法乱纪。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依据法律的规定和要求来行事,不得随意扩大或缩小法律的适用范围,保证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法治思维的运用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
法律知识是指对法律的基本原理、规定和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法律意识是指在处理问题时,能够自觉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用法律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法律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法治思维,用法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要遵循法律的规定和要求,保证自己的行为合法合规。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概述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法治思维指的是以法律为根本基础,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执政、依法行动的思维方式。
法治方式是指在实践中遵循法治原则,通过制定、修订和执行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权益。
一、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律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并影响各个领域的决策和管理。
法治思维要求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执行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和依法执政,强调法律的权威和适用性。
通过法治思维,可以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和决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治思维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保障公正和公平,避免独断专行和滥权现象的发生。
其次,法治思维能够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再次,法治思维鼓励各方参与,充分尊重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最后,法治思维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增强社会的秩序和稳定性,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二、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一种基于法治原则的行动方式,是实现法治的具体途径。
法治方式包括了一系列的法律手段和制度安排,以确保法律的合理适用和有效执行。
在现代社会,法治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正和打击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法治方式重视法律的制定和修订。
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出具有权威和科学性的法律,为社会的正常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其次,法治方式注重法律的执行。
只有通过有效的执行才能保证法律的权威和有效性,从而实现社会秩序和公正。
此外,法治方式还包括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理,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法治方式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保障国家治理的公正性和合法性,确保政府的权力行使符合法律和公众意愿。
同时,法治方式能够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权的尊重,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张渝田:试论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内容摘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从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为新时期治国理政指明了具体路径。
法治思维强调思维的定势,突出法治的理念、精神、原则和逻辑,在思想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法治方式强调各种措施、方式、方法的法的规定性,突出法治实践和行为准则,在操作执行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确立和运用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凝聚了科学发展的法治共识,顺应了治国理政的需要。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内涵运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在党的政治报告中确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新时期领导干部治国理政能力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
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法治思维进行了论证、剖析,形成各自不同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
罗志坚、万高隆认为,法治思维是指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将法律规定、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付诸实施的认识过程,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效果[1]。
刘静认为,法治思维,即法律思维方法,是在法治理念背景下,按照法律的逻辑(包括法律的规范、原则和精神)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2]。
蒋传光认为,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3]。
姜明安认为,法治思维是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4]。
笔者在借鉴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实践,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涵义及运用进行剖析。
一、法治思维的涵义笔者认为,就行政领域而言,法治思维是指行政管理主体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逻辑和法律规范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5]。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概念,强调了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方向及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社会管理难题,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而前提就是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
这样既是做好工作,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需要,也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和自己遵守法律的需要,更能有效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及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法治思维”,顾名思义,是一种运用法治价值来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法治价值在人们头脑的思维形态中形成思维定势,并由此产生指导人们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理论。
与“法治思维”相对应的思维方法通常可界定为“非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则是指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运用法治手段、法治方法、法治程序和法治规则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依法执行法律规范、依法强化法治监督的实践过程。
法治思维是法治方式的前提,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保障。
没有法治思维就没有法治方式,如果满脑子都是人治思维、专制思维、特权思维,其行为方式必然会出现以言代法的家长制、以权压法的官僚主义、徇私枉法的贪污腐败等现象。
没有法治思维,依法治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没有法治方式,法治思维则难以保障。
如果在一个缺乏依法治国的方式、机制和体制的环境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多数人就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即使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较高思想觉悟的人,可能由于缺少专门的法治思维训练或者法治环境约束,也可能不具有或者不习惯于进行法治思维。
在基本概念上就有不少人分不清“法治与法制”、分不清“法人与法定代表人”“有限公司与股份公司”等等常识性概念,因而在行为方式上出现重长官意志而轻法治规范;重上级指示而轻法治原则;重行政效率而轻法治程序;重个人威望而轻法律尊严;重政绩外显而轻群众权益;重上级服从而轻法律约束;重文件圈阅而轻法律学习;重权力行使轻法律尊严等现象。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中国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中国作者:魏干来源:《民主与科学》2014年第06期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创造性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毋庸置疑,要进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就要牢固树立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工作的前瞻意识;准确把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工作的问题意识;着力强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法治工作的责任意识。
作为国家公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法机关本身面临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法治工作的内在要求,其运用法治思维的水平将广泛而深入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是法治事业的建设者,更是推动者和守护者。
因此,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在工作中坚持“四个统一”。
一是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法办案,实现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
“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习近平语)。
落实好这一核心价值,关键就在于把好每一起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确保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
一方面,要把证据作为保证案件质量的生命线,严格执行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对采取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据,不得作为定案依据;对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坚持疑罪从无。
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既有法定程序规定,按照事先设置的公平透明原则处理,让群众真正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平正义。
二是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法理情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各种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而表现出来的法律问题,往往蕴含着更为深层、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如果单纯从法律技术角度去分析,不但难以解决,有时还会引发更多问题。
因此,政法工作者既要善于从法律视角依法办事,又要善于从社会视角维护大局,用法治思维把严格公正执法司法与理性文明执法司法结合起来,把法理、事理、情理结合起来。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用法律的力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共享。
在实践中,中央政府坚持推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强化法治意识,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
法治思维体现了尊重和保障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的思维方式,是指在各个领域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法治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遵循程序规则,依法集中行使公权力,维护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式。
以下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一)尊重法律权威。
法律是制约权力、保障人权的基石。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
全体国民都应该接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篡改、违反法律规定。
(二)讲究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条件,既注重程序的正确运用,又注重程序的公开公正,使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会受到干扰和影响,同时也保护了公民的权益。
(三)重视事实依据。
依据事实提出证据、认定事实的任何权利都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获得,即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强加指控、隐瞒证据、挑拨证人等破坏执法机关事实认定的行为。
(四)坚持公正合理。
公正是法律的灵魂,合理是法律的要求。
全体国民和执法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将法律视为公平公正的标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正义。
二、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具体体现,与法治思维息息相关。
法治方式的主要特点如下:(一)遵循宪法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权利和职责,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依照宪法条文行使公权力,是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标准。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引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现代社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被视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工具和导向性原则,以确保公正、公平和平等的治理。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指通过理性和系统性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非依赖于任意个人的意志或权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概念及作用1. 法治思维的定义和特点法治思维是指在面对问题时,根据法律规定和原则的思维方式。
它包括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等方面的思考和行动。
法治思维以法律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逻辑和方法论,寻求符合法律要求的解决方案。
2. 法治思维的作用法治思维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理性地进行决策和行动。
它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护个人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法治思维遵循客观、公正、明确的规则,能够有效地规范社会行为,提升社会整体效能。
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1. 法治方式的基本原则法治方式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它遵循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保障公民的法律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法治方式强调依法办事,依法治理,遵循程序正义,确保每个人都受到法律的保护。
2. 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法律意识: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提高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遵守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法律思维:通过法律的观念和逻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准确把握法律的要求和实质。
- 法律应用:根据法律的规定,选择合适的法律工具和手段来解决问题,确保问题能够得到合理、公正的解决。
- 法律创新:在法律框架内,通过合理的解释和应用,解决一些尚无明确法律规定的问题,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应用1.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在社会管理中,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保障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手段。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发展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创新发展作者:暂无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5年第4期吉林省司法厅厅长、党委书记王进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决策,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期。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做出了具体部署,翻开了法治吉林建设的新篇章。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在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省的伟大实践中,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重要职责。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正确认识、主动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努力发挥好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等工作职能,在服务大局中不断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就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立足吉林司法行政实际,牢牢把握“法治、改革、发展、严格”的总要求。
一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180 余项任务,涉及司法行政工作的多达30 余项;省委就推进依法治省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详细、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司法行政机关必须紧紧围绕“法治”这个中心,找准自身位置,担当起法治重任,履行好职责使命。
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更加清醒地认识法治主要是规范和约束权力,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有权力就有责任,坚决落实好依法用权、消除特权、严惩滥权。
广大司法行政干警要履行好法律赋予的工作职责,解决好权力来源、权力边界、权力程序、权力监督和权力追责问题,积极践行法治理念,把尊法守法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让学法用法成为工作常态,不断提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任务,基本涵盖了司法行政全部职能。
中央和省委连续出台的改革举措,释放了巨大的发展活力,也为司法行政在新形势下实现新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全省司法行政机关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抓住发展机遇,用好发展机遇,在落实改革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司法行政工作深入发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谢全兵[摘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健全法治中国”,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和基本方法是依法治国。
要想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制度,就必须转变法治思维用法治方式推动发展,那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是中国发展路上主要探索的问题[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党对法治的理解程度是法治思维转变的关键,在对思想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法治方式是规范行为的准则,在执行时对执行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就必须要处理好三项工作:要想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完善宪法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在法律的指导下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要用健全的法律制度进行巩固。
一、浅析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概念及现状法治思维是指人们在法治理念指导下,对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进行运用,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形成思维活动的过程。
法治方式是指在国家治理以及社会管理中将法律手段作为首先要考虑的方式。
思维体现个人的思想,而方法体现着个人行为,思想决定个人行为,有什么样的思维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强调用法治的观念来支配个人行为。
所以说不能养成法治思维就不能在实践工作中运用法治方式。
当前在一份调查问卷中,对百姓认为现代党员是否有法治思维时,55%的人们认为现代党员缺乏法治思维,在对党员“你认为大多数官员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是否采用了法治思维”的调查问卷中只有66%的党员认为有。
通过调查问卷发展,百姓对党员拥有法治思维存在较多的质疑,而官员也确实存在“法治思维”淡薄的情况,因此提高官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
二、浅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上述提到,要想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就必须要处理好三项工作:要想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须完善宪法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在法律的指导下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成果要用健全的法律制度进行巩固。
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张立伟在2014年3月31日《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
在此之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对概念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都强调要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如何从学理上阐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何为法治思维?简言之,法治思维就是将法治的诸种要求运用于认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以法律规范为基准的逻辑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因此,法治思维需以法治概念为前设。
法治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
广义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维则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
一是法治意识和观念的层面,这是最低最基本的层面。
全社会成员都应当具备相应的法治意识、观念,才能够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
二是法治思维和理念的层面,表现在法治意识和观念上升到思维、理念的层面,对制度建构和具体实践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是法治的价值与态度层面,表现在人们的内心价值观和态度上对于法治的内在认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内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法治思维在不同问题和领域的运用包含了不同的层次。
概括而言,法治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的概念原理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进行认识并得出初步判断的层次。
二是逻辑推理层次,即运用法治原则、规范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并得出结论乃至解决办法的层次。
三是综合决策层次,即在前述法律性的认知判断、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性衡量,并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更多地体现在这一层次上。
四是建构制度层次,即在前面三个层次的思维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抽象,从而能够通过建构或改革法律制度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
主讲人:杨正万教授 (贵州民族大学) 时间:2014年11月22日
目录
一、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法治能力的基本内容 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执政的必要性
三、当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方面存在 的突出问题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的能力
三、当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 问题 (一)法治思维意识淡薄
●个人意志至上 ●以权压法 ●以言代法 ●法外特权 ●以经济思维、政策思维 、道德思维代替法治思维
(二)法治能力不足 ●谋划经济社会发展不能做 到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 事因人而宜 ●面对社会风险、矛盾纠纷 与突发事件不能做到及时 化解,一味遮掩或只图息 事宁人 ●与舆论媒体沟通不良或不 及时
• 3.法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 治之前提。”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 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 “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 岭。”
• (二)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
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 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 的成果,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 位。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 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执政地位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 国理政。 党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即领导 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 法四大职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截留征地补偿款,涉案6000多万元,抚顺市原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局长被判死刑
• 六问,是否考虑到如何为相对人提供依法监督的畅通救济 渠道。 ●社会矛盾预警机制、救济 救助机制。 ●信访法治化。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 度(针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使 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 ) ●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 ●强化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和 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