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兰亭集序_看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寻中学生自杀的多层次根源,可能会 为“虚诞”、“妄作”,一反东晋士大 命都有自身的价值,从而焕发出他对生
归结为学习压力大、对其精神关注贫 夫沉溺老庄唾余谈玄的时风,认为生是 命无比的热爱。史怀哲在演讲辞《我的
乏、个体成功体验缺失、赏识教育和挫 生,死是死,不能等量齐观。王羲之的 呼吁》中,“反对将所有的生命分为有
生
生”(《庄子·齐物论》),“以死生 优美的文字为当时的盛会写下浓墨重彩 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庄子· 的一笔,也是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灿烂的
的
德充符》)。就庄子来说,他实际上是 一笔!王羲之的感叹警醒着人们:如果 以生死的虚无而否定世俗,对所处的现 听凭人生虚度,任其苍白荒芜,那就真
生
实社会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王羲之借此 的可悲了!
街亭失守,蜀汉北伐全盘皆输,处于责任风暴中心的马 谡难辞其咎,罪不容诛。作为蜀军统率的诸葛亮在斩马谡前 后,感情极为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 不已”三种哭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他内心世界。第一次当 他听完马谡的临终嘱托与大哭后,联想起两人往日义同兄弟 的情谊,情不能已地流出了伤心之泪。但为严明军纪,不能 不杀,且已“叱左右推出斩之”,所以只能挥去眼泪,有情 而不枉法。第二次参军蒋琬力阻诸葛亮,孔明虽被打动,但 他信奉“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且马谡 军令状立在先,所以他只能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 “流涕”比“挥泪”更明确地揭示了诸葛亮悲哀的内心,正 所谓执法而不忘情。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泪如泉涌,涕泪纵横,内疚、自责 涌上心头,悔恨识才不深,痛惜北伐失败,淋漓尽致地刻画 出诸葛亮此时此刻的真实情态,其情至真至纯。从三“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 象。而且三“哭”与三“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两 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
所以说《失街亭》的人物描写不作客观限制,不下主观 定论,真实而鲜活地再现了人物形象。不管是人物形象的描 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 多个“三”。赏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小说 战争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的独特艺术和隽永风格。
(许小娟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
畏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时,为什么 帝,遭刑受辱,诟莫大焉,但他“隐忍 爸,人为什么都得死呀?”张大民没有
折教育的疏漏等一系列因素。教育的重 深刻之处在于,一方面他坦然承认生命 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
要原则之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热爱生 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生和死 的”,他认为,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
命、热爱生活 、热爱人生,生死观教 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 能“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哈姆雷特》)这一经典命题呢?
于应对。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触怒武 最后一集中,张大民的儿子问他:“爸
(罗必科 湖北省监利新沟中学)
2006.04
Fra Baidu bibliotek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对
骀这个残疾人在死生这样的大事上举重 达到认知的完美境界的,甚至会留下永
◎
若轻,精神进入到一种无所依赖的境 远无法弥补的缺憾,这正是王羲之的叹
学
罗
界,原因是他主宰着事物的变化而不因 惋之处!基于对人生的这种认识,王羲
必
为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境,所以 之不是安于现状,沉溺于无谓的感喟,
科
庄子进一步地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 而是“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他要用
序
者也,而王先生(王:超过),其与庸 “悲”从何来?今人看待前人,总是把 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 他们的是非曲直看得清楚分明,但旁观
︾
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 者清,当局者迷,今人在创造历史的时 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候,他们是否真正地吸取了前人的教
看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 训?他们对前人的看法有没有可能由自 宗也。’”庄子借孔子之口说,说明王 身所验证?如此说来,人类社会是很难
活出精彩。死,需要勇气;生,也需要 极刑而无愠色”,并没有影响他名垂千 去!”当普通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
毅力。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总会遇到 古,反倒以其忍辱负重的社会责任感彪 着对生的坚定信念时,“传道”“解
这样那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是遭受屈 炳史册。
惑”的教师何必回避“生存还是毁灭”
32 辱。当此之时,我们应当冷静行事,敢
教
的生命长短完全听凭自然,人在自然伟 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 力的面前何等渺小!正因为生命如此宝 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
育
贵,人怎能怠慢有限的生命,怎能不用 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 永恒的生命价值回报自然对人的恩赐! 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
其二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身
育应该是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一课,因 走肉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 价值”。史怀哲的呐喊应该引起我们的 31
此,如何利用好现有教材教育学生,帮 间充实丰盈。王羲之的这种对生的执著 思考:当一个哲学家在呼吁人类应当敬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6.04
教学探索
急 起 急 伏 维 妙 维 肖
一、急起急伏 前人毛宗岗曾评点“上庸失而使孔明无 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所矣。何也?无街亭 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 未失者且忧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 弃,安定不得不损,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 城之饷不得不收。”这充分说明了街亭对蜀汉的战略意义,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 失,吾大军休矣。”所以,诸葛亮点将到位,部署严密;所 以司马懿着着不让,志在必得;所以魏军和蜀军在街亭展开 了你争我夺的拉锯战。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惊心动魄的战 斗气氛,铺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争夺战”。马谡“屯兵山 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司马懿围困街亭, 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落荒而逃,张郃 佯作追击,魏延及时增援,此为一“夺”;张郃佯作败退, 魏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不料背后司马 懿、司马昭伏兵齐出,张郃复来,魏军合兵,千钧一发之 际,王平引兵来援,此为二“夺”;王魏合兵,径奔列柳, 与高翔夜袭魏寨,欲复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失 陷,此为三“夺”。三番争夺厮杀,刀光剑影,奇矫突兀, 声色俱佳,令读者目不暇接。其中贯穿的蜀方增援和魏方打 援,魏方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急起急 伏,如重峦叠障。有“斗转星移,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 《读〈三国志〉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二、维妙维肖 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没有静止地交代 人物性格,而是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让人物用自身的行为来说话,来塑 像。乍到街亭,马谡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
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以笑讥人,嘲笑丞相多心,表现 出他极为主观;王平提出异议时,他大觉逆耳,大笑王平 “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 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再笑王平无能,更显示了他目 空一切,得意忘形;马谡极力拒谏,一意孤行屯兵山上,正 中司马懿下怀,司马懿躬亲巡哨至山下,马谡在山上见之大 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司马懿胆怯。透过这 些神态语言描写,一个一意孤行、公然违令、死守兵法、刚 愎自用、妄自尊大、小觑劲敌的马谡形象跃然纸上。
——《失街亭》中“三”的艺术
◎许小娟
《失街亭》作为《三国演义》中“失、空、斩”的重要 篇章,因其情节的曲折性和人物塑造手法的多样性历来为人 所赞叹。纵观全文,笔者发现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充分显示 了“三”的艺术:街亭三“夺”、马谡三“笑”、诸葛亮三 “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文就依次说说它们 的表现。
从
教学探索
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应当成为语 与热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
︽
文教师严肃思考的课题。
超越了前后期的诸多文化大家。李白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既有良辰美 《拟古十二首》之九说:“生者为过
兰
景、赏心乐事的铺陈,又借题发挥,围 客,死者为归人。”其中虽然不乏人生 绕生死的重大问题抒发感慨。虽然文章 的豁达,但也并无多少豪迈振奋的成分
殇为妄作”句。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士 残志坚的史铁生以自己对生命的解读,
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他们崇尚老庄, 对人生的实践,直逼芸芸众生的灵魂。
大该玄理,一时玄谈之风盛行。庄子曾 他从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
很长时间以来,有关中学生自杀事 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东 的落日、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的雨燕、冬
亭
内容比较艰深,却是对学生进行生死观 可言。王羲之的笔下则涌动着热爱生命
教育不可多得的名篇。
的激流,启示着后人不断书写瑰丽的生
其一在于第二段中作者引用的古训 命华章。
集
“死生亦大矣”。这句话出自《庄子·
其三是抓住第三段的“后之视今,
德充符》:“常季曰:‘彼(王骀)兀 亦 犹 今 之 视 昔 , 悲 乎 ” 句 。 王 羲 之
件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各种媒体,这些学 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老庄哲学的膜拜, 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激起灼烈而清纯
生有的觉得“活着没意思”,有的把生 反映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力 的草木泥土气味的暴雨这样一些平凡之
活看成是对痛苦、悲伤、失望的忍受。 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 极的事物之上,感悟到最微弱纤细的生
有些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呢?
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就是为 正面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说:“除非
人当然需要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 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有人把枪逼到你的脑门上,你没办法
出,置生死于度外,也应当在和平时期 之言”(《报任安书》)。司马迁“就 了 , 否 则 , 无 论 如 何 , 人 都 得 活 下
句只是表达“生”之难得、“死”之令
一个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怎样看
死
人悲痛的观点。一者人“欣于所遇”而 待死亡,王羲之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 “得于己”只是一时的快慰,“所之既 感悟人生,对这些问题作了精彩的回
倦,感慨系之”的感伤时刻终会到来。 答。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生死观的篇目
观
二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只是 很多,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 “俯仰之间”,生命何其短促!三者人 义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