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兰亭集序_看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谈《兰亭集序》中生死观
![谈《兰亭集序》中生死观](https://img.taocdn.com/s3/m/fe174e77b307e87101f6966c.png)
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中学语文论文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张印德大抵世人的生死观,无非有四种:1.忘我。
2.舍生取义。
3.隐居山林,以此自终。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们拿这四种生死观审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就会发现,王羲之的生死观除了全无杨朱戾气之外,几乎都能找到这些生死观的影子,而同时又拥有他独有的认知,使人感到无比真诚而丰富。
一、恋眷恋人世,渴望长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王羲之选择三月三这一民俗节日,召集四十一位“少长咸集”踏青、祛病、戏酒、吟诗、畅谈,享受集会的快乐和美好的时光,同样也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眷恋。
王羲之笔下的景色本来在江南之乡十分常见,但是因为有贤者自然变得不俗。
可见,景因人美,人因景乐,景即人之乐,人即景之美。
这其实反映了古代文人隐者所常具有的寄情山水之情趣,并不鲜见,无出奇之处。
这其中反映的对生命的热爱,其实是王羲之等迫于魏晋士族势力弱小、不能争强于上层统治者的避世思想的体现。
他们只是又拾起庄子的思想,暂时忘我于物外,沉醉山林而已。
这种眷恋自然之情,尚属张扬个性使然,或者室内畅谈,或者独拥爱好,放浪形骸,“快然自足”,竟至于从旷达到放狂起来,好不率性。
今人热衷游历,不也是放松身心,养精蓄锐吗?所谓返璞归真,几乎成为现代化快节奏下、物质泛滥的庸俗思想的侵蚀之中而产生的幻觉。
为此,笔者倒觉得王羲之等能够在民俗里享受一段清丽美好、雅致自由的意境是多么的让人神往。
二、惧时间流逝,景随时迁,人随景变,此一时彼一时,情何以堪?引以为乐者竟然丧失兴趣,这使本来拥有的心灵安顿之所一下子化成虚无,恰如掏空了可以支撑精神的磐石。
再加上生命消耗殆尽,即将站在坟墓的边缘之上,怎能不空落落而汗涔涔呢?难怪作者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恐惧于人生苦短,而生命往往不可避免地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只能望其项背,徒增“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了,故此也就分外惧怕死亡。
这种恐惧死亡、感叹生命有限的思想继承了庄子的哲学观点。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359db3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1.png)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真真是对生死的深刻洞察啊!在那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到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生死的感慨。
想想看,人生在世,不就像那匆匆过客吗?我们在这世上走一遭,经历着喜怒哀乐,体验着悲欢离合。
生,是我们开始的起点;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归宿呢?
就如同花开花落一般,花开时绚烂无比,花落时也有别样的凄美。
我们的生命不也是如此吗?活着的时候,尽情绽放自己的光彩,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生活的美好。
而当死亡来临,难道就该恐惧、悲哀吗?
《兰亭集序》中所传达出的,可不是对死亡的畏惧,而是一种坦然接受的态度啊!这就好像我们知道四季会更替,白天和黑夜会交替,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呀!我们能因为冬天的寒冷就抗拒季节的变换吗?不能啊!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去生活,没有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
如果我们能像王羲之一样,看透生死的本质,那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难道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整天愁眉苦脸,为那还未到来的死亡而忧心忡忡吗?不应该呀!我们应该像那飞翔的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享受天空的广阔;我们应该像那奔腾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奏响生命的乐章。
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虽然遥远,但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告诉我们,生死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
我们要在生的时候,活出自己的精彩,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这样,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才能毫无遗憾地离去。
所以啊,让我们都学学王羲之,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吧!。
读《兰亭集序》感受生命
![读《兰亭集序》感受生命](https://img.taocdn.com/s3/m/f9725dc2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7.png)
读《兰亭集序》感受⽣命1、那飞似的光阴转眼逝去,绝不会慢慢伺候我们。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线刻上美⼈的额⾓,会吃掉稀世之珍、天⽣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
我们的⽣命皆由时间造成的,⽚刻时间的浪费,便是虚掷了⼀部分的⽣命,所以我们要抓住时间,竭⼒利⽤时间,⽽不要虚度年华,让⽣命抛弃⾃⼰。
——周晴2、裴多菲曾经说:“⽣命的多少⽤时间计算,⽣命的价值⽤贡献衡量。
”⽣命是有限的,⼈⽣之途不过⼏⼗年,我们⽆法⽆限的延长它,⽆法求得它的永存。
但是我们可以追求美好,可以奉献⾃⼰的⼀切,⼏⼗年默默的奉献,可以换得,⼀次轰轰烈烈的壮举,⼀次瞬间美好的展现,⼀种⽣命的永恒。
——王岑3、最美的总是最短暂的,我们不应让时光轻易地流逝。
⼈难免⼀死,出⽣的那⼀刻,就注定了⼈的⽣命就像悬挂天空的星星,夜夜相望,却不再重逢,我们不必考虑太多,只要平安、幸福的活着,到最后时刻,不为今⽣今世⽽悔恨,⾜矣!——张德贤4、彩虹的⽣命没有⽯桥长久,它只存在于⾬过天晴的瞬间,但它瞬间的美丽却给⼈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桥的⽣命没有彩虹美丽,但它长久稳固地架在两岸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
这两种不同的⽣命,不管是长久的默默⽆闻,还是短暂的瞬间绽放,都同样实现了⽣命的价值,这样的⽣命都是永恒。
——李蕊妙5、⽣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是为了证明存在的价值。
⼀个⼈在⼀⽣当中,只要他存在过,怒放过,辉煌过,不为⾃⼰,不为旁⼈,只为⽣命本⾝,那么,这样的⽣命就是有价值的。
⽣死,不在于结果,⽽在于过程。
⼀个⽣命也许只有为其他⽣命作出贡献的时候,才能充分显⽰出它的巨⼤⼒量、深层意义和宝贵价值。
所以,⽣要像夏花⼀样轰轰烈烈,死要像秋叶⼀样静静美美。
——焦梦迪6、⽣命有限,价值⽆限。
⽣命都是短暂的,正所谓“光阴似箭,⽇⽉如梭”。
⽣命要求我们⼈⽣的⽬标⼀旦确定,志向的劲⼸⼀朝拉满,像⼀去不回的箭⽮⼀样,向着确定的靶⼼迅速飞出,⽽不会因任何纷纷扰扰耽搁了⽣命精彩的“⼗环”。
分享兰亭集序生死观感悟
![分享兰亭集序生死观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5e5e1b9b561252d381eb6eac.png)
文件编号: DE -44-92-3C -D8整理人 尼克 兰亭集序生死观感悟1.兰亭集序王羲之一、教材分析《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或表达物我两忘的喜忧,或抒发时不我待的忧思,或倾诉怀才不遇的愤懑。
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感情和旨趣。
将教学重点确定为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教学难点定位: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1.学情分析经过半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经验。
但鉴赏仍然是初步的,尚未把握鉴赏的技巧,形成基本能力,更不用说对作品进行审美鉴赏,因此教学本课,仍然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培养学生鉴赏古诗文技巧,逐步把握鉴赏规律,最终形成鉴赏能力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关键文言词汇15个;王羲之简况;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文句疏通法,课内安排学生疏通文意、诵读的时间35分钟;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人生交往的乐趣,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四、教法和学法反复阅(诵)读体味法。
在反复阅(诵)读中体会其中节奏、语气和韵味,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
文句疏通法。
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点,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文言基础的情况,以预习、交流预习、增补和专项活动的方式充分扫清文言词汇障碍,疏通文意。
关键语句切入解读文本法。
文章阅读的最高功夫是把厚书读薄、把长文读短,抓关键语句是达到这一境界的最佳途径。
为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着重抓文本中的关键性语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落实,结论有据。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生命观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生命观](https://img.taocdn.com/s3/m/4a62be0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6.png)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生命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是王羲之《兰亭集序》开篇所描绘的场景,一幅充满诗意与和谐的画面。
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春日,文人雅士们相聚兰亭,饮酒赋诗,享受着自然与友情带来的愉悦。
然而,在这看似欢乐的氛围背后,王羲之却蕴含着对生命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生命观。
王羲之所生活的东晋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频繁的时代。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生命的无常和短暂有着更为强烈的感受。
而《兰亭集序》正是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生命的一次深刻反思。
在文中,王羲之首先感慨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他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他指出,人与人相处,一生很快就过去了。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抱负,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放纵无羁。
尽管人们的兴趣和取舍各不相同,性格也有安静和浮躁之分,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会暂时自得,甚至忘记衰老即将到来。
然而,等到他们对曾经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也随之改变,不免心生感慨。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在转眼间就已成为过去,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呢?更何况生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都要走到尽头。
王羲之在这里深刻地认识到,生命是如此短暂而无常,无论人们在一生中经历了多少欢乐和悲伤,最终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这种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反映了他对人生的一种清醒认识和对命运的无奈。
同时,王羲之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不可重复性。
他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兰亭集序》中生死观思想的现实意义-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
![《兰亭集序》中生死观思想的现实意义-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de54c6c680203d8ce2f24ed.png)
《兰亭集序》中生死观思想的现实意义-语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教师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永和九年,王羲之以会计内史的身份主持了大规模的文人集会,并以此为契机,留下了千古美文《兰亭集序》。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流露出对死的恐惧和生的焦虑。
不管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总会有两种体验:欣于所,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
生活中总有些美好的事物,让人产生生之留恋,但是人总是要死的,作者由两件痛事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水到渠成地提出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
死生亦大矣语出《庄子》,道是主宰万物的,不随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变。
东晋是名士的时代,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他们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放荡不羁,及时行乐,蹉跎一声。
后文一死生齐彭殇出自庄子《齐物论》,原话是: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祈生乎,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王羲之清谈,尖锐提出了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
王羲之深受佛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影响,传统所谓三不朽,王羲之也想在立功上有所建树,因此一直都颇想有所建树以施展济世安民的抱负。
他曾诏拜右将军,积极地提出治国措施,如纳谏求贤、限制豪强等,但终没有被采用,悲愤的之际,于永和十一年毅然辞。
但论操守见识和议论口才,整个东晋时期没有几个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但王羲之终不能立于时代之外,道家怡养生年、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力求守生的思想以及不务实际、一切达观、消极玩世的玄学清谈风气对王羲之也有或深或浅的影响。
他也有些许出世思想,不愿意被人使唤,因此功名成就,无一可言。
辞官之后,王羲之跟浙东的一些朋友一起,结伴游山玩水,捉鹰钓鱼,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似乎和陶渊明有几分相似之处。
虽文章中也不乏有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低沉的调子,但正是对悲观感慨和生的焦虑体现了王羲之对至古以来人的生存困境的关照。
由兰亭集序谈生死观作文
![由兰亭集序谈生死观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92c5b5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cb.png)
由兰亭集序谈生死观作文朋友,今天咱来唠唠《兰亭集序》和那生死观。
这可不是一般的话题,就算是聊聊,也能让我这小心肝颤上半天。
这古人的智慧,有时候真让人服气。
我第一次读到《兰亭集序》,是在高中的时候。
咱那时候的小作文嘛,总爱用大词,结果被老师一顿批评,说我“啥都不懂装懂”。
哎,不过《兰亭集序》真的让我开了眼界。
王羲之那文采,就像那潺潺流淌的小溪,字里行间都流露着大智慧。
一边是把酒临风的悠闲,一边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你说说,这人咋就能写得这么好呢?话说回来,里面讲到生死观的那些句子,我是读得如痴如醉。
什么“古今异代,死生如幻”啦,真是直击灵魂深处。
每每看完,总有种“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感慨。
人生啊,不就是这么一场戏么?一切都在变,就像今天天晴明天阴,人这一辈子也是转瞬即逝。
不过呢,王羲之在文章最后说了一句:“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哎哟,我当时可没太在意,后来才慢慢悟到。
今人看古人,也就是将来人看我们的模样。
这种通透的生死观,让我一下子觉得生死也没啥可怕的。
一切都在流动,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包括我们自己。
所以啊,活在当下,珍惜眼前的每一刻,也是种智慧。
再说个故事。
我那好友阿明,有一回赶上单位聚会,喝多了对我说道:“兄弟,我活着也没什么大成就,还不如古人淡然一生呢。
”我当时一听,赶紧给他讲起《兰亭集序》的故事来。
那天晚上,我俩就着一片月色,把生死观彻底唠透了。
最后,阿明哈哈一笑:“哎,我这想不开啥劲儿,倒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说实话,《兰亭集序》这东西是读了还想读,就像老张头家的水蜜桃,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王羲之那会儿,也许和朋友们击壤而歌,看似饮酒作乐,其实是在悟人生无常。
这态度,豁达得让人佩服。
朋友,说起这些,愿你我都能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然。
人生苦短呀,正因为如此,那些绚丽的瞬间才更加值得珍惜。
希望下次你也能和我分享些你的故事,关于生死,关于生活的那些点滴感悟。
咱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生死的看法作文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生死的看法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a2e64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1.png)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生死的看法作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兰亭集序》吗?这可是一篇超级厉害的文章!今天我就想跟大家聊聊我从这篇文章里想到的关于生死的事儿。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这意思就是啊,人生短暂,就那么一转眼的功夫。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他们年轻的时候风风火火,好像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可现在,他们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动作也变得迟缓了。
我就想,难道这就是人生吗?时间怎么就这么无情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每个人活着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安安静静地思考,有的人喜欢自由自在地闯荡。
那面对生死,是不是也有不同的态度呢?就像我的同桌小明,有一次我们一起看了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里面好多人牺牲了。
小明说:“要是能一直活着该多好,死多可怕啊!”我当时就反驳他:“那要是一直活着,永远不会变老不会死,这世界不就乱套啦?”还有一次,我跟爸爸妈妈去参加一位长辈的葬礼。
我看到大家都哭得很伤心,我心里也特别难受。
我问爸爸:“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孩子,生死是自然的规律,就像花开花落一样。
”这不就跟《兰亭集序》里说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一个道理吗?我们曾经喜欢的、珍惜的,很快就会变成过去,难道我们就因为知道会失去,就不去珍惜了吗?我觉得生死就像一场旅行。
活着的时候,我们欣赏沿途的美景,感受阳光的温暖,和朋友们一起欢笑玩耍。
而死亡,也许就是旅行的终点,虽然我们不知道终点是什么样子,但这一路上的经历才是最宝贵的呀!就像我们学习一样,考试可能有好有坏,但努力的过程才让我们成长。
生死也是这样,活着的时候好好活,死的时候也能坦然面对,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啊,同学们,咱们可别浪费时间,要好好珍惜每一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爱自己爱的人。
别等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还有好多梦想没有实现,好多爱没有表达。
我想说,生死不可怕,可怕的是虚度此生!让我们勇敢地面对生活,活出精彩,这样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也能说:“我这一生,值了!”。
对生命的思考——《兰亭集序》赏析
![对生命的思考——《兰亭集序》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ac82f744afe04a1b171de18.png)
对生命的思考——《兰亭集序》赏析晋穆帝永和元年(353)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支遁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在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的兰亭聚会,与会者饮酒赋诗。
王羲之便将这些诗编成一集并写了篇序——《兰亭集序》。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居住在会稽山阴。
出身士族,曾任秘书郎,征西参军,江苏刺史,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善诗文,爱山水,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明人编辑有《王右军集》。
本文共四段。
第一段记叙了聚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是以简约之笔作一总叙,“修禊事也”,短短四字,点出该次集会的原因。
修禊:指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
在周代时于每年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到河边,由女巫在河边“祓除(巫术仪式)”给人们消灾除病,魏晋以后,则把上巳修禊固定在三月初三,活动内容也演变成水边宴饮、游春等。
接着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八字点出集会之人。
人物确定之后,作者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两个对句对兰亭周围的风景作出清丽的描绘。
使人对众人列坐水滨,一觞一咏的情景有了清晰的认识,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但一觞一咏,更见风雅性情。
点出本次聚会是一种重精神而轻声色的聚会。
第二段,补述这是怎样的一次聚会。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八字对集会当日的美好天气作了描绘,其目的是营造一个特定的宇宙自然坏境,以便使人在与宇宙自然的怦然相遇中有所感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意识。
在此春气勃发,和风扑面的曲水之滨,宽袍大袖,临水迎风的人们乘着酒兴顿时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之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蓝天和大自然的怀抱中,诗人在山水中找到了自我。
天气晴朗,视通万里,水声叮咚,鸟语花香,宇宙和大自然以这样的方式滋润了个人的灵魂。
他们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快哉,乐哉!至此,作者叙述本次集会的情景已然完毕。
「探索《兰亭集序》对生命的思考」
![「探索《兰亭集序》对生命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e5bf69b7b307e87100f69694.png)
收 稿 日期 :2017-07—30 基 金 项 目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专 项 科 研 计 划 项 Et(16 JK 1239);商 洛 市 科 学
研 究 项 目 (SK 2015-12)。 作 者 简 介 :李 堆 淑 (1977一 ),女 ,宁 夏 隆 德 人 ;副 教授 ,硕 士 ,主 要 从 事 植
1.1 材 料 桔梗 种 子 :商 洛学 院生 物 医药 与食 品 工程 学 院实
验 室 。 垃圾 堆肥 :陕 西省 商洛 市农 村 的猪粪 、牛 粪 以及 农
田秸 秆 生活 垃圾 腐熟 的堆 肥 。 枯 草芽孢 杆 菌 、灰 色链 霉 菌和酵 母菌 :从 腐熟 的堆
肥样 品中分 离纯 化 ,将 初筛 得 到的枯 草芽 孢杆 菌 、灰色 链霉 菌 和 酵 母 菌 培 养 发 酵 液 ,并 分 别 以 波 长 600 nm 和 560 nm 下 的 OD值 大 于 0.5。 1.2 方 法 1.2.1 桔 梗 种 子 的 预 处理
链 霉 菌 :酵母 菌 - 二 1:1:1)配施 对 桔 梗 种 子 萌 发 及 干 物 质 积 累的
影 响 ,来确 定 堆 肥 复 合 菌 最 佳 浓 度 。 结 果 表 明 :单 因 素 试 验 桔
梗 种 子 萌发 的 最佳 浓 度 为 枯 草 芽孢 杆 菌发 酵 液 稀 释 1O倍 ,灰
种 子 的 发 芽 ,并 能 增 加 桔 梗 幼 苗各 部 分 堆肥 菌 剂 ;干 物 质 重 量
D0I编 码 : lO.16590/j.cnki.1001-4705.2018.02.090
中图 分 类 号 : S 567.23 9
色链 霉 菌 发 酵 液 稀 释 2O倍 ,酵 母 菌发 酵 液 稀 释 5倍 。在 正 交
向死而生——王羲之《兰亭集序》之生命观刍议
![向死而生——王羲之《兰亭集序》之生命观刍议](https://img.taocdn.com/s3/m/c5a26c4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0.png)
254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在 《兰亭集序》 中所引述的庄子之语,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正如这句话所说的那样,死生是一件大事,生和死的问题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终极问题。
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良辰,面对兰亭周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美景,遍邀群贤,“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之余,曲水流觞,把酒咏诗,畅叙幽情,是为赏心之乐事。
四美毕具,“信可乐也”!王羲之对兰亭之景之人之事之乐的描述,寥寥数笔,不仅文字本身读来令人齿颊生香,回味无穷,而且为我们呈现了一种“得山水之大美,得身心之至乐”的美好境界,让人心驰神往。
关于这种大美至乐在《论语·先进》 中曾点也曾经有类似的言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也曾为之喟然而叹。
可见,对这种大美至乐的追求,虽古今异代,但依然可以遥相呼应。
但是王羲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能够欣赏大美,品味至乐,得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这种当下体验和感受,而且能够把目光投向将来,认识到“所之既倦,情随事迁”,必将“感慨系之”,并进而深入地思考生死的终极问题:随着时日人事的变迁,当下的快乐到了未来难免变化消亡,但还会有新的快乐随之替代;可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随着人生命的终结,所有的快乐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并且所有继续生长快乐的可能性也随之不复存在。
思虑至此,“岂不痛哉!”这样的伤痛正是基于作者对个体生命必将走向衰亡的清醒认识而引发的。
这已经非常深刻了,但作者并没有就此停滞,而是把思考从当下延伸到往古来今的所有时间,从自身个体拓展到人类全体,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赋予了这种伤痛一种普适的意义。
这也是这篇经典散文之所以在千载以下依然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命的必将消亡是每一个生命无法摆脱、无法超越的局限性。
既然这样,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自身有限的生命就是紧接而来无法回避的问题。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生死的看法作文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生死的看法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c65b6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ce.png)
结合兰亭集序谈谈对生死的看法作文《从〈兰亭集序〉看生死》小朋友们,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一个有点深奥但又很有趣的话题——生死。
你们知道吗?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兰亭集序》,它是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写的。
在这篇文章里呀,王羲之说了一些关于生死的想法。
他说,人生是很短暂的,就像那飞逝的时光一样。
有时候,我们觉得快乐的时光一下子就过去了。
就像我们去游乐园玩,还没玩够呢,天就黑了,就得回家了。
可是,死亡又是不可避免的。
这就好像秋天的叶子,到了时候就会飘落。
比如我们养的小宠物,可能有一天它们会生病,然后离开我们。
这会让我们很难过,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不过,虽然生命短暂,死亡会到来,但我们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做很多很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呀!我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好好学习新知识,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
就像一颗小星星,虽然它的光芒可能很微弱,但也能在黑夜里闪耀。
所以,小朋友们,不要害怕死亡,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让我们的生命像彩虹一样美丽!《〈兰亭集序〉与生死的思考》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有点特别的故事。
从前呀,有个很厉害的人叫王羲之,他写了一篇叫《兰亭集序》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他谈到了生死的问题。
他说呀,人这一生,就像一场很快就结束的聚会。
比如说,咱们过生日的时候,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玩,吃蛋糕、做游戏,可是一转眼,生日就过完了。
而且呢,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死亡,这是没办法改变的。
就像花开花落一样,花开的时候特别漂亮,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花就谢了。
但是小朋友们别害怕,虽然生命有尽头,可咱们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很多好玩的事呀!比如去爬山,爬到山顶看到美丽的风景,那种快乐会一直留在心里。
咱们还可以给爷爷奶奶一个大大的拥抱,让他们感到温暖。
就像蜡烛,虽然会烧完,但是它发出的光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所以,小朋友们,咱们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让生命变得精彩!。
从兰亭集序中选一点 写如何看待生死作文
![从兰亭集序中选一点 写如何看待生死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06637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30.png)
从兰亭集序中选一点写如何看待生死作文《关于生死的一点小想法》
哎呀呀,大家都知道那篇超厉害的《兰亭集序》吧。
我呢,就从中想到了关于生死的事儿。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老人家的葬礼。
那场面,说实话,一开始还真有点吓到我了。
到处都是肃穆的气氛,人们的脸上都带着悲伤。
我就站在那儿看着,心里就开始琢磨起生死来了。
你说这人生啊,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就像那花儿,开得再娇艳,到最后也还是会凋零。
可那个老人家呢,他活着的时候可是个特别有趣的人。
我就想起小时候去他家里玩,他总是给我们讲各种好玩的故事,还会变法术似的从口袋里掏出糖果来给我们吃,那时候觉得他可神奇啦。
后来慢慢长大了,见面少了,但每次见到他,他还是那么亲切。
然后想想现在,他就这么走了。
真的挺让人感慨的。
但我又想啊,他虽然不在了,可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回忆,那些快乐,那可都是真真切切的呀。
就好像《兰亭集序》里说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也许生
死就是这样,死亡是必然会到来的,但我们活着的人可以记住那些美好的瞬间。
所以说呀,对于生死,咱也别太害怕太纠结啦。
活着的时候就好好享受生活,多创造一些美好的回忆,等真到了那一天,也没啥好遗憾的啦。
嘿嘿,你们觉得我说得对不?。
兰亭集序表达作者生死观的句子(一)
![兰亭集序表达作者生死观的句子(一)](https://img.taocdn.com/s3/m/c7f2c13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58.png)
兰亭集序表达作者生死观的句子(一)兰亭集序表达作者生死观1. 生命如浮华的落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山光忽西落,汉鸿将南飞。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2. 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 生死观中的无畏与超越•“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4. 对生命的珍视与感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 生命的苦短与追求境界•“不及汪伦送我情。
”•“东篱披绿映花容,不管桃花娇笑无情与有情。
”•“得即是失易得,是即是非难知。
”6. 生死的意义与残酷现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铅刀一挥墨纸难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7. 生命的轮回与永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英雄一死,便成了传说。
”8. 生命与艺术的交织与流转•“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9. 哲思与生死观的交融•“尘世百态皆虚妄,一生何异浪迹间。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云孤雁轻寒。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0. 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与坚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1. 生死观与情感的交织与挣扎•“胜负兵家事不期,到处闻啼鸟。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 生命追求美与卓越的态度•“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
![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https://img.taocdn.com/s3/m/d57704f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a3.png)
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兰亭集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通过自己的生死观,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传统的批判。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篇1兰亭集序是中国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篇序文中,王羲之表达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看法,通过两句著名的话来表现他的生死观。
这两句话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终究会死去,生死不过是虚幻的事情,长寿和短命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生死问题。
王羲之的这种生死观,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界对生死问题的看法。
当时,中国文化界流行着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过度的追求物质和功利只会带来痛苦和不幸,只有放弃功利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消极的一面,如过于强调礼仪和形式,忽视了人性和情感,这种文化传统对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因此,他呼吁人们要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总之,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生死观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思想倾向,也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传统的批判。
《兰亭集序中表现王羲之生死观的两句》篇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其中最著名的两句话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王羲之认为,生死是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他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从_兰亭集序_看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从_兰亭集序_看对学生的生死观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47a8bb81a37f111f1855b12.png)
活出精彩。死,需要勇气;生,也需要 极刑而无愠色”,并没有影响他名垂千 去!”当普通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
毅力。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总会遇到 古,反倒以其忍辱负重的社会责任感彪 着对生的坚定信念时,“传道”“解
这样那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是遭受屈 炳史册。
惑”的教师何必回避“生存还是毁灭”
32 辱。当此之时,我们应当冷静行事,敢
有些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呢?
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就是为 正面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说:“除非
人当然需要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 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有人把枪逼到你的脑门上,你没办法
出,置生死于度外,也应当在和平时期 之言”(《报任安书》)。司马迁“就 了 , 否 则 , 无 论 如 何 , 人 都 得 活 下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哈姆雷特》)这一经典命题呢?
于应对。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触怒武 最后一集中,张大民的儿子问他:“爸
(罗必科 湖北省监利新沟中学)
2006.04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பைடு நூலகம்
序
者也,而王先生(王:超过),其与庸 “悲”从何来?今人看待前人,总是把 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 他们的是非曲直看得清楚分明,但旁观
︾
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 者清,当局者迷,今人在创造历史的时 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候,他们是否真正地吸取了前人的教
看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 训?他们对前人的看法有没有可能由自 宗也。’”庄子借孔子之口说,说明王 身所验证?如此说来,人类社会是很难
一、急起急伏 前人毛宗岗曾评点“上庸失而使孔明无 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所矣。何也?无街亭 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 未失者且忧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 弃,安定不得不损,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 城之饷不得不收。”这充分说明了街亭对蜀汉的战略意义,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 失,吾大军休矣。”所以,诸葛亮点将到位,部署严密;所 以司马懿着着不让,志在必得;所以魏军和蜀军在街亭展开 了你争我夺的拉锯战。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惊心动魄的战 斗气氛,铺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争夺战”。马谡“屯兵山 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司马懿围困街亭, 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落荒而逃,张郃 佯作追击,魏延及时增援,此为一“夺”;张郃佯作败退, 魏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不料背后司马 懿、司马昭伏兵齐出,张郃复来,魏军合兵,千钧一发之 际,王平引兵来援,此为二“夺”;王魏合兵,径奔列柳, 与高翔夜袭魏寨,欲复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失 陷,此为三“夺”。三番争夺厮杀,刀光剑影,奇矫突兀, 声色俱佳,令读者目不暇接。其中贯穿的蜀方增援和魏方打 援,魏方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急起急 伏,如重峦叠障。有“斗转星移,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 《读〈三国志〉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高中生学《兰亭集序》读生死
![高中生学《兰亭集序》读生死](https://img.taocdn.com/s3/m/5e6935d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b1.png)
高中生学《兰亭集序》读生死编者按:《兰亭集序》是中学语文课本内的重要内容,作者通过学习感悟到生与死的意义,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学习感悟吧!唐按:中学生这样谈“生”“死”:老师借解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机会,与我们探讨了世人一直究思不断的话题——“死”与“生”。
这使我感慨良多,不禁思绪万千,颇有看法,便“录其所想”,却不敢奢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学《兰亭集序》读“生”“死”朝阳(高一9班)就在今日,唐某人借解读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的机会,与我们这些少年探讨了古今中外世人一直究思不断的话题——“死”与“生”。
这使我感慨良多,不禁思绪万千,颇有看法,便“录其所想”,却不敢奢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遥想古今,有多少豪杰,多少伟人,无不被“生”、“死”这简单的二字所困扰。
那“灭六国,合天下”的秦始皇赢政不是因为想“长生不老”而困惑到死吗?那“少年英才”,霸气征伐,嵩山拜谒,封“万岁峰”,建“万岁亭”,修“万岁观”的一代君王汉武帝,在晚年不也困于“生死圈”吗?在我看来,“生”“死”二字只不过是万物的一个起点与终点,就如同河流一样,它会在某一个空间出现,但终会在另一个地方流入大海。
“生”与“死”,看似两种对立相克的事物,却终究会脱离世间万物相克相生的规律。
“死”不一定是死,“生”也不一定是生。
有人以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是一种痛苦;但也有人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是一个生命的重生点。
这就如同苏轼所说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若以长的时间段来说,“生”与“死”可谓瞬间,俯仰之间,便是生;再俯仰之间,便为亡。
重要的是生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或许碌碌无为,或许流传千古。
但是你一定要留下什么,不管是不是为了他人,至少,总得有些什么东西证明你曾经来到这世上。
记得开学之初,唐某人就告诉我们:“写随笔,不是为完成作业,而是要留下你曾经来过这世界的痕迹。
从_兰亭集序_看魏晋生命意识
![从_兰亭集序_看魏晋生命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d1fbda24e2bd960590c67724.png)
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汪海峰(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定西743000)摘要:通过解读《兰亭集序》和《兰亭诗》,我们看到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从汉末一直到魏晋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小我对大我、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是弥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中的苏醒意识。
魏晋名士个性最为张扬,处处强调个体的存在,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潇洒,但是在他们放浪形骸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压抑与苦闷。
拟在忧生之叹、放诞之狂、山水之寄、服石之误等四个方面对魏晋生命意识作一探讨。
关键词:兰亭集序;兰亭诗;魏晋;生命意识;文书并美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09)06-009-04收稿日期:2009-09-12作者简介:汪海峰(1958—),男,甘肃陇西县人,副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在《兰亭集序》中,作者表达了生命的欢愉,“散怀山丘”的超然,乐极而悲产生的对生死问题的浩叹,千百年来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动。
带着生命的激情一挥而就的书法,“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用抽象的符号、形象的笔墨线条表达了跟文章一样的命题,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一样,都是面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验不能自已,流淌着用真性真情的浓墨书就的文书并美的不朽之作。
兰亭雅会从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场盛会,但通过对《兰亭集序》及《兰亭诗》的解读,我们发现盛会其实是与会诸人尤其是组织者对生命隐忧意识的一种消解。
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兴尽悲来,本来盘桓于心中的东西,在美酒、美景、盛会的加热发酵之下,越发深刻悲凉起来。
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从汉末一直到魏晋人性觉醒、个性张扬、小我对大我、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是弥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中的觉醒意识。
汉末到魏晋时期堪称乱世,战乱和分裂,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战乱岁月,高压统治的黑暗时代,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兰亭集序》“生死观”解析
![《兰亭集序》“生死观”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6e09f2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e.png)
《兰亭集序》“生死观”解析《兰亭集序》“生死观”解析引导语:《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是什么,下面这篇是相关的解析,欢迎大家学习。
一、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二、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1、山水游记类散文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情感呢?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一修禊之“乐”集会盛况永和九年,岁在()丑,暮春之初,会于()山阴之兰亭,修()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映带左右,引以为流() 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前两段总叙了兰亭集会盛况,第2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品读1、2自然段看看作者为何而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二死生之“痛”朗读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思绪和心境的变迁?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抱负志趣,与朋友在一室之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随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意识”对高中生的德育熏陶——以《兰亭集序》的教学探讨为例
![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意识”对高中生的德育熏陶——以《兰亭集序》的教学探讨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a4d26e6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b.png)
传统文化中的“生死意识”对高中生的德育熏陶——以《兰亭集序》的教学探讨为例发布时间:2022-07-15T06:11:27.6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3月5期作者:朱辉[导读]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把中华优秀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朱辉河南省项城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项城 466200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把中华优秀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如今,传统文化进校园已经蔚然成风,但怎么结合高中学生紧张的学习现状,在其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机融入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2017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可见传统文化与语文的关系密切。
作为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语文课程,它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自然责无旁贷。
基于此,本文试着以高中语文教材《兰亭集序》中的“生死”意识探讨来管窥语文课落实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兰亭集序》是魏晋名士王羲之的宴游感慨之作,大多学生容易留恋文中融洽气氛和欢乐气息,其实透过文章喜悦与热闹,其中的生死探讨才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从行文思路看,“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情感线索的变化意味着行文情绪的逐渐低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意味着文章到了高潮。
深沉的话语中蕴含作者对人生的奥秘——生死的思考,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探讨,对时间的凝眸与珍惜。
“死生亦大矣”,感叹的背后蕴含着对生活中新时代的涉世未深的高中生的深情叮嘱与积极人生的启示。
结合时代背景,我们或许可以更能很好地触摸到作者王羲之对生命的热爱之心,感受到当时大众的生存状态。
魏晋之际,是中国社会较为黑暗的时期,战争和分裂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社会大动乱,人口锐减,流离播迁、生死存亡是人生之平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只是表达“生”之难得、“死”之令
一个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怎样看
死
人悲痛的观点。一者人“欣于所遇”而 待死亡,王羲之从一次普通的宴游活动 “得于己”只是一时的快慰,“所之既 感悟人生,对这些问题作了精彩的回
倦,感慨系之”的感伤时刻终会到来。 答。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生死观的篇目
观
二者“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只是 很多,都可以用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 “俯仰之间”,生命何其短促!三者人 义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
育应该是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一课,因 走肉般地“生”,应该让自己的生命空 价值”。史怀哲的呐喊应该引起我们的 31
此,如何利用好现有教材教育学生,帮 间充实丰盈。王羲之的这种对生的执著 思考:当一个哲学家在呼吁人类应当敬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6.04
教学探索
急 起 急 伏 维 妙 维 肖
街亭失守,蜀汉北伐全盘皆输,处于责任风暴中心的马 谡难辞其咎,罪不容诛。作为蜀军统率的诸葛亮在斩马谡前 后,感情极为错综复杂。作者写他“挥泪”“流涕”“大哭 不已”三种哭态,维妙维肖地描绘出他内心世界。第一次当 他听完马谡的临终嘱托与大哭后,联想起两人往日义同兄弟 的情谊,情不能已地流出了伤心之泪。但为严明军纪,不能 不杀,且已“叱左右推出斩之”,所以只能挥去眼泪,有情 而不枉法。第二次参军蒋琬力阻诸葛亮,孔明虽被打动,但 他信奉“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且马谡 军令状立在先,所以他只能忍心“流涕”说“合当斩之”。 “流涕”比“挥泪”更明确地揭示了诸葛亮悲哀的内心,正 所谓执法而不忘情。第三次当“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 诸葛亮又“大哭不已”,泪如泉涌,涕泪纵横,内疚、自责 涌上心头,悔恨识才不深,痛惜北伐失败,淋漓尽致地刻画 出诸葛亮此时此刻的真实情态,其情至真至纯。从三“哭”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明大义、纪律严明、敢于自责的人物形 象。而且三“哭”与三“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两 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
有些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尊重呢?
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就是为 正面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说:“除非
人当然需要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 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 有人把枪逼到你的脑门上,你没办法
出,置生死于度外,也应当在和平时期 之言”(《报任安书》)。司马迁“就 了 , 否 则 , 无 论 如 何 , 人 都 得 活 下
二、维妙维肖 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没有静止地交代 人物性格,而是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 描写等来表现人物性格,让人物用自身的行为来说话,来塑 像。乍到街亭,马谡一“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
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以笑讥人,嘲笑丞相多心,表现 出他极为主观;王平提出异议时,他大觉逆耳,大笑王平 “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 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再笑王平无能,更显示了他目 空一切,得意忘形;马谡极力拒谏,一意孤行屯兵山上,正 中司马懿下怀,司马懿躬亲巡哨至山下,马谡在山上见之大 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司马懿胆怯。透过这 些神态语言描写,一个一意孤行、公然违令、死守兵法、刚 愎自用、妄自尊大、小觑劲敌的马谡形象跃然纸上。
所以说《失街亭》的人物描写不作客观限制,不下主观 定论,真实而鲜活地再现了人物形象。不管是人物形象的描 绘还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失街亭》都匠心独运地安置了许 多个“三”。赏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小说 战争场面描写与人物描写的独特艺术和隽永风格。
(许小娟 江苏省东台市第一中学)
畏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时,为什么 帝,遭刑受辱,诟莫大焉,但他“隐忍 爸,人为什么都得死呀?”张大民没有
序
者也,而王先生(,总是把 亦远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独若之 他们的是非曲直看得清楚分明,但旁观
︾
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 者清,当局者迷,今人在创造历史的时 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 候,他们是否真正地吸取了前人的教
看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 训?他们对前人的看法有没有可能由自 宗也。’”庄子借孔子之口说,说明王 身所验证?如此说来,人类社会是很难
殇为妄作”句。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士 残志坚的史铁生以自己对生命的解读,
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他们崇尚老庄, 对人生的实践,直逼芸芸众生的灵魂。
大该玄理,一时玄谈之风盛行。庄子曾 他从把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
很长时间以来,有关中学生自杀事 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东 的落日、把天地叫喊得苍凉的雨燕、冬
探寻中学生自杀的多层次根源,可能会 为“虚诞”、“妄作”,一反东晋士大 命都有自身的价值,从而焕发出他对生
归结为学习压力大、对其精神关注贫 夫沉溺老庄唾余谈玄的时风,认为生是 命无比的热爱。史怀哲在演讲辞《我的
乏、个体成功体验缺失、赏识教育和挫 生,死是死,不能等量齐观。王羲之的 呼吁》中,“反对将所有的生命分为有
件的报道屡屡见诸于各种媒体,这些学 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老庄哲学的膜拜, 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激起灼烈而清纯
生有的觉得“活着没意思”,有的把生 反映出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力 的草木泥土气味的暴雨这样一些平凡之
活看成是对痛苦、悲伤、失望的忍受。 斥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 极的事物之上,感悟到最微弱纤细的生
活出精彩。死,需要勇气;生,也需要 极刑而无愠色”,并没有影响他名垂千 去!”当普通人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
毅力。人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总会遇到 古,反倒以其忍辱负重的社会责任感彪 着对生的坚定信念时,“传道”“解
这样那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是遭受屈 炳史册。
惑”的教师何必回避“生存还是毁灭”
32 辱。当此之时,我们应当冷静行事,敢
一、急起急伏 前人毛宗岗曾评点“上庸失而使孔明无 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所矣。何也?无街亭 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 未失者且忧其失,而既得者安能保其得?于是南安不得不 弃,安定不得不损,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 城之饷不得不收。”这充分说明了街亭对蜀汉的战略意义, 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 失,吾大军休矣。”所以,诸葛亮点将到位,部署严密;所 以司马懿着着不让,志在必得;所以魏军和蜀军在街亭展开 了你争我夺的拉锯战。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惊心动魄的战 斗气氛,铺演出跌宕起伏的“街亭争夺战”。马谡“屯兵山 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司马懿围困街亭, 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落荒而逃,张郃 佯作追击,魏延及时增援,此为一“夺”;张郃佯作败退, 魏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不料背后司马 懿、司马昭伏兵齐出,张郃复来,魏军合兵,千钧一发之 际,王平引兵来援,此为二“夺”;王魏合兵,径奔列柳, 与高翔夜袭魏寨,欲复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失 陷,此为三“夺”。三番争夺厮杀,刀光剑影,奇矫突兀, 声色俱佳,令读者目不暇接。其中贯穿的蜀方增援和魏方打 援,魏方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急起急 伏,如重峦叠障。有“斗转星移,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 《读〈三国志〉法》),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生
生”(《庄子·齐物论》),“以死生 优美的文字为当时的盛会写下浓墨重彩 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庄子· 的一笔,也是为自己的人生写下灿烂的
的
德充符》)。就庄子来说,他实际上是 一笔!王羲之的感叹警醒着人们:如果 以生死的虚无而否定世俗,对所处的现 听凭人生虚度,任其苍白荒芜,那就真
生
实社会进行了彻底的颠覆。王羲之借此 的可悲了!
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哈姆雷特》)这一经典命题呢?
于应对。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触怒武 最后一集中,张大民的儿子问他:“爸
(罗必科 湖北省监利新沟中学)
2006.04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折教育的疏漏等一系列因素。教育的重 深刻之处在于,一方面他坦然承认生命 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
要原则之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热爱生 的脆弱短暂,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生和死 的”,他认为,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
命、热爱生活 、热爱人生,生死观教 的本质的不同,人不能庸庸碌碌如行尸 能“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
教
的生命长短完全听凭自然,人在自然伟 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 力的面前何等渺小!正因为生命如此宝 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
育
贵,人怎能怠慢有限的生命,怎能不用 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 永恒的生命价值回报自然对人的恩赐! 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
其二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 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身
——《失街亭》中“三”的艺术
◎许小娟
《失街亭》作为《三国演义》中“失、空、斩”的重要 篇章,因其情节的曲折性和人物塑造手法的多样性历来为人 所赞叹。纵观全文,笔者发现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充分显示 了“三”的艺术:街亭三“夺”、马谡三“笑”、诸葛亮三 “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下文就依次说说它们 的表现。
从
教学探索
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应当成为语 与热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
︽
文教师严肃思考的课题。
超越了前后期的诸多文化大家。李白的
王羲之《兰亭集序》既有良辰美 《拟古十二首》之九说:“生者为过
兰
景、赏心乐事的铺陈,又借题发挥,围 客,死者为归人。”其中虽然不乏人生 绕生死的重大问题抒发感慨。虽然文章 的豁达,但也并无多少豪迈振奋的成分
亭
内容比较艰深,却是对学生进行生死观 可言。王羲之的笔下则涌动着热爱生命
教育不可多得的名篇。
的激流,启示着后人不断书写瑰丽的生
其一在于第二段中作者引用的古训 命华章。
集
“死生亦大矣”。这句话出自《庄子·
其三是抓住第三段的“后之视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