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篇(七版)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八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0940e96448d7c1c708a14523.png)
第二节
辨厥(334 357) 辨厥(334~357) (334
四、厥证辨治(338,340,347,349~357) (一)蛔厥(338)--乌梅丸证证治 提要:辨蛔厥与脏厥及蛔厥证辨治。 1.蛔厥证与脏厥证比较: 脏厥 蛔厥 主症:厥重,肤冷,躁无暂安时 厥轻,常有吐蛔史,时静时烦
不欲食,不吐蛔,脉微或细弱 静时欲食,食后可诱发,发作时脉弦紧
注解:此处消渴,是木火燔灼,津液被耗所致渴欲饮水的一种症状, 并非杂病中的消渴病。
主症:口渴,气上冲逆,胃脘部疼痛并有灼热感, 嘈杂似饥,必伴有不欲食,强食则吐(如果病人肠中素 有蛔虫,则可吐蛔)等证。 病机:肝木横逆,犯胃乘脾所致的上热下寒。
厥阴病概论(326 (326~330) 第一节 厥阴病概论(326 330)
病机:阳衰阴盛,气机受阻 治法: 回阳救逆 方药: 四逆汤类方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气机受阻
温阳泄热,安蛔止痛 乌梅丸
第二节
辨厥(334 357) 辨厥(334~357) (334
四、厥证辨治(338,340,347,349~357) (一)蛔厥(338)--乌梅丸证证治 提要:辨蛔厥与脏厥及蛔厥证辨治。 2.蛔厥证辨治(1): 主症:手足厥冷,常吐蛔,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 ( 本证有阵发性剧烈腹痛、时静时烦是发则腹痛、心烦、呕吐,
注:另347条为大出血,气随血脱之厥,亦属危重证候。
四、厥证辨治(338,340,347,349~357) (一)蛔厥(338) 【原文】
第二节
辨厥(334 357) 辨厥(334~357) (334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 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 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久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 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 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 滑物、臭食等。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11038d9ec3d5bbfd0a7465.png)
❖ 提要:寒热相格的证治
2020/5/3
伤寒论
18
❖ 分析:
本条文辩证要点(主证)是“食入即吐”。请 看下列分析,则不难理解。
本自寒下
即上热下寒(胃热脾寒)
误
轻
吐 下
重
名为“寒格” 上热下寒相拒 “食入即吐”可据 尤以上热为主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 人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 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 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 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2020/5/3
伤寒论
12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下利脓血
❖ 治法:清热凉肝,解毒止利—白头翁汤 ❖ 方义: 白头翁秦皮—清热凉肝 清彻木火 黄芩、黄连—清热解毒
2020/5/3
伤寒论
27
❖ 鉴别:
与黄芩汤证、葛根芩连汤证、小承气汤 同:实热证,病位皆属肠,口渴下利、可伴便脓血,
舌红苔黄、脉数。 异:厥阴肝热下迫,少阳胆热,阳明肠热,阳明燥热
下重
❖ 治法:养血散寒,温经通脉-当归四逆汤 (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2020/5/3
伤寒论
23
❖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 之火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
![《厥阴病篇七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8eaa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2.png)
厥阴病具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 、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常常涉 及多个脏腑器官,治疗难度较大 。
厥阴病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厥阴病作为中医六经病之一,自古就 有记载,历代医家对厥阴病的认识不 断深入,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 面的研究逐渐丰富。
发展
现代中医对厥阴病的研究更加深入, 对其病因、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了 更加系统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 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
《厥阴病篇七版》ppt课件
目 录
• 厥阴病篇概述 • 厥阴病的病因与病理 • 厥阴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 厥阴病的预防与保健 •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01
厥阴病篇概述
厥阴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厥阴病是中医六经病之一,主要 涉及阴阳气不相接,表现为寒热 错杂、上热下寒等症状。
重视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是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医生需认真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 脉象等方面的差异,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同时,医生还需关注患者的病史 和家族史,以便更好地了解病情。
04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治疗原则
扶正祛邪
根据厥阴病的不同证型,采用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的治疗原则。
调理气血
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 以缓解病情。
06
厥阴病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治疗经过与效果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因长期劳累出现胸闷、心悸等症 状。
治疗经过
患者就诊后,医生根据其症状和体征,诊断为厥阴病。采 用中药治疗,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为主。经过一段时间 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治疗效果
患者心悸、胸闷等症状消失,生活恢复正常。随访半年, 未复发。
厥阴经全篇
![厥阴经全篇](https://img.taocdn.com/s3/m/44ecdc2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1.png)
厥阴经全篇[法四十七条](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原文]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也,厥阴属木,厥阴邪甚,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引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其渴不为水止也,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肝气通于心也,饥不能食者,木邪横肆,胃土受制也,食则吐蚘者,胃中饥,蚘嗅食则出也,下之利不止者,邪属厥阴,下则徒虚阳明,阳明虚,木益乘其所胜也,此条文义,形容厥阴经之病情最着,盖子盛则母虚,故肾水消而生渴,母盛则子实,故气撞心而疼热,然足经之邪,终与手经有别,虽仰关而攻,究不能入心之郛廓也,至胃则受俯凌之势,无可逃避,食则吐而下则利不止矣,亦繇邪自阳明传入,胃气早空,故易动耳。
(二)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原文] \厥阴之脉,微缓不浮,中风病传厥阴,脉转微浮,则邪还于表而为欲愈。
(三)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原文] \丑寅卯,厥阴风木之王时,故病解。
(四)厥阴病,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原文](五)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原文] \厥即四逆之极,阴阳既不相顺接,下则必至于脱绝也。
厥阴证,仲景总不欲下,无非欲邪还于表,而阴从阳解也,此但举最不可下之二端,以严其戒耳。
手之三阴,与手之三阳,相接于手,足之三阴,与足之三阳,相接于足,阴主寒,阳主热,故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然四肢属脾,脾为阴,与胃之阳不相顺接,亦主逆冷,所以厥证虽传经热邪,复有不尽然者,最难消息。
(六)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岑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原文] \脉迟为寒,寒则胃中之阳气已薄,不可更用寒药矣,腹中即胃中,胃暖乃能纳食,今胃冷而反能食,则是胃气发露无余,其阳亦必渐去而不能久存,故为必死,除者去也,与除夕之义同,又除者授也,与授鞶带之义同。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62c30b1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a.png)
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第七章厥阴病辨证论治(TREATMENT OF JUEYIN DISEAS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概论(INTRODUCTION)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
足厥阴之脉起于足大趾,沿下肢内侧中线上行,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上行连目系,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顶。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心包络,下膈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上抵腋下,循上臂内则中线入肘中,下前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至中指出其端。
足厥阴肝主藏血,主疏泄,与胆相表里。
既能调畅情志,调畅气机,又参与脾胃的运化机能。
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
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下达于肾,使肾水温暖以涵养肝脏。
在生理情况下,肝胆达条,气机和畅,纳运有序,阴阳燮理,以促进脏腑功能活动,保持人体健康。
厥阴病是六经病证的最后阶段。
若病入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易致阴阳失调,又因厥阴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病常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正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本篇所论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上热下寒证,反映了厥阴病寒热错杂的的证候特点,故作为厥阴病的提纲。
然厥阴受邪,阴阳失调,若邪从寒化,则为厥阴寒证,邪从热化,则为厥阴热证。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阴盛可厥,阳盛易热,阴阳互有争胜,则表现为手足厥热交替出现。
此时可根据手足厥逆与发热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来判断阴阳消长,病势进退及预后。
若由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四肢厥冷者,称为厥证。
厥阴篇还记述多种呕吐、哕、下利等证,这类病证并非皆属厥阴病,集中论述意在鉴别对比,以提高辨证论治能力。
厥阴病的形成,既可由本经自病,亦可由他经传来。
厥阴病的治疗,因证而异,可采用“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或寒温并用等方法。
上热下寒证,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寒证,或温经养血,或温胃降逆,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为代表方剂;厥阴热证,可用凉肝解毒之法,白头翁汤为代表方剂。
6 厥阴病篇
![6 厥阴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846c1cf78a6529647d5393.png)
热邪为患。
病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损伤肠络。
【治法】
清热燥湿,凉肝止痢。 【方药】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清热解毒,凉肝止痢。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清热燥湿止痢。
第五节 辨呕哕
【原文】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提要】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的证治。
【释义】 干 呕——肝寒犯胃,胃寒气逆。 吐涎沫——胃阳不足,阴浊上逆。 头 痛——阴浊上犯,清阳被扰。 【病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泄浊降逆。 【方药】吴茱萸汤
【方药】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吴茱萸 生姜——温阳祛寒。
四、痰厥
【原文】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 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 之,宜瓜蒂散。(355)
【提要】痰厥的证治。
【释义】
主证: 手足厥冷——痰食停滞,胸阳被遏,不达四末。 脉乍紧——实邪内结,气血运行不畅。 心下满而烦——痰食内阻,胸阳被郁。 饥——胃中无邪。 不能食——实邪壅滞。 病机:痰食阻滞,阳气被郁。
寒凝经络 寒凝胞宫。
病机:血虚寒凝。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养血和营。 桂枝三两、细辛三两——温经散寒通脉。 甘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补中益脾养营。 通草——通行血脉。
内有久寒——素体寒邪较重。 据临床所见,本证常见巅顶痛、腹痛、喜温喜 按、干呕、吐涎沫,或寒疝、癥瘕等证。 【治法】 养血通脉,温阳散寒。
【治法】涌吐痰食。
【方药】
瓜蒂散:
瓜蒂一分——性升催吐,涌吐痰食。
赤小豆一分——酸苦涌泄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https://img.taocdn.com/s3/m/8eeb245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dd.png)
*
伤寒论
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
*
伤寒论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
*
伤寒论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原文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提要:上述四条原文以厥与热多少推论正邪消长。
*
*
伤寒论
分析: 除中证:厥阴病正衰邪盛进一步发展到胃气败绝,以手足厥冷下利,腹中冷反能食为临床特征的古病名。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
*
伤寒论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汤为方祖化裁。
*
*
伤寒论
(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7abddd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48.png)
伤寒论纲要~厥阴病第七章厥阴病第一节概说一、厥阴病的性质:厥阴是伤寒六经传变最后一经,是患者邪正相争,生死存亡的垂危阶段,古称厥阴为三阴之尽,阴尽阳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它本身即是阴阳寒热具备的经脏,因而临床表现症状亦特别复杂而险恶。
症状虽繁,但其主要证型归纳起来一为“上热下寒”,二为“厥热胜复”,至于其主要脉象则随病机不同表现亦异。
二、病理机转:(一)“上热下寒”(寒热错杂)本病主症之一“上热下寒”乃是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调所致,其具体机转不外是厥阴为阴之极,阴极下寒,阳气被格于上,阴阳不相调节,形成本病主证“上热下寒”,如诸病源候论说:“阳并于上则热,阴并于下则寒。
”即扼要的阐明上热下寒的机转。
(二)“厥热胜复”:(阴阳胜复)厥阴为阴之极,阳之始,故厥热胜复是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表现。
如正能胜邪阳气来复,则厥冷变为发热,如正气衰退不能胜邪,则发热可转为厥,故阳气来复如何乃是判断疾病向与愈的主要依据,反之阴盛阳衰则是垂危凶象。
第二节厥阴病主证与论治一、“上热下寒”已如上述“上热下寒”为厥阴病主证之一,正如厥阴篇提纲指出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物,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一文。
所谓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即是上热之症。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即是下寒之症。
故本证乃是典型上热下寒的证候。
其他尚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证,麻黄升麻汤证,虽其具体表现症状互有差异,但其基本病机均属“上热下寒”之范畴,故不赘述。
治疗原则:证象既是“上热下寒”,故其治则宜清上温下寒热互用。
因厥阴上热非请不可,其下寒又不可不温,但清上碍下,温下碍上,故欲得其平,必两者兼备,即清上温下寒热互用,才能免去格拒。
如乌梅丸即代表性方剂,方中药味寒热错杂,温凉并用,方以乌梅为主,佐蜀椒以杀虫止利,安胃止呕,附子、桂枝、干姜、细辛温阳散寒,人参当归调补气血,连柏清热除烦,故为辛温苦寒,五味兼备的复方。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956db52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0.png)
什么是厥阴病,及其分型和治疗千古疑难厥阴病,坑了无数的经方大家,已故大家李阳波,在《伤寒论坛讲记》一书中提到,他的经验,寒证易治,热病难治。
但我想,他可能是遇到了厥阴病。
在这瞎扯之前,首先要声明,李阳波的水平可比我高太多了。
决定一个人水平的高低,是看他临证时候能不能开出正确的方子,而不是做我这种理论性的工作,而开方这件事情,练到一定程度是会有第六感帮忙的,例如已故的经方大师陈潮祖就到了这种境界,即便是用脏腑辨证也能开出正确的经方。
咱们这样粗浅的功力,还得从最基本的招式开始练。
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其实中医里一些说的比较玄的东西是可以具象化的。
由于确实没看到谁给初学者把厥阴讲明白了,所以想起来杜撰一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厥阴,而不是去讲那些玄而又玄的。
也许某天某位中医学院毕业的后辈看到了,就能把九阴真经第九重打通了。
先说说哪些证型不是厥阴病。
很多人都以为寒热错杂就是厥阴病,这是不对的。
举个例子,胃溃疡,胃部有炎症的时候,除了用一张经方,还需要加点黄连消炎,例如需要理中汤加黄连,又或者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但跟厥阴没半毛钱关系。
这种情况是同时得了伤寒和温病,需要一张伤寒的方子和一张温病的方子合方处理。
温病的药物,无异于西医的抗生素,但抗微生物谱更广,靶向性更好,像贯众、虎杖这类药还能同时抗病毒。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候是很有用的,有些人需要石膏,有些人则需要连柏、犀角,一旦用错了层次,不仅没效果,还会打伤人。
在慢病的领域,温病大多是伤寒的并发症,所以仍然离不开六经辨证。
比如皮肤病,如果用皮肤的温病合并整体的伤寒,这样的思路来处理,效果会很好。
无非就是一张伤寒的方子打底,加上控制皮肤炎症的治温病的药物,类似的方剂还有如黄连温胆汤。
胡老一派认为少阳病是半表半里阳证,厥阴病是半表半里阴证,这种分类也不能说它错了,只是这样的分类就导致了把柴胡桂枝干姜汤也归入厥阴病的方证,那么是不是既治太阴少阴,又治阳经的方子就是厥阴病的方子呢?那么茵陈术附汤,肝胆湿热+脾肾阳虚,寒热错杂,是不是厥阴病呢?这个观点恐怕还是有点问题的。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共79页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共79页](https://img.taocdn.com/s3/m/fbcc7f2a700abb68a882fba0.png)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谢谢!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二)](https://img.taocdn.com/s3/m/be7a96c9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4.png)
伤寒论之终极篇:厥阴病。
(二)愚悟岐黄厥阴病的阳虚与阴虚,寒性与热性。
阳虚,寒性,厥阴病,阴虚,热性,厥阴病。
左边阳虚,右边阴虚,下面的人体红外热成像图,由原作者李洪娟老师提供并授权使用。
在此表示真心诚挚的感谢!文章可以转载,图需要原作者授权,谢谢。
说到阳虚,就是新陈代谢慢,体温偏低,浑身怕冷,胃肠寒,四肢冰,吃凉的不消化,肚子里面不舒服。
现代人多多的。
阴虚就基本与阳虚相反。
在中医的定义中,一般来讲,阴阳只是个象征符号,凡是相对立的,就分阴阳,可以说正负,也可以说AB,只要相反,相对就可以。
虚实,寒热,皆可以用阴阳来代指。
五行也是如此,不过这些不是今天所写的重点。
伤寒论好就好在,没有这些绕口的中医理论。
全是临床操作与实践。
更像是一本工作手册,你照着这书找问题,然后解决,就这么简单。
例如,黄帝内经讲,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这话完全正确,但是在临床上,比方说我小孩子发高烧了,这个热,怎么让他寒之?我们往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理论。
伤寒论就没这些东西,发热很高是吧,39.8°,渴,怕热,蹬被子,一把脉,跳的又快又急,还比较有力,白虎汤主之。
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怎么煮怎么喝,写的很清楚。
只是举个例子,自己有小孩的,有病发烧请去医院找医生!不要照着这方子吃。
因为小孩子病变化非常迅速,如果有耐心,等我写到太阳病篇,会详细的解释。
厥阴病就是寒热与虚实,同时会出现,前面也说了,辩证很简单,治疗很麻烦,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看上面左图,现代人的体质,厥阴病大多是寒性的。
从胃部以下,都是冷的。
厥阴偏热性的少些,但是也有。
我遇见的不是很多。
说到阳虚,中医通常说阳虚水泛,这事情得说清楚,这个水指的是不是现实生活的水。
没错,就是我们天天见天天喝网上大把方子什么红豆薏米南瓜粥能祛湿的那个水,俗称一氧化二氢。
对于寒性的水湿,红豆薏米基本没卵用。
我们的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要详细的了解一下一氧化二氢的一些特性,初中物理知识。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
![伤寒论》中厥阴病篇-肖相如](https://img.taocdn.com/s3/m/6a3296e249649b6648d747ec.png)
感染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可以分为两阶段,
在休克的早期,由于细菌内毒素的作用, 使微循环痉挛,临床表现是感染和休克并 见,即厥与热并见,这一阶段中医辨证是 热厥,西医的诊断是感染性休克的微循环 痉挛期,这个阶段微循环的障碍是可逆的, 中医的治疗是“下之”,西医的治疗是抗 感染。
这一阶段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的关键时期,
并不是所有的厥都是厥阴病。如肝热胃
寒、寒热错杂之蛔厥,肝血不足、血虚寒 滞之厥与肝有关,少阴篇中之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阳郁于内之气厥,肝胃虚寒、 寒浊上逆之厥,亦与肝有关,当属厥阴病 的范围。藏厥则为寒厥之类,亦属厥阴病 的范围。至于冷结膀胱关元之厥,痰阻胸 中之厥,水停心下之厥,寒热错杂,下寒 上热之厥,则为了与厥阴病相鉴别而列入 厥阴篇。
《伤寒论》中,厥、逆冷、厥冷、厥逆、 厥寒的意思是相同的。
手足冷(或手足寒),仅仅是手足的寒冷, 寒冷没有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发展。这是手 足冷和厥的临床区别。
在病机上,手足冷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 厥则阴阳气不相顺接。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 少,阴阳气不相顺是,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由
354条:“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 逆汤主之”。
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 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霍乱病篇
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 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389条:“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 汤主之”。
少阴病篇的323条和324条,用四逆汤的意 义和太阴病相同,是为了治未病。而315条、 317条则已经由少阴病的肾阳虚衰演变成厥 阴病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寒厥了,应该属于
《伤寒论》厥阴病篇探析
![《伤寒论》厥阴病篇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7a31c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66.png)
《伤寒论》厥阴病篇探析田明敏;黄煌【摘要】《伤寒论》厥阴病篇历来争议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厥阴病提纲证之疑,乌梅丸主方之惑以及厥利呕哕诸条文之所归。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3个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梳理和探讨。
寒热进退的病机贯穿厥阴病篇,厥阴病篇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了六经病的转归,同时也在仲景诸寒热并用方剂的研究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There have always been many controversies in chapter of jueyin disease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including three aspects,namely,the doubt about main syndrome of jueyin diseases,the dispute of Wumei Pill as main prescription of ju-eyin diseases and the affiliation of articles on syncope,diarrhea,vomiting and hiccup.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were made on these three issues.The pathogenesis of advance and retreat of cold-heat goes throughout the chapter of jueyin diseases,whose meaning lies in not only revealing the outcome of six-meridian diseases,but also playing a vital role in the research of various integrative cold and heat prescriptions of Zhang Zhongjing.【期刊名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2)004【总页数】4页(P308-311)【关键词】厥阴病;提纲证;乌梅丸;厥利呕哕【作者】田明敏;黄煌【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仲景方中寒热并用的方剂较多,寒热错杂的病机是此类方剂的应用指征。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d6d283ca45177232f60a29e.png)
2019/7/27
医学课件
2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脾胃气机升降
指通利三焦:疏通水道,极少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 内寄相火 肾中的元阳(命门)
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2019/7/27
医学课件
15
方义: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黄连黄柏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 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饭前服
鉴别: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2019/7/27
蛔厥—厥医不学课持件 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16
与三泻心汤比较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用 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2019/7/27
医学课件
3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三阳病
误治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2019/7/27
——下寒
医学课件
为上 厥热 阴中 病虚 病下 机寒 。,
从《伤寒论》厥阴病篇初探尿毒症呕吐的辨证思路
![从《伤寒论》厥阴病篇初探尿毒症呕吐的辨证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0638a7325727a5e9856a6184.png)
[ 1 ] 陈香美. 现代慢性肾衰治疗学[ M] . 北京 : 人民军医 出版社 ,
2 0 01: 1 4.
的还有 《 伤寒 论 》 第3 3 1 、 3 3 2 、 3 3 3 、 3 3 4 、 3 3 6 、 3 4 1 、 3 4 2条。
如前 所言 , 厥 热胜 复证最 能 反映 厥 阴“ 阴尽 生 阳” 的气 化 特征 , 与厥 阴位 于阴 阳之界 、 主持阴 阳之枢 、 善于转换 阴 阳
而非单纯 阴虚火旺之 证 J 。医家 多 以上热下寒 概括 厥 阴 病提纲证 的症 状 特 点 , 然 细思 之 , 厥 阴病 属 三 阴 , 阳气 本
蛔厥者 , 乌梅丸主之。 ” 乌 梅丸适 用于本 虚标实 的慢性 、
虚弱性疾病 。《 谦 斋 医学讲稿 》 谓乌 梅丸 可用于 “ 肝 脏 正
也。厥阴病 的基本病 机为 阳气 升降 出入紊 乱于 厥 阴枢机 之位。与本条文 同样 能反映 出厥 阴 “》 已有用乌 梅丸 “ 治 胃府发 咳 ,
咳甚 而呕 , 呕则长虫 出” 的经验记 载。尿毒症 是 中医阴 阳 错综复 杂的阶段 , 理应 属于六经 辨证 的厥 阴阶段 , 可予 乌 梅丸辨证加减施 治。 对于尿毒症 的恶心 呕吐 , 从厥阴经辨证可拓宽施治 思 路, 同时也可提高临床疗效 。
须臾复止 , 得 食而呕 , 又烦者 , 蛔 闻食臭出 , 其人 常 自吐蛔 。
论》 第3 2 6 条: “ 厥 阴之 为病 , 消渴, 气上撞心 , 心 中疼热 , 饥
而不欲 食 , 食则 吐蛔 , 下之利 不止 。 ” 以“ 气上撞 心 , 心 中疼 热” 反映 出木 火 亢 盛 、 肝 气 冲逆 的脏 腑 病 理特 征 , 以“ 消 渴” 说明是在 阴阳俱虚 的体 质基 础上 出现 的寒 热并 见证 ,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
![第七章 厥阴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aabe8a0ccfc789eb172dc8e1.png)
342:厥多热少,阳复不及,阴寒又盛,病趋 恶
化
333:辨疑似除中证及阳复太过的变证
试探法——食以索饼
食后不发热,为胃气来复,必愈 食后暴热,为胃气败绝的除中证
《伤寒论》有三处用此法 阳明病——大承气汤前先用小承气汤 少阳病——大柴胡汤前先用小柴胡汤 厥阴病——除中病人,用索饼试探,了解胃气存亡
第四节
378——肝寒犯胃
三、厥阴病热证
白头翁汤证
371、373:厥阴热利的证治
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 证候 病人 确诊:以有热故也——肝热下迫,阴络受损 治疗:白头翁汤——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腹痛、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汤证
厥阴肝热下迫大肠,必伴里急后重、口渴、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燥湿,凉肝解毒。
病态
肌表
活动在内脏之阳气 (称为阴阳气不相顺接) 原因 内脏阳虚,无力透达于外
不能透出
在内的阳气受各种因素阻遏,以致不能外达
第五节 呕哕下利辨
一、辨呕哕证
(一)阴盛阳虚证( 377 )
呕——里阳虚而胃气弱
脉证 患者 脉弱——阳衰,正气不足 小便复利——阳虚不固,津液下脱 身有微热——阴盛格阳 见厥——阳衰,无力外达 诊断:难治——真阳将脱,证属危候 治疗:四逆汤主之——温经回阳
同点:均是正邪相争的病理反映,都是由胃气强弱来决定
异点: 病位:一为阴证,一为阳证 病性:一为寒热错杂,一为虚实互见 阶段:一为正气恢复时出现,一为正气不支情况下出现
预后:前者若正不胜邪,则亡阳、除中
后者若正不胜邪,则转属少阴脾肾虚寒证
331:寒利作止与厥热的关系
厥阴寒厥的主证:
先厥利,后发热,厥又兼利
黄芩汤证 少阳胆热下干大肠,伴腹痛、口苦、舌红苔薄黄、 脉弦,治以清解少阳。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阳明肠热,伴喘而汗出、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以清热止利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https://img.taocdn.com/s3/m/2cf98e23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7.png)
《伤寒论小结之六终极篇》厥阴病篇总结,重在学经方“中医能搞定厥阴病的人,大概五十分之一,全国搞中医的,可能有五十万,中国一共有1636个县,13.6782亿人,平均下来大概一个县6.11个,平均13.6782万人共享一个能治疗厥阴病的中医生”,这是网络上的粗略估计。
本文目录:一、厥阴病提纲二、厥阴病本证(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三、厥阴寒证(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吴茱萸汤证)四、厥阴热证(白头翁汤证)好了,下面直奔主题一、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在临床上可归纳为四类:(1)上热下寒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为上热证;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下寒证。
(2)厥热胜复证:为四肢厥逆与发热交错出现。
(3)厥逆证:就是四肢厥冷,轻者不过腕踝,重者可越过肘膝。
(4)下利吐哕证:热利下重为湿热下利;下利谵语为实热下利;下利清谷为虚寒下利。
干呕、吐涎沫、头痛为寒饮呕吐;呕而发热为发热呕吐;哕而腹满为里实哕逆。
发病机制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有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
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
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有吐利。
治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二、厥阴病本证1、乌梅丸证(如果想了解更多乌梅丸,具体可参阅上篇“世人苦“上热下寒”久矣,为此仲圣创“乌梅丸”以济世”)《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史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檗六两方解方中蜀椒、干姜、人参,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功能回阳救逆;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芩连参姜附,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上页)
故当阴阳对立双方发展到“极”阶段,往往向其相反 方向转化,故云“阴尽阳生”明白此理,则提纲证 中的诸证不但能揭示厥阴肝木为病,当然出现上热 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也能反映厥阴病的厥热往 来和厥证多的特点。
两者均属寒热错杂证,针对这病机而采用寒热并 用法,但其两者病机、表现各不相同,吴氏云: “泻心寒热并用,乌梅丸则寒热刚柔并用”又云: “乌梅则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叶氏 在乌梅丸化裁刚药为主的椒梅汤,柔药为主的连 梅汤,治温邪深入厥阴的证候。
启发: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言乌梅丸是蛔厥证的主 方因为蛔厥证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病证故可 用乌梅丸主治,但必须明确蛔厥证是厥阴病寒热 错杂证中的一个证型,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热不同。
饥而不欲食——肝火犯胃,胃热脾虚 食则吐蛔——脾虚肠寒,蛔随吐而出, 若误下,胃气更虚,下利亦甚。
❖ 讨论:
❖ 如何理解厥阴病的病机,即为什么上述诸证 能反映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的病机?
❖ 从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 主疏泄,在病理状态下,风火相煽,风火消 灼津液及肝气横逆则见上热证。
厥阴病有三大证型,三大代表方,故把乌梅丸与 厥阴病同等对待是不够妥善,准确来说乌梅丸是 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
从本条文而言,乌梅丸可治三个病证,一是寒热 错杂证,二是蛔厥证,三是久利证,推理后两者 均属寒热错杂的病机。
躁无暂安时,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 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 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 而吐,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 提要:蛔厥的证治及脏厥鉴别
❖ 分析:
脉微— 阳虚阴盛 —下寒
厥而肤不冷—上热下寒,阴阳气不顺接
时静时烦— 蛔虫内扰则烦,不扰则静
四、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 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 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概说
一、厥阴生理 厥阴概念: 从经脉而言,指足厥阴肝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但从
《伤寒论》厥阴病篇主要讨论肝的功能,故称肝为 厥阴之脏,此外还涉及胃、肾的功能,心包经的功 能根本没有讨论。 厥阴之气: 肝与相火功能综合体现,以及胃肾及其相应经脉配合 下,保持肝之疏泄、藏血,胃脾升降,血脉通畅。
二、病因病机
少阴病误治转入厥阴 太阴病
误治 三阳病
传经而来
风寒直中厥阴—本经自感(直中)
肝郁化火,风火相煽
——上热
肝失滋养 肝失疏泄 胃虚失降 ——中虚
精亏,阳损及阴-肾阴不足
少阴阳虚阴盛
——下寒
错上 杂热 为中 厥虚 阴下 病寒 病, 机寒 。热
三、厥阴病的特点
厥热往来;厥证特别多
❖ “脏寒”:指中虚下寒,与太阴病“以其脏 有寒故也”同义。
条文中有三个“烦”字:
一是“静而复时烦”之“烦”字系由蛔厥证之发 作,似腹痛加剧。
一是“蛔上入其膈故烦”之“烦”字系由蛔上扰 之蛔疼。
一是“得食则呕,又烦者”之“烦”字指肝火乘 心,即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意
脏厥与蛔厥证之“厥”机理不同,表现不尽相同, 前者手足持久性厥冷,后者则不能持久。
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厥者何也?歧伯曰: 两阴交尽也”;从阴阳五行学说而言,物极 必反,物穷则变,此即经曰:“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故称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
厥阴具有阳气来复机转。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 孕育少阳的生发阳气的一面为其一;从厥阴 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当厥阴阴寒极盛而 转衰,相火由伤而转复则阳复,故厥阴病在 病变中有阴阳胜复,厥热往来的机转及厥证 特别多二大特点。
施治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和胃安蛔 代表方:乌梅丸
❖ 方义:
❖ 乌梅—入肝益胃生津,止泄安蛔 ❖ 细辛干姜附子 寒温并用 ❖ 黄连黄柏 ❖ 当归人参米粉白蜜攻补兼施
辛—伏 苦—下 酸—静
❖ 饭前服
❖ 鉴别:
❖ 脏厥与蛔厥
脏厥—厥持续伴肤冷,燥无休止
脉微而厥 蛔厥—厥不持续性伴肤冷 燥有休止
与三泻心汤比较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 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提要:述厥阴病提纲证
❖ 分析:
消渴 上
含义:渴而欲饮 机理:肝火上炎,消灼津液
热 之 征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含义: 热气向心胸冲逆, 胃脘灼热痛
机理:肝气横逆
肾阴不足,肝失疏泄,肝火上炎,与阳明胃
蛔 厥
得食则呕— 肝火犯胃 心烦— 与虫扰及肝火上扰有关,属上热下寒,升
降失常,推之,应有腹绞痛,亦属时发时
止
脏 厥
脉微而厥—阳虚阴盛,四末失温 肤冷— 阳虚肌肤失养 躁而无休止— 阳虚神形无主
脏气败绝
❖ 讨论:
❖ “脉微而厥”为蛔厥、脏厥皆有,反映两者 皆有阳虚阴盛的机理。
❖ “当吐蛔”:当者,素也。一指有吐蛔史, 二指素有蛔虫感染史,对诊断蛔厥证(今之 胆道蛔虫绞痛)很有价值。
“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有人认为是厥阴心包经之火 为患,是不切实际的。为什么?
因为厥阴肝木犯胃乘脾致上热下寒,寒热错杂。阴阳 胜复是肝内寄相火,阴寒与相火之胜负所定。
如属心包之火,当应有心神障碍,但全篇均无心包功 能失常表现。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病寒热错杂证 原文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
指情志:气血和平,心情舒畅 肝主疏泄 指消化:疏通胃肠,提及。
指促进血液运行不致瘀滞; 主藏血 指肝血不足
肝气横逆致吐血,血逆妄行极少提及。
相火、三焦、脾阳一样,其气机来源于 内寄相火 肾中的元阳(命门)
相火有敷布阳气,化除阴寒以保持内脏 温养,并助肝之疏泄、藏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