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2)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战役经过和战略意义。
2.掌握大别山战役中我军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大别山战役的背景、经过、战略意义及革命精神。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三、教学准备1.课件:大别山战役图片、相关视频等。
2.教学素材: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战役故事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大别山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2)简要介绍大别山战役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大别山战役经过(1)播放大别山战役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战役的激烈程度。
(2)讲解战役经过,包括主要战斗、我军英勇事迹等。
3.分析大别山战役的战略意义(1)引导学生理解大别山战役在我军战略中的地位。
(2)讲解战役胜利对全国解放战争的影响。
4.传承革命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大别山战役中体现出的革命精神有哪些?(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革命先烈英勇事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革命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发扬革命精神。
6.作业布置(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发扬革命精神。
五、课后反思1.本节课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大别山战役的理解是否到位?2.学生是否能够将革命精神融入自己的生活?如何检验?3.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大别山战役的背景、经过、战略意义及革命精神。
2.通过讨论、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革命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
3.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七、教学建议1.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事件背后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了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能够把握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表达的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使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 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讲解和分析。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3. 教学卡片、黑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的纪录片或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探究学习,如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入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读后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掌握相关历史词汇和概念;(3)提高阅读和解析历史文献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和影响;(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导学: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穿插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
5. 案例分析: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期间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历史角色扮演,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情景。
7. 总结:梳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强调其历史意义。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活跃度。
5.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第一篇:《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围绕“解放战争”这一单元主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狭路相逢勇者胜”为核心,讲述了刘邓大军在1947年向大别山挺进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强度汝河。
文章用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才能和我军将士不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风采,学习革命先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并受到革命豪情的熏陶和感染。
3、在阅读中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每次出现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感受革命豪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出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引入新课。
2、简介历史背景。
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军队被称作刘邓大军。
这是一支英勇奋战的军队,是一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7课就描述了其中的一次重要的战斗。
(板书课题:千里跃进大别山)3、简介大别山的地理位置。
师: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和安徽三省的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附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结合地图介绍)师:那“跃进”是什么意思?“千里”又是什么意思呢?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
[课初通过老师的介绍,让学生对刘邓大军有个初步的印象。
再利用地图知道大别山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下面的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感知跃进过程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三、精读课文,理解“跃进”的内涵。
(一)学习1-3自然段,理解“狭路相逢”。
1、轻声读1、2自然段,想想这2个自然段交待了什么?2、找中心句。
师:这一伏我军胜利了吗?你从哪知道的?师: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一句话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用____ 画出来。
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
三年级语文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教时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认识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学习革命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跃进” “陪同” “不约而同” “叮嘱” “漆黑”等词语。
3.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体会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从哪些话可以看出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3.齐读。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
2.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先头部队处境的艰险?(“集中兵力” “紧紧追赶”、“几十里长的防线”、“船只统统拖走、砸毁”、“河水深”、“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3.齐读。
要求读出当时情况的紧急。
(三)学习第三段。
1.分层。
按“刘邓首长商量进军办法”、“战士们英勇杀敌”、“我军取得胜利”将第三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4-6自然段);第二层(第7、8自然段);第三层(第9自然段)。
2.学习第4-6自然段。
(1)指名读第4-6自然段。
(2)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18旅的指战员中间的?他们是怎么做、怎么说的?(3)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朗读刘司令员的话。
要突出两个“一定要”及“要勇、要猛”等词语,要读得坚定有力。
(四)作业。
朗读课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通用3篇)《千里跃进大别山》篇1教学目的要求: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 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 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和“狭路相乔勇者胜”中“狭路相逢”的意思。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18旅到达汝河时,战斗形势十分险恶紧急。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演示:刘邓首长的照片师:谁认识照片上这两位身着军装的人是谁?(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2. 简介历史背景师:在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的“刘邓大军”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他们所到之处无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24课就描述了其中一次重要的战斗—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课件演示:地形图“大别山”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敌人的心脏。
1946后,当另人民还在欢天喜地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却再次大举进攻解放区。
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率领解放区人民积极防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仅一年的时间就歼敌一百一十余万。
1947年,党中央决定,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3. 释题师:结合刚才老师的介绍,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千里”“跃进”是什么意思?(指导:“千里”是指刘邓大军的行军路线。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定义和背景。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概念,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3.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好奇。
4.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问题和观点。
第二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原因。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
2. 通过资料和实例,解释导致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其来龙去脉。
3.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历程和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教学步骤:1. 向学生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历程和事件,包括具体的行动和决策。
2. 通过时间线或流程图,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点。
3. 引导学生记忆和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程和事件。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和认知能力。
2. 收集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程的描述和理解。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和后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件,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千里跃进大别山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全面认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纪录片《千里跃进大别山》片段,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述背景:介绍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困难的背景,为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提供历史背景。
3. 过程讲解:详细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分析其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意义阐述:阐述千里跃进大别山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迹,让学生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英勇事迹和感人故事。
6.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评价展开小组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7. 总结提升: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评价内容:(1)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过程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历史背景,理解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2)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句的理解和背诵;(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了解历史背景,认识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2)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大别山风光;(2)简要介绍大别山的历史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大别山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思考:诗人为何要赞美大别山?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深层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句中的画面;(2)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句的意义和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千里跃进大别山》;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3. 结合历史背景,思考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定信念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文的结构分析。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和课文的结构。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2. 讨论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4.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思考,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完成对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阅读理解题目。
2. 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和写作,下一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价,包括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2)掌握相关历史术语和人物;(3)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历史事件;(3)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革命历史的尊重和敬仰;(2)引导学生认识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和伟大牺牲精神;(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我国人民解放军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决定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的领导下,发起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役,历经艰苦斗争,最终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封锁。
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此次战役的胜利,使我国解放区连成一片,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人民解放军面临的困境和英勇斗争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相关内容,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启示,促进学生思考;3.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历史场景;4.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历史事件;5. 口头报告:邀请学生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2.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启示;(4)多媒体教学: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图片和视频;(5)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历史事件。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
2. 通过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信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介绍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描述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详细讲解5.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和英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和精神内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4. 情景模拟法: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艰苦奋斗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设备、白板等。
3. 分组讨论材料:分组讨论的问题和任务。
4. 情景模拟材料:模拟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场景布置和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纪录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思考。
2. 讲解背景: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迫性和困难。
3. 过程描述: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包括决策、实施和成果等。
4. 历史意义: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强调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 精神内涵:深入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6. 案例分析: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刻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精神。
7.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感悟。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二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之二1、了解刘伯承、邓小平在危急关头是怎样指挥千军万马的,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
2、继续学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15个生字,理解重点词句,会用遵照分析造句。
4、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精神。
学习归纳段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哪里?跃进是指极快地前进。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句,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三、默读课文,想想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根据事情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段。
四、学习一、二段。
1、指名读。
2、挺进是什么意思?换用行军行不行,为什么?3、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后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你是通过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4、请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当时的紧急情况。
五、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
思考:在这紧急时候,谁来了,做出来什么指示?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3、指名读第五自然段,情况确实很严重是怎样得出来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地望着首长?4、指名读第六自然段。
刘邓首长做出了什么指示?狭路相逢勇者胜是什么意思?5、第三段主要讲了什么?用合并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六、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段,思考讨论:(1)第七自然段有三句话,前二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后一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2)我军在什么情况下,怎样渡河的,哪些词语体现出来。
(3)战士们是怎样杀敌的,哪些词句体现出来。
(4)我军取得了哪些战果。
2、思考第四段所讲的内容,练习归纳段意。
3、反复朗读第四段。
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五段。
1、齐读,思考回答。
(1)狭路相逢勇者胜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每次有什么不同?(2)钢刀指什么?敌人的心脏比作哪里?全句是什么意思?(3)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2、小结: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牵制了大量敌军,是战略反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故事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教学内容:1. 简介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教师简要介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人物介绍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刘伯承、邓小平。
2. 分析刘伯承、邓小平的性格特点和作用。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刘伯承、邓小平的人物形象,包括他们的外貌、性格特点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刘伯承、邓小平在故事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三章:情节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中的重要事件。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分析故事中的重要事件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题。
2. 分析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如革命精神、团结协作等。
2. 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片段,思考故事主题的深层含义,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内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拓展思考题。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生完成拓展思考题,进一步深入思考故事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目标与方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分析等。
教学设计2:千里跃进大别山(第2课时)
第16课《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勇”为核心,讲述了刘邓大军在1947年向大别山挺进中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强渡汝河。
文章用中心词“勇”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刘邓首长英明果断的指挥才能和我军将士不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谈谈对“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理解,学习革命先烈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怎样杀出一条血路。
2.正确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含义。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简单介绍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及跃进大别山决策的历史意义。
二、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三、学生讨论、交流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时遇到了什么紧急情况8月23日晚,先头部队到达汝河北岸。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后追前堵,渡河没有船,河水有一丈多深。
形势真是千钧一发、险恶万分。
四、在这紧急关头,谁来了讲了什么读读课文1.学生汇报有关句子。
2.教师引导:说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其中“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是:在形势十分险恶的情况下与敌人交战,双方都有困难,谁勇敢谁就能取得胜利。
五、读读第7自然段,说一说讲了什么激战前的动员和准备。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很快在部队传开了。
任务一级一级地往下传达:一定要杀出一条血路,跃进大别山。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表明战士们做好拼搏的准备。
六、齐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激烈的战斗场面,并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段主要讲我军杀出一条血路,为跃进大别山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势不可挡。
七、教师范读最后一自然段八、总结全文。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及点评_三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及点评_三年级语文教案_模板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教案及点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和昴扬斗志。
2、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抢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大别山”: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跃进”:比喻极快地前进。
2、简介背景:1947年6月,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已大大减少,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奉命挺进大别山地区。
(出示简图介绍)从1947年8月7日开始,经过几天的急行军,刘邓大军到达汝河北岸。
部队前有敌军堵截,后有追兵,刘邓大军必须很快地渡过汝河。
于是,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哪些地方读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1、本文讲十八旅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强渡汝河向南挺进的事。
2、提出问题。
师生梳理问题,解决部分常识性问题。
3、指读全文。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刘邓首长提出了一个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什么意思?(狭窄路上两军相遇勇者取得胜利。
)2、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军将土的“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刘邓首长的“勇”,表现在他们的英明果断上,重点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上。
怎么读才能读出他们的“勇”?(朗读练习)②战士们的“勇”表现在他们激战时的行动上。
“如猛虎下山”“攻占……又扑向”“拿下……又进攻”等词句。
怎么读才能读出战士们的勇?(可放录像片,激发学生的情感,然后再引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本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学生答)5、战斗结果怎样?读第9自然段。
“像一把钢刀”比喻什么?(勇猛的刘邓大军)“敌人的心脏”比喻什么?(置敌死地的要害之处)五、总结1、用自己的话说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文中的意思。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分析相关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弘扬伟大的人民战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4. 相关历史事件的分析5. 人民战争精神的传承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过程、意义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相关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过程、意义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民战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4. 参观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认同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基本知识:详细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过程、意义等基本知识。
3. 分析历史事件:选取千里跃进大别山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4. 弘扬人民战争精神:讨论人民战争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及时了解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等环节的表现,培养其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
3. 总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检验其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相关教材。
2. 参考资料:历史论文、书籍、纪录片等。
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论坛、博客等。
4. 实地资源: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 教案教学设计
《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学两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内容:1.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经过。
2.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3.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相关史料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2. 史料分析法: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革命史》等相关教材。
2. 史料资料: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文献和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史料和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
2. 讲解背景: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的困境和共产党的战略部署。
3. 讲述经过:详细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过程,包括跃进的路线、时间和重要战役。
4. 分析意义:解释千里跃进大别山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如改变战争形势、扩大解放区等。
5. 史料分析: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中的信息,加深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作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史料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在分析史料时的逻辑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写的关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感想和体会的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实物和资料。
2. 邀请历史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意义。
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中国解放战争的背景。
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地图等形式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背景和原因。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2.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背景和原因。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2.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决策背景和原因。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决策过程和决策者的思维。
第三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成果和问题。
3.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成果和问题。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实施过程和具体情况。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成果和问题。
第四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验和教训。
4.2 教学内容:讲述千里跃进大别山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验和教训。
4.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了解影响和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题,让学生分析经验和教训。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
5.2 教学内容:总结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引导学生反思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
5.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内容和影响。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课教案
《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优质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1. 简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引起学生兴趣。
2. 教师简要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兴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新课内容展示【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使学生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详细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详细介绍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具体情况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意义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实例深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具体实例,深入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出示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千里跃进大别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千里跃进大别山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四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理解和看法。
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入探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千里跃进大别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2.进行在了解句与句的联系的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布置”“叮嘱”造句。
4.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的所感悟。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邓大军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
教学准备
预习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第7课《千里跃进大别山》。
(板书课题)
“大别山”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和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北临淮河,南靠长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947年,党中央决定,
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率领刘邓大军于1947年8月7日从解放区出发,行军千里长驱直入,经历二十天在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从而揭开了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序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一次战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场激烈的战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并在学习中继续进行在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基础上,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要求:①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一边读一边用在文中勾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③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生读文)
2检查自读情况
①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②边听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的哪一次战斗?
三、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一)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1—2自然段
思考:你了解了哪些战斗的有关情况?
想一想:文中哪个词语的意思和课题中“跃进”的意思一样?“千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二)找出文章中心句
1.师:这一仗我军取得胜利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2.在整个战斗中,对我军能突破汝河防线,胜利挺进大别山有一句话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这句话并用“”把它勾画出来。
3.理解“狭路相逢勇者胜”并质疑问难
提问:①刘邓首长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在文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狭路相逢勇者胜”中“狭路”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三)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思考:“狭路”表现在哪里?
2.自读课文
思考:你从哪里看出情况的紧急?用“”标出相关的词句。
3.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跟在后面紧紧追赶,这在汝河南岸布置了一条几十里长的防线。
当18旅到达汝河北岸和时候,敌人早已把渡口的船只统统拖走,砸毁了。
河水有一丈多深,人马趟不过去。
(师: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
4.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朗读)
5.师:正是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员作出了战斗指示
(狭路相逢勇埏胜。
四、总结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学习新课以前,谁能结合老师的板书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有关战斗的情况?
2、师:现在就请同学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相信通过你们的朗读一定能把当时那种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二、设情境,激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一)字面理解“勇者胜”
(二)示标
师:多么英勇的刘邓大军啊!课文中是怎样表现刘邓大军的勇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的第4—9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邓大军作战的英勇顽强;同时,对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的写作方法有所感悟。
三、品读课文第4—9自然段
1.自读课文4—8自然段
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刘邓大军的勇?用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2.讨论交流
一场战斗的胜利,除了要有首长正确的指示,更离不开战士们的
英勇作战。
那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勇又表现在哪里呢?
第7自然段
每条步枪都插好刺刀,每颗手榴弹都揭开后盖,遇见敌人就打,绝不留下一个据点,绝不留下一个顽抗的敌人。
A.师:这句话描写的是什么?
B.同桌读
思考:应该怎样读?为什么?
C.指导朗读
第8自然段
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了。
冒着敌人冲天的炮火,我军在汝河上搭起了一座浮桥。
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他们攻占了一个村庄,又扑向另一个村庄;拿下了一个据点,又进攻另一个据点。
一夜之间,18旅就攻下了十几个村庄,打开了一条六七里宽的通路。
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A.指名朗读
师:在这段话中哪两个句子最能表现出战士们的英勇?
A)生读句子
①先头部队的战士如猛虎出山,杀向敌人。
②主力部队从打开的通路冲了上去,大军像决堤的洪水向西南方向奔流。
B)写作方法指导
师:作者正是运用了恰当的比喻使句子的意思更加生动具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应该多练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C)指导朗读句子
D)指名读,指导朗读
E)齐读第8自然段(配音)
第9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9自然段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A.读句子体会: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B.指导朗读(采用轮读的方法)
四、总结美读课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意思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军胜利了,为后来解放全中国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让那些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革命先辈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
五、识字写字
识字:汝
写字:邓、挺、谋、析、略、嘱、狭、榴、弹、顽
逢、遵
重点指导:挺、遵嘱、榴字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
师:抢渡汝河一仗只是跃进大别山中的一次战斗,在跃进大别山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激烈的战斗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天回家就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的资料,我们一节课交流。
板书:
7、千里跃进大别山
狭路相逢勇者胜
反思:本文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很远,讲此类课文就较难,必须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背景,所以我在导入时很详细的介绍了故事发生背景,人物等情况,以便和学生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