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合集下载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特色等。

(3)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学会对比分析,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展视野。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2)通过学习魏公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3)学会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2. 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3. 学会对比分析,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阅读和理解。

2. 魏公子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魏公子列传》,了解文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魏公子列传》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问。

5.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实例,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6. 情感共鸣:通过讨论魏公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4. 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

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薨hōng厚遗wèi 执辔pèi 馁虎něi韊矢lán二、解释下列实词:士无贤不肖——(无论)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遍赞宾客——(遍赞,引荐)让魏公子曰——(让,责备)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公子竟留赵——(终于)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三、文言知识归类(1)找出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坐”通“座”)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品士无贤不肖(xiào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冠盖相属(zhǔ连续)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劝说)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量词)今有难(nàn危难)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使人退避。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忠诚、友情、勇敢等美好品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简介: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1.2.2 魏公子的生平事迹:重点讲解魏公子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成就及去世原因。

1.2.3 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分析魏公子身上的美好品质,如忠诚、仁爱、勇敢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内容。

2.1.2 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人格魅力。

2.2 教学难点2.2.1 分析魏公子事迹中所体现出的高尚品质。

2.2.2 理解古代封建社会中的忠诚与友情。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1.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3.1.3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 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课堂导入通过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在其中的地位,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事迹中所体现出的品质。

4.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魏公子的事迹和品质。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5.2 评价方式5.2.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英雄人物的魅力,培养爱国情怀。

(2)学习魏公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2. 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3.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和成就。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文中的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5. 实践提高:(1)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课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章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3. 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以及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

本节课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无忌、信陵君等人物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智慧和忠诚。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掌握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3)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人物的魅力,激发对历史的兴趣;(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3. 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句式结构;2. 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3. 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评价历史人物。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作业,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评价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能够概括并阐述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魏公子列传》。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理解《魏公子列传》的历史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名士的风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故事情节。

(2)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3)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

(2)如何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魏公子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知识,如特殊句式和词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魏公子的行为和品质。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魏公子与其它人物的差异。

6. 课堂小结: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和历史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3. 推荐阅读:《史记》其他篇目,了解古代名士的风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的表现,了解本节课对学生的长远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历史故事、图像资料等,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文本情节,鉴赏“隐士侯赢”人物形象。

2.通过魏公子与侯赢的“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交往之道,体悟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君子之德”,“士人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文本情节,鉴赏“隐士侯赢”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魏公子与侯赢的“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交往之道,体悟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君子之德”,“士人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批注法、诵读法、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侠客行[作者] 唐·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千秋二壮士”指的是谁?明确:侯赢和朱亥。

侯赢是一个夷门监者,朱亥是一个屠夫,两个身份低微的是因为什么典型事件煊赫大梁城?明确:窃符救赵世人如何评价“信陵君”和“侯赢”?明确:信陵君:贵,仁而下士;侯赢:贫,修身洁行二、品读“明主贤臣”(一)“明主贤臣相得”的故事是如何展开的?细读:公子闻之,往请明确:侯赢是一个隐士,有名望,公子慕名而请。

(二)学生自由讨论,小组展示。

1.信陵君:我拿什么打动你?细读:欲厚遗之(物质)明确:公子用对待一般士人的态度礼待侯赢,侯赢不肯受。

细读: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精神)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不分贵贱,一与人等)公子引车入巿,侯生下见其客朱亥。

(知贤识才)巿人皆观公子执辔。

(大庭广众,毕恭毕敬)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自降身份,尊为贵客)明确:魏公子慕名而去,以礼相待,高于物质层面的精神关怀,魏公子放低自己的姿态,给予侯生最高的尊重。

2.侯赢:我拿什么回报你?细读: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对魏公子进行深入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

(2)引导学生从魏公子的事迹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魏公子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并概括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 教学难点:(1)对文中一些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魏公子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和魏公子的背景。

(2)引发学生对魏公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魏公子的性格特点和事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解读课文中的寓意。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写作或口头表达。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练习成果: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史记·魏公子列传》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魏公子的相关史实、评论和解读。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魏公子列传》与其他史记中的篇章进行对比,如《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让学生探讨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和历史评价。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史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魏公子列传》的艺术特色;(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古今异义词;(3)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史记与其他史书的区别;(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魏公子的行为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史记的文学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2)学习魏公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史记》的艺术特色;(2)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3)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古今异义词。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词语的含义及用法;(2)魏公子形象的分析;(3)对史记写作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的地位及作者司马迁;引导学生关注《史记》中的列传部分,导入本课《魏公子列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出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并对古今异义词进行注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点;(2)对比《史记》其他列传,了解史记的写作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点评其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写作手法。

5. 课堂练习:(1)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2. 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魏公子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选取其他史书中的相关人物传记,如《史记》中的其他列传、《汉书》、《后汉书》等,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对《史记》艺术特色的理解。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标题:《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通过阅读《魏公子列传》这一名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案适用于中学高年级学生,适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魏公子列传》,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重点:1. 理解《魏公子列传》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并能够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证据和例子。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魏公子列传》原文及翻译版本。

2. 学生阅读材料和课堂讨论的问题。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并提问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 提出《魏公子列传》这一名篇,介绍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学生阅读《魏公子列传》的部分章节,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生回答与阅读相关的问题,检验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 文化讨论(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文化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提出相关问题,如:魏公子的命运是否受到古代文化的制约?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他的选择和决定?-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4. 批判性思维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 提出问题,如:魏公子的选择是否正确?他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他的命运是否可以改变?- 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辩论。

5. 总结(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化讨论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表现。

-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启示和教训,以及如何将古代文化的智慧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魏公子列传教案大学

魏公子列传教案大学

课时:2课时教学对象:大学本科生教学目标:1. 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学习魏公子无忌的生平事迹。

2. 分析魏公子无忌的仁爱、宽厚、礼贤下士的品格,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3.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魏公子无忌的形象特点。

2. 分析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难点:1. 深入分析魏公子救赵的原因和意义。

2. 探讨魏公子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简要介绍《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及其历史地位。

2. 介绍《史记》的体例和特点,特别是本篇《魏公子列传》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魏公子无忌的生平事迹。

2.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有哪些?(2)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如仁爱、宽厚、礼贤下士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魏公子无忌窃符救赵的原因和意义,如对赵国的救援、对魏国的稳定等。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和对历史的影响。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魏公子无忌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魏公子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

二、深入探讨1. 学生阅读课文,进一步了解魏公子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

2.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魏公子列传与其他列传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魏公子列传在《史记》中的意义是什么?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魏公子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历史事件的记载等。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魏公子列传在《史记》中的地位和意义。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魏公子无忌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特点。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魏公子无忌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理解。

2. 魏公子无忌事迹的准确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课前预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魏公子无忌的事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其传统美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入《魏公子列传》这篇课文。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了解魏公子无忌的生平和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其传统美德。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5. 案例分析:选取魏公子无忌的事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学习其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魏公子无忌的品格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阐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观点阐述等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魏公子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魏公子无忌的相关介绍。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魏公子的生平事迹,体会其人格魅力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领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4.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概述:本文介绍了魏公子魏无忌的生平事迹,重点描绘了他与信陵君、朱亥的友谊,以及他在战国时期的英勇事迹。

2.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体会魏公子的品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魏公子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3. 讲解分析: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重点分析魏公子的言行举止,揭示其人格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交流对魏公子的认识。

5. 总结提升: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魏公子的品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其精神品质。

四、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归纳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语法结构。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合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品格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事例分析魏公子的英勇事迹和道德品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将魏公子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拓宽视野。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魏公子列传》原文及注释。

2. 相关资料:魏公子的历史背景资料、其他历史人物的介绍等。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教案一:背景介绍《史记》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之一,由司马迁撰写,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其中,《魏公子列传》是其中一篇列传的选读内容。

本教案将就《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文献。

教案二:教学内容1. 主要内容:《魏公子列传》是《史记》中记载了魏国公子之间相争斗争的故事。

故事主要围绕魏公子昭和公子无忌之间的争斗展开,揭示了权谋斗争、忠义情怀等主题。

2. 教学目标:- 了解《魏公子列传》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的历史文献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涉及的道德与伦理问题;-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案三:教学重点1. 掌握《魏公子列传》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2. 理解故事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权谋斗争;3. 思考故事中涉及的忠义观念及其对个人命运的影响;4. 分析司马迁在文本中的叙事手法和历史观点。

教案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引出《魏公子列传》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2. 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魏公子列传》原文或摘录,并就理解文本、探讨问题展开讨论。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等内容,激发学生思维。

4. 思辨与总结: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背后的含义,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价值。

教案五:课堂练习1. 针对《魏公子列传》中的知识点设计选择题、判断题等练习,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2.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评论,探讨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看法。

教案六:评价反思1. 评价方式:通过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价学生对《魏公子列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反思总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之处,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关于《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能够领悟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段落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学会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魏公子列传》的主要内容。

(2)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3)领悟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比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作者、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魏公子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结构、主旨。

(2)解析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5. 练习巩固:(1)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及时批改作业,反馈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练习成绩:对学生的练习成绩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魏公子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学会通过对比来把握文章主旨。

4.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魏公子列传》,使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魏公子的生平事迹,感受其英勇善战、忠诚仁义的形象。

2.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魏公子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受魏公子的英勇善战、忠诚仁义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寓意和魏公子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魏公子的生平事迹和品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魏公子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 分析课文,讲解重要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4. 讨论课文,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魏公子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际交往能力。

5.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六、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献,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内容。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魏公子列传的主题。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5.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分析魏公子的英勇善战、忠诚仁义品质。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案第一篇:《魏公子列传》教案《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相关关文化常识】1.魏公子无忌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

无忌即信陵君,信陵君是其封号。

信陵,地名,在今河南省宁陵县境内。

安釐王把信陵封给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无忌,作为“食邑”(邑中所收租税,由受封者享用和支配),故号信陵君。

战国时代,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客著名,并称“四公子”。

在“仁而下士,皆谦而礼交之”这方面信陵君比其他三个公子更突出。

司马迁对此极为赞赏,所以在文章中洋溢着对信陵君由衷的敬慕之情,七十多个“公子”连用,即可表明这一点。

2.士与门客:士是古代四民之一,《汉书·食货志》说明:“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为士。

”在商、周、春秋时,士是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周代诸侯受封国于天子,卿大夫受采邑于诸侯。

卿大夫下面是士,士受禄田于卿大夫。

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

到春秋末期,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

此时,“士”成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

这些“门客”寄食于豪门、贵族,在其门下听候差遣服务(故“门客”也叫“食客”)。

战国时,门客们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

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辨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3、春秋五霸:指齐恒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他们都曾为诸侯的领袖,史称“五霸”。

4、有关背景常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魏公子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魏公子列传》。

(2)理解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

(3)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魏公子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

(2)了解友谊、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重要词语、典故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及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礼仪、风俗习惯的理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料。

3.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史记》及《魏公子列传》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本,掌握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4.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片段,分析魏公子的忠诚、友谊等美德。

5. 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魏公子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加深对魏公子及其他历史人物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等,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问和讨论。

(综合性学习教案)《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综合性学习教案)《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苏教版选修)综合性学习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

(二)掌握者”所”安”何”故”且”莫”等几个虚词以及“为格式在文中的用法。

(三)了解本文中一些词的多义现象。

(四)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第1、2自然段怎样介绍信陵君的?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分析:文章首先按传记的一般体例,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封公子为信陵君”,然后介绍他的品德特点: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最后介绍信陵君的威望: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二)作者怎样具体描写陵君与侯生的交往从而体现他仁而下士”的?分析:作者选用了典型的事例:第一件是身为魏国公子的信陵君, 听说侯生是个隐士,并不顾及他是一个看管城门的老头,家境贫寒,地位低下,而往请,欲厚遗之”。

当侯生不肯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因故而受公子财”时,信陵君反而更优厚地以礼相待。

第二件事是乃置酒大会宾客,••…自迎夷门侯生并遍赞宾客”(三)作者在记叙上述两件事中如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的?分析:作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去写信陵君,写他置酒大会宾客” 等宾客坐定,他才从车骑” “迎夷门侯生”且虚左”以待。

而侯生毫不谦让直上公子上座,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又写侯生故久立与其客语” 微察公子”而信陵君竟还为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还写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者窃骂侯生”信陵君则色终不变”至家,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 通过这些不同人物的不同反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把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同时所选的这几个细节,都安排在大庭广众”的特定的典型环境中,更使得信陵君求贤若渴,仁而下士的鲜明形象,得到充分而具体的展现。

(四)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向魏国求救?分析:当时,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邯郸”(长平之战, 赵国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而使40万士兵被活埋,因而兵力空竭,只有依赖外国的援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

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

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前预习: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薨hōng厚遗èi执辔pèi馁虎něi韊矢lán二、解释下列实词:士无贤不肖——(无论)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遍赞宾客——(遍赞,引荐)让魏公子曰——(让,责备)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公子竟留赵——(终于)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三、文言知识归类(1)找出通假字直上载公子上坐(“坐”通“座”)俾倪(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乡”通“向”)公子与侯生决(“决”通“诀”)(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品士无贤不肖(xià才能低的)侯生摄敝衣冠(bì破旧的)公子往,数请之(shuò多次地)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zǐ姐姐)冠盖相属(zhǔ连续)宾客辩士说王万端(shu 劝说)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duó揣测,估计)约车骑百余乘(shèng 量词)今有难(nàn 危难)侯生乃屏人间语(bǐng 使人退避。

iàn秘密地,悄悄地)椎杀晋鄙(huí名词做状语用铁椎)矫杀晋鄙(iǎ动词假托……命令)品公子遂将晋鄙军。

勒兵……(iàng 统帅。

lē文中作“检阅”讲)嚄唶宿将(sù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ǐng 用刀割脖子)(3)指出词性活用的类型品仁而下士(谦逊地对待)留军壁邺(营垒──驻扎)如姬资之三年(资财──出资悬赏)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椎,用锤)(名词作动词)不敢以其高贵骄士(骄傲──傲慢地对待)臣修身洁行数十年(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公子从车骑,虚左(使……空着,使动用法)为能急人之困(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公子怪之(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品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动词的使动用法)北救赵而西却秦(向北,向西)皆谦而礼交之(礼貌──以礼)(名词作状语)(4)一字多义故: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缘故)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今公子故过之(特意)朱亥故不复谢(有意)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所以)引:公子引车入市(带领)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延请)复引车追问侯生(退回)为公子先引(引路)就:乃谢客就车(上,登上)嬴欲就公子之名(成就)金就砺则利(接近,靠近《劝学》)使归就戮于秦(接受《殽之战》)下:礼贤下士(谦逊地对待)旦暮且下(攻下,打下)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每薄暮,下管键(使用《狱中杂记》)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少于《赤壁之战》)辞:辞决而行(辞别)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存:公子亲数存之(问候)却秦存赵(保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存在)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生存《出师表》)()说明下列特殊句式欲以(之)观公子(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遍赞(于)宾客(省介词)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可使(之)击之(省宾语,“之”代朱亥)请救于魏(介宾短语后置)何功之有(“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嬴乃夷门抱关者也(判断句)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判断句)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被动句)(6)、翻译下列句子、嬴乃夷门抱关者也2、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4、何功之有哉?、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教学过程:个性化设计第一时一、导入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

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魏公子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

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

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

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

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10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

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

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

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公元前2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

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

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

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

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

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

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

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

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

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

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

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

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

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

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

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

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

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样的安排?(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

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

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

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

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

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

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

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

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

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

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又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

(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又使情节产生波澜。

(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

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

()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