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专题小结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尿素分解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鉴定的比较
分离选择条件鉴定方
法现象
鉴定原理步骤差异
尿素分解菌尿素为
唯一氮
源
培养基中加入
酚红指示剂,
变红色
细菌等微生物生成脲酶,
使尿素中肽键断裂产生
NH3,使pH升高,加入酚
红变红色
土壤取样→制备培养
基→样品梯度稀释→
涂布平板→培养观察
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
为唯一
碳源
在以CMCNa
为碳源的培养
基上,应用刚
果红染色法,
出现透明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产
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
解为纤维二糖或葡萄糖,
使纤维素—刚果红复合
物降解而出现透明圈
土壤取样→制备培养
基→选择培养→富集
培养→梯度稀释→涂
布培养→刚果红染色
法→挑取菌落→进一
步鉴定。
高中生物 专题二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中生物专题二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本节目标解读】【课程目标】了解培养基的基础知识,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无菌技术的操作。
【课题重点】无菌技术的操作【课题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基础知识】一、培养基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的营养基质叫培养基。
可分为培养基和培养基。
2、分类方式:分类标准类型备注培养基的培养基、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有琼脂、明胶、硅胶等)即为培养基。
培养基实验室中最常用的培养基之一微生物的种类细菌培养基、放线菌培养基、酵母菌培养基和霉菌培养培养基的特殊用途基础培养基、加富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试剂或化学药品,使培养后会发生某种变化,从而区别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如鉴别大肠杆菌的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刚果红培养基。
3、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和,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以及的要求。
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在培养基中添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PH调至、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培养厌氧微生物则需提供条件。
5、E、coli指。
〖思考1〗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补充】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
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
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
二、无菌技术:1、关键防止的入侵。
围绕如何避免杂菌的污染展开。
2、无菌技术(1)对实验操作的、操作者的和进行。
(2)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和等器具进行。
(3)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附近进行。
(4)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相接触。
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分类、成分及用途,无菌技术等基本操作技术。
1.2过程与方法: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培养基的分类、成分及用途及无菌技术的操作2.2教学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
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
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课题背景到目前为止,几十项Nobel生理学和医学奖,化学奖都与微生物学有关。
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的分类见课件。
进行新课1.微生物基础知识微生物包括五类: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原生动物特点:结构都相当简单,个体多数十分微小.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有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且体内一般不含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1.培养基培养基(培养液)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液。
1.1培养基的类型和用途(1)按物理状态来分:培养基可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其中固体培养基用于菌种分离、鉴定菌落等。
(2)按功能来分,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3)按成分来分,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
1.1.1按物理状态来分1.液体培养基:增菌2.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纯化,增菌3.半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保种(可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保存菌种)思考:琼脂的来自哪种生物?从红藻中提取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有什么用途?用作为凝固剂1.1.2按功能来分1.选择培养基:回答下列培养基可以分离获得哪种微生物或细胞?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分离酵母菌、霉菌等真菌加入高浓度食盐的培养基: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加氮源的无氮培养基: 分离固氮菌不加含碳有机物的无碳培养基:分离自养型微生物加入青霉素等抗生素的培养基: 分离导入了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加入氨基喋呤、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分离杂交瘤细胞2. 鉴别培养基:回答下列培养基可以鉴别哪种微生物?加入伊红美蓝的培养基:鉴别大肠杆菌加入尿素酚红的培养基:鉴别尿素分解菌3.用途:选择培养基:筛选并选择培养某种微生物鉴别培养基: 用来鉴别某种微生物的存在1.1.3按成分来分1.合成培养基:根据细胞生存所需物质的种类和数量,用人工方法模拟合成的。
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其中包含的基本操作技术有培养基的制备、无菌技术操作以及纯化培养微生物,是生物科学、医学等领域最基本的实验技术,也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技术。
因此,“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选修教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高中生物选修Ⅰ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旨在为学生实践其他的关于微生物技术的实验做好铺垫,又由于本节内容位于传统的发酵技术之后,所以它是在传统的微生物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为微生物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可用“承前启后”这个词语来概括本课题的地位。
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2)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
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
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
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二理科普通班的学生,在学习完必修内容之后,已对生物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并对于微生物的认知已达到相关要求。
在学习完选修Ⅰ专题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之后,对于微生物的许多生物学特征等掌握更加透彻,也具有相应的逻辑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节课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很透彻。
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
课题:微生物地培养与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培养基地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地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实验思路地确定和形成地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地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无菌技术地操作教学难点:无菌技术地操作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传统发酵技术地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地发酵作用,其中地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地自然感染.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地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地纯度.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地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地培养和应用专题.<二)进行新课1.基础知识1.1 培养基地种类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等.〖思考1〗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地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凝固剂 .【补充】培养基地类型及其应用: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1.3 培养基除满足微生物生长地 pH 、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要求.【补充】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地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思考3〗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思考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 .活动2: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4 获得纯净培养物地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地入侵 .1.5 无菌技术包括:<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地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4)避免已灭菌处理地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1.6 比较消毒和灭菌<填表)<1)日常生活经常用到地是煮沸消毒法;<2)对一些不耐高温地液体,则使用巴氏消毒法<作简要介绍);<3)对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首先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等溶液以增强消毒效果,然后使用紫外线进行物理消毒.<4)实验操作者地双手使用酒精进行消毒;<5)饮水水源用氯气进行消毒.1.8灭菌方法:<1)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2)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3)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4)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思考6〗对接种环灭菌时要用酒精灯地充分燃烧层火焰灼烧可能伸入试管或培养皿地部位.〖思考7〗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摆得太挤,目地是避免妨碍热空气流通.〖思考8〗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地是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100k Pa,温度为121℃,并维持15~30 min;最后切断热源,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零时打开锅盖,其目地是防止容器中地液体暴沸 .【补充】培养基地配制原则:①目地要明确:根据培养地微生物种类、培养地目地等确定培养基地类型和配制量.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地浓度和比例要适宜.例如:碳氮比4∶1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谷氨酸少;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而谷氨酸合成量大增.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2.实验操作2.1 计算:根据配方比例,计算100mL培养基各成分用量.2.2 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时动作要迅速,目地是防止牛肉膏吸收空气中水分.2.3 溶化:①加水加热熔化牛肉膏;②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继续加热;③加入琼脂;④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地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2.4 调pH:用1mol/LNaOH溶液调节pH至偏碱性.2.5 灭菌:将配制好地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塞包扎后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所用培养皿用报纸包扎后用干热灭菌箱灭菌.2.6 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其过程是:①在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②右手拿锥形瓶,使锥形瓶地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③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思考1〗锥形瓶地瓶口通过火焰地目地是消灭瓶口地杂菌,防止杂菌感染培养基.〖思考2〗倒平板地目地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地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思考3〗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不能.空气中杂菌会在这些粘附培养基上繁殖,并污染皿内培养基.〖思考4〗配制斜面培养基中,试管要加塞棉塞地目地是保持通气并防止杂菌感染.〖思考5〗试管培养基形成斜面地作用是增大接种面积.2.7 接种2.7.1微生物接种地最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另外还有穿刺接种和斜面接种等.2.7.2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地操作,将聚集地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其操作步骤是: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地菌种试管地棉塞.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消灭试管口杂菌地目地.④将冷却地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取出一环菌种.⑤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⑦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第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向第二区域内划线.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第五区地划线与第一区划线相连.⑧将平板倒置放在培养箱中培养.〖思考6〗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地目地是消灭接种环上地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地目地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地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地目地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思考7〗在第1次划线后都从上次划线末端开始地目地是获得由单个细菌形成地标准菌落.2.7.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并将不同稀释度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当稀释倍数足够高时,即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地标准菌落.2.7.4系列稀释操作:①取盛有9mL水地无菌试管6支,编号101、102、103、104、105、106.②用灼烧冷却地移液管吸取1mL菌液注入编号为101试管中,并吹打3次,使之混匀.③从101倍液中吸取1mL菌液注入到编号为102试管内吹打均匀,获得102倍液.依此类推.〖思考8〗操作中试管口和移液管应在离火焰1~2cm处.整个操作过程中使用了1支移液管.3.结果分析与评价3.1培养未接种培养基地作用是对照,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3.2在肉汤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为圆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3.3培养12h和24h后地菌落大小不同<相同、不同);菌落分布位置相同<相同、不同).原因是时间越长,菌落中细菌繁殖越多,菌落体积越大;菌落地位置不动,但菌落数增多.〖思考9〗在某培养基上出现了3种特征不同地菌落,原因有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杂菌感染等.〖思考10〗频繁使用地菌种利用临时保藏法保存,长期保存菌种地方法是甘油管藏法.前者利用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保存在4℃冰箱中,每3~6个月转种培养一次,缺点是保存时间较短,容易发生污染和变异;后者将菌种与无菌体积等量混合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三)课堂总结、点评;有地碳3源同时是能源,如葡萄糖;有地碳源同时是氮源,也是能源,如蛋白胨.对于C选项,除水以外地无机物种类繁多,功能也多样.如二氧化碳,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地碳源;NaHC O3,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地碳源和无机盐;而NaCl则只能提供无机盐.对于D选项,无机氮源提供能量地情况还是存在地,如NH3可为硝化细菌提供能量和氮源.答案:D例2.下面对发酵工程中灭菌地理解不正确地是A.防止杂菌污染B.消灭杂菌C.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解读:灭菌是微生物发酵过程地一个重要环节.A说地是灭菌地目地,因为发酵所用地菌种大多是单一地纯种,整个发酵过程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杂菌),所以是正确地;B是错误地,因为灭菌地目地是防止杂菌污染,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只消灭杂菌,而是消灭全部微生物.C是正确地,因为与发酵有关地所有设备和物质都要灭菌;发酵所用地微生物是灭菌后专门接种地,灭菌必须在接种前,如果接种后再灭菌就会把所接菌种也杀死.答案:B综合应用例3.<1)右表培养基可培养地微生物类型是.<2)若不慎将过量NaCl加入培养基中.如不想浪费此培养基,可再加入,用于培养.<3)若除去成分②,加入<CH2O),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4)表中营养成分共有类.<5)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地是.<6)右表中各成分重量确定地原则是.<7)若右表培养基用于菌种鉴定,应该增加地成分是.解读:对于一个培养基,它能培养何种微生物,要看它地化学成分.当然这只适用于合成培养基,如果是一个天然培养基就不能从培养基地成分上区分它是培养何种微生物地.分析化学成分要从营养物质地类型出发.右表中地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氮源三类,缺乏碳源和特殊营养物质.对特殊营养物质,有地微生物是不需要地,但没有微生物是不需要碳源地.该培养基中没有碳源,说明培养地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获得碳源地,即可培养地微生物就是自养型微生物了.该培养基中加入了过量食盐,就可以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别培养基,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异养型微生物,这个培养基就还需要加入有机碳源.该培养基若加入<CH2O),培养基中就有了碳源,但除去成分②,却使培养基中没有了氮源,这时就只能用于培养固氮微生物了.对于菌种鉴定,往往用地是固体培养基,而表中没有凝固剂,需要加入常见地凝固剂——琼脂.答案:⑴自养型微生物⑵含碳有机物金黄色葡萄球菌⑶固氮微生物⑷3 ⑸调整pH ⑹依微生物地生长需要确定⑺琼脂<或凝固剂)<五)巩固练习1.不可能作为异养微生物碳源地是A.牛肉膏 B.含碳有机物 C.石油D.含碳无机物2.根瘤菌能利用地营养物质地组别是A.NH3,<CH2O),NaCl B.N2,<CH2O),CaCl2C.铵盐,CO2,NaCl D.NO2,CO2,CaCl23.配制培养基地叙述中正确地是A.制作固体培养基必须加入琼脂 B.加入青霉素可得到放线菌C.培养自生固氮菌不需氮源 D.发酵工程一般用半固体培养基4.自养型微生物与异养型微生物地培养基地主要差别是A.碳源B.氮源C.无机盐D.特殊营养物质5.下表是有关4种生物地能源、碳源、氮源和代谢类型地概述.其中正确地是母菌C.酵母菌、谷氨酸棒状杆菌 D.硝化细菌、根瘤菌6.甲、乙、丙是三种微生物,下表Ⅰ、Ⅱ、Ⅲ是用来培养微生物地三种培养基.甲、乙、丙都能在Ⅲ种正常生长繁殖;甲能在Ⅰ中正常生长繁殖,而乙和丙都不能;乙能在Ⅱ中正常生长繁殖,甲、丙B、甲、乙、丙都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C、甲是固氮微生物、乙是自养微生物、丙是异养微生物D、甲是异养微生物、乙是固氮微生物、丙是自养微生物7.微生物<除病毒外)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地生长和繁殖.下列有关微生物营养地说法正确地是A.乳酸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地碳源物质是相同地B.微生物生长中不可缺少地一些微量地无机物称为生长因子C.培养基中地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对微生物地增殖越有利D.生长因子一般是酶或核酸地组成成分,微生物本身合成这些生长因子地能力往往不足.8.某一种细菌株要从环境中提取现成地亮氨酸<20种氨基酸中地一种)才能生长,此菌株对链霉素敏感.实验者用诱变剂处理此菌株,想筛选出表中细菌菌株类型.根据实验年目地,选用地培养基类型是< )注:L—亮氨酸S—链霉素“+”—加入“—”—不加入S+将它们接种在A.加入氮源和杀菌剂地培养基上 B.不加入氮源和不加杀菌剂地培养基上C.加入氮源,不加杀菌剂地培养基上 D.不含氮源和杀菌剂地培养基上10.酵母菌培养液中常含有一定浓度地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微生物地生长,原因是A.碳源供应太充足 B.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C.改变了酵母菌地pH值 D.葡萄糖不是酵母菌地原料课后探究1、收集生活中与微生物有关地实例,并通过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解释2、我们打针输液时,首先要用酒精擦拭针刺处,为什么?★教后小记本节课可以通过生产实例导入,使学生认识在微生物地培养过程中,保持培养物纯净地重要性.在课堂上可以跳出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地主动性,让学生收集列举更多地生产生活中地实例,从中体会培养物纯净地重要性.当时由于微生物地微观性和危害性,一定要教育学生培养良好地卫生习惯.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_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三)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培养12h与24h后的大肠杆菌菌落的大小会有 明显不同,及时观察记录的同学会发现这一 点,并能观察到其他一些细微的变化。
人教版 选修一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背景
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前提: 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 如何获得纯净培养物? ①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②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
一 基础知识 (一)培养基
1.概念: 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 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4.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 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 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答: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
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5.怎么确定所倒平板未被杂菌污染?
无菌检查: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 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是否有菌落存在以 确定是否被污染或灭菌是否彻底。
2.类型:
按物理性质划分: 按化学成分划分: 按用途划分:
(1)按物理性质划分:
固体培养基
有无 凝固剂琼脂
液体培养基
分离 鉴定
工业 生产
菌落
1.定义: 单个
固体培养基上 子细胞群体
或少数菌体 大量繁殖
2.特征: 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透明度等。
3.意义: 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2)按化学成分划分:
(二)纯化大肠杆菌
菌落
1.定义: 单个
固体培养基上 子细胞群体
或少数菌体 大量繁殖 (肉眼可见)
2.特征: 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透明度等。
(二)纯化大肠杆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3.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提高其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固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摇瓶培养法等3.微生物的应用:在工业、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重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2.投影仪3.微生物培养设备4.微生物图片和视频资料五、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认知情况。
2.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验操作。
3.学生活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六、教学过程1.导入: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是什么,以及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2.讲授新课:通过投影仪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结合黑板讲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以及培养方法与应用。
3.巩固练习: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4.归纳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和完善学生的回答。
七、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讨论表现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在每个环节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改进建议。
八、作业布置1.完成教学PPT上的相关练习题。
2.搜集和整理有关微生物应用方面的资料,写一篇短文。
3.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意义,写一篇小论文。
九、教师自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需要多借助多媒体资源进行展示和讲解。
同时,需要加强实验操作环节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精品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2013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精品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第5课时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目标导航 1.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的有关内容。
2.了解消毒和灭菌常用的方法及二者的区别。
3.学会以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微生物培养与分离纯化的方法。
一、培养基与无菌技术1.培养基(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________________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
(2)成分:一般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对__________________(即生长因子)、________以及氧气的需求。
拓展深化(3)培养基的种类注意病毒目前不能利用人工培养基来培养,需接种在动、植物组织细胞中才能繁殖。
常用于培养病毒的是活鸡胚。
2.无菌技术(1)概念:防止一切外来杂菌的侵入,并保持灭菌物品及无菌区域不再被污染的方法,称为无菌技术。
注意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技术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菌技术的具体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________、操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进行清洁和消毒。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__________、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进行________。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___________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________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
(3)消毒和灭菌的概念①消毒:消毒是指使用________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②灭菌:灭菌是指使用__________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_____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高考新动向】1、微生物的分别和培育2、培育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3、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4、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余方面的应用【考纲全景透析】一、微生物的分别和培育1、微生物的营养:碳源、氮源、水、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1、培育基( 1)观点:人们依据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一样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生殖的营养基质( 2)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还需知足不一样微生物生长对 pH、特别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
(3)分类:固体培育基:含凝结剂,如琼脂液体培育基:不含凝结剂2、无菌技术(1)含义:指在培育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备杂菌污染的方法(2)重点:防备外来杂菌的入侵(3)方法:消毒:煮沸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差别消毒和灭菌3、纯化大肠杆菌以及菌种的收藏(1)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育基方法步骤:计算、称量、熔解、灭菌、倒平板。
(2)纯化大肠杆菌①原理:在培育基大将细菌稀释或分别成单个细胞,使其长成单个的菌落,这个菌落就是一个细胞生殖而来的子细胞群体。
②方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
( 3)菌种的收藏①短期保留:将菌种接种到试管的固体斜面培育基上4℃保留,菌种易被污染或产生变异。
②长久保留:-20℃甘油管在冷冻箱中收藏。
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别与计数1、分别的原理(1)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够分解尿素,是因为它们体内能合成脲酶。
这类物质在把尿素分解成无机物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
( 2)实验室中微生物的挑选应用的原理:人为供应有益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含营养、温度、pH等),同时克制或阻挡其余微生物生长。
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
3、细菌分别与计数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样品稀释→取样涂布→微生物培育→察看并记录结果→细菌计数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别1、纤维素酶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以为它起码包含三种组分,即 C1 酶、 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件选修1
生长 因子
生长必不 可少的微 量有机物
酶和核酸的组成成 维生素、氨基酸、碱
分
基等
营养 要素
含义
在生物体内含量 水 很高,在低等生
物体内含量更高
作用
主要来源
不仅是优良的溶剂, 而且可维持生物大分 子结构的稳定
无机 盐
为微生物提供除 碳、氮元素以外 的各种重要元 素,包括某些大 量元素
细胞内的组成成分, 生理调节物质;
A.制作固体培养基必须加入琼脂 B.加入青霉素可得到放线菌
导学号 06350102
C.培养自生固氮菌不需氮源
D.发酵工程一般用半固体培养基
[答案] C
[解析] 固体培养基需加入凝固剂,琼脂是常用的,但不
是唯一的,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发酵工程一般
用液体培养基。自生固氮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氨,故培
二、无菌技术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__杂__菌____的入侵。 2.消毒和灭菌 (1)消毒,常用方法有__煮__沸____消毒法、___巴__氏___消毒法和 __化__学__药__剂___消毒法。 (2) 灭 菌 , 常 用 方 法 : ___干__热___ 灭 菌 、 ___灼__烧___ 灭 菌 、 高__压__蒸__汽__灭菌。 三、纯化大肠杆菌的无菌操作 本实验使用__固__体____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可 分成_制__备__培__养__基___和___纯__化__大__肠__杆__菌____两个阶段进行。
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 源,酶的激活剂
(4)配制原则 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 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的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分 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的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 学成分的物质。 ②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③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 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最适pH分别为:~、~和~。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讲解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步骤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无菌操作的理解和掌握还不够熟练,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应用场景还不够了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培养基的选择和配置:了解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学会配置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
2.无菌操作技术:掌握无菌操作的原则,学会使用消毒剂和灭菌器。
3.微生物的接种方法:了解常见的微生物接种方法,如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4.微生物的分离:学会利用分离技术从样品中分离微生物。
5.培养和观察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的培养方法,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现象。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2讲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名师精选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
第二讲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一、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1.培养基(1)概念: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
(2)成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还要满足不同微生物生长对pH 、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需求(3)分类⎩⎪⎨⎪⎧固体培养基:含凝固剂液体培养基:不含凝固剂2.无菌技术3.纯化大肠杆菌(1)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流程:计算溶化(2)纯化方法⎩⎪⎨⎪⎧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细菌的分离和计数(1)菌种筛选:使用尿素是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培养。
(2)统计菌落数目:常用方法有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3)细菌分离与计数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配制培养基→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细菌的计数。
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1.纤维素酶(1)组成:一种复合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 1酶、C X 酶和葡萄糖苷酶。
(2)作用:纤维素――→C 1酶C X酶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
2.筛选方法(1)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即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
3.实验流程土壤取样:富含纤维素的环境选择培养:用选择培养基培养,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梯度稀释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1)根据物理状态的不同,培养基只有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两种类型。
(×) (2)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四种成分。
(√)(3)在配制培养基时,除满足营养需求外,还应考虑pH 、O 2及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
(√) (4)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
(√)(5)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
(√) (6)统计样品中的活菌一般用平板划线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无菌技术的操作教学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
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
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二)进行新课1.基础知识1.1 培养基的种类包括 固体 培养基和 液体 培养基等。
〖思考1〗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 多糖 ,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 凝固剂 。
【补充】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1.2 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包括 水 、 无机盐 、 碳源 、 氮源 四类营养成分。
〖思考2〗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C 、H 、O 、N 、P 、S 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基本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以上。
【补充】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
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
含有C 、H 、O 、N 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
1.3 培养基除满足微生物生长的 pH 、 特殊营养物质 和 氧气 等要求。
【补充】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的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思考3〗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 糖 、 维生素 和 有机氮 等营养物质。
〖思考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 维生素 ,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 调节为 酸性 ,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 调节为 中性或微碱性 。
标准 培养基类型 配制特点 主要应用 物理性质 固体培养基 加入琼脂较多 菌种分离,鉴定,计数 半固体培养基 加入琼脂较少 菌种保存 液体培养基 不加入琼脂 工业生产,连续培养 化学组成 合成培养基 由已知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明确 菌种分类、鉴定 天然培养基 由天然成分配制而成,培养基成分不明确 工业生,产降低成本 目的用途 鉴别培养基 添加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剂 菌种的鉴别 选择培养基 添加(或缺少)某种化学成分 菌种的分离活动2: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4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1.5 无菌技术包括:(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4)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思考5〗无菌技术除了防止培养物被污染外,还具有的目的是防止感染实验操作者。
1.7 消毒方法:(1)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是煮沸消毒法;(2)对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则使用巴氏消毒法(作简要介绍);(3)对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首先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等溶液以增强消毒效果,然后使用紫外线进行物理消毒。
(4)实验操作者的双手使用酒精进行消毒;(5)饮水水源用氯气进行消毒。
1.8灭菌方法:(1)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2)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3)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4)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思考6〗对接种环灭菌时要用酒精灯的充分燃烧层火焰灼烧可能伸入试管或培养皿的部位。
〖思考7〗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摆得太挤,目的是避免妨碍热空气流通。
〖思考8〗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100k Pa,温度为121℃,并维持15~30 min;最后切断热源,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零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容器中的液体暴沸。
【补充】培养基的配制原则: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
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
例如:碳氮比4∶1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谷氨酸少;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而谷氨酸合成量大增。
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2.实验操作2.1 计算:根据配方比例,计算100mL培养基各成分用量。
2.2 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
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时动作要迅速,目的是防止牛肉膏吸收空气中水分。
2.3 溶化:①加水加热熔化牛肉膏;②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继续加热;③加入琼脂;④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
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2.4 调pH:用1mol/LNaOH溶液调节pH至偏碱性。
2.5 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塞包扎后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所用培养皿用报纸包扎后用干热灭菌箱灭菌。
2.6 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
其过程是:①在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②右手拿锥形瓶,使锥形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③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
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思考1〗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的目的是消灭瓶口的杂菌,防止杂菌感染培养基。
〖思考2〗倒平板的目的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
〖思考3〗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不能。
空气中杂菌会在这些粘附培养基上繁殖,并污染皿内培养基。
〖思考4〗配制斜面培养基中,试管要加塞棉塞的目的是保持通气并防止杂菌感染。
〖思考5〗试管培养基形成斜面的作用是增大接种面积。
2.7 接种2.7.1微生物接种的最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另外还有穿刺接种和斜面接种等。
2.7.2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其操作步骤是: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
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
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消灭试管口杂菌的目的。
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取出一环菌种。
⑤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
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
⑦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第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向第二区域内划线。
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
注意不要将第五区的划线与第一区划线相连。
⑧将平板倒置放在培养箱中培养。
〖思考6〗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思考7〗在第1次划线后都从上次划线末端开始的目的是获得由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
2.7.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并将不同稀释度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当稀释倍数足够高时,即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
2.7.4系列稀释操作:①取盛有9mL水的无菌试管6支,编号101、102、103、104、105、106。
②用灼烧冷却的移液管吸取1mL菌液注入编号为101试管中,并吹打3次,使之混匀。
③从101倍液中吸取1mL菌液注入到编号为102试管内吹打均匀,获得102倍液。
依此类推。
〖思考8〗操作中试管口和移液管应在离火焰1~2cm处。
整个操作过程中使用了1支移液管。
3.结果分析与评价3.1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作用是对照,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3.2在肉汤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为圆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
3.3培养12h和24h后的菌落大小不同(相同、不同);菌落分布位置相同(相同、不同)。
原因是时间越长,菌落中细菌繁殖越多,菌落体积越大;菌落的位置不动,但菌落数增多。
〖思考9〗在某培养基上出现了3种特征不同的菌落,原因有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杂菌感染等。
〖思考10〗频繁使用的菌种利用临时保藏法保存,长期保存菌种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
前者利用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保存在4℃冰箱中,每3~6个月转种培养一次,缺点是保存时间较短,容易发生污染和变异;后者将菌种与无菌体积等量混合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
(三)课堂总结、点评(四)实例探究例1.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凡碳源都提供能量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解析: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有较大差别,要针对微生物的具体情况分析。
对于A、B选项,它的表达是不完整的。
有的碳源只能是碳源,如二氧化碳;有的碳源可同时是氮源,如NH4HCO3;有的碳源同时是能源,如葡萄糖;有的碳源同时是氮源,也是能源,如蛋白胨。
对于C选项,除水以外的无机物种类繁多,功能也多样。
如二氧化碳,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的碳源;NaHC O3,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的碳源和无机盐;而NaCl则只能提供无机盐。
对于D 选项,无机氮源提供能量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如NH3可为硝化细菌提供能量和氮源。
答案:D例2.下面对发酵工程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防止杂菌污染B.消灭杂菌C.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解析:灭菌是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A说的是灭菌的目的,因为发酵所用的菌种大多是单一的纯种,整个发酵过程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杂菌),所以是正确的;B是错误的,因为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只消灭杂菌,而是消灭全部微生物。
C是正确的,因为与发酵有关的所有设备和物质都要灭菌;发酵所用的微生物是灭菌后专门接种的,灭菌必须在接种前,如果接种后再灭菌就会把所接菌种也杀死。
答案:B综合应用例3.右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成分,请据此回答:(1)右表培养基可培养的微生物类型 是 。
(2)若不慎将过量NaCl 加入培养基中。
如不想浪费此培养基,可再加入 , 用于培养 。
(3)若除去成分②,加入(CH 2O ),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 。
(4)表中营养成分共有 类。
(5)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 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