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教学设计及说明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4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
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学具准备:尺子、方格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小一些)问:后面的同学看得清楚吗?老师把它变得大一些。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照片,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呢?图1:把长拉大,宽不变图2:把宽拉长,长不变图3:把原图按一定的比放大学生观察后得出:图3没有发生变化。
师:图1和图2从视觉上看出已经把形状改变,而图3在视觉上看出没有改变原图的形状,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验证。
二、操作验证1、探究图形放大的变化规律(1)出示原图和图3师:这两张是原来的图形和放大后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幅图形思考:放大后的图形的长与原来图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总结交流:①放大后的长是原来长的2倍,宽是原来宽的2倍。
②放大后的长与原来长的比是2:1,宽与原来宽的比是2:1师:观察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2:1表示哪两个量的比呢(也可以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引出对应边)师引导小结:放大后图形与原来图形对应的边的比是2;1师:当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时,我们就说把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了。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图形的放大。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师:如果要把这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该怎么做呢?2、尝试操作,加深理解。
(1)想自己试试放大一个图形吗?出示例2(按3:1的比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学生在课本上一画,指名说怎么样画的,集体核对,师演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说明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与说明钱峰杰【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
【教材简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一种变化方式,教材联系“倍”和“比”的知识,揭示图形放大的含义。
学生用“倍”描述、用“比”表示都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
教材归纳学生的思考,指出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在这一段话里,揭示了图形放大的具体含义,示范了图形放大的规范表述。
认识了数学意义上图形的放大,对图形缩小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
在对图形放大和缩小概念的学习理解之后,教材安排了在方格纸上画放大与缩小后的图形这一操作活动,加强了学生对图形放大、缩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把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感受数学定义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数学意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正确描述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比例,体会图形相似,明确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只变大小,不变形状。
【教学过程】一、准备和导入1.课前准备:播放2段搞笑的广告视频。
是什么广告?(照相机)2.导入: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风景,难忘的瞬间记录下来,钱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珍藏的照片,想看吗?(呈现照片,缩小版的)学生看照片,发现太小,看不清楚。
[设计说明:用2段广告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用一张照片引出学生对“放大”的需求。
]二、认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意义1.看得清照片里的人么?看不清怎么办?(看不清楚,需要放大。
)(板书:放大)2.横拉-纵拉-斜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张照片你认为哪一张照片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呢?为什么?(横拉变胖,纵拉变瘦,只有斜着拉才是正好的;第三张斜拉的照片才是数学意义上的放大,因为长宽都放大了。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
它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
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
笔者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
就本课而言“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性是指图形变换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9-60例四【学情与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教材编排是学生在六年级分阶段学习了比、比例及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后,作为比例的应用第二课时进行教学的。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在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是不明确的,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物体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1.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改变,形状没有发生改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作业纸【教学过程】1.回顾旧知,发现引入(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与变换”的领域里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图形的轴对称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这里有一张老师好朋友的照片,(课件出示教师照片)老师又另外给他放大了三张。
①上面三幅图中,哪一幅与原图最像?②为何都选择第三幅?三幅都是变大的,那第一幅是怎么变大的?第二幅和第三幅呢?(抓住要点:形状不变)【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化的知识之间必定存在着空隙和差距,只有填补空隙和弥补差距,才能把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化、课堂化,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整理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这是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新授部分的两次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例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五、教具、学具准备:16开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它的照片,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2、联系生活实际。
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1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14)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图形的知识,如直线、射线、角等,但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可能还没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逐步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
2.学会使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3.能够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 教学重难点1.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原理。
2.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图形素材。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例如:“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情况?是怎样解决的?”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放大与缩小的例子,如衣服的放大、地图的缩小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实践操作。
每组选择一个图形,使用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练习题。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学生对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应用。
例如:“你们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知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探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重点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游戏导入1、游戏:“猜猜我在哪”教师利用幕布将屏幕遮挡,回答对问题,可以拉开幕布一部分。
再将照片进行缩小,最终呈现出完成的照片。
2、教师利用手机进行拍照,导入电脑中,插入到屏幕中,为了看清楚每个同学的表情,要将照片进行放大。
活动2【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找出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例子,明确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形状不变、大小改变师:刚才对照片进行了放大和缩小,其中生活中还有许多放大和缩小的例子,请你根据课前预习说出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
师:这些“放大”和“缩小”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板书特征活动3【导入】明确教学重点师:今天主要研究的是已经学过的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请学生在白板中边介绍边画出图形。
根据你的课前预习,把这些已学过的图形进行排序排序。
活动4【活动】正方形的放大与缩小展示方格纸中的教师克隆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正方形,将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让学生观察两个正方形边长的变化,讲解这样的变化是将正方形按“2:1放大”。
再将正方形的边长缩小到原来的 ,让学生观察,同时讲解这样的变化是将正方形按“1:2缩小”。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放大与缩小都是按比例放大和缩小的。
请你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3:1放大后的图形。
活动5【活动】长方形的缩小教师按学生的排序继续出示长方形,组织学生在小组中探究长方形按4:1缩小的方法,再随机点名出一个学生利用白板讲解画图过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
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3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5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
3、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重点把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方格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课前口算。
二、设情境、导新课。
(1)放大现象。
老师前几天拍了几张照片,拿来给同学们欣赏一下。
(出示缩小后的图片)师:能看清吗?太小了看不清怎么办呢?(生:用鼠标拖拉放大图片。
)师把图片慢慢放大,放大到原来的3倍。
师:现在能看清楚了吗?是什么?漂亮吗?师: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物体很小,我们要看清楚它们就要通过什么办法呢?(板书:放大。
)(2)缩小现象。
师:还想看照片吗?(出示一张放大得看不清的相片)师:看得清吗?怎么办?2、教学例4。
(1)出示图形。
按2∶1画出下面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①审题:这里有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格?师: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同桌互相说说。
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教师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说明。
师:按2∶1放大图形也就是图形的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②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作业纸上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作品,让一生上台说说自己的思路。
(2)如果换成长方形和三角形,你们有信心吗?①出示图形。
师:长方形可以怎样按2∶1放大?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能直接数出多少格吗?怎么办?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方法:把两条直角边放大2倍。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一画吧。
学生画图,教师巡视。
②展示学生作品,集体订正。
师:刚才,在画直角三角形的时候我们只扩大了两条直角边,斜边是否也变为了原来的2倍?谁来验证一下?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好呢?请一生上台用尺子量一量的方法验证,发现放大后的斜边长度是放大前的2倍。
(3)讨论。
(出示放大前和放大后的三组图形。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汇报结论。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精选五篇)第一篇: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59--60。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比例的实际应用,有了前面所学知识做基础,学生能较容易的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特征,在画图时学生对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线段进行放大或缩小感觉难度不大,但是倾斜线段的缩放可能会感到无从下手。
六、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2﹚比的意义﹙3﹚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2.原型:﹙1﹚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例4﹚﹙2﹚按3:1将放大后的图形进行缩小。
3.探究的问题:﹙1﹚如何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2﹚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七、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老师这儿有几张精美图片,同学们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内容)2.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二)探究与解决: 1.教学例4: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观察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1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12)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知、命名和分类等基本知识。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经验,如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看图纸等。
因此,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能够将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灵活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相关的图形教具,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尺子、铅笔等学习用品。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如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动画演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设计、服装设计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与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关系。
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精选12篇)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它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征就是“形状不变、大小改变”。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您。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把一个三角形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春天到了,同学们想不想春游?还记得我们去年在哪里玩的吗?(尧帝公园)老师这有一张我们去年春游的合影照片,一起来看一看吧。
1、(出示第一张,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人物的脸面)提问:“你有什么想法?”(生:太小了)“怎么办?”(放大)2、(出示放大后的第二张,画面很大,只能看到照片的局部画面)提问:“这下怎样?”(生:太大了)“怎么办?”(缩小)师:好,听你们的,是这样吗?(横向缩)生:不是。
师:这样呢?(纵向缩)生:不是。
师:怎么都不行?生:照片只是一边缩就会变得很扁或很瘦长,看起来很奇怪。
师:也就是说,照片在放大或缩小时要不改变原有的形状,可是怎样才能不改变原照片的形状呢?生1:把长和宽都放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生2:将照片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3、揭示课题:看样子图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调至合适的大小,这样我们看起来才会觉得更舒服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只改变画面的大小,却不改变画面形状的图形缩放有着怎样的规律。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学生的熟悉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举例:若一个正方形边长为2cm,放大后的边长为4cm,学生需理解放大比例为2:1。
(3)运用放大与缩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地图、照片等实际场景的能力。
举例:根据地图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调整照片尺寸,使之符合相框大小。
(3)空间观念的培养:部分学生对图形在空间中的变化缺乏直观感受,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培养。
举例:通过折叠、剪裁等动手操作,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4)解决实际问题时,分析比例尺的应用: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根据比例尺进行计算,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使用比例尺。
举例:在制作比例尺地图时,如何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确定图形在图纸上的大小。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和计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于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部分学生容易混淆,特别是在面积的计算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和认识这一概念。
其次,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会导致小组整体成果不够完善。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2.教学难点
(1)理解放大与缩小的比例关系:学生容易混淆放大与缩小的比例计算,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
举例:放大2倍的图形,其面积实际上是原来的4倍,而非2倍。
(2)运用数对表示图形放大与缩小后的位置变化:对于数对的概念和运用,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困难。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与说明
周洁(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21441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例1,例2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感知图形放大后是否变形谈话:在电脑上用鼠标拖动,可以放大图片。
(操作演示随意放大和按比例放大)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更喜欢第二种,因为图形虽然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
追问:你能具体说说形状没变是什么意思吗?(出示不按比例放大的图)这样放大的话,形状变了吗?明确:像第二次放大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说图形形状没变,而且也没有变形;而第一次放大,图形变形了。
揭题:看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还存在许多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说明:在数学领域里,图形的放大、缩小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有所不同。
生活中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而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还必须是图形各条边按相同的比例变化。
这些区别体现在这节课里,就是学生关于“形状不变”的表述问题。
形状,是指物体的外形。
本课研究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不管是否按一定的比进行,都仍是长方形或特殊的长方形,从这个意义上说,形状始终没变。
那么,学生观察两幅图后得到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在表述上就有所歧义了,在学生的层面上,他们理解的“形状不变”,不是长方形没变,而是图形没有变形。
所以在课的开头就明确,(按一定的比放大)“形状没变,也没有变形”,而不按一定的比放大图形就变形了。
在后面的语言描述中,规范语言的表述,用“变形”和“不变形”来说明两者的区别,也使本课教学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中的区分开来。
]二、初步认识图形的放大提问:(在按比例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中标出数据)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幅图的长有什么联系?宽又有什么联系?说明:现在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的长的2倍,现在长方形的宽是原来长方形的宽的2倍。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7)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7)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图形的认知和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是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提高观察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规律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PPT、实物模型等。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如图片的放大与缩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定义和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教师给出的任务,运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完成实际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同时,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2023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共四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下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稿(一)一、说教材《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和缩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再让学生经历按指定的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操作过程,借助图形的直观变化,帮助学生感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操作探究中,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思考、操作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概括抽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图形放大或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体会图形相似的特点。
教具、学具:实物投影、课件;答题卡、三角板、直尺、量角器。
四、说教学过程:一)、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揭示课题:1.借助实物投影放大、缩小。
在一张纸上写着我的生日,同学们,一起看看,知道我的生日了吗?(字很小,看不清)怎么办呢?(放在实物投影上放大)放大到看不清了,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在把它缩小。
知道我的生日了吗?2.感知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
看来呀,我们借助实物投影,我们可以把字放大或缩小。
想一想,在生活中,你们见到过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一些放大、缩小的实例)3.揭题: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还有很多很多,下面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平面图形入手研究。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一起来看学习目标:1、认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师:目标明确了,要实现本节课的目标,还要靠大家的自学,你们有信心完成吗?三)、出示自学指导:认真看P60页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2:1放大是什么意思?是把它们的什么放大了?2:1是谁与谁的比?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2、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呢?四).先学学生认真看书,师巡视,确保人人都在认真看书。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体会合作、交流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2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于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学生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并不陌生,对生活中应用放大与缩小的实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镜等等。
但是对于图形基本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具体方法不明确。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将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刘老师的照片,想看一看吗?出示照片师:学校要将优秀班主任的照片放大张贴出来,你想替刘老师挑选哪一张?2、师:对这三张放大的照片,你有什么想说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大小改变而形状不变”的放大与缩小中的规律。
(去掉另外两张照片)(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活动2【讲授】二、认识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1、认识放大。
(1)测量并出示数据。
师:要研究这两张照片之间的变化规律,我们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测量并出示数据。
(2)找关系。
师:观察这两张,放大后的长与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放大后的宽呢?小组之间说一说,指名汇报小结板书:那也就是放大后的每条边是原来的2倍师:刚才这位同学是用倍数来说的,还可以怎样描述它们的关系?小结板书:放大后与原来对应边的比是2:1。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4)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对原有图形的尺寸进行扩大或缩小的操作,并能运用相应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几何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实际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他们能够识别和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并且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然而,对于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够运用相应的数学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和自信心,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概念,掌握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相应的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过程,并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操作法:教师提供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和实际体验,加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理解。
3.交流法:教师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总结法: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能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2篇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怎样才能看清呢?生会说把图片放大,(板书:放大)教师将照片放大,使学生看清照片。
拍摄照片是什么现象?(板书:缩小)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
(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
(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
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
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
(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
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
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确定图形位置的重要点再画出其他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教学设计及说明【设计背景及思考】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苏教版第十二册《比例》单元的第一课时,一个空间领域的知识点,却被安排在了数与代数领域,让第一线的教师捉摸不透编者的意图。
但细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教材的编排都是螺旋交替的,相互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从整个教材的体系来看,本课是为后面的比例概念的建立作铺垫的,在解比例、比例尺的教学中更能体现其重要性,也与今后的相似图形都是有联系的。
把这个知识点安排在这更体现了图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正是没有真正的领会到编者的意图,因此对本课的教学也只是停留在操作的层面上,强调让学生动手画出图形放大、缩小后的图形,而对于放大或缩小的概念的理解却一带而过,不够深入。
在学这个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移和旋转,接触到了图形的变化,在生活中也常有把物体、图形“变大”的经验。
但对“变大”与“放大”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容易把图形的面积变大这个非本质属性当做图形放大的本质。
因此如何让学生建立对应边同时放大或缩小,是这节课的难点之处。
我设计本课时,先通过对图形变化的比较,引出对图形变大后形状改变、形状不变现象的思考,通过对变化后图形与原图长、宽数据对比分析,体会变化后图形与原图对应边的比不同形状会改变,对应边同时扩大或缩小图形形状不变,从而真正理解图形放大、缩小的意义。
【教学设计与说明】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学过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说一说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后得到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没变?
(位置变了,形状没变)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图形的变化。
二、探究新知
1、(1)情景再现,激发探究兴趣。
出示原图
原图图1 图2 图3
师:这里有一张照片,老师把它变化一下,出示图(1)。
你有什么想说的?
(图形变大了,形状变了)
出示图(2)师:这幅图有什么变化?(图形变大了,形状变了)
出示图(3)师:这样呢?与刚才的两幅变大的图比,有什么不同?
(图形变大了,形状不变)
师:三幅图,都把原来的图变大了,可变大后图1、图2形状变了,而图3形状去没有变,这是为什么呢?看来把图形变大还隐藏着许多奥秘。
到底有怎样的秘密呢?我们一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图像的变化,呈现图形变大的后,有时形状会变,有时形状不变,通过对比引发学生对这种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图形变化规律的愿望。
】(2)探究放大的缘由。
师:要研究变化后的图与原图的关系,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数据?出示数据。
师:观察图1是怎么变大的呢?它与原来的图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说一说,交流
(变化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
变化后的宽和原来的宽的比是1:1 。
)
师:观察图2是怎么变大的呢?它与原来的图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说一说,得出结论。
(变化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1:1,
变化后的宽和原来的宽的比是2:1)
师:观察图3是怎么变大的呢?它与原来的图相比,有什么变化?
学生说一说,交流:
(变化后的长和原来的长的比是2:1,
变化后的宽和原来的宽的比是2:1。
)
(3)教学“放大”。
师:通过我们对三幅图与原图的的对应边的比的研究,你有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对应边的比不一样,图形变大后会变形。
师: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的2:1是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对应边”的?
师:如果要把这张图片按3:1放大,该怎么办呢?
生说一说。
师:你认为还可以把这个图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时要注意什么?
生自由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对应边数据的比,使学生感受到对应边的变化,从而明确图形的变大后对应边的比不同就会变形,对应边的比相同图形不会变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放大的含义,明确放大图形要把对应边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
】
2、辨析深化。
下面各图中哪个图形是由图1放大得来的?
1 2
3 4
5
(1)学生辨别,并说出过程。
图2的长与图1的长的比是3:2,图2的宽与图1的宽的比是1:1,对应边的比不同,不是放大。
图3的长与图1的长的比是3:2,图3的宽与图1的宽的比是3:2,对应边的相同,图3是图2按3:2放大得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2、图3的判断,使学生在正、反两种例子的判断中深刻体会到“对应边的比相同”的含义,深化图形放大的感念。
】
(2)探究1:1的情况。
师:图4和图1有什么关系?
图4的长与图1的长的比是1:1,图3的宽与图1的宽的比是1:1,和图1一模一样。
【设计意图:图形的变化有放大,有缩小,同时也有不变,让学生体验不变情况下对应边的比,使学生对“对应边”的变化与图形的变化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理解。
】
3、教学缩小。
师:为什么没人说图5呢?图5是放大吗?你认为是把原图按怎样操作变化得来的?
生观察交流:
变化后的长与原来的长的比是1:2,变化后的宽与原来的宽的比是1:2,是按1:2缩小得到的。
师指出:图形不仅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
你认为把一个长方形缩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还可以按几比几来缩小一个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刚学的探究放大的研究方法,迁移到图形的缩小上,理解图形缩小也要把对应边按相同的倍数同时缩小,并建立图形缩小的感念。
】
4、小结。
现在,你知道怎么去放大或缩小一个图形了么?
5、判断:把一个图形按下列比进行操作,是放大了还是缩小了
8:1 1:10 1:1 3:7 4:3
师:你是怎么判断的?有什么秘密在里面?
(前项大于后项就是放大,反之就是缩小;比值大于1就是放大,比值小于1就是缩小)【设计意图:通过对按几比几放大、缩小的研究,清楚什么比是放大,什么比是缩小,在辨析过程中体会放大、缩小的意义。
】
三、学以致用。
师指出:当观察或研究一些非常细微、甚至肉眼不能看清的物体时,如:细菌以及一些细小的零件,人们需要把它按照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以便观察研究。
同样,在绘制地图、制作航模的时候,又需要把原物按照一定的比缩小。
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想当一次小科学家么?
1、
学生先说一说是放大还是缩小,然后画一画。
全部交流,说一说过程。
2、按2: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画图中体会如何放大、缩小,进一步体会对应边要同时放大、缩小。
】
四、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觉得有哪些收获?
其实在把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后,不但图形的对应边发生了变化,而且面积也发生了变化,面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我们以后再研究。
板书设计:
形状改变形状不变
对应边的比不同对应边的比相同
变化后的长:原图的长2:1 放大2:1
变化后的宽:原图的宽1:1 8:1
4:3
……
不变1:1
缩小1:2
1:10
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