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doc

合集下载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回延安1942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胜利结束了长征,抵达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

延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驻地,这段历史被后人总结为“延安时期”。

延安这座小城市因其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闻名于世。

延安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偏僻,但却孕育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和意识形态。

在延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理论和政策,如毛泽东思想和整风运动等,为中国共产党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统一的时期,期间党内的派系问题得到了解决,党的纪律也得到了加强。

胜利结束长征后,红军对外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威慑力量,对内做到了全面的整训和整编。

延安时期,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纷纷来到延安,接受党的培训和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建立了完善的党组织和决策机构,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

延安时期为全党树立了扎根人民、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强调了党与人民的联系,使党员干部时刻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延安时期,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党组织开展了土地改革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促进了群众的觉醒和团结。

延安时期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于,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成功范例。

通过整风运动等方式,延安整顿了党的纪律和作风,进一步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

回望延安这段历史,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弘扬延安时期的精神。

延安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指南。

延安精神鼓舞着我们时刻保持着为人民、为国家的初心和使命,不断追求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尽管延安时期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延安的精神在今天仍然历久弥新。

12.部语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12.部语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12.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1.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获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创作背景:诗歌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和工作。

1956年,诗人在阔别多年之后重返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写出了这首诗。

诗人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字词积累】1.字音:搂lǒu 定糜méi子满窑yáo 脑畔pàn 眼眶kuàng杜甫 fǔ川羊羔羔 gāo 宝塔tǎ山油馍 mó炕kàng上2.多音字:铺:pū铺开;pù店铺。

肚:dǔ羊肚;dù肚子。

糜:méi糜子;mí糜烂。

3.形近字:揣chuāi着;喘chuǎn气;踹chuài开;湍tuān急;颛zhuān顼xū。

厉害;历史;。

糜méi子;靡mí费。

油馍mó;模mó范。

窑yáo洞;地窖jiào。

眼眶kuàng;框架kuāng 。

树梢shāo;捎shāo带;俊俏;峻峭qiào;讥诮qiào;口哨shāo;艄shāo公。

12.部语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12.部语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

12.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大全【文学常识】1.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获斯大林文学奖。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2.创作背景:诗歌写于1956年。

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和工作。

1956年,诗人在阔别多年之后重返延安,受到延安人民的热烈欢迎,也看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激起昂扬的诗情,写出了这首诗。

诗人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3.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字词积累】1.字音:搂lǒu 定糜méi子满窑yáo 脑畔pàn 眼眶kuàng杜甫 fǔ川羊羔羔 gāo 宝塔tǎ山油馍 mó炕kàng上2.多音字:铺:pū铺开;pù店铺。

肚:dǔ羊肚;dù肚子。

糜:méi糜子;mí糜烂。

3.形近字:揣chuāi着;喘chuǎn气;踹chuài开;湍tuān急;颛zhuān顼xū。

厉害;历史;。

糜méi子;靡mí费。

油馍mó;模mó范。

窑yáo洞;地窖jiào。

眼眶kuàng;框架kuāng 。

树梢shāo;捎shāo带;俊俏;峻峭qiào;讥诮qiào;口哨shāo;艄shāo公。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微课精讲+知识点习题

知识点汇总1.《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回延安》(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回延安》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信天游刘成章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文本解读课件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回延安文本解读课件

•D.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排斥又息息相关,表现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引述古代先贤关于文化多样性的见解,目的在于引出自己的主张。
•B.选文以人类文化发展中交流的广泛性,来论证文化交流互鉴对人类进步的意义。
•C.选文以尊重文化多样性为前提,逐层深入地论证了有关文化交流互鉴的观点。
•D.鲁迅和拜伦的事例,旨在证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只会使本民族的精神更加彰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世界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互鉴缺失,人类文化的繁荣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B.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能丰富各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将推动大同社会的到来。
•C.只有讲究方法,民族文化才不会在交流互鉴中失去特色,背离自身发展的需要。
•pMrUkz16l7zcvbm,mrtdpMrUkz16l7zcvbm,mrt长期发展进程中,中国国画还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受西方油画的影响要比受印度绘画的影响更大。但是,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未因此荡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再看 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名字来自俄罗斯作家果戈里的同名小说,但内容是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英国诗人拜伦的《曼弗雷德》,显然受到德国文学家歌德《浮士德》影响,但作品中并没有一点德国精神,而是洋溢着英国精神。
•(摘编自吴元迈《文化在多样性基础上交流互鉴》)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文化,自上古时期发展至今,始终保持着多样与交融相结合的态势。
•B.中华文明与东、西方不听文明的每一次碰撞,都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梳理回延安【字音】白羊肚(dǔ)糜(méi)子【注释】宝塔山:在延安城东南,因山上建有宝塔而得名。

杜甫川:延安城南的一条小河。

柳林铺:延安城南的一个村子。

1956年,诗人和其他代表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那里受到群众的欢迎。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因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

二十里铺:延安城东的一个村子。

1945年诗人和其他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粘性的黍类谷物。

米酒油馍:黍米酿的酒和油炸的黍米面饼。

脑畔上: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鸡毛信: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社主任: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

杨家岭:延安城北的一个村子,1938年11月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枣园:在延安城西北,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地方。

赤卫军:即“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内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

【作家、作品简介】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山东枣庄台儿庄人)人。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和戏剧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等职务。

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有名的诗篇。

诗集有《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创作背景】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2回延安含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2回延安含教学反思

第二课回延安【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诗歌,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语言艺术特色。

2.抓住关键句,学习这首诗是如何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

3.整体把握文意,体会诗歌字里行间所深寓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会想起什么呢?对,我们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其中的一位——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教学新课1.作者及作品背景。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有诗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再见曾经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一时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2.民俗文化知识简介。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

目标导学一:品读诗歌,概括内容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全诗的感情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各层次应读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层:激动、跳跃;第二层:深厚;第三层:真挚、亲切;第四层:热情、明快;第五层:激越、昂扬。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赏析诗歌炼字(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赏析诗歌炼字(解析版)

02、回延安——群文阅读一字见工拙, 赏析诗歌炼字《回延安》这首诗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其中一些动词的运用非常精练。

如“一头扑在亲人怀”的“扑”字,动作迅速,而且热烈,表现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的喜悦心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亲人们迎过延河来”的“迎”,也都用得十分传神。

【考点解读】阅读诗歌, 赏析炼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 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同时,赏析炼字也是中考诗歌阅读中一个重要的考点。

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试分析句中“XX”字的妙处。

2、诗中的“XX”字历来为人称道, 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诗句中的“XX”字能不能换成“XX”字? 为什么?【技法点拨】赏析炼字这类题要求品味经诗人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诗句中,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来分析。

一般答题思路:1、字不离句.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句不离篇.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般答题模式: 含义+文意+表达作用或主旨情感。

【真题演练】(一)窗花耿翔①在大雪封山的日子里,是这些贴得红堂堂的窗花告诉我,在被雪埋得很深很死的山坡上,还有人家。

或许是命里有缘,每次到陕北,都能遇上一些让我动心的剪纸人,并且在回城后很长的时间里,都一心想着她们的面容。

就是这次踏雪北上,在除了雪的白色几乎无别的色泽可寻的时候,也有一些生动极了的窗花,会突然从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亮在一条村道上。

②说句真话,最初让我倾倒,并把窗花看得神物似的,是在好奇地抓住一位剪纸老人的双手的那一次。

现在坐下来,坐在这一目了然的雪原上,用没有尘土的心想一想,我迎着风的脊背,也会冒出一层很热的汗来。

那时,我就等在她的对面,看她像侍弄土地一样,在一块红纸上剪些什么。

一剪一剪,随着一阵嚓嚓的剪刀之声,红粉似的纸屑,落了一怀。

她每动一次剪刀,我的心都会收缩一次。

在陕北,能让心一次次收缩的东西太多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第2课《回延安》知识梳理

回延安【原文】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956年3月9日, 延安【字音】白羊肚(dǔ)糜(méi)子【注释】宝塔山:在延安城东南,因山上建有宝塔而得名。

杜甫川:延安城南的一条小河。

柳林铺:延安城南的一个村子。

1956年,诗人和其他代表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在那里受到群众的欢迎。

白羊肚手巾:白毛巾。

因毛巾很像翻过来的羊肚,所以有的地方把白毛巾叫作“白羊肚手巾”。

第2课《回延安》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信天游,民俗风。 这首诗歌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展示了 浓郁的陕北民俗风情。
“信天游”,是一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 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小曲子”,是生活在 陕北的人们都熟悉的一种旋律,它奔放热烈, 感情浓郁,扣人心弦,回肠荡气,充满了高 原的苍凉质朴。
“信天游”的产生有很强的地域性。由于 陕北地处高原,过去交通不便,生产全靠脚 夫牵着驴骡驮运,脚夫们长期走在寂寞的山 水沟壑间,便以歌唱自娱。后成为陕北人表 情达意的民歌。还渗透进日常生活:货郎用 歌声来叫卖,农民用歌声来祈雨,年节用歌 声来庆祝助兴。 也正因为如此,贺敬之的 《回延安》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成为传世 的经典。
么内容?情感有怎样细微的变化?
叙事
抒情
一、(回)延安 ------ 激动喜悦
二、(忆)延安 ------ 感激怀念
三、( )延安 ------
四、( )延安 ------
五、( )延安 ------
2.概括各部分要点
围绕“回延安”,作者在每个部分侧重叙写了什
么内容?情感有怎样细微的变化?
叙事
抒情
一、(回)延安 ------ 激动喜悦
一读诗歌,显韵味
1.读准口语化的读音。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
睛挡住了liǎo。 满心话登时dēngshi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
人怀。 东山的糜子méizi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
手中的书。
一读诗歌,显韵味
树梢树枝树根gēn根gen,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gāo羔gao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 长大。
白生shēng生sheng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 抢来把手拉。
2.读出动情处的重音与节奏。 (激动地)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

课文详解丨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2 回延安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诗题“回延安”直接交代了事件,简明概括。

一个“回”字,饱含了诗人的喜悦和对延安的眷恋之情。

二、作者简介贺敬之,当代诗人、剧作家。

1945年和丁毅等合作,集体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登dēng时:立即,立刻。

糜méi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炕kàng: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

脑畔pàn:方言,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二、主题概述诗人通过对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想和对延安巨变的描写,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回延安。

抒写诗人重新踏上久别的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第二部分:忆延安。

回忆自己在延安时期的生活,描写诗人与延安血肉相连、母子情深,表现出诗人对延安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三部分:话延安。

写亲人欢聚一堂,亲切叙旧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看延安。

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部分:颂延安。

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锦绣前程,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四、问题讨论1.诗歌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①用表示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

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如果诗人运用的是“激动”“兴奋”等抽象的词语,势必无此效果;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文字表达出来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

部编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解析版)

第2课《回延安》一、填空题1.课文基础知识理解。

(1)贺敬之,当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

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

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________》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等。

(2)《回延安》第五节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________(3)第二节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2.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娃娃争抢来把.手拉( )(3)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4)米酒油馍.木炭火( )(5)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6)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二、选择题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歌集》等。

B.1945年,贺敬之和丁毅共同创作的话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话剧。

C.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D.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诗人描绘团聚的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窑洞、红窗花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C.“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出来。

“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5.对《回延安》中“母亲延安换新衣”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把延安的变化说成“换新衣”,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知识点1.《梅岭三章》从三个侧面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文朗读和讨论,提升他们的口语交际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通过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他们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作品主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课文结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需要教师指导。
举例:讲解课文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脉络。
(4)思辨能力培养:学生在探讨主题思想时,可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
举例: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团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交流不顺畅等问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生们对《回延安》这篇课文的热情。他们在学习诗歌内容、分析修辞手法以及探讨主题思想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跟随我的讲解,逐步把握课文的主旨,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于一些具体的描写和表达方式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需求,通过设计更具针对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内容理解和修辞手法分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课文背景了解和主题思想探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2课回延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第2课回延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4.实践活动的组织: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写作练习的设置较为简单,学生完成起来没有太大难度。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适当增加练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5.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课堂总结环节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学生可以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形成体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课堂总结,并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以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2.修辞手法的讲解:在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时,我尽量通过具体例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同学对这些修辞手法仍然感到困惑,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手法。
3.小组讨论的引导: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的教学中,尝试设置更具开放性和趣味性的讨论话题,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回延安》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希望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课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诗歌情感的引导:在讲解课文时,我发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感情。但引导情感表达方面,我意识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类似的情感体验,以增强他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2课 回延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02课 回延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

知识1.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山东枣庄市峄县人(今山东台儿庄)。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

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这是我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作品生动地表现出“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的主题。

贺敬之是个在艺术上进行着不倦探求的诗人。

在同时代的诗人中,贺敬之最善于表现重大的政治题材和抒写重大的政治主题。

这一特点主要反映在他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中。

他的很多诗集,可以说都是诗与政论的结合。

它们熔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鲜明地表露着诗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激情,格调高昂而奔放。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之所以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能够赋予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以政治的“虚”来贯串、带动形象的“实”,又以形象的“实”使政治的“虚”变成可观可感的东西,从而造就了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的诗的境界。

2.主旨归纳。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氓灭的真情。

13.课外链接。

信天游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形式自由灵活,每两句为一小节,押韵;有的一节表达一个意思,有的几节组成一个部分,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调子自由,单纯易唱;每段常转韵,多用比兴、叠字和衬字。

信天游的比兴非常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风云雨露;下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还有柴米油盐,五谷杂粮,衣食起居都可以起兴作比。

按刘勰的说法,兴,既有比喻的意思,也有兴托、发端的作用,用微妙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渲染气氛等。

信天游的起兴里就有很多这样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

陕北民歌是历代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地方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回延安》(课后解析)

2 《回延安》(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第一问:第1部分:写诗人回到阔别10年的惩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第2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第3部分:描绘了诗人与亲人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第4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10年来党领导下的延安的巨大变化。

第5部分:歌领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延安的美好明天。

第二问:以诗人对延安的深情为主线抒发自己的感情。

解析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参考答案:(示例)(1)动作:“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接定宝塔山。

”一“抓”一“贴”,动作逼真,传神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一个“搂”,写尽了诗人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2)语言摘写:“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3)场景描写:“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富有地方色彩的物品和坐状,表现出团聚场面的亲切气氛;“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酵上还响着脚步声”,用“不透风”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围得”,表现出来的人已经很多了,用“脑酵上”这个状语修饰“还响着脚步声”,进一步表现出人们还在继续到来,体现了团聚场面的热烈。

解析:找出相关诗句,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参考答案1.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盖盖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三个兴而押韵的诗节,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及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诗人在延安人民的哺育下学习、成长。

2.(示例)(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是被富陕北地方色彩的装束。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白”窗纸、“红窗花”也是极富陕北地方色彩的物品。

解析第l题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信天游的比兴手法和押韵特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文本解读

《回延安》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诗人194O年奔赴延安,1946年因工作需要离开。

六年中在延安受到了革命的教育和锻炼,经历了生命史上最难忘的时期。

1956年,与延安阔别十年之后,诗人从北京重回延安,参加在那里召开的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

他受到延安人民的热情接待,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抒情色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正确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

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2.文题诠释延安是作者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是他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题目《回延安》中“回”意味着重新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延安”点明了写作的对象。

3.主旨诗人以满怀的热情,回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念之情。

4.内容解读全诗分为五个部分,紧扣“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一部分,抒写诗人离开延安十年以后,再踏上延安土地时的兴奋、激动,以及见到亲人时的喜悦之情。

开头两句直抒胸臆,用两个“莫”字,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不能克制的激动心情。

紧接着,第二小节中用了“抓”“贴”两个动词,动作逼真、急切,极写感情的真挚,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第三小节用梦境写心境,体现诗人日夜思念延安的心情。

“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尽写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第四小节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动地揭示了诗人和延安的关系。

“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第五小节,“唱”“笑”“招”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表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知识点+课后探究知识点1.《梅岭三章》从三个侧面有层次地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些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并说一说这几个部分是按什么线索组织起来的。

分析:从以下两个方面回答:(1)诗歌分五个部分,各有侧重;①写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情景。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一头扑在亲人怀”)②回忆十年前在延安的革命生活。

(“亲山亲水有亲人”,“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③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一口口的水酒干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④写今天在延安城看到的崭新面貌。

(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⑤歌颂延安城的光辉业绩。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2)这首诗,紧扣一个“回”字,写出了回延安的过程;并以此作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歌颂。

第一部分,集中写出了内心的激动。

为什么如此激动?第二部分交代了原因,使诗歌的思想朝深处发展;第三部分,又回到眼前,写出了延安亲人的精神面貌;接着,由人及物,写出了延安城的发展变化,而这发展变化,正是党领导下的延安人民英勇奋斗的结果;最后集中歌颂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功勋,歌颂了党,并与开头呼应,说明延安永远留在他心中,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2.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分析:(1)用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他的内心,如果抽象地写一些“激动”“兴奋”等词语,势必无此效果。

(2)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形诸文字的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陈说,让读者去体味、联想。

(3)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作者内心的自我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作者的心儿在歌唱,在欢笑。

诗歌能打动读者,唤起读者共鸣,以上三点,正是《回延安》一开始就抓住读者的重要原因。

3.“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在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诗歌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分析:“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这两句,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

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城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诗不宜直说。

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

4.第三部分,主要写作者与延安亲人相见。

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逐层琢磨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分析:(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小娃娃三代人的典型,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面反映谈话双方的情投意合,谈话内容的丰富异常。

5.“母亲延安换新衣”,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分析:(l)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排比、铺陈、复叠的手法,一个“新”字,便跃然眼前。

6.结尾一部分,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

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分析:这是进一步从革命历史的角度,歌颂延安的功绩,歌颂党和党的领袖。

这样,越发突出了延安的“特殊性”即“个性”,又能进一步表达作者热爱延安的原因。

读者读到这里,对于延安在革命史上的地位,怎能不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样写,并不是标语、口号式的,作者赋予革命历史以色、形、光的鲜明形象,将红旗、脚印、灯光等具体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入诗中,我们读起来,毫无枯燥、说教之感,相反,在形象中感受到,革命的力量无比巨大,跟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7.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于延安写的,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分析(l)“再回”,是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

从“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

(2)虽然作者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势所必然。

作者怎能舍得呢?因此,用了这样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的无法分割的感情。

(3)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作者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

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到了那时,他希望“再回延安看母亲”。

一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8.诗歌采用“信天游”形式,两句。

小节,但这两句组成的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会并不是一样的,能不能举一些实例,说一说每一节两个句子之间的不同关系?分析:(1)并列关系,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2)顺接关系,如“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 3)后句是前句的补充,如‘呵声万声呼唤你,一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4)后句是前句的结果,如“杨家岭的红旗呵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5)前句是部分,后句是整体,如“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6)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7)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一由于每一节的两个句子之间组合的方式、表示的关系不同,因此,虽然是两句。

节,也并不显得呆板、库调。

只要根据内容需要精心组织,这种形式的诗歌,同样可以写出变化,不拘一格。

9.体会诗中作者真挚炽热的感情,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分析:这是全文的难点之一。

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

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

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10.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分析: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信天游”(又名“顺天游幻”,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歌。

这种民歌形式一般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一节(或一段)只有两句,长的可接连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正所谓“信天游,不断头”。

短的只有一节。

无论长、短都是本节押韵,因而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常采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

诵读歌唱时,自有一唱三叹回环飘荡的兴味与艺术惯力。

(1)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对,即比喻。

古人说:。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

如。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

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

这两节的第。

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

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2)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

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此外,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见教材分析),增强了表达效果。

(3)注重炼字,选用恰当的动词。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

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抱”和“ 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课后思考探究一、第一部分:抒写久别之后,重回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其美好未来。

这五部分内容是按照“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二、1.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