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750ba0e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d2.png)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饮食习惯方面,中国人饮食多以米饭为主食,主要通过炒、烹、炸等方式来烹饪食物,口味偏重。
而英国人则较少以米饭为主食,主要是以面包、马铃薯等为主要食物,尤其喜欢喝茶,薄荷茶是英国人的传统饮品。
在节日习俗方面,中国人注重丰富的庆祝活动。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包括贴春联、贴福字等吉祥物的习俗,年夜饭和放鞭炮等。
而英国人庆祝圣诞节和复活节,人们的习俗主要是购物送礼物、与家人一起吃大餐、参加宗教活动等。
礼仪习俗方面,中国人注重家庭关系和亲友之间的交往。
过年时要拜年,期间要走亲访友,相互送礼物,表示友好。
而英国人比较注重社交礼仪,尤其是餐桌礼仪,如吃饭时应尽量避免大声喧哗和谈论不雅的话题。
此外,英国人在见到别人时通常会握手问候,比较注重个人空间的保持。
婚礼习俗方面,中国的传统婚礼注重宴请宾客和场面的喜庆。
婚宴上要吃十二道菜,喝喜酒,摆酒席等等。
而英国人的婚礼通常在教堂举行,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婚礼上,新郎会戴上礼帽,新娘会穿着白色的礼服。
新郎和新娘会交换戒指,并在教堂接受祝福。
玩乐娱乐方面,中国人喜欢打麻将、跳广场舞、唱卡拉OK等。
而英国人则比较喜欢观看足球比赛、打高尔夫球、进行户外活动等。
英国人也喜欢在周末去酒吧和朋友聚会,这被认为是放松和社交的好方式。
服饰习俗方面,中国人喜欢穿着传统的汉服和旗袍,代表着文化传统。
而英国人喜欢穿着西装、礼服等正式的服装,尤其是在正式场合。
此外,英国人还有举行狂欢节活动时穿着盛装的习惯。
总体来说,中英文化习俗在饮食习惯、节日习俗、礼仪习俗、婚礼习俗、玩乐娱乐和服饰习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的影响。
了解和尊重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不同文化的环境,并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811c99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42.png)
外研社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心得一、中英文化差异及表现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中英文化差异可以影响到大到国家,小到公司的形象和利益。
我们需要了解西方国家的习俗、节日和一些社交礼仪。
除了一些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 外,中英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
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Festival,Mid-autumn Day。
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 Easter, April Fool's Day, Mother's Day, Thanks giving Day, Christmas day 等。
双方节日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如庆祝方式和饮食习惯等。
对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中国人往往会推辞一番后才接受,但不会当面打开。
而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欣然道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以本国文化为背景,用在本国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去理解和使用所学语言。
在同西方人交流中,要掌握不同文化习惯和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才能与之愉快顺利地达到切磋的目的。
明明是善意的语言由于价值观、文化的差异,却会招致误解,得不偿失,有时还会惹怒对方,或令对方难过,达不到交流沟通的目的,反而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二、中英文化差异的原因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交流双方互不熟悉对方所特有的语言习惯、社会风俗、文化背景,不能用对方语言中那些约定俗成的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
比如英汉文化中人们寒暄的方式就各不相同,中国人比较喜欢了解对方的近况,见面时总要问:“最近在干什么?吃饭了吗?最近忙吗?”等等,而英美人见面时的寒暄方式却不同,他们会很随便地说声“It' S a nice day,isn't it ?”或“It's getting c old. 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等用谈天气来互打招呼,似乎在征询对方的意见和见解,以期引起对方的共鸣。
中英之间的交际习惯差异
![中英之间的交际习惯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1aa13de89eb172ded63b79f.png)
中英之间的交际习惯差异研学科目:英语姓名:***班级:高一文一班目录引言 (3)一、中英日常交流习惯差异1.问候语差异 (4)2.告别语差异 (4)二、中英之间就餐礼仪习惯差异 (5)三、英国的主要禁忌 (7)四、中英其他社交文化差异对比 (8)引言众所周知,古老而闻名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而近代中国的落后,则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不可分割。
自从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全国上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终于唤醒,震撼并影响着世界。
由中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益处不仅仅局限在文化发展层面,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广义点来说,加强中外交流,是一项近期也是长远的投资,是关系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必然举措。
当今时代,和平与发展是两大主题,和谐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理想。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势必对世界各国都将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我们从几千年中国的历史发展可以清晰的看到,只有交流,世界才能发展如此之快。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提升在国际上的地位,其话语权进一步增强。
然而中国文化丰富多彩,那么中国与他国的文化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世界上不同皮肤、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人们有了更加深入的交流。
中国与英国的文化交流也举足轻重,在中国与英国文化交流的同时,必然会出现“文化冲突”。
在当今人类快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我们要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建立良好的对外关系,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中英之间交际习惯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中英日常交流习惯差异1.问候语差异中国人见面时,最习惯的问候即是:“吃了吗?”或“上哪去啊?”这在中国人听起来是那么的亲切温暖,就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一样,但是假如你对英国人或美国人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他们可能会真的以为你在问他们吃过饭了没有,或是会认为你在邀请他们外出用餐。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中英文版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中英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0808547c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a1.png)
OECD says Unemployment Will Continue to RiseOECD:工业化国家失业率持续攀升Despite reports that man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are beginning toemerge from their worst economic crisis in decades, unemployment is rising and will likely reach a historic peak of nearly 10 percent next year. The findings come from 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Paris.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星期三报告说,工业化国家的失业率仍在增加,而且有可能在明年达到近10%的历史最高水平,尽管不断有报道说,很多工业化国家正在走出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Indications that unemployment continues to rise is grim news for leaders heading to the G-20 summit in the United States next week. The Paris-base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ports unemployment reached its highest level among industrialized nations of 8.5 percent in July.对于下个星期到美国出席20国集团峰会的各国领导人来说,失业率继续上升真是个坏消息。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合组织说,工业化国家的失业率已经在今年7月份达到8.5%的最高水平。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af0d0e4aeaad1f346933f28.png)
一
6 拜 访 习俗 . 拜 访 分 为 以下 几 个 程 序 : 预 约 一 到 访 和
迎 客一交谈与话题一告辞和送客 。 国 汉 民族 的 称 谓 制 度 。 古 代 有 古 代 的 称 谓 体 ①预 约 :拜访 前一 定要事 先通 知 。之 前 系 ,现代 有现 代 的称谓体 系 。称谓 体系 有 : 要做好 安排,经双方商定后方可进行拜访 。 亲 属 称 谓 、 职 业 称 谓 、职 务 称 谓 、 通 称 、 姓 ②到访和迎客 : 名称谓等 等。 西 方 人 的 做 法 : 客 人 入 室 要 脱 掉 外 衣 或
进行的思想交流称为跨文化交 际。 话 语 交 际 语 言 交 际 跨文化交际:{ . 书面语交 际 非语言交际:通过体态语言进 行 的 交 际 形 式 ( 势 语 、 面 部 表 情 、视 线 接 手 触 、坐 姿 、站 姿 、举 手 投 足 、 穿着 打 扮 ) 二 交 际 受 阻 的 根源 有 人 认 为 跨 文 化 交 际 受 阻 的 根 源 在 于 语 言 。 但 是 在 许 多 种 情 况 下 , 交 际 受 阻 或 失 败 并不是 由语言 引起 的。交 流 比语 言 的范 围 更 广 。 在 实 际 生 活 中 , 影 响跨 文 化 交 际 的 顺 利 进 行 的 因 素 主 要 是 文 化 习 俗 , 由 于 不 了解 文 化习俗 ,造 成了误解 、 不快等 等 ;由于 不 了解 文 化 习 俗 , 人 们 往 往 按 本 氏族 的 习 惯 进 行 交 际 ; 由 于 不 了 解 文 化 习俗 , 影 响 了 我 们 做 生 意 的成 功 。 习 俗 是 什 么 ? 习俗 是 文 化 的 重 要组成 部分 ,习俗有 着深 刻 的文化 内涵和 巨 大 的 影 响 力 , 习 俗 就 是 人 们 日常 生 活 中 的 风 俗 习 惯 。 以 下 ,本 文 就 姓 氏 习 俗 、 称 谓 习 俗 、 问候 习 俗 、 介 绍 习 俗 、 见 面 礼 节 、 拜 访 习 俗 、 送 礼 习 俗 、 致 谢 和 道 歉 、称 赞 习 俗 、 邀 请 与 答 复 、 宴 客 习俗 、 女 士 优 先 、 隐 私 、 禁 忌 习 俗 等 l 个 方 面 看 看 中 国 与 英 语 国 家 习 4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c19b486f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9.png)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文对照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其中的节日更是令人瞩目。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每一个节日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以下将对一些中国传统节日进行中英文对照,并简短地介绍其由来和庆祝方式,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春节 - Chinese New Year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公历1月底或2月初庆祝。
这个节日以庆祝农历新年为主题,也称为农历新年。
春节庆祝活动包括贴春联、贴窗花、包饺子、赏花灯和放鞭炮。
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以祝贺新年的到来。
元宵节 - Lantern Festival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个节日,通常在公历2月中旬或3月初庆祝。
这一天,人们会在夜晚放飞孔明灯,同时还有猜灯谜的传统活动。
元宵节的象征是汤圆,人们会吃汤圆以庆祝团圆和美好的未来。
清明节 - Tomb-sweeping Festival清明节通常在公历4月4日或5日之间举行。
这是一个纪念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人们会去墓地祭奠祖先,整理坟墓,悼念逝去的亲人。
此外,人们还会踏青郊游,欣赏春天的美景。
端午节 -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通常在公历6月初庆祝。
这个节日源于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也是一项庆祝夏天到来的活动。
人们会参加龙舟赛、包粽子和挂艾草。
象征食物是粽子,人们吃粽子以保护自己免受邪恶和疾病的侵袭。
中秋节 -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通常在公历9月底或10月初庆祝。
这个节日庆祝秋天的丰收和团圆。
人们会赏月、品尝月饼以及举办家庭聚会。
月饼是中秋节的特色食物,馅料的种类多样,寓意着团圆和祝福。
重阳节 - Double Ninth Festival重阳节通常在公历9月初或10月底庆祝,也被称为老人节。
此节日的由来与古代传说有关,人们会爬山、采菊、追溯阳光,并祝福年长的亲人和朋友。
重阳节也是缅怀祖先和尊重老年人的时间。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
![英汉俗语差异及汉语谚语的英译](https://img.taocdn.com/s3/m/70983de74693daef5ef73d42.png)
●
英 汉 俗 语 差 异 及 汉 语 谚 语 的 英 译
朱 秀 芳 彭 小花
( 赣南医学院 外语系 , 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 )
上, 无论是单独运用直译还是运用意译 , 都 不 能 比较 完 整 地体
现 所 有谚 语 的背 景 和特 点 。 因而 怎样 体 现 谚 语 的这 些 背 景 和 特 点 是一 个 急 需 解 决 、 非常 复 杂 的 问 题 。 现 分 析 英 汉 俗语 差异 的 一 些 主 要表 现 : 1 . 历 史 背景 的差 异 汉语里 的“ 挥金如 土” 常被 中 国 人 拿 来 形 容 大 把 花 钱 、 浪 费金 钱 , 如 果直译 成 英语 , 就是 “ s p e n d mo n e y l i k e s o i l ” , 事 实 上. 英语用” s p e n dmo n e y l i k e w a t e r ” 表 达 此 意 。 这 正 是 因 为 中 国古 代重 视 农业 、 以 农 立 国 的 历 史 背 景 。英 国作 为 一 个 岛 国 , 其 航 海业 十分 发 达 . 因此有很多关于水的成语和谚语 . 前 文 所 说 的“ s p e n d m o n e y l i k e w a t e r ” 则 是 其 一 。此 外 , 还有“ t o b e i n h o f d e e pw a t e r ” ( 陷入 困境 ) , “ d r a ww a t e r i n o n e ’ s o w nm i l l ” ( 谋 取私利) , “ m a k e o n e ’ s mo u t hw a t e r ” ( 使某人垂涎) 等。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df975a0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6.png)
浅谈中英文化差异礼仪文化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中国和英国作为世界上两大经济体,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在亚洲、欧洲乃至全世界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中英之差,如下几点:一. 夸奖他人汉语“哪里哪里”是自谦的意思,作为对友人赞扬的回应.初通汉语的老外参加中国一对年轻人的婚礼。
他很有礼貌地赞美新娘漂亮,而新郎却谦虚地说:“哪里哪里。
”老外觉得新郎认为自己说得不明确,就用生硬的中国话接着说:“新娘的眉毛、眼睛、鼻子、嘴,都很漂亮啊!”(引自)在夸奖他人方面,中国人则显得过于谦虚。
“哪里哪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人在接受别人夸奖时总是刻意地去“贬低"自己,看起来谦逊.中国人以他人为中心,以肯定他人,赞美他人为前提。
在英国,如果将中国人的谦虚放在英文里,则显得不通、生涩.英国人通常使用“Thank you"来表示自己的感谢,而不会像中国人那样谦虚。
二。
保护隐私“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就是中国人保护隐私的写照.中国人不够尊重自己的隐私,也不够尊重他人的隐私,见面时“你去哪啊?”和“啊吃过啦?”的问题在英国人看来都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英国人在见面时常常通过自然环境来开口,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The seven —day holiday is coming。
…”“It’s a lovely day,isn't it?”初次见面多用“How do you do?”英国人避免谈及年龄、体重、工资一类的事物(尤指女性),所以他们在隐私权方面较为慎重。
三.宴客习俗西方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于中国.他们的饮食似乎是为了维持身体的各项机能,为身体提供营养。
他们非常重视请客时的礼貌,但与中国人在餐桌上的热闹截然不同。
在中国,人们吃饭并不只是为了提供营养,更重要的是餐桌上有着浓浓的情意。
四.语言互通几个同学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齐了,唯独不见Wayne。
中国文化中英文对照
![中国文化中英文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9fcca55e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a.png)
中国文化中英文对照中国文化的对照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文化的中英文对照。
1.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其中一些例子:- 春节 (Chinese New Year):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共享美食,并观看烟花表演。
- 清明节 (Tomb Sweeping Day):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人们会去祭拜祖先和亲人。
- 端午节 (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传统节日。
人们赛龙舟和吃粽子。
- 中秋节 (Mid-Autumn Festival):中秋节是中国人与家人共同欣赏月亮,吃月饼的日子。
2.礼仪和尊重中国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和尊重他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礼仪和尊重的方式:- 行礼 (Bowing):中国人倾向于以鞠躬表示尊重,特别是对于长辈或者地位较高的人。
- 称呼 (Addressing):中国人经常使用尊敬的称谓,如"先生"和"女士",以示尊重。
- 饮食礼仪 (Dining Etiquette):在中国,礼仪是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例如,在用筷子吃饭时,不应该插在饭碗中立起来,因为这会被视为不吉利的行为。
3.文物和建筑中国拥有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文物和建筑,代表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 长城 (Great Wall):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中国古代的防御工事,总长超过21,000公里。
- 故宫 (The Forbidden City):故宫是位于北京的一座宫殿建筑,曾是明清两代24位皇帝的居住地,也是中国历史最长久、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
- 兵马俑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兵马俑是位于西安的陶制兵器和马匹的雕像,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陪葬品。
中国礼仪和英国礼仪的看法
![中国礼仪和英国礼仪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98c8421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70.png)
中国礼仪和英国礼仪的看法中英两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各自有着独特的礼仪规范和习俗。
在跨国交往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文化十分重要,可以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从中国礼仪和英国礼仪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中国,人们注重礼节、尊重长辈、关心他人、讲究面子等等。
下面就是中国礼仪的一些常见规范和习俗:1. 问候礼仪:在中国,人们习惯用“你吃了吗”或“早上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表示关心和尊重。
在与长辈或上级交往时,还要表现出恭敬和谦虚的态度,如称呼对方“老师”、“先生”、“阁下”等。
2.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要注意坐姿端正、言语得体、不喧哗和不过度饮酒。
宴会结束时,要向主人表示谢意并送上礼物。
3. 礼物礼仪:在中国,送礼物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送礼物时,要注意礼物的价值、包装和送礼时间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谢。
4. 朝拜礼仪:在中国,朝拜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习俗。
在朝拜时,要注意穿着得体、不喧哗和遵守规定的礼仪程序。
5. 婚礼礼仪:在中国,婚礼是一种隆重而又庄重的仪式。
在婚礼上,要注意穿戴得体、礼仪庄重、不喧哗和遵守礼仪程序等。
英国礼仪英国文化源远流长,礼仪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人们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讲究礼貌等等。
下面是英国礼仪的一些常见规范和习俗:1. 问候礼仪:在英国,人们习惯用“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表示礼貌和尊重。
在与长辈或上级交往时,还要注意称呼得体、不冒犯对方。
2. 宴会礼仪:在参加宴会时,要注意穿着得体、言语得体、举止得体、不喧哗和不过度饮酒。
宴会结束时,要向主人表示谢意并送上礼物。
3. 礼物礼仪:在英国,送礼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送礼物时,要注意礼物的价值、包装和送礼时间等,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和感谢。
4. 朝拜礼仪:在英国,朝拜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和传统文化习俗。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76789fb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c.png)
3、推动中英文化创新与发展。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 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以满足时代的需求。
谢谢观看
浅谈中英文化习俗比较
目录
01 中英文化差异
03 结论
02 英国文化的优缺点
在夕阳的余晖中,伦敦塔桥耸立在泰晤士河上,与熠熠生辉的白金汉宫相映成 趣。此刻,一场盛大的英式下午茶会正在举行。身着燕尾服的绅士们一手拿着 杯柄,一手轻轻敲击着茶杯,悦耳的叮咚声萦绕在热闹的氛围中。这是英国文 化的象征之一——下午茶。
英国人则注重规矩和绅士风度。在正式场合,英国人会穿着整洁的礼服,遵循 繁琐的礼仪规则。情感。
英国文化的优缺点
英国文化给人的印象是绅士风度、彬彬有礼和优雅从容。英国的文学作品、艺 术、音乐和时尚都给世界带来了深远影响。然而,英国文化也存在一些缺点。 例如,英国人往往过于强调个性和自由,可能导致缺乏团队精神;同时,英国 人由于历史原因,往往存在对殖民地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忽视和偏见。
而在千里之外的中国,一场盛大的春节庆典正在进行。火红的灯笼高挂在屋檐 下,热闹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人们穿着新衣,忙着贴春联、包饺子、拜年。这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节日——春节。
以上场景展示了中英文化的巨大差异。本次演示将从历史渊源、节日习俗、礼 仪等方面比较中英文化的异同,同时对英国文化和中国文化进行深入思考,最 后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
结论
中英文化虽然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各具特色和魅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 英文化更应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为此,我们应该:
1、承认并尊重中英文化的差异。没有一种文化是绝对优越或劣等的。我们应 该相互学习和借鉴,以丰富彼此的文化内涵。
2、加强中英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文艺作品、影视传媒、学术研究和旅游等 方式,增进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33b07a4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5.png)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_中西方社交礼仪有何差异中西方都特别注重个人礼仪,但是彼此的礼仪却不太一样,那么你对双方的礼仪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方日常个人礼仪的差异第一,从邀请的提前与赴宴的守时中看差异。
一般,不管是中方还是西方,邀请别人吃饭或者赴宴都要提前预定。
中方若是大型的婚宴请客要提前几天以上,这是表达一种对客人的尊重。
而西方宴请也要提前通知,像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
另外,如果宴会时间是7点,你最好是6点55就要到。
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定的坏印象。
所以,我们一定要遵守时间,这是我们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从中西方座次安排上看礼仪的差异。
古代中餐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讲礼仪,循礼法,崇礼教,重礼信关于中国人的宴席座次礼仪,守礼仪,是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
不学礼,无以立,礼的核心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中餐民众已经习惯和风俗化了的社会性行为准则、道德尺度与各种礼节。
我国传统作法是在排列并排的座次时,我国的传统作法是以左为上,即认为居左之位高于居右之位。
并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而国际通行作法并排排列座次时,国际上的通行作法是以右为上,即认为居右之位高于居左之位。
他们会注意: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左手的位置为上,靠近主人女主人的位置为上;夫妇不应相邻,男女依次相邻,主人和主方陪客应与客人依次相邻;译员可以坐在主宾的右侧。
有些大型场合,也可以在主人和主宾背后,另外安排用餐;尽管在排列座次时,国内外的基本座位法有所不同。
在涉外场合排列座次时,一般均应遵守国际惯例。
第三,从餐具的摆放中看差异。
我们知道在中餐的餐具中一般只有杯子,筷子,和碗、盘子等。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1990a9e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5.png)
中英社交文化差异对比中国和国外的社交文化是不同的,那么中英社交文化有哪些差异呢?下面店铺和大家一起,学习中英社交文化差异的对比。
华夏文明以礼貌谦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然而西方比如英国则与之大不相同,这种因民族文化、传统习俗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各式各样,了解并掌握东西方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还是十分有趣的。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一:并当面打开礼物中国人在送给英国人礼物时,往往会为了显示客套和谦虚说“礼物没什么好的,略表心意”。
当英国人当面拆开礼物时,看到实物明明很好就会很困惑:这么精美的礼物,为什么要说不好,既然认为不好,为什么又要送人呢?通常,我们国家在收到礼物时是不会当面打开包装的,而要致谢并收起来等客人走后在打开。
但是英国人则相反,他们认为当着送礼人面打开包装,表示欣赏和赞美,是对送礼人的尊重和感谢。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二:接受对方的赞美中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往往会说“哪里,哪里”,“不敢当”,“见笑了”等表示谦虚。
但是英国人面对别人的称赞会大方接受,并说“谢谢”,表示感谢对方对他的鼓励和尊重。
同样是谦虚,英国人的自谦首先是自信,然后对他人的欣赏和夸赞表示感谢;而我们国人则常用贬低自己的方式表示自谦。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三: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在英国人看来,无论干什么工作,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就应该受到他人尊重。
如果你看到一位哈弗大学的毕业生却在做服务生的工作,千万不要为了表示恭维说他做这份工作可惜了。
他们会认为你看不起他现在的这份工作,也瞧不起他,脸色会明显不悦。
中英社交文化的差异对比四:老人要求独立和尊重英国人不喜欢别人称他老,言谈中也不允许出现对他的年龄段有所暗示。
他们不接受不必要的搀扶和谦让,这样会导致不快。
但是在中国,一般都会“论资排辈”,对年长和地位高的人必须表示恭敬。
在英国,孩子对父母直呼其名是很正常的事情。
英国领土主要包括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东北部,英国国土面积为24。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https://img.taocdn.com/s3/m/0524adb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e.png)
中英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习俗和习惯一、前言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桥梁,它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而是把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述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目标语)去传递,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文化承载着大量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次涵义,因此,那些抛开文化国素只对文字进行转译的翻译方式往往是极不严谨也极不科学的,这也是为什么曾经一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机器自动翻译(Automatic Translation) 最终走向没落主要原国,正如当代伟大的翻译学家Nida(奈达) 所说:“词汇只有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在翻译过程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
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事物在两种不同的文化里涵义可能完全不同,汉语和英语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者们带来了诸多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必须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方方面面进行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从而找出针对性的翻译技巧来解决这些困难,二、英汉文化差异成因分析及翻译对策研究1.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风俗习惯,这在中英两国风俗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悠久的农耕文化使得中国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生活在相对固定的环境里,邻里之间非常熟悉,人们之间经常会用“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此外,农耕文化对日常饮食给予了高度关注,自古有言,“民以食为天”,可见日常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吃过了吗?”来问候对方。
而在英国的过去几百年里,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使得真工业化起步较早,城市化步伐很快,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流动性较大,相互之间的熟恶度也较低,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自己的隐私看的非常重要。
因此,人们在相互问候时很少涉及对方的私人生活,常用“Hello”、“Hi"、“Are you al rig ht"、“How are you”等问候语,基于以上风俗习惯的差异,在翻译“吃了吗”时,如果直接根据字面翻译成“Have you had the meal?"的话,对方一定会误认为你在委婉的向对方发出用餐邀请,从而引起误会,同样地,如果把“你从哪儿来啊?"、“你到哪儿去啊?"简单地直译成"where have you bee n?”、“where are you going?”的话,对方并不会感受到你在关心他,而会误认为自己的隐私受到了干涉,从而引起误解。
中国传统文化中英对照
![中国传统文化中英对照](https://img.taocdn.com/s3/m/1340c456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b.png)
八拜之交:原表示世代有交情的两家弟子谒见对方长辈时的礼节,旧时也称异姓结拜的兄弟姐妹。
●friendship between sworn brothers or sisters●friendship between very close friends whounderstand each other and remend each otherat the sacrifice of their own interests莫逆之交:bosom friends总角之交:friendship between people who are friends since childhood一般作宾语,指儿时的朋友。
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借指童年时期,幼年。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贫贱之交:friendship between people who are poverty-stricken and from humble circumstances杵臼之交:friendship between people who do not care about the financial condition and social status of each other 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
比喻交朋友不计较贫富和身分。
君子之交: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小人之交:friendship between villains狐朋狗友:people who often gather together doing something meaningless and even illegal棋友/牌友/球友:people who often meet to play chess, poker, ball. etc.战友:people who get to know each other while serving in the same army unit普通老百姓交的朋友谓“布衣之交〞;有钱人与没钱人交朋友谓“车笠之交〞;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称“患难之交〞;吃喝玩乐结交的朋友称“酒肉之交〞;年岁差异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忘年之交〞;幼年相交的朋友称“竹马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谓“肺腑之交〞;亲密无间的朋友谓“胶漆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生死之交〞;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刎颈之交〞;无意中相遇而结成的朋友称“邂逅之交〞;在道义上互相支持的朋友称“君子之交〞;只见过一次面,交情不深的朋友称“一面之交〞;仅点头打招呼,感情不深的朋友称“点头之交〞;平淡而浮泛交往的朋友称“泛泛之交〞;见过面但不熟悉的人称“半面之交〞;旧时结拜的兄弟姊妹称“八拜之交〞;交友不嫌贫贱称“杵逆之交〞;珍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
中英节日对比研究报告
![中英节日对比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c31336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25.png)
中英节日对比研究报告中英节日对比研究报告1.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比中英两国的节日文化,探究其异同,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对中英两国的传统节日进行调查,了解其起源、形式、庆祝方式和相关习俗。
其次,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针对中英两国的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节日的认知、参与度和评价。
最后,我们将根据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综合比较,得出结论。
3. 节日对比研究结果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中英节日对比的研究结果:3.1 节日起源中英两国的传统节日起源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中国,许多节日都与农历和农耕文化有关。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英国,许多节日与基督教和宗教信仰有关。
圣诞节是英国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它是为了纪念耶稣的诞生而设立的。
3.2 节日形式中英两国的节日形式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通常包括舞龙舞狮、放鞭炮、赏花灯等。
此外,家人团聚也是传统节日的重要内容,人们会返乡与家人共度节日。
英国的节日庆祝活动则更加多样化。
例如,圣诞节期间,人们会装饰房屋、送礼物、互相唱圣诞歌等。
3.3 节日习俗中英两国的节日习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会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等。
而英国的圣诞节习俗包括送圣诞卡、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礼物、吃烤火鸡等。
3.4 节日意义中英两国的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中国,节日是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表现,也是表达感恩之情的时刻。
节日的庆祝活动有助于增强家庭情感、增进亲人间的感情。
而在英国,节日被视为与亲友共度时光,传递爱与温暖的机会。
4. 异同分析与结论通过对中英两国节日的对比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中英两国的传统节日在起源、形式、习俗和意义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和英国的饮食文化有什么不同?
![中国和英国的饮食文化有什么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c5deab12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06.png)
中国和英国的饮食文化有什么不同?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和英国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从菜肴体系、口味、食用方式以及用餐习惯等多个方面展现出来。
下面将为大家具体分析这些差异。
一、菜肴体系中国餐厅的菜肴体系主要包括主食、副食、汤、主菜等多个品类。
主食多数是米饭、面食,副食包括小吃、点心等。
汤是配菜或者一道佐餐汤。
而主菜则是每个餐桌上的重头戏,多是荤菜为主。
与这种菜肴体系相比,英国餐厅重视快餐,更注重分量和美味。
英国人饮食以肉类为主,每顿饭会先上主菜,之后才会上配菜和甜点等其他餐点。
二、口味中餐口味讲究酸、甜、苦、辣、咸的五味并重,让菜肴的味道丰富多彩。
英国餐饮则以甜味和咸味为主,有较重的奶油、黄油等乳制品调味。
此外,中餐更注重调味料、酱汁等食材的使用,香料方面以姜、蒜、花椒为主,英国食材口味比较单一,以几条主流口味为主。
三、食用方式中餐饮食方式讲究轮流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菜肴,注重中途回味,享受美味。
而英国饮食习惯中,主食和菜品会一起摆在一起食用,常见的习惯是在菜肴上面沾酱汁或者佐以酱料增加口感。
英国人还有用刀叉和手混搭的常见用餐方式。
四、用餐习惯中国人的饮食有明显的仪式感,除了团圆饭、生日蛋糕这些特殊场合的用餐外,中餐还有很多用餐仪式需要注意,如大茶盘、紫砂壶等。
对于英国人而言,饮食有更多是文化因素的体现,如红茶和下午茶等餐饮文化体现出来的茶文化,餐前饮酒、落单礼等表现出尊重习俗的礼节。
总之,中英两国饮食文化有着诸多不同之处,从菜肴体系到用餐习惯等多个方面都表现出清晰的差异。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吸收两国饮食文化的优点,丰富我们的生活品味。
中英问候习俗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
![中英问候习俗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63cd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7.png)
中英问候习俗对比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引言: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是至关重要的。
问候作为交际的开始,是人们相互沟通的第一步,不同国家和文化间的问候习俗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对中英问候习俗进行对比,探讨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主体:一、对比中英问候习俗1.中华文化中的问候习俗中华文化强调以礼待人,问候习俗讲究尊敬和热情。
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好”、“您好”、“早上好”等。
在与长辈、上司或陌生人交流时,一般要以敬语称呼对方,如“阿姨好”、“老师好”等。
此外,年长的人对年轻人的问候可能包括一些问题,如“吃了吗?”、“上哪儿去了?”等,这是表达关心和亲近的方式。
2.英国文化中的问候习俗英国文化注重礼貌和谦逊,问候习俗相对保守。
常见的问候语有“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正式场合,人们通常使用Mr./Mrs./Miss等尊称称呼对方,一般不直接使用对方的名字。
而在朋友和同事间,一般使用名字加称呼,如“John先生”、“Mary小姐”。
英国人的问候不会过多涉及个人隐私问题,而是聊一些天气和公共话题。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1.促进相互理解了解对方的问候习俗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促进相互理解。
当外国游客在中国时,如果能掌握一些中文问候语,向中国人打招呼,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样,当中国人在英国或其他国家时,了解当地的问候习俗,就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
2.增进社交亲近感问候习俗是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润滑剂”,在与外国人交流时,运用对方的问候方式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亲近感和友好关系。
例如,如果与英国人交流时能用一句“How do you do?”问好,对方会感到你对英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你们的交流也会更加顺畅。
3.避免冲突与误解未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可能导致冲突与误解。
例如,在中国使用“你吃了吗?”这样的问候是表达关心,但在英国很可能会被误解为对方饮食习惯不好而造成冒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汉语名字的排列顺序和英语正好相反。中国是先姓后名,而英语国家则相反。
5在中国,称呼他人名字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忌讳直呼父母或其他长辈的名字。
㈡称谓习俗
相同之处:这两种称谓体系的社会功能都一样,有利于保持、加强、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他们都有通称、职务称谓、职业称谓、姓名称谓、不称等类型。他们都受到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等制约。
“十三”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是不吉利的数字。尤其在英语国家,“十三”可是个令人恐惧的数字
参考文献
中西文化异同论郁龙余三联书店出版1989年4月
图文中国民俗。禁忌万建中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
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蒋洪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7
西方禁忌大全
2饮食禁忌(餐桌禁忌)英语国家:喝汤是忌出声;进餐时,忌狼吞虎咽;用刀叉时忌弄响水杯,取菜时,刀叉忌出声。进食时,忌口中有食物还说话。餐毕,刀叉按规矩放好,忌当众剔牙。中国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空碗;忌把筷子悬空中,眼睛搜索爱吃的菜;忌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中;
3数字禁忌
“三”几乎在所有的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尊重,被视为神性、尊贵和吉祥的象征。
㈤隐私
由于受儒教文化的影响,中国人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此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无视自己的隐私,也不尊重他人隐私。而在英语国家,这是无方想象的。他们认为隐私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英语国家的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他们对于年龄、婚姻、收入等都不愿公之于众。但隐私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一些官员、明星而言,是没有隐私权的。
不同之处:即问候语的表达方式。中国的普通老百姓见了熟人长爱用“你吃过饭了?”“干什么去?”“你去哪啦”等话来问候对方。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无疑是侵犯个人隐私,他们通常会用谈天气来问候对方。
㈣宴客习俗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不同于中国,林语堂先生说,英美人仅以“吃”为对一个生物的机器注入燃料,只要他们吃了以后能保持身体的结实,足以抵御病菌的感染,其他皆不足道。在西方人眼中,饮食为生存的必然条件。所以英美国家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烹饪方面逊色于中国。他们请客时礼貌周全,但缺乏中国人的热情好客,饭菜也比不上中国的丰盛。中国人以饮食为人生之至乐,所以餐桌上的热闹反映了内心的欢快。
“四”在中国,他被视为一个不吉祥大刀数字。由于和“死”同音,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欢迎。人们尤其要避开“十四”(谐音“要死”)在英语国家,在选择结婚日子时,人们一般会避开周四,认为“星期四,运气衰”。
“六”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意味着顺顺利利,俗话说“六六大顺”。
“七”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是吉祥的。因为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万物。
㈢问候习俗
相同之处:1.问候具有相互性。无论在中国还是英语国家,甲问候了乙,乙必然会做出反应。中国人相见均喜欢用“你好”来问候对方;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初次见面大多会说“How do you do?”
2.问候形式受时间、地点、场合、地位、身份等因素影响。例如“新年好”“新年快乐”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段使用。
中英文பைடு நூலகம்习俗比较
习俗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道德传统的反应和体现,同时有助于陶冶情操、规范行为、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文化习俗在跨文化交际中所处的地位是如此重要,这就要求人们对其进行一些研究,建立良好的文化习俗差异意识,着重了解一些最基本的习俗差异,尽量避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这里我只择要论述其异同。
㈠姓氏习俗
1汉语的姓氏名号中,有单姓、复姓、三字或四字姓之分,以单数姓居多。英语姓氏中有复姓,但数目极少,主要是单姓。
2汉语和英语的姓氏中,姓是世代相传的,子女一般承袭父姓。但中国妇女婚嫁后保持本姓,英语国家的已婚妇女一般改随夫姓。比如Marry Cooper嫁给了Jim Tailor那她婚后就叫Marry Tailor.
不同之处:①汉语中某些亲戚称谓可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比如汉语中“阿姨”就可以用于称呼年龄偏大的妇女,而在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
②有时有些称谓语无法在对方称谓语体系中找到相对应的称谓。如英语中“sir”一词,尽管很多人都译成“先生”,实际上它比汉语中“先生”的含义要广。汉语中“先生”一词大多只用于对大教育家、大理论家及学者文人的尊称。
㈥禁忌习俗
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禁忌。“禁忌”一词,国际学术届统称为“塔布”,英语音译“Taboo”.禁忌几乎无处不在,小至衣食住行,大至政治外交等都有禁忌的身影,故择要加以介绍。
1社交禁忌
在英语国家,拜访某人须事先预约,带上一些小礼物,准时拜访,不可提早拜访,忌突然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