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6), 971-97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2677/ap.2019.96119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Self-Esteem

Xinyuan P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Shanghai

Received: May 22nd, 2019; accepted: June 6th, 2019; published: June 13th, 2019

Abstrac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re agency and communion, which cover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ability and enthusiasm, reflecting two core chal-lenges in social life.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gradual deepening. Although many inconsistent results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is also affected by cultural background, age, gender and other factors, most researchers still believe that agenc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and in-fluence on self-esteem.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uch localization, cultural universal-ity and naming should be noted. Morality may also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cogni-tion.

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gency, Communion, Self-Esteem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彭馨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3日

彭馨媛

目前使用较多的社会认知基本维度是能动性和社交性,二者涵盖了人类的两种基本特质:能力和热情,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两个核心挑战。对于能动性、社交性与自尊关系的探究目前还处于逐步深入的阶段,尽管国内国外发现了许多不一致的结果,三者的关系也受到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大部分研究者仍然认为能动性对自尊有更显著的预测和影响作用。目前国内对能动性–社交性与自尊关系的研究较为欠缺,在该类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文化普适性和命名方式的问题,道德也可能是社会认知中的重要组成成分。

关键词

社会认知,能动性,社交性,自尊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目前心理学家对于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已经非常系统和深入,但关于社会认知的内容结构,则仍处于逐步加深认识的阶段。Rosenberg 等人发现了社会认知的一种两维度结构:智能和社会期望(Rosenberg & Sedlak, 1972)。Wojciszke 对社会认知从能力和道德两个维度进行了区分(Reeder, Pryor, & Wojciszke, 1992)。Kinder 和Sears 在政治领袖中发现了两种基础特质群:道德和能力(Kinder & Sears, 1985)。新近研究也表明,社会认知中包含两个基本的维度,一个与热情(warmth)或社会性特质有关,另一个与能力(competence)或智力特质有关,二者被称为“大二”模型(Big Two)。至此,社会认知的内容分类逐渐清晰,Bakan 揭示了其二维结构:社交性(communion)和能动性(agency) (Bakan, 1968)。

1.1. 模型的两个维度:社交性(communion)和能动性(agency)

目前研究者较认可的社会认知维度的命名有两种:一种为Fiske 等人提出的热情(warmth)和能力(competence) (Fiske, Cuddy, Glick, & Xu, 2002),另一种为社交性(communion)和能动性(agency) (Bakan, 1968)。Fiske 等研究者在搜集了多方证据后指出,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为热情和能力,在人际和群际认知中,人们根据以上两个维度对他人做出评价(Fiske, Cuddy, & Glick, 2007)。对这两个维度的认知能够使人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Fiske et al., 2002)。与这两个维度相对应,Bakan 引入了能动性(agency)和社交性(communion)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两种基本行为模式,能动性代表个人的存在,社交性代表个人作为群体的一份子参与到社会群体中去(Bakan, 1968)。具体来讲,能动性指为自我奋斗,拓展自我,包含的特质有雄心、主导性、竞争性和为目标奋斗的效能等;社交性指通过关爱他人使自己融入更大的社会群体,包含的特质有关注他人的幸福、合作性、以及情感表达等。在能动性维度上,个体根据自己独特的品质来界定自我,进而形成独立性自我;在社交性维度上,个体通过关注他人利益,与他人进行情绪情感的交流,进行合作等方式,来将自我整合到更大的社会单元中(Bakan, 1968),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评价自我,形成相依性自我(Abele & Wojciszke, 2007)。总的来说:能动性更多描述个体层面的行为模式,社交性侧重于社会性的行为与特质。

Open Access

彭馨媛1.2. 社交性(communion)与能动性(agency)的功能

这两个维度的划分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能有效地服务于个体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两个维度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两个核心挑战:一个与社会接纳和社会联系有关,另一个则是表现技能和竞争力,以获得发展的机会。人们根据这两个维度进行自我认知判断。具有积极的社交性和能动性特质的个体,体现出智慧和理性,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成为群体中的良好成员(Sherman & Cohen, 2006)。研究证据表明能动性和社交性是人格的两个分离的高级因子,它们广泛地涵盖了人际模式中的主导性(dominance)/雄心(ambition)——能动性,和养育(nurturance)/热情(warmth)——社交性(Wiggins, 1991)。大五人格中的维度也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即个人成长(agency)和社会化(communion) (Blackburn, Ren-wick, Donnelly, & Logan, 2004)。

1.3. 社交性具有优先性

有研究者认为,相比能动性,社交性在通常情况下处于更基础的地位(Fiske et al., 2007)。从进化的角度看,人们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社会群体之间能够分享资源和信息,帮助其中的个体应对压力和威胁。同时,拥有社交性特质的个体更容易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故而他们会受益更多(Baumeister & Leary, 1995)。社交性的优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人们对社交性特质的判断要快于对能动性特质的判断。Ybarra, Chan和Park的研究发现,当要求个体对字符串作词/非词判断时,个体对社交性特质的词语的判断速度快于能动性特质词语(Ybarra, Chan, & Park, 2001)。其次,人们对社交性的判断权重比能动性高(Wojciszke, Bazinska, & Jaworski, 1998),也就是人们在搜索社交性信息时会投入更多认知资源,在做评价时,会赋予社交性信息更多权重(Fiske et al., 2007)。最后,在社会判断中,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社交性特质来评价他人(Ybarra et al., 2008)。综上所述,这两个社会认知的基本维度各有其特点与功能;由于生活在群居社会中,社交性维度比能动性维度更基础,也更具有优先性。

2. 两大社会认知基本维度与自尊

目前,学术界对自尊的概念还没有完成统一,不同的概念侧重点不同。作为学术性概念,它主要指个体对自我价值(self-worth)和自我能力(self-competence)的情感性体验,是自我系统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情感成分(田录梅&李双,2005)。简言之,自尊是一种对自我的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Wang & Ollendick, 2001)。Brown认为,自尊是个体在应对生活挑战时,其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的现实状态(Brown, 1996)。在这个定义中,能力和价值被看作自尊的两个基本维度。

2.1. 两个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对自尊的预测作用

自尊是个体自我概念的核心成分,对身心健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与社会认知的基本维度也有密切联系。从国内外学者对自尊的定义也可以看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价及体验,而不是指向他人或外界;自尊的两个重要维度是能力和价值。以上两点与社会认知中的能动性维度所代表的特质相符,即指向自我的、代表能力、智慧等。因此与社交性相比,能动性似乎与自尊的联系更加密切。但Leary的社会计量理论(sociometer theory)认为,个体自我价值感的来源是他人对自我的接纳程度。当个体被他人所喜欢和接纳时,个体的自尊感会上升;当个体被他人拒绝时,自尊感会下降(Leary, Tambor, Terdal, & Downs, 1995)。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交性似乎也与自尊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已有很多研究者针对能动性和社交性这两个社会认知的基本维度与自尊的关系做了探究。有研究者使用人格特质问卷(Personal Attributes Questionnaire)对大学生进行测量,并测量了他们的社会自尊。由于该问卷脱胎于P. S. Rosenkrantz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问卷(Sex Role Stereotype Questionnaire)(Rosenkrantz,

彭馨媛

Bee, Vogel, & Broverman, 1968),所以其中包含三个维度:男性化特征(即agentic),女性化特征(即communal)和双性化特征。结果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女性化特征(communal)和男性化特征(agentic)维度的得分都呈正相关,且都与自尊有显著相关(Spence, Helmreich, & Stapp, 1975)。Keith等研究者提出,自恋和高自尊都与积极的自我观点(positive self-views)有关,但是自恋者从能动性特质,而非社交性特质的角度对自我进行认知评价,认为他们比多数人更优秀;高自尊个体则同时从能动性和社交性的角度,认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优秀(Campbell, Rudich, & Sedikides, 2002)。这印证了研究者对于能动性和社交性与自尊关系的假设。这些研究都是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对能动性和社交性特质进行测量,在这种基于自我知觉的视角下,自尊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能力,而元知觉视角下,社会关系中他人的拒绝或接纳也是自尊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来源(Leary, Haupt, Strausser, & Chokel, 1998)。吴师等人分别在自我知觉和元知觉视角下探究了社会认知基本维度对自尊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无论是哪种视角下,能动性都能预测自尊,而社交性评价对自尊没有预测作用(吴师,任曦,姜珂,杜杰,&杨娟,2017)。也有研究发现,在中国这样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同样主要受到个体能动性特质的影响(Bi, Ybarra, & Zhao, 2013)。可见,关于能动性和社交性与自尊的关系的结论并不统一,这个关系与个体的临时心态无关(Bialobrzeska, Parzuchowski, & Wojciszke, 2019),多数研究者认为自尊主要受到能动性的影响。

2.2. 文化差异的作用

有趣的是,中国的相关研究结果与一些国外的认为能动性与社交性共同预测自尊的研究结果产生了矛盾,那么能动性和社交性与自尊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呢?Wojciszke等研究者分别从两个角度提出假设:从概念的角度看,相比社交性,能动性对于自尊而言是更主要的预测因子,因为自我概念是建立在能力和价值感的基础之上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交性可能是更主要的预测因子,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能动性占主导地位。他们分别对来自集体主义国家和个人主义国家的被试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在总体上,能动性都比社交性更好的预测自尊水平,这两个因子在集体主义国家的女性身上对自尊的预测力相当。启动依存性自我或独立性自我时,能动性在预测自尊上同样占主导地位,两因子在依存性自我启动下对自尊的预测能力无显著差异(Wojciszke & Bialobrzeska, 2014)。该研究没有完全验证预期的假设,可能是因为这不是一项沉浸式研究,即使研究者招募的被试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但他们此时此刻都身处于个人主义文化中,因此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很容易受到周围文化以及社会期望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基于William James关于自尊的理论(James, 1923),Gebauer等研究者假设“自我认同促进自我增强”,如果个体对自我特质的认同是能动性,那么能动性就与其自尊有关;社交性同理。前人研究表明,在个人主义文化、无宗教信仰群体、男性和青年人中,能动性是更被自我认同的特质;在集体主义文化、宗教信徒、女性和老人中,社交性是更被自我认同的特质。他们对来自11种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了测量,发现文化、宗教、年龄、性别在能动性-社交性与自尊的关系中的调节效应显著;在个人主义文化下,能动性更能预测自我认同为能动性的个体的自尊水平;自我认同高度符合能动性或社交性的个体的自尊水平都比较高(Gebauer, Wagner, Sedikides, & Neberich, 2013)。

然而Wojciszke等人的研究发现与能动性相关的特质在对自尊的预测中起到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性在不同性别、年龄群体,以及自尊的不同测量工具上都具有一致性(Wojciszke, Baryla, Parzuchowski, Szymkow, & Abele, 2011)。Chen等人对中国儿童自尊的发展变化,以及两个基本的社会认知维度与其自尊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总体上儿童的自尊更主要地与能动性特质有关,社交性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较弱;然而当考虑年级因素时,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社交性对自尊的预测作用有逐渐增强的趋势(Chen, Zhu, & Bi, 2017)。可见人口统计学变量在三者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在目前仍存在许多争论。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除了难以招募到处于自然的、沉浸式文化环境下的被试,还可能包括这些研究都为

彭馨媛

横断设计,缺乏纵向的发展性研究。

进来也有研究者尝试对社会认知维度与自尊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探讨。例如Bialobrzeska等人探究了采用能动性观点的倾向在能动性和自尊的稳定关系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能动性观点的倾向在能动性与自尊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Bialobrzeska, Parzuchowski, Studzinska, Baryla, & Wojciszke, 2018)。一项fMRI研究的结果表明,自尊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和双侧丘脑对能动性自我评价的反应呈负相关,可能的解释是低自尊个体比高自尊个体对自我的批评更多,他们的自我概念的确定性或清晰性也更低(Jiang et al., 2018)。

3. 总结与展望

目前对于能动性与社交性这两个基本社会认知维度与自尊关系的探究还处在较为基础的阶段,进行的多为相关研究,试图探究哪个维度与自尊关系更密切、哪种特质对自尊的预测性最强。然而目前的研究结果很不一致,基于自尊的概念和能动性、社交性的特质范畴所提出的假设在不同文化下似乎难以一一印证。即使是处于个人主义文化的国家,也并非完全验证了能动性对自尊水平有更强的预测能力的推论。在中国这样一个更加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以及为人处世的亲和性的国家,在评价自我时依然更注重能力维度。所以“大二”模型在中国还处于模型建立和探索的阶段,其文化普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研究者对社会认知的维度的命名目前仍有争论。有研究者认为,道德可能是比热情更重要的维度。Brambilla等研究者将热情划分为社交性和道德两部分,发现在信息搜集过程中,个体更重视道德方面的信息(Brambilla, Rusconi, Sacchi, & Cherubini, 2011)。Brambilla,Sacchi等人发现相比热情或能力,道德对整体印象的预测作用更好(Brambilla, Sacchi, Rusconi, Cherubini, & Yzerbyt, 2012)。中国学者也得到了道德维度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占据重要地位的结果(代涛涛,佐斌,&温芳芳,2014)。可见,目前的命名是否能准确反映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认知的主要内容仍值得商榷,应采用何种维度和方式进行划分和命名,是本土化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致谢

感谢华东师范大学杨安博讲师基于本文的思路给予的指导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代涛涛, 佐斌, 温芳芳(2014). 社会认知中热情与能力的补偿效应. 心理科学进展, 22(3), 502-511.

田录梅, 李双(2005). 自尊概念辨析. 心理学探新, 25(2), 26-29.

吴师, 任曦, 姜珂, 杜杰, 杨娟(2017). 自我知觉视角和元知觉视角下能动性评价对自尊的预测作用. 心理科学, No. 6, 1456-1463.

Abele, A. E., & Wojciszke, B. (2007). Agency and Commu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 versus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 751-76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7/0022-3514.93.5.751

Bakan, D. (1968). The Duality of Human Existence.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10, 12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2307/3510925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 497-52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7/0033-2909.117.3.497

Bi, C., Ybarra, O., & Zhao, Y. (2013). Accentuating Your Masculine Side: Agentic Traits Generally Dominate Self-Evaluation, Even in China. Social Psychology, 44, 10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27/1864-9335/a000144

Bialobrzeska, O., Parzuchowski, M., Studzinska, A., Baryla, W., & Wojciszke, B. (2018). Propensity to Take the Agent Perspective Moderat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gency versus Communion in Self-Esteem (But Only Slightly).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26, 71-7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16/j.paid.2018.01.018

Bialobrzeska, O., Parzuchowski, M., & Wojciszke, B. (2019). Manipulated Taking the Agent versus the Recipient Perspec-

彭馨媛

tive Seems Not to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A Small-Scale Meta-Analysis.

PLoS ONE, 14, e021318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371/journal.pone.0213183

Blackburn, R., Renwick, S. J. D., Donnelly, J. P., & Logan, C. (2004). Big Five or Big Two? Superordinate Factors in the NEO Five Factor Inventory and the Antisoci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ersonality &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7, 957-97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16/j.paid.2003.10.017

Brambilla, M., Sacchi, S., Rusconi, P., Cherubini, P., & Yzerbyt, V. Y. (2012). You Want to Give a Good Impression? Be Honest! Moral Traits Dominate Group Impression For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51, 149-166.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111/j.2044-8309.2010.02011.x

Brambilla, M., Rusconi, P., Sacchi, S., & Cherubini, P. (2011). Looking for Honesty: The Primary Role of Morality (vs. So-ciability and Competence) in Information Gather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 135-14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02/ejsp.744

Brown, J. D. (1996). Self-Esteem: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41, 1109-110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7/003204

Campbell, W. K., Rudich, E. A., & Sedikides, C. (2002). Narcissism, Self-Esteem, and the Positivity of Self-Views: Two Portraits of Self-Love.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8, 358-36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177/0146167202286007 Chen, F., Zhu, S., & Bi, C. (2017). The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and the Role of Agency and Commun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among 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7, 816-824.

Fiske, S. T., Cuddy, A. J., Glick, P., & Xu, J. (2002). A Model of (Often Mixed) Stereotype Content: 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 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2, 878-90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7/0022-3514.82.6.878

Fiske, S. T., Cuddy, A. J. C., & Glick, P. (2007). Universal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Warmth and Competenc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 77-8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16/j.tics.2006.11.005

Gebauer, J. E., Wagner, J., Sedikides, C., & Neberich, W. (2013).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Relations Are Moderated by Culture, Religiosity, Age, and Sex: Evidence for the “Self-Centrality Breeds Self-Enhancement” Princi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81, 26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111/j.1467-6494.2012.00807.x

James, W. (1923). 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p. 761). New York: Dover Books on Philosophy & Psychology.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8/112761a0

Jiang, K., Wu, S., Shi, Z., Liu, M., Peng, M., Shen, Y., & Yang, J. (2018). Activations of 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Thalamus during Agentic Self-Evaluation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Trait Self-Esteem. Brain Research, 1692, 134-14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16/j.brainres.2018.05.017

Kinder, D. R., & Sears, D. O. (1985).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Action.

Leary, M. R., Haupt, A. L., Strausser, K. S., & Chokel, J. T. (1998). Calibrating the Sociome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personal Appraisals and State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 1290-129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7/0022-3514.74.5.1290

Leary, M. R., Tambor, E. S., Terdal, S. K., & Downs, D. L. (1995). Self-Esteem as an 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68, 270-27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7/0022-3514.68.3.518

Reeder, G. D., Pryor, J. B., & Wojciszke, B. (1992). Trait-Behavior Relations in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G. R.

Semin, & K. Fiedler (Eds.),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pp. 37-57).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Rosenberg, S., & Sedlak, A. (1972). Struc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1.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 235-29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16/S0065-2601(08)60029-5

Rosenkrantz, P., Bee, H., Vogel, S., & Broverman, I. (1968). Sex-Role Stereotypes and Self-Concepts in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32, 28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7/h0025909

Sherman, D. K., & Cohen, G. L. (2006). The Psychology of Self-Defense: Self-Affirmation Theor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8, 183-24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16/S0065-2601(06)38004-5

Spence, J. T., Helmreich, R., & Stapp, J. (1975). Ratings of Self and Peers on Sex Role Attributes and Their Relation to Self-Esteem and Conceptions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2, 29-3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37/h0076857

Wang, Y., & Ollendick, T. H. (2001). A Cross-Cultural and 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Self-Estee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hildren. Clinical Child &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4, 253-27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23/A:1017551215413

Wiggins, J. S. (1991). Agency and Communion as Conceptual Coordinates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In D. Cicchetti, & W. M. Grove (Eds.), Thinking Clearly about Psychology: Essays in Honor of Paul E. Meehl, Vol. 1. Matters of Public Interest; Vol. 2. Personality and Psychopathology (pp. 89-113). Minneapolis, M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彭馨媛Wojciszke, B., Baryla, W., Parzuchowski, M., Szymkow, A., & Abele, A. E. (2011). Self-Esteem Is Dominated by Agentic

over Communal Inform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 617-62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02/ejsp.791 Wojciszke, B., Bazinska, R., & Jaworski, M. (1998). On the Dominance of Moral Categories in Impression Formation.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4, 1251-126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177/01461672982412001

Wojciszke, B., & Bialobrzeska, O. (2014). Agency versus Communion as Predictors of Self-Esteem: Searching for the Role of Culture and Self-Construal.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5, 469-47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2478/ppb-2014-0057 Ybarra, O., Chan, E., & Park, D. (2001). Young and Old Adults’ Concerns about Morality and Competence. Motivation & Emotion, 25, 85-10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23/A:1010633908298

Ybarra, O., Chan, E., Park, H., Burnstein, E., Monin, B., & Stanik, C. (2008). Life’s Recurring Challenges and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An Integr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8, 1083-109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002/ejsp.559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0-7273,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

关于黑洞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黑洞探索研究综述 【摘要】人类总是对神秘的宇宙充满了好奇心。自从黑洞的猜想被提出以来,众多科学研究者纷纷致力于黑洞的探索与研究,许多与黑洞有关的理论被一一提出。而近几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在黑洞研究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笔。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终有一天我们会揭开黑洞那神秘的面纱。 【关键词】黑洞研究理论 天文学中很多研究看似和生活毫无干系,但是却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黑洞,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关键问题之一,自然也是一大研究热门。黑洞是在宇宙空间中存在的一种质量相当大的天体,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塌而形成。黑洞质量是如此之大,它产生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至于任何物质和辐射都无法逃逸,就连光也逃逸不出来。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 一、有关黑洞的著名理论 1.最早的关于黑洞的预言(1783年、1796年) 最早预言黑洞的人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学监米歇尔(J. Michell)和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P. S. Laplace)。1783年,米歇尔指出,一个质量足够大并足够紧致的恒星会有如此强大的引力场,以致于连光线都不能逃逸——任何从恒星表面发出的光,还没到达远处即会被恒星的引力吸引回来。米歇尔暗示,可能存在大量这样的恒星,虽然会由于从它们那里发出的光不会到达我们这儿而使我们不能看到它

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它们的引力的吸引作用。到了1796年,拉普拉斯则提出:“天空中存在着黑暗的天体,像恒星那样大,或许也像恒星那样多。一个具有与地球同样的密度而直径为太阳250倍的明亮星球,它发射的光将被它自身的引力拉住而不能被我们接收。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很可能是看不见的。” 2.广义相对论的黑洞理论(1915年)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认为,物质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扭曲,人们通常所说的万有引力就是时空扭曲的表现。由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所推导出来的结论产生了黑洞的概念:一个核反应完全停止的星体,无力顶住万有引力而坍缩;当原子被压破时,就会变成白矮星,而恒星量较大时,则还会敲开原子核,变成挤成一团、密度更大百万倍的中子星;如果坍缩的恒星质量更大时,则坍缩还会进行下去,所有物质会无可避免、永远坍缩下去,所有质量将集中在一个没有大小的“奇异点”上。广义相对论的中心思想是质量会扭曲其附近的时空;而黑洞本身的特质,是为极大的质量集中在极小的区域内,因此黑洞是一个具有极大质量与引力的星体,其引力大到使光线路径扭曲的程度,足以令光线无法逃跑。 3.霍金的黑洞理论(1975年、2004年) 1975年,霍金以数学计算的方法证明黑洞由于质量巨大,进入其边界的(也即所谓“活动水平线”的物体)都会被其吞噬而永远无

布卢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

布鲁姆认知目标过程维度分类

布卢姆认知目标知识维度分类

二维分类框架运用举例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objectives)同教育目的或宗旨(aim, purposes and goal)关系密切,在课程改革中又紧紧地同内容标准(content standards)或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联系在一起。但不管我们怎么称呼,教育目标在系统设计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简单的说,我们希望学习者学会的东西,既是教学的预期结果,也就是教学的目标;而教学活动,像阅读教材,做实验,参观旅行等都是达到这一目标(的)的手段。所以,教学活动不是目标。同理,测验本身也不是目标。 教育目标分类学是对教育目标作出分类。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坚持以学习者为取向,基于学习,重视了外部表现和可评价等特点,以此要求对预期的认知结果能作出陈述和评价。 一个教育目标的陈述包括了动词和名词。动词一般说明预期的认知过程;名词则一般说明期望学习者所获得或建构的知识。请看这样一个实例:"学习者将学会区分(认知过程)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知识)"。其中,"区分"是属于认知过程中"分析"的一个具体类别;名词短语"政府体制中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如何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预期学习的知识类型提供了线索――"体制"是一个概念性知识。所以,根据二维矩阵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一目标就落在"分析"和"概念性知识"相交的方格内。 既然知识维和认知过程维构成了一个二维矩阵,矩阵内每一个具体结合就是教育目标指导教学实践的用武之地。用最简明的话来说,布卢姆认知目标修订的框架旨在帮助教师教学,学习者学习和评价者评价。假设我们有一个很笼统的教育目标或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欧姆定律",我们怎么用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来加以细化呢(可参见下表) 首先要考虑到这一学习任务所包括的知识类型有:事实性知识――如知道测量电流需要用到电压,电流和电阻等知识;程序性知识――如会用欧姆定律的公式(电压=电流*电阻);概念性知识――如"电路图";元认知知识――如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记忆方式和理解方式。如果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保持",那么。可以检查"识别"或"回忆"四种类型知识的程度。例如,分别用哪三个字母来代表欧姆定律中的三个变量;回忆欧姆定律公式或回忆书本上讲过的电路图等。 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促进"迁移",那么,具体分类就可以是:(1)解释事实性知识――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话来界定关键术语(如"电阻")。(2)说明概念性知识――学习者能解释当采用串联或并联方式时,电路图中的电流量会发生什么变化。(3)执行程序性知识――已知电流和电阻,学习者能运用欧姆电定律来计算电压。(4)区分概念性知识――学习者能确定在运用欧姆定律的应用题中的哪一个信息对决定电阻是必不可少的(电灯泡瓦数大小电线的粗细还是电池的电压 )(5)核查程序性知识――学习者能确定在解决欧姆定律一类问题时,哪一种解决办法可能是最佳的。(6)评判元认知知识――学习者能选择一个解决欧姆定律一类问题的计划,判断其是否与现有的理解水平最相吻合。(7)生成概念性知识――如果一个电路图中电池容量大小不变,学习者能生成几种增加电灯亮度的方式。 新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是对将近使用了近半个世纪的布卢姆等人的分类学的全面修订,主要面向教师,面向教学实践,将学习,教学和评价紧密联系起来,突出其一致性。我们相信,这个新的分类体系,对课程编制,教育测评,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开发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实现布卢姆在为《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40年的回顾》中撰文所表达的一个最大心愿:"加深对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解,提高教育目标分类的有效运用"。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 自尊(self-esteem)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一般自我或特定自我积极或消极的评价,也是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这种需要与追求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自信心,觉得自己有价值等;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自卑感、软弱感、无能感。自尊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对人的生活来说“自尊是你能够给予孩子们的最好礼物——也包括你自己。对于获得健全的头脑、丰富的学识及幸福的生活来说,自尊至关重要。”(P4) 一、自尊: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 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是有自尊的,正如人类并非一开始就有自尊一样。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自尊乃是人在对各种环境压力(包括生态学压力和社会压力)的反应过程中获得的,是生存适应和社会适应的必然结果。对于个体而言,自尊同样也是其自身适应生存、适应社会环境所必需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生命适应的心理根源。

首先,自尊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基本生存的心理资源。根据有关研究,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较为清晰的自我尊重情感,如犯了错误感到羞愧,怕别人讥笑,不愿被人当众训斥等。①这种社会性情感的产生是重要的,因为在自尊产生之前,儿童基本上还处在生物人的阶段,尽管语言和一些初级的认知能力已经发展起来,儿童可以进行初步的社会交往,但还不会主动地、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去适应社会和他人的要求,还不会在体验自我的情感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儿童在这一时期除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一些初级的社会需要(如依恋)外,并没有清晰地自觉自己人之为人的荣辱和价值,其发展基本上还是一种生物人的发展,这与动物的生活仍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换言之,如果没有自尊,没有对自我的一种自觉的情感判断,即使儿童具一定的自我认识的能力,也很难去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就像一个不知道疼痛为何物的人终将会被伤痛致命一击,一个不“知道”自尊的人同样会因不知道自我保护而失去做人的资格和价值,失去基本的心理和谐,甚至失去生命。在自尊被自觉后,儿童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情感是人作为种的存在所具有的心理现象,那么有关自我情感的有效判断则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 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 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是指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或者强调新信息的细节与变化,即个体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齐平性个体关注的是相同之处,下意识地排除了差异;而尖锐型个体喜欢寻找差异。齐平性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被弄得模糊不清。而尖锐性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的事件相混淆,甚至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 1.3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 / Divergent)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3210225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9)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王登峰,E 2mail :wd feng @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 ;周帆,E 2mail :zhou fan @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3 周 帆 王登峰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键词 “大七”人格结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内隐/外显自尊。分类号 B848 1 前言 自尊一直以来是人格、社会和临床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最早对自尊的关注可能是 Freud 提出的“Narcissism ”(自恋)这个概念,虽然心理学家对自尊的界定和测量方法存在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几个方面[1]。个体的自尊水平是相对稳定的,这一点与人格特质相似。而且自尊与一些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相关。随着“大五”人格理论逐渐在西方人格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共识,对自尊和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逐渐集中在“大 五”人格模型(Five -Factor M odel ,FFM )下进行。例如R obins 等[2]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自尊水平与情绪稳定性(Em otional stability )高相关,与外向性(Extroversion )和公正严谨性(C onscientiousness )存在 中等程度的相关;与愉悦性(Agreeable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存在较低的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格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中西方的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3],本研究将使用完整的测量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工具-—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4,5]来探讨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王登峰等通过系统的人格结构研究发现,与西方人格理论的研究结果不同,中国人的人格是由七个因素构成的,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 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 度”[5]。由于中国人人格结构和各个因素的内容与 西方“大五”人格结构[6]及其它西方人格概念[7]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根据“大五”人格研究的结果来预测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模式。 另外,当前西方自尊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自尊结构的假说[8],认为个体的自尊包括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 -esteem )和内隐自尊(im plicit self -es 2teem ):前者指通过传统的自陈量表方法测查得到的 个体自尊水平,后者是使用一些间接测量技术得到的“自动激活的”、“意识控制之外”的自我评价倾向[8,9]。内隐的自我偏好效应被证明在多个文化下都是存在的[10],国内学者在实验中也得到相似的 “内隐自尊效应”[11]。对内隐自尊的研究热潮开始 于一系列新的间接测量方法的提出,这些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各种评价启动实验、偏好实验等,其中以内隐联结测验(Im plicit Ass ociation T est ,I AT )的运用最为广泛。内隐联结测验是G reenwald 和Banaji 等[8]提出的、以反应时为指标的词汇分类任务,在实验中被试对呈现的概念类词和属性类词根据要求做出分类反应并被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另外存在I AT 的变式,例如,一种变式是加入反应窗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另一种变式是要求被试仅对呈现的符合分类的词做反应,不符合不做反应,这样根据信  心 理 学 报 2005,37(1):100~105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100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而伟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是通过顿悟解决的,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苯环结构的发现等。顿悟(insight)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罗劲,2004)。顿悟的研究始于格式塔心理学,兴起较早,但顿悟脑机制的研究直到近年才起步。这使得研究者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类任务和范式来探讨顿悟的内在发生机制。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从电生理研究和脑成像研究两方面展开,大体定位出了顿悟涉及的脑区。顿悟研究不仅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促进人类社会以及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顿悟的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最早把顿悟定义为:通过观察,对情景的全局或者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顿悟是在初始尝试失败以后,通过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对事物形成正确判断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顿悟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突然地理解了一个问题,或理解了一条有助于该问题解决的策略。Mayerl (1992) 把顿悟界定为突然知道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Csikszentmihalyii等学者(1995)认为,当个体面对新信息时,若他能以一个新方式看待老问题以使先前未得到理解的特点得到理解的话,顿悟就产生了。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张庆林,邱江,曹贵康,2004)。顿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生,是创造力的形式之一。纵观国内外学者观点,顿悟更多被理解为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并且相应的个体有顿悟能力的差别。顿悟有一些相对明确、易于区分的特点,如:非连续性、突发性、突至性、重构、令人惊讶(聂其阳,罗劲,2012)。有学者认为,顿悟是通过重构问题的心理表征,从而超越困境导向解答,并伴随啊哈体验(Kounios & Beeman, 2014)。 2 顿悟的理论模型 根据文献材料整理和回顾过往研究,顿悟的理论模型主要分为特殊加工观和非特殊加工观两大类。 2.1 特殊加工观 特殊加工加工观首先是早期格式塔学派的观点:Konlei 认为顿悟是生产性思维的典型,要求思维主体打破并超越事物之间固有联系(叶浩生,1998)。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顿悟包含了一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加工思维。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没有提供这些机制的可信事实,同样他们也没有说明顿悟到底是什么。新格式塔学派的学者Metcalfe (1987)所做的实验显然支持格式塔的观点,即顿悟问题的解决包含有特殊加工过程。事实上这一研究仍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焦虑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012010331 祁琪 一.焦虑 1、前言 焦虑是由D.Epstein和C.D.Spielberger提出的理论。罗洛.梅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剧烈变迁的时代,旧的生活观、伦理观、价值观逐渐崩溃,人们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自我产生了一种陌生感,因而增加了人们的焦虑。他认为只要主观上认为某个价值受到威胁,人就足以产生焦虑的体验。爱普斯坦的理论建立在对伞兵的研究上,他发现焦虑是在知觉到极度危险后所产生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他把这种状态描绘为极端有害的,并往往导致直接的动机(恐惧),以致造成行动的可能性。这是一种适应性的作用,当情境(威胁)恶化时,直接行动的可能性就会提高。斯皮尔伯格详细论证、完善了由卡特尔(R.BCattell)提出的状态和特征焦虑的概念,把焦虑分为特征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其理论不仅可以对焦虑作定性研究,而且可作定量探讨,从而结束了仅在理论上定性研究焦虑的历史,开拓了焦虑研究的新领域。 历史上存在过很多种关于焦虑的分类[1]。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焦虑产生于过分的、使自我无法控制的刺激。并将其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这是从焦虑产生的根源出发的。这其中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焦虑产生由客观上对自尊的威胁引起,无论这种威胁是外界的危险还是内部的道德与自我行为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这种由现实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焦虑成为正常焦虑。而神经性焦虑则是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而产生的异常焦虑。 因此,从焦虑的性质上看,我们也可以将其分成正常焦虑和过敏性焦虑[2]。但这里需要解释的是正常焦虑的“正常”指的是焦虑的性质,并不是指焦虑的程度,即适当水平的焦虑,它同样可能出现过高或过低的不同水平,这取决于客观情境对自尊心的威胁程度。而过敏性焦虑则是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2、焦虑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和现状 在心理学领域,各个学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焦虑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3]。 2.1雅各布森的焦虑理论 雅各布森是自我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她将本我、自我、超我这一心理结构视为一个能量系统,所有的心理现象都可以用能量的变化来说明。而情绪就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种释放会伴随特定的体验,焦虑也是其中一种能量释放现象。雅各布森认为:无论选择性释放途径可得与否,自我都必须使多余的能量得到释放,使紧张水平回落到适中状态。因此,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选择性途径释放的,则个体产生愉快的情绪;反之,如果多余的能量是通过非选择性途径释放出去的,则个体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焦虑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可见,情绪的性质取决于选择性释放途径能否得到,而选择性途径又取决于自我的机能,因此自我是焦虑发展的根源。在雅各布森看来,焦虑是一种结构现象,它是由自我和本我之间的张力所引起的,即当自我被迫通过非选择性的释放途径释放多余能量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焦虑又起到信号的功能,它促进自我发展更多的释放途径,以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文献综述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谈谈文科研究生的读书、研究和论文写作 陈国新赵晓刚 摘要:对文科研究生应如何读书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了讨论。认为研究生读书要有读书计划,要坚持史、著、论相结合,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要与做读书笔记相结合,要与社会调查研究相结合。提出研究生要尽早确定研究方向和选题,要妥善处理研究方向和选题的关系,要认真对待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和写作。 关键词:研究生;读书;研究;坤问;选题 作者简介:陈国新,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教授;赵晓刚,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 根据我自己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长期培养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经验,着重谈谈文科研究生怎样读书,怎样搞科学研究,怎样进行论文选题与写作,供新导师和研究生治学参考。 一、研究生读书的特点和要求 1、研究生读书要有读书计划 研究生的读书首先要有读书计划,而且必须完成这个读书计划。没有读书计划,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基本上就是打烂仗,保证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要立足专业,将来靠专业所学安身立命。这是长期的、大的读书计划。研究生读书计划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专业读书计划。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管着研究生三年的读书计划。第二个层次是研究方向读书计划。研究生入学就有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对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来讲毕竟太大,还要细化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第二个学期至迟在第三个学期要尽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生要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拟订研究方向的读书计划。这是中期计划。第三个层次是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在初步完成研究方向读书计划,有了创新观点的基础上,将研究方向细化为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而确定自己学位论文的科研读书计划。导师怎样指导研究生?首先就是指导研究生制定这三个层次的读书计划。 2、研究生读书要史、著、论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书目的选择,计划的拟定,必须史、著、论相结合。所谓 "史"就是每个专业、每个研究方向甚至每个选题的学说史。研究生研究、做学问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就是站在前人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向历史学习。每个专业必须搞通本专业学术史。恩格斯说过,“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地产物。”没有史做基础,论文跟工作报告差不多,就没有理论深度,缺乏历史感,轻飘飘的。有史的基础,选题、论文才能变得厚实起来。所以读书计划必须先读专业学说史。所谓"著"指的是古今中外关于这个专业、这个研究方向、这个选题的经典著作、文献。经典著作就是可以称为大家、名家的著作、文献。比如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经典著作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经典著作、文献。读经典名著,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研究生读书的基本功。研究生与本科生读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本科生以读教材为主,研究生以读原著、文献为主。原著、文献与教材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研究生掌握了原著、文献,就知道教材内容的出处、来龙去脉,即源头所在,这样研究生就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驾御教材,理解和讲授教材,毕业后也就能够去教本科生。经典著作与史是什么关系?如果把"史"比作一个常青的"藤",那么经典著作就是在"藤"上结的一个又一个的"瓜"。掌握了史来读名著,就好比"顺藤摸瓜"。所谓 "论"就是学术论文。这也体现研究生与本科生学习的不同要求。教材长期稳定,而学术日新月异。研究生怎样掌握学术动态、学术前沿?主要就是通过日新月异的学术论文。研究生要学会看学术论文,坚持看新杂志、新论文,一周10篇左右,养成习惯,这样知识就永远不会过时,就能把握这个专业、研究方向、选题的学科动态和理论前沿。因为论文总是从理论上探讨最新的东西、体现不断发展的东西。有经验的导师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所开课程和书目,就包括史、著、论这三个方面。我们学会了这个方法,按照史、著、论相结合去读书、做学问,由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推进,功底就扎实。就可以避免时下有的青年教师拿一本教材就去开新课误人子弟的做法。 3、研究生读书要浏览、泛读、精读相结合 研究生读书,无论哪一个层次的读书计划,都必须完成。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么多的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读好、怎样读完?一般要求研究生平均每周要读500页书。这就有个读书方法的问题。关于读书方法,前人已有许多经验。比如,我国著名文学家杜宣先生认为,天下之书,浩如烟海,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目治之书(看看即可)、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心理弹性的研究综述 成长的过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历一些挫折, 有时甚至是严重挫折。学术界长期以来致力于发现危险因子与何种心理或行为问题相关联,却忽略了对另外一种情况的考察,那就是,尽管有一些人儿时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或逆境,长 大成人后却功能完好,甚至还很优秀。最早对传统研究提出的挑战的,被认为是Rutter1972 年所做的有关母爱剥夺的研究综述,报告了个体差异的现象与证据。其后由于Norman Garmezy等人20世纪80年代的奠基性研究工作,儿童弹性发展的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图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介绍,并提出作者认为今后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 心理弹性的定义作为科学意义上的心理弹性概念,在国内外至今没有一 个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国内研究者除了译为“心理弹性”外还有很多不同的译法,如“心理韧性” 、“恢复力”、“复原力” 和“压弹”等。本文暂采用“心理弹性”这种译法。国外研究者们对resilience 的定义各有偏重,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结果性定义:重点从发展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如

MastenA.S. (2001) 认为“心理弹性是即使在严重威胁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等结果的一类现象” 。 能力性定义: 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或品质, 是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如Werner E. E. (1995)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 ;“ 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 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 过程性定义:将心理弹性定义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 如APA Help Center (2002) 提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它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 ” ,“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适应的动态过程” ,“心理弹性表示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 。 尽管各位研究者,对心理弹性从不同研究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都公认心理弹性的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1)个体遭遇逆境;(2)个体成功应对(或适应良好) 。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和危险因素在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特别是在心理弹性的早期研究中,危险性因素( risk factor )和保护性因素 ( protective factor ) 是不得不提到的两个相关概念,它们贯穿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1985年Graf 和Schater 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 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 ”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 )和“外显的”(explicit )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 式。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 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 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2]。 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1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 (1983年)提出来。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 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在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实验性分离有可能只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不是深层加工过程的分离(M erikle,P.M .,1991)。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此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M erikle 和Keingold (1991)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 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判定标准。杨治良等(1994)也使用匹配比较法对汉字内隐记忆 进行了研究。匹配比较法就是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操作上匹配起来,使他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这时若出现实验分离,就有可能是深层加工过程的不同,而不是任务差异所引起。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彭莉 作者简介:彭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长沙,410205。 摘 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 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内隐记忆 启发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03页 ·理论研究·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6), 971-97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b5591657.html,/10.12677/ap.2019.96119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Self-Esteem Xinyuan Pe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CNU, Shanghai Received: May 22nd, 2019; accepted: June 6th, 2019; published: June 13th, 2019 Abstract The most commonly used basic dimensions of social cognition are agency and communion, which cover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eings: ability and enthusiasm, reflecting two core chal-lenges in social life.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gradual deepening. Although many inconsistent results have been found, an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three factors is also affected by cultural background, age, gender and other factors, most researchers still believe that agency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rediction and in-fluence on self-esteem.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en-cy-communion and self-esteem i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uch localization, cultural universal-ity and naming should be noted. Morality may also b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cial cogni-tion. Keywords Social Cognition, Agency, Communion, Self-Esteem 社会认知的两个基本维度与自尊关系的研究 综述 彭馨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收稿日期:2019年5月22日;录用日期:2019年6月6日;发布日期:2019年6月13日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内隐自尊研究应用的重要性 内隐自尊的概念一经Greenwald等人提出,便受到国内外心理学者的共同关注,成为了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法通过内隐察觉的态度。它的研究拓宽了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对于揭示无意识成分在自我心理中的作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一个重大的启示。所以,加强内隐自尊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是内隐自尊研究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2.内隐自尊在主要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隐自尊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的ERP 研究等。而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刚刚开展,但已显示出潜在的研究空间与价值。主要是内隐自尊形成过程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内隐自尊与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对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做简要的回顾。 2.1内隐自尊的形成过程研究 由于内隐自尊是在大量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潜意识的自动化的整体性自我评价, 因而是难以改变的, 只有通过新经验的累积而发生渐变〔‘2 ] 。一项跨文化实证研究〔’3 ] 发现, 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移居到个人主义的文化区域时, 其外显自尊随着其接受当地的文化规范就已改变, 并与当地居民一样有偏高现象。而内隐自尊在短期内却难以改变。这表明, 内隐自尊就长期来说是比外显自尊更为稳定的建构。原因可能是外显自尊的形成来自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 人们会按照外在的文化规范建构出新的自我评价, 因而外显自尊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而内隐自尊似乎是较为长期稳定的个人特质。双重态度(d u al a ttitu d e )模式[ ‘4 ] 认为, 当新的态度形成时, 旧的态度并未消失, 而是被新态度压制在内隐层次里。当个体认知资源不足或因某些原因无法提取外显态度时, 原本熟悉的内隐态度会再度主宰个体的评价反应。因此当个体到一个新的文化区域时, 虽然产生了新的自我评价(外显自尊) ,但原有的自我评价仍会留在内隐层次而难以消失(内隐自尊)在最近的一个研究〔‘5 1里, 研究者操纵外显自尊的测验速度或认知负荷量, 结果发现, 在高时间压力下或高认知负荷量下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二者呈现出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这个结果支持了内隐自尊是自动化的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的假设。总之, 内隐自尊是一个存在的建构, 它和外显自薄一起构成了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或态度。区别在于, 外显自尊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表现出不稳定性或脆弱性; 内隐自尊是根据过去长久的生活经验形成的, 是通过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而对自己所做的评价, 是难以改变的。 2.2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对外显自尊的研究显示, 外显自尊与各种反馈条件会产生交互作用, 影响个体的正向自尊需要的表现和应对策略。低外显自尊者在受到负向评价或失败的威胁与挑战时, 偏向于在低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过一场n 山。pplng ) , 以免在简单任务都做不好的情况下受到更差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义任一pr o tecti on ); 而高外显自尊者偏向于在高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 这是为了保留万一任务失败后自我提升(义挂‘enh an ce m 面t )的可能或提高其侥幸成功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超越自我评价, 向更高的标准迈进。另外, 低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负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低自尊者试图弥补在负反馈任务中曾经经历过 的失败, 以自我保护; 而高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正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高自尊者试

企业招聘问题研究综述[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企业招聘问题研究综述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部分 人员招聘,即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分析的要求,寻找、吸引那些有能力,有兴趣到企业任职,并从中选出适宜人员予以录用的过程。广义的人员招聘是指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为了安置空缺的岗位,向企业内外吸收、挑选、安置人力资源的全过程。狭义的人员招聘则是指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为了安置空缺的岗位,向企业内外发布有效信息,集合应聘者的全过程,不包括选拔与安置的过程。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做到“人岗匹配”是所追求的目标,而人岗匹配的先决条件就是要能招聘到合适的员工。招聘工作是人力资源系统的基础环节,一个合理、科学的招聘制度对企业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个好的招聘系统可以确保员工素质的优良,它影响着企业的人员流动,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费用。一次成功的招聘活动就是企业的一次成功的公关活动,是对企业形象的绝好宣传。 由于我国人力资源起步较晚,各个方面的工作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在招聘这一块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招聘人员,即使大企业的招聘人员很多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招聘培训。从而使招聘工作一直达不到专业化的效果。 本文将从招聘的招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招聘的有效性等方面来进行研究。 二、主题部分 国内外人力资源工作的起步时间相差很大,导致了国内外学者对招聘这个问题的研究有所差异。这部分将从国内和国外两个部分来描述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招聘的看法。 (一)国内学者有关招聘的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主要从招聘的模型,招聘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招聘的有效性,招聘的发展等方面来对招聘进行研究的。 1.招聘模型的研究 有关招聘的模型,张少卿等学者主要从胜任力模型,大五模型等方面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