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doc 187页)

合集下载

0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四章)

0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四章)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二、技术扩散
(二)技术扩散的形式与途径 ➢ 1. 空间梯度扩散
以发源地为核心呈放射状向周围地区渐次转移的技术扩散过程,空间距离远 近是影响技术扩散强度的主要因子。
➢ 2. 跳跃式技术扩散
技术从一地呈跳跃式传播到另一距离较远的地点。
➢ 3. 双向对流式技术扩散
指技术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经改造发展后又传回到甲地的技术扩散过程。 它是跳跃式技术扩散的更高一级形式,主要发生在技术、经济、社会条件差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科技资源分析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第四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二、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
➢ 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 在技术进步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基础上,一部门内劳动投入的减少,相应
扩大了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或者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投入。
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关系图
第二节 区域科技资源分析
➢ R&D经费来源包括政府投 入、企业自筹、国外投资 以及其他主体投入。
➢ 政府R&D资金是实现科技 发展目标的最重要、最稳 定和最集中的资金来源。
部分国家R&D资金占GDP的比重(2012年)
第二节 区域科技资源分析
三、科技活动产出
(一)科技论文
➢ 通过对科技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及国际影响等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可从一个方面反映区域科学技术的实力及水平。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
• 提高区域内的资源利用效率
• 促进区域内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对象是空间范围
• 可以是城市、乡村、城市群等
• 强调区域内的空间关联和相互作用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 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布局
• 提高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 促进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程
01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与
重要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定义与内涵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
• 研究区域内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资源要素
• 制定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政策和措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
•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区域分析与规划队伍
完善区域分析与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 为区域分析与规划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
CREATE TOGETHER
THANK YOU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定性分析方法
• 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分析方法
• 用于分析区域内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
⌛️
综合性方法
• 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从多方面综合考虑区域发展的问题和策略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常用工具与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用于处理和分析空间数据
• 为区域分析与规划提供空间信息支持
遥感技术
03
案例三:某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
•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保护生态环境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

重视区域社会发展规划
➢ 区域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区域规 划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规划,区域规 划必须将区域社会发展作为重点内 容进行研究
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从区域地理环境背景、经济结构及增 长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环境管理政 策及法规等方面构造综合性的规划解 决方案,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人口与劳动力 • 科学技术条件 • 基础设施条件 • 政策、管理、法制等
•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 发展的基础,区域发 展状况的评价必须将 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 容进行分析研究
发展预测 结构优化 方案比较
•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 制定区域发展策略 • 分析预测实施效应

空间结构);区域划分的层次性。
动态性
➢由于构成区域的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外围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区域本身发生变 化的特征。
第二节 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目的: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群所创 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 研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
第一节 区域及其特征
三、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或系统性)
➢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渗透、融 合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结构性

区 域
➢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存在着包括空间位置、功
的 特
能联系、作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如区域城乡 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区域分析与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一个特定区域的综合分析,了解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人口特征、社会需求等各方面因素,再结合相关政策和规划原则,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区域分析时,首先需要对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了解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势、气候、土壤等;了解该区域的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情况等经济状况;了解该区域的人口特征,包括人口分布、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等;了解该区域的社会需求,包括居民对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需求。

在进行区域规划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根据区域的发展潜力和优势,确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目标。

例如,如果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如果该区域靠近重要交通枢纽,可以发展物流中心、商贸等相关产业。

其次,需要考虑区域内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规划时,要合理安排不同功能区的布局,确保各区域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例如,居住区与工业区的合理距离,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

此外,还需要考虑规划的可持续性。

在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例如,可以引入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等,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最后,为了实施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确保其有效落实。

政府需要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指导,促进各方面力量的参与,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通过区域分析与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制定出相应的规划策略。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一些与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的内容。

首先,需要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

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区域分析与规划word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word版

区域分析与规划第一章绪论一、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特征:1、整体性 2、结构性 3、动态性二、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和建议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特点:战略性前瞻性动态性综合性目的性地域性三、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种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2、结节区(功能区、枢纽区):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五、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联系第二章区域发展条件评价一、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二、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和女性人口的组成状况称为人口的性别结构。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表示人口年龄和性别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条形统计图。

四、人口容量: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五、区域政策工具:六、索洛余值法计算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算法。

七、资源特性:八、技术进步的环境及机制九、技术进步的分类十、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引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的变化●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范围不断扩大●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不断加深●减少了区域经济对地产自然资源的依赖度2、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结构不断提升首先技术进步是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及决定因素其次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发生变化3、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4、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质的飞跃5、技术进步促进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十一、制度创新的分类十二、区际联系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区域发展现状评价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一)提出者:罗斯托(二)理论主要内容:六个增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⑴实现“起飞”的三个条件:一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能力;二是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三要建立一种能够保证“起飞”的制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扶持“幼小(弱势)产业”,使其成 长为优势产业,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 之路。 三、赤松“雁行形态说”——揭示了后起国 实现产业高级化的进程,成功地解释了 劳动地域分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三)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概念 2、(1)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 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2) 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 平衡相适应;(3)人口数量的增长还 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第五节 区域投资环境与政策分析 一、区域硬环境 二、改善投资软环境对区域引资具有重 大意义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五)资源密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 2、资本密集型 3、技术密集型 (六)产业地位和作用分类法 1、主导产业 2、辅助产业 3、基础产业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二、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配第定理”——产业间相对的“收 入差”会推动劳动力向更高收入的部门 转移。 (二)克拉克的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 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 对差异所造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 的产业移动。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论 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产业分类法
(一)两部类划分法(马克思) 1、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类(I) 2、第二部类:生活资料部类(II) (二)农、轻、重划分法(前苏联) 1、生活资料部类—农业和轻工业 2、生产资料部类—重工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2054二、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三、学分、学吋:2学分;32学时四、教学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地信系六、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Fl标(含知识、能力、索质的要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阐述了区域概念、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的关系,讲述了区域规划功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屮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涉及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屮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等各项规划,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选修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区域分析及规划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六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F1标第三节战略抉择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第五节土地保护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九、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内容、要求及占用学时(或学时比例)尚无多媒体教学软件-卜•一、教材及参考书祥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合编,区域规划概论,屮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十二、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以百分制计十三、教学大纲说明(1)各章要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八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2)其它本课程属专业课,必须具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的基础,适宜安排在第三、四学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模块课程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区域规划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并为应用地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初步基础。

2.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实践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得到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并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的理解。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以讲授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知识为主,适当地介绍一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在保证【X••域分析与规划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人类活动和地理区域分析为重点,适当结合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注意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方法和技术的介绍。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理论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演示实例,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防止抽象的纯推理的倾向。

4.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要安排一定的训练项月,促使学生钻研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牢固掌握知识。

5.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课程体系、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2.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3.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4.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说明和要求:(1)掌握区域科学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划分。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全部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整理资料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客观性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经济背景,主要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水平、社会、资源和环境)(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 (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的社会经济状况肥西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指定区域发展的策略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U2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2、什么是生态环境质量?简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答:(1)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或部分生态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2)内容: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3)评价方法: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景观生态学法7、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2)自然资源的评价方法:○1质的评价;目的——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生产部门的适合程度对象——各自然资源的质量构成因素内容: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2量的评价;目的—-确定开发规模和对生产部门的保证程度内容:绝对数量-—确定优势资源相对数量-—对需求的保证程度、服务年限、人均占量○3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式或方向,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经济前提的评价;○5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案全文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主要是介绍区域、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介绍区域规划的发展阶段,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等。

本章教学重点是区域科学、区域分析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域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二、区域的本质特性1、整体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联系性决定的,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如:上海的振兴改变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2、结构性:区域构成的单元,按照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它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等。

第二节区域科学与区域发展的研究一、区域科学(一)含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二)研究对象:区域或区域系统。

(三)研究内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其时空规律。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与冲突、区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二、区域研究的发展趋势- 1 -(一)改变区域资源的概念:有形有形+无形传统的区域资源:指有形的物质资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

规划与计划近义,经常被替换和混用。

许多国家把区域规划称为区域计划。

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任何一个区域,不论它地处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位居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不论是在高原沼泽,还是在荒漠草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

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由此而言,区域规划就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

地区的生产布局,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国民经济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

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质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

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法国则称为领土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102032
二、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设计
(Regional Analysis and Regional Planning Practice)
三、学分、学时:1学分; 1周
四、教学对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生
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
六、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对区域规划的实习,理解区域规划的一般原理及其与区域发展、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规划等的关系,掌握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

七、主要内容:
参观、调查某一区域的区域规划及其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影响。

八、方式与安排:
九、考核内容和方式:
考查。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将实习内容总结成实习报告,并以此作为考查成绩的主要依据。

《区域规划实习》课程简介
一、课程编号、名称
a)编号:?
b)名称:《区域规划实习》(Regional Planning Practice)
二.教学对象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
三.实习内容简介
通过参观、调查某一区域,分析、理解区域规划对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四.实习时间:1周
五.实习方式与安排
野外集体实习。

六、考核内容与方式
考查。

通过实习,要求学生将实习内容总结成实习报告,并以此作为考查成绩的主要依据。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一、区域规划的概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规划是人们以思考为依据,安排其行为的过程。

规划与计划近义,经常被替换和混用。

许多国家把区域规划称为区域计划。

规划与计划一样,通常兼有两层含义:一是描绘未来,规划是人们根据现在的认识对未来目标和发展状态的构想;二是行为决策,即实现未来目标或达到未来发展状态的行动顺序和步骤的决策。

任何一个区域,不论它地处发达富裕的城市地区,还是位居贫穷落后的边远山区;不论是在高原沼泽,还是在荒漠草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都不是唯一的。

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城市发展规划也有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方案,可以出现许许多多的状态和空间景象。

区域规划就是要在多种方案的比较和选择中确定适合规划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蓝图。

由此而言,区域规划就是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建设的物质载体。

地区的生产布局,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国民经济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的安排不能分割。

因此,从规划工作的实质而言,区域规划实际上就是对区域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总体部署。

正是由于经济建设布局与土地利用紧密相关的缘故,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区域规划与地区性的国土规划两个概念互相通用。

例如,在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称为区域规划的工作,在日本、朝鲜等国却称为国土规划,法国则称为领土规划。

区域规划是一个区域比较长远而全面的发展构想,是描绘区域未来经济建设的蓝图。

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自然资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自然资源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料和燃料来源,以及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和场所。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及开发利用条件等都将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可见,自然资源是专指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而不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环境因素如地震、泥石流、滑坡、台风等则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范畴。

因此,自然资源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资源的概念也在变化,那些在当前不能为人类利用而转化为自然资源的自然环境因素,可能在今后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被人类利用,转化为自然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发现和利用自然环境因素,扩大资源范畴的过程。

按照自然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及应用的目的可将自然资源进行多种科学分类。

如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地下资源和地表资源;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可将其划分为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可将其划分为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森林及草原中的动物、鱼类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森林、土地等);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可将其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其中,后一种分类更具有意义,因为其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这种分类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

1.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表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其供应基本上是往复不断的,即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参考书)
前言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
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第一节自然资源
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
第三节技术条件
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
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
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
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
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
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五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经济学观点
第一节总增长模型
第二节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
第三节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第四节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六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
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前言
从二次大战后以重建和恢复经济为中心的区域资源开发与生产力布局规划开始,60年代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土整治,70年代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的综合规划,到今天强调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要求,区域规划已成为各国各级政府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合理有序发展,实施政府对区域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人口众多、资源不足、基础欠强、环境脆弱、城市化加速和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后工业化的多重压力,区域规划更显得迫切、重要。

区域规划是各相关学科共同的任务,而对以区域和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区域空间变化规律和区域空间各物质要素合理布局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来说,区域规划更是学科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结合点与应用领域。

当前,城市正在日益发挥强大的区域中心作用,并随集聚和辐射力的增强而呈现城市区域化的现象,因而,区域规划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重要教学和实践内容。

据此,高等学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文与经济地理学教学指导组确定,由南京大学负责,会同中山大学、西北大学共同编写区域规划教材。

由于种种原因,从决定编写到完稿,历时三年。

区域规划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本书编写者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时间、资料等方面的原因,以及编者水平有限,全书仍有不尽人意之处。

谨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本书根据教材的要求,系统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结合研究和实践对有关章节作必要的探讨。

鉴于区域分析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性,本书以1/3篇幅,专此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

全书共分十三章,各章的执笔人分别是:第一章崔功豪、陈宗兴,第二章刘科伟,第三章陈宗兴、刘科伟,第四章刘科伟、吴耀,第五章刘科伟、李瑛,第六章至第九章魏清泉,第十章王本炎,第十一章沈洁文,第十二章曹荣林、王红扬,第十三章窦贻俭。

全书由崔功豪拟纲、统稿、修改、定稿。

本书出版得到了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颖教授、副主任张超教授的支持,北京大学杨吾杨教授在盛夏为区域分析各章认真审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高等教育出版社徐丽萍女士对本书给以热情帮助和指导。

钱欣,李志刚研究生帮助制图。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阅、引用了国内外学者的很多论文和著作,限于篇幅,只列出主要部分。

在此一并致谢!
我们期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区域规划事业的发展和教学工作作出微薄的贡献。

本书可作为人文地理、城市规划、区域经济各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城市与区域规划、计划、土地部门的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编者
1998.10
内容提要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

同时也是全国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区域规划的基本内容、理论和编制方法。

全书共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区域分析为主,在介绍了区域概念,阐明了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关系以后,重点对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人口劳动力、技术及社会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及区域联系与分工等区域规划的前提和依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并介绍了区域经济定量分析和预测方法。

后半部分以区域规划为中心,阐明了区域规划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中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阐介了区域发展主要理论,探讨区域发展战略,并就区域规划中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等各项规划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本书理论与实际结合,系统阐述和重点探讨结合,既具教材的特点,可作为高校地理系、规划系、经济系等有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具研究特色,可供经济
发展与计划部门,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部门、土地规划部门及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部门的工作参考。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

但对于“区域(region)”,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作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理单元;经济学把“区域”理解为一个在经济上相对完整的经济单元;政治学一般把“区域”看作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单元;社会学把“区域”作为具有人类某种相同社会特征(语言、宗教、民族、文化)的聚居社区。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即使是地理学,对区域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一个区域是指一个连续的地段,其中心具有一定程度的共性,却又缺少明确的界线”,“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部分,它以一种或多种标志区别于邻近部分”,“区域是指地球表面某一特定范围”,“区域是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等等。

然而,就区域的本质而言,
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范围,是地球表面各种空间范围的泛称或抽象。

由此,我们可以简要表述为: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
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与区域相近的词有“地区”(area)、“地域”(territory),其实质是一致的。

只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则是特指,如华东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景观性。

至于“空间”,虽然基本含义也与区域相近,但其范围更抽象、更笼统。

二、区域的划分
区域概念中具有根本意义的,是一个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在特性上存在的高度相关性。

这种高度的相关性,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

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地理学和经济学中传统的各种区划,即以一组一致性和相似性的地理、经济、社会指标划分出各种不同特征的均质区域,如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另一种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区域的本质特性:一是整体性,这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

区域的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例如,某一区域某种资源的发现和生产(如大庆油田),会影响整个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如近代上海的崛起改变了整个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格局和系统。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如城乡结构、城镇结构、环境结构。

区域的结构性具有层次性(例如城镇体系结构,具有自上而下的递阶控制的特征)、自组织性和稳定性。

后者是与整体性相关联的,没有稳定的结构,也就没有一致性和整体性。

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

由于区域内部的区域功能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资源与产品不一,从而产生多种联系,形成不同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