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8f1959fe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16.png)
任务一 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土壤 剖面的组成
任务二 明确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通过图文资料,理解土壤及其物质组成。(综合思维)
素养目标 2.通过野外实践活动,掌握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 3.运用图文资料,掌握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解析 第1题,甲地与乙地的土壤相比较,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 来自岩石风化,A对。根据箭头粗细表示的含义不同可知,甲、乙两地的土 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错。甲地的淋溶作用损失养分多,甲地比乙地土壤肥 力差,C错。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不同,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 不同,D错。 第2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 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对。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A错。地表径 流带走物质少,说明径流量小,C错。岩石风化强度小,说明土层较薄,D错。
思维导图
任务一 了解土壤的物质组成及 土壤剖面的组成
必备知识•落实
1.土壤的概念 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疏松物质,由 有机物质 和___无__机__物__质_______ 组成,具有一定 肥力 ,且能够生长植物。 2.土壤的组成 (1)由矿物质、 有机质 、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2)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土壤矿物质占45%、土壤有机质占 5%、土壤空气占20%—30%、土壤水分占20%—30%。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为我国土壤类型分布图,读图,完 成第3~5题。 3.关于甲地土壤的表述,正 确的是( D ) A.由于气候冷湿,本区土壤 腐殖质层较薄 B.本区植被茂密,为土壤提 供较多矿物质 C.本区地形大部分是平原, 土壤含水量较高,淋溶作用较强 D.本区冬季严寒,土壤冻结时间长,有利于水分和养分保持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答案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7356e7ec3a87c24028c4e4.png)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学习目标:1.记住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重难点)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3.土壤的形态(1)颜色:土壤颜色变化可作为判断和研究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肥力特征和演化的依据,是土壤分类和命名的重要依据之一。
如黑土、红壤等是以颜色来命名的。
(2)质地:土壤颗粒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等。
(3)结构:土壤颗粒的胶结情况,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和片状结构等。
(4)松紧度:土壤疏松和紧实的程度。
(5)孔隙:土粒之间存在的空间。
是土壤水分、空气的通道和仓库,影响着土壤的养分和温度状况。
(6)干湿度:反映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多少。
二、土壤剖面1.概念:土壤剖面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切面。
2.土壤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
可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发生的土壤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与其上的淀积层是逐渐过渡的。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的性质。
2.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1)气候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
(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1)可以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
(2)影响因素:高度、坡度和坡向。
5.时间: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
6.人类活动(1)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发育和演化的方向。
(2)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含答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分层作业1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fb306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5a.p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某学校组织学生到我国东北地区进行研学活动,下图是他们见到的土壤景观。
据此回答1~3题。
1.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A.土壤质地B.土壤剖面C.土壤颜色D.土壤水分2.黑土呈现黑色是()A.长期施用黑色肥料所致B.黑色工业废水污染所致C.地表长期积水所致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所致3.下列对黑土说法正确的是()A.黑土只分布在东北地区,其他地区没有B.黑土虽然自然肥力高,但仍需要养护C.黑土分布地区不存在水土流失现象D.黑土的形成只与气候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1.C2.D3.B[第1题,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也是最容易观察的土壤特征。
第2题,东北地区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
第3题,黑土有机质含量多,自然肥力高,但也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黑土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4~5题。
4.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A.风化基岩B.气候C.地形D.生物5.图示区域()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4.D5.A[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第5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量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
因此①②正确,故答案选A。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
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6~7题。
6.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A.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C.植物生长量大于南方D.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7.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 A.终年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B.终年高温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C.终年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D.终年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快6.A7.C[第6题,东北平原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所以其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A正确;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B错误;东北平原植物量小于南方低山丘陵,C错误;成土母质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
![2021-2022学年中图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a23b781f242336c1eb95efb.png)
6.人类活动
➢ 人类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和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来调整土壤的发育方向
➢ 人类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和改良土壤,定向地 培育土壤,使原来的自然土壤经人工种植朝向肥 沃土壤发育,形成耕作土壤
➢ 人类对土壤的影响也具有两重性,利用合理,有 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利用不当会破坏土壤。
我国耕作土壤的主要类型 ➢ 黑土,富含腐殖质,肥沃。 ➢ 黄土,土层深厚,直立性强,富含矿物养分,但
作用主要表现为影响物质和能量的再分配 而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形成。
⑴高度影响
温度、湿度随着海拔升高而垂直变化
形成不同的气候和植被带
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具有垂直地带分化
⑵坡度影响
陡坡
侵蚀作 用快
缓坡
侵蚀作 用慢
不利于土 壤的发育
有利于土 壤的发育
山麓 地势低洼
谷地 沉积物堆积
形成较厚土层
土体薄、有机 质含量低
➢ 腐殖质: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后,转化又重 新合成的复杂的相当稳定的有机胶体。
具有适度的粘结性 使粘土疏松 使砂土粘结
形成良好的 团粒结构
含有多种养料 提高土壤保肥、保水性能
腐 殖
缓冲土壤酸碱度的变化
质 刺激植物根系发育
促进矿物质的风化和营养元素的释放
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和作物的生长
➢ 泥炭层:由泥炭化作用形成的粗腐殖质层。在沼 泽、河湖岸边的低湿地段,土体中水分过多,湿 生、水生生物枯死,其残落物不易被分解,日积 月累堆积形成有机物分解很差的纤维、木质的泥 炭,称为泥炭化过程。
树木的根系分布 很深,直接提供 给土壤表层的有 机质不多,主要 是以落叶的形式 将有机质归还到 地表
⑵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件: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件:2-6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a34f87d7783e0912a3162a1c.png)
2.图示区域( A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选项,生物决定土壤中的有机质,而影 响土壤的肥力;山坡以侵蚀为主,土层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源 于成土母质;草地由于根部较发达且每年死亡一次,因此肥力比森 林好。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
课
课
前
堂
后
对
巩
素
点
固
能
热
训
强
身
练
化
课前基对础训点练热身
知识点一 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土壤概念 土壤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① 浅水域底部,由②有机物质和 ③ 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④疏松层。 2.物质组成 土壤由⑤ 矿物质 、有机质、⑥ 水分、空气和⑦ 土壤生物 等组 成。
A.厚度增加
B.养分减少
C.物质迁移加快 D.化学过程强度变弱
解析:随着海拔升高,侵蚀作用越强,梯田中水稻土厚度越 薄,A错;土壤中养分主要来自水稻秸秆和人工施肥,海拔高度影 响小,B错;修造梯田,地面都是相对平坦,迁移速度差不多,C 错;海拔高,气温低,化学过程强度变弱,D对。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 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淋溶灰 褐土分布区的降水量偏高(一般大于650毫米),土壤的脱钙作用明 显,钙质含量较低。如图示意祁连山某山峰南北两坡土壤垂直带谱分 布模式。据此完成5~7题。
5.母质和母岩层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⑨ 疏松碎屑物质 称为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的⑩原始物质基础 。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5140c5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f.png)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一、气候因素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首要因素之一。
气温、降水、风力和光照等气候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土壤的形成过程。
1. 气温气温对土壤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高温地区土壤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容易形成干旱地区的土壤。
低温地区水分凝结速度加快,容易形成湿润地区的土壤。
气温还影响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和植物生长。
2. 降水降水量和分布对土壤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降水不足不能提供足够的水分,影响土壤中矿物质和有机质的迁移和转化。
降水充沛的地区,水分容易淋失,导致土壤贫瘠。
适宜的降水量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
3. 风力风力可以通过风蚀、风沙沉积等方式影响土壤的形成。
强风蚀容易将表层土壤冲刷走,留下贫瘠的土地,适度的风力可以促进土壤的混合和矿物质的迁移。
4. 光照光照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能量来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光合作用促进了有机物质的积累,有利于土壤的形成。
二、地形因素地形对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地势高低、坡度、坡向等因素决定了土壤的水分运动、淤积和侵蚀等过程。
1. 地势高低地势高低影响着土壤的淤积和侵蚀过程。
山地地势高,水分易于向低处流动,形成丘陵或山地土壤。
平原地势低,水分容易积聚,形成盆地或河流冲积平原等土壤类型。
2. 坡度坡度决定了水分流动的速度和方向。
陡坡易于发生水土流失,土壤质量较差。
缓坡可以有效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土壤水分的渗透和养分的累积。
3. 坡向坡向决定了日照和水分的分布。
山坡朝向太阳则阳面暖湿,有利于植被生长和土壤形成。
背阴面则相对较干燥。
三、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 植物植物通过吸收养分和水分,分泌有机酸和根系作用等过程,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形成和养分循环。
植物根系的扎根能力和分泌物质的种类也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质。
2. 动物动物通过腐化、排泄等过程将有机物和养分引入土壤,同时也通过穴居、翻晒等行为促进土壤混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教学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70112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f.png)
气候
是影响土壤形成的__基__本__因__素___,影响岩石矿物 _风__化__强__度__,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
用
地形
通过控制成土母质、气候及生物因素,对土壤的发
育和特性产生强烈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_____高、度坡度和_____坡上向
影响因素
特征
时间
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 作用随时间的增长而__加__强__
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某一种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 人类活动 的关系,来改变和控制土壤_发__育__和_演__化__方向,人
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是双向的
[知识勾连·成体系]
问题探究一 怎样对土壤进行观察
基础考点
[思考探究] 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
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区。红壤较为黏重、有机质含量少,
有直接的影响。 (5)成土母质的差异,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土层的厚薄,
随着土壤逐渐成熟,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
[集训冲关] 某学校组织学生到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游学活动,下图是 他们见到的土壤景观,回答下题。
1.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
()
A.土壤质地
B.土壤剖面
C.土壤颜色
D.土壤水分
提示: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巨大。
[系统认知] 1.我国土壤的地域差异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东北平原
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 较多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 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 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形式存 在,土壤呈青灰色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7644ec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d.png)
1.认识土壤的物质组成。 2.学习如何观察和识别土壤。 3.理解土壤 的形成因素。 4.掌握人类如何利用土壤的做法。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是位于地球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 成,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等组成。 二、土壤剖面 1.有机质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分为凋落物层、腐殖质层和泥炭层。 2.淋溶层:因淋溶作用而使土壤物质发生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3.淀积层:土壤物质积累的地方。 4.母质层和母岩层:土壤形成的原始物质基础。
2.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成土母质决定了( )
A.岩石的风化产物
B.土壤的肥力
C.土壤的性质
D.腐殖质的含量
3.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第1题,残积物是风化基岩①风化后残留的碎屑物,A正确;坡积
物是较高处岩石风化后,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移动,堆积在坡脚形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 括土壤的养分与酸碱度。 2.生物: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是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 (1)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进而影响土壤形成的方向和速度。 (2)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3)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4.地形:对土壤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 5.时间:表明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气候
②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大,风 化作用强度越大;
③影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随降水量的增加
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高一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01952fb5195f312b3169a5e8.png)
典型自然土壤的剖面结构
A1 A2
凋落物层 有机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森林土壤剖面图
有机层
有机层一般出现在土壤表层,以分解 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 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 黑色。
森林土壤剖面图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 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 失,颜色较浅。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 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 差异的。木本植物以枯枝 落叶形式堆积于土壤表层, 草本植物以枯残根系进入 土体上部。
仅从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
木本植物: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草本植物:草甸植物>草甸草原植物>草 原植物>荒漠草原植物>荒漠植物
03 气候
观察土壤、判断组成
土壤的组成
空气
矿物质
水分
有机质 (肥力)
土壤生物
孔隙
空气 20-30%
水分 20-30%
矿物质 45%
5%
有机质
土壤固体
理想土壤的组成(体积比)
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
土壤矿物质 45%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土壤有机质 5%
有机质的含量作为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温度高 + 降水多 = 风化强度大、速度快;
微生物活动旺盛。
湿热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较快,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 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比如亚马孙河流域。
干冷环境 土壤形成速度较慢。
冷湿环境 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如世界三大黑 土分布区。
干热环境 土壤有机质积累少,土壤肥力低。如撒哈 拉沙漠地区。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作业1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中图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0264a51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3.png)
课时作业13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一、选择题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搭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五号”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成功登陆月球,在完成采取月球土壤任务后,将一面五星红旗进行展示。
据此完成1~2题。
1.研究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与月壤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是( )①风化作用强②侵蚀作用强③天气变化无常④昼夜温差大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2.与地球上的土壤相比,月壤( )A.水分含量高B.矿物质含量多C.空气比例高D.有机质丰富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上分布着大面积的柽柳灌丛,柽柳能在重度盐碱地上正常生长,改善土地盐碱化的同时保肥效果较好。
科研人员在黄河三角洲某实验样地对不同密度的柽柳林土(3.关于柽柳林保肥效果,说法正确的是( )A.低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好B.中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差C.中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好D.高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最差4.不同密度柽柳林保肥效果差异较大,其影响原因主要有( )①生长密度影响光照条件②生物量影响枯枝落叶量③生长过程消耗土壤养分④不同地貌影响淋溶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下表示意武夷山不同地区土壤类型及相应的区域背景资料。
据此完成5~7题。
5.与①相比,②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排水条件好,淋溶作用强B.针叶林植被,生物总量少C.坡积物较多,矿物质丰富D.降水量较少,生物生长慢6.造成③④两地土壤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B.母质C.植被D.地形7.对比表中四地的环境资料,推测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常年使用拖拉机进行浅翻作业,形成了一层犁底层。
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十分紧实的土层(如图),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
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层作业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2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第6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层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561a0b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d.pn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简述成土母质和生物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母质的特性决定了土壤的性质,包括土壤 的养分与酸碱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发育 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4)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 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气候湿热,微生物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南方降水较多,对土壤的淋溶作用 强,所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 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光合 作用,②表 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矿物养分 。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解析 第8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误;生物作用与土壤 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 成,C错误;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D错误。故选B。 第9题,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利于发育成深厚的 土壤,A错误;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B错误;阳坡吸收太阳辐 射多于阴坡,热量状况比阴坡好,C正确;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影响 因素,D错误。故选C。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C.贵州D.西藏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1.A2.D[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
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
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
读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A.富士苹果B.山丁子C.久保桃D.山桃3.C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
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图1图2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5.C6.B[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第6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7.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A[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壳深厚。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关系图,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9.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8.C9.C[第8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
第9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10.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
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
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
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矿物质(2)气温降水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等级过关练]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
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湖泊沼泽地()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12.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①气温②湿度③成土母质④人类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1.C12.A[第11题,结合图中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可读出,甲处厚度为2.0~2.5 m,乙处厚度为2.5~3.0 m,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
第12题,由材料可知,有机土是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形成的,说明影响因素是湿度;由材料可知因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影响有机质分解速度的因素是气温,A正确。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有相对稳定的灌丛草甸植被,在此植被下而形成肥沃的土壤类型出现适应新环境并具高山灌丛草向土是在高山针叶林带垂直范围内,因森林遭破坏,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37°37′N,101°19′E,海拔3 250 m,下称海北站)地处祁连山东段北支南麓,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一年仅有冷暖两季,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土壤CO2的释放是大气温室气体的重要地表生态源之一,是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作用的结果。
图1为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图,图2为海北站牧草不同物候期(5~6月为牧草返青期、7~8月为草盛期、9月为草枯黄期)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土壤中释放的CO2量)的日变化图。
图1图2(1)分析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及原理。
(3)结合图2推测过度放牧对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影响。
[解析]第(1)题,海北站冷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1.7 ℃,年降水量小于600 mm,暖季草类植被茂盛。
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
海拔高,约3 200米,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
冷季漫长寒冷,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
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所以高山灌丛草甸土土壤肥沃。
第(2)题,图中横轴是时间,左纵轴是释放速率,海北站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特征是CO2释放速率与气温变化呈正相关。
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
一天中释放速度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根据CO2释放速率变化曲线、气温变化曲线形态,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
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约6时左右。
第(3)题,图2曲线草盛期释放量大,返青期、枯黄期释放量小,说明产草量与高山灌丛草甸土CO2释放速率呈正相关。
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
草地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
[答案](1)该地暖季草类茂盛,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多;海拔高,食草动物较少,对草原破坏小;冷季漫长,气温低,土壤微生物活动较弱,有机质分解缓慢;降水较少,淋溶作用弱,利于有机质的积累与保存。
(2)特征:CO2释放速率从6:00开始逐渐增加,14:00后逐渐下降;最大值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6:00。
原理:日出后随太阳辐射增加,表层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CO2释放速率增大;太阳辐射减弱后,地温气温均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减弱,CO2释放速率逐渐降低。
(3)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地表植物生物量和地下根系生物量减少(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也下降;导致土壤中CO2释放速率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