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摘要] 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有效的激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和员工的共赢。本文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为内容型和过程型两类,并对各类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的内容及其在实际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服务。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心理学方面的激励理论。

这些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两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注重的是对激励的原因与起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包括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等;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目标管理理论、归因理论等。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Content-Based Incentive Theory)

(一)需求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在其1943年出版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ma斯洛看来,这五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向高,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一个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这五种需求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少;同一时期,可以同时存在几种需求,但是总有一种需要居于主导地位;需求满足了就不再是一股激励。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当: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等措施来满足员工的生理需求;在企业中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给员工足够的安全感;建立接纳、温馨、友善的人际关系,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求;当自尊需求成为员工的主导性需求时,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培训制度,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保证他们能胜任工作,并及时表扬有成就的员工;注重民主管理,倾听员工意见,给技术精、水平高、能力强的人安排重要的工作,使其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

(二)ERG理论

“ERG”理论是生存-相互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的简称,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的一种新的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安全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该理论认为,各个层次的需要受到的满足越少,则人们对这种需

要越是渴望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会引发出对更高层次需要的愿望,这就是“满足——上升”原则;当一个人在某一更高等级的需要层次受挫时,那么作为替代,他的某一较低层次的需要可能会有所增加,这也就是“受挫——回归”原则。

(三)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

1969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与其他作者共同发表的《丰富工作内容大有好处》一文中,阐述了“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双因素理论”的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其实验基础是赫茨伯格对美国的部分工程师和会计人员进行的调查,目的是确定是哪些工作因素使他们感到满意或不满意。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根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满是没有不满意。

因此,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激励因素(motivator factors)和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在激励行为中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激励因素又称内容因素,是指工作本身的各个方面,包括:成就感、认可和赞赏、工作的挑战性和兴趣、责任感、发展前途等。这类因素的存在能够给员工的行动带来推动力,产生工作上的满足感,激发出工作的热情,从而能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做出更好的成绩。保健因素又称维持因素,是指除工作本身之外的影响员工的因素,包括: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和安全保障等。这类没有激励人的作用,但却具有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双因素理论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应注重“保健因素”的作用,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其次,在具体管理措施上:应为员工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与条件,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事业心和责任感;应给员工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提高工作兴趣和自觉性。

(四)成就需要理论(Need Achievement Theory)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C. McClelland)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三种需要理论”,个体在工作环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和需要,即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归属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这三种需要在人们需要结构中有主次之分,作为人们的主需求在满足了以后往往会要示更多更大的满足。

麦克利兰认为,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追求的是在争取成功的过程中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努力奋斗的乐趣,以及成功之后的个人的成就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总之,所有的内容型激励理论强调的是人的潜在需求,并试图确定与激励密切相关的具体需要及其层次结构,有助于管理者了解能够对员工行为产生激励作用的因素,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Process Theor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