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清王朝辉煌始末暨清宫御砚----松花石砚

合集下载

一砚一品_匠心传承

一砚一品_匠心传承

砚台质地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古而永在,在文房四宝中留存精品最多,观赏价值最高。

据《西清砚谱》记载,清宫藏砚计陶属55种、石属140余种,其中以松花石制成的宫廷御砚首屈一指。

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始于明代末年,推重于清代,自清末后便销声匿迹。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文化事业空前繁荣,经雕刻家和民间艺人的匠心制作,松花石砚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受到各界高度关注。

在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农村作坊里,我的爷爷逐渐从一名木雕艺人转变为石雕匠人,制作起辽砚和松花石砚。

我的父亲詹克良接过爷爷的手艺,肩负着爷爷的期望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和石匠,不为名利,只为传承和糊口。

也正是因为父亲这种朴实的想法,我对制砚这项传统手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17岁那年,我毅然决匠人·手造 CRAFTSMAN · HANDMADEZhan Junsong’s Ink-stone Making Career文/詹俊松詹俊松,字一松、松艺石,号真石斋主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名人,齐鲁首席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手造工匠,青岛真石斋石艺有限公司经理,真石斋砚雕艺术馆馆长。

作品40余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深受收藏家的好评和青睐。

Zhan Junsong, courtesy name Yisong, Songyishi, literary name Owner of Zhenshizhai, an arts & crafts master of Shandong, arts & crafts celebrity of Shandong, chief technician of Shandong, senior industrial artist, craftsman of Shandong, manager of Qingdao Zhenshizhai Stone Art Co., Ltd., and curator of the Zhenshizhai Ink-stone Carving Art Museum. His works have won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awards more than 40 times and have been well receivedand favored by collectors.定要跟父亲学习制作砚台,父亲起初很犹豫,因为制作砚台工作环境差,又苦又累,石头粉尘对身体的伤害也极大。

松花石本是磨刀石,却被康熙制成了御砚

松花石本是磨刀石,却被康熙制成了御砚

松花石本是磨刀石,却被康熙制成了御砚松花石瓜池砚松花石瓜池砚清康熙,长15.6cm,宽10.5cm,厚1.4cm松花石在古时,人们是用来磨剃头刀的,满清八旗起事,用的磨刀石就是松花石。

这么一块绿了吧唧的石头能走入宫廷,乃至于成为大清国宝,实在是有一段历史可谈。

康熙平定三藩后,便从以武定天下转向了以文治天下,也因为其深厚的汉族文化修养赢得了汉族的拥戴,就是在此背景下,松花石砚被康熙帝“发现”了。

毫不夸张的说,在他老人家心里,松花石砚甚至比绿端砚这样的名砚还好,就因为皇帝老儿一句话,就把这么一块原本被埋没于荒山野岭的磨刀石给抬到了“御砚”的地位,从泥里到天上,绝对的逆袭啊。

关于康熙帝制松花石砚,最详细的资料出自康熙帝本人的《制砚说》,其全文如下:“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

朕见之,以为此良砚材也。

命工度其小大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隃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

爰装以锦匣,胪之棐几,俾日亲文墨,寒山磊石,洵厚幸矣。

顾天地之生材甚伙,未必尽见收于世,若此石终埋没于荒烟蔓草而不一遇,岂不大可惜哉。

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材之意,于制砚成而适有会也。

故濡笔为之说。

”雍正款松花石砚雍正款松花石砚清雍正,长11.9cm,宽8.2cm,厚1.3cm松花石产于中国东北长白山区,作为满清的发祥地,被封为禁区。

松花石只能由皇宫的造办处单独进入山区采集石料,运回宫中研制成砚,作为国宝御用,少量的也用于赏赐给有功的臣子。

康乾时期制石砚八十余方,以后几代陆续研制了八十余方,现世的皇宫御砚有八十方,都存于故宫两院,以台北居多。

《词林典故》卷四记载,康熙三十八年,赐陈元龙“内制松花绿石砚一方”。

于是他在康熙四十三年奉旨纂成的《格致镜源》中写了一段获赠感言,绝对不输当下的夸夸群,知道康熙喜爱松花石砚,连吹一顿彩虹屁。

--大清国宝【松花石砚】

--大清国宝【松花石砚】
雍正七年,赐暹罗国王松花砚两方。乾隆二十二 年,暹罗国入贡,特赐其国王两方松花砚。 清廷从大约康熙三十年以后开始琢制松花 砚,历经康、雍、乾三朝,制松花砚数百方。嘉
庆以后,不再采石,也很少制砚,即使偶尔制砚,
用的也是当年遗留的松花石材,松花砚的兴衰, 和大清帝国的兴衰是一致的。
康、雍、乾三朝御用松花砚 120 方,到嘉庆
时还完好地宝藏于乾清宫端凝殿。嘉庆皇帝效法 祖先,检点内府旧藏,得松花石若干枚,又以端 石若干枚,绿玉、古玉砚若干枚,凑足四十方之数, 也收藏于端凝殿。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康、雍、乾三朝的 120 方砚,现在主要收藏
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 博物院收藏的松花砚,据说不足 80 方,计康熙 款 10 方,雍正款 16 方,乾隆款 13 方,嘉庆款 9 方,道光款 1 方,光绪款 5 方,余皆无款。台北 故宫博物院现藏松花砚共 86 方,其中康熙年制 松花砚 32 方,雍正年制松花砚 19 方,乾隆年制
伸手,那么自然的弹去了指尖殆尽的烟,点点未灭的星火就像一场易冷的烟火,燃尽了
然拥有松花砚近 200 方。
由于松花砚是宫廷御砚,外间很少有人知道
其来龙去脉。
事实上,不论是清朝皇帝,还是蒙赐的词臣, 从来就没有说清楚松花砚的具体产地,不知是故
意封锁,还是真的无知。
康熙说盛京之东,砥石山麓,乾隆一会说松
在中国砚台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一段神秘的
历史,并不被广大书家熟悉,被满情皇帝封为御 用,大多收藏于宫廷之中,只有少数的砚台因臣 子有功被赏赐以外,流入民间极少,经近年多方 查找各种资料,民间的松花砚大多是新仿或后 制,当年御用的松花砚在大陆故宫有收藏极少几 方,大部分都在台湾故宫收藏。 由于清皇帝的禁封,松花石砚专供皇宫享

皇帝的砚台:清代前期宫作砚的几个问题

皇帝的砚台:清代前期宫作砚的几个问题
皇帝的砚台:清代前期 宫作砚的几个问题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清代前期宫作砚的工艺特点 • 清代前期宫作砚的制度与文化内涵 • 清代前期宫作砚的传承与创新 • 清代前期宫作砚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结论与展望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砚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 要文房用品,具有独特的文化 内涵和历史价值。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关于清代前期宫作砚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对于宫作砚的制作工艺、材质、装饰手法等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 入和完善。
未来可以加强对宫作砚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挖掘其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THANKS.
传承的历史背景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时期,其文化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得到了高度 发展。宫作砚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创新与发展
材质的选择
清代前期的宫作砚在材质上有所创新 ,采用了更多种类的石材,如翡翠、 玛瑙等,使得砚台更加丰富多彩。
工艺的改进
在制作工艺上,宫作砚也有所改进, 采用了更加精细的雕刻技艺和磨制工 艺,使得砚台的品质更加优良。
赏赐与礼品
皇帝将砚台赏赐给臣子或外国使节,是一种重要的外交和文化交流 方式。同时,砚台也是皇帝对文人墨客的一种奖励和荣誉象征。
传承与珍藏
清代前期,砚台的传承和珍藏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名贵的砚台被 视为传世之宝,代代相传。
清代前期宫作砚的
04
传承与创新
传统制砚技艺的传承
砚台的实用性
清代前期的宫作砚在实用性上有所提升,继承了传统制砚技艺的精髓,注重砚 台的材质、雕刻和研磨效果。

砚中瑰宝松花砚

砚中瑰宝松花砚

松花砚松花砚是由松花石加工成的用于研磨墨块成汁液,书写或绘画所用的文房用品。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最早起源于明代。

用于加工松花砚的松花石,最早发掘于长白山区安图县两江镇砥石山的江沿的甩湾处,这里是松花江的中段部分,山高岭俊,水急沟深,林海茂密、树木丛生。

五月时节,长白山松林中黄绿色的松花开放,给初春的长白山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而这种石头的色泽和松花颜色一样,故人们把它叫做松花石,(松花石,又名松花玉)。

以松花石雕制的砚台就叫松花砚。

松花砚曾一度追赶其他中国三大石质名砚,洮砚、端砚、歙砚。

图为:老坑洮砚陶渊明砚中文名松花砚分类工艺品地区中国目录1历史▪起源▪成因2基本内容▪产地▪特点▪特色▪风格▪雕琢方法3外观▪色泽▪材质▪硬度4鉴赏与制作▪鉴赏原则▪制作方法5开发6赞颂诗文1历史起源实际上松花石的应用历史可追溯到很远的时代。

古时,人们的胡子和头发是用剃头刀刮掉的,而能把剃头刀磨的飞快的石头就是松花石。

到了满清八骑起事,进犯边关,马踏中原,弯刀逐月,用的磨刀石就是松花石。

生活在长白山区的各族先民们,在浑江江岸、通化的山凹中陆续发现了多处松花石的矿床,当时开采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做磨刀石,流传各地,而并非是专门用于雕制砚台所用,这就是这些地区老坑的数量很多的缘故。

用松花石制砚始于明代末年,推重于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对松花石砚都十分欣赏,康熙帝还封它为“御砚”,一直专供宫廷使用。

用松花石加工成松花砚,最早出现在明朝中期,但存世量很少。

到了满清入关问鼎天下,松花砚因其特殊的历史渊源得以青睐,成为清朝皇帝的御用物品。

但正是由于皇家的专宠,而没有能够把这一上品的砚石发展起,来成为汉族民间普及的文房用具。

长白山是满清的发祥地,被皇家封为禁区,禁止开采渔猎。

松花石只能由皇宫的“造办处”单独进入山区采集石料,运回宫中研制成砚,做为御用专品,少量的也用于赏赐给有功的臣子。

康乾时期制砚八十余方,以后各代陆续研制了八十余方,当前存世的皇宫御砚有八十余方,都存于故宫两院,以台北居多。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康熙御铭松花砚考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康熙御铭松花砚考辨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康熙御铭松花砚考辨作者:王莉李慧净来源:《收藏界》2015年第12期松花砚,作为中国石砚的一种类型,其生产始于明代,在清代特别是康雍乾时期,不管是开采用量,还是制作工艺,均达到了高峰。

这种通体布满各色条纹的石材,取自于长白山下松花江边的松花石,因此得名。

由于石材产地为长白山,其在满清政府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

松花石的开采,也只能由满清政府根据实际需求,设立专业机构负责。

也由于其产地的特殊性加之材料优良,使得清王朝对松花砚推崇有加,倾国家之力加以利用,成为宫廷御砚,庶民不可使用。

从康熙朝开始,设置松花砚作,成立专司衙门,从事松花砚的设计、制作与保管。

康熙皇帝曾经御笔题写“松花石制砚作”;并御题砚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

”从康熙朝开始,松花砚成为帝王独享的文房用具,当时帝王多参与松花砚的设计与制作;康熙朝所刻的款多为“康熙年制”四字楷书,玺印见“体元主人”乾坤双龙圆印、“万几余暇”方印和“康熙宸翰”方印。

砚铭为“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和“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两种。

砚铭之后加“康熙”、“御铭”两方印。

雍正朝所刻款“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砚铭为“以静为用,是以永年”,“雍正年制”方篆玺,置于所刻御制砚铭之后。

乾隆朝所刻款“乾隆年制”。

砚铭为“出天汉,胜玉英,琢为研,纯粹精,勒几搞藻,屡省成”和“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两种,玺印有“乾隆年制”方印,“乾隆”圆、方印,出现最多的是“比德”与“朗润”两方印,另外还有“几暇怡情”方印。

后代因循,刻款均为帝王年号款,砚铭逐渐变得简洁。

清宫自康熙朝开始雕琢松花砚,历经雍、乾,制砚数百方。

嘉庆以后,不再采石,也很少制砚,即使偶尔制作,也是用当年遗留下来的松花石材。

据统计,目前北京故宫藏有80多方,台北故宫藏有100多方,两地故宫收藏之松花石砚,多为康、雍、乾三朝制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康熙御铭款松花砚,原名“绿蕉端砚”,经李华新、薛宝辰、王志成等人先后收藏。

浅谈本溪松花石砚石材产地及现状

浅谈本溪松花石砚石材产地及现状
早期掀起的收藏松花奇石的热潮,曾让我们宝贵的 松花石资源和山林植被遭到了践踏和破坏。但是在政府 部门的相关法规出台及有效监管实施下,已经有了明显 改善和好转,面对最好的资源,每个人都有保护的责任 和义务。命运多舛的本溪松花石,已经迎来了属于它的 美好时代。本溪松花石未来还会为我国的砚文化产业作 岀更大的贡献!
因为皇家御用,所以松花砚的石料长期被封禁,自 清末后少有开釆,消失二百余年。20 世纪 80 年代起, 吉林白山一带开始有序开釆并制作松花砚。松花砚得以 重见天日,再次复兴。嵇若昕所著,考证松花石砚传承 的《品埒端歙》一书指出,除吉林花石形成于震旦纪,随着地壳演变,在汪洋大海 渐渐隆起过程中,由海底淤积的细泥和藻类通过物理过 程形成。沉积过程的早晚决定了松花石的质地及色彩。 松花石制砚花色繁多,非大多数砚种可及。
有水晶体类的冰纹。有的石面上布满硫铁,为雕刻增加 了难度和乐趣。矿下小河内多有松花石籽料,千百年的 流水冲刷已把它们变成各种形态的美石,多有制砚者来 此寻觅,颇有收获。此矿开釆条件和松花石贮藏规模, 一直高居本溪首位。开采这样的石矿需要持有国家有关 部门的开采许可证,禁止使用爆破等破坏性开采方式, 所以采挖时一直使用原始工具,如镐、铁锹等,大块开 采时用水钻、木楔及挖掘设备。只有春、夏、秋三季可 以开釆,冬季基本停工。
本溪最早最大的松花石石矿在思山岭乡小河南岸, 已开釆 20 余年。东西走向开釆长度 600 余米,宽度 200 余米,此地松花石花色繁多、纹理奇特、温润如玉,扣 之如钟,有刷丝纹、赤柏纹、金包玉、紫袍玉带、紫色 青点等多种石品,且产量较大,是早期本溪松花砚从业 者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基地。有些松花石形成伴生色系,
本溪松花石以青紫为主,在辽砚云石产地桥头河东 村,紧挨云石矿就有大量松花石存在,多见青绿、墨绿 刷丝,紫绿相间及纯紫色。有的山体本身即是绿松花石, 有的是松花石独体,从拳头大小到重达数十吨的都有。 河东村东沟多产绿色松花石,河东村西沟紫色松花石居 多。黄绿松花石吸水率比紫色松花石要低一些,所以更 适合制砚。临水石材手感温润,色泽光亮,摩氏硬度在 4.0~4.5 之间,少有杂质,也适合制砚。这样小型开采场 地在河东村有十余个,有需求时少量开釆,大部分处于 停工状态。

松花砚

松花砚

大清国宝----松花砚松花砚始于大清康熙年间。

1691年,因其石料产自长白山松花江边(松花江满语为天河),又色如松花康熙帝故赐名为“松花石”亦称“天石”,并亲自设计了第一方松花砚。

而后康熙帝命内务府成立专门衙门,设立“松花砚作”,专门在宫中生产。

新砚制成后,康熙皇帝亲笔题写了“松花石制砚所”,给予了松花石前所未有的赞誉,并御题砚铭:“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

起墨益毫,故其宝也。

”从此松花砚制作为皇帝御批,供奉先祖、赏赐众臣之用。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形成于八亿年前的震旦纪,是长白山脉蕴含的矿藏中的一种,无毒、无味、无辐射,矿藏稀少,松花石是现存观赏石种中,不可或缺的既可作为观赏奇石,还可用以雕刻实用和观赏砚台,亦可作为建筑名贵装饰及加工工艺品用料;尤其那些形体独特、状态不一的奇石,近几年备受世人瞩目。

松花石色调极其丰富,纹理奇异、点线并存,形体独特,画面奇于天成,石品繁多,被赏石玩家和社会名流,誉为“长白山第一石”、“国之瑰宝”、“皇冠上的明珠”。

松花石又名松花玉,因仅产于中国长白山区的松花江流域而得名,松花石是在海陆交替沉积,层叠石开始出现时期形成的产物,距今8亿年。

松花石产量极低,属于价高的珍石,与其他水中挖掘的名石不同,松花石是在长白山脉的土中掘得,是石界里的另类石种,让人刮目相看。

由于松花石是海底沉积岩形成的,因而石层相互之间层次分明,或宽或窄,色彩分明,或浓或淡,各不相同。

同矿床共生多种基色兼有,甚者各色兼具,纹理奇异、点线并存、形体奇特、画面奇于天成,石品繁多为使用者和收藏家提供抒发情怀的意境,被赏石玩家和社会名流誉为“石中之宝”。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云:山无石不灵,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心无石不诚。

松花石经科学检测无辐射,其中所含微量元素更对人体有益。

一石在手,万目通灵,三才共济,九转还丹。

松花奇石天生丽质,色彩丰富,声清悦耳。

伴生金星、银星、金线、银线。

有胡桃纹、刷丝纹、龟纹、甲骨纹、闪电纹、竹节纹、木纹、行云流水纹等。

松花石雕刻品形制的讨论

松花石雕刻品形制的讨论

松花石雕刻品形制的讨论1 松花石是吉林省特色资源“笔、墨、纸、砚”作为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一直被文人墨客所喜爱,也承载了中国文化的五千年传承。

其中“砚”相较于“笔、墨、纸”更易保存收藏,受到了更多的偏爱。

纵观砚史,自隋唐时期四大名砚初见端倪,随后“端歙洮澄”也一直久负盛名,然而300多年前,有一个砚种犹如一颗明星,骤然乍然在各类名砚种类异军突起,这就是备受康雍乾三帝推崇,被奉为大清国宝,专供皇家御用的松花砚。

追溯松花砚历史,起源于宫廷,据清《御制砚说》记载:康熙东巡故里,见以为材,并着意方圆,悉古运新,严格造办,遂为国宝。

传说当时康熙大帝派出一品大员吴木纳去祭拜“龙兴之地”长白山,他在长白山脚下松花江边觅得一块青色的石头并带回宫中后,康熙大帝闻其产于圣祖发祥地,以拜山的方式跪拜松花石。

清朝皇帝之所以推崇松花砚,一方面是关照家乡物品的固有情节,使它关怀备至,另更是松花砚的砚质和色泽都是上乘的缘故。

这些在《西清砚谱》中,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

乾隆帝称赞它:“松花王,色净绿,细腻温润,可中砚材,发墨与端溪同,品在歙坑之右。

”认为松花石砚完全可与名砚之冠端砚媲美。

关于“松花石”的名称,民间流传有两种说法。

一是人们认为它是松花江里的石头,所以叫“松花石”;二是人们觉得它和松树花的颜色相近,绿如松花,才得名“松花石”。

然而,经过多年考证,松花石的名字在满语当中是“天合”之意,这是300多年前康熙大帝将它命名为“松花石”。

清代松花砚是融合了当时较为成熟的粤派、徽派、苏派等流派风格,由清宫造办处制作。

松花砚为皇家所独享,必须按照宫廷艺术的神韵和标准来雕刻,松花砚又无先例,不拘于某一种地方流派而集各流派之大成,给人一种端庄威严、华美富丽的感觉。

松花砚专供皇家御用,对于它的产地清王朝也采取了对自己龙兴之地的封禁政策,禁止皇家以外的人开采发掘。

随着清王朝的衰败灭亡,这一大清国宝也随之失传长达200多年,这一切又使松花石砚更显神秘。

品埒端歙松花石砚(下)

品埒端歙松花石砚(下)

品埒端歙松花石砚(下)作者:吴丹彤来源:《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3年第11期2、雍正年间雍正年间,清世宗秉承康熙遗绪,借松花石砚笼络统御群臣。

获赐松花石砚者,多感激涕零,视为无上荣耀,作为传家之宝。

也许是为了增加松花石砚的需求量,雍正九年(1731)又召黄声远、王天爵、汤褚冈三名琢砚工匠进造办处制砚。

也许是由于多位雕砚技师的入宫,带来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与雕刻技法,故雍正朝的松花石砚在承袭康熙朝形制的基础上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雍正朝的松花石砚主要选用深浅相叠与黄绿相错而形成的刷丝纹,颜色仍以绿色为贵。

砚形多为长方形,也有一些如葫芦形、如意首形、竹节形的不规则砚形。

墨池浮雕中多如意、仙鹤、瑞兽等吉祥语意纹。

砚周琢饰的纹饰中,前朝喜用的勾云纹及回纹少见,而桃、灵芝等具吉祥语意的纹饰居多。

雍正朝松花石砚在砚形上与前代最大的不同是出现了竹节形砚。

此类竹节形砚的特点是砚盒与砚体都呈竹节形,砚身与砚盒随所用石料而变,或作长方形或作曲边形,尤其是在砚盒的设计雕琢上,不仅将竹节、竹根、竹叶等雕刻得栩栩如生,而且还巧妙地利用了松花石中颜色分层的石料,将雕刻精细的竹叶与作为主体结构的竹节分为两种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渲染力,而且寓意深刻又清秀美观。

如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三方雍正朝的竹节砚,其中一方的砚盒底色黄,浮雕的竹叶为紫;另一方的砚盒底色为紫,浮雕的竹叶为绿;还有一方的砚盒底色为浅黄,浮雕的竹叶为深黄。

以此可见当时松花石原料的色彩不仅丰富,而且工匠们在设计与雕刻时也是极尽巧思,充分地利用天然石料的特点又巧夺天工。

雍正朝的葫芦砚较之前代也较有特色,即从砚形到砚盒都制成葫芦形,似乎更加注重葫芦砚的砚身与砚盒的统一性。

如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雍正松花石壶卢(葫芦)砚,其砚身为一黄绿相间刷丝纹松花石制成的葫芦形砚,其砚盒也用紫色与绿色分层的色石制成葫芦形,并在砚盒上雕镂出葫芦的蔓藤、叶片,另加蝙蝠与寿字。

松花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研究

松花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研究

松花砚的历史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李焕军邹妍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7年第10期【摘要】松花砚是清宫御用砚,是北方名砚。

如今在松辽大地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从松花砚的缘起、兴衰、重生和发展脉络进行探讨,用以推介和宣传松花砚。

【关键词】松花砚;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TS934 【文献标识码】A一、松花砚的缘起“历史上的松花砚乃以石的色与形而命名。

”依据清朝《圣祖仁皇帝御制砚说》记载:“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

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良才也。

”据清初孔尚任所著《享金薄》记载:他曾收藏一方绿石砚,此砚为明代王绂传世之物。

而经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砚名匠金殿杨鉴定这方砚台是“辽东松花砚”。

当时的“辽东”即指长白山以南地区。

现已探明:松花砚石材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两省的长白山脉的南芬组矿脉中。

松花砚是用东北的石材,在北京的清宫造办处雕刻而成,并有其独特的制式和工艺。

松花砚因是皇家御用,深藏皇宫大内,禁行民间,致使民间不了解松花砚。

《辽宁文化通史》记载,“辽宁省本溪市桥头镇与吉林省安图县两江镇,是清宫御用松花砚的两大取材地之一”。

辽砚和松花砚属于同脉系,具有同源性。

本溪桥头石从品种上基本覆盖了吉林通化产松花石种类。

嵇若昕女士1993年编写了《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一书。

该书实为松花石砚制砚者的权威宝典。

“松花石第一次被清圣祖命名工匠琢制成砚之时间,可能在康熙二十八至四十一年间,即西元1689年至1702年间,为康熙朝中期偏后的十多年内。

总之,至迟在康熙四十一年十至十一月间,宫中已开始琢制松花石砚。

”康熙帝曾亲撰《制砚说》。

乾隆朝《西清砚谱》亦有详细记载。

清廷将所制松花石砚视为国之重器,用以祭祀祖先,作为国礼和驾御臣工的利器。

《品埒端歙——松花石砚特展》在“松花石的订名、产地与石质”一节中对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松花石砚从颜色上进行了分类,并在分类后进行了分析。

康熙制作松花石砚年代考

康熙制作松花石砚年代考

康熙制作松花石砚年代考作者:方晓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年第05期松花石砚,温润如玉,刚柔相济,质细而坚,色嫩而莹,绀绿无瑕,纹如刷丝,深浅相间,俏色多姿,文理灿然,滑不拒墨,涩不滞笔,发墨与端同,品在歙坑右,能使隃糜浮艳,毫颖增辉,神妙兼备,超轶千古。

康熙皇帝制作松花石砚的证据主要依据康熙本人亲撰的《制砚说》:“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礧礧,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

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此良砚材也,命工度其大小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隃麋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

爰装以锦匣,胪之棐几,俾日亲文墨。

寒山磊石,洵厚幸矣。

顾天地之生材甚多,未必尽见收于世,若此石终埋没于荒烟蔓草,而不一遇,岂不大可惜哉!朕御极以来,恒念山林薮泽,必有隐伏沉沦之士,屡诏征求,多方甄录,用期野无遗佚,庶惬爱育人材之意,于制砚成而适有会也,故濡笔为之说。

” [1]由于该文献出自《清圣祖御制文集》,且有《西清砚谱》之《松花石双凤砚说》中的“松花石出混同江边砥石山……自康熙年至今取为砚材以进御者” [2]等文献相佐证,加之有康熙年间所制实物相印证,故松花石砚制作于康熙年间已为众多学者所认同。

我们知道康熙在位共60年,其间共有三次东巡。

首次东巡于康熙十年(1671年)九月初三由京启程,至十一月初三返京,历时60天,以寰宇一统,用告成功。

第二次东巡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由京启程,至五月初四返京,历时79天,以平定三藩叛乱告祭祖先。

第三次东巡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二十九日启程,至十一月十三日返京,历时103天,以平定噶尔丹叛乱奉祀祖陵。

那么康熙皇帝究竟是在第几次东巡时发现了松花石,并于何年“命工度其大小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却一直未有定论。

有人认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完成了平定三藩、攻克台湾、抗击沙俄、征剿噶尔丹之后,携多伦诺尔会盟的愉悦心情回到京城。

苍莽辽海割紫云

苍莽辽海割紫云

2020.08下文56清康熙松花石砚从500多年前到现在,来本溪桥头寻宝的人就络绎不绝。

他们走遍了附近的每一座山岭,翻捡着每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抚摩、敲打,放在耳边仔细倾听。

北方山区林海茂密,松涛阵阵,黄绿色的松花次第开放,到处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

人们寻找的是一种色泽如松花的石头———松花石。

大清三代皇帝钟情松花砚笔墨纸砚,自古以来就为文人所钟爱。

一方小小的砚台,竟和大清三代皇帝发生过割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联系。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打败了吴三桂、平定了三藩之乱的年轻皇帝康熙心情颇为愉快,决定再赴盛京,把这件大事告诉列祖列宗。

此时,距离他第一次出关东巡已经过去10年了。

康熙第二次东巡从二月十五日开始到五月初四结束,历时两个多月。

此时的北方地区正是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季节。

康熙皇帝兴致颇高,在盛京祭祖之后,带领群臣和御林军继续东行。

一路上,他考察地方政务,围猎捕鱼,巡视疆土,搜求故乡名产。

康熙皇帝所经之处,正是今天盛产松花石的地方———本溪桥头镇。

在东巡结束后所作的《制砚说》中,康熙皇帝记载了此行的收获。

这种“质坚而润,色绿而莹”的石头,后来被称作“松花石”。

在康熙看来,它的品质比绿端还要好得多,偏爱之情溢于言表。

《制砚说》后来收录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编纂完成的《康熙皇帝御制文集》中,具体的写作时间已不可考。

可以推测,大概就在结束第二次东巡回到北京不久,康熙开始搜求工匠琢制砚台。

康熙三十年(1691),皇帝下令内务府造办处成立专门负责开采、运输和制作松花砚的部门,至此,大规模的制砚活动宣告开始。

松花御砚从康熙时代开始生产,清乾隆松花石插屏2020.08下57本栏编辑/白华鲜历经雍正、乾隆两朝,终于达到规模、技艺和声誉的顶峰。

优质的砚石源源不断运进京城,江南雕砚名家顾二娘、刘源、金殿扬、顾公望、谢汝奇、董沧门、黄声远、王天爵、汤褚冈等也先后供奉内廷。

皇帝的砚台:清代前期“宫作砚”的几个问题

皇帝的砚台:清代前期“宫作砚”的几个问题

Emperors’ Inkstones: Questions on the Palace-Made Inkstones of Early Qing Dynasty 作者: 陈锋[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4-169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造办处;砚作;砚匠;宫作砚;松花石
摘要:以东北的松花石制砚,明代即有先例,清代造办处用松花石制砚在康熙二十一年之后。

"宫作砚"的石材主要以产于"龙兴之地"的东北松花石为石材,但也有端石、歙石、西山石、湖广二色石等,种类不一。

"宫作砚"的成造作坊,隶属于造办处,在康熙十九年之前,已经有养心殿、武英殿作坊的存在。

宫作砚"主要由"砚作"成造,"砚作"机构或附设于其他作坊之下,或单独成立,沿革不一。

在"砚作"之外,其他作坊如"杂活作"等也曾经奉旨制作砚台。

"砚作"或其他作坊的制砚匠人的待遇由"月例银""奖赏银""抚恤银""养赡银""安家银"几部分构成。

砚中贵族----松花砚

砚中贵族----松花砚

砚中贵族——松花砚松花砚,不同于其他砚。

虽然面世只有300多年历史,但它出身于皇室、成长在深宫内院,是清中期康、雍、乾年间清宫造办处奉旨监制的皇家宫廷御用砚。

皇宫专用,只有极少数赏赐王公大臣,民间不得流传,嘉庆年后停止了在东北皇家发祥地原材料的开采,同时也终止了宫廷造办处的琢制。

失传200年后,1979年在吉林省通化市的浑江岸边磨石山仙人洞,人们又重新找到了松花石原料。

随着时代发展,近30年来,松花砚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现代风格,转变为以欣赏为主、实用为辅的设计理念,以自然型和随意型为主导款型;以山水、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寓言故事、神话图腾等古典题材为创作源泉,并融入了现代风景名胜、当代名人肖像等新的时代气息。

松花砚从风格上讲有两种。

一、古典风格(即仿清朝宫廷砚);二、现代风格(即自然奇石砚和随意随型砚)。

古典风格体现了宫廷的庄重、严谨、方圆规整、对称、平衡的特点。

选料非常精良,做工十分精致,内容寓意吉祥,器型较小(一般都在六寸以下,长方形为多)。

砚体大都采用侧面切料,呈现松木年轮中那种刷丝纹理的纯绿砚料,其砚盒的选料极为特殊,不像其他名砚使用优良木质配盒,而是使用松花石中极为稀少的双色和多色石料,巧妙设计,俏色利用,将图案浮雕和透雕在砚盒之上。

其做工往往复杂于砚台本身。

其它名砚的盒是砚的包装,而松花砚的盒却是砚的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在主题命名上都是以盒的图案内容来称谓的。

现代松花砚,是采用平型砚料,因为这种砚料是取材于沉积页岩中的自然厚度,根据所制砚的大小厚薄选材的。

所呈现的石品色彩和图案千变万化,如“云丝纹”、“祥云纹”、“青瓷绿”、“金包玉”、“紫袍玉带”等等。

现代砚的器型很随意,其规格小如弹丸,大到几米、十几米,一般采用深浮雕与透雕的方法制成,可根据石质石色或俏色进行设计,因料施艺。

艺术与权术:清康雍乾三朝的宫作松花砚

艺术与权术:清康雍乾三朝的宫作松花砚

Artistic and Political Trickery: Songhua Inkstones Made in the Palace Workshops During the Period of Kang,Yong,Qian in the Qing Dynasty 作者: 王嘉乐[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
出版物刊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5-8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松花砚;造办处;匠人;物质文化;宫廷风格
摘要:松花砚创制于康熙三十年(1691)左右,雍正六年(1728)以后,逐渐形成年节前批量成造
的惯例,此惯例一直维持至乾隆十年(1745)前后。

乾隆三四十年间,集中成造了一批品质较高的松花砚,与康、雍两朝留样松花砚一同封存,以备后世瞻仰。

宫作松花砚以盒砚为基本款式,其风貌的形成集合了皇帝与匠人共同的智慧,设计和成造过程中渗透着皇帝艺术统治的政治目的。

厘清宫
作松花砚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推进我们对于清代帝王着力创造的宫廷物质文化的理解。

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松花石砚

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松花石砚

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松花石砚“砚德清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用砚精品展”以8个单元展示了清代宫廷藏砚140余件和30余件辅助展品。

其中,开篇第一单元即为“松花石砚——色绿而莹文理灿然”。

可以说,松花石砚走入宫廷,乃至于成为大清国宝,实在是有一段历史可谈。

松花石瓜池砚清康熙,长15.6cm,宽10.5cm,厚1.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松花石砚,又名松花砚、松花玉、砥石砚、绿石砚、乌喇(拉)石砚等。

康熙帝制作松花石砚是以他学习儒家文化以及治国方略并转向文治为背景的。

康熙十年(1671),一批通熟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的官员被任命担任经筵讲官,并从翰林院选出十人充当日讲官员。

康熙帝身边也常有文人学者,便于他学习传统文化。

此前的九年,清廷曾特旨召对继承晚明著名书法家董其昌书风的江苏松江人沈荃指导皇帝练习书法。

十六年设立南书房后,康熙帝身边常有内廷翰林侍值。

南书房的基本活动是讨论经史、研习唐诗,先由皇帝亲自讲说儒学著作,次日皇帝复诵前一天内容,开讲新的部分,并阅读史书以及古文。

配合讲经读史,还有诗词欣赏与创作以及书法练习。

康熙帝对于汉族的儒家文化兴趣浓厚,作为文房用具的砚台又是书法练习的必备工具,康熙帝喜欢甚至研究砚台也就很自然了。

嵌蚌池松花石砚清长17.5cm,宽11.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三藩叛乱期间,京中的康熙帝一方面指挥平叛,另一方面认真研习汉族传统文化,寻求治理国家的良策。

当康熙二十年三藩平定后,已经深谙儒家文化的康熙帝,便从以武定天下转向了以文治天下。

康熙帝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深厚的汉族文化修养赢得了汉族的拥戴,通过文化认同换得汉族的政治认同。

以此为背景,松花石砚被康熙帝“发现”了。

关于康熙帝制松花石砚,最详细的资料出自康熙帝本人的《制砚说》,其全文如下: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

朕见之,以为此良砚材也。

命工度其小大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隃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

故宫砚台丨明代砚台赏析之松花江石瓜池砚

故宫砚台丨明代砚台赏析之松花江石瓜池砚

故宫砚台丨明代砚台赏析之松花江石瓜池砚
松花江石瓜池砚
松花江石瓜池砚,清康熙,
长15.6厘米,宽10.5厘米,厚1.4厘米。

砚松花江石制,长方形。

砚面平滑,砚池斜浅,池上琢饰瓜形图案与螭纹,琢工精细,纹饰古朴。

砚面四周雕出边框,磨出圆形砚堂。

砚底面中央康熙帝御题:
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

后署篆书“康熙宸翰”印款。

砚配随形黑漆描金砚盒,盒胎薄体轻,其上绘饰秀石花卉与猫捉飞蝶图,生动可爱。

砚石肌为横向纹理,绿色浓淡相间,清晰美观,石质易发墨。

此砚制作讲究,为清康熙朝宫廷特制的御用砚。

参考资料:
故宫博物院馆官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清王朝辉煌始末暨清宫御砚----松花石砚
文洪善夫清朝是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页。

在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清朝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超越前人的重大贡献,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失败与屈辱的辛酸记录。

二百多年间,从努尔哈赤到溥仪,先后有十二位皇帝统治着这个泱泱大国。

无论是一代圣君康熙帝,还是短命的同治帝,都对中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巍巍中华,漫漫长河,伟大英雄,辉同日月。

他们叱咤风云,会变断流,功劳政绩,流传万世…
清太祖努尔哈赤正是这样一位中华历史上、世界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努尔哈赤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这个长达296年的时代,占据了自秦朝以来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七分之一,它的出现使中国皇朝制度达到鼎盛。

这就是清朝,它上承明朝中晚期强劲发展的封建社会,专制主义急剧加强的中央集权,经济领域崭新的资本主义萌芽;下接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全面巅峰之后的社会转型,在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中开始迈开近代化的步伐。

它开疆拓土,外御强敌,民族协和,封定藩属,奠定了当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而大清皇朝的缔造者、开创者正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皇朝史上,开创过200年以上大一统皇朝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尔哈赤。

刘邦、李渊和朱元璋均为汉人,只有努尔哈赤是满人。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期,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戎马一生,瑕不掩瑜。

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但是他也埋下了“光宣哀世”的末果。

努尔哈赤拉开了统一建州女真各部战争的序幕。

从而创建了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是后金政权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一大创举。

最终征战中炮,命丧于沈阳。

四贝勒皇太极登基后组建崇政金銮宝殿,在沈阳称帝,定
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

之后征战中原,大肆抢掠,取得了“松山战役”的胜利。

逝后其子改元顺治,决定“迁都京城,一定天下”。

康熙帝8岁继位,登基十七年后,下令开博学鸿儒科,凡品学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官民,皇帝亲试录用。

其中在考生中流传出在砚池中挥墨如就的砚宝。

康熙帝亲自润笔试墨,视砚色入松花,细腻玉,更是喜爱,命为“松花石”。

宫廷内务府设立专司衙门,设立松花石砚作,康熙取墨试用,赏子赐士,驾驭群臣;
雍正的继位、清太后的下嫁、顺治出家都成为清朝的三大疑案。

他是一位勤俭的皇帝,经济上实行摊丁入亩,改土归流,大力整治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励精图治,勤俭务实,成为康乾盛世的有力推动者;更使松花砚的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

他吸取了康熙明立皇太子失败的教训,想出了一个既欲立储君,又不公布其名的秘密建储的妙法。

由皇帝秘密亲书储君名字两份,一份藏于“正大光明”后的密封锦匣内,一份随身携带。

之后的皇帝同样效法立储。

雍正朝的松花石砚多沿袭康熙朝的长方形和椭圆形,不规则形出了葫芦型外,又增加了如意首形。

这种砚形是北京、台北故宫所藏的松花砚为数次多者。

还创造了竹节式砚盒。

雍正朝所制松花砚常用篆体刻“以静为用,是以永年”为砚铭。

砚背刻有“雍正年制”。

为了给以后执政打基础,雍正封弘历为和硕亲王,锻炼他的才干。

按照雍正所指定的秘密建储制度和遗诏,弘历顺利继位,改元乾隆,登基后没有雍正继位时的矛盾重重、刀光剑影的激烈争夺;也不像他的祖父康熙继位时只有8岁时,外有强敌,内有强臣,基业不稳。

乾隆继位后,以仁善的面孔,普渡众生,赐福天下。

他对父皇当政的辛酸和苦心理解颇深,对父皇交给的基业倍加珍惜,对父皇的喜好和勤政承继有加。

继位后,他对松花砚的感情更是有增无减,一直把祖父康熙赐的葫芦砚作为宝物,随身携带。

乾隆时期,松花砚上的砚铭仅有“出天汉,胜玉英,琢为砚,
纯粹精,敕几摛藻,屡省成”。

并常在此砚铭后加“乾隆御铭”四字。

嘉庆帝是乾隆十五子,亲政以后,基本上承袭了父皇留下的清规戒律。

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但缺乏创新,对内守规节俭,对外实行禁止单独召见,禁止采矿,导致了国家财源的枯竭,形成了欺上瞒下的恶习,使得经济停滞不前,加剧了大清帝国的中衰之势。

他在50大寿是特批从内务府取料,为自己赶制了一方松花石砚。

采用吉林绿色松花石,砚背篆刻“嘉庆御赏”四字。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他猝然离世时没有交代后事,特别是不知道传位诏书放在何处,影响了新君的迅速入统,造成了一时的皇位真空。

根据皇二子旻宁的表现和声望,特别是嘉庆十八年九月“癸酉之变”天理教徒趁嘉庆东巡杀入宫中之时,旻宁平息叛乱表现出的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建议他继位,改元道光。

当政期间,曾经亲批了从内务府库房中提取三块松花石砚,砚池浮雕有两角麒麟,砚背刻有“道光御赏”。

道光二十六年,被道光皇帝秘密立为储君,继任后改为“咸丰帝”。

曾有篆刻“咸丰御赏”的松花砚。

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对内对外政策,整顿吏治,治理财政,对以往实行的政策进行了修整,力图改变日益混乱的政治局面。

但太平天国运动使他伤透脑筋,鸦片战争的爆发更使他焦头烂额、疲于应付。

在躲避战火,逃往热河行宫的日子里,他走完了一生之中的不归路。

同治帝是在中国皇宫里诞生的最后一个皇帝,四岁登基,经过生母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垂帘听政12年,亲政不到两年,从一开始受八位辅政大臣控制,后又受生母慈禧太后左右。

同治时期,大清王朝由盛入衰。

同治帝是咸丰唯一的一个儿子,两宫垂帘听政,他都要跟随。

提及松花砚时,勾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当他得知御用松花石需要皇帝亲自下旨方可动用后,就
命内务府给他监造三方松花石砚,御批圣旨。

同治无后,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氏所生,其父是道光皇帝七子醇亲王。

同治帝死后,慈禧太后为了达到继续听政的目的,不顾大臣的反对,打破祖宗立下的“严禁兄终弟及”的规矩,拥立了第一个以弟继兄的清代帝王,光绪皇帝。

从光绪二年开始至光绪十五年亲政为止,12年来光绪刻苦学习。

在帝党的支持下,实行“百日维新”;遭到了慈禧的扼杀,以谭嗣同、康有为等六君被杀,光绪帝被幽禁而告终。

幽禁生涯中,慈禧只允许他闭门思过,读书写字,笔墨纸砚成了他的“伴友”,在他百无聊赖时,提出设计祖先发掘的松花石砚,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首肯。

十年中,光绪共设计了若干方松花石砚的图案及款式,教由内务府派砚匠琢制。

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存的几方松花石砚中就有一方小葫芦砚,设计精湛,雕琢细致,呈玉质状,是一方松花砚极品;篆刻为“光绪御赏”。

在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后,3岁的小皇帝在哭喊声中继位,这就是末代皇帝溥仪。

在大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的威逼下宣布退位,保留了在紫禁城内小朝廷中的居住权,中华民国政府在其退位前承诺每年供给朝廷费用四百万元。

在溥仪出宫时,随行侍从带出十余方松花砚,从北京到天津,再从天津到长春。

师傅陈宝琛和侍从大李始终带着两方松花石砚供皇帝御批之用。

由于清皇室的禁封,松花石砚专供皇宫享用,民间一般无人知晓松花石砚的产地。

随着清王朝的灭亡,松花石砚也从此失传。

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松花石专研学者的意外收获,才使得宫中瑰宝重见天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