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3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1.认真执行《____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及时准确收集,登记、报告疫情。
2.报告病种为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和疑似病人。
3.报告时限为甲类和乙类中的肺____、脊髓灰质炎、非典、禽流感、城镇于____小时内,农村____小时内报告。
乙类城镇____小时内,农村____小时内报告,丙类____小时报告。
4.健全传染病登记,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不得漏登、错登、漏报、缓报、谎报。
5.遇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件要迅速启动直报网络和灾害报告系统,立即作出报告。
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制度1.掌握0—____岁儿童及当月出生数。
2.按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做到人、卡、证、册对口。
3.严格免疫制品的运送、保存与使用,用过物品要严格销毁。
4.接种时要严格查对,并做到无菌操作,发现异常反应立即上报。
5.掌握妇女、孕产妇、0—____岁儿童和____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6.____开展保健知识宣传。
7.实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服务,搞好登记报告。
8.协助上级做好妇女、儿童体检及疾病筛查。
村卫生室工作制度1.认真执行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范执业行为。
2.全面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宣教等综合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3.强化卫生室达标建设,整体环境达到洁、齐、美。
4.坚持____小时应诊,出诊随叫随到,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上墙。
5.严格医疗文书和药品管理,确保医疗和用药安全。
6.认真执行有关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门诊登记及处方书写管理制度1.接诊病人要按门诊登记表所列项目认真填写,漏项、漏登。
2.认真执行____部《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开具、审核、调剂、保管处方。
3.处方由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或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开具。
4.处方书写要做到字迹工整,项目齐全,格式规范。
5.处方用药一般不得超过____日量,急诊不超过____日量,延长须注明理由。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西工区疾控中

五、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与医疗机 构相关的职责和任务如下: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 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 责任疫情报告人。
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
(一)项目范围
覆盖各乡镇、街道;服务对象为辖区内服 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
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 理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 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 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 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 订。
2、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 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 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应报告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
4.每月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为100%
准确性的解释
凡字迹清楚, 无逻辑错误, 提供的基本情况准确的卡片 判断为准确, 否则为不准确;
既往曾经开展的疾病工作: 2004SARS,2009 甲型HINI,2011年末和2012年初开展流行性 腮腺炎应急预防接种,2008年开展至今手足口 病流行期间防控措施。2013年开展H7N9禽流 感等
四、服务流程
发发发发
1. 发 发 发 发 发 发发发发 2. 发 发 发 发 发 发发发发发 3. 发 发 发 发 发 发发 4. 发 发 发 发 发 发发发发
2、《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应急条例》、《结核病管理办法》、 《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内容—1.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原则:
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
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修订要点
国家卫生计生委
国家卫生计生委及省级以上 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 或各省(区、市)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需要,可调整传染 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既往
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 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 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 和内容。
施办法》
地方性卫生法规
卫生行政规章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36部)
(2015年版)
地方性卫生规章
其他
传染病报告法制建设历史
沿革 十届人大修订通过:《传
七届人大审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 传染病防治法》 9月1日
染病防治法》(主席令 (第十七号)),12月1 《乡日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86号))
★2015年10月29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 版)》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 (2016年征求意见稿)(中国疾控中心)
小结
与传染病报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
1.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方各级疾控: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 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 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 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 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 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 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试题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试题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试题单位姓名得分一、选择题1、以下那组传染病是甲类传染病()A、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B、狂犬病、麻疹C、鼠疫、霍乱。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什么原则进行报告()A、疫情报告属地管理B、时限上报的原则C、逐级上报的原则3、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其尸体应作怎样处理()A、火化B、冰柜保存,待检 C 、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4、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什么制度 ( )A、计划免疫B、预防接种C、预防接种证5、人与脊椎动物共同罹患的传染病称之为()A、疫源性传染病B、人畜传染病C、人畜共患传染病6、某些可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称之为()A、传染病控制区B、疫区C、自然疫源地二、判断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2、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3、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医疗机构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必须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5、用于传染病防治的消毒产品、饮用水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

传染病与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规定1. 目的为确保对传染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准确报告和有效处理,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公共场所、工矿企业、农(牧、渔)村等,以及与传染病和紧急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处理相关的单位和个人。
3. 报告责任(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为传染病报告的责任单位。
(2)上述单位的从业人员为传染病报告的责任人。
(3)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
4.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1)病例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住址、联系方式等。
(2)病例发病情况:发病时间、症状、体征、诊断等。
(3)病例相关接触者信息:姓名、联系方式、健康状况等。
(4)其他可能有助于疾病防控的信息。
5. 报告时限(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甲管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于2小时内报告。
(2)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报告。
6. 报告方式(1)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2)无法使用信息系统进行报告时,可采用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报告。
7. 调查与处理(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发病情况、接触者健康状况等,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医疗机构应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并采取必要的消毒、灭菌措施。
(3)相关部门应依法采取措施,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止疫情扩散。
8. 培训与宣传(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等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防控能力。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处理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协助开展应 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 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28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6.宣传教育。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 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9
其他
社区工作除了做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报告和处理外,还要做好常见传染病的日 常监测,如登革热的常规监测。
25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3.流行病学调查。协助对本辖区病人、 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 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 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26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4.疫点疫区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 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 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 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 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辖区内发生的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报告内容: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 域范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原因、 可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报告单位、 报告人员及通信方式等,具体填写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 信息报告卡》及附件。
其它重点监测传染病11种: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沙眼衣 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
9
传染病报告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属于责任报告单位,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报告方式: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有条件的单 位进行网络直报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是一套针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规定,旨在及时、准确地报告、监测、控制和处理这些事件,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一般流程:
1. 报告:任何医疗机构或个人在发现可疑传染病病例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立即向相关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确保及时获得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2. 监测:卫生主管部门会加强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来掌握疫情的动态和趋势,并提供及时的预警和警报。
3. 控制: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风险,卫生主管部门会采取控制措施,如隔离病例、追踪接触者、关闭公共场所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播风险。
4. 处理: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主管部门将组织相关机构和专家进行应急处置,调拨资源、制定应对计划、开展疫苗研发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
5. 宣传:卫生主管部门将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和防控指南,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应急能力。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具体实施细节会因国家和地区而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基本公卫服务第三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 分诊记录
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 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没有设 立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传染病分诊点
◦ 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
◦ 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2. 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
、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 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成或者可能造成社 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 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 康的事件
20
《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可使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要完整、准确、填报人须签名。纸质报告卡要 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 间戳。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如下:
◦ 1. 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建议按年度编制,如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自行编号)+顺序号(4 位),如“2016-03-0001”,或者采用网络直报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
11
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 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 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 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 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 ◦ 健康损害严重性 ◦ 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
◦ 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本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范本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描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范本。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建立有效的报告制度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事件至关重要。
二、背景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一类能够迅速传播,并对公众健康和社会秩序产生重大威胁的疾病或事件。
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疫情、自然灾害、生物恐怖袭击等。
及时、准确地报告这些事件可以帮助卫生部门和政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三、报告对象本报告制度适用于所有医疗机构、公共卫生部门、实验室、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
四、报告要求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相关机构和个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2.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的基本信息,如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人数、病情严重程度等,并详细描述事件的特点和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3.报告者应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以便卫生部门随时与其沟通和获取进一步信息。
4.报告涉及的个人信息应严格保密,不得用于其他目的,且在信息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五、报告渠道1.医疗机构应通过现有的卫生监测系统和报告平台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2.公共卫生部门、实验室和学校等机构应建立相应的报告渠道,保证信息的快速传递。
3.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六、报告流程1.报告者发现传染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
2.卫生部门收到报告后,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报告事项进行分析和评估。
3.根据评估结果,卫生部门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4.卫生部门负责调查和追踪事件的传播情况,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5.卫生部门与报告者保持沟通,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卫生部门负责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增强公众的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
七、报告分析与评估1.卫生部门应对报告事项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包括事件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感染风险等方面。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规范

工作内容及要求
❖ 系统记录增加“订正报告时间”,作为订正后的 “报告卡生成时间/录入时间”进行及时报告和及时 审核质量统计,避免出现统计时报告时间间隔为负 数、审核不及时。
工作内容及要求
❖ 门诊日志
至少要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 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 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门诊日志应由 临床医生填写,病名项目应填写诊断的病名, 不能填写症状。
工作内容及要求
❖ 出/入院登记
至少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 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 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 基本内容。
由院领导和负责具体工作人员两方面组成
3、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自查小组
成员含院长、负责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工作人员及临床医务人员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由院长、相关领导和负责具体工作人员组成
工作内容及要求
❖ 二、规章制度建设
一个方面的制度, 并非一项制度
(一)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工作内容及要求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 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 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工作内容及要求
❖ 注意: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簿、传染病登记 簿、化验室登记簿和纸质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 直报系统中的上报信息必须一致。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content/11/1004/03/7651326_153241982.shtml
2.统一口径,严格按照标准报告,不得自行其是
第二十二页
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具体事项
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可使用纸质
第十八页
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重点传染病报告原则
②梅毒
Ⅰ.复发病例不需要报告。 Ⅱ.年度内或跨年度的梅毒血清随访检测阳性病 例不需要报告。 Ⅲ.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而未做梅毒螺
旋体血清学试验,按疑似病例填报。
第十九页
内容
传染病信息报告-重点传染病报告原则
③丙肝 Ⅰ.既往已治愈再次感染的病例需要报告。 Ⅱ.抗-HCV检测结果阳性,符合临床诊断但未开展HCV RNA检测的病 例,填报“临床诊断病例”。 Ⅲ.HCV RNA检测结果阳性病例,填报“确诊病例”,并进一步填报 “急性”或“慢性”。 Ⅳ.18个月及以下的婴儿或幼儿,抗-HCV阳性并不一定代表HCV感 染,应以HCV RNA阳性作为其HCV感染报告的依据;6个月后复查 HCV R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丙型肝炎。 Ⅴ.HCV RNA检测结果阴性的病例,不论抗-HCV检测结果如何,均 不需要报告;已按抗-HCV检测结果阳性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应 订正为其他疾病。
③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 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
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
④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需要开展应急监测 的其他传染病。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如人感染猪链球菌、发热伴血小板减 少综合征、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
2022年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培训试题

2022年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培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单位: [填空题] *得分: [填空题]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报告时限为:() [单选题] *A.2小时(正确答案)B.6小时C.12小时D.24小时2. 下面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分类需注明急性或慢性:() [单选题] *A.肺结核B.伤寒C.流行性出血热D.乙肝、丙肝和血吸虫病(正确答案)3. 按规定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小时,乙丙类小时。
()[单选题] *A.6,12;B. 2,24(正确答案)C. 2,4D. 2,1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经确认后,疾控中心应在多长时间内进行网络直报:() [单选题] *A.6小时B.重大事件2小时,一般事件6小时C.2小时(正确答案)D.24小时5.流行性感冒属于()类传染病。
[单选题] *A.甲类B.乙类C.丙类(正确答案)D.非传染病6.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是指。
() [单选题] *A.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病例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正确答案)B.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C.传染病登记本登记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D.以上均不对7. 岁及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儿家长姓名。
() [单选题] *A.10B.8C.14(正确答案)D.58.医生填写报告卡的发病日期,应填写日期,不明确时应填本次就诊日期。
[单选题] *A.本次就诊开始出现症状(正确答案)B.就诊日期C.入院日期D.症状加重9.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学校、幼儿园、场所)一日内出现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例及以上应立即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单选题] *A.3,5(正确答案)B.4,6C.5,3D.2,510.我国现行最新的法定传染病分为() [单选题] *A.3类36种B.3类37种C.3类39种D.3类40种(正确答案)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1.甲类传染病包括和。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测试题库含答案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测试题库含答案基本信息:[矩阵文本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包括以下哪个事件 [单选题] *A 重大传染病疫情B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C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D 重大交通事故(正确答案)2、以下哪个疾病属于甲类传染病 [单选题] *A SARSB 黄热病C 埃博拉出血热D 霍乱(正确答案)3、除了以下哪个疾病,其他应按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 [单选题] *A 肺炭疽B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C 手足口病(正确答案)D 人感染禽流感4、甲类传染病应于几小时内报告 [单选题] *A 1小时B2小时(正确答案)C 3小时D12小时5、丙类传染病应于几小时内上报 [单选题] *A 12小时B 24小时(正确答案)C 36小时D 2小时6、以下哪个属于乙类传染性疾病按甲类报告 [单选题] *A 肺结核B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正确答案)C 流行性腮腺炎D 风疹7、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几小时内上报 [单选题] *A 1小时B2小时(正确答案)C 3小时D12小时8、疑似肺炭疽应在几小时内上报 [单选题] *A 1小时B4小时C6小时D2小时(正确答案)9、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不包括以下哪个 [单选题] *A 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B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C流行病学调查D 指导现场事故救援(正确答案)10、梅毒应于几小时内上报 [单选题] *A 12小时B 24小时(正确答案)C 36小时D 2小时。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8篇)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1.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 及时准确收集, 登记、报告疫情。
2.报告病种为甲、乙、丙三类传染病病人, 病源携带者和疑似病人。
3.报告时限为甲类和乙类中的肺炭疽、脊髓灰质炎、非典、禽流感、城镇于____小时内, 农村____小时内报告。
乙类城镇____小时内, 农村____小时内报告, 丙类____小时报告。
4.健全传染病登记, 填报《传染病报告卡》。
不得漏登、错登、漏报、缓报、谎报。
5.遇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件要迅速启动直报网络和灾害报告系统, 立即作出报告。
计划免疫和妇幼保健工作制度1.掌握0—____岁儿童及当月出生数。
2.按免疫程序实施接种, 做到人、卡、证、册对口。
3.严格免疫制品的运送、保存与使用, 用过物品要严格销毁。
4.接种时要严格查对, 并做到无菌操作, 发现异常反应立即上报。
5.掌握妇女、孕产妇、0—____岁儿童和____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____组织开展保健知识宣传。
7.实施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服务, 搞好登记报告。
8.协助上级做好妇女、儿童体检及疾病筛查。
村卫生室工作制度1.认真执行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规范执业行为。
2.全面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宣教等综合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3.强化卫生室达标建设, 整体环境达到洁、齐、美。
4.坚持____小时应诊, 出诊随叫随到, 收费及药品价格公示上墙。
5.严格医疗文书和药品管理, 确保医疗和用药安全。
6.认真执行有关登记、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门诊登记及处方书写管理制度1.接诊病人要按门诊登记表所列项目认真填写, 漏项、漏登。
2.认真执行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 规范开具、审核、调剂、保管处方。
3.处方由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或助理执业医师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开具。
4.处方书写要做到字迹工整, 项目齐全, 格式规范。
5.处方用药一般不得超过____日量, 急诊不超过____日量, 延长须注明理由。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9.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
报告管理办法 11.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
工作规范(试行) 12.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1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突发事件紧急医疗
救援信息相关工作的通知(卫办应急发 [2011]17号)
.
第二节 流程图及说明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信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进行代报代报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专业机构对于涉及10人以上人员伤亡事件的不良医疗救援信息各地专业技术机构通常为急救中心和医疗机构直接报告或在收治伤员并初步确认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及时续保
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 的住址,而不是病例的户籍地址。
④“诊断时间”的小时为必填项。 ⑤发病日期: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
明确的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病原初次检出日 期或就诊日期。
.
⑥诊断日期 ⅰ.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 ⅱ.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
.
1.5.3实验室登记本:包括姓名、采样日期、 送检日期、送检科室及医师、检验方法、检验 结果、检验医生、检验日期、报告日期等项目。
传染病类检测项目的阳性结果应进行标注并告 知接诊医生。
1.5.4上述资料及传染病报告卡至少保存3年。
.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1责任报告单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1. 背景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些事件,制定并遵守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是至关重要的。
2. 报告要求2.1 及时报告在发现传染病病例或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时,相关单位应当立即向所属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报告内容应准确、详尽,并包括以下信息:病例或事件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地点、发生时间以及可能的原因。
2.2 报告渠道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健全的报告渠道,确保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可以及时上报,并能够准确地传达给上级部门。
报告渠道可以包括电话热线、网上报告系统或其他方便快捷的方式。
2.3 报告范围除了报告已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外,还应报告疑似病例和不明原因的疾病。
这样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查和诊断,避免疫情扩散或进一步恶化。
3. 处理服务要求3.1 快速响应卫生行政部门接到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要迅速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和现场处理,确保及时控制疫情。
3.2 信息发布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的信息。
这包括疫情的发展动态、防控措施、预防建议等。
信息发布应准确、透明,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3.3 多部门协作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形成合力应对疫情的工作机制。
4. 结论《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健康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将提升社会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健康事件的防控能力。
各单位和部门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各级人员的应急意识和能力,为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服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
(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3.订正报告和补报。
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
(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1.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
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2.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
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
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3.流行病学调查。
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4.疫点疫区处理。
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
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5.应急接种和预防性服药。
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等工作,并提供指导。
6.宣传教育。
根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五)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三、服务流程
四、服务要求
(一)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协助开展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置。
(二)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报告管理工作,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做好相关服务记录,《传染病报告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应至少保留3年。
五、考核指标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率=报告卡片数/登记传染病病例数×100%。
(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的病例数/报告传染病病例数×100%。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及时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应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