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人文地理下册6-1-1 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同步分层作业)(学生版)
6.1.1 世界人口的数量变化(同步分层作业)1.有关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亚洲B.人口增长越快越好,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C.人口过多会给社会增加一系列负担,所以人口发展越慢越好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2.决定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因素是()A.出生率B.死亡率C.人口基数D.自然增长率3.下列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老龄化问题严重的是()A.亚洲B.欧洲C.非洲D.北美洲4.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B.非洲C.南美洲D.大洋洲5.世界人口增长快的国家多为()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极端贫穷的国家D.强大的国家6.下图是某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D.②时期人口总数达到最大值7.人口激增可能会导致()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②国防兵源不足③自然资源枯竭④环境污染不断加重⑤住房紧张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8.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②~③这种变化时,将会产生的问题是()A.劳动力过剩B.国防兵源不足C.教育资源紧缺D.加剧环境污染9.世界的人口分布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的影响,环境优越的地区适合人类居住,读下左图和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世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匀,其中人口最稠密的四个地区是亚洲的________和南部、________、北美洲东部。
(2)死亡率最低的大洲是________,出生率最高的大洲是________,图中⑤地所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其他大洲和世界平均水平________。
(3)请分析⑥地人口稀疏的原因(4)请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因素分析四个地区人口稠密的共同原因下表为“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
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配套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含解析
1.3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蓝皮书发布,在宜居指数、生态指数、和谐指数竞争力方面,北京落选前十。
下表反映了近10年来北京市人口及其构成的变化。
北京市的环境人口容量正接近极限,其环境人口容量首要的影响因素是()表(注:男女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A.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B.科学技术水平C.居民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D.地区开放程度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0.35%,2010年常住人口1961万,常住人口增加604万。
规划专家提出北京市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约为2300万。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大可容纳3000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人口平均寿命延长C.人口基数大D.大量外来人口迁入3.据专家分析,北京市的环境人口容量为()A.2300万B.3000 万C.1961万D.604万从人多力量大到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政策,2013年启动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三次转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制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取消计划生育基本国策B.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C.促进城乡之间人口数量平衡D.拉动房地产和母婴产品消费5.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政策,时间相隔不到三年,影响两次生育政策调整间隔短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老龄化严重B.劳动力严重不足C.育龄妇女人数少D.生育观念的改变6.有人认为,当前人口政策的调整是考虑了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较30年前有所增加。
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增加可能得益于()①生产力和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极大改善①地区开放程度的极大改善①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读某四个地区人口“三率”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基本情况
1953
276.8
159.8 117.0 136.5
205.8 71.0
30.1 64.3
5.6 3.3 50.2 5.0 45.2
260.0 93.9 16.8 6.1
1964
759.7
391.1 368.6 106.1
425.8 333.9
41.5 51.9
6.6 4.1 83.8 7.5 76.3
8.7 20.9 10.5 10.4
1881.1 95.9 80.1 4.1
16839 23165 34380 16963
57.8 4.9
10.0 76.1
31499 21220 31396
9956
33.3 1.9
11.5 80.2
731.2 96.2 28.5 3.8
1982
923.1
467.1 456.0 102.4
597.0 326.1
3.7
22.4 69.1
8.5 5.6 38.9 7.8 31.1
890.8 96.5 32.3 3.5
1990
1081.9
559.3 522.6 107.0
794.5 287.4
3.2
20.2 69.7 10.1
2000
1356.9
707.4 649.5 108.9
1052.2 304.7 2.9
13.6 73.9 12.5
8.4 28.2 10.8 17.4
1298.4 95.7 58.5 4.3
2010
1961.2
1012.6 948.6 106.8
1685.9 275.3 2.5
8.6 78.9 12.5
6.3 36.1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情况概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情况概述1978年12月18日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中国真正开始走上伟大复兴的道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变化也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许多变化.与改革开放几乎相同的时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使得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减少,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也有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同时为世界控制人口的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使得世界60亿人口日和我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好几年.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口迁移方面也与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很大变化.人口迁移,即指人口从原居住地迁居到另一地点已达到一定时间从而改变了永久居住地的现象.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格局也有了很大变化.首先,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人口迁移规模相比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很大变化,迁移人口数量大大增加。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人口迁移数就有超三千万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由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迁移的人口越来越多,譬如由安徽、湖南、河南、四川等地迁移到长三角、珠三角一带的大量人口,就是每年春运的主力军。
全国流动人口,在80年代初期就达到约3000人.而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6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为39959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26652人。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995327人,增长81.03%.(1)人户分离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标志,人户分离数量的增加说明近10年来,我国人口迁移规模是越来越大的。
北京市基本概况
北京地区纳入秦朝和汉朝的统治,开始大规模建设和发展。秦始皇修筑了驰道,促进了北京与内地的交通联系。汉朝 则在北京地区设立了幽州,进一步加强了北京作为华北地区政治中心的地位。
隋唐时期
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军事重镇和文化中心。唐朝时期,北京地区经济发展达到 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近代历史
晚清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 京地区也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1860年英法联军攻 占北京,火烧圆明园,给北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破坏。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华民国的首都,称为北 平。这一时期,北京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 刻的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军阀混战、外敌侵略等种种困境 和挑战。
年平均气温为11℃左右,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4℃~5℃, 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5℃~26℃。年降水量为600~900毫 米,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
03
人口民族
人口数量
总结词
北京市人口数量庞大,位居全国前列。
详细描述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8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万人。北京市的人 口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之一。
发展潜力
北京市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将继续发 挥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 展。
06
文化教育
教育体制
高等教育
北京市拥有众多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高等教育资源丰富。
中等教育
北京市的中等教育体系完善,包括各类中学和中专学 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北京人口数据分析报告
北京人口数据分析报告1. 引言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一直以来吸引着大量的人口流入和迁入。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口数据分析对于评估城市的发展状况、规划公共服务和决策政策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北京市的人口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一些有关人口增长趋势、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和人口迁徙等问题的关键信息。
2. 人口增长趋势分析2.1 历史人口增长:从1990年到2020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从1990年到2020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的总人口数量为2178万人。
而在1990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仅为1006万人,可见在过去的30年间,北京市的人口数量几乎翻了一倍。
2.2 年均人口增长率为了更好地了解北京市的人口增长趋势,我们计算了一个平均年均人口增长率。
根据统计数据的分析,北京市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7%。
这意味着,北京市的人口数量每年都在以1.7%的速度增长。
3. 年龄结构分析3.1 总体年龄结构了解一个城市的年龄结构对于制定合理的公共服务和规划教育资源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年龄结构相对较为平衡。
在总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为17.5%,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为70.2%,0-14岁的未成年人口占比为12.3%。
3.2 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分布通过进一步分析年龄结构的细节,我们发现在北京市总人口中,35-39岁的人口占比最高,为10.2%。
其次是30-34岁的人口占比为9.3%。
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比较高,可能是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口更多地涌入大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4. 性别比例分析4.1 总体性别比例性别比例是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男女比例的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北京市的总体性别比例为男性占比51.8%,女性占比48.2%。
可以看出,男性稍微多于女性。
4.2 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例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性别比例变化。
关于介绍北京的资料
关于介绍北京的资料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国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国际交往的中心。
下面是对北京的详细介绍:一、历史与文化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
它曾是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首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之一。
北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那时它是燕国的都城。
自元代开始,北京成为了中国的首都,一直持续到了清朝末期。
在北京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长城等。
二、地理位置与气候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它位于东经115°20′至117°30′,北纬39°28′至41°05′之间。
北京的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三、人口与经济截至2022年末,北京市的常住人口约为2184.3万人。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所在地。
此外,北京还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的总部。
北京的经济实力强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其主要产业。
四、教育与科技北京是中国的教育中心之一,拥有众多知名的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此外,北京还集中了中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和国家级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北京的科技实力雄厚,拥有一批领先的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
五、文化与旅游北京的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建筑群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之一。
天坛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场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此外,北京还有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除了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外,北京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
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之一,举办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活动和演出。
北京还有许多著名的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如王府井大街、三里屯等。
背景资料:2000年北京市人口特征统计数据
背景资料:2000年北京市人口特征统计数据1、北京市人口地理分布北京市人口分布以城区为中心,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人口分布也由城区向近郊区、远郊区县伸延。
北京市常住人口的62.7%集中在城近郊区,37.3%分布在远郊区县,这是北京作为特大城市人口分布的一个特点。
四个城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5.6%,但人口密度达到24072人/平方公里。
近郊四区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47.1%,密度为4958人/平方公里。
远郊10个区县人口占总人口的37.3%,密度最低,每平方公里328人。
在这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宣武、西城、崇文三区(平均密度25376人/平方公里)的人口总量只占11.7%,人口最多的为朝阳、海淀、丰台三区(占人口总量43.5%)的人口密度平均只有4875人/平方公里。
2、北京市人口年龄结构2000年,0-14岁人口占13.6%,15-64岁人口占78.0%,65岁及以上人口占8.4%,年龄中位数高达34.4岁。
按国际通用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7%,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者,即为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
2000年北京的人口年龄结构符合以上标准,北京人口已进入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
其突出特点是老年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快。
北京市老年人口比例增加,也带动了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户比例的增长。
全市共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家庭户117.2万,占全市家庭户的28.6% 在全市家庭户中,相当一部分家庭是只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的隔代户,共35.8万户,占有老年人家庭户比重的30.5%。
而单身老人户有12.9万户,占11.0%。
3、北京市的家庭概况2000年,共有家庭户409.7万户,家庭户人口1192.3万人,平均每户2.9人。
从趋势上看,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家庭更加趋于核心化(见图-1)。
家庭户平均规模的缩小,还体现在家庭户内代数的减少。
一代户的比重占30.9%;二代户占54.7%;三代户占14.1%;四代户及以上占0.3%。
北京流动人口
北京市流动人口的特征、需求和公共政策的思考054020537 张帆一、北京市流动人口特征(一)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特征北京市大规模流动人口变化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在这之前流动人口的变动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阶段,这主要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政治政策的变动有关。
本研究认为北京市人口流动的历史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1.1978—1992年是快速增长时期从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现大幅度上升,这也与这段时期特殊的经济政策和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7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的迅速发展产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之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城市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北京市作为祖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因此对外来人口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加之城乡差距的加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生活水平的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到城市中谋求生路。
这样就形成了这段时期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
数据显示1977—1992年问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率为23%,是低水平发展阶段增长率的近4倍。
2.1993一现今是震荡上升时期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出现更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震荡上升的特点。
90年代后期北京市流动人口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幅度较大,年均降幅达到8%。
是由于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加之这段时期内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流入北京市的外来人口数量减少。
2000—2008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5%(见图1),升幅与90年代末流动人口下降的速度相当。
从总体发展趋势上来看,北京市流动人口数上升趋势明显,并可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维持扩张趋势。
图1 北京2000年—2008年流动人口数量(二)北京市流动人口分布特征北京市共有18个区县,这些区县按照城市功能的差别可以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其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和宣武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昌平区和大兴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
北京市(1978-2011)常住人口汇总表
479.0 510.3 521.1
392.5 386.8 383.2
12.93 13.67 15.56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919.2 935.0 950.0 965.0 981.0
18.4 17.2 16.8 19.8 23.1
465.9 474.0 483.0 491.0 500.0
250.8 259.8 267.4 278.9 275.5
6.22 8.16 7.89 7.66 7.27
2011
2018.6
742.2
1040.7
977.9
1740.7
277.9
8.29
注:1. 1978-1981年为户籍统计数,含暂住人口;1982-1989年数据是根据1982、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的;1990年以后数据为人口 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数,其中1995、2005年为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2000年为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推算数;2010年为第六次人口 普查推算数。2006-2009年常住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又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 2. “按城乡分”栏包括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1978-1989年数据为户籍管理统计中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口径; 1990-1999年数据是根据1990年、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调整的;2000年数据为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 的规定(试行)》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2001-2005年数据为该口径的推算数;2006-2008年数据为国家统计局2006 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的推算数;2009-2011年数据为《国务院关于 统计上划分城乡规定的批复》中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口径的推算数。
人文地理作业-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2000年以来北京市人口重心分布变化2012.11摘要:通过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根据从期刊文献中搜集的数据,研究了北京市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分布变化。
研究表明,2000年北京市的人口重心位于朝阳区, 并距离海淀区很近。
自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向海淀和昌平方向移动。
城市中心区和远郊区的人口比重减少,外围区和近郊区的人口比重增加。
关键词:人口重心分布人口比重正文:人口分布和人口移动是人口过程最基本的空间表现形式。
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制约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也在不断变动。
变动的结果是改变了人口分布的格局,并深刻影响了特定区域人口数量变动的进程。
通过文献查找和数据分析,研究北京市2000年以来人口重心分布变化,有助于了解北京城市化发生、发展的过程,对于人口再分布和区域性人口控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城市化建设提供辅助参考价值。
1、数据根据从期刊文献中搜集的数据,绘制北京市各区县常住人口数及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见表一。
2、 人口重心的移动假设某地域内每个居民的重量都相等,则在该地域全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一点就是人口分布重心。
对于较小的行政区,可以取其行政中心所在地的坐标作为其人口分布重心。
实测一地区人口分布重心的公式为:∑∑=jjj PX P X ∑∑=jjj YY P Y式中:X,Y 为人口重心座标;X j ,y j 为第j (j =l ,2,…, n )小区代表地点的座标;P j 为第j 小区的人口数。
2000年北京市的人口重心位于朝阳区, 并距离海淀区很近, 说明北京市近些年的人口分布偏北。
这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缓慢, 所占北京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北部朝阳、海淀、昌平和顺义四区近些年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很快,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所以导致全市的人口重心偏北。
从表1 可见, 四区人口增长率很快, 其中2006-2010年昌平区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达25%,海淀、朝阳和顺义的年平均人口增长率超过了5%。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6章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D)A.2001~200来自年B.1991~1995年
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
(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
低(<1.0%)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返回导航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3.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
偏高)
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必考部分 第六章 人口的变化
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研析高考·明规律 研清教材·固基础 研析考点·破疑难 研透技法·提素养
返回导航
研析高考·明规律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课程标准
考情统计
命题分析
运用资料,描
1.以人口统计图、文字材料为背
述人口 分布及 2021·北京,18题
景,考查人口增长状况及人口增
其影响 因素 , 2020·课标Ⅲ,4~6题 长模式。
并结合 实例 , 2019·北京,40题
2.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普查资料
解释区 域资源 2018·课标Ⅰ,4~5题 为背景,考查人口问题及对策。
环境承 载力 、 2018·江苏,13~14题 3.以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文
人文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数量、空间)情况
⼈⽂地理作业-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数量、空间)情况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2012.11摘要:本⽂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采⽤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再⽣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低⾼”型逐步⾛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了全⾯发达阶段。
⼈⼝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区的⼈⼝向外围区迁移,⼈⼝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再⽣产类型⼈⼝城市化⼈⼝空间分布变化情况正⽂:⼈⼝与⾃然资源、⽣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地巨系统的运⾏中,⼈⼝是⼀个关键⽽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类活动的动⼒基础,⼜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变化,探讨北京市⼈⼝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演变规律,研究⼈⼝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未来⼈⼝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数量的变化情况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2011年的常住⼈⼝数量的变化进⾏分析,绘制常住⼈⼝总量折线图,见图⼀,常住⼈⼝⾃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总量⾃建国⾄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依据⼈⼝总量和⾃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1950年⾄1960年——⼈⼝⾼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为420.1万⼈,到1960年达到739.6万⼈,11年间全市常住⼈⼝增加319.5万⼈,平均每年增加29万⼈。
人文地理.第一单元: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合理容量(高考题精选,答案详解)
人文地理:第一单元:人口的自然增长及人口问题复习提纲一、基本知识;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1000‰年平均人口数=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意义:反映人口增长速度快慢的程度,是衡量人口增长快慢的指标。
影响因素:国家政策、社会经济条件、生育观念、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保障条件等(1)总趋势:不断增长。
(增长快慢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工业革命前: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增长加快,近100年来:迅猛增长。
发展中国家:增长快、出生率高,就业困难等问题。
发达国家: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出现老龄化等问题。
(2)时间差异(3)地区差异(如下表)2、世界人口增长二、重要考点: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如下面图、表所示)增长模式三率类型三率特征增长特点形成原因主要分布区原始型高高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低、缓增长阶段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及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影响。
个别落后国家传统型高低高(过渡)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高速增长阶段和高速增长下降阶段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发展,民族独立,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
发展中国家为主,非洲大部分及亚洲部分国家现代型低低低(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低、速增长阶段科技水平发达。
经济发达,社会福利待遇好,婚育观念转变。
发达国家(西欧、北美)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即人口的增长经历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过程。
说明人口的增长具有阶段性特点。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如下:重要考点:2、人口问题: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与环境和资源不相协调,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
北京市人口状况
北京市人口状况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综合反映出北京市人口发展具有以下特点: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538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率为5.2‰,自然增长率为1.1‰。
与2000年相比常住人口增加174.4万人,增长12.8%,年均增长2.4%。
全市人户分离人口超过200万;少儿人口减少、老年人口增加;就业结构日趋优化、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人口分布呈现城区人口向外扩散趋势。
一、户籍人口快速增长常住人口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80.7万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57.3万人。
与2004年相比,户籍人口增加17.8万人,增长1.5%,是2000年以来户籍人口增加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增加27.5万人,增长8.3%。
在全市增加的45.3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60.7%,户籍人口占39.3%。
二、近郊区和远郊区县人口比重上升从地区分布看,四个城区常住人口为205.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3.4%;四个近郊区人口为748万人,占48.6%;十个远郊区县人口为584.8万人,占38%。
与2000年相比,城区常住人口减少7.3万人,近郊区和远郊区县常住人口分别增加106万人和75.7万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1%和2.8%。
三、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年,比2000年增加0.7年。
6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362.1万人,占24.4%;具有高中程度的人口为372.3万人,占25.1%;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77万人,占32.2%;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12.2万人,占14.3%。
与2000年相比,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增长最快,其比重上升了6.9个百分点。
四、老龄化程度加深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7万人,占10.2%;15-64岁的人口为1215万人,占7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6万人,占10.8%。
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作者:崔皓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4期引言: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尺度特性是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在城市人口密度分布模型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如Clark模型(Clark,1951)、城市人口与城区面积间的异速生长模型(Naroll,1956;Stewart,1958)、正态密度模型(Sherrantt,1960)、负幂指数模型(Smeed,1961)、二次指数模型(Newling,1969)等。
Clark模型是城市人口密度分布的经典模型,反映了城市发展的早期特征,而Newling模型则反映了城市后期发展阶段的发展特征,Newling模型提出的初衷之一在于统一Clark模型和Sherratt模型(冯健,2002)。
上述模型都可以称为城市人口单核心密度模型,其共同点是认为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存在唯一的CBD中心,人口密度由中心向外逐渐减小。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城市人口密度多核心模型被提出,并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Small,1994)。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有不少研究对部分大城市的郊区化做了很多的探讨,但大多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占少数,其中对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模型的研究,数量还比较有限(吴文钰,2010)。
为了研究人口分布规律,学者们提出人口密度这一概念。
人口密度只是反映人口稠密和人口分布格局的一个指标,其单位无论是采用p/hm'、p/km',抑或是其他单位,人口密度值本身不能改变人口的空间分布状态。
如何利用这一指标来揭示人口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学者们的责任和难题,从本质上讲,人口分布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但对于蕴含着尺度的人口密度在适宜的尺度下却可以认为是连续分布的。
这时,就可以建立人口分布模型,模拟并解释人口的空间分布状态和格局(杜国明,200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诸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已经逐渐展示出了多核心的城市结构,特别是在小尺度的情况下,多核心结构逐渐凸显,导致基于多核心城市结构的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人文地理下册6-1-2 我国的人口与发展(同步分层作业)(教师版)
6.1.2 我国的人口与发展(同步分层作业)1.2021年5月13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发布。
下列有关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B.199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18%C.是世界上唯一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D.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答案】A【解析】读图,现今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A正确;199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增长总量为141178-113368=27810万人,199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7810/30/141178≈0.66%,B错误;是世界上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有中国和印度,C错误;人口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D错误;排除BCD,选A。
2.读图“2011年以来中国人口净增长折线图”,2011~2018年,我国人口()A.总量持续增长B.2016年人口总量最大C.净增长量持续减少D.2011年人口增量最少【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2011~2018年,我国人口的总量持续增长,只是有的年份增长更多,有的年份增长更少,2016年是人口净增最多,但不是人口总量最大,净增长量在2016年增长较快,增长最少的年份是2018年,但净增长量不是持续减少,2018年人口增量最少。
A正确,BCD错误。
所以选A。
3.读“四国人口统计图表”, 2010年人口数量最多的是()A.中国B.印度C.法国D.美国【答案】A【解析】从柱状图中的信息来看,四个国家中中国人口数最多,根据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故选:A。
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之一是()A.人口基数小B.实行计划生育C.人口素质下降D.新中国成立后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快速增长,D正确;我国人口的基数大,A错误;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B错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口的素质在上升,也不是人口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C错误。
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序言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从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关键指标进行细致分析,剖析了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趋势变化。
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请注明出处。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及发展趋势。
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析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
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数据分析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机构和个人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第一节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概况 (1)第二节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指标分析 (3)一、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二、全国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 (3)三、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占全国人口出生率比重统计 (3)四、北京市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分析 (4)五、北京市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分析 (4)六、全国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分析 (5)七、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分析 (5)八、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同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北京市人口死亡率指标分析 (7)一、北京市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 (7)二、全国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分析 (7)三、北京市人口死亡率占全国人口死亡率比重统计分析 (7)四、北京市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分析 (8)五、北京市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分析 (8)六、全国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分析 (9)七、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分析 (9)八、北京市人口死亡率同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指标分析 (11)一、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 (11)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分析 (11)三、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占全国城镇人口同类比重统计分析 (11)四、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7)统计分析 (12)五、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分析 (12)六、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7)统计分析 (13)七、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分析 (13)八、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14)图表目录表1:北京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表 (1)表2:北京市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人口出生率现状统计表 (3)表4: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占全国人口出生率比重统计表 (3)表5:北京市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表 (4)表6:北京市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人口出生率(2015-2017)统计表 (5)表8: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北京市人口出生率同全国人口出生率(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北京市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人口死亡率现状统计表 (7)表12:北京市人口死亡率占全国人口死亡率比重统计表 (7)表13:北京市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表 (8)表14:北京市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人口死亡率(2015-2017)统计表 (9)表16: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北京市人口死亡率同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北京市人口死亡率同全国人口死亡率(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占全国城镇人口同类比重统计表 (11)表21: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7)统计表 (12)表22: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5-2017)统计表 (13)表24: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同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2016-2017)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
北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男女比例及人口分布情况分析
北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男女比例及人口分布情况分析北京(Beijing),简称“京”,古称燕京、北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达2189.3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35.70万人,同比增长1.66%。
自2015年起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逐年下滑,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为745.6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9.00万人,同比减少2.48%,2020年首次出现大幅增加,且超过2014年水平,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达841.8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96.20万人,同比增长12.90%。
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长期占据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三成以上的比例,但自2015年起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比例逐年下滑,2019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34.62%,较2018年减少了0.87%,2020年增幅明显,且超过2014年水平,达近五年来最高水平,2020年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数量占常住人口数量的38.45%,较2019年增长了3.83%。
从城乡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增幅明显,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数量为1916.6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51.6万人;乡村人口数量为272.7万人,较2019年减少了15.9万人。
从城乡结构来看,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数量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87.54%,较2019年增长了0.94%;乡村人口数量占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12.46%,较2019年减少了0.94%。
从男女人口数量来看,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数量为1119.5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25.5万人;女性人口数量为1069.8万人,较2019年增加了10.8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
2012.11
摘要:本文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
的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法研究了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变化情况,发现北京市人口在数量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
人口密度始终处于增长状态。
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
关键词:常住人口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城市化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情况
正文:
人口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在人——地巨系统的运行中,人口是一个关键而且敏感的要素,它既是人类活动的动力基础,又是地域综合体的形成核心,其变动对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挥着最深刻、最活跃的作用。
研究北京市建国以来的人口变化,探讨北京市人口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对于探索北京市人口演变规律,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未来人口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
1.1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
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常住人口总量折线图,见图一,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见图二。
从图中发现,北京市常住人口总量自建国至今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
1950年至1960年——人口高速增长阶段。
1949年北京常住人口为420.1万人,到1960年达到739.6万人,11年间全市常住人口增加319.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
在增加的300万人中大部分是外地移民,主要是中央机关、军队的干部及其家属。
虽然外地人在数量上略占劣势,但在地位上占完全优势,因此并未造成明显的冲突。
1961年至1970年——人口增长波动阶段。
这一阶段北京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大,人口增长最为缓慢。
10年间,平均每年增加4.5万人,1970年全市常住人口为784.3万人。
主要原因是由于开始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量人口离开北京,加上经济困境造成的粮食缺乏,导致人口增长极其缓慢。
1971年至1978年——人口增长回升阶段。
1978年全市常住人口为871.5万人。
1971年至1978年是社会由动乱走向安定的过渡时期,由于落实政策,从农村返回北京的人口大量增加,户籍人口迁移增长开始回升。
下乡青年开始以各种名义陆续回城,到70年代后期这种势头更加明显。
1979年至1994年——人口平稳增长阶段。
至1994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125万人。
这一时期,经济稳定,国家出台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平稳增长,增幅不大,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但随着人口基数的增加以及平均寿命的增长,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初露
端倪。
1994年至2011年——外来人口大量增加阶段。
到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超过二千万人,人口增长迅速,但是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说明人口增长不是由于人口出生引起,而是由于经济的活力吸引了许多建设者和中老年人力资源的“北漂” ,经济的活力起到了聚集人才的效应。
奥运经济、高科技经济、总部经济、创意经济、知识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除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京工作外,也吸引了年轻的毕业学生留京或来京工作。
图一、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图二北京市建国以来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第四阶段:2000~201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7.54%,城镇人口呈逻辑斯蒂增长,乡村人口持续下降,北京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
图四北京市自建国以来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
图五北京市建国以来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
2、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的空间变化情况
2.1 北京市建国以来人口密度的变化
根据北京统计信息网的《北京60年》和《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提供的数据资料,对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密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绘制折线图,见图六。
从图六可以看出,建国以来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49年至1960
年,人口密度迅速增大,主要是由于北京成为中国首都,外地移民大量涌入。
第二阶段,自1961年至1994年,人口密度平稳增长,这一时期受国家政策变更的影响,人口密度的增长速度放缓。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随着北京的经济活力增强,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集聚北京,使得北京的人口密度又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至2011年底,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230人。
图六北京市1949年至2011年的常住人口密度的变化图
2.2 北京1980年代以来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
现在的北京城, 成形于元朝, 总体格局奠基于明朝, 历经沧桑发展至今。
现代化的北京城市建设是近几十年的事, 特别是80 年代以来, 北京城市面貌更是日新月异。
从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也比较明显,所以在此重点讨论1980年代以来的人口空间分布变动情况。
80年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 人们对住房的需求增长, 同时也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和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 居住在市中心的居民要改善居住条件, 只能到离开市中心的地区去购买住宅, 其结果, 就会出现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 中心区人口开始减少, 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
北京现有16个区县组成,原有18个区县。
为了以下分析方便, 根据各区县的功能、地理位置和历史命名,把原18个区县分成四部分:(1)城市中心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4个区;(2)城市外围区,包括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4个区;(3)近郊区, 包括门头沟区、房山区、通州区、顺义区、昌平区、大兴县等6 个区县;(4)远郊区,包括平谷县、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
城市中心区和城市外围区合称为城区, 近郊区和远郊区称为郊区, 它们是北京城市的延伸部分, 包括北京的乡村部分和北京的卫星城镇, 北京城区及其卫星城镇构成了北京地区的城镇体系。
从1982 年以来, 北京城市中心区人口逐渐减少, 城市外围区、近郊区、远郊区人口增
加, 从人口增加速度来看,从大至小的顺序分别是外围区、近郊区和远郊区。
外围区的人口增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区域。
各个区域的人口变动情况见表一。
从各个区域的人口变动看, 最明显的是中心区和外围区, 一个显著减少, 一个显著增加, 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郊区中近郊区人口增加高于远郊区。
各个区域内部的人口变动情况亦不相同。
人口减少的城区, 以东城区人口减少比例较大, 西城次之。
城市外围的4 个区, 人口增加都非常迅猛, 1982至 2000 年, 年平均增长率在40 %左右, 相比之下, 石景山区人口增长略低一些, 但也在40%左右。
近郊区的人口变动差别较大, 靠近城区的平原地区人口增长较快。
北部山区的4 个县, 1982至1990 年人口增加的情况比较接近, 而在1990至2000 年, 除了怀柔县以外, 人口增长几乎停滞。
2000年至2010年,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地铁、轻轨、公交等交通工具和道路的发展,人口更多的往近郊区迁移,其中昌平区、大兴区人口增长最快,通州区次之,人口增速也很快。
远郊区的人口增加也比之前快速。
3、结论
一、自建国至今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基本处于增长状态,但是也出现过负增长时期,自然增长率在不同时期的波动较大,依据人口总量和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可分为五个阶段:人口高速增长阶段、人口增长波动阶段、人口增长回升阶段、人口平稳增长阶段、外来人口
大量增加阶段。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建国初期的“高低高”型逐步走向“三低”型稳定增长。
三、北京市人口城市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建国初期的低水平到现在城镇化发展进入了全面发达阶段。
四、建国以来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人口密度迅速增长时期,人口密度平稳增长时期,人口密度再次快速增长。
五、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方面,中心区的人口向外围区迁移, 中心区人口开始减少, 人口增加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和近郊区为主, 少部分发生在远郊区。
4、讨论
北京市自建国以来人口数量和空间变化显著,人口的变化对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研究的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北京统计信息网. 北京60年. 2010
[2] 北京统计信息网. 北京统计年鉴(2010、2011)
[3]汪安佑,杨筱硕,刘刚. 北京市1949-2003年人口演变规律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4
[4]黄荣清. 1980 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研究第29卷第5
期2005 年9 月
[5]王恩勇等主编. 人文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