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长篇小说叙事视角分析
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浅析茅盾《林家铺子》的艺术构思和结构
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浅析茅盾《林家铺子》的艺术构思和结构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浅析茅盾《林家铺子》的艺术构思和结构口山东理工大学石进明翻看茅盾的著名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感到它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艺术构思上的跌宕起伏:和这种构思相一致,在结构上环环相扣,严谨而又清晰、有意蕴。
如果我们把小说中反映的当时的中国社会现实比作大海,把“林家铺子”比作一只小船。
那么,林家铺子的整个倒闭过程。
就是一部交织着戏虐与挣扎、变幻着希望与失望的死海沉船史。
充满死亡魔力的大海有意无意地戏虐着那只拼命挣扎着的小船,它忽而被甩入失望的波谷.船主们慌不迭地往外舀着滂迸的海水:忽而好像又浮上希望的浪峰,可明水暗流仍不断地溅漏进船舱;就这样它时起时伏,随着那一渡未平一波又起、浪头浪尾紧紧相连的海潮.一步步地向那时代的浅滩飘去。
尽管船主拿出了看家本领,使尽了浑身解数,绕过了一座座暗礁,闻过了一个个漩涡,但是最后.那。
大波微澜”终于汇成一股穿空裂岸的巨涛.无情地将那尚有几分余力的小船横里抛向命运之神早就给它安排妥当了的去处,悄没声地,而那可怜的小船已在时代岸边的犬牙交错的峭壁上撞得粉粉碎了。
——所谓大波微澜.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当时国民党地方党老爷的敲诈勒索、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事的波及、同行的落井下石、商会会长的笑里藏刀。
还有钱庄的刁难和债主的催逼以及伴随上面一切而来的种种小麻烦。
作者正是把所有直接、间接地对林家铺子有影响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组成连发式的排炮。
一发接一发地向主人公林老板头上砸去。
林老板才从前一炮掀起的泥土中挣将出来.刚刚抖了抖身子。
缓上一口气。
后一炮又带着呼啸声飞来了。
这就造成了读者在读这部作品时一会儿把心提起来、为林老板的不幸而同情。
一会儿又把心放下去、为林老板的得手而庆幸的这样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效果。
那么,《林家铺子》构思上的跌宕起伏在作品中又是怎样具体表现的呢?我们且以小说第五章为例:在这一部分里.首先是写林家铺子在镇上倒闭的风潮中终于熬过了“凄凉的年关”。
论茅盾创作_子夜_的几个视角
构方式一改过去那种以单一事件或单一人物为主
线的喋喋不休的说故事的传统小说结构方式,使得
《子夜》在结构艺术上与世界先进文学的结构方式
平起平坐。
就这祥,茅盾以独特的视角,将政治性、忠实
性、现代性、网络性融于一体,使《子夜》成为中国现
代文学的名篇和奠基石之一,成为中国第一部写实
依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子夜》的政治性还在于它表现出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围绕吴荪甫与裕华丝厂工人群众的冲
突,作品展现了工人不断扩大的罢工斗争。此外,农
民武装占领双桥镇,以及侧面反映红军革命胜利发
展的形势,不同程度地显示出日益发展的革命力
量。这些斗争反映了人民大众与三大敌人的根本矛
盾,并透出曙光,与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形成强烈的
论茅盾创作《子夜》的几个视角
路善全
(池州师专247100)
【内容提要】在《子夜》中,茅质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政治性、忠实性、现代性及网络性融为一体。《子
夜》是一部政治色彩浓郁的小说,它不仅描绘了城市、农村各种政治势力的较童,而且揭示了中国的社会性
质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夜》忠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现实生活和时代面貌;《子夜》的题材选择、人
斗争在小说门身的再现。
《子夜》以民族资本家昊荪甫为中心人物,通过
他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与工人群众的矛盾冲突,
以及围绕这两缤矛盾冲突和吴荪甫家庭、社会关系
的各式各徉的人物描写,反映出不同社会集团和阶
级的人们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博战。在集中揭示城
市斗争生活的同时,通过吴荪甫与农村的联系,作
角。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
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以其独特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茅盾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为后来的作家们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探讨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包括其叙事手法、人物刻画以及社会意义。
首先,茅盾的叙事手法是其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善于运用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中,他通过多个主要人物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立体和丰富,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其次,茅盾在人物刻画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独特的命运,使得读者能够对其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茅盾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真实的,他们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茅盾成功地展现了社会的多样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此外,茅盾的长篇小说也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揭示和批判,传达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茅盾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命运和遭遇引起了茅盾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这些作品,茅盾试图唤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并引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茅盾的作品在当时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总之,茅盾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丰富。
他的叙事手法多样,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示故事的复杂性;他的人物刻画细腻而真实,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
茅盾的长篇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借鉴,也为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茅盾文学奖小说叙事方式
茅盾文学奖小说叙事方式对于长篇小说的学术研究,可以从多个层面深入展开。
本文将主要从叙事方式的角度切入,对于第八届茅奖的获奖作品以及那些没有能够获奖的优秀作品进行一番专门的考察与研究。
虽然从根本上说小说这种文体乃是一种典型的叙事文体,但是,如果我自己的记忆没有出现误差的话,那么,小说叙事之成为文学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是1990年代之后的事情。
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1980年代中后期,以马原、格非、余华、莫言、孙甘露等一批先锋作家的创作在中国文坛逐渐地开始引人注目。
这些作家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特别地注重于所谓叙事形式的创新。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对于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过根本性影响的马原。
关于马原这位作家,我一直有一种看法不吐不快,正好借此机会写在这里以与同道交流。
那就是,我始终以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文学史意义不同的作家。
一种是虽然没有写出过足称杰出的文学文本,但是这位作家的文学书写却对于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这种作家可称为重要作家。
另外一种是或许并没有对于文学的发展演进产生过足够大的影响,但他自己却写出了杰出作品的作家。
这种作家可称为优秀作家。
很多时候,重要作家与优秀作家呈现为重合状态。
文学史上留存下来的大部分作家,皆可做此种理解。
但也还有特殊的例外情况存在。
有一些作家,可能只算得上重要作家,却不能够被看做是优秀作家。
比如说,那位后来曾经因为在中央电视台开坛说红而引人注目的刘心武,就只是一位重要作家。
回顾刘心武的文学创作,你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承认他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但细细地考究起来,刘心武究竟有哪些作品真正称得上优秀,却实在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
某种意义上,我觉得,马原的情况同样如此。
《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上下都很平坦》,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认真地想一想,这些中长篇小说还真的没有哪一篇称得上是优秀。
但是,由马原所开启的那样一种曾经被批评家称之为“马原的叙述圈套”的叙事方式,对于当时以及此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却又是无论如何都无法被忽视的。
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
品读解读茅盾小说《子夜》的叙事风格王志敏 宁凤娟 河北传媒学院摘要:小说《子夜》是著名作家矛盾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而对《子夜》的叙事风格及文学价值,过去与现在戏剧化地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和认识。
实质上,《子夜》作为一部现代化政治小说,其风格与价值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合理性,也顺应政治文学的发展趋势,因而必须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但这部长篇小说也存在“过度追求政治自由”、“创作手法失误”等诸多局限,而小说的价值与局限性相交融,进一步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关键词:矛盾;《子夜》;叙事风格;文学价值;解读长篇小说《子夜》自问世以来,作者矛盾对该部作品的解释和评述是最多的,超过以往的每一部作品。
加之学术界和评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诠释和认识,在矛盾所有作品中也是比较多的。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鲁迅曾给予《子夜》高度评价,即“左翼文学的重要成就”,而这种肯定态度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期间,又出现全盘否定的观点,并且逐步形成一种主流思想,与此同时对小说《子夜》的争辩和评价也日渐冷落。
近年来,学术界、评论界以及研究界陆续对矛盾小说《子夜》进行新一轮的研究。
本文从该部小说的叙事风格、文化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解读,详细地阐述其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从而进一步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表达主旨。
《子夜》凭借其崭新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价值,不仅成为众多矛盾作品中的最具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我国革命文学的掌门人翟秋白将它称赞为“中国首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并预言到“1933年在未来的文学史册上将载入《子夜》的出版记录”。
日本著名学者筱田一世还把这部小说与《尤利西斯》及《百年孤独》等世界级文学作品共同列入二十世纪十大顶级名著。
但从八十年代以来,在文学作品评述中,小说《子夜》却被人为贬损。
学者徐循华明确指出:作者矛盾在创作过程中运用“政治风云”的叙事角度,简单且机械的思维方式,因此形成“风格单一化”、“人物观念化”、“主题渗透化”的模式,导致这部作品充满了“工具价值”。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一、引言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每一届的获奖作品都备受瞩目,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其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更是备受关注,其叙事方式和技巧更是成为学者和读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针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对其叙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以期能够对该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叙事主题概述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所使用的叙事手法和主题内容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通过对作品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观。
叙事方式和技巧也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文学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三、叙事方式的评估1. 线性叙事 vs. 非线性叙事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叙事方式采用了线性叙事还是非线性叙事?线性叙事往往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而非线性叙事则可能跳跃时间层次,以增加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度。
该作品通过何种方式来呈现故事情节,以及这种叙事方式对读者的阅读体验有何影响?2. 人称叙事的运用叙事作品通常会通过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呈现故事,而第二人称则较少被使用。
该作品选择了何种人称叙事方式?在某些情节下,作者是否采用了变换的叙事人称,以实现不同视角的呈现?3. 叙述者的身份和立场作品中的叙述者是主要角色还是旁观者?他们的身份和立场对叙事有何影响?叙述者的选择反映了作品对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追求,也直接关系到作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四、主题内容深度分析1. 主题的多重性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主题方面是否涵盖了多个维度?主题的多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这种多重性对作品的意义和丰富度有何帮助?2. 主题的象征意义作品的主题内容是否具有象征意义或隐喻?作者通过主题的象征意义来呈现故事的深层内涵和情感共鸣,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易产生共鸣和思考。
3. 主题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作品的主题是否涉及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主题的深入挖掘,我们能否发现作品对时代的观察和批判,以及对读者思考和行动的启示?五、总结及展望通过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叙事研究,我们不仅更好地了解了作品的叙事方式和主题内容,也对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子夜》的叙事倾向和文学价值
其主观的文学创作意 图。 《 子夜 》 是 一部 史诗性的作品 ,是 中国文学史上 的优 秀长篇小说 。小说 以3 0 年代的上海为创作 背景 , “ 子夜 ”作 为黎 明前 的最 黑暗的时刻 ,象征了3 O 代时 候的上海现状 ,映射 出当时整个 中国的社 会面貌。茅盾在整 个作品的谋篇布局上 ,站在一个宏 大的角度建半殖 民地 的 中国,于是就产 生 了
去充满意味 。
所 以总体 上说 ,茅 盾 的 《 子夜 》在文 学上 的价值 也是 不 同阶段 的不 同抗争 ,这部作 品对不 同阶段 的斗争 给予 了详 O 年代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 ,那 尽地 阐释 。那么 ,主要有哪几种拯救 中国的方式 呢?作 者在 不容忽视 的。笔者认为其在 3 样一个现实主义风靡 的时代 ,这 样的创作正是符合 了社会发 《 子夜 》中表现 出三种 :第一 ,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 ,工人 、 农 民是 革命 的主要 力量 ,革命 领 导权 必须 掌握 在共 产党 手 展情况 ;同时 ,作 为著名作 家 ,茅盾在语言 、内容等方面 的
2 0 1 5 年 第 2 2 期
青 年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 文 学研 究
・
《 子夜 》的叙事倾 向和文学价值
杨子欣
湖南省 长沙市雅礼 中学 湖南 长沙 4 1 0 0 0 7
摘
要: 《 子夜 》是 中国现代著 名作 家茅盾的代表性作品 。这部具有 史诗性 的作 品在 中国文学史上 意义非凡 。作 品描绘
一 一
力拯救 民族 资本 企业 。但是 , 经 过一系列 的努力 才发现 ,资 雄心勃勃 、刚愎 自用 ,有 自己卑琐 的一面 ;面对很 多事 情 , 他有强 大的野心 ,面对现实 ,他既残酷又矛盾 ,他 又选 择了 本 主义想要在 中国取得完全 的胜 利是完全不可 能的 ,所 以资 “ 投降 与放弃 ” ,一个 民族 资本家 的软 弱性尽 显 。与此 同 本 家吴荪甫失败 了。他 的失败 ,正是 让这部作 品 《 子夜 》在 创作上充满 了政治倾向性 ,政治 角度的叙事是 文坛上对于其 时 ,作者 细腻的环境描写 ,也彰显 了其文学价值所在 。作 者 在 《 子夜 》中对于整个社会环境有着淋漓精致地描绘 ,这样 最多的评价 。 对于 《 子夜 》的写作 意 图与叙事 倾 向 ,很 多人 认 为其 的描绘充 满了写实意味 。在残酷 的现实之下 ,作者仍然拥有 颗现实 、冷 峻的批判之心 ;但是 ,笔下 的语言平淡 ,朴素 与当时 的中国社会 性质有关 ,小说所 要表现 的主线 就是 通过
分析矛盾作品中的感性与理性
分析矛盾作品中的感性与理性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为主题。
在茅盾创作中,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矛盾和互动关系,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茅盾的创作中表现出较为鲜明的感性特点。
他深入民众生活,关注人物的情感经验,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描写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真实感。
例如,他的小说《子夜》、《春蚕》等作品中,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纠葛、痛苦和渴望等。
然而,茅盾的作品同样受到理性思考的影响。
他是一位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对于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
他倾向于运用理性思维来审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矛盾,并试图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他的小说《子夜》中关注了农民问题,《春蚕》则揭示了妇女地位的困局,这些都反映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理性的思考。
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茅盾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感性的描写赋予了他的作品情感力量和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投入故事中。
这种感性的描写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理性思考使茅盾能够深入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从而在作品中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
理性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具有批判性和思考性,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思想交流。
总体而言,茅盾在创作中巧妙地结合了感性与理性,并使二者相互辅助、相互作用。
感性描写赋予了作品情感色彩和人性关怀,而理性思考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与互动,
丰富了茅盾的创作,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有力、富有思想深度,并对读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雀记》:从叙事策略、逃亡与意象运用解析苏童的情感世界
《黄雀记》:从叙事策略、逃亡与意象运用解析苏童的情感世界最开始了解苏童其实是从电影开始的,看过巩俐主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章子怡主演的《茉莉花开》,才知道这些经典的影片都是改编于苏童的小说。
《黄雀记》也是一部非常优秀而且值得改编的小说,小说通过三个人十多年的人生际遇和变故,反映出20世纪80年代小人物的生活现状,涉及罪与罚、自我救赎等深刻的人生主题。
《黄雀记》在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现实内容为基础但是又充满了诗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芸芸众生相。
小说中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令人深刻的逃亡形象、蕴含深意的意象都值得称道,本文就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解析这本小说,更好地去理解苏童构建的情感世界,还有他高超的写作手法、表达的思想内涵。
1,时空交叉倒的叙事,构成了一个春、夏、秋“轮回”的情感世界。
叙事策略可以说是长篇小说的精髓和灵魂所在,纵观以往的长篇小说,通常采用的叙事策略都是连贯的线性结构。
比如《红楼梦》整体的叙事,从宝玉的前世,到宝玉出生在贾府,然后经历了荣华富贵到破落不堪的生活,最后绝望出家。
这样的叙事就是连贯的线性结构,也是很多长篇小说都会采用的结构。
苏童的《黄雀记》并没有采取这样的结构,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作家,他另辟蹊径,用独特的叙事策略讲述了一段关于保润、柳生、仙女之间的情感故事。
(1)3个叙事时空,统一成一个完整的时间轴《黄雀记》整个故事分为3个相对独立的中篇,名字分别是保润的春天、柳生的秋天和白小姐的夏天,这个3个中篇联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时间轴,讲述了他们三个人12年的爱恨情仇。
这个3个中篇对应了3个季节的变化和交替,其实也是暗指时间的更替和主人公的不断成长。
在这3个叙事时空中,对应着3个主人公的叙事视角,以这个主人公的经历为侧重点。
“保润的春天”讲述了青春期的保润暗恋仙女,这里仙女和白小姐其实是一个人,只不过名字有一些变化。
后来柳生强暴了仙女,但因为仙女的报复,保润成了替罪羊进了监狱。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叙事风格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
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
《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
矛盾作品的创作特色叙事风格在叙事方面,茅盾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在小说中喜欢采用能够体现时代性的网状型结构形式。
如作品《子夜》茅盾根据主题的需要,根据中心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来安排各种人物事件,矛盾冲突和环境场面,作品一开始就在吴老太爷的吊唁仪式上将所有重要人物推上前台,组成复杂的人物网络,以及在设下情节因果关系的伏笔,从而经纬交汇地建成《子夜》式的也是茅盾式的庞大的“网状结构”。
与其他现实主义大师一样,茅盾也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语言大师。
他的心理描写手法多样但是最具特点的是注重“社会心理因素”的探索。
他往往以充满着血和泪的感情对形形色色的小资产阶级人物心灵世界进行刻画和解析。
通过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段强烈地表现他们苦闷、傍徨的矛盾心绪,从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隐秘和冲突以及这种冲突的社会性,丰富人物的性格,使人物达到形神具现的境地。
比如,《春蚕》中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通过人物触景生情,情随物迁的心境变化,再现其内心世界。
在《腐蚀》中,采用以内视角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叙事状物,使作品的心理剖析和社会环境描写达到了“精微真确”的程度。
而《子夜》中,茅盾又将这种心理描写提升到象征主义的应用上,从第一章吴太爷的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可以散在各处的象征性细节窥见到这个老封建的内心世界,如老太爷对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闭起双眼全身发抖的细节。
小说之外,由于时代政治性的缘故,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叙事方法,善于使用以托物言情寄意和以实衬虚的叙述手法。
如《白杨礼赞》整个艺术构思中,以无边无垠、雄壮、伟大但又显得单调的西北黄土高原来衬托傲岸挺拔的白杨树,以白杨树的形象实体的描写来透出它的精神,同时又以白杨树的实体与精神来展现抗日军民及其领导者共产党的伟大气概。
《风景谈》用虚实结合、避虚就实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负重、坚韧沉毅的骆驼队,并借助叮当的驼铃声作为节奏,以猩红大旗作为标帜,象征性地描绘出民族危难当头的时代环境中党领导的解放区所处的历史地位,所体现的民族的伟大精神。
浅述茅盾小说的叙事方式茅盾
浅述茅盾小说的叙事方式茅盾在以往的茅盾研究中,人们对以社会历史为参照诠释茅盾小说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而对他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的阐释,却显得较为冷漠。
从根本上说,小说艺术就是叙事的艺术。
每个作家因个人气质、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也就有各自感受生活和表现生活的特征;这也就构成了小说创作者不同种叙事方式。
正因为叙事方式不只具有技巧上的意义,而是表现了作家艺术地把握世界的基本特征,我们便有可能从这一视角对茅盾这一创作主体的精神特质与他小说文本结构做出整体把握。
纵观茅盾文学生活,社会整体为表现对象,是他突出的创作倾向。
从《动摇》起再现中国社会缩影就成为他小说基本的叙事模式。
《动摇》将笔力集中于实际革命过程的描绘。
革命者的天真和幼稚,反动派杀人如麻的残酷,以及时代青年性爱的情热,政治斗争的复杂错综,都被客观呈现出来,让人们从二七年大革命中的一个湖北县城,窥见了风云际会的整个中国社会。
在三十年代的创作中,怀着大规模表现中国社会的企图写下的《子夜》,被称为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即使短篇如《林家铺子》,也因为社会内容蕴含的丰富成为“压缩的中篇”。
作品在林老板的忧患人生中织进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
上海“一二・八”战争带来的农村经济凋敝和社会动乱,大都市的经济恐慌,小镇上党部老爷的敲诈,警察局长的威逼,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林家铺子倒闭有关。
一幅小城镇的人生图画,同样缩影似的再现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
四十年代的《腐蚀》、《第一阶段故事》、《锻炼》都是全景式地反映中国社会的作品。
《霜叶红似二月花》虽未终卷,但仍呈恢宏气势。
这里有外来工业文明对中国封建宗法制的冲击,有新兴资产阶级与旧式地主之间的冲突与妥协。
作者以婉曲入微的笔墨写普通人家的生活、心态,写他们的痛苦与希望,从琐碎的家庭生活见世态风情,颇具《红楼梦》的情韵。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_尘埃落定_的叙述视角分析
《尘埃落定》的叙述视角分析胡湘梅 肖胜旗引 言作家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于1998年获得国内文坛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这一殊荣。
2003年,根据阿来小说《尘埃落定》改编的同名长篇电视剧也获得了第21届大众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奖。
《尘埃落定》自出版以来,也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可以说,《尘埃落定》是一部兼具艺术性和通俗性,在艺术上和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的作品,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
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充满了激情的笔墨,超出世俗的审视目光,展现了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的民族风情。
故事以康巴藏族最强盛的麦其土司的傻儿子为主人公,用“我”的口吻来描述他眼中所见的这段历史。
虽然他是酒后的土司和二太太生下的傻子,但却有天生的预见力,能预见长远的未来。
在小事上是个十足的傻子,但在大事上总能看清事物的发生,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
在他总不为外界所动的眼里,发生了土司间的战争,粮食和鸦片种植的分配,父亲的统治和女人的情欲,自己和同父异母哥哥的土司地位之争,自己和侍女卓玛、塔娜、牧场女卓玛、茸贡土司女儿塔娜四个女子的关系,大愚若智的哥哥没有当成土司就死于父亲的仇人儿子之手,大智若愚的“我”最后也在汉人解放这片土地之后被仇人儿子所杀。
一、《尘埃落定》中的傻子形象《尘埃落定》是诗人阿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由一系列矛盾因素组成的传奇人物“我”,一个傻子。
无论从人种还是从文化上看,他都是一个混血儿(汉族的母亲与藏族的父亲),是生理的杂交也是文化杂交的产物。
他的智慧更多地继承了母系的传统,实际上可以说他是用汉族的谋略文化打败了他的哥哥和其他土司所代表的纯粹藏文化。
此外,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也存在矛盾,一方面他因为接受现代文明而使自己强大,同时近代化的进程也毁灭了他自己和他自己的理想,因为他还是想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寒冷缺氧、高山环绕的峡谷又深又险、生存环境较脆弱与生物资源有限等,使藏族人民无法保全自己的生命。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小说叙事视角分析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茅盾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他以明快的社会科学武装自己,又研究了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的演进,加上在大革命旋涡里的一番经历,茅盾是立意要写时代精神,社会全局以及存在的尖锐矛盾和重大题材。
茅盾的这些构思,显然只有“长篇小说”能够容纳。
茅盾曾回顾说:“那时候,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减短似的。
”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主要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全知和限知交替使用、纯客观叙事这四种叙事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和他所叙故事之间的关系。
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曾提出三种小说的叙事视角,即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
[1]中国传统小说家最常用的是全知叙事。
何谓全知叙事?它指的是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其作用有利于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透视与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茅盾是左翼作家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持的是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之路,注重题材的重大性和时代性。
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茅盾在将全知叙事运用到长篇小说里,均表现出在传承的特征。
茅盾先生历经“五四”与“五卅”革命运动,也感受过新旧文学的冲突。
换而言之,茅盾在进行创作时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养分,即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里常用的全知叙事视角进行创作。
比如在《子夜》的开篇就是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场面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逐一呈现出来。
当然《子夜》这一部小说并非全是用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始当中也运用其他叙事视角。
比如林佩瑶,在吴老太爷眼中她是妩媚妖冶而可怕的;在叙述者眼中,林佩瑶却是善解人意的。
作者交换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视觉美感:其一、人物性格的全知叙事方式。
茅盾善于在激烈的时代矛盾中刻画人物。
在小说《虹》中,人物性格同样是在深刻的矛盾与张力之中得以丰满化。
小议茅盾作品中的理性思维
【 关键 词 】 茅 盾 ;小 说 :理 性
二 十 世 纪 初 正 是 中 国 文 学 界 提 倡 白话 文 运 动 的高 潮 时 期 ,这 促 进 了 中 国 文 学 的 极 大 发 展 以及 与 世 界 文 学 产
生了对接 。许 多著名文学 家创 作出 了 经典之作 , 茅盾便是其中典型的代 表。 他 以客观的视角 去挖掘题材 ,为中国 文学界的繁荣 发展做 出不朽贡 献。他 的客 观性和理性 主要表现在 小说的结 构 、人物 、语 言、心理刻 画等方面。 茅盾小说理 性的结构模式 结构是一部 小说的构造框 架与演 进 ,是情节能够客观发展下去的基础 ,
一
、
它 具 有 一 定 的外 在 表 现 形 态 。 茅 盾 曾 指出 ,结构就 是全篇的架 子,既然承 认 是 架 子 ,就 应 该 前 后 、上 下 都 均 匀 、
平衡 ,否则会 因为布局不合 理而使整 个框架倒塌 ,一如盖房子 。而架子的 主架和支架之 间要有主有 次、动静交 错 、粗细相 间,这样看上 去既结实又 有 美感,相互之 间的结构 也会彼此呼 应,交相辉映,这才是有机性的框架 。 茅盾意识到 :如若能将 中国背景社会 全貌 清晰地展现 出来 ,并准确 地预测 出中国命运 何去何从 ,就 要借助到庞 大、严谨 的小说结构 。因此在长篇小 说 《 子夜》 中茅 盾采用 了宏观与微观 相结 合、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手法 , 从 大 的 方 面 写 到 具 体 人 物 的 经 历 ,又 从 具体人物命运扩 展至整个 社会 的大格 局,通过对大 资本家吴荪 甫在 上海 的 辛苦打拼 ,又施 展阴谋 诡计最终破产 失败的描写 ,使 中 国三十 年代的 旧上 海 背 景 得 到 充 分 展 现 。小 说 里 除 了有 民族 资本家 与买办资本家 之间的争矛 盾冲突 ,也有 民族资本家 内部之间 的 倾轧 , 还有反动派之间的派系之争 , 更 有 资 产 阶 级 和 工 人 阶 级 之 间 的 正 面 冲 突;再者 ,革命 派 中也 出现 了两种对 立的思想 ,还有 封建地主 阶级和资产 阶级 之间发生 的冲突 ,更有 夫妻之 间 的反 目以及 同一阵线内部的欺诈等 。 茅 盾 把这些 巨大 的叙事结构所 涉及的人 物、事件做 了统筹安排 ,使全文情节 层层 递 进 、 展 现 出 小 说 的 主 题 。
叙事角度下对矛盾小说的赏折
叙事角度下对矛盾小说的赏折作者:王芙蓉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小说成功的判定标准很大程度上在于小说的叙事艺术。
不同的人生阅历,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造就了作家不同风格的叙事视角,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表现的因人而异成就了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作家写作上的技巧,更大程度上是作家对于世界本质的艺术把握。
因此,从叙事视角下对矛盾小说的解读可以更好地帮我们理解其创作的主体精神和小说的整体结构关键词:叙事视角矛盾小说当前对于矛盾小说的研究不胜枚举,很多学者以社会历史为参照体系,对矛盾小说中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进行了热情的关注,但是对于矛盾小说的艺术性叙事角度还很少有人问津。
小说的灵魂在于作家独特的叙事视角,作家的叙事视角也因个人的阅历,气质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对于生活的感受和表现的因人而异成就了不同的小说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作家写作上的技巧,更大程度上是作家对于世界本质的艺术把握。
因此,对于矛盾小说进行叙事视角下的解读应该也是理解小说内涵和精神的新途径。
纵览矛盾小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群体是小说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作者呕心沥血进行创作的重点所在。
社会群体的表现通过有效的时间进行刻画和傳递,再现中国社会的缩影一直是矛盾小说叙事手法创作下的重点。
通过对小说《动摇》的解读,我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经过:政治斗争的错综复杂,反动派杀人如麻的残酷无情,革命者追求理想的天真幼稚以及时代青年爱国情感的高涨外露。
作者通过时间将大革命期间发生在湖北县城的一切客观呈现给大家,我们也从中可以窥视出当时风云际会的中国。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怀着对中国社会再现的报复,最终完成了被成为三十年代百科全书——《子夜》。
被成为“压缩中篇”的中篇小说《林家铺子》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上海“一二•八”战争带来的农村经济的颓废和社会动乱,林老板的忧患人生,小镇上奸诈的党部老爷,苦苦威逼的警察局长都和林家铺子的兴衰有着紧密的关系,看着微不足道的一副小城的画卷,同样浓缩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现状。
论茅盾文学奖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叙事策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2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Feb.2024 收稿日期:2023-11-09 作者简介:黄芳芳(1991-),女,讲师,硕士㊂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与党建工作研究㊂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22年度普通高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文学与影视 茅盾文学奖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2022WQNCX115)论茅盾文学奖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叙事策略黄芳芳(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广东广州510900)摘 要:茅盾文学奖小说以其深邃的社会内涵和丰富的文学价值,成为电视剧改编的优质素材㊂这些作品的影视改编过程中需细致平衡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要忠实于原著的文学精神和核心主题,保持作品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影视媒介的独特性质,以实现从文学到影视的艺术转换㊂在人物塑造上,改编应深入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同时通过影视手段增强其情感表达㊂在情节改编上,需在保持原作情感基调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剧情调整,以提高叙事的连贯性和观众吸引力㊂叙事时空处理则应重现原作的时代背景和空间环境,确保视觉体验与文学作品相协调㊂这一改编是对原著文学性的尊重与影视表现力的创新结合㊂关键词:茅盾文学奖;电视剧改编;叙事策略中图分类号:I12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4)02-0113-04On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Adapting Novels and TV Seriesfrom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sHUANG Fang -fang(Zhujiang Colleg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900,China) Abstract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 novels,with their profound social connotation and rich literary value,have become high-quality materials for TV drama adaptation.In the process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daptation of these works,two key factors should becarefully balanced:on the one hand,it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literary spirit and core theme of the original works and maintain the e⁃motional tone of the works;on the other hand,i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unique nature of the medium of film and televis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artistic transformation from literature to film and television.In characterization,the adaptation should deeply show the in⁃ner world of the characters and enhance their emotional expression through film and television means.In terms of plot adaptation,underthe premise of maintaining the emotional tone of the original work,necessary plot adjustments 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coherence of the narrative and audience appeal.The time and space treatment of the narrative should reproduce the time background and space environment of the original work to ensure that the visual experience is harmonized with the literary work.This adaptation is an innova⁃tive combination of respect for the literary nature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the expressive power of film and television. Key words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TV series adaptation;narrative strategy 自电视剧诞生以来,文学作品一直是其坚实的支撑,众多文学作品也因此被改编为影视作品㊂作为中国文学界最高荣誉之一的茅盾文学奖小说,自然成为导演和编剧青睐的对象㊂据统计,自茅盾文学奖诞生以来,共有48部小说获奖㊂其中23部被改编为电视剧,包括未上映的‘繁花“和三部正在筹备中的作品(‘主角“‘北上“‘应物兄“)㊂改编比例达到47.91%,表明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改编已成为普遍现象㊂在改编过程中,电视剧与原著之间的多重互文性显得尤为重要㊂文学原著与电视剧属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它们之间的对话是互相渗透㊁互为主体的交流过程㊂这种对话不仅影响着改编作品的创作,也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接受和理解㊂同时,这种对话也孕育出可供参考的策略:改编作品可以借鉴原著的情节㊁人物㊁主题等元素,同时通过改编形式和风格的创新来展现其独特性㊂在改编过程中,小说的题材㊁人物设置㊁叙事结构等都会进行适当调整与转换中㊂一、以符合观众审美体验调整人物设置人物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动力㊂杰克㊃纽曼在‘人物在叙事中的作用“一书中,强调了人物在叙事中的核心作用和功能㊂茅盾文学奖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且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㊂电视剧改编借助视听文化的特点,使这些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如同在银幕上跃然而出㊂(一)突出主要人物性格文学作品未被改编前,读者需要通过作者的文字来想象人物形象㊂而在电视剧中,人物塑造的成功与否是文学作品改编成功的关键㊂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技巧,目的是塑造出深入㊁丰富且具有影响力的角色形象㊂依据弗拉特尔的理论,一个圆满的角色不应仅具有单一的性格特点或目标,而应展现多元但相互关联的特征,如外在行为㊁内在价值观㊁情感欲望及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等㊂这样的多维性使角色更加真实可信,同时赋予其丰富的内在世界㊂此外,这一理论还强调了心理冲突的重要性㊂人物的心理冲突可能源自内外矛盾㊁不同目标或价值观的冲突,或与过往经历相关的内心挣扎㊂这种复杂的心理冲突丰富人物的性格,提高了观众的共情和情感参与度㊂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的角色便是一个例证㊂其次,角色表演是人物形象真实呈现给观众的关键㊂在表演艺术中,演员通过面部表情㊁身体语言㊁声音和表演技巧来传达角色的特质㊁情感和动机㊂演员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情感记忆㊁角色分析和身体训练等方法,真实地还原角色形象㊂优秀的演员通过细微的肢体动作㊁声音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使角色更加立体和可信,增强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㊂例如,‘人世间“中周秉昆的扮演者雷佳音便体现了这一点㊂再次,角色的发展是人物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㊂根据角色发展理论,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应随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成长而变化㊂在电视剧连续剧情的发展中,角色应经历内外部的冲突㊁挑战和成长,以展现更丰富和复杂的人性㊂角色的发展需要剧本㊁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紧密合作,通过情节设定㊁角色冲突和情感转变等手段,让观众见证角色的变化和成长,从而产生更深入的情感共鸣㊂茅盾文学奖小说通过剧本创作㊁演员表演㊁导演指导和剪辑处理等环节的协作,实现人物形象的深入塑造和观众的深度体验㊂进一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文学作品和电视剧改编中的人物塑造方法,为电视剧创作和研究领域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洞见[1]㊂(二)丰富配角人物形象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适当丰富配角人物形象是为了弥补原著剧情的不足,丰富故事的发展,并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㊂配角形象的丰富化不仅是为了填补情节空白和加强剧情推动,也是为了创造更多的冲突和张力㊂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过程中,深化配角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填充故事情节的手段,而是一种关键且具有深远影响的创作决策㊂通过为配角赋予更为丰富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性格特征,创作者能够实现故事的多元发展,构建更立体和复杂的叙述结构㊂这种形象的丰富化为观众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情感投入,激发了共鸣之情㊂例如,在‘白鹿原“的电视剧改编中,田小娥的戏份补充㊂配角人物不仅仅是主线故事的补充,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多样性和复杂性㊂通过细致的背景设定和人物性格构建,配角们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时也丰富了主要人物的情感和冲突㊂此外,配角的设置还能够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为主题和故事增添深度㊂在改编过程中,通过巧妙设计配角的故事线和人物关系,可以有效地拓宽故事的维度,为观众提供更全面的体验㊂这不仅使电视剧改编更具吸引力,也使原著作品的主题和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达㊂因此,对于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来说,人物塑造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 都是一个细致且复杂的过程㊂这不仅需要创作者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需要他们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通过电视剧这一媒介的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㊂电视剧的这种艺术改编能够为观众提供与原著不同但同样深刻的艺术体验,从而达到文学与影视艺术互动和提升的目的㊂(三)简化人物性格以塑造典型人物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过程中,简化人物性格的策略对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极为关键,这有助于让故事更加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㊂通过减少角色的复杂性和强调其核心特征,简化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深入人心㊂简化人物性格能够降低观众对角色的认知负担㊂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人物通常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性格和深层的内心世界㊂然而,在电视剧的改编中,受限于时间和叙事结构,观众需在短时间内迅速理解和接纳角色㊂因此,通过突出人物的核心特质,如勇敢㊁正直㊁智慧等,可以简化人物性格,使之更易于观众理解和记忆㊂例如,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通过聚焦于一两个主要特质,创作者能够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易于理解㊂其次,简化人物性格有助于创造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普遍性的典型人物㊂这些典型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认同㊂通过简化人物性格,创作者可以将人物塑造得更典型,强化其代表性和普遍性,从而促进观众产生情感共鸣㊂例如,将人物简化为特定类型的代表,如慈爱的母亲㊁勇敢的战士或智慧的领导者,能够使人物形象具有更强的象征意义和普遍性[2]㊂再次,简化人物性格还能突出故事的主题和核心信息㊂茅盾文学奖作品往往探讨深刻的社会和人性问题,通过简化人物性格,创作者可以更有效地聚焦于故事的主旨和核心思想㊂减少人物性格的复杂度,使观众的注意力更集中于故事的主题和情节,从而更深刻地领会和思考作品所要传达的意义㊂例如,在改编过程中,创作者可以通过简化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符合故事的主题要求,更清晰地传达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和主题㊂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人物塑造的精简化不仅是一种叙事的简化手段,而且是一种对原著深层次解读和再创造的艺术表现㊂简化人物性格的策略,当正确运用时,不仅能够提升故事的传达效率,同时也能够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为观众呈现一个更加集中和聚焦的叙事视41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角㊂此外,简化人物性格还可以为电视剧创作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㊂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补充,使得电视剧不仅仅是文字的直接转换,而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㊂通过对人物性格的重新解读和重塑,创作者可以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为电视剧注入新的生命力和视角,使其成为独立于文本的艺术作品㊂在实践中,简化人物性格的策略需谨慎运用㊂过度的简化可能会导致人物形象的平面化和刻板化,失去原著的深度和复杂性㊂因此,创作者在改编过程中应平衡原著的忠实度和电视剧叙事的需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合理的简化,创造出既符合电视叙事规律又保持原著特色的人物形象㊂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简化人物性格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㊂它不仅有助于减轻观众的认知负担,创造典型人物形象,强化故事主题和核心信息的传达,而且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创新空间㊂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人物性格的合理简化,实现电视剧改编的艺术创新和价值提升㊂[3]二㊁根据大众文化需求适当改编情节(一)情节强化以突出核心矛盾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电视剧改编过程中,情节的强化是一种重要手段,用以突出作品的核心矛盾并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㊂情节的强化主要通过突出关键事件和转折点㊁构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加强情感冲突等方式来实现㊂首先,通过突出关键事件和转折点,创作者可提升剧情的戏剧性和紧张感㊂关键事件指故事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场景,而转折点则是影响故事走向的关键时刻㊂通过强调这些元素,可以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和紧张感,从而提升故事的吸引力㊂例如,在茅盾文学奖作品‘白鹿原“的电视剧改编中,黑娃发现鹿三杀了小娥,当晚立即下雨㊂原著至少一天后白嘉轩和鹿三聊起此事才下雨㊂电视剧时间更紧凑,冲击更大㊂鹿三和黑娃的决裂仿佛老天也在哭泣㊂老天的哭泣也不能弥补黑娃内心的伤痛㊂其次,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能使故事更生动和引人入胜㊂通过深入的人物描绘,创作者可以明确展现人物间的冲突和对立,从而突出故事的矛盾和冲突㊂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强化人物形象的矛盾性,故事的张力和戏剧性得以提升㊂最后,加强情感冲突也是情节强化的关键手段㊂通过扩展或深化人物间的情感冲突,创作者能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吸引人㊂情感冲突能够唤起观众的共鸣,并增加剧情的张力㊂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情感冲突多样丰富,强化这些冲突能进一步深化人物间的情感纠葛,使观众更加投入㊂情节的强化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㊂这种强化不仅有助于突出故事的核心矛盾,还能提升故事的戏剧性和观众的观赏体验㊂通过这一策略,创作者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文化的需求,同时保持作品的艺术完整性和深度㊂情节的强化策略需谨慎运用,以避免过度戏剧化或简化,保证故事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不受损害㊂情节强化在改编过程中也需要与原著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保持一致㊂创作者应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和重塑情节,使之更适合视觉叙事的形式㊂这不仅涉及对原著的深刻理解,也需要对电视剧观众的预期和接受度有充分的把握㊂通过这样的平衡,创作者能够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且富有吸引力的艺术体验㊂此外,情节强化应与人物塑造紧密相连,确保情节的变化和发展能够有效支撑人物的成长和变化㊂这种相互关联不仅增强了故事的连贯性,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深度和复杂性㊂例如,通过突出特定事件对人物造成的影响,可以展示人物内心的转变和成长,使故事更具有说服力和深度㊂综合来看,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情节的强化是实现艺术表达和传递深刻主题的关键手段㊂它不仅有助于提升观众的观赏体验,还能够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深度㊂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情节强化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改编中的应用和效果,以促进茅盾文学奖小说在电视剧改编中的艺术创新和表现力的提升㊂[4]三㊁情节删减以适应电视叙事茅盾文学奖作品在电视剧改编中的情节删减是为了使故事更贴合电视叙事的形式,同时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㊂这一过程通常涉及精简次要情节㊁简化人物关系以及削减过多的描写和细节㊂首先,精简次要情节是实现情节删减的一种有效手段㊂虽然次要情节在原著中可能用于增添故事的层次和丰富性,但在电视剧改编中,过多的次要情节可能导致剧情冗长,降低观众兴趣㊂因此,创作者应精心选择和精简次要情节,以保持故事的紧凑性和节奏,提升电视叙事效果㊂例如,在‘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改编中,将删减了非主要人物孙少安妈妈等,可以通过合并或删减某些次要人物的情节,以强化故事的主线,增强观众的专注度和情感投入㊂其次,简化复杂的人物关系同样对于电视叙事至关重要㊂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但在电视剧改编中,简化这些关系有助于使剧情更加清晰,便于观众理解和跟随㊂这可以通过合并或削减次要角色,减少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来实现㊂例如,在‘平凡的世界“的电视剧改编中,创作者通过简化主人公孙少平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网,将小说中的田润生与金波合并成为一个人物形象,使故事焦点更加集中,突出主人公的成长与挑战㊂此外,削减过多的描写和细节也是适应电视叙事的关键手段㊂虽然原著小说中的详细描写和展开有助于深化故事细节,但在电视剧中,过多的细节可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减弱叙事的效果㊂因此,创作者应适当减少细节描写,专注于强化故事的主线,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紧迫感㊂最后,调整和压缩时间线是另一种常见的情节删减方法㊂原著中的长时间跨度在电视剧中可能需要被缩减,以适应节目长度的限制和增强叙事的连贯性㊂通过调整时间线,创作者可以使故事更加紧凑,增强剧情的节奏感和观赏性㊂例如,在‘少年天子“的电视剧改编中,宏大的历史叙事将时间线的缩短可以使剧集节奏更加紧凑,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观看习惯㊂综上所述,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适当的情节删减是为了适应电视叙事的需要,同时保持故事的核心511 第2期论茅盾文学奖小说电视剧改编的叙事策略精神和艺术魅力㊂这种删减不仅有助于增强故事的节奏感和紧凑性,还能提升观众的观看体验,确保故事的核心内容和信息得到有效传达㊂在实施情节删减时,创作者应细致考虑原著的主题和风格,确保改编过程中不失去原著的精髓㊂情节删减的目的应是为了强化故事的中心思想,而非单纯为了适应电视格式的限制㊂这要求创作者不仅具备对原著深刻的理解,也需要有能力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同时,创造出适应电视媒介的新型叙事结构㊂此外,情节删减应与人物发展和主题表达相协调㊂通过合理的删减,创作者可以更加聚焦于人物的主要冲突和发展,从而使观众更容易投入到故事和人物的情感世界中㊂例如,去除一些较少影响人物发展的情节或细节,可以使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更加突出,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㊂总之,在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改编中,情节的适当删减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㊂这不仅涉及到剧情的调整和重构,也涉及到对原著精神的保持和再现㊂通过精心的情节删减,创作者能够在满足电视叙事特点的同时,为观众呈现一个更为集中㊁紧凑且富有吸引力的故事㊂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不同作品在情节删减方面的策略与实践,以丰富茅盾文学奖小说电视剧改编的理论和实践㊂(一)叙事视角变换以适应电视剧艺术在电视剧改编过程中,叙事视角的调整是实现艺术创新和促进观众共鸣的重要策略㊂通过采用主观视角㊁客观视角或多视角等多样化手法,创作者能够展示故事的多角度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加深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共鸣,提升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㊂在电视剧改编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对作品的艺术效果和观众接受度具有重大影响㊂例如,‘推拿“一书的原著采用了创意丰富的叙述结构,通过各个人物的视角交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㊂这种网状的 推拿”生活在小说中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㊂然而,这种结构在电视剧改编中可能造成叙事逻辑混乱㊂因此,在改编为影视文本时,创作者采用了画外音的形式进行逆时叙述,以简明扼要地交代人物的生活经历,有效弥补了叙事逻辑的缺陷㊂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故事线更清晰,情节更紧凑,同时保持了逻辑的严密性㊂(二)叙事时间穿插增添电视艺术审美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电视剧改编中,巧妙地穿插叙事时间能够增强作品的电视艺术审美效果㊂非线性叙事㊁倒叙㊁快闪回等手法的运用,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加深剧情的张力,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观赏体验㊂例如,通过倒叙的方式,创作者可以在剧集一开始就展示后续剧情的关键片段,激发观众对故事发展的好奇和期待㊂快闪回的应用能够带领观众回到过去,揭示人物的成长经历和重要事件,从而增加情感共鸣和戏剧张力㊂此外,合理的叙事时间穿插也有助于描绘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使故事更具张力和戏剧性㊂对于茅盾文学奖这类长篇小说的改编,由于无法完全依照时间线逐一叙述,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时间变化,可以为电视剧的叙事艺术增添多样性和深度㊂(三)叙事空间的真实再现在电视剧改编中,叙事空间的真实再现对增强作品的观赏力至关重要㊂通过精心设计场景㊁慎选取景地点和运用专业摄影技巧,创作者能够使叙事空间更贴近原著的描述,同时满足观众的想象期待,从而提供一个更真实㊁立体的观赏体验㊂此外,合理利用摄影语言和视觉效果,如通过镜头语言的巧妙运用,能有效传达作品所希望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促使观众更深入地融入故事世界㊂叙事空间的真实再现是电视剧改编的一个关键环节㊂创作者需要注重场景细节的精细描绘,以确保观众获得真实的观看体验㊂合理的取景选择和摄影技巧不仅能够为作品带来更佳的视觉效果,还能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沉浸感㊂创作者还可以运用特殊的摄影手法和视觉效果,例如鱼眼镜头㊁特写镜头和运动镜头等,以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㊂以‘尘埃落定“为例,该作品描述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梭摩乡的壮丽景象和深厚的地域文化㊂在电视剧改编中,真实再现这些叙事空间成为作品的亮点之一㊂电视剧不仅展示了官寨的壮观景象,还对土司官寨的内景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5],藏族地区的自然风光的完美呈现,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㊂综上所述,茅盾文学奖作品的电视剧改编,在忠实于原著的精神内核的同时,导演和编剧充分发挥了电视剧艺术的创造性㊂通过叙事视角的变换㊁叙事时间的穿插以及叙事空间的真实再现,创作者不仅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还丰富了故事的内涵和角色的深度㊂这些改编策略有效地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审美和观赏体验,同时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和情感体验的期望㊂电视剧改编在保持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和创新的叙事策略,为茅盾文学奖作品赋予了新的生命㊂这种改编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观看体验,也为电视剧艺术本身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案例㊂ 参考文献:[1]陈思雨.茅盾文学奖现实题材小说的电影改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2]徐亮,胡明贵.场域理论视角下茅盾文学奖的新走向及转型策略 以‘暗算“的获奖为个案[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8(06):90-96.[3]王娇雪.‘平凡的世界“电视剧改编的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7.[4]徐继鹏.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电影改编叙事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艺术学院,2015.[5]王嘉良.茅盾文本:从小说到影视文学[J].浙江社会科学,2002(02):174-178.(责任编辑 吴明东) 61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正文一、引言在文学领域中,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非常重要的奖项之一,其评选范围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学界的“奥斯卡”。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叙事进行深度研究,探讨其叙事特点、风格、价值和影响。
二、作品的叙事特点分析1.《作品A》《作品A》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得主,其叙事特点体现在......2.《作品B》《作品B》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3.《作品C》《作品C》的叙事风格丰富多样,...... 这些作品在叙事特点上有何不同之处呢?我们可以从叙事结构、叙述角度、叙事语言等方面展开研究。
三、作品叙事的深度和广度作品的叙事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连续,更涉及到对人性、社会现实、历史背景等深刻的揭示和探索。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如何通过叙事来深刻反映当下社会的现状与问题?又是如何借叙事来表达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四、作品叙事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1.叙述角度在叙事中,作者选择了怎样的叙述角度?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又是通过一个角色的视角展开叙述,还是多视角交织?这些选择又体现了怎样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2.时间与空间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如何安排?时间跨度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空间描写是具体的地理环境,还是抽象的心灵空间?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作品的叙事效果?3.语言表达在叙事中,作者的语言表达风格如何?是简洁直白,还是丰富华丽?这种语言风格又如何为叙事增色添彩?五、作者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对这些作品叙事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对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呈现出个性鲜明、思想深刻的特点,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六、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叙事研究,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作品本身,也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叙事风格和发展趋势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盾小说叙事视角分析文/颦颦小字2016.8.8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茅盾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他以明快的社会科学武装自己,又研究了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的演进,加上在大革命旋涡里的一番经历,茅盾是立意要写时代精神,社会全局以及存在的尖锐矛盾和重大题材。
茅盾的这些构思,显然只有“长篇小说”能够容纳。
茅盾曾回顾说:“那时候,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减短似的。
”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主要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全知和限知交替使用、纯客观叙事这四种叙事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和他所叙故事之间的关系。
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曾提出三种小说的叙事视角,即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
[1]中国传统小说家最常用的是全知叙事。
何谓全知叙事?它指的是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其作用有利于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透视与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茅盾是左翼作家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持的是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之路,注重题材的重大性和时代性。
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茅盾在将全知叙事运用到长篇小说里,均表现出在传承的特征。
茅盾先生历经“五四”与“五卅”革命运动,也感受过新旧文学的冲突。
换而言之,茅盾在进行创作时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养分,即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里常用的全知叙事视角进行创作。
比如在《子夜》的开篇就是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场面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逐一呈现出来。
当然《子夜》这一部小说并非全是用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始当中也运用其他叙事视角。
比如林佩瑶,在吴老太爷眼中她是妩媚妖冶而可怕的;在叙述者眼中,林佩瑶却是善解人意的。
作者交换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视觉美感:其一、人物性格的全知叙事方式。
茅盾善于在激烈的时代矛盾中刻画人物。
在小说《虹》中,人物性格同样是在深刻的矛盾与张力之中得以丰满化。
从主人公的身上,既看到旧家庭伦理观念对她的束缚,也鲜明地感受到新思潮对她心灵的唤醒。
而在小《子夜》这部小说里,茅盾笔下的吴荪甫性格中的精明能干、又刚愎自用、凶狠冷酷无一不是在矛盾之中展现的。
他与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与工农群众之间、与其他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读者窥测人物内心世界的切入口。
其二、人物设定的限知叙事方式。
茅盾侧重于关注群体的“人”,社会的“人”,他习惯于在写出人物的阶级特性以后,再关注他们“个人的特有的个性”。
因而,茅盾笔下的人物总是打上阶级的烙印。
透过茅盾笔下的人物,不但可以看到他们所代表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而且也认识了他们所属的时代。
除此之外,他的笔触往往直指人物的灵魂深处,挖掘出他们身上的性格弱点,揭示他们深层次的精神悲剧。
其三、对于背景的纯客观叙事。
茅盾的写作目的,最重要的,是报导直接的经验还非常新鲜、毫不含糊的时候使它们记录下来。
在现实尚未成为历史时,就立即极为准确地抓住它,这就是茅盾艺术的基本原则。
这一和现实紧密联系的创作特征,与新闻记者追捕“热消息”有一定的区别:不是纯粹的客观新闻报导、而是将现实事件消化与反馈。
其中有作者对整个事件的理性分析与思考,也蕴含着作者对整个事件的态度或情绪。
比如,《蚀》三部曲真实地再现了大革命失败前后一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析的心灵历史,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真相:在《幻灭》里描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虽个性解放的自由追求至幻灭的全过程。
现实的残酷与丑陋,是造成静女士追求之梦破灭的根本原因。
作品通过静女士追求的一次次幻灭,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状貌,表达了茅盾对于现实社会的批判。
除此之外,茅盾还借由作品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不切实际思想进行揭示和批判。
在《动摇》里则是对于知识分子生存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再现。
作品借对一个小城市的政治风云变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时代社会的艰难与残酷,以及很多“革命”的虚伪残暴真相。
知识分子革命干部方罗兰和混入革命队伍内部的胡国光是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作品的“动摇”指的就是方罗兰的对反革命的妥协动摇和胡国光背叛对于革命的背叛,他的决策失误是导致革命事业失败的最关键原因。
《动摇》犹如一面镜子,从一个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历史状貌,也体现出茅盾对于现实的深沉忧虑和悲观性评价。
而在《追求》中写的则是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悲剧。
曾为革命的潮流所激荡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氛围下,他们的内心充满失落、彷徨、苦闷和颓唐。
作品主要写三类人物的追求道路。
一个是张曼青,他选择的追求方式是教育,但在黑暗社会的打击面前,他的教育强国之梦破灭,自此变得消沉,最终成为一个社会的完全的失意者。
一个是从事新闻工作的王仲昭,他身上也体现出一定的新闻改革的追求趣向,但他选择的追求方式主要还是爱情,他希望以爱情的追求来躲避现实的压力。
作品对这种爱情至上、以爱情为避世方式行为的浅薄性和虚伪性进行了充分的揭示和批判。
作品塑造的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章秋柳,她的追求方式也最为特别。
在革命失败、精神饱受挫折之后,她作为一个青年女性,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对社会表示反抗。
她追求的是肉欲的放纵。
她曾试图以性爱来抚慰他人,但却染上梅毒,面临死亡的威胁。
死亡成为她反抗社会与表现自我的最后机会,以一种歌赞的态度来对待死亡,使命运呈现出绝望而又悲壮的色彩。
《追求》揭示了大革命失败后弥漫在知识分子中的困顿迷惘的情绪状况,从而真实地再现了时代历史状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思想动态。
总而言之,茅盾小说总体上以多样的叙事方式进行创作,艺术容量大,叙述节奏快,编织了作品气势恢宏的特征,既要全方位地观照社会生活,又要加强艺术实践呈现功能。
即茅盾在艺术处理方式上,交织着叙事视角的转换。
西方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普实克曾评价茅盾说:“茅盾在文学作品中捕捉现实和传达现实的特点,是集中具有时事性的现实。
在全世界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像茅盾那样紧密地、进场地、直接联系着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
茅盾的作品大锁取材于不久前刚发生的事件,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熔铸成自己的艺术作品。
”茅盾在成为作家以前,就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热心参与政治活动。
在北伐这一期间,还在军队政治部做过宣传工作。
这种先革命家后文学家的生活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文学观念的形成。
他主张文学要表现人生,主张文学是时代的反映。
要把“总的时代情形表现出来”,并特别注重反映社会变革阶段的重大事件和斗争。
茅盾有着丰富的外国文学素养,这使得他的叙事语言既融会了西方叙述语言,又没有过度的欧化色彩;除此之外,他又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这也使得他的小说语言华丽铺陈、细腻生动,人物语言与叙述语言都能随故事和人物的性格发展而具有不同的特色。
在叙事视角方面,茅盾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与传统文学有关,更有对俄法文学的吸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们几乎没有不受俄国文学影响的,对于茅盾亦是如此,就文学思想来说,茅盾便就在对俄国文学主流的认同中确立了“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茅盾曾在《从枯岭到东京》中有言:“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我曾经热心地——虽然无效地而且很受误会和反对,鼓吹过左拉的自然自然,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的时候,我却更接近托尔斯泰了。
”茅盾曾高度评价过托尔斯泰,说:“以惊人的艺术力量概括了极其纷繁的社会想象,并且揭示出各种复杂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很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作品的宏伟的规模、复杂的结构、细腻的心理分析、表现心理活动的丰富手法,都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可能,丰富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方法。
”可以这么说,茅盾的文学活动,托尔斯泰对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从全知叙事视角来看,多以近距离关注当下时代社会变迁为主体,比如《子夜》所描绘的广阔的生活画面与众多人物形象。
纷繁芜杂的人物世界、宏大的社会场景、气势宏伟的艺术架构是这部小说的重要艺术叙事视角。
作品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乡村到大都市,从普通工人到大资本家,从交易场斗法到家庭日常生活,作品无所不包含。
《子夜》中对于生活场景的描写是精彩生动的,既充分投射出人物深刻的内心世界,又为读者展示了一副时代生活的真实画面,比如对于证券交易所的描绘。
这无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有着极为相似的叙事视角。
从人物设置、情节设置、开篇布局以及整部小说的故事架构均极为相似。
茅盾曾在《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这一论文中就托尔斯泰的创作大为赞赏,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大部分均真实反映了沙俄专制社会的黑暗,茅盾赞扬托尔斯泰的作品对俄国社会各个方面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对农民和其他压迫者给予人道主义的悲悯。
其二、赞扬托尔斯泰对沙俄法律制度的批判。
《复活》揭露了法庭、监狱的黑暗。
一批批无辜者和政治犯在监狱与流放中遭受着非人的折磨,随时会死去,而一小撮在人们头上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尽管贪污读者却仍可逍遥法外,实在是天理不容。
其三、赞扬托尔斯泰对土地私有制的批判。
托尔斯泰多次指出私有财产制度是“邪恶的根源”,是农民贫困的根源。
托尔斯泰看到了私有制的罪恶,主张某种土地的公有制。
诚如茅盾所言:“托尔斯泰之主张,在富者之土地,平分与贫者。
”其四、赞扬托尔斯泰对沙俄上流社会的暴露和批判,茅盾指出:“托尔斯泰大声疾呼富人越富而道德越败坏,性情越惰,惰父产生惰子,惰子复生惰孙,遂至社会上有一种富且惰之种,以贻害于无穷,以蛀食贫人工作之代价。
社会之无希望,人类之苦恼,此其原因中至原因也。
”从限知视角来看,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起来,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使其更为感人。
比如在《子夜》中茅盾将吴荪甫这位工业界“王子”的自信果敢与宏大气魄,极力渲染他雄心勃勃、铁骨铮铮的硬汉子形象,同时也着意渲染了吴荪甫的得力助手屠维岳的“机警、镇定、胆量”。
而对公债“摩王”赵伯韬形象的描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
赵伯韬作为买办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代言人,一开始就阻挡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最后终于扼住了民族资本家的咽喉。
与此同时,通过对赵伯描写韬荒淫生活,不但刻画了他粗鄙狂傲,也揭示了他的荒唐无耻。
从纯客观叙事视角来看,茅盾笔下的人物大都拥有矛盾的性格特征。
茅盾打破了政治伦理与阶级观点来对人物进行分析的思维定式,并从“现代人”这个角度来透视《子夜》这部小说中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
换而言之,茅盾给这些人物富于了当下时代的特征。
且不谈《子夜》里的主要人物吴荪甫的性格气质、思想意识、胸襟气魄、运筹思路、经营手段以及思维方式带有现代企业家的个性特征,就是吴荪甫周身的金融家、现代企业家、知识分子以及农民工人等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也无不带有现代生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