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子系统学
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
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植物系统发育学是研究植物物种的起源、演化和分类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类学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
一、形态学分类法形态学分类法是植物系统发育学的传统方法之一,通过对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植物种类的分类关系。
形态学分类法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如叶片形状、花朵结构等来进行分类。
尽管形态学分类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准确地进行分类,但其在处理模糊形态或形态特征相似的物种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系统发育学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系统发育学成为了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系统发育学基于物种的遗传信息,通过对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来推断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关系。
系统发育学主要利用基因序列(如DNA、RNA等)的比较和分析,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来展示物种之间的分类关系。
系统发育学方法减少了形态学分类法的主观性,并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物种分类的关系。
三、分子系统学分子系统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类学方法。
分子系统学主要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物种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来推断物种的分类关系。
与系统发育学相似,分子系统学主要利用基因序列的比较和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
但相较于系统发育学,分子系统学还引入了更多的分子标记,如蛋白质的产物等,来分析物种之间的关系。
分子系统学在物种分类和演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进化发育生物学进化发育生物学是将植物系统发育学与发育生物学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进化发育生物学研究物种的形态发育和遗传发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的发育模式进行研究,来推断物种的演化历史和分类关系。
进化发育生物学综合了形态学、系统发育学和分子系统学等多种方法,使得物种的分类和演化研究更加全面和准确。
总结起来,植物系统发育学的重要分类学方法与进展包括形态学分类法、系统发育学、分子系统学和进化发育生物学。
这些方法在植物分类和演化研究中各有优劣,但无疑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和全面的了解和解释植物物种的分类关系和演化历史的途径。
植物系统学探索植物的系统关系和进化历史
植物系统学探索植物的系统关系和进化历史植物系统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植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特征,探索不同植物之间的系统关系以及它们的进化历史。
本文将以植物系统学为主题,介绍该学科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植物系统学的基本概念植物系统学是研究植物分类、系统关系和进化历史的科学,旨在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亲缘关系。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系统学的基础,它研究如何对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传统的植物分类主要基于形态特征,如叶片形状、花朵结构等,而现代植物系统学则结合了分子生物学等方法,更加精确地划分植物的分类群。
植物系统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系统关系,即研究不同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比较植物的形态和遗传信息,可以建立植物的进化树,揭示它们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
二、植物系统学的研究方法植物系统学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等。
形态学是研究植物形态特征的科学,通过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外部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它们的分类关系。
解剖学研究植物的内部结构和器官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细胞和组织的构成,可以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分类和进化关系。
细胞学研究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和比较细胞的形态和细胞器的组成,可以揭示植物的进化历史和系统关系。
分子生物学是近年来植物系统学中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植物DNA或RNA的序列,可以揭示植物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
生物地理学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情况,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植物组成和分布规律,可以推断它们的进化历史和系统关系。
三、植物系统学的应用植物系统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和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研究植物的系统关系和进化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为保护和保育珍稀濒危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系统学的研究结果还可以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育种工作。
了解植物的分类关系和遗传变异,可以选择适合的品种进行种植和培育,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
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是分别从细胞与分子水平入手,探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科学。
虽然两者从不同层面展开讨论,但它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农业、医学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植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长、发育、代谢和适应环境的学科。
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广泛涉及植物体各个层次,从尺度的物质交换到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细胞内代谢途径和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
植物生长和发育是植物生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植物生长是指植物体积和质量的增长,因此,植物生长的调节与植物的养分吸收及分配、激素合成和信号通路、环境识别和适应、基因表达和表型塑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植物发育则更多关注形态和功能结构的建立,比如花和叶片的形状、根、茎、叶等器官的组织分化和调控等。
植物发育的研究理解了植物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时期所表现的形态,为育种改良提供了理论基础。
植物代谢是植物生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因为植物的代谢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植物以阳光、水、二氧化碳和氮、磷、钾等无机物为原料合成各种有机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肪酸、氨基酸和蛋白质等,以及含有生物活性的激素、抗氧化物和次生代谢物。
植物代谢为植物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提供能量和物质来源,同时对于植物的适应能力和环境响应、品质和营养等因素至关重要。
植物适应环境的生理特性研究也是植物生理学热门的研究方向。
植物在自然环境下承受各种环境刺激,如盐碱、寒冷、干旱、光照等,为此,植物逐步演化成特定的形态、结构和表型,以适应各种极端或变幻无常的情况。
研究植物的适应特性可以更好地追溯植物极端环境下的适应过程和机制,同时为农业生产和生态环保提供理论支撑。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的分子基础的科学,特别关注分子在细胞内的合成、功能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各种分子如DNA、RNA、蛋白质、酶和代谢物等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交互作用。
植物分子生物学则是从分子层面对植物遗传、表达、基因调控和代谢等方面加以探究。
植物的分子进化和分类系统研究
植物的分子进化和分类系统研究植物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环境和氧气,而且还具备着丰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不断的科学研究和进步,让我们对植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中,植物的分子进化和分类系统研究备受关注,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植物的分子进化植物的分子进化是指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其遗传物质基因的变化、选择和演化。
这是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植物的DNA、RNA以及蛋白质结构进行研究,以发现植物进化的规律和趋势。
分子进化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植物分类的准确度和精度,并且使得生物学家更好地了解物种的进化历史和关系。
例如,通过比较植物胚珠组,研究发现多萼草属(Bistorta)和薯蓣属(Polygonatum)之间的关系比以前分类法更加清晰,使其物种定位大大提高,准确度更精细。
二、植物的分类系统研究植物的分类系统是按照植物的一些确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态习性,将植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以便于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和研究植物的相关信息。
分类系统研究是植物学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植物分类到目前为止,通过发现新的科和新的门,来更加准确地分类植物。
通过研究植物的遗传学和形态结构,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植物的分类学同构性。
例如,在对多蕊花科的研究中发现,多蕊花科的两个子科具有相似的胚珠结构,因此将这两个子科归为同一个亚科。
还有,研究发现,很多的植物属于两个大的类群之间的过渡状态,使得新的分类法不再按照早期和新近的分类法而划分,而是按照物种相似度来划分。
三、进化与分类的结合进化和分类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植物的形态、遗传、分布地理都在演化,使得分类系统中的植物常常需要重新归类。
融合分子进化的手段,可以更加准确的进行分类和标记。
而进化趋势可根据单个分子的演化来确定,特别在研究一些比较古老植物的分类时更容易看到。
这亦是到正是进化和分类之间的联系。
总之,植物的分子进化和分类系统研究是极其重要,和其他领域的科学研究一样,这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学术价值。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
浅析植物系统学中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植物系统学是研究植物分类和进化关系的学科,它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植物分类学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植物系统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得到了极大的更新和改进。
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特别是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
叶绿体基因组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特殊的DNA,具有自主复制和翻译的能力。
它由约120-150个基因组成,包括编码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的基因、编码转运系统蛋白质的基因、编码逆转录酶的基因等。
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系统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叶绿体基因组可以用于植物分子系统学的分类和物种鉴定。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可以确定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推测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
这对于原始植物物种或近缘物种的分类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可以揭示物种的地理分布和种群遗传结构。
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个体中,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往往会反映出地理分布的差异。
通过叶绿体基因组的序列分析,可以研究物种在地理上的扩散和迁移历史,揭示物种的种群遗传结构和进化历程。
叶绿体基因组还可以用于研究植物基因组进化和基因转移。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之间叶绿体基因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推测出基因组的进化历程和基因间的转移事件。
通过比较植物基因组中叶绿体基因的序列,可以确定哪些基因发生了水平转移,从而揭示出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流动和进化重组。
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的应用还包括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
植物遗传资源是指各种植物的种质资源,包括野生种、栽培种和改良种等。
通过叶绿体基因组的分析,可以快速鉴定植物遗传资源的种属和近缘关系,帮助筛选出优良的遗传背景,为植物育种和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它可以用于物种分类和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揭示物种的进化关系和地理分布。
第七章 植物分子生态学
优 点
不需合成DNA探针,无需预知基因组序列,操作简单 ,快速
7.2.1 DNA水平上的研究方法
原 理 对DNA限制性酶切片段扩增,将双链接头连接在这 些DNA两端形成带接头的特异片段作为模版,通过 碱基对配对形成扩增片段,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 泳分离检测比较谱带差异
缺 点
操作复杂,时间长
AFLP标记 技术
分子环境 遗传学 杂交鉴定 系统地理 学 分子适应 分子生态 学技术
研究种群与进化遗传的分子机制和保护生态学遗传依据。 包含种群遗传学和进化遗传学、行为生态学、保育生物学。
研究种群生态学和基因流、重组生物环境释放的生态问题、自 然环境中的遗传交换 研究自然条件下物种间杂交是否发生,并且推断出适应新环境 · 的能力。主要包含自然杂交和渐渗交的分子鉴定。 研究物种地理起源、地理分布格局、迁移、定居、侵殖和在侵 殖的过程。
光斑可能造成光抑制, 发生光抑制后会使能 量集中在PSII中,使 得阴暗叶片伤害。但 在耐阴叶片中会出现 能量从PSII转移到PSI
有氧光合作用会产生 多种光保护机制,使 植物不受光潜在的危 害。如通过叶绿体、 电子传输和散热辅助 等。
7.3.3 植物分子行为生态
光氧化伤害的靶位
伤害靶位 光抑制 调节方式
分子水平
个体水平
生态系统水平 生态遗传学及发展前景 群体水平
2
物种遗传多样性 物种保护
耐盐转基因研究
抗氧化 防御
渗透 调节
离子 稳态
基因表 达调控
7.3.5 植物对盐胁迫反应
胁迫下植物信号传递的分子基础:
感受器、反应 调节器分开 两 组 分 信 号 二 合 一 组 合 导致共生或致病的宿主识别和入侵 适 应 性 行 为 对碳源、氮源、磷源变化代谢适应 对介质渗透变化的生理反应 趋化性以及逆境诱导的分化过程 感受器、反应 调节器一起
中科院621植物学考试大纲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植物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本《植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生态学、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的细胞与组织、植物体的形态结构与发育、植物的繁殖、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分子系统学、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以及植物基因组学等八大部分。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有关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特征,系统掌握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知识,了解植物科学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二)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三、考试内容(一)植物的细胞与组织1.植物细胞的发现、基本形状、结构与功能;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2.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植物细胞的生长与分化。
3.植物的组织类型及其作用;植物的组织系统。
(二)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发育1.种子的结构与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与幼苗的形成过程。
2.根与根系类型;根的初生生长与初生结构;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3.茎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芽的概念与类型;茎的生长习性与分枝类型;茎的初生结构与次生结构。
4.叶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态类型;叶的发育、脱落及其原因。
5.营养器官间的相互联系。
6.营养器官的变态。
(三)植物的繁殖1.植物繁殖的类型。
2.花的组成与演化;无限花序与有限花序。
3.花的形成和发育。
4.花药的发育和花粉粒的形成。
5.胚珠的发育和胚囊的形成。
6.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
7.被子植物的双受精及其生物学意义;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胚与胚乳的发育;果实的形成与类型。
9.植物的生活史与世代交替。
(四)植物的分类与系统发育1.植物分类的阶层系统与命名。
2.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门类及主要演化趋势。
3.藻类植物的分类和生活史。
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物质及其遗传信息传递
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植物的遗传物质及其遗传信息传递植物分子遗传学是研究植物遗传物质及其遗传信息传递的一门学科。
通过对植物的遗传物质DNA和RNA的研究,揭示植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以及遗传变异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一、植物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概念植物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植物的遗传物质以及遗传信息如何在植物个体及其后代中传递和表达。
植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和RNA,DNA包含了植物遗传信息的模板,而RNA则负责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
植物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主要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步骤。
DNA复制是指DNA分子的复制过程,确保遗传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下一代。
转录是指DNA转化为RNA的过程,通过RNA分子将DNA的遗传信息转运到细胞质中进行翻译。
翻译是指RNA分子通过核糖体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是植物细胞中构成酶、抗体和结构蛋白等重要物质的基础。
二、植物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植物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DNA测序、PCR、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和基因编辑等技术。
1. DNA测序:DNA测序是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的基础技术,它能够确定DNA序列的顺序,揭示植物基因组的结构和功能。
根据DNA测序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DNA序列中的基因、启动子和调节元件等功能区域。
2. PCR: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能够在体外扩增DNA片段,为植物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通过PCR技术,可以扩增感兴趣的基因片段,进而深入研究植物基因的调控机制和功能。
3. Southern印迹:Southern印迹是一种检测DNA的技术,它可以确定DNA中特定基因的存在与否。
通过将DNA进行限制性酶切、电泳和转移,再用探针杂交的方法,可以检测出特定的DNA序列。
4. Nor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是一种检测RNA的技术,它可以确定RNA中特定基因的表达量和时空分布。
植物系统学中的进化关系与分类学
植物系统学中的进化关系与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是研究植物的进化发展以及分类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植物形态、解剖、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系统学家可以解析并还原出植物的进化关系,进而进行科学准确的分类。
一、植物系统学的起源与发展植物系统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卡尔·林奈。
林奈是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他将植物依据共享的特征进行分类,并根据这些分类关系建立了分类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系统学逐渐扩展到形态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为研究植物的进化关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和方法。
二、植物进化关系解析的研究方法1. 形态学研究:植物的形态特征对于进化关系的解析非常重要。
例如,叶片形态、花序结构和果实类型等特征都可以用来探究不同植物类群的亲缘关系。
2. 解剖学研究:通过对植物细胞结构和组织器官的研究,可以发现植物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推测它们的进化历程。
3. 生理学研究:植物的生理特征也是解析进化关系的重要依据。
比如,对植物的光合作用、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进行研究,可以揭示不同植物类群的进化适应策略。
4. 分子生物学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系统学家可以通过研究植物的DNA序列来解析它们的亲缘关系。
分子钟理论可以利用DNA序列的变异速率推测物种的分化时间。
三、植物分类学的发展植物分类学通过将植物分为不同的属、科、目和纲等类群,构建了植物界的分类体系。
植物分类的目的在于描述和命名植物多样性,并推断不同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
历史上,植物的分类主要基于植物的形态特征。
然而,现代的分类学已经将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以取得更加准确的分类结果。
通过比较植物的DNA序列,系统学家可以找到共同的祖先,并推断出类群之间的演化关系。
这种基于分子证据的分类方法被称为分子系统学。
基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植物的分类体系得到不断修订和完善。
例如,传统上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但现在已经确认单子叶植物并不单形,而是更多的演化类群。
分子植物病理学
5.1 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致病性基因(Pathogenicity genes)是病原均与寄主植物互作过 程中决定对植物致病性的基因。它决定着病原菌在寄主植物过程 中与植物建立寄生关系,破坏寄主植物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功能以 及调控对植物的吸附、侵染、定植扩展和最终显症等过程。致病 基因主要包括毒性基因和无毒基因,前者决定对植物表现亲和性, 即调控病害的发生与发展;后者决定病原菌小种与含相应抗病基因 的寄主植物品种表现专化性不亲和。
大豆斑点病菌(P.s.pv.glycinea) 大豆假单胞(P.glycinea)
★ 植物真菌病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传统植物病理学中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说都是以真菌病害为模式发 展起来的,但在分子病理学方面的进展明显滞后.
1979年M.E.Case在粗糙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和J.Tilburn在巢 曲霉(Aspergillus)遗传转化系统试验相继取得成功后,丝状植物病原真菌 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发展迅速.
《Rice Blast Disease》Zeigler, et al. 1994
在已鉴定克隆的8个 pwi 基因(pathogenicity of weeping lovegrass,对画眉草 致病)。 pwi 1基因是从马唐与画眉草菌株杂交后鉴定出来的,对画眉草的致病性 发生了变化,因此,根据经典的无毒基因控制一种寄主植物品种转化性的概念预 测pwi 2基因有阻止对画眉草侵染的作用。目前用染色体步查的方法已克隆了pwi 2 基因,并进行了测序。研究发现,大多数水稻菌株含有1到数个pwi 2拷贝。通过 研究具有不同寄主专化性的稻瘟病菌株pwi 2同源序列的分布,发现pwi是一个多基 因家族。
5.1.1 植物病毒无毒基因的研究
植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
03
实验设计和方法
实验材料和准备
植物材料
选择适当的植物种类和 组织,如叶片、根、茎 等,用于提取DNA、 RNA或蛋白质。
试剂和溶液
准备用于实验的各种试 剂和溶液,如DNA提取 液、RNA提取液、PCR 反应液、电泳缓冲液等 。
仪器和设备
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和 设备,如离心机、PCR 仪、电泳仪、分光光度 计等。
实验优化
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对 实验设计和方法进行优化和改 进,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
性。
04
实验结果和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基因表达谱分析
通过RNA-seq技术,获得了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或不 同处理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谱数据。
蛋白质组学分析
利用质谱技术,鉴定了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种类和丰 度变化。
代谢组学分析
研究假设
假设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 对植物生长发育关键基因的精准 调控,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 质。
研究范围和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将针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实验分析,包括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功能验证等方面。
研究限制
由于实验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将主要关注某一类或某几个关键基因的研 究,不涉及全基因组范围内的分析。同时,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材料、环境 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验证和完善。
表达分析
利用Northern blot、 Western blot等技术对基因表 达产物进行分析。
数据收集和处理
数据收集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 如DNA浓度、RNA浓度、PCR
产物大小等。
数据处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 计和分析,如绘制图表、计算 相关性等。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理解和认识
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理解和认识摘要:由于dna测序和pcr等分子技术的普及,植物系统学研究已经从单一的形态学研究转向通过分子手段或形态学与分子相结合探讨其进化机制。
作者结合有关文献阐述谈谈对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系统发生树自达尔文进化论问世以来,植物分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系统发育时期。
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使由化石记录推导出的谱系树缺乏中间环节,利用现存物种的比较形态学、比较细胞学、蛋白质免疫和比较生理学等途径的研究大致填补了化石谱系树的空缺,但分类单元何时与最近祖先分歧等细节性问题含糊不清。
直到30年前,形态性状在进化和系统学研究中仍然占统治地位,但形态性状易受环境影响,普遍存在趋同和平行进化现象,使许多分类群的进化地位难以确定。
而dna序列则不同,它直接反映物种的基因型,并记录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含有极丰富的进化信息。
依据dna序列上的差异比较植物的亲缘和演化关系,可以为植物系统进化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本文介绍分子进化研究中系统发生树重建和分子进化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
1.系统发生与系统发生树系统发生是指一群有机体发生或进化的历史。
利用dna序列进行发育分析就是推断并评价分子水平的进化关系,并用分支图表现出来,这种图就是系统发生树,简称系统树。
系统发生树是描述一群有机体发生或进化顺序的拓扑结构。
根据系统发生树的具体表达形式,可分为物种(或种群)树与基因树。
无论是物种(或种群)树还是基因树,都用树一样的拓扑结构表示,其中将已标明最近共祖分类单元所在位置的树称为有根树,将最近共祖分类单元所在位置未知的树称为无根树。
有根树的根节点为全部分类单元最近共同祖先,它反映了分类单元间的进化关系,而无根树仅反映分类单元间的分类关系。
无根树可通过加入外类群或利用分子钟理论、dna 不可逆取代模型推导的方法转化为有根树。
2.分子系统发生树的重建在现代分子进化研究中,根据现有生物基因或物种多样性重建生物的进化史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第七章--植物分子生态学
渗透 调节
离子 稳态
基因表 达调控
抗氧化 防御
7.3.5 植物对盐胁迫反应
➢胁迫下植物信号传递的分子基础:
感受器、反应
调节器分开
两
组
分
导致共生或致病的宿主识别和入侵
信 号
适
应
对碳源、氮源、磷源变化代谢适应
性
二
行
合
为
对介质渗透变化的生理反应
一 组
趋化性以及逆境诱导的分化过程
合
感受器、反应 调节器一起
种群的大小、自然选择、 交配和扩散、基因流动
7.3.5 植物对盐胁迫反应
数据解释、系统推断、 进化树比较
常用软件 •Molecular Systematics
进化树 重建
提供的分析 •系统发生 •种群遗传分析
1
分子水平
本章小结
植物分子生态学理论、方法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个体识别 个体遗传关系
2
物种遗传多样性
DNA水平上 的研究方法
SSR标 记技术和 ISSR
DNA芯片 或微阵列 技术
RAPD 标记技 术
7.2.1 DNA水平上的研究方法
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发生突变,可通过特定探针杂交 原 进行检测,从而可比较DNA水平的差异,多个探针的 理 比较可确定生物群种遗传关系和生物的进化.
缺 操作过程复杂、时间长、费用高、检测出的多态性 RFLP标
人潮拥挤
7.1 植物分子生态学概况
分子生态学方法 在植物生态学的
应用
植物微生态病理学
研究植物体内病 原微生物的组成 、功能、演替及 其病原微生物与 微生物之间,病 原微生物与个体 环境之间关系的 生命学的分支。
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
一.叶绿体DNA(cpDNA)研究与植物系统学1. 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标记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植物育种提供了一种基于DNA变异的新型遗传标记——DNA分子标记,或简称分子标记。
与传统应用的常规遗传标记相比,分子标记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因而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各个方面,大量以前无法进行的研究目前利用分子标记手段正蓬勃开展,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尤其是当分子标记技术走出实验室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后,正在为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带来一场新的变革。
目前用于植物系统进化、遗传多样性以及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分子标记和方法有多种。
总体来看可以分为4类,即:(1)蛋白质标记;(2)DNA序列分析;(3)DNA指纹分析;(4)DNA构象变化与SSCP 分析[1]。
DNA序列可以直接反映物种的基因型,并记录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含有极为丰富的进化信息。
依据DNA序列上的差异来比较植物的亲缘和演化关系,可以为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当前用于研究的DNA序列主要分为两大类:叶绿体基因组(Chloroplast DNA,cpDNA)和核基因组(nuclear DNA,nDNA)本文采用的是叶绿体DNA(cpDNA)序列分析,故在此主要接介绍cpDNA序列分析。
2.cpDNA叶绿体基因组(cpDNA)占植物总基因组DNA的10-20%,为双链闭环结构,一般为120-220kb(多在120-160kb之间),被2个长约22-25kb的反向重复序列(IR)分成大拷贝区(LSc)和小两个单拷贝区(SSC)。
在过去二十年里,.植物系统学家们依据叶绿体DNA序列进行了大量的系统发育分析[2]。
因为cpDNA具有一下优势:第一,叶绿体基因组在植物细胞中虽为多拷贝,但其序列都是一样的,便于操作[3];第二,叶绿体基因组是单亲遗传的,不存在核基因中出现的基因重组等问题;第三,由于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保守性,扩增叶绿体片段的引物是通用的;第四,非编码区的叶绿体DNA具有更多的信息位点,且测序的工作量不大,更适合于低等级类群的系统发育研究。
植物分类学原理方法与进展
植物分类学原理方法与进展植物分类学是研究植物种类及其分类原理和方法的科学领域。
它主要研究植物的形态特征、解剖结构、生殖方式、遗传特征等,并基于这些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确定其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地位。
以下是植物分类学的原理、方法及其进展的详细介绍。
植物分类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形态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发育原理。
形态学原理是以植物形态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比较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形态特征,来确定植物的分类地位。
生态学原理是以植物生态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比较植物的生境、生理特征、适应能力等来确定植物的分类地位。
系统发育原理则是以植物的进化关系和遗传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通过比较植物的细胞结构、基因序列等来确定植物的分类地位。
植物分类学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采集、标本制作、形态学观察、统计分析、遗传分析和分子系统学等。
实地调查采集是通过对不同地区采集植物标本来收集物种信息,为后续分类工作提供数据基础。
标本制作是将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加工制作成干燥标本,便于后续的形态学观察和比较。
形态学观察是通过对植物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来确定其分类地位。
统计分析是通过对掌握的分类特征进行统计,利用计算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分类和聚类分析。
遗传分析是通过分析植物的遗传特征,例如染色体结构、基因型等,来确定植物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
分子系统学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比较不同植物的基因序列,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揭示植物的进化关系。
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例如,利用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植物DNA序列,从而实现基于DNA的分类研究。
同时,通过利用系统发育学原理的方法,可以构建植物的分子系统发育树,揭示植物的进化关系和系统发育地位。
此外,还可以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大规模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揭示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类地位。
分子系统学
分子系统学分子系统学是指通过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的结构、功能等的进化研究,来阐明生物各类群(包括已绝灭的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发生关系.相对于经典的形态系统分类研究,由于生物大分子本身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含有庞大的信息量,且趋同效应弱,因而其结论更具可比性和客观性.尤为重要的是,一些缺乏形态性状的生物类群(如微生物和某些低等动、植物)中,它几乎成为探讨其系统演化关系的唯一手段.由于分子系统学的上述特点,自其诞生之日起,就逐渐在各种生物类群的系统发生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的说来,迄今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所获得的生物类群间亲缘关系的结果,大多都和经典的形态系统树相吻合.但是,在一些生物进化谱系不明或模糊关键环节上,它得出的结果却往往和形态系统学的推测大相径庭.1研究步骤分子系统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分子生物学数据构建生物类群的谱系发生树.它一般包括以下程序:1.首先确定所要分析的生物类群,选择该类群中相关亚类群的一些代表种类;确定所要分析的目的生物大分子(包括DNA序列、蛋白质序列等)或它们的组合;2.设法获得它们的序列数据或其它相关数据(如限制性内切酶(I LP)、随机扩增多态DNA( )、DNA序列等),DNA序列的数据可以通过GenBank获得,也可以通过实验室的研究(设计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而获得;3.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比对(pairwisealignment)或其它的数学处理,如转变成遗传距离数据矩阵;通过一些遗传分析软件(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如:PHYLIP J、PAI J、MEGA[J 等)对这些处理后的数据,并基于一定的反映DNA序列进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构建分子系统树;4对构建的系统树做相应的数学统计分析以检验系统树的可靠性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具体的研究对象时,上述各个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要获得一个正确的结论,必须综合考虑每一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目的基因的选择、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分类群之间、构树方法和分析软件的选择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2涉及议题基因树和物种树分子系统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基因树来推测物种树.基因树是根据生物大分子的序列数据(主要为DNA序列数据)构建的谱系树,物种树则是反映物种实际种系发生的谱系树.人们期待着得到的基因树和物种树相一致,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Nei(1987)描绘了二种谱系树之间所有可能的关系,认为二种谱系树之间至少存在二个方面的差异:一是基因树的分化时间早于物种树,二是基因树的拓扑结构可能与物种树不一致(二个或多个基因树之间存在着差异)如何将由多个基因或基因组建立的基因树综合成一个物种树,是分子系统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Maddison(1997)认为:基因重复所导致的并源而非直源关系的产生,不同生物类群问基因的水平转移,系统演化分歧事件发生后产生的分子性状的多型性引起的谱系选择等生物学因素是造成二者不一致的主要原因.相应地,分子系统学研究中一定要选择直源基因而非并源基因,选择水平转移事件较少的树,采用基于大量独立进化的基因位点进行分析等等,都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有利于获得一个可靠的树.分类群的选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如何选择所研究的对象——内类群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内类群选择(内类群的数目及选择依据等)的科学性与否直接影响到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关于内类群的数目,目前大多数分子系统学家认为,当所分析的序列长度一定时,尽量选择较多的分类群有助于获得更准确的结论,而内类群选择的依据主要体现在:(1)结合古生物学,形态学等各方面证据,尽量保证所选择的分类群确为一个单系发生的类群;(2)分类群的选择并非是随机的,尽量使其在所研究的生物类群中具有代表性;(3)在某些因具有明显长枝效应(或短枝效应)而导致的系统关系不确定的分支间增加分类群有助于减弱或消除这种效应.另外,在构建分子系统树中,同样需要选择外类群以确定系统发生树的基部位置,从而确定进化的方向.外类群的选择可以是单个(单一外类群),也可以是多个(复合外类群).在所研究的内类群数目不多且二者之间的极性关系十分确定的情况下,单个外类群足以说明问题.而在较为复杂的分析中,通常选择复合外类群以保证所得结论的可靠性[11].随机选择的外类群,极有可能因为亲缘关系较远,导致所得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大.因此,在选择外类群时,必须结合其它分类学上的证据,或者在做详细的系统发育研究之前,首先对所研究的内、外群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以便于选择较为理想的外类群.最理想的外类群应该是该内群的姐妹群,因为二者间拥有较多的共近裔性状.目的基因的选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目的基因的选择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般来说,要根据所研究的具体分类群选择适宜的基因:在高级分类阶元(科级以上)间的系统发生分析中,选择一些在进化中较为保守的基因或基因片段(如核编码的蛋白质(酶)基因、核糖体基因(18S rRNA基因、28S rRNA基因)等);在较低级的分类阶元间,可以选择进化速率较快的基因或基因片断(如某些核编码基因的内含子或转录间隔区(ITS)以及一些细胞器基因(线粒体基因和叶绿体基因)等).当然,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可以选择的基因数目可以是多个的,至于哪些是最有效的,这通常要依据具体情况做比较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作多基因或多基因组合分析后寻求一致树来加以解决.有时针对某些涉及到多种层次分类阶元的复杂分类群时,还可以采取组合分析的方法:即推断位于系统树基部的深层次的谱系发生时,运用较保守的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推断位于系统树中段的谱系发生时,采用进化速率较为适中的基因;在系统树顶端的终端分类单元时,采用进化速率较快的基因.这样可以在不同阶层的演化关系中都获得可信的结果.基因序列数据的比对选择了适宜的目的基因并通过基因的扩增(PCR技术)和序列测定后,就获得了各个目标生物类群的DNA序列数据,对所获得的同源DNA序列进行比对是分析中的关键环节.所谓比对是指通过插入间隔(gaps)的方法,使不同长度的序列对齐达到长度一致,并确保序列中的同源位点都排列在同一位置.其中间隔的处理对后续的系统学分析有明显的影响.序列比对目前通常基于以下二种原理:点标(dot plot)法和记分距阵(scoring ma仃ix)法.基因树的构建方法目前,构建基因树的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二大类:距离法(distancemethod):是将序列数据转变成数据(遗传距离)矩阵,然后通过此数据矩阵构建系统树、具体性状法(dis—cretecharacter method):直接分析序列上每个核苷酸位点所提供的信息构建系统树,它又包括最大简约法(MP)和最大似然法以及由ML法延伸的贝叶斯法(Bayesianmetl-,od).距离法该方法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只要获得一组同源序列间的进化距离(遗传距离),那么就可以重建这些序列的进化历史.距离法中以邻接法(NJ)最为常用.邻接法是由Saitou和Nei(1987)提出,其原理是逐步寻找新的近邻种类(序列),使最终生成的分子树的遗传距离总长度为最小.该法虽并不检验所有可能的拓扑结构,但在每阶段诸物种(序列)聚合时都要应用最小进化原理,故而被认为是ME的一种简化方法.最大简约法该方法源于形态学的分支系统学研究,而最早被Fitch(1971)用于核苷酸数据研究.它是一种最优化标准,遵循“奥卡姆剃刀(Ockharn’S razor)原理,即假设由一祖先位点替换为另一位点时,发生的替换数目最少的事件为最可能发生的事件.在实际应用中,由于MP法只考虑所谓的“信息位点”,所得的进化树是最短的、也是变化最少的进化树.因而,简约法的“最小核苷酸替换数目”原则也意味着“异源同型事件(homoplastic event)(即平行替换、趋同替换、同时替换和回复突变等)最少.最大似然法该法最早由Felsenstein(1981)提出,其原理是以一个特定的替代模型分析一组既定的序列数据,使获得的每一个拓扑结构的似然率均为最大,再挑出似然率值最大的拓扑结构作为最终树这里所分析的参数是每个拓扑结构的枝长,并对似然率的最大值来估算枝长.迄今的研究表明,在分类群数目较大、序列长度较长的复杂分析中,ML法的分析结果优于其它任何方法。
分子标记与系统植物学研究
分子标记与系统植物学研究分子标记是通过分析生物分子的遗传信息来研究生物进化和系统分类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系统植物学研究中,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分类鉴定、亲缘关系推断、遗传多样性评估以及生态演化研究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分子标记在系统植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其在未来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分子标记是指利用特定的分子特征来对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的技术手段。
在植物学中,最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有序列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分析(RAPD)、核酸扩增长度多态性分析(AFLP)、微卫星标记(SSR)和单倍型标记(SNP)等。
这些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分析植物的基因组结构和遗传多样性,为植物物种的鉴定和分类提供了更准确和全面的信息。
在系统植物学研究中,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分类鉴定。
传统的植物分类主要依靠形态特征来鉴定物种,但是由于植物的形态特征受环境因素和遗传变异的影响较大,在一些形态特征相似或变异较大的物种中容易出现分类混乱的情况。
而分子标记能够从遗传水平检测植物物种之间的差异,对于形态相似的物种可以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分类依据。
特别是在形态特征具有变化较大或难以观察的植物群体中,分子标记技术能够提供更加可靠的分类依据。
除了物种鉴定,分子标记还广泛应用于亲缘关系推断和遗传多样性评估。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或个体间的分子标记差异,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比如,可以基于分子标记数据重建植物的进化树,推断不同物种的演化历程和亲缘关系,进而深入了解植物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此外,分子标记还可以评估不同物种或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对于保护濒危物种、制定物种保护措施和遗传改良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分子标记在系统植物学研究中还可用于生态演化研究。
通过对不同群体和种群的分子标记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群落动态变化、物种间的适应性和协同进化等生态演化过程。
例如,在研究植物的适应性进化中,可以通过分析植物的基因组结构和遗传多样性来揭示植物对不同环境因素的适应策略,进而推测植物的生态位变化和适应性进化机制。
植物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植物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一、概述植物分子生物学生态学是研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理、生态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的领域。
它基于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探讨植物物种适应性、生长发育、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二、DNA测序1. 核酸提取:从植物组织中提取DNA是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CTAB法和酚/氯仿提取法。
2. PCR扩增:PCR是一种常用的DNA扩增技术,可用于特定基因片段的扩增。
通过PCR可以获得目标基因序列用于后续研究。
3. Sanger测序:Sanger测序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测序技术,可用于确定DNA序列。
通过Sanger测序可以获取植物基因组或基因的序列信息。
三、基因表达分析1.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qPCR是一种测量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方法。
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目标基因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表达水平。
2. Northern印迹与转印:Northern印迹可用于检测RNA的存在和表达水平,适用于检测稳定型RNA分子。
转印技术结合Western印迹可用于检测蛋白质的表达。
四、基因组学研究1. 基因组测序: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可获得植物基因组的完整DNA序列。
这有助于深入了解植物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
2. RNA测序(RNA-Seq):RNA-Seq技术可用于研究转录组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
它有助于发现新的转录本和表达差异的基因。
五、蛋白质组学研究1. 二维凝胶电泳(2-DE):2-DE技术可用于分离和检测蛋白质的表达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下植物蛋白质的表达谱,可以揭示植物的适应机制。
2. 质谱技术:质谱技术包括蛋白质质谱和代谢物质谱。
通过分析蛋白质或代谢产物的组成和结构,可以了解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代谢途径和生理活性物质。
六、基因编辑技术1. CRISPR-Cas9系统:CRISPR-Cas9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植物基因的精确编辑和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序列差异
rDNA的序列在不同生物类群间存在不同的保守性,在高等植物中,不同 纲、目之间的同源率可达90%以上。在低等植物中,序列同源性仅在80% 左右,在编码区内的不同区域的同源性也有区别。 序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ITS1、ITS2和IGS上,其中IGS差异更大。如豌 豆和蚕豆的ITS1序列存在16-50%的差异。
2.叶绿体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2.3 cpDNA在植物系统学的应用
植物cpDNA因具有下列特性,已成为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焦点: •基因组较小,但包含大量的DNA成分; •拷贝数目多,有利于提取与分离; •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明显,为比较进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信息支持; •序列资料全面,许多cpDNA基因在许多植物中已被测定; •相对保守保证了分类群之间的可比性,一个cpDNA探针可用于所有 分类群的比较研究; •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序列进化速率相差较大,适于不同分类阶元的系统 发育研究。 •cpDNA有其独立的进化路线,可以不依赖其它任何数据即可构建系 统树。 但由于cpDNA是单亲遗传,因此并不能解释所有的系统发育问题, 如研究类群间的杂交或渐渗现象。
2.叶绿体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cpDNA为闭环双链DNA
长度一般为 120-220kb 多在 120-160kb之间 单子叶植物 111-182kb 双子叶植物 117-165kb 长度变异主要由两个反向 重复序列(IR)引起。 IR长约22-25kb,其上主 要为一些rRNA基因,重 复区内基因完全相同,但 序列相反。
2.叶绿体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与进化速率快的基因相比,rbcL基因与其它进化较慢的cpDNA序列 常被广泛应用于较远类群的系统学研究中,但用DNA序列研究远缘相关类 群常会遇到以下两个问题:(1)所选编码序列的各核苷酸位点的替代速率 不一致。如rbcL基因的同义替代率比非同义替代率大约高15倍,但这一缺 陷可以将DNA序列翻译成蛋白,进而比较其氨基酸序列的方法予以弥补。 (2)在主要植物分支间关系的研究中,许多关键问题常会涉及到早期植物 在一较短的时间里发生了怎样的分化,而进化慢的基因相对于进化快的基 因在这一分化时期未能发生足够的碱基替代,故对所发生的分支进化不能 提供足够的重建信息,但将分子与形态数据结合起来分析,会对系统重建 研究有所帮助。 Morhar等(1994)研究了蔷薇科植物rbcL序列变异在系统学和进化 上的意义,证实蔷薇科内建立苹果亚科的合理性。汪小全等(1997)运 用PCR方法分别从松科8属、9种植物中扩增出长约2550bp的cpDNA片段 (包括rbcL、trnR及基因间的非编码区),选用18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 酶切分析,揭示了松科植物系统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证据。俸宇星等 (1998)利用rbcL基因序列分析对连香树科和交让木科的系统位置重新 进行了评价。陈之瑞等(1998)用rbcL基因序列确定了马尾树科的系统 地位。
1.核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在高等植物中,rDNA的编码区序列高 度保守(不同纲、目间的同源率可达90% 以上),序列差异主要表现在ITS、ETS及 IGS等非编码区上。
rDNA的编码区(18S、5.8S及26S)序 列一般用于高级阶元的系统发育研究,而 非编码区(ITS、ETS及IGS)序列常用于较 低分类阶元的系统学研究。
1.2 小形态时期(公元1700~1860年)
主要是新的形态学,如解剖学、胚胎学的建立和发展时期。
1.3 进化论时期(公元1860~1900年)
进化论推动了系统学研究的发展,在系统发育的基础上创立了很多分类系统。
1.4 细胞遗传学时期(公元1900~1960年)
利用细胞遗传学的丰富资料和改写系统分类,进入细胞水平的研究。本时期又 称实验生物学时期。细胞生物学和植物系统学结合产生的植物细胞分类学,使我们能 在染色体水平上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分类与进化,特别是物种分化问题。
二、植物系统学常用的DNA资料
1.核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2.叶绿体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3.线粒体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1.核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1.1 rRNA基因(rDNA)
rDNA的基本结构
高度重复序列
多基因家族
每个重复单位长约7-13kb,大多为9-10kb
1.核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1.核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B.ITS序列 ITS1的长度为187-298bp,ITS2的长度为187-252bp,ITS可能是 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基因之一。 ITS序列在裸子植物中变异很大,尤其是长度变异非常显著,因此一般 认为ITS不适用于裸子植物的系统发育研究。但在被子植物中,ITS区由于 序列短(600-700bp)、两端连接高度保守区、拷贝数多、长度保守、一致 进化、进化速率较快等特点,适用于科内,尤其是近缘属间及种间甚至居群 间关系的研究。 屈良鹄和陈月琴(1999)通过对不同生物类群的ITS序列(自生物学数据 库)的比较得出,被子植物大多数科属其ITS序列的种间差异值为1.210.2%,属间差异值为9.6-28.8%,这对系统发育研究来说都是较合适的 范围。另外,ITS在一些起源古老(如Viburnum、Nothofagus及 Winteraceae的一些属)或世代较长的植物类群(如木本竹子)中的变异较低, 也为研究那些间隔区进化速度很慢的古老类群间的关系和长世代类群内较高 阶元的系统重建提供了可能性。
1.核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C.ETS及IGS序列 rDNA重复单位中的外转录间隔区ETS位于18S基因的上游,其长 度在不同类群间的变异较大,一般在0.8-1.1kb之间,虽然ETS的进 化速率与ITS相似,甚至更快,但由于上游与高变的IGS相连,难以 找到合适的通用引物扩增整个区域,故用于系统学研究的例子较少, 一些作者认为这一片段对于那些仅靠ITS片段尚不能提供足够变异的 年轻分支内的研究可给予一定的帮助。 位于rDNA重复序列间的非编码区NTS或称基因间区IGS,是 rDNA中进化最快的片段之一,推测在近缘类群间的系统学研究、杂 交研究及居群遗传学研究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1.核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1.2 其它核基因组序列
随着探索其它核基因组序列在植物系统发育重建研究中应用的 深入,如waxy内含子、多聚半乳糖醛酸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内含 子及外显子、rpb2、乙醇脱氢酶、光敏色素、组蛋白H3内含子和小 热激蛋白编码基因等等,为针对特定的系统发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 更多的可供选择的DNA序列(但多为多基因家族)。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是植物类黄酮物质 合成途径的关键酶,CHS基因是一个较大的基因家族,其编码区比 较保守,长约1.2kb,科之间的同源性一般在80%以上。 王金玲等(2000)认为CHS基因可以用于科以下分类等级的系统 关系研究。
2.1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
两个反向重复序列将整个 cpDNA分为一个大单拷贝 区(LSC,长约81-87kb) 和一个小单拷贝区(SSC, 长约18-20kb)。
2.叶绿体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2.2 叶绿体基因组的变异
任何两种植物之间至少有30%的同源性,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越高。 cpDNA主要变异表现在以下方面: • 倒位与重排:植物cpDNA中存在着广泛的重排现象。天竺葵、桔梗科和一些 豆科植物的cpDNA的重排现象频繁。豆科植物中广泛存在着一个50kb的倒位 现象,地钱及苔藓植物与烟草的cpDNA的差异也表现在30kb的倒位。而且, 倒位的发生使重排率更为加大。 •插入或缺失:主要是IR缺失、基因或内含子缺失、非编码区的插入或缺失。 在豆科及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等一些植物中缺失反向重复序列IR。烟草和地钱 中的三个内含子在水稻中缺失。在非编码区的插入或缺失经常发生,而在编码 区插入或缺失常是3bp或3的倍数,而并不打破其原来的阅读框架。
rDNA的变异
• 拷贝数的变化
植物中rDNA重复单位的拷贝数在种间、种内甚至同一居群内的不同个体 之间变化很大,其差异可达数十倍。 蚕豆,不同居群间,其拷贝数的变化范围在500-44000。
• 长度变异
rDNA重复单位的编码区几乎无长度变异。 长度变异主要存在于ITS1、ITS2和IGS上。 导致差异的原因是IGS的序列中部存在着亚重复序列,其长度为100200bp,这种亚重复序列在物种间还存在拷贝数的差异。
1.核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通常,ITS在研究属内种间和较近的族间、属间关系 时都表现出较高的趋异率和信息位点百分率,为类群内部 的系统重建提供了较好的支持。另外,ITS序列对于揭示 异域或间断分布居群间的关系也具有潜力。 ITS不仅可以解决科、亚科、族、属、组内的系统发 育和分类问题,而且可以用于重建多倍体复合体的网状进 化关系,探讨异源多倍体的起源过程。 ITS应用于植物系统学研究的缺点是序列短,能够提 供的性状数量有限,因此最好将其与其它来源的资料结合 起来构建较好支持的系统树。
1.5 分子生物学时期(1970年至今)
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给生物系统分类以巨大的推动。利用DNA信息来探讨 植物系统学,形成了植物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植物分子系统学。
一、植物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2.植物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植物分子系统学是分子生物学和植物系统 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它利用分子生物学的 各种实验手段,获取各类分子性状,以探讨植 物的分类,类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及进 化的过程和机制。
DNA资料与植物系统学 ——植物分子系统学
目
录
一、植物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二、植物系统学常用的DNA资料
三、植物系统学常用的DNA分析技术 四、植物分子系统学应注意的问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植物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1.生物系统分类技术的进展历程
1.1 大形态时期(公元前400年至公元1700年)
根据易于识别的宏观形态特征来鉴别生物,使生物有一定的名称。这一时期又 称术语描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