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南模范中学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西南模范中学初三化学中考模拟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下列四位同学分别设计实验方案,你认为可行的是()
A.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B.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浓NaOH溶液,浓硫酸,灼热CuO后(假设每次反应均完全),最后得到N2
D.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碳酸钙不溶于水,氯化钠易溶于水,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钠的混合物,先加入足量的水,然后充分溶解、过滤、洗涤、烘干得碳酸钙,再将滤液蒸发结晶得氯化钠,选项错误;
B. 某无色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再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证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离子,也可能有银离子,因氯化银、硫酸钡都是白色的不溶于硝酸的沉淀,选项错误;
C、将CO、CO2、N2的混合气体,通过浓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通过灼热CuO,一氧化碳能与灼热CuO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最后得到
N2、CO2,选项错误;
D、NaOH、H2SO4、Mg(NO3)2、FeCl3、NaNO3中黄色的是氯化铁溶液,能和氯化铁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能和氢氧化钠生成白色沉淀的是硝酸镁,能和上述两种沉淀反应,将沉淀溶解的是硫酸,余下物质是硝酸钠,不用其它试剂就能鉴别,选项正确。

故选D。

2.把8.9gMg、Zn合金放入一定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0.4g H2,在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A.23.4g B.29.25g C.30.5g D.26.25g
【答案】A
【解析】
【分析】
镁、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氯化镁、氯化锌,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和氯化锌反应生成氢氧化锌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中的氯离子完全转化成氯化钠中的氯离子。

【详解】
由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可知,2Cl-~H2↑,
设氯离子质量为x,
2Cl-~H2↑,71 2
x 0.4g 712
0.4
x g
=
x=14.2g,
充分反应后生成NaCl的质量为
14.2
23.4
35.5
100%
58.5
g
g
=
⨯。

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假设法和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和推断的能力,计算时要注意规范性和准确性。

3.部分变质的烧碱样品18.6g,能与7.3%的稀盐酸200g恰好完全反应,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 )
A.3:2 B.2:3 C.1:2 D.1:1
【答案】C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钠容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设此样品中生成碳酸钠的质量为x,与碳酸钠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m
2322
Na CO+2HCl=2NaCl+CO+H O
10673
x m

106x
=
73m
x=106m/73
设未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y
2
NaOH+HCl=NaCl+H O
4036.5
y200m
g7.3%-

40y
=
36.5200g7.3%-m

y=40(14.6g-m)/36.5
x+y=(106m/73)+40(14.6g-m)/36.5=18.6g,m=7.3g
x=10.6g y=8g
设变质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2232
2NaOH+CO=Na CO+H O
80106
z10.6g
80z
=
z=8g
10610.6g
则此样品中变质的烧碱与原烧碱的质量比为:8g:(8g+8g)=1:2。

故选C。

4.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 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①将固体 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 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详解】
通过分析可知:
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

①错误;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②正确;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③正确;
④、氯化钠一定存在。

④错误。

故选B。

5.甲、乙、丙、丁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部分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

“——”表示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

“―→”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下列推论不正确
...的是( )
A.若甲是碳酸钙,则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则丁可以是单质碳
C.若甲是碳酸钠,乙是硫酸钠,则丁可以是氯化钡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甲是碳酸钙,则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过程中放热,因此乙转化成丙的反应可以是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
B.若乙是最常用的溶剂,水分解生成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且碳和水也能反应,因此丁可以是单质碳,选项B正确;
C.若甲是碳酸钠,如果跟硫酸反应则乙是硫酸钠,但硫酸钠转变成的丙不能和氯化钡反应,则丁不可以是氯化钡,选项C错误;
D.若丙是二氧化碳,丁是熟石灰,则丁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转化为乙,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而熟石灰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是复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故选C。

6.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

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

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A B C D
Ⅰ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Zn、稀H2SO4Cu、稀H2SO4
ⅡKNO3NaCl BaCl2Ba(OH)2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I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弹簧夹后Ⅰ中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稀盐酸压入Ⅱ中,但是盐酸和硝酸钾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A错误;
B、I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B错误;
C、I中锌粒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能看到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C正确;
D、铜和硫酸不反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不会看到气泡,现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C
7.将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12g B.14.25g C.17.25g D.27g
【答案】D
【解析】
【分析】
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详解】
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00g+10g-209g=1g
设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2
3H Al 2273x
y
273=x y
x=9y 2
Mg
H 24210g-x 1g-y
242
=10g-x 1g-y
12y-x=2
由x=9y 和12y-x=2得,2
y=g 3,x=6g 生成氢氧化铝的质量为276g 17.3g 78÷≈,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2410g-6g 9.7g 58
÷≈,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7.3g+9.7g=27g
故选D 。

8.将Mg 和Ag 的混合物放入Zn(NO 3)2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预测其充分反应后所得滤渣和滤液的组成成分如下,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若滤液为蓝色,则滤渣中含有2种固体 B .若滤液为无色,则滤渣中可能含有3种固体
C .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
D .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液中至少含有1种溶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Mg 和Ag 的混合物放入Zn(NO 3)2和Cu(NO 3)2的混合溶液中,镁先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铜,待硝酸铜完全反应后,镁再与硝酸锌反应生成硝酸镁和锌。

【详解】
A 、若滤液为蓝色,则硝酸铜未完全反应,镁已经完全反应,故滤渣中只含有铜、银两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B 、若滤液为无色,则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可能是镁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也可能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或恰好和硝酸锌完全反应,这时滤渣中含有锌、银、铜,也可能镁过量,这时滤渣中含有镁、铜、银、锌,故滤渣中可能含有三种固体,不符合题意;
C、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滤渣中含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锌,这时滤渣中含有铜、银、锌,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与硝酸锌完全反应,或镁过量,这时滤液中只含硝酸镁,故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泡,则滤液中最多含有2种溶质,不符合题意;
D、若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则滤渣中不含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故滤渣中一定不含锌、镁,可能是镁置换了部分硝酸铜,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锌,也可能镁恰好和硝酸铜完全反应,这时滤液中含有硝酸锌、硝酸镁,故至少含有2种溶质,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涉及到了优先反应原则,当金属与几种盐的混合溶液反应时,金属中最活泼的金属优先置换出最不活泼的金属。

9.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洗涤后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滤液中一定存在的物质是
A.Fe(NO3)2
B.Fe(NO3)3
C.Cu(NO3)2、Fe(NO3)2
D.AgNO3、Cu(NO3)2、Fe(NO3)2
【答案】A
【解析】
根据金属银、铜、铁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铁>铜>银,当把铁粉加入到AgNO3和
Cu(NO3)2的混合溶液中,首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银被置换完剩余的铁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过滤后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说明加入的铁有剩余.因此,滤液中只含有Fe(NO3)2、滤渣中一定含有Ag、铜、铁的结论.选A
点睛:金属活动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的金属能和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越强。

位置靠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0.有NaHCO3与NaCl的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

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将该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固体15.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HCO3加热生成CO2的质量为3.1g
B.剩余固体为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1.7g
D.原混合物中NaHCO3与NaCl的质量比为63:37
【答案】D
【解析】
【分析】
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减少的3.1g是水和CO2的质量,设
NaHCO 3分解产生CO 2的质量为x ,分解的NaHCO 3的质量为y ,
3
2322Δ
2NaHCO Na CO +CO H O
44183.1g x x
↑+- 4418 3.1g x x
=- ,解得x =2.2g 3
2322Δ
2NaHCO Na CO +CO H O
168442.2g
y
↑+ 16844 2.2g
y
=,解得y =8.4g ; 得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得到碳酸钙15.0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些二氧化碳来自NaHCO 3,设NaHCO 3的质量为1y ,生成NaCl 的质量为z ,则有:
3321
58.58410015NaCl NaHCO CO CaCO g
z
y 184
10015g
y =,解得1y =12.6g , 58.510015g
z
=,解得z =8.775g ,则原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为20g-12.6g=7.4g 。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作答。

【详解】
A.由计算可知,混合物20.0g ,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 ,生成CO 2的质量是2.2g ,不符合题意;
B. 原混合物中NaHCO 312.6g ,加热一段时间,分解的NaHCO 38.4g ,得剩余固体16.9g 中还有NaHCO 3,所以剩余固体为NaHCO 3、Na 2CO 3和NaCl 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 的质量为:原混合物中NaCl 的质量为7.4g 和生成NaCl 的质量为8.775g 之和,共16.175g ,不符合题意;
D. 原混合物中NaHCO 3与NaCl 的质量比为12.6g :7.4g= 63:37,符合题意。

故选D 。

11.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t℃时160g37.5%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0%。

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 .蒸发40g 水,改变温度至t 1℃
B .蒸发50g 水,改变温度至t 2℃
C .加入20g 溶质,改变温度至t 2℃
D .加入65g 溶质,改变温度至t 3℃ 【答案】B
【解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
100%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
,t℃时
160g37.5%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60g ×37.5%=60g ,则溶剂的质量为100g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

A.温度为t 1℃时,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g ÷175g ×100%≈43%,不可能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溶液; B. t 2℃该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g÷200g×100%=50%;将160g37.5%的溶液蒸发50g 水后,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0g÷110g×100%≈54.5%.即有溶质析出得t 2℃时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50% C. t 2℃,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所以加入20g 溶质后能完全溶解,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g÷110g×100% ≠50% D. 加入65g 溶质,改变温度至t 3℃所得溶液为t 3℃时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50%。

选B
点睛:①被溶解的那部分物质才是溶质。

②某温度下浓度最大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2.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 .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B .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 .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
D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 【答案】A
【解析】A 、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 、稀硫酸呈酸性,其pH 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 逐渐增大;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

解: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是表面的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观察图象PH在减小,故B错误;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且是一开始就生成,观察图示可知,C错误;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故错误。

故选A。

点睛:常见混合物间的反应事实,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3.除去下列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不合理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KNO3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正确;
B、K2CO3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除去盐酸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C、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碳粉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错误
D、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错误。

故选C。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4.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
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Wg 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物仍是Wg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W 的取值范围是W≥8g B .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10g
C .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
D .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07g
【答案】D 【解析】 解法一: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 ,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 ,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 。

CuO+H 2SO 4═CuSO 4+H 2O 80 98 160 m x y
8098160m x y == x=
9880m
y=2m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 ,同时放出氢气质量为c 。

Fe+CuSO 4═FeSO 4+Cu 固体质量增加 56 160 64 64-56=8 2m a
1608
2m a = a=0.1m
Fe+H 2SO 4═FeSO 4+H 2↑ 56 98 2 b 14g-
9880
m
c 56982981480
m b c g ==
-b=8-0.7m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a=b ,0.1m=8-0.7m ,解得m=10g ,b=1g 。

562
b c
=,由于b=1g ,所以有: 5621g c
= c≈0.04g
由题意可知,硫酸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设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 。

H 2SO 4 ~FeSO 4
98 152 100g×14% z
981520
100140
z g =⨯
Z=
152
7
g 加入铁粉的质量W=
1527g ×56
152
×100%=8g ; 最后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21.7100100.04g
g g g
+-×100%≈19.73%
故选D 。

解法二:
根据加入铁粉后,固体质量相等,则说明反应消耗铁粉的量等于析出金属铜的质量。

反应过程中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H 2SO 4
H 2SO 4、CuSO 4
FeSO 4
则存在关系式:H 2SO 4 ~ Fe ~ FeSO 4 98 56 152 100 g×14% x w
解得x =8 g ,w =21.7 g ,则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8 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铜的质量为8 g ÷
64
80
=10 g ,则A 、B 项正确。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y ,生成硫酸铜的质量z 。

CuO+H 2SO 4═CuSO 4+H 2O 80 98 160 10 g y z
解得y =12.25 g ,z =20 g ,则剩余H 2SO 4的质量为100 g×14%-12.25 g=1.75 g 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

Fe+H 2SO 4═FeSO 4+H 2↑ 98 2 1.75 g m
解得m =0.036 g ,则D 项错误。

则最后所得硫酸亚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1.7g
100(100100.036)
g g g ⨯+-%=19.7%,C 项正确。

点睛:分析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 ,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

1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事实观点
A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由C、H、O元素组成
B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
D 氢氧化钠溶液稀释后pH减小,硫
酸溶液稀释后pH变大
溶液稀释后pH都会发生变化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中一定含有C、H、O元素,还可能含有其它元素,错误;
B、溶液中颜色发生改变,有新物质生成,一定是化学变化,错误;
C、碱溶液都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如碳酸钠是盐,但显碱性,正确;
D、氯化钠溶液稀释后pH不会发生变化,错误。

故选C。

16.下列四个图像反映了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A
【解析】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时,不断反应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硫酸钠的质量不再改变;B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中氢气的质量增加,硫酸完全反应,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但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不再改变;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选A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7.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 B C D
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
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t℃时,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
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
量最小的是丙
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
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

向等质量的铁
别加入足量的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
中溶剂——水的量减少,且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溶质析出,使溶质的质量减少,所以
溶液的质量会减少,加入的氧化钙的质量达到一定数值,可以将溶液中的水完全反应,最
终溶液的质量为零,错误;B、t℃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甲>乙>丙,所以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量最
多的是丙,最少的是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甲,错误;C、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
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本来就有水,所以开始水的量大于零,反应过程中因
生成水,所以水的量逐渐增多,反应结束,水的量不变,正确;D、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
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镁和铁最终都能完全反应,等质量的镁比铁反应生成的氢气多,
错误。

故选C。

18.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
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沉淀Ⅰ是氢氧化铜沉淀
B.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
C.原固体粉末肯定有NaCl
D.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Mg(NO3)2、CuCl2和Ca(NO3)2
【答案】B
【解析】
根据“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Mg(NO3)2、CaCO3、NaOH、CuCl2、NaCl和C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结合图框,则推测铜离子在溶液中显蓝色,NaOH和CuCl2会生成氢氧化铜沉淀,而氢氧化铜沉淀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CaCO3和硝酸反应会生成气体,则蓝色溶液B中有硝酸铜、硝酸钙、硝酸钠、稀硝酸,而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无法确定是否含有NaCl;Mg(NO3)2。

A.由分析可知,沉淀Ⅰ中有氢氧化铜沉淀和CaCO3沉淀,故错误;
B. 无色溶液A中一定有NaOH,正确;
C. 原固体粉末是否有NaCl,无法确定,故错误;
D. 原固体粉末一定有CaCO3、NaOH、CuCl2和Ca(NO3)2,故D错误。

19.A~F都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单质。

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④中一定包含复分解反应
B.做反应①的实验,要先加热A再通入B
C.反应④用于湿法冶金,可制取Zn、Cu、Ag
D.E可以是酸、盐或有机化合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中信息知,A、B、C是氧化物,且A是红棕色粉末,D、F均是单质。

故A 是氧化铁,B是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D是铁。

故A,B.C.均错误。

D正确。

考点∶考查常见物质的性质。

20.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A.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B .等质量的Zn和Mg 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C.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
D.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答案】C
【解析】A. 在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两者之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B. 镁的活动性比锌的强,所以镁先反应完;等质量的Zn和Mg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生成氢气多。

C.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盐酸溶液的pH小于7,向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的pH应逐渐减小;D. 等质量CaCO3分别与足量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通常粉末状时,药品和盐酸接触更充分,反应较快;当块状石灰石反应时,速率较慢;但过氧化氢质量相同时,生成物的质量相同。

选C
点睛: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某小组同学用盐酸和氢氧化钙,对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进行探究.请你参与.
甲同学向装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加入盐酸,无明显现象.结论:两种物质未发生反应.
乙同学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的试管中慢慢滴加盐酸,溶液由色变为无色.结论: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大家认为乙的实验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钙发生了中和反应.并对甲的实验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甲实验后的溶液中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2;猜想二有CaCl2和Ca(OH)2;猜想三,有CaCl2和HCl.[实验探究]为验证猜想,丙同学设计了方案1和方案2,并按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编号方案1方案2方案3
实验操作(分别取少量甲
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
实验现象对比标准比色卡:pH
产生白色沉淀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