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公开课-优秀课件
《咏怀古迹》课件
2023《咏怀古迹》课件contents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相关链接目录01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它是一组由五首古诗组成的组诗,每首诗吟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感触和思考。
本篇课文在本单元中所占的地位是: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近体诗和词,而《咏怀古迹》则是这一单元中的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咏怀古迹》是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字词、句式、语气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对于文言字词和句式的理解掌握要注重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
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思考进行体会和理解。
对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教材的处理010*******本篇课文是一篇重要的文言文,其特点是语言精炼、意蕴深刻、意境优美。
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对字词、句式、语气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技巧。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思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情怀。
课文特点及教学重点02教学目标掌握《楚辞》的基本知识和背景理解《楚辞·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的内涵和象征意义掌握《楚辞·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知识能力目标1过程方法目标23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阅读的方法,深入理解《楚辞·离骚》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和总结《楚辞·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及其在整首诗中的作用通过写作实践,尝试运用《楚辞·离骚》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感目标通过深入理解《楚辞·离骚》,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爱好03教学过程03组织活动通过提问、抢答等互动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完整版PPT课件
小结:
•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 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 面”,才有昭君“一去紫 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 为昭君“空归夜月魂”, 才有“独留青冢向黄昏” 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 剧的根源做了明确的揭示。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象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 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 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 起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3.主旨:借古迹古 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漂泊之感和思念 故乡之情)。
这首诗写的什 么内容?
找出其中点明 感情的词语?
明确: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 君的怨恨,但首联一 开始并没有写 她的怨恨,那写的是 什么?
首 联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 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 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 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 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颔 联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 怎样造成的?昭君那么美,元帝怎舍得 让她远嫁匈奴?
画图省识春风面 (毛延寿)
归根结底是由汉元帝 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颈 联
Hale Waihona Puke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 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 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 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 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 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 ,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 漓尽致。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 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咏怀古迹》ppt
昭 君 村
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于咏史中蕴含的感情。 3.鉴赏颔联语言表达技巧(对仗)。
一、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温馨提示:注意字音、语速、语调、停顿 (2+2+3)会更好的感悟诗歌。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西汉元帝时宫女。 自愿报名到匈奴去和亲。 汉元帝让呼韩邪单 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他们向汉元帝谢恩的 时候,汉元帝看到昭君 又美丽又大方,想把王 昭君留下,可是已经晚 了。之后汉元帝一气之 下,把画师毛延寿杀了 。
杜甫
《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是诗人游 江陵、夔州一带,访古迹时抒发自己情怀 的5首咏史诗。
二、涵泳品读,领悟感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夜月魂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月魂空归,思念故 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一怨 :虽美貌,入宫却不得宠幸。 二怨 :远嫁异域,怀念故土而永不能归。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统 治 者 的 昏 庸
二、涵泳品读,领悟感情 三、品读鉴赏
昭 君
诗 人
绝代佳人,美不得宠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思念故国 (千载之怨)
才华横溢,才不得用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思乡难归 (深沉怨恨)
“悲昭君以自悲也”
三、品读诗歌,鉴赏语言技巧
本诗颔联常为后人称赞,请从对仗角度分 析这一联的语言表达技巧,并谈谈其效果。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咏怀古迹》优秀课件PPT
【诗句鉴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首联写昭君村,颔联才写到 昭君本人。诗 人只用这样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 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 连字写出塞之景, ’向’ 字写思汉之 心,笔下有神。”这句诗自然给人一 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 而沉重之感。
• “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就是对这个问 题的答复。“画图”,指汉元帝“按图召 幸” 一事,但诗人用事巧妙,仅以“省识 春风面”五字带过,把史家因“为尊者 讳” 而隐去的事实含蓄地揭露了出来 , 说明了皇帝的昏庸。
【诗人的寄托】
诗人在此时深深怀念昭君不是偶然的,他的遭 遇跟昭君极其相似: • 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 • 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飘泊西南天地 间” 。 • 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 他思念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 。 • 更何况这一年他已有55岁了,“美人迟暮”之 感与日俱增,但他不敢怨君,所以借王昭君之
【作者简介】
• 安史乱起,在流离颠沛中被叛军 所俘,后从长安只身逃奔凤 翔,受任左拾遗。
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杜甫为节 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夔州,居之。 秋,寓西阁。大历三年(768),携家出 峡,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衡阳一带。 五年(770),病逝于湘水上的舟中。
杜甫
【教学重点】
• 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 2.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
优质课件咏怀古迹
7、思考:王安石借咏昭君之事表达 了什么深层意蕴?
诗作的重心在抒写失意的怨恨。 诗人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万言 书,主张变法。但仁宗已至暮年,无意进取, 对王安石的倡议臵而不论。 更深层次的看,应当说作者是借王昭君的 故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托前代以自 鸣所不平”。
《明妃》
清代· 吴雯
如果说李白是仙人,只在天上 飞;杜甫是圣人,只在地上走;那 么王维就是佛与美的化身。又如前 人所说,这三人为仙圣佛,也为魏 蜀吴、天地人与真善美。此说妙绝! 唐诗的黄金时代正是这样三分春色 的:一分为仙,一分为圣,一分为 佛。
这位怀 抱琵琶、 跋涉于 漫漫风 沙中的 女子是 谁?
琵琶曲中诉幽怨
5、昭君的悲剧是毛延寿造成的吗?
咏昭君词
清· 刘献廷
曾闻汉主斩画师, 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 不嫁单于君不知。
6、颈联中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 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炼字)
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 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纵使魂魄 归来也是枉然。 “空”字,有“徒然”之意,突出昭 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深切同情,将 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初解诗意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 此地还存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大漠, 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仅凭看图元帝岂识月貌花容? 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 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请在诗中找出点明情感意蕴的词语。 (怨恨)
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 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 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 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 诗作。
《咏怀古迹》公开课课件(精品、完美)
4、小组讨论2: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呢? 试着分析昭君和作者的相似之处来理解作者的所咏)
•背诵诗歌。 •了解怀古诗借古抒怀的特点。
(二)
•能鉴赏本诗。 •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三)
•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 •感受作者的怨愤之情。
三、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 : (一)赏析诗歌。 (二)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 教学难点: (一)品味语言。 (二)领悟情感。
四、教学过程
(2)运用鉴赏咏史诗的三个步骤自学《咏怀古迹(其 一)》。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唐)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五、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景:群山万壑→烘托王昭君 绝代佳人
事:王昭君的悲惨人生 对比 去与留 生与死
《咏怀古迹》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这 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 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 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诵读感知
1、第一遍,全体自读 。 2、第二遍,个别学生堂上朗读,读后师生议论不足之处。 3、第三遍,听录音或老师范读,学生圈点矫正 。 4、第四遍,全体学生齐读。
总结 (2)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
①写作思路:眼前景(事)→昔日事(景)→心中情 (抒怀⁄讽今)
②方法:对比---历史人物自身、历史人物与自己、 今昔对比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咏怀古迹》课件 (共28张PPT)
弄清史实
1、作者:温庭筠,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 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 敏捷。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 忌讳,因恃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故屡举进士 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精通音律工诗词,与 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2、相关历史人物: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 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 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 文章,曾为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 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 手。
【学习目标】
学习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谈谈你对本 诗的理解。
诗歌鉴赏常规方法指要: 反复读,知大意 译诗歌,明诗意 体情感,悟主旨 看标题,挖信息 抓意象,看动作 探手法,找特色
【回顾总结、方法提升】
过陈琳墓(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汉末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 归附曹操,操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 ②铜雀:铜雀台,在邺都,曹操所建。 1、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除了借古抒怀以外,这首诗所用的最重要的表 现手法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回顾总结、方法提升】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咏怀古迹》公开课+课件
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不同命运和遭遇,突出主题思想,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03
《咏怀古迹》的鉴赏与评价
《咏怀古迹》的意境之美
雄浑壮阔的意境
通过描绘古迹的壮丽景象,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空间感,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 转和历史的沉淀。
细腻生动的描写
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古迹的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 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音韵优美
中国古代诗词注重音韵的和谐,通过 平仄和韵律的配合,使诗歌具有音乐 美感。
表现力强
中国古代诗词表现力丰富多样,通过 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现情感和思想 ,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价值
文化影响
诗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文化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通过对古迹的描绘和咏叹,诗歌为我 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 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04
《咏怀古迹》的实践应用
《咏怀古迹》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通过《咏怀古迹》的学习,培养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
严谨的结构
杜甫的诗词结构严谨,注重韵律 和节奏,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
《咏怀古迹》的主题思想
怀古伤今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追忆,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 和忧虑。
人生感悟
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 生命意义的探索。
《咏怀古迹》的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上的地位和影响。
高中语文-咏怀古迹课件
用昭君出生地的雄伟与其埋 葬地的凄凉对比,表现诗人 对其明珠暗投的痛惜。
“尚有” 出生地在此,遗骸不在此。 应落叶归根,她客死他乡。
“青冢”与昏黄的大漠格格不入, 昭君的坟墓不应在那。
从诗中来看,她怨恨谁? 毛延寿?
因 钦定以画像的方式选美。
汉元帝?!
果
曾在画上睹昭君之美。 令昭君出塞。
பைடு நூலகம்
千载琵琶作胡语
那昭君的琵琶曲 难道成了胡地的 语言,让千年以 来的君主听不懂 吗?
咏古诗:
咏怀的古人往事,目的在今人当世。
本诗主题:
通过写昭君怨恨汉元帝以画像方式 选美导致自己远嫁且终身不归,
表达了诗人对从古至今的统治者不吸 取“选才方式不当而糟蹋人才”的历 史教训,致使人才的悲剧代代不绝的 激愤;也是对当时唐统治者的讽谏。
明妃曲二首(节选)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环珮空归月夜魂
昭君一出塞,没有 可能回家,她夜晚 时望月怀远,魂牵 故乡。
《礼记·经解》: “行步则有环珮之声, 升车则有鸾和之 音。”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诗人怀念的是谁?主要写了她的什么经历?
王昭君,出塞。
诗人笔下王昭君对其 “出塞”之事有何感 受? 怨恨。
从写她出塞遭遇的诗句中,分析出她怨恨 的具体内容。
1、由富丽堂皇之地到荒凉边远之处。 2、远嫁客死,一去不回。
群山万壑 赴 荆门
聚集 拟人,写出荆门一带山有灵气
昭君村在荆门山里
《咏怀古迹》ppt课件
语言特色赏析
语言特色概述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质朴,同 时又富有韵律感。
语言特色分析
诗人通过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 了深刻的主题和思想,同时运 用平实的语言描绘了古迹的特 点。此外,诗歌的韵律感也增 强了其艺术表现力。
语言特色意义
这种语言特色使诗歌更加易于 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使其更加 具有艺术感染力。
03
《咏怀古迹》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咏怀古迹》简介 • 《咏怀古迹》赏析 • 《咏怀古迹》中的历史人物 • 《咏怀古迹》的文化内涵 • 《咏怀古迹》的影响与传承
01
《咏怀古迹》简介
作者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 杜”,被誉为“诗圣”。
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的诗歌,表达了深厚的 忧国忧民之情。
《咏怀古迹》创作背景
01
《咏怀古迹》是杜甫在安史之乱 后创作的组诗,共五首,此为第 三首。
02
当时国家动荡不安,诗人感慨国 运衰微,追思古代英雄事迹,借 以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
《咏怀古迹》内容概述
诗中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述,表达了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诗中描绘了古代英雄的形象,赞颂了他们的英勇事 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壮志豪情。
启示意义
诗中所表达的敬仰历史人物、关心他人的思想,对于现代社 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化 素质。
05
《咏怀古迹Leabharlann 的影响与传承《咏怀古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结词:重要地位
详细描述:《咏怀古迹》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咏怀古迹其一ppt课件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
“悲昭君以自悲也”
古人即我,我即古人
26
诗歌主旨:
全诗寄寓了作者对王昭 君的深厚同情,也暗含了对 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 展的怅惘之情,以及深沉的 思乡之情。
“悲昭君以自悲也” 27
对比失落型:古人展抱负,建功业,
得遂心愿,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
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 的村子。
雄奇壮丽,气势雄伟的图景
32
【思考】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 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 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 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 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 意这种看法吗?
33
不同意。
• 1.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 2.借高山大串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
21
【思考】
• 作者为何要写王昭君的怨恨 呢?这与他的人生遭遇有何 联系?
22
背景简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 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 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 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 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 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 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 己,当然怨恨,他远离故乡,“飘泊西 南天地间”;政治上又郁郁不得志,可 谓是入朝见妒。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 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 情。
15
诗意理解: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 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 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 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 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 满腔悲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明确: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
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鸣不平。
崔道融的诗同情西施,为西施个人鸣 不平,立意较浅。
罗隐的诗写出了“家国兴亡自有时” 的自然规律,立意较深。
2、明确:崔诗借景抒情、比喻
罗诗对比、反问
课堂总结
1、把握王昭君的形象: 美丽、孤独、思乡、怨恨。
2、掌握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对比、反衬。 修辞手法:对仗、拟人。
昭君和亲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 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 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 ,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 。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 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娴雅。帝 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 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 籍其家资,皆巨万 。
画图省识春风面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 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画图省识春风面——美丽 独留青冢向黄昏——孤独 环佩空归夜月魂——思乡 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
学习目标3
情读:
把握情感
找出本诗的诗眼。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链接高考----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学以致用:
西施滩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 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 似有不平声。
西施 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怨恨)
(怨恨)
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 寓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
寄寓了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 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 负不得施展、漂泊外地的怨恨 之情。
小组PK赛读
情读:酝酿情感,调整语气,每组自由 推出一种朗读竞赛形式。
最强个人朗读。 小组成员齐读。 小组内男女生互读、每人一句分读等。
注:据《史记》载,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 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送宝 器、美女(西施在其中)到吴国求和,从此越王 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 国。
1、两首诗都表现出诗人什么态度, 立意是否有深浅之别。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的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态度时,所用的手法各有特色,请结 合两首诗的三、四句作简要赏析。
3、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王昭君的深厚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
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之情。 学习目标5背诵全诗。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学习目标1
音读:
读准字音
❖尚shàng 冢zhǒng 珮pèi
朔shùo 省xǐng
学习目标2
意读:
读懂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
沉鱼落雁
❖❖春汉秋元战帝国在时位期期,间越,国南有北一交个兵叫,西边施界的不,得是安 个宁浣。纱汉的元女帝子为,安五抚官北精匈致奴,,粉选面王桃昭花君,与相单 貌于过结人成。姻她缘在,河以边保浣两纱国时永,远清和澈好的。河在水一映个 照秋她高俊气俏爽的的身日影子,里使,她昭显君得告更别加了美故丽土。,这登 时程,北鱼去儿。看一见路她上的,倒马影嘶,雁忘鸣记,了悲游切水之,感渐, 渐使地她沉心到绪河难底平。。从她此在,坐‘骑沉之鱼上’,这拨个动西琴施弦 的,代奏称起,悲流壮传的开离来别。之—曲—。西南施飞的大雁听到 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 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面。从此, 昭君就成了‘落雁’的代称。 ——王昭君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夜魂归, 思念故乡的怨恨。(“一去紫台连朔 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 魂”)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 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自主学习
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学习方法:根据所给出的材料, 联系作者杜甫的经历,自主探 究,认真思考,概括出答案。)
手法。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为下句写王昭君作好铺垫。
2、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表现 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 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 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王昭君出塞的悲 惨命运。
比较昭君与诗人的相似点:
材料一: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 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 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马。
材料二: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长遭冷落
才华横溢,科举不第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想当年皇上只从画图中粗心地辨认她的美丽姿容,致使 她含恨终生,死后仍思念故土,成为一缕身披环珮、月 夜归来的游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而今她用的琵琶仍旧弹奏着胡曲,千百年来,它分明在 诉说着她不尽的乡思、无穷的怨恨。
思考、概括
从下面诗句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
学习目标4
美读:
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和修 辞手法。
研讨与练习:
1、“群山万壑赴荆门”这句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这句在诗中起到什么 作用? 2、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谈谈理由。
中间两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研讨与练习:
1、明确:这句运用了拟人修辞
❖昭君故里即是 今天的湖北省 宜昌市兴山县 宝坪村.
昭君墓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呼和浩特
❖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山峦连着山峦,幽谷连着幽谷,好象是一起奔赴 荆门。这里有个地方至今遗存着昭君生长的乡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一离开宫室便走向北方遥远的沙漠,与匈奴结亲, 谁知她一去不返身死异域,只留下了一座长满青草的孤 坟,面对着大漠黄昏。